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1

一羣淳樸而純實的人們,為了活着而在奔波,為了活着而在努力奮鬥。在夾縫“煉獄”中生存,本道生活太過不易,經歷太多生生死死,經歷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終縈繞在心頭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書,撫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鬱不平”的漣漪,認真思考起來。“活着”這個詞的本身其實就是對於《活着》這本書最好的詮釋吧。

活着,那到底什麼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輝煌,名利雙收,就此走向人生巔峯?還是吃喝不愁,放飛自我,肆意揮霍?還是窮苦一生,茫然無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是以活着為基本目的而產生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要求。

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書的評論,是微微有點詫異的。我並不喜歡去反駁別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認同“富貴的後半生是一種麻木的苟活”的這一類的想法。福貴只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有着去補償他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的權利,同樣,他也可以有着過一個平凡的生活的權利。前半生,福貴欺民霸市,目無尊上;後半生,他戾氣全無,只想為自己的後半生而打拼。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在經歷了一次次傷心苦痛後選擇了堅強去忍受。曼德拉曾經説過:“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歷風雨,笑對人生。”所以,像福貴這種有彈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難,能接受自己從高處跌落下來的落差,還不足以證明他的努力,他的奮起嗎?難道就因為福貴在後半生並沒有活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就因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麻木的苟活”嗎?不,他能度過生命中的所有不幸,這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始終不會出現“絕望”的態度。曼德拉不就這麼説的嗎?“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而餘華,就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殘酷的本質從一層層的假象裏剝離出來。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福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習慣到最終把自己都當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貴生活的時代背景可能就帶有點灰色低沉色彩。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鍊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雖小説有意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但是這樣反而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福貴想掙扎卻愈發掙脱不開的無力,看清苦難下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也因此,讓我們更近一層地去感受福貴的忍耐之路的心酸歷程。也許,一個人前半生的罪過要拿他整個後半生來贖還,也許一個人不能選擇生活的因,一個人生活的果卻可以去選擇。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餘華在自序中説道:“‘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當我們學着去忍受,當我們學着去用樂觀承受生命之重,當我們把活着當成一種責任,那麼苦難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剛提起苦難和悲痛的那般苦澀,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絕望。“千鈞一髮”大概就是在説這樣一種對苦難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責任,樂觀,堅持,所有的詞彙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層新的領悟。

淡然!是晚年福貴給我最大的感觸。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一人一牛,樂的安然自在。

整個故事已經讀完,人物的結局也已經瞭解,心中的澀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貴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絲絲欣慰了吧!

説到這裏,我開始感激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比起福貴的不容易,我實在幸福太多。就讓我載着樂觀的心態,且歌且徐行,去尋找活着的意義吧!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2

這部書描寫了作者聽到的一個名叫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故事,而講述這個故事的正式這個老人。從地主家的闊少爺,到別人家的佃户,到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再到解放後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最後到一個孤零零的老人,福貴的一生大悲大喜,大起大落,幾種身份的交織,註定他普通卻不平凡的一輩子。從解放前到_後,福貴的經歷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所有的底層人的身份,去過的最繁華的地方不過是縣城,最高的身份,不過地主家的少爺,進城還需要把自己打扮辦成有錢人的樣子。青年時敗光家產,父母先後去世,打仗時失去了戰友,中年失去了兒子,_時失去了兄弟,到老了又先後失去了女兒,妻子,女婿和外孫,最後和一頭買來的與他同樣年邁的牛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就是這樣一個人,經歷了底層人幾乎所有的苦難,與其説他是那一代人的象徵,倒不如説他就是那個時代。

同《許三觀賣血記》一樣,書中鮮有關於時間節點的描寫,所有的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都是用主人公的經歷表現出來的。解放戰爭時他進城請郎中被國民黨抓了壯丁,被解放軍俘虜後選擇回家;回家後趕上了土改,原來的地主被槍斃,而他因為敗光了家產免了一死;人民公社時,家裏的地歸了公社,大家一起到公社的食堂吃飯,家裏的鍋被砸了拿去鍊鋼,村裏居然想用煮肉的方法來煮鋼鐵;公社食堂解散,村裏開始記工分,三年自然災害讓妻子的病越來越重,兒子也沒了;_開始,女兒出嫁,村長被拉進縣城捱了三天打,女兒難產死了,妻子也跟着沒了,外孫四歲的時候女婿也被水泥板夾死了;包產到户後,祖孫倆一起幹活,外孫生病,福貴心疼煮了半鍋豆子給他吃,沒想到外孫被豆子活活撐死。就這樣,經歷了所有的重大變革後,家裏只剩下了福貴一個人,反而到了此時,生活歸於平靜,用福貴自己的話説這輩子想起了也是跟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

