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散文讀後感 優選30篇

散文讀後感 優選30篇

【導語】

散文讀後感 優選30篇

散文讀後感 優選30篇 由本站會員“horlive”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散文讀後感篇2:散文讀後感篇3:散文讀後感篇4:散文讀後感篇5:散文讀後感篇6:散文讀後感篇7:散文讀後感篇8:散文讀後感篇9:散文讀後感篇10:散文讀後感篇11:散文讀後感篇12:散文讀後感篇13:散文讀後感篇14:散文讀後感篇15:散文讀後感篇16:散文讀後感篇17:散文讀後感篇18:散文讀後感篇19:散文讀後感篇20:散文讀後感篇21:散文讀後感篇22:散文讀後感篇23:散文讀後感篇24:散文讀後感篇25:散文讀後感篇26:散文讀後感篇27:散文讀後感篇28:散文讀後感篇29:散文讀後感篇30:散文讀後感

【正文】

篇1: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真摯靈動,靜默素雅,我提墨筆,墨跡淡淡綿延於這本《席慕容散文集》上,八字,唯有這八字,才可抗之。

我終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打動,喜歡她那真誠不失温情的文字中,喜歡她那時馨時憂的情懷,以往讀過許多名家的散文,若論素雅者,當是席慕容女生當之,聽陳教師説,在她那年代的時候,席慕容的散文詩歌就已走進人們的文藝世界了,興盛一時至今未減。

讀久了那氣勢磅礴的文體,其實細細品來,還是要添一下温婉的氣息,嘗試開始慢慢理解席慕容女士的典雅之氣,覺得,是花開時,願喜;花謝處,悲歎。帶給你一個女子的婉柔綽約,筆若流彩,透出生命中的愛,愛中的美,都如一張沉博絕麗的畫卷般緩緩展開在眼前,方覺得這妙不可言,在觸及時發現那金風玉露一相逢的無言心動。

她曾説:“原先平凡的人生裏竟然有着豐盈的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她的心中,所以常常擁有一份感恩與感動,感恩之心對於我們是必不可少的,活在這個世上,世間萬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的,在享受着完美人生之時,千萬不要忘了這生活種種享受,緣起何處,是誰贈與,方可學會感恩。

一種如痴如醉,又融入一種夢幻般的不真實,好比在孤寂徘徊中不免起了疑心,猶如潺潺流水般拂過心頭。

窗前月下,彼岸繁花,其中有一篇散文,叫做《窗前》,本文主要講了作者於四十年後重返台灣,窗前依舊,可台北卻早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在教師家看到的那樹蒼翠欲滴的芭蕉,想起自我家窗前也曾有過這樣的芭蕉,我對最終三段感觸很深,在經歷過人生的磨礪之後,重返台北卻看見此刻的它燈紅酒綠,不復當年,人與人的眼裏充滿着慾望,看到這,估計相信誰都不忍看到這樣,歎的是物是人非,悲的是人心不古,僅有窗前佈滿灰塵的古琴依舊在操守着那個時代最終的聲音,多麼的悲哀!得何以喜,失何以憂,見那綠姿芭蕉,才知對滄海桑田的悲痛!

嘴角漾起微微弧度,淡淡的客氣中彷彿是融入了絲絲暖意,於是我甘心不去想,不去説,只是靜靜的翻頁,沉醉在她的文字中——

所以,在這樣一個時代讀她的作品,對心靈好好淨化再好可是,席慕容,她是真正一個熱愛人生的作家,不會以玩弄文字或者蠱惑人心為榮。

篇2: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有一天,教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要摘抄5段寫景文章。當我抄完後,驚奇地發現: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這讓我對朱自清產生了好奇,朱自清有這麼強的寫景本事!我趕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讀了起來。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裏擺脱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述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此刻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麼地温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着一樣,並且在空氣中還夾着清新的土味、醖釀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完美春光裏,必須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期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麼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着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着輕風流水應和着。”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裏似的。可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説“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完美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之後春天,迎之後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向為

此刻的完美生活而奮鬥……春天,是期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完美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期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此刻做起,憧憬着我們的未來,一齊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能夠説,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麼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篇3:散文讀後感

後面還有多篇散文讀後感!

《散文時代》讀後感

作為《散文選刊》的主編,王劍冰肯定是應當閲讀發表在全國各地報刊上的許多散文作品。實際的情景也正是如此,他閲讀過的當代散文作品,確乎是太多了。正因為他讀得如此的廣泛,就能夠在認真和深入的比較中,高屋建瓴地俯視着整個散文創作的園地,得出了很精當的評價。

像王劍冰這樣不斷增加着的多麼巨大的閲讀量,也許是同樣都關心當前散文創作發展前景的不少作家和評論家所無法企及的。正因為如此,他在這部剛出版的《散文時代》中所提及的許多有關作家的篇章,以及在那裏闡述和發揮出來的不少洋洋灑灑的見解,就很值得引起相應的參考和思索。無論是產生認同還是引發商榷的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斷深入的探討,這樣就有可能推動當前散文創作和研究迅速向前邁進。

正是在這樣廣泛閲讀和深入思考的堅實的基礎之上,王劍冰對於散文此種文體的本體特徵,就有着很牢固和確切的認識。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問題,他在反對虛構的時候,還提出了“想像力”的問題,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種藝術設想。對始終立足於真實的散文創作來説,鹵莽的虛構、矯情的訴説或隨風飄蕩的傾向,都會失去讀者的信任,而運用藝術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達自我純潔與健康的個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動和共鳴。

他還認為“越樸素、越自然、越純真的東西,就越有生命力”,認為在散文創作中間應有“堅韌與永恆,鮮活與純美”,認為“散文的生命力在於它能讓讀者從中獲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啟迪、魂靈的慰藉、學養的滋潤和審美的愉悦”。

王劍冰在肯定當前散文創作,對歷史進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藝術上不斷提高和昇華的同時,也批評了某些經過喬裝打扮的貴族化的傾向和獨創性的缺乏。這是應當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他還很細緻地指出,在當前的種種散文創作中,存在着的一些問題,譬如像他指出的“政治散文的説教性”,他在其中尤其反對運用詞語上的“絕對化”;“文化散文的論文性”,他反對沉溺於歷史資料的論述,卻難以見到作者自我內心對此的關照;“敍事散文的小説性”,他反對玩弄情節和虛構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詩歌性”,他不反對語言表達的詩意,卻反對整體上刻意雕琢的詩化的做法;“遊記散文的過程性”,他反對那種導遊式的解説。“生活散文的無序性”,他反對那種事無鉅細的全盤端出。這些都是從散文本體的視角,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趨於開放的時代,王劍冰主張要直面現實,拓展題材,深入思索,同時在審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藝術技巧的昇華,並且要廣泛吸收諸如音樂和繪畫這些藝術門類的表達方法。像這樣堅實地立足在整個人類的生活之上,從事於哲思的深化和審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創作與研究的水準。

王劍冰不僅僅在散文的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樣豐富多彩和高瞻遠矚的收穫,並且在散文創作方面也是常常貢獻出自我的佳作,像《絕版的周莊》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對於散文本體論的深思熟慮,頗多卓見,對他從事創作的起點,對於整個過程的分佈與築構,以及思想和藝術境界追求的高曠與完美,產生了十分進取的作用。而像這樣在創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饋與促進,自然就會獲得雙倍的豐收。

像他這樣兩棲型的既從事創作又埋頭研究的情景,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這樣就確實會在燦爛繽紛的觸發與融會中間,獲得更好的豐收。類似這樣的經驗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很高興地讀完了王劍冰的這部散文理論著作《散文時代》,深感他對於當前散文創作整體的現狀,真是有着高瞻遠矚和鈎深致遠的把握。對於不斷湧現出來的諸多名家的佳篇,從思想與審美的視角,分別作出扼要和簡潔的評點,既能夠使得許多朋友更好地瞭解大概的情景,又能夠引起進行欣賞的興致。他還在這樣微觀剖析的牢固的基礎之上,昇華出不少宏觀的理論見解,對於當前散文創作拓展過程中所取得的成績,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決的問題,都闡述了自我很有啟迪意義的看法。他做出的這種貢獻,確乎是很值得注意的。[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4: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全集讀後感

