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浮士德》讀後感【精品多篇】

《浮士德》讀後感【精品多篇】

《浮士德》讀後感【精品多篇】

浮士德的讀後感 篇一

《浮士德》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完成的最重要的代表作品,是一部悲劇,一共花費了歌德近60年的時間去創作與完成。其內容涉及範圍非常的廣泛,兼有政治,社會,歷史,神學,哲學,美學,文學,音樂等眾多領域的內容,從這部作品當中,可以窺見歐洲自從文藝復興以來將近3XX年的思想歷史軌跡。

《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的相關浮士德的民間傳説,傳説浮士德是個煉金術士和魔術師,他將靈魂出賣給魔鬼,從而交換世間的權力,知識和享受,條件是他將在死後靈魂歸魔鬼所有。

這部作品的故事從" 天上序幕“開始。上帝和魔鬼爭論人性的善惡。魔鬼認為人是情慾的奴隸,是可以困惑終生,永遠受苦,走向墮落的。而上帝則堅持相信人雖然會受到模糊事體的衝動驅使,會犯下許多的過失,但最終會走上真理的道路。

於是上帝和魔鬼下了賭約,由此開始,浮士德追求真理的生命的旅程從此翻開了首頁。浮士德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博士,博覽羣書,可以説學富五車了,鑽研各類問題,但在其一生追求當中,他並沒有得到滿足。他精神上面臨着種種問題,認為所處的生活苦悶,厭煩。於是他尋求幫助,渴望得到更深的知識等等,但是他用法找來的虛構並沒有辦法,就想到用毒酒終了一生,當酒杯接近他的嘴脣的時候,復活節的鐘聲響了。他待會的夠變成了人樣,與浮士德定下了契約。約定,梅菲斯特可以滿足浮士德的所有條件,但是,當浮士德在享受得到滿足時,説出“停一停吧,你真美麗!”浮士德便結束了生命,同時靈魂交給了魔鬼。

魔鬼發揮他的獨特法力,帶浮士德來到了某個酒店,見到了一大羣人在飲酒作樂,浮士德也參加了進去,梅菲斯特瞭解浮士德的心態,於是他帶他到煉丹房,給了他磨湯,於是浮士德變得年輕,進而與甘淚卿進行了追逐。最終浮士德與甘淚卿定格了一個永恆。甘淚卿到死還念着浮士德的名字,以表示其愛不泯。

浮士德在甘淚卿死後很內疚,自責,行屍走肉,在一羣花妖的幫助下恢復了活力。

在看到了海倫的美麗後,他便在魔法的幫助下接近了海倫,開始了戀情,可是,好景不長,經歷喪子之痛,他的浪漫夢想又破滅了。幾度遭遇之後,他想幹一番大事業,雄心壯志的開始了為民造福的理想,可是,自責魔鬼侵襲了他,使他雙目失明。在魔鬼手下挖墓時,其聲音像是在實現它的理想,於是説了'’停一停吧,你真美!“後就到下了。但最終本該歸於魔鬼的靈魂卻被天使帶回天堂。

這部作品內容簡直可説千變萬化,洋洋大觀,思維邏輯比較怪異。浮士德經歷了三個階段,終於還是靈魂迴歸天堂。從學習,政治,理想,一步一個跨越,即使魔鬼洞察他的一切,瞭解他的需求,可還是無法到達他的靈魂深處,最終他還是走上正道。

讀了這部作品,可以學習到應該從四面八方來解讀作品。裏面的註釋都解釋了當時的一些歷史發展狀況,在特殊的條件影響下,才可以成就特殊的偉大作品,優秀的作品凝結了社會的整個輪廓縮影。浮士德一生沒有停止在追求的步伐,雖然經歷了一個又一個的挫折,即使心力交瘁,還是不會滿足,不會就這樣讓追求乾涸。

我覺得這就是人生的一種狀態,本來就向着更高的要求發展,向着理想現狀看齊,在滿足的空間中,即使被誘惑,也是一時的,最終將煙消雲散,縱使過錯了,但追求的更高要求真確與存在,還是會用不止息的努力與奮鬥,以人的能動力去認知人生,去追求應該有的生命的理想高度。

《浮士德》看完了,思維還在活躍,因為其中確實還有很多不理解的東西與細節,其中魔鬼的力量到底代表着什麼,浮士德的死亡又是因為什麼?在怎樣的一種,作者才完成了這部這麼穿越時空的高深度的作品?