有人説時代讓福貴最後變得麻木、苟且偷生,我倒是覺得時代讓他活的更加明白。垂暮之年的福貴沒有自暴自棄,混吃等死,而是存夠錢買了一頭老牛,繼續在田裏耕作,對於過往經歷,福貴也從來沒有逃避過,相反,他樂於向別人講述並且是繪聲繪色地講述自己的故事。他在耕作的間隙對別人説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説錯,牀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可是回看他的一生,這四樣他那樣沒有錯過?到老卻可以用一個旁觀者的姿態來看待。正如作者對他的描述同事那種能夠看到自己過去模樣的人,他可以準確地看到自己年輕時走路的姿態,甚至可以看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一輩子走過來,回頭看時能把自己的腳步看的如此清晰,一個細節都不放過,這需要何等勇氣。

書名活着,作者沒有用生活、生命、福貴的一生這類字眼,用的是最常見,最殘酷的兩個字。經歷了各種苦難的福貴不止一次想死,輸光了家產的時候想死,在軍隊被包圍沒吃沒喝的時候想死,可是正所謂臨事方知一死難,每次都艱難的活了下來,他娘勸他只要人活得高興,就不怕窮。他的戰友老全勸他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心裏想着自己的妻子那兒女,福貴活了下來,可是他爹孃死了,勸他的老全也死了,他最牽掛的妻子和兒女都死了,可他還得活下去。讀書之前,活着這個詞太過於稀鬆平常,可讀完之後再看封面上的這兩個字,好像掙扎一般想從書上逃出來卻無可奈何的被鎖住。

相比於故事本身,我同樣也驚歎餘華的語言,寥寥幾句,可能是一個通俗易懂的比喻,可能最後就是一個反轉,可能把一兩個人的神態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可能發人深省。比如在寫他原來的家境我爹和我,是遠近聞名的闊老爺和闊少爺,我們走路時鞋子的聲響,都像是銅錢碰來撞去的。我女人家珍,是城裏米行老闆的女兒,她也是有錢人家出來的。有錢人嫁給有錢人,就是把錢堆起來,錢在錢上面嘩嘩地流,這樣的聲音我有四十年沒有聽到了。前面一大段説他們家如何有錢,他丈人家如何有錢,語言通俗的像一個沒文化的暴發户,最後話鋒一轉,與其説在炫耀,倒更像是吹牛。福貴進城時候的打扮我穿着白色的絲綢衣衫,頭髮抹的光滑透亮,往鏡子前一站,我看到自己滿腦袋的黑油漆,一副有錢人的樣子。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一副有錢人的樣子,他本來就是個闊少爺,為何要還要打扮成有錢人的樣子?恐怕對於城裏人來説,他不過是一個鄉下有點錢的土包子而已,上不得枱面。這些精彩的,引人深思的描寫書中比比皆是,每一個人物性格、特點都是如此清晰,瞭然於胸。

當下我們常常會説被生活所累,每天努力工作為的是將來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福貴的一生卻是被活着所累,每天晚上他想的是明天如何活下去,對於他、他的家人、同村的人來説,有塊田種,有口飯吃,就已經是美好的生活,而我們把這叫做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3

活着,承載了多少意義、情感和力量呢?是進行時,是生命的持續狀態,是靈魂的永恆追尋。

看完《活着》,想説説關於“活着”,這樣廣大卻沉重的話題,似乎每一個語句都顯得蒼白,每一聲歎息都顯得無力;然而,活着,是進行時,是你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無從逃避,直至那一天,你我在神的審判台前,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活在永恆的國度裏。而活着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於是沒有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着。

當我們聽着的敍述者——福貴將自己的經歷娓娓道來,感覺着他活着的狀態一點點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現實的責任;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着,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着的底線挑戰,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牽無掛,無淚無述,也無慾無求。“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我們會默然發現,活着是一種狀態,僅僅一個詞,悲慘抑或苦難、淒涼、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我們都無法深入觸及。小説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作為一個冷酷的作者,餘華不動聲色地讓我們跟隨他的冰冷筆調,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有慶是第一個突然死去的。“有慶不會在這條路上跑來了。”他的母親説。大多數人應該在這個時候心痛不已。貧苦艱難的生活,福貴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都不曾讓有慶對生活喪失希望。他熱愛他的兩隻小羊,為了割草和上學每天來回奔命。所以當他在父親眼前拿了長跑第一名的時候,我們都天真地以為悲劇該結束了,事情在慢慢好起來,於是有了一點淡淡的喜樂。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薄薄的十二萬字,籠罩着“欲哭無淚的壓抑”。只是闔上書本之時,內心似乎多了一些超越世俗慾望和紛爭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而活着,縱使要擔當諸多難以承納的苦痛,但是依然要堅忍,頑強。這應當便是生命的力量罷。

餘華這麼説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 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説,就是這篇《活着》。”

“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述説苦難的時候,眼睛裏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正如你終於會明白,無論現時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那個結果對現時的我們毫髮無傷。告訴我,誰還在不堪着大學聯考的煎熬,失戀的痛苦,或者某個傷疤最初的鮮血淋漓?