喜歡讀林清玄的散文,喜歡他的文字所特有的淡淡的香——如一縷蓮花般的馨香。每每走進他的文字,心也會跟着起起落落,然後慢慢靜下。暖暖的回味時,內心總會充滿寧靜與關愛。翻開書的目錄,那些題目就會吸引你:“暖暖的歌”、“生平一瓣香”、“温一壺月光下酒”、“發芽的心境”、“味之素”、“清歡”、“三生石上舊精魂”、“黃昏菩提”、“飛入芒花”、“清靜之蓮”、“吾心似秋月”……

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氣的,在寧靜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堅持着温煦,在流動中體現着凝注。他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將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温情。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象“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境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

林清玄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污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裏,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温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依靠的心往往使我們經不起生活的磨練,但如果有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就會從中顯示出優雅自在和勃勃生機……

篇5:散文讀後感

再讀《豐子愷散文集》,心中不自覺籠上了一層悲哀,來得如此無奈。隱隱約約中,彷彿看到了自我那些無法挽回的歲月,清楚地羅列在眼前。想抓住,卻已飄遠了。那一刻,才發現自我不復是黃金時代的人了。

尤其偏愛豐老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記得他曾在文中説道:“我的孩子們!我憧憬於你們的生活,每一天不止一次!我想委屈地説出來,使你們自我曉得。可惜到你們懂得我的話的時候,你們將不復是能夠使我憧憬的人了。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這確是一種悲哀!當我提筆寫下這些文字時,便是明白了這道理。於是我開始回憶我的黃金時代,卻發現無畏可愛的歲月彷彿早已離我而去。或許是我早忘了那樣的生活,便也不再去想。可這竟是多麼荒唐的事!不知不覺的幾年以來,天真、無邪漸漸淡出了我的生活。而面孔上,多了一份為重的思考。這沒什麼不好。知識與那黃金時代相比,少了心中的暢快,少了自我的真性情!我多想在此刻重温一個孩子的温度,但一切都太晚了!説出這番話時,便已與黃金時代劃了一道橫。成長,你能否放慢腳步,讓我感受黃金時代的餘温?

有一絲恐懼,腐住了每一根神經。我有些擔心。“眼看見兒時伴侶中的英雄、好漢,一個個退縮、順從、妥協、屈服起來,到像綿羊的地步。我自我也是如此,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你們不久也要走這條路呢!”孩童時代的我們只知成長如何是好,充滿羨慕地眼巴巴地望着大人的生活,急於衝破時間的牢籠,奔向下一個目的地。那一刻,我們永遠也不會明白成長的“代價”。或許“綿羊”並不是所有人的選擇,但或多或少,我們丟棄黃金時代的奔放與熱情。或多或少,帶上了世俗的氣息來應和這個世界。這樣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種壓抑!無奈,只因我不再是黃金時代的人兒了,要學會“生存”。我避不開,躲不掉,只求能否放慢腳步,讓我在黃金時代的在最終末端沾回一些過往的氣息?即使是掩藏其真面目的時刻,也不至於做一隻“綿羊”。

剎那間,彷彿覺得人生像是一場分段的冒險賽,時間像是那隻計時的秒錶。黃金時代,是這場遊戲的開始。因為你不懂遊戲規則,所以犯了錯也不會受到懲罰。只是此刻,我已具備了初學者的水平,不得不步入下一個階段。我必須學會謹慎、細心,卻步是屈服、妥協。

出黃金時代,意味着另一個新的開始。不是不敢向前,想再次留戀過往的完美罷了。讓我們的黃金時代被烙在心底吧。

篇6:散文讀後感

張曉風散文集讀後感

張曉風的散文集《從你美麗的流域》收了許多寫兒女情長的篇什。從寫作題材而言,張曉風跟其他女作家沒有任何不一樣,感情、親情、友情幾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當她起筆運筆,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親的羽衣》開頭描述的是一個温馨場面,女兒入睡前,摟着母親的脖子問:“媽媽,你是不是仙女變的?”接下來,甜蜜中有了感傷,再往下,又有了滄桑——世間每一個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從仙女隱忍為平凡的母親?張曉風寫得極美,又極沉重,彷彿知悉世間所有的祕密。張曉風似乎有一種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總要忍不住翻過來,看看背面,甚至要透過經脈紋路去看它們在幾千年前的模樣。所以她寫給丈夫的情書,寫給兒子的詩篇,明明是寫私人的感受,卻似乎寫盡了人類的共同情感,就連她寫睡袍、圍巾、繡品、油紙傘,也絲毫沒有怡紅快綠的嬌弱之氣。

張曉風始終是追求“大”的:大的格局,大的氣象,大的胸襟,大的情感。她甚至是有點刻意為之了。十幾年前龍應台出版《孩子你慢慢來》時請張曉風寫序,我還記得她説的話。她説自我年輕時聽到太多對女作家的嘲諷,人們覺得她們只會寫些柴米油鹽、丈夫孩子,所以就暗下決心,一旦自我“大筆在握”,堅決不寫那些遭人辱罵的文字。她真的做到了。事實上從張曉風的文章裏始終讀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嘮叨瑣碎自戀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別説撒嬌作態,即使偶爾忍不住寫寫柴米油鹽丈夫孩子,也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她寫風衣,那風,翻閲過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襲風衣,走在千古的風裏”。她寫釀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則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時間去醖釀自我的濃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剎那的傾注。”這樣的文字比比皆是。張曉風的文章字裏行間有一種江湖俠客的氣度。

我讀張曉風的感受,是彷彿放舟於歲月長河,溯回從之、溯游從之,追隨着一路看來,千迴百轉,也被那百年煙波水氣濕了一身。張曉風喜歡讀古書,將它們視為奪地而出的思想泉脈,她這樣寫自我讀《爾雅》:世界如此簡單壯麗,如此明白曉暢,如此嬰兒似的清清楚楚一覽無遺。我讀她,亦如此。

篇7: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近來無事,又翻開了這本買來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從書櫃裏拿出的這本舊書,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見老舊。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塊冬天裏的温玉,在胸口蕩起了陣陣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彷彿字字都在心中彈奏出一曲曲清麗悦耳的和絃。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散文與俞平伯一時並稱。而二人同做《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雖是取材相同、角度不一樣,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為好,可見先生散文造詣之高。

手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收錄了朱自清《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等幾個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選錄了《國文教學》、《讀書指導》、《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論語文影及其他》等短論,還有一些尚未編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蓋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一樣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一樣於冰心的飄逸,更不一樣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我“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經過描述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一幕車站上父親離去的剪影不也是我們心目中逐漸老去的父母的寫照嗎?

《匆匆》雖是一篇散文詩,但卻以新穎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用很多的排比與生動細膩的描述,用親切的聲音告誡了我們時間流逝之匆匆,時間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日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僅有今日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須知我們正在荒廢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難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獨自在清冷夜裏漫步在清華園的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用水彩畫一樣的淡淡筆觸深刻而傳神的描述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時的心境。最廣泛的讀者也都是從這篇文章中認識先生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者評價説:“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讀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這醖釀已久,貯藏滿溢的詩意,沉醉在當時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裏。

而令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為一個剛剛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遍地的野花彷彿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風,不再像冬天那樣寒冷,像母親的手,輕輕地撫摸着萬物。在温暖的春風中,孩子們高興得放着風箏。在春天,春雨是尋常的,它滋潤着世間的萬物。在《春》這篇文章中,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期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綠色,寓意着復甦,象徵着期望。我們僅有在春天播下期望的種子,到秋天才會有累累碩果。而此刻不正是我們人生的春天嗎?為了我們秋天的收穫,我們此刻難道不應當付出汗水和努力嗎?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篇8:散文讀後感

最美的散文讀後感

一向不覺得寫出點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筆或者打開文檔就能夠完成的,至少我是這樣的,需要有心境,有環境!