浮浮沉沉是人生,慾望算不算魔鬼呢?最後還是要沿着正道的方向前進。

《浮士德》讀後感 篇二

我用靈魂換理想

《浮士德》講述的是德國中世紀一個古老傳説,年逾半百的煉金術士浮士德向魔鬼出賣靈魂,換取青春和愛情。歌德借這個題材演繹了廣闊、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響徹寰的凱歌。《浮士德》內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學、神學、神話學、文學、音樂等各方面的知識;形式錯綜複雜,其中有抒情的、寫景的、敍事的、説理的種種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劇、中世紀神祕劇、巴洛克寓言劇、文藝復興時期流行的假面劇、意大利的行會劇以及英國舞台的新手法、現代活報劇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傾注畢生心血寫成的一部宏篇鉅著,值得細細品讀。

浮士德自強不息、追求真理,經歷了書齋生活、愛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都有現實的依據,它們高度濃縮了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幾百年間德國乃至歐洲資產階級探索和奮鬥的精神歷程。在這裏,浮士德可説是一個象徵性的藝術形象,歌德是將他作為全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的。當然,所謂全人類其實是資產階級上升時期一個先進知識分子典型形象的擴大化罷了。同啟蒙時代的其他資產階級思想家並無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階級視為全人類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陰暗的書齋,走向大自然和廣闊的現實人生,體現了從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直到“狂飆突進”運動資產階級思想覺醒、否定宗教神學、批判黑暗現實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與瑪甘淚的愛情悲劇,則是對追求狹隘的個人幸福和享樂主義的利己哲學的反思和否定。從政的失敗,表明了啟蒙主義者開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虛幻性。與海倫結合的不幸結局,則宣告了以古典美對現代人進行審美教化的人道主義理想的幻滅。最終,浮士德在發動大眾改造自然,創建人間樂園的宏偉事業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從中我們不難看到18世紀啟蒙主義者一再描繪的"理性王國"的影子,並依稀可聞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呼喚未來的聲音。

浮士德的讀後感 篇三

歌德的詩歌悲劇《浮士德》,一本往日總覺得無趣枯燥的書,沒想到卻在疫情期間,給我帶來巨大的靈魂衝擊。書中哲學光輝與我的大腦思維相碰撞,竟湧現出許多從未顯現過的想法。

《浮士德》屬詩劇,是作者歌德從年少的構思寫到離世前夕的一部作品,《浮士德》可以説是歌德一生的心血與思想結晶。它既反映現實,同時又兼具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自強不息是浮士德的主要性格特點,也是理解他在轉折關頭行動的鑰匙,是貫穿全文的紅線,貫穿着這部悲劇的主人公浮士德的活動和思想。

浮士德在前期沒有經受住梅菲斯特的誘惑,因為他在追求美的路上,墜入了慾望的深淵。郭沫若先生曾言:“它(《浮士德》)是一部靈魂的發展史”。一部發展是必然不會一帆風順的,必然有一物在其發展時百般阻撓。梅菲斯特就是充當了《浮士德》中的這個角色。梅菲斯特自稱是“永遠否定的精靈”,千方百計引導浮士德犯錯誤,逐步走向深淵。浮士德也不負他望,淪入慾望深淵,最終也沒有完成自己的靈魂救贖。儘管浮士德每一次都是失敗的,但歌德仍然告訴我們,這些無數的局部的失敗最終達成了整體的勝利。辯證法的思想充溢於此。