我彷彿已經看到許多問號:這樣,我們的生存還有什麼意義?

嗯,就像那誰説的,企圖探究活着的意義註定只能成為一個笑話。人只是一種存在,它與天地萬物一樣並無意義。

那到底該怎麼活着?

老人對生命的態度總是讓我很敬畏。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動盪後,眼前的一切都已經變得無所謂了。他們不擔心是否會被炒魷魚,不擔心是否有戰爭,不擔心下一週的股市行情——或者説是不願去操心了。這就如同餘華所説的——就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這麼説來,老人的態度也就是孩童的態度了。在我們絞盡腦汁去尋思到底什麼是活着、該怎麼活着的時候,造物主在我們背後偷偷的笑了。原來,他早已把答案告訴了我們——終點就是起點。我們在一開始就已經手握答案,只是這輕易而來的結論在沒有經歷現實的驗證之前我們不願意相信。於是,我們用一生的時間來驗證它。驗證結束,生命也就接近終點了。

呵呵,無數大家都説不清的事,我怎麼又能説的清呢。我只是在看完餘華的《活着》以後説一些關於活着的話而已。

又或者,“活着”更本不需要我們去多言。我們還是像福貴那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然後在無所事事的時候,跟一個路過的人一起翻閲那些或痛苦或甜蜜的回憶,最後拍拍屁股,在夕陽下抽着煙斗回家去!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4

在人間有誰活着不像是一場煉獄。——題記

沒有人知道自己這一生會經歷什麼,也沒有人知道自己這一生會不會如自己所心儀的那般幸福,而它———《活着》,卻讓我們在別人完整的人生中找到了那份信念。

前些天,我一時興起就翻開了那本黑漆漆封面的書——《活着》。起初還有些沒有頭緒,書中一開始講述的內容看得我暈乎乎的,畢竟,這個寫作的方式與往常有些不大一樣,似乎是倒敍,又似乎只是回憶式的。開始着手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更多是抱着閒着也沒事幹的態度,只是看完整本書,我便有了大大的改觀。

我記得起初是這樣的,文章以第一人稱“我”來寫作,更多的是給人一種真實且又感同身受的感覺,一開始便由“我”聽偶然間遇見的那位名為“福貴”的老人敍述故事為起點,文章用貼切的事情以及那些故事將“活着”的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在整本書中,其實我感慨頗深。看着福貴從家裏放蕩不羈的富二代,到由於賭博輸掉家產一無所有,再到經歷離別與永別後的親人再相聚,再到兒子離世女兒幸福出嫁,再到妻兒子女相繼離開後自己與老牛相依為命的生命歷程,看似三言兩語的概括卻藴含了太多的意味深長。

看着福貴年輕時的放蕩不羈,我總會想到現在的自己。年輕時的福貴沒能光宗耀祖,染上了賭博,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就連對妻子都談不上有愛,只認為那本該是作為妻子理應盡的本分,到最後賠光了那僅有的“一百畝田地”,成了名副其實的敗家子。而現在的我,亦有年輕時候福貴的影子。

我在本該認真且努力奮鬥與學習的年紀,把大把大把如金錢般的時間花在手機上,沉迷於那種網絡與童話般的生活,在這個年紀的女孩子有些極為勤快,在學習,上有着自己的追求與目標;在生活上,懂得多為父母多付出一點。而我呢,看着父母兩鬢漸白的頭髮和那日漸衰老的背影,哪怕知道去心疼,也不曾真真的付出過多少,父母那來之不易的血汗錢在我的眼裏竟是那樣的輕快。那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模樣,在這書中前後反差竟有些淒涼與可笑。

中年後的福貴,家道中落,沒有了一百畝的家產,沒有了舒適的屋子,沒有了可以揮霍的金錢,一切都得從頭再來。他沒有因此怨天尤人,因為父親讓他挑銅錢還債使他恍然大悟,從頭再來並沒有那麼好運,只是説,多了些人間煙火的味道與常人的幸福。當他褪去光環後,母親與妻子的陪伴其實是他最大的幸福。當我讀到“他的母親生病了,他去城中請郎中,途中因幫助一調皮小孩敲門而被侮辱,最後與那家僕人爭鬥,最後被迫充軍,無法為母親請來醫生,一別竟是好幾年的光景。”內心竟有些難過。