幾天前,朋友借了本書給我,《最美的散文》,説拿去看看,沒多想,想謝絕,但無意隨手翻開,前言讓我改變了主意。開篇就寫到:當你久處於城市的喧囂繁雜,長期應對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時,你總會感覺到身心疲憊。如果此時,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賞讀幾頁,感悟生活的真諦、陶冶性情、舒暢胸懷……遂決定,拿走,想找個適宜的時間,安靜的去賞讀。

我覺得自我也是個很名副其實的宅女,週末,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門做什麼,一般我都睡覺,很虔誠的睡覺,不把吃飯提到日程中的那種,除非餓醒了,就着豆漿牛奶吃點麪包然後繼續,瞭解我的人都明白,週末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睡覺。今日徹底睡醒應當是在午時4點,打開電腦放上音樂,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頭上,翻開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經典中,有一些都是國小和中學時課本上學過的,題目還很親切但資料確實不記得了,我想,也許還能經過這些文字找到點孩子時候的回憶和心境吧。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許地山的《落花生》,此刻看起來短的可憐的文章,在當時讀起來還真是個大工程,最經典的話此刻需要細細品味:“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掛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裏,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顆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明白。”

記得當時學完課文,教師讓寫讀後感,我同座一男孩名叫才華,寫了一篇讀後感在全年級作為範本被傳讀,大概資料是抓住了散文的“神”,論述如何做人要做花生一樣的人,含蓄不顯露,這些文字慢慢的在我的,其他的同學心中生根發芽,那個青春年代都受這些或者那些作家的文字的影響着,渴望的朗讀着,也幻想着,青澀着,張大着……但今日作為一本調劑的文字讀起來卻不是孩童時代的感受了,時代就這樣不斷變化着,人也被無情無奈的分成80後,90後……此刻社會還看重落花生的情操嗎?

還有冰心的《小桔燈》《寄小讀者》;朱自清的《背影》;胡蘭成的《陌上桑》;徐志摩的《我所明白的康橋》,物是人非了,可是還是能帶給我一些寧靜和思考的,恩,再來一杯茶。

篇9: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温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意義,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

我感歎,我感歎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能夠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裏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歎,經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為了自我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為了家這個家,為了這個家的生存,為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温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我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我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歡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為父親,愛着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裏有着説不出的心境,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着疑惑,為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為?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温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才回來,我認為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説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説。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為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為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此刻卻明白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應當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可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向沒有發現罷了。

篇10:散文讀後感

冰心散文讀後感

《寄小讀者》以往讓我十分感動,而我此刻也深切地感受到,愛,就是生活中堅定的信念。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了冰心的這一句名言:“心是冷的,淚是熱的;心,凝固了世界,淚,温柔了世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被愛。愛就想是生活的必需。沒有愛,天空是灰暗的;沒有愛,生命是枯萎的。每當我們看見那一隻只珍貴的野生動物被捕、被殺害、被關進冷冰冰的籠子裏,從心底發出憤憤不平的怒火;每當我們忽略了腳下的生靈,在它們興奮地搬運食物的時候,將它們踩於腳下,心底所湧起的一絲波瀾。我想,這就是一個人所擁有的愛。愛,能夠讓一個軟弱的人變得堅強;愛,也能夠讓一個蠻橫無理的人變得善良。當我看完了冰心的《寄小讀者》,那第二篇通訊始終使我難忘——

“……一隻小鼠,悄悄地從桌子底下出來,慢慢地吃着地上的餅屑。這鼠小得很,它無猜的,坦然的,一邊吃着,一邊抬頭看看我——我驚悦地喚起來,母親和父親都向下注視了。四面眼光中,它仍是怡然不走,燈影下照見它很小很小,淺灰色的嫩毛,靈便的小身體,一雙閃爍的明亮的小眼睛。”

從冰心寫的字裏行間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一隻很可愛的小鼠,彷彿要忍不住想去靜靜地將它捧在手心,細細地去觀賞。若在平時,我們看到老鼠的時候,絕對不會起一絲的憐憫之心。可是那隻老鼠是多麼地小。我想象着:在應對這一隻小鼠的時候,我的心跳加速了,老鼠在我的概念中是不好的,但它有那麼小,這還只是一個剛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讀着冰心的文章,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完美。我彷彿看見了生命在字裏行間歡快地跳動着。

“小朋友們,請容我懺悔!一剎那我神經錯亂地俯將下去,拿着手裏的書,輕輕地將它蓋上。——上帝!他它竟然不走。隔着書頁,我覺得他柔軟的小身體,無抵抗地蜷伏在地上。”

那隻小鼠的生命,就像是一顆流星隕落到地上一樣,是那樣地短暫,可是它卻那樣地從容,彷彿就是目睹了自身死去的一個全過程,我想這應當是一次痛苦的經歷。每一天在我們的腳下,有無數小生命也正進行着它們有滋有味的幸福生活,可是它們太渺小了,以至於我們看不見。於是每一天就有許多的小生命在我們的腳邊,靜靜地躺了下來。我記得,以往發現過一隻粉綠色的蝴蝶,它大概是受傷了,用力煽動着健全的翅膀,想努力飛起來,可是它始終沒有成功,只在我的腳邊像畫圈似地動着。我蹲下身子,看着這隻掙扎着的。我伸出了手,拎起它的一個翅膀。我感覺到它更加用力的撲騰,它想要從我的指間逃走。我感覺到它的翅膀如絲綢一般的滑,但彷彿比一張最薄的紙還要薄,好像我稍一用力,那蝴蝶的翅膀就會斷似的。那隻蝴蝶在拼命掙扎着,彷彿我的手是魔爪一般。在陽光下,我看見它的翅膀上飛瀉下來的粉沫,隨風飄走。

我感覺到那種生命在我的指間跳動,在掙扎。它仍然用着那不經打的翅膀抵抗我手指的巨大的力量,彷彿就像一隻白兔要推開沉重的門一般。而此時,我已感覺到,那隻頑強的蝴蝶已飛進了我的心中,在我的心中掙扎。我的心彷彿隱隱作痛,那生命裏彷彿讓我變地那麼得渺小。我彷彿再也經受不住它的生命力了,我跑到門外,將它放在了草叢裏,它仍在草叢裏翻騰,發出“?”的響聲。讓我為之驚歎不已:生命是多麼偉大。我想着:要是我當時沒有將它抓起來,它也許就飛起來了,它那翅膀細小的鱗片就不會掉落了。我看了看指上那滑滑的粉綠色的粉沫,此時它們彷彿已經層層包圍住了我的心。微風吹來,我彷彿聞見有陣陣的清香穿來,也許這就是蝴蝶獨有的香氣吧。我原本想着:蝴蝶就像是驕傲的王后,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只讓人們看到它嫵媚的掠影,只讓人匆匆看一眼它華麗的服裝。但那隻粉綠色的蝴蝶讓我對此大大改觀了。也許在經歷了許多的磨難之後,它們才登上這至高的寶座。而那隻小鼠,它被壓在了書本之下,它瘦弱的生命經不起一點兒風吹雨打。這也就是生命吧。

“一聲喜悦的微吼,虎兒已撲着它,不容我喚住,已銜着它從空隙裏有鑽了出去。出到門外,只聽得它在虎兒口裏微弱悽苦的啾啾地叫了幾聲,此後便沒了聲息。——前後不到一分鐘,這温柔的小動物,使我心上颼地着了一箭!……安息的時候到了,我回卧室裏去。勉強地笑,增加了我的罪孽,我徘徊了半天,心裏不知怎樣才好——我沒有換衣服,只倚着牀沿,伏在枕上,在這種狀態之下,靜默了有十五分鐘——我至終流下淚來。”