在初章《天堂序曲》中,天主與梅菲斯特打賭時説過:“人只要努力/難免犯錯誤”。在浮士德翻譯《約翰福音》是將這一句譯為“太初有為”。這兩個細節,充分的暗示了浮士德最後會走向錯誤的那條路。對於浮士德而言,他那永遠無法滿足的心理,也在暗示着悲劇的必然性。由此,對我們來説,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也不是件羞愧的事情,就如同天主所説“善良人在追求中縱然迷惘/卻終將意識到有一條正途”,這與“人之初,性本善”不謀而合。

我們要明白:只要我們能及時發現錯誤所在,就算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醒悟,我們也值得被原諒,我們也值得是被天主救贖。這也就是在《浮士德》最後所提到的“永恆之女性/引我們飛昇(此處歌德借用了當時多數人的信仰宗教,但是其實他本人並不是該教徒)”的深意。

浮士德的一生都在不斷的追求。浮士德永遠不甘於低級、平庸,不滿足於豐裕的物質生活、官能享受,他追求充實的生活,追求人生的更高級意義;他永遠不滿足於已達到的相對較高的境界,要不斷地向“最高級的存在”邁進;他追求真理,追求完美;在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的同時,也在淨化着自己的靈魂。

這些正是值得現在我們青年人去學習的東西。在我現在所處的大學生活中,也有着一羣懶惰之人。當他們碌碌無為之時,我也常常在思考着,中彩票的運氣不是説來就來,夢想只有在不懈的追求之中,才可以一步步地實現啊。丟失了追求,生活也感覺變得無趣了起來。

當然,人生在追求的路途中,必然少不了荊棘與坎坷,我相信,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不去畏懼這些絆腳石,而它們的存在,不只是為了阻撓我們,同時還存在着促進激勵我們的積極意義。而且,辯證地對待我們追求的事物與挫折,就算我們在人生路途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我們只要堅持下來,這些無數的失敗也許正是我們人生的勝利條件。

要每天每日去開拓生活和自由,然後才能有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浮士德讀後感 篇四

詩體悲劇《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品,該小説的創作延續了60年之久,凝結了歌德一生的思想結晶和藝術探索的智慧,為德國和世界文學立起了一座豐碑。它與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萊特》並列為歐洲文學四大名著。《浮士德》憑藉博大精深的思想價值及其鮮明的藝術特徵譜寫了一部靈魂發展史和一部時代精神發展史。《浮士德》是現代哲學的詩,又是詩的現代哲學。它藝術地表達出來的新世界觀、人生觀,是歌德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遺產。其中的“浮士德精神”更是給人巨大的啟示與力量。

(一)苦難

人活在這個世上,會遇到數不盡的苦難。刀刀説:“在某一天快樂,在某一天憂傷。”張愛玲説:“人生那麼短,苦難那麼長。”可見,世上沒有人可以脱離苦難困難而存在。各家有各家的愁,各家有各家的難題。讀了《浮士德》,深感一部偉大的作品自有其偉大之處。

該作品不但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徵,而且具有較高的思想價值。於今天“浮士德精神”仍能給我們很多的人生啟示,是跨時空的人類財富。

作品中,魔鬼靡菲斯特與上帝一起,將浮士德作為賭賽的對象,魔鬼認為人類必定墮落,代表着“惡”,與上帝的“善”構成了矛盾的統一體。上帝則認為人類是不斷向上發展的。作為“惡”的代表,魔鬼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活中我們誰也不願有他存在,但他又客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世上每個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他與上帝構成矛盾的統一體,在肯定與否定、至善與至惡的矛盾運動中,又推動着浮士德一生不斷前進。靡菲斯特則嘲笑一切,否定人生價值,而浮士德執着地追求真理,肯定實踐的意義。他們二人之間的角色關係,正好辯證地解釋了惡的力量在我們生活中乃至整個人類社會中的作用。苦難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價值。人生而為人,都渴望自己願望都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平安快樂一些。但是光想是不夠的,要付諸行動,而在這條路上肯定會有這樣那樣的阻礙。唐三藏想取得真經,就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運動員想取得佳績,就要經歷自己的不斷鍛鍊與拼搏。要想上個理想的大學,也得要經歷一番寒窗之苦。總之,我們在做一些事,實現一些願望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礙。苦難成為了我們每個人生命中不會缺少的元素。

(二)磨難

苦難無人不依,那麼我們該怎樣面對它,解決它呢?托爾斯泰説:“當苦難來訪時,有些人跟着一飛沖天,也有些人因之倒地不起。”你是要做個一飛沖天,尋求真理的勇敢者,還是願成個在困難前畏畏縮縮,自甘墮落的人呢?