每個人都知道,是父母把我們養大的,談不上報答與否,但至少能做得到“孝”,也知道“你養我長大,我伴你變老”。當自己母親離世,自己竟毫不知情,多年後回來了,竟在妻子口中得知,母親在臨死前還在安慰妻子“相信福貴,他一定不是去賭博了”,説起來,母愛真的很可貴,縱然你有千般不對,她也不曾怨你分毫,哪怕在生命的最後,牽掛的還是她的子女。

這讓我想到我的母親,我和母親感情是極好的,但是生活中難免會有爭吵,有時候我總會和母親發脾氣,卻在離家時特別牽掛母親。我仍記得我剛離開家,在學校住校的時候,那時候剛開始特別的不習慣,在陌生的地方總是有些害怕,而母親總是無時無刻不在擔心我,一天好幾個電話,我心裏只要不舒服就會打電話和母親傾訴,那時候母親總會擔心得一夜難眠。當她生病了,她從來不會説告訴我什麼,只是會説“我們都很好,你別想太多,認真學習就好。”在母親的眼裏,她的全世界便是我們,是我們這羣不懂事的孩子。

後來啊,福貴回到了家裏,沒見到等候他的母親,但是妻子與兒女都在等候他,他們重聚了,可那個天真愛笑的女兒卻再也聽不見再也不能説話了,他們一家人努力的生活着,可生活沒有一直眷顧他,十三歲的兒子因在獻血丟掉生命,妻子換上軟骨病,重擔壓在自己和女兒鳳霞身上,而一個不過十六七的女孩子卻要幹那麼重的活,看得我有些心疼那個女孩子,在那個家中,鳳霞付出了很多,只是慶幸後來鳳霞遇到了她的良人二喜,才有了些幸福的時光。

再後來,女兒鳳霞因難產去世,妻子也病逝了,就連那個善良的女婿二喜也在工作中丟掉性命,而唯一的孫子苦根到最後也去世了,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當我看到那一段的描繪“福貴籌錢買了一頭只有三兩年性命的老牛,與之相依為命並取名福貴,整天在田地裏耕種,還在牛的身上叫着自己已逝的妻兒子孫的名字。”看到這兒,我彷彿看到了那個孤苦伶仃的老人和老牛相伴的淒涼場景……其實正如賀拉斯所言: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

無論我們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要記得: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開頭5

故事一開始,作者以一個去鄉間收集民間歌謠的旁觀者的角度,聆聽了福貴老人悲慘坎坷的一生。並坦言再也沒遇到一個像福貴這樣令他難忘的人了,對自己的經歷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講述自己是如何衰老的。也許是困苦的生活損壞了他們的記憶,面對往事他們通常顯得木訥,常常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過去。從福貴父母的死,妻子家珍的死,兒子有慶、女兒鳳霞的死,女婿二喜、外孫苦根的死,沒有什麼比時間更有説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就可以改變一切。福貴説,像他那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上,他認識的人一個個死去,可他還活着。活着才知道能夠活着的艱難,活着才知道只有活着才有意義,因為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因為賭博,敗光了家產,從闊少爺到佃户,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着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哀求福貴戒賭回家,從大小姐到一名困苦的農婦;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對於她,活着是一種沉重!

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裏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裏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一位想要討好縣長的狠心醫生活活地抽血至死。這對於他來説是一個太過殘酷的世界。對於他,活着是一種折磨!

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着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為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為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不能説話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對於她,活着是一種生命的延續!

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卻也只是在福貴悲慘的生活中增添幾分苦澀,對於他們,活着是一種幸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我想,對於福貴來説,沒有什麼美麗人生,活着才是他全部的力量,也是他唯一的希望。堅忍地活着,頑強地活着,苟延殘喘地活着。我也默默地忍受過孤獨,我也一個人承受過失意,我也獨自地等在黑暗中,在傷心欲絕的時候,我也彷徨過,痛苦過,掙扎過,也感受過生活的無常。但是卻不曾放棄,不曾對生活失去信心。因為我知道,人生下來便帶有一種力量,不是與命運抗爭,而是與命運為友。人是世界上最脆弱又是最頑強的生物。如果我們不能將人生過得完美,我們可以將人生過得完整。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島嶼與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失意與痛苦,從來就不是消沉的理由,它們只是人生路上一塊小小的石子,或許會硌腳,或許會絆倒,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向前走去。它們或許不能讓人生變得更加美麗,但是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為什麼而活着,怎樣活着,是平庸的活着,還是有意義的活着,生活中,太多人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皆因沒有真正領悟活着的意義,就現代社會而言,活着雖沒有福貴那樣艱難,但是想要活的有意義卻並不那麼輕鬆。人生需要奮鬥,需要不停的翻山越嶺去尋找下一個出路,人生需要堅強,需要不停的自我療傷去面對下一個荊圖,人生需要堅持,需要在一次次的摧殘後站起來繼續前行。活着,不僅僅是活着,而是有意義的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我堅信,只要不放棄,未來終可期。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ejg9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