如何去像別人道歉,這我們都會。但惟獨應對那小鼠,我們靜默了,彷彿已無話可説,我們該如何去應對那小生命?那小鼠僅有那麼小,小得如水做的一般嫩。那生命如一顆被燒燬的小隕石,消逝在了地球上。讓我不禁想去待在暗黑的房間中,默默地流淚。生命是多麼得脆弱。

“至今已是一年多了,有時讀書至夜深,再看見有鼠子出來,我總覺得憂愧,幾乎要避開。我總想是那隻小鼠的母親,含着悲痛之淚,夜夜出來找它,要帶它回去……”

應對小鼠,冰心奶奶十分得愧疚。讓我在感動之餘,又想起了一件事:

那是一天早上,我騎自行車去買早餐。在回來的路上,我正一心想着要快點回家。在路上,有一個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正騎着自行車,帶着一個三四歲左右的孩子。在路上,那小孩兒穿的拖鞋掉了。他就開始哭了起來。而我就在他們的後面。只見那小孩兒的淚水如泉湧的一般,從眼睛裏流了出來,彷彿如一隻生氣的小獅子似的。眼淚在他天真的臉上流下了一道道灰色的印跡,彷彿眉毛都讓淚水糊得屏在裏一齊。此時有一個念頭從我的腦海深處升起。我去幫那小孩兒拿拖鞋。可是我又想,這多麼簡單的事情,只要他們自我去做就行了,何必去幫他們。可是我又想,這點舉手之勞幫一下有何妨?眼看我已經離他們越來越近了,我感覺到我的血都正在往我的腦袋上湧過去。最終,我的決定仍然是沒有幫他們去撿。只見那個小女孩兒停下了車,好像有些生氣,回去將拖鞋撿了回來,大概又批評了小孩兒幾句。那小孩兒的哭聲仍然沒有停止,他仍抽泣着,身體一抖一抖的。我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我想着:如果我幫他們撿了,也許那小女孩的表情就會是燦爛的,而不是埋怨的。如果我幫他們撿了,也許我的心境也就是簡便的,一天的心境也就會更加好。可是我沒有,這是多麼簡單的一件事情,而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去猶豫。事後,我經常問自我,這件事有那

麼難嗎?我竟然猶豫不絕。我甚至覺得我應當去嘲笑自我決定的這一件事情。

碰到這樣的事情,有的人會毅然決定,立刻走過去幫他們。有的人會視而不見,繼續走自我的路。而我卻是想起幫忙他們,但最終還是走開了。就像腦袋裏有一個惡魔,它正驅逐着天使的到來。我有些後悔沒有去幫忙他們,雖然我與他們沒有什麼交情,但對於他們,我彷彿總有一種歉意在裏面。我想我需要更多的愛來補充我的心靈。

愛就像是雨露,澆灌我們心靈的種子;愛就像是小船,我們乘着它乘風破浪;愛就像是翅膀,我們擁有它,就能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愛是生活的信念,因為有了愛,我們幸福地活在了這個世界上。以愛作為我們生活的信念,去感恩生活。感激父母給予我們的父愛、母愛;感激朋友給予我們真摯的關愛;感激陌生人在我們困難的時候向我們伸出了愛的援助之手……因為愛是我們需要用一生去體會的情感。用雙手輕輕地放在胸口,你感覺到了嗎?這是你的心跳,是你的生命,是你的愛。愛就藏在你的心中,愛是生活的信念,是一生都陪伴着你。

篇11: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這是一篇借景抒懷的散文。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從這開頭就能夠讀出作者心緒不定,為外面的事情所煩惱,可能就會想方設法去發泄。“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心境吧。”那就去賞月光下的荷塘。在那你就會發現一切。

在第三段裏“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我,到了另一世界裏。”“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能夠想,什麼都能夠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從那裏能夠讀出作者渴望一片寧靜的吵雜而複雜的世界,渴望一片言行自由自在的天地。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段寫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頭,彌望的是乾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文中用了比喻和擬人的詞突出了視角上的曲線美,把葉子比作舞女的裙,讓人聯想到少女的翩翩起舞。“微風過處,吹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有着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一開始讀時覺得感官上有些矛盾,不合常理,縷縷清香本是嗅覺聞出來的,然而後面卻説彷彿高樓上有着渺茫的歌聲,歌聲是聽出來的,怎樣會有呢,這也許就是文學藝術寫作的藝術手法吧,把不一樣種類的感官功能溝通融合在一齊,微風過處,遠處時隱時現的歌聲也和在荷花的香味了,一齊讓人神魂縹緲,有着仙境般的感覺!“葉子底下是嘩嘩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充分發揮了朱自清的想象力,因見葉子極美的風致,雖然葉遮住了荷塘,但仍能感受到底下的那動聽的流水聲,因有流水的滋養,荷塘才會開得旺盛。這段文章中有靜態有動態,動靜皆宜,把整個荷塘的景由靜態寫成動態,給人留下極美至神韻的景象!讓你回味無窮!!

整篇文章能讀出作者渴望美,並經過文字構建了心中的美!

篇12: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淡花幽香,亦能飄香千里。苦心求佛五百里,終是不能得累……

深夜,大概二三點鐘吧。將枱燈打開,靜靜的,慢慢的,懷踹着一顆只屬於你的心,聽着窗外一二車輪踏過,地上殘留雨水的濺響。情至深,心漸靜,似是看到書頁上的濕潤。心中的迷茫模糊了我的視線。

愛,是個永恆的話題。席慕蓉作為一個蒙古人,讓我們明白任何人對愛的領悟都是不分地區,不分人種的。母之愛,友之愛……化為文字,將愛詮釋的淋漓盡致,令人無法釋懷。

作為一個出國留學藝術的人---席慕蓉,身上具有一種專有的獨特細膩美感。舉手投足,行為舉止間無不充斥了這種美感,自然的,這種美感也融入到她的文章中,使她的文章充滿了美。呵呵,“美”,“愛,”這是多麼優美,多麼高雅的,多麼美麗的詞彙呀!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從她的文章中讀出期望,讀出生機,讀出前行的動力。而作為這種帶給人們完美力量的載體,卻只是些直白的話語,直白的不像是散文,直白的令人難以捉摸,母親是傘,是豆莢,我們是傘下的孩子,是莢裏的豆子。作者是這樣與她母親説的,在生日卡片一文,作者在她十四歲那年時母親寄了一張生日賀卡,在接下來一段時間裏,每逢母親生日,便匆匆在他國街頭買了一張賀卡,寄給了母親。而到之後明白自我對它毫無興趣的那張生日卡片,是母親最在意,最珍貴的。文章讀到此刻,我竟與作者一道落下淚來。時至今日,具體的年份我記不太記清了。但當時的場景卻模糊記得一些,當時的我正在玩一款當時很流行的網絡遊戲,突然想起那天是母親節,想給母親一個驚喜,便立刻寫了一張祝福卡片。之後幾年的母親節,我都因為各種原因沒再給她東西。有一天,我們聊起了這個話題,我問她,我在什麼時候給她送了賀卡,她沒有一點猶豫,十分肯定的説:“二零零九年

五月十號”。驀然發現,我的賀卡,一向存放在母親的心中。小小的生日卡片,代表着無數兒女對母親的愛,沒錯母親所能給予的愛太多了,我們所能給予的僅有這麼一點點,自然要被母親珍藏起來,用一輩子的生命來感受了。

席慕蓉用美修飾愛,用直白的話語將愛播撒於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告訴我們如何去愛,如何被愛,情之真,意之切,震撼人心。

熄掉枱燈,四周黑了,“啪”,我打開了天花板上的大燈。

篇13: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讀過許多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其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我的眼前立時就有了這樣一幅畫面: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着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着我的目光。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彷彿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着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着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啊!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於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

伴着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觀察的細緻入微,對美的嚮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朱自清以他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樹立了“白話美文的模範”。