伏爾泰説:“不經歷巨大的困難,不會有偉大的事業。”浮士德精神也啟示我們:在困難面前,要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信念,積極進取,樂觀向上,儘自己最大的力量爭取成功。不經歷風雨怎會見到雨後絢爛的彩虹,遇到苦難要學會勇敢地面對它,勇敢地接受苦難的磨練,這樣才能成就自己的偉業,就算不成功,那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你會問心無愧地説,這一遭,沒有白來過,我曾真正地活過,奮鬥過。《浮士德》中靡菲斯特説:要有苦難然後才有幸運,愚人們卻全不知情;智者之石如若他們得到,石到手時也會把智者丟掉。這句也真正體現了,苦難對於一個人成功成長的特殊意義。

歌德説過:“痛苦留給的一切,請細加回味!苦難一經過去,苦難就變為甘美。”我國聖賢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無數的先賢都告誡我們苦難於我們人生的重要作用,啟示我們要勇敢接受生活抑或夢想給我們的磨難。磨難之後,必是幸福。《浮士德》的巨大思想價值還體現在,歌德用象徵的手法,通過浮士德幾個階段的追求,對新興資產階級的精神發展歷程作了深刻的回顧和總結。而浮士德的悲劇性,則説明了終極的善是難以窮盡的,而人的追求能力即外在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現實的實踐意義,反映了人生道路探索的漫長曲折的道路,對自然、社會、人生都體現着鬥爭的智慧。我們試想如果他貪圖享樂,胸無大志,庸碌無為,且執迷其中不能醒悟,那麼他將墜入魔道,走向墮落。

特別欣賞書中浮士德所説的一句話:“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奔波,我要縱身跳進時代的車輪;苦痛、歡樂、失敗、成功,我都不問,男兒的事業原本要晝夜不停。”雖然浮士德是一個悲劇,但他本質的、主導性的一面是自強不息、發奮進取、永不滿足、積極向上的。從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這種面對人生的積極態度和積極的進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天堂之路

“誰若不斷努力進取,我們就把他救助。”歌德説過,浮士德得救的祕訣就在這幾行詩裏。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種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純潔化,到臨死,他就獲得了上界永恆之愛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夠被拯救,不止是這樣,還因為他不斷行動,不斷追求,不斷克服迷誤,最終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這是我們應該學的。還要學習他對學的追求,對學的熱愛,對學的希望。我們要善學,樂學,愛學,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體毀滅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個行動的人,一個上進的人,一個不斷自省並最終走上正途的人,最終會得到救助。這就是浮士德這個形象上所體現出的不斷追求人生真諦的探索精神。

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都會遇到各種無法逃避的問題,必須選擇,而且不斷追求,自強不息,勇於實踐,使自己免遭沉淪的厄運,實現了人生的價值和理想。

作品中還有些東西,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與思考。比如説,文章中學生説,我要欣喜地投入學問,要怎樣才能和學問相親,先生?靡菲斯特説,遠的不必去過問,先看你如何選擇課程?學生:我期望做一個飽學詩書,既想學地理,也想學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靡菲斯特答,你的想法很好,不過你過於浪漫。要先學會還原與分類……是呀,有時候我就有類似的困惑,什麼都想了解,什麼都想知道,做一個飽學詩書,無所不知的人。結果忙忙碌碌,最後啥都做不好。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學東西做事情,時間與精力是有限的。不要把一切想得過於美好與浪漫,應該客觀評價自己,正視自己。在學好學生階段要求學習的科學知識外,其他的就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性地學習,不能好高騖遠,否則最後只會得不償失。在學習的過程中,當遇到難題與疑惑時,我們就要學浮士德一樣,積極進取,自強不息,虛心向智者學習,這才是理性的學習方式,也才會擁有充實快樂的人生。經過一番磨難,一番生活的歷練,不管成功與否,天堂幸福之門就會向你開啟。