篇14:散文讀後感

近來無事,又翻開了這本買來已久的《朱自清散文集》。從書櫃裏拿出的這本舊書,在多年的精心保管下,未見老舊。封面上那位儒雅含笑的中年人如在眼前,就像一塊冬天裏的温玉,在胸口蕩起了陣陣暖意;就像先生那恬淡含蓄的文字,彷彿字字都在心中彈奏出一曲曲清麗悦耳的和絃。

朱自清生於1898年,名字華,號秋實,後改名為自清。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學的開拓者和創業者之一。為中國現代文學作了許多創新的工作,在近現代文學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散文與俞平伯一時並稱。而二人同做《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雖是取材相同、角度不一樣,但又大都以先生所作為好,可見先生散文造詣之高。

手中的這本朱自清散文集,來自於時代文藝出版社,20xx年版。收錄了朱自清《蹤跡》、《背影》、《你我》、《歐遊雜記》等幾個主要的散文集子中的主要文章,選錄了《國文教學》、《讀書指導》、《標準與尺度》、《論雅俗共賞》、《論語文影及其他》等短論,還有一些尚未編入集中的作品。基本涵蓋了朱自清的主要代表作。

朱自清的散文不一樣於俞平伯的縝密,也不一樣於冰心的飄逸,更不一樣於周伯人的雋永。他用自我“真摯清幽”的特性創造了自我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這幾篇散文,被譽為白話美文的典範。

《背影》這篇散文經過描述父親送兒子遠行的一幕,表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情感;那一幕車站上父親離去的剪影不也是我們心目中逐漸老去的父母的寫照嗎?

《匆匆》雖是一篇散文詩,但卻以新穎的一問一答的方式,用很多的排比與生動細膩的描述,用親切的聲音告誡了我們時間流逝之匆匆,時間之河不能倒流、不可回溯。昨日是作廢的支票,明天是未發行的債務,僅有今日才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須知我們正在荒廢的此刻,正是逝去之人所期盼的明日啊。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握住這難得的今日。

《荷塘月色》這篇散文中,獨自在清冷夜裏漫步在清華園的作者用月光襯托荷花,用水彩畫一樣的淡淡筆觸深刻而傳神的描述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和那時的心境。最廣泛的讀者也都是從這篇文章中認識先生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的編選者評價説:“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但他的散文仍能夠貯滿一種詩意”。讀完此文,教人不得不沉醉在這醖釀已久,貯藏滿溢的詩意,沉醉在當時先生所凝望的那池月光裏。

我熱愛春天,歌頌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篇15: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他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的語言求真化俗、自然親切,這種執着表現人生的態度和自覺的審美追求讓人讚歎不已啊!

朱先生的一生顯然有些傳奇,他有過兩位太太,三個子女,一生奔波,去過不少地方教書,也在不少地方旅行過,喜歡鑽研學術,常常獨自思考,但他卻樂此不疲,常常待在書房內用筆記下腦中的一閃而過的靈感,由此出了出了不少書。

朱先生喜歡旅遊,在温州時,他欣賞玲瓏嫵媚的海棠花,欣賞了那仙巖綠到不可思議的梅雨潭,欣賞了那如夢如畫的白水漈,還欣賞了那波光粼粼的白馬湖;在揚州的時候,他總喜歡邀上好友,帶點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去城外的文選樓,天保城等古蹟那自在逍遙一番;或者挑一個茶館,悠閒地喝茶,感受炎炎夏日中揚州那份微微的清涼;在北平時期,朱先生去的地方就更多了,他常常帶着他的夫人去壇拓古寺感受歷史的痕跡,它比北京的歷史還要早上千年,還有鬆堂、戒壇寺等等景點。朱自清先生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用他那種獨特的視角,欣賞的眼光,細膩的文采,生花的妙筆,向我們讀者描述並展示我們美麗祖國的大好山河。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論是清新感人,膾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背影》,還是寧靜悠遠,意境卓絕的寫景散文《荷塘月色》都給人一種清新驚道,雅俗共賞的感覺。在那個年代白話文才剛剛開始代替文言文,而朱自清先生是極少數能熟練駕馭新文學語言的散文家,其散文精品甚至能夠和古典散文名著比肩。

在朱自清的散文裏,對於他國外生活的描述也很多,但他從不拿這些外國的經驗與中國比較,因為他明白我們偉大的祖國是無可代替的。

儘管如此,世界各地也還是留下了他的足跡。像水城威尼斯、浪漫之都巴黎、風車之都荷蘭、鬥獅之國羅馬、歐洲公園瑞士以及柏林、萊茵河……能夠説朱自清是一個充滿幻想,勇於充實自我,豐富自我閲歷的一個人。他由外國的發展而聯繫到我們的祖國,為國家未來發展而擔憂,這種精神是值得敬佩的。

閲讀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你會發現有一個特點,他異常喜歡寫一些論文,涉及各個方面,能夠到達遇神説神,見鬼談鬼,沒事找事的地步。比如説他寫的《論青年讀書風氣》,《論白話》,《論説話的多少》,《論清華的精神》,《論百讀不厭》,《論雅俗共賞》等等。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篇論文叫《論做作》,在這篇文章裏他把什麼叫“做作”,也就是“裝”解釋的清楚直白,也説了人為什麼要做作,怎樣才能做作的好。這種做作的學問,裝蒜的學問也僅有朱自清先生能夠冷靜而又理性的站在局外的角度去思考的這麼明白了。

還有兩篇論文,《論自我》與《論別人》,朱先生也是將自我抽出肉體,在一旁十分冷靜細膩的分析自我與別人的關係,自我與社會的關係,能夠説我讀來的感覺就像朱自清本人在開一個檢討會,他在重審自我,他在不斷的反思,使他的靈魂不斷的昇華,道德品行的修養也在不斷提高,這隻能能讓我這個拜倒在她的飛揚文采的讀者讚歎道:“真不愧為大師啊!”

朱自清在清華園呆了不少的時間,他對清華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曾有過不滿,因為他認為太強調這種精神的話,有時會使人只見樹而不見林,而我覺得這種精神應當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追求的。

朱自清的一生永遠都是在勵志,期望我們也能夠像他一樣,活得有意義,有價值,到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

篇16:散文讀後感

《席慕容散文集》讀後感

讀過席慕蓉散文的人,往往會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她的文章充滿了智慧。她總是把一些不起眼的事物,挖掘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之後轉化為文字,讓我們分享。在她的文章中,沒有值得去推敲的文字,也沒有令人百思不解的深刻哲理,只是順理成章地向我們一一道述,但卻能在人的心中泛起層層漣漪。

拿起一本席慕蓉散文集,往封面上瞅了瞅,標題是“透明的哀傷”。在這幾個大字後面映襯着紅色的流跡,還有兩朵花和飄散的花瓣。想必這本散文集中定是記載着席慕蓉的人生哀傷。仔細閲讀完封面上的那首小詩後,我最終明白了:寫的都是席慕蓉年輕時由種種事物引發的對人生的感慨。

隨意地翻了翻,看到有一標題是《爭奪》。心想:席慕蓉在文章中敍述的是誰和誰之間的爭奪呢?我帶着疑問進入了文章之中。

讀完後,我腦中的疑問全都沒有了。原先文章描述的是她與工作的爭奪,為享受大自然的權利而爭奪。結果好不容易從繁忙的工作間隙溜到大自然的懷抱,讓心境豁然開朗起來。

是啊,我們生在一個繁雜煩亂的世界,大人有大人的煩惱,我們也有我們學生的煩惱。可是,我們忽略了精神放鬆的享受。抽出一點時間去尋找我們精神的樂園吧,那是大自然給予我們精神能量的地方。和作者一樣,用一種散漫的心境,遠離繁亂、世俗的土地,到大自然的懷抱去,那兒有天高雲淡、風和日麗,沒有忙碌的折磨,僅有精神給你帶來的活力,經過一番後,再重新回到那世俗的塵世,又重新和塵囂、雜鬧接觸一番,但此刻我們卻是煥然一新的。

此時,我還能理直氣壯地説:“我們不是逃避,只是向忙碌的工作做了一次小小的爭奪。幸好的是,大自然收納了我們浮燥的心靈,還給了我們一份無壓力的心態。”

放下煩惱,走過大自然,去欣賞藍天的美;傾聽鳥兒的鳴唱;沐浴太陽光的温和。如果你連這都不能做到的話,那你必定不能成大器。但此時不必煩惱,去讀一讀席慕蓉的散文《爭奪》吧!這樣,你便多了一份安逸閒情,添了一份愉悦與超脱。

讓我們一齊去享受並關愛大自然吧!

篇17:散文讀後感

在暑假中,我讀了《朱自清散文精選》,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個更廣闊的視窗。我沉醉於其中,朱自清用他唯美的筆調描繪出了一個完美的意境,不論是美景還是一切生靈,在他筆下,都顯得格外生動。

我異常喜歡的一篇文章就是《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這就是《匆匆》中所提到的,朱自清用比較的方式來突出了歲月流逝之快,不錯,世間萬物雖有毀滅的一天,但總會有重生的時候,而我們人,在這世上的時間是有限的,生命不能重來,歲月又何嘗能夠倒流呢?上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在指尖流過的歲月,誰又會在意呢?所以,當一個人的生命走到盡頭時,就會加倍地珍惜僅剩的時間,因為,他明白,他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了。“時間就是生命”,這是一句真理名言,在朱自清的筆下,就更襯托出了它的價值。

朱自清的文字不僅僅包含深刻的道理,並且還十分優美,他對景物的描述可謂是淋漓盡致,彷彿能夠活生生地展此刻你的眼前了。

篇18: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很多人都明白朱自清,他的散文也十分地有名。但在他的散文中最著名的要數《背影》和《荷塘月色》了。

《背影》這篇散文描述了一幅父子車站送別的畫面。主要資料是:“我”的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事也交卸了。”“我”回到了徐州,在父親家見到滿院狼籍的東西,又想起了祖母,“我”留淚了,父親教育我:“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然後就去辦喪事去了。

辦完喪事後,“我”的父親要到南京謀事,“我”也要回北京唸書,我們便同行。去南京後,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説定不送“我”了,但因他仍然不放心,最終最終還是説服了“我”送我去念書。

我們到了車站後,“我”買票,他就幫着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腳伕行小費,他又去談價格,談完後便送“我”上車。又叮囑“我”夜裏警醒些,不要受涼;“我”讓他走,他説;“我去給你買些橘子,別動!”他帶着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胖胖的,蹣跚地走了過去。過了一會兒,他回來了。他抱着幾個硃紅的橘子往那裏走,走到了鐵路那裏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我慢慢爬起,然後再抱着走了過來,一股腦的將它們放在了“我”的大衣上,然後就説:“我走了!”到那邊來信!”然後就漸漸消失在人羣中。

如果説《背影》的語音質樸,那《荷塘月色》的語言就十分清麗了。

《荷塘月色》裏主要講的是“我”在院子裏乘涼,想到荷塘去看看,於是就去了。到了荷塘,荷葉,荷花讓“我”感到荷塘裏與其他地方的不一樣,讓“我”想到了梁元帝的《採蓮賦》和《西州曲》。這樣想着,突然發現自我已經到家了。

這篇散文裏最美的一段在第四段:區區折折的荷塘上,瀰漫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地打着朵兒的。這些場景讓我想起了葉聖陶寫的《荷花》裏的第二段: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荷花多美麗呀!我又想起了楊萬里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比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朱自清散文》真好看哪!

篇19:散文讀後感

餘秋雨的文化散文,總是有着一股力量,讓人深深的沉入歷史,在靈魂的掙扎中體味那獨特而厚重的美。《道士塔》是這樣,《信客》也是這樣。

這是關於兩代信客的故事,這是關於信任與不信任的警醒。回溯老信客的一生,我看到了他對這份職業的重視、職責感,甚至是無奈放棄後的深深依戀——在交接信息時的細聲慢氣,在“逼着”年輕信客講各個碼頭的變化後的唏噓聲裏。我着實感動,因為,不論從此刻還是當時來看,信客絕對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老信客幹了一輩子,窮困潦倒,連一個家室也沒有。家中一無所有。沿途投宿,總是揀最便宜的小旅館。吃飯找那種“能夠光買飯不買菜”的小店。終年奔波,勞累孤獨,陪伴他的僅有胃病和風濕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額外的工作,經常幫忙寫信、譴信。有時還要充當代理人,某個外出謀生者死去,代表家屬料理後事,收拾遺物。回到家鄉,要通報噩耗,弔唁死者家屬,交出遺物。信客還要遭受無端的懷疑,憎恨和誣陷。能夠説是身心俱疲的來往於城市和鄉村,做着那個“最敏感的神經末梢”。我不禁要想,是什麼讓老信客願意擔當起這份瑣屑和辛苦這樣的事,放在現代,實在是不可思議。也許,老信客就是我們這個時代丟失的人格。

令我感覺驚訝的是,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任勞任怨、恪守職責的信客,怎樣就會栽在那樣一件小事上。第一,信客只是為了圖喜慶,撕了一點布邊。這件事,可大可小,大了説,他的確不應當動託寄的物品,這是信用問題;可往小了説,這個行為,放在平時,就相當於借了別人的肥皂洗了次衣服那樣無足輕重。就事件本身而言,我認為,實在是小題大做。對老信客,我始終覺得這個行為很生活化,很真實。就像天使偶爾偷了一回懶。第二,事態嚴重化的關鍵,就是上海那邊又派了個人隨後到,關照家裏人看布匹頭尾的標記,以免信客動手腳。看到那裏,我覺得人心啊,實在是——不説險惡吧——太具有防備性了。這個在上海闖蕩的同鄉,看來已被城市同化,而信任到了需要被檢驗的時代。不幸的是,從未犯錯,從被信任的老信客被這突如其來的檢驗難住了。唯剩百口莫辯……第三,最令我心寒的是鄉民的反應。老信客的善良仗義,飽受艱辛,以往帶來的喜悦和期望,全被他們拋到九霄雲外,宛若不曾發生。也許,他們真是鐵石心腸也許,他們也是值得我悲憫的受害者——突來的證據,把老信客推到了鄉親們的對面,他們那簡單甚至狹隘的心不能理解,就像被最信任的朋友背叛的孩子,有一種近乎偏執的怨恨,於是,找來許許多多的回憶做證據—

—老信客已經幹過很多這種事了,他一無所有的家就是經過剋扣賺來的!文章剛開篇到那裏,我便嚐出瀰漫着的諷刺意味。一生的信譽毀於一旦!

老信客失了信譽,懊悔莫及,帶着自殘後的手,獨自到外鄉看墳常信客的工作由年輕信客來繼續。而他,只能“躲在山間墳場邊的破草房裏,夜夜失眠,在黑暗中睜着眼,迷迷亂亂地回想着一個個碼頭,一條條船隻,一個個面影”。這是他幹了一輩子的事,走南闖北,過山過橋,找尋熟悉的身影,那心境,一如在外風塵苦旅的遊子期盼他腳步聲的急切。這算不算“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或是他從來都不曾離開過,年輕信客的腳步就是他的腳步,一次次的重温漫山遍水的鄉情。年輕的信客謹遵老信客的血的教訓:要誠信!但耿直的信客因壞了同鄉的“好事”,被髮了財而拈花惹草的同鄉誣告為“私闖民宅的小偷”,將他扭送到巡捕房。這一系列的傷害和兇險令信客心灰意冷,他在老信客的墳前鄭重請求原諒,打算抽身而退。可笑的是,嚐到失去的滋味的人們,這才想起他全部的好。之後還請他當教師,死了還有很多人來悼念。我不禁為老信客鳴不平,同樣辛勞一生,這結局卻是慘慘淡淡,是藉着信客的光,順便修修他的墳!