閒時讀《報任安書》、《愛玲私語》、《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學學司馬遷、張愛玲、海倫。凱勒、史鐵生、安意如等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天堂之門也許不存在,但成功幸福之門會向你敞開!

浮士德讀後感 篇五

他的言行舉止,處處符合他——一個魔鬼應有的損人利己行為。

他喜歡突然邪邪地笑,揚起嘴角,造出一個“魔菲斯特式的笑容”這個專有名詞;他喜歡一本正經地整人,不留一絲痕跡;他能見死不救,無論你是官大或權重;他能殺人不眨眼,居高臨下的瞥你一眼,讓你尊嚴盡喪。一切的一切,都因為他是魔菲斯特,是魔鬼。

可即使他是個魔鬼,又能説明什麼呢?他邪惡?他壞?

他可以在夜深人靜時,靜靜地思考別人的事,他能為了自己一族,在上帝面前不卑不亢,他能輕蔑地對人類説:“造孽的不是人類自己嗎?”他能在別人急得團團轉的時候跑出來逗他開心。

真是個奇怪的魔鬼,奇怪到讓你禁不住要愛他一下,相比之下表面上善良、可愛、無私,高尚的人類和上帝卻原形畢露。

野心、政權、陣風麥芒。貪婪財寶,惡狗撲食。表面稱兄道弟,暗地互相猜忌。表面謙和禮讓,暗地私打算盤。遇到苦活累活,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鍛鍊。遇到困難雜事推給別人,嘴裏還嚷着要給別人邀功請賞。

所以,我認為浮士德雖未主人公。但這篇詩劇成功之處在於魔鬼,在於魔鬼個性的鮮明。在於魔鬼邪惡,在於魔鬼躍然紙上,直觸心底黑暗的嘴角一笑。

浮士德讀後感 篇六

《浮士德》是一部以德國民間傳説為主題的長篇詩劇,其作者是歌德。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場人生體驗,更給予我許多人生的感悟。

《浮士德》的作者是德國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他是第一個提出在各民族文學交流的基礎上建立世界文學的人。他希望把近代科學的理性和古希臘審美的感性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一個符合當時社會環境的完美審美觀念。他認為古典與浪漫的區分是現實與理想之分,主張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相結合。他是一位追求自由、不斷進取的“叛逆者”。浮士德這本書就完美地體現了作者的內心。

這部詩劇以德國民間傳説為題材,以文藝復興以來的德國和歐洲社會為背景,一開始是上帝與惡魔的對話,惡魔認為上帝創造的人類自私、貪婪,沒有進取者,只貪圖享樂,不應該有人類。而上帝則認為人類是善良的,比如人類中最傑出的浮士德就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典型。於是上帝與惡魔打賭,讓惡魔引誘浮士德走入歧途。於是浮士德的生命體驗,歷經追求愛情、追求美,最後走向社會實踐的道路。文中的內容,我最喜歡的一篇是瓦普幾斯節。瓦普幾斯節上的歡樂比起文章中的勾心鬥角更加讓人沉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我心裏浮士德是博學的,擁有大智慧的。他滿腹經綸,久負盛名卻依然在思索和學習。他的一生都在不斷進取,至死都在做造福人類的事。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因為從著名的“浮士德難題”以及面對這種困境所表現出來的“浮士德精神”上讓我感動。《浮士德》讓我懂得人類的進步在於不斷地學習,人不應該滿足於現狀,要不斷進取。希望大家都來讀一讀這本書,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最後然我用文中的一句話結尾:人類的輝煌成就不外乎是進取、追求、奮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4o7ro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