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是全身而退,所以“贏得身前身後名”,另一個,是有了污點,從此被放逐,被打入無底深淵,直至被徹底遺忘。他只是個遊走於兩地的鄉村信客,他不是民族英雄,死後能夠被平反,被悼念,然後永存世人心中,光輝照耀大地。但我慶幸,有這樣一段文字,記錄下了那個年代的那些人,一種原生態的喜與怒,堅守與不捨。讓我,能夠去感受、思考那源於歷史的無奈和無奈背後的深沉。

篇20: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剛初有成效地掙脱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那一代疲憊的人又開始了接軌思想解放的旅程。《飄零》中的我想就是矛盾中的一根飄零的孤草。他,半個文人,卻在當時近似瘋狂地去學心理學,別説當時,就在此刻,心理學都是讓人略感神祕的名詞。他看遍了大學圖書館裏所有的有關心理學的書,讓他看看一篇關於心理學的譯文,他竟一個不留地改正了文中幾十條錯處。當時,人們認為他是瘋。放到此刻,他能夠算是各張揚個性的年輕人。但回到原題,説他是根兒飄零的孤草,不錯!

首先是當夢想遇上現實。

當時沒有人賞識他前衞了80年的心理學。在中國,用原文説就是“不但沒有錢,他們説他是瘋。但日總是得過下去,於是他心不甘,情不願地到了地球的另一邊。其勇氣和抱負是即使放到此刻也不嫌發黴的。若換成是我,可能會被周遭所影響,而周遭可能會説:不是每個人在“日心説”發表公認前還活着被稱譽的,又不是每隻蘋果都砸得出“萬有引力”的。僅有現實才能實現!不!

再者,當熱情遇上冷漠,他必須學着對一切冷漠,淡視。必須有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豪氣,和對他所從事科學的冷靜,冷對解剖上百隻老鼠。可是內心的熱情視萬年冰都降不熄的,或許用筆尖傾瀉下自我滿腹滿心熱是他最好的解脱法。關於這一點,倒是和此刻所謂的舒壓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此刻的方法倒是好多了。唱KTV宣泄,運動減壓,香薰寧神和網聊等等。但追根究底還是對“生活夢想自由”無限熱情的表現。也就是説黑暗是對光明的迎接,冷漠是對熱情的呼喚。這也是生命奮鬥路程中對心的考驗。一冷一熱,看你是否受的了熱脹冷縮。

當期望應對閉門羹。文中他對自我的祖國是之深的,他不想離開祖國,但在遭到了一串串譏笑不屑後,最終被擋在了祖國發展的門外。是對,到此刻形同科舉的考試還是陰魂不散地籠罩着。着使得懷着求知慾望的許多人吃了期望中學校的並不鮮美的閉門羹。前段時間“獨傲一時”的韓寒,就是已跳出五行外,不在三界中的成功;他站在期望和閉門羹的斷點笑傲江湖吧!他以自我的個性處理了二者。那成千上萬的其它個性個體呢有將如何處理二者呢

而後,當膽怯應對追求。他怯懦了。他和一個日本的有夫之婦彼此相。在世俗看來,着又是一段“不倫之戀”。但有誰能説他爭取後,着不會是“水晶之戀”呢他撒手了。而在膽怯面前有多少人能夠挺直了腰呢以往在公園裏看到一個無憂無慮的小囡孩兒,在追着一隻足球玩,一腳,球飛遠了,他有趕忙跑上去,可是太急了,左腳踩在了右腳上就是一跤。他媽媽跑過來,又是安慰又是撫摸,小男孩起來,眨着眼説:“媽媽,我不怕!”又衝上去追球。似乎越是單純就越是不會膽怯,所以,單純也是個性,個性就能克服膽怯,克服膽怯就能追求到你的追求。

最終,當個性再遇上世俗,只要有夢想有熱情有期望有追求,就能戰勝世俗。讓《飄零》中的迷惘小時,即使是此刻飄零也要做個性的蒲公英。可是或許以後,長輩在教育完百時還會語重心長地説一句:“你的個性要有個性一點兒嘛!”

篇21:散文讀後感

讀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裏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資料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以往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禮貌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篇22: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選讀後感

林清玄説:“等我站在竹林前面時,整個人被天風海雨似的音樂震攝了,竹林像一片樂海,波濤洶湧,聲威遠大,那不是人間的音樂,竹林中也沒有人家。竹子的本身就是樂器,風是指揮家,竹子和竹葉便是演奏者。”

讀了林清玄的隨風吹笛,彷彿也身臨其境,看到了滿眼翠綠的狂風不止的竹林波濤,陰雲密佈的風雨交加,再加上竹子生機勃勃的摩擦生籟,這一切,真是竹林大自然的宏大交響樂。風雨中的笛聲遙遠、高揚、廣闊、悠長。

真正聆聽了一堂林清玄教師上的音樂大課。

自我不懂音樂,更不會任何一種樂曲,十足的音樂門外漢。正因為這樣的無知才無畏,不自量力的一向想選擇一種樂器來學習。想學會了一種樂器,就能夠寄託心靈的期望。

因為竹笛攜帶的便宜。無論是在高高的山崗上,無論是隨風盪漾的湖泊上,竹笛都能夠迎風而立,盡興優雅的演奏。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因為竹子的品格,而毫不猶疑的選擇了竹笛的學習。

竹子是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常被看作不一樣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徵。竹子清幽,默默無聞,不畏困難,不懼壓力的強大生命力,更是我的喜愛。

雖然一向立志學習吹竹笛,但由於太忙,也由於不善安排日常計劃,吹笛學習計劃,多少年來一向被耽擱着。遺憾中的遺憾。人生不如意事常有七八九,逃避現實時就這樣安慰着自我。有時,真是痛恨自我的妥協主義。

還是説點陽光的話題吧。

大自然是美麗的,大自然是時刻變化的,大自然中的竹林宏大交響樂,更是震撼人心的。經過讀隨風竹笛,更要拋棄上頭阿Q想法。用進取的人生態度好好去感悟自然,融入自然,過好生活的每一天,這樣我們的人生才會具有竹子高潔、剛直、謙遜,不亢不卑,瀟灑處世的高雅品格。

篇23: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果然名不虛傳,令我如身臨其境,合上這本書,鼻孔裏還殘留着荷香,目光裏還帶着對荷的柔情,腦海裏還浮想聯翩,意猶未盡啊!

早就聽説朱自清是個很有才華的作家,直到我們課本上學到他的作品《匆匆》,讓我深刻領悟了時間的珍貴,我們要抓住分分秒秒,努力學習,不能枉度此生。此後,我迷戀上了他的散文,要求媽媽給我買了這本《朱自清散文集》,看到此書,我便愛不釋手,不肯放下了。

朱自清的作品大部分取材於生活中的各種經歷,大致能夠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描述個人以及家庭生活為主,具有十分濃烈的人情味和感情色彩;另一種主要是以描述自然風光和景物為主,抒發了朱自清的個人感情。書裏既有《荷塘月色》美輪美奐的荷花,又有《背影》中父親偉大無私、寬容的愛。還有《春》中一副生機盎然的畫卷,《乞丐》,《兒女》,《佛羅倫司》等等,篇篇都令我回味無窮。朱自清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詞藻,過多的修辭以及驚心動魄的資料情節,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真實情感和那清麗雋秀的文筆,一點也不做作,令人讀起來覺得親切樸素,深深打動着我的心,他所傳承的民族精神和真摯情感不斷的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們。

此外,我也學到了很多知識,如《博物院》,讓我明白了國內外的一些稀世珍品,明白了許多名人軼事,學到了許多歷史及書畫方面的知識。《冬天》,《綠》,《看花》,則讓我學會了更多的詞彙和優美的句子,豐富了閲讀知識,為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論誠意》,《兒女》,《哀互生》,又讓我看到了人世間的真、善、美….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從這篇篇清新優雅,如詩般的感人散文中,你細細品味出其中的美,愛,信念和智慧了嗎?朱自清的散文是久盛不衰的永恆經典!

篇24:散文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選讀後感

有些東西使你不得不靜下心來。——題記

翻看林清玄的散文之前,對它的最初印象是想到了周國平,暑假裏看過《周國平作品精選》,那本書讓我覺得,它靜靜地擺放在那裏的時候,它是平面的,使人想起時,腦中僅有直直的平行線,那是一個沒有生機的,枯燥的,乾癟的存在。但當你翻開的時候,才會知曉那裏面到底是怎樣一個複雜的多維世界。林清玄的散文雖不至於留給人硬板呆滯的印象,在翻開之前在腦海浮現的卻也只是幾筆粗線條而已。

可是這樣的書就是要讓你去翻開,在閒暇的時刻,一杯咖啡或者清茶,一張搖椅,一點陽光和幾朵白雲,捧着它,便是一生一世的永恆。它們不似櫃枱上的暢銷書,聲名浮躁間,街頭巷尾皆是議論。它們默默,默默地如白雲,似流水,不會有成為焦點的時刻,卻是常在不衰。

林清玄的散文就像是一副素描,簡單的幾筆,卻勾勒出一個人心底繁雜的世界。

親情與鄉情是必不可少的主題。他寫到浴着光輝的母親,雖不是他的母親,但天下的母親一般的愛子心。就是一句寶貝不怕,便透露出一個母親對孩子無限的關懷。某些感動就是從這些細枝末節衍生出來的,不必轟轟烈烈,就是那麼一句話,而生活中所見到的也許比一句話更簡短粗略,但卻實實在在。作者的眼睛就是如此善於抓住生活中的點滴,被人遺忘的點點滴滴,在他的筆下重現,帶給人真實的觸動。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永遠説不盡道不完的,作者的有一句話,我覺得説的很好——對於父母親的愛,我們也是“提得起來,就是我們的”,趁還提得動,行李箱還有空間,就多塞一點愛進去吧!在這些尚在的時間裏,也許我們應當對父母説出自我的心意,不帶半點羞澀地毫無保留地道明,正像他們給予我們毫無保留的愛。

對於故鄉,我其實是沒有太多的感慨與在意的,畢竟沒有出過遠門,沒有機會體會到思鄉的離愁別緒。但作者在文中將家鄉與親人聯繫起來,我忽然就覺得,也許它比我想的遠有意義的多。作者説,他出門旅行時總帶着一杯故鄉的水土,那會給他力量,因為那裏面承載的不只是故鄉之愛,還有母親的祝福。這是很實在的話,中國有句古話:兒行千里母擔憂,説的不就是如此麼?鄉情中,更多夾雜的是親情吧,對親人對故友的思念。

書中不經意間泄露出來的陽光,也總讓人心安,舒適。那些是字裏行間的温柔,那些陽光是作者想要給予讀者的最神聖的禮物。散文中多有關於陽光的字句,總帶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享受,即便是周圍沒有陽光,可是心中卻升起了一輪驕陽。那句“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人世多少淒涼,即使你到了邊疆,陽光也會灑在邊疆”總是讓人莫名地感動。陽光何處不在,如心裏的念想一般,去往何處都不會消逝。在另一篇文章裏,作者借陽光給了我們一個忠告,陽光常在,歲月無改,可是屬於我們的年代卻不會停留,作者勸我們珍惜“陽光照在我們身上的歲月”,陽光不會為我們停留,再偉大的藝術家也留不住它。時光是我們一生中最珍貴的事物,但願我們不會讓身邊的一切成為記憶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對於人生的見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觀念是不去追求虛茫的物質條件,只要每一天都有一點甜美,有一點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歡這種知足常樂的心態,僅有心靜的時候,想想每一天發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僅有在某一時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這也讓

我想起了《瓦爾登湖》裏的意境,每一天與自然為伴,每一天都過得開心歡樂。最原始的歡樂,往往是最真實的。生活可是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會上生命所要承擔的職責卻是不重亦不輕的。在對別人負責之前,我們要對自我負責,做我們自我。夢想,於人生是極為重要的一程,我們有努力就有收穫,哪怕那是戲劇性的終局。

世事離戲僅有一步之遠。

人生離夢也僅有一步之遙。

作者説,生命最趣味的部分,勝過演戲與做夢的部分,正是它沒有劇本、沒有彩排、不能重來。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們要做自我,承擔所有的職責。

這話分量極重。不在於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於人是否想過要去理解。我一向認為,一個人的想望比他實際是否做過更重要,因為想望是未來的,而確定一個人是否做過一件事,是看其過去。只要你想過要過好每一天,只要你的願望足夠強烈,它便會驅使你去行動,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裏總有一股清新的氣息,許是有流水的聲音,許是灑進了陽光的温暖,又許是有風吹過的清涼。總之,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靜,在冬日人煙稀少的書店,當你坐下翻開這本書的時候,就已有彈奏琴絃飄出的琴音安撫了你浮躁的心。它讓你不知不覺地靜下心,不知不覺地專注於這字裏行間的温柔。這便是一本書的魅力所在。像是一個禪師在向你説教,聲音低低的,柔柔地,卻絲毫不差地進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裏。

所以,花季的時候,不要忘了在自我的心裏種花。

篇25: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有一天,教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特殊作業,要摘抄5段寫景文章。當我抄完後,驚奇地發現:5段文字中,有三段是朱自清的文章。這讓我對朱自清產生了好奇,朱自清有這麼強的寫景本事!我趕忙拿起了《朱自清散文集》讀了起來。

朱自清的許多散文大家都已經很熟悉了,《春》、《荷塘月色》、《温州的蹤跡之綠》等等佳作名篇數不勝數。每讀到朱自清的文章,都會有一種清新典雅,柔順細膩之情,讓人從久違的城市的混沌的空氣裏擺脱出來,從而讓人有一種鄉村感,又好像有一種原始的,清新的感覺,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春天是我們十分熟悉的季節,但往往又會給人帶來煥然一新驚喜的。在描述春天的文章長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朱自清寫的《春》了。他那栩栩如生、獨一無二的語句,像小河的流水般灌溉進我的心裏,雖然此刻是冬天,但我似乎感覺到了春天生機勃勃的氣息。眼前彷彿呈現出一幅鳥語花香的春景圖。“吹面不寒楊柳風。”從中,我能感覺到,風是多麼地温柔呀!像是母親的手在撫摸着一樣,並且在空氣中還夾着清新的土味、醖釀着淡淡的花香。要是能漫步在這種仙境般的完美春光裏,必須是舒服極了,愜意極了!此時此刻我真是期望能穿越時空,到達這麼美、還充滿了詩意的春天去啊!朱自清給春天的鳥,“恩賜”了一個美妙的嗓子。“鳥兒將巢安在繁花綠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喚友地賣弄着清脆的喉嚨,唱出婉轉的曲子,跟着輕風流水應和着。”這樣的境界,就像在奇妙的童話世界裏似的。

可是,即使鳥兒的天賴之音再好、再美,也比不上那新春的雨水呀!俗話説“春雨貴如油”。“一年之計在於春”在這個完美的季節,是最適合放風箏了。朱自清在春天看到了一個熱鬧的場面,在“城裏鄉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趕趟兒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人們都以歡笑和努力,滿心歡喜地迎之後春天,迎之後新的一年、新的開始。一向為此刻的完美生活而奮鬥……春天,是期望的種子、是生命的開始、是美麗的象徵。我從朱自清寫的《春》中,看到了我們祖國完美的未來。人們在努力地工作着、奮鬥着,從期望的春天開始,為我們的世界多添一份光彩。請大家就從此刻做起,憧憬着我們的未來,一齊來為明天而努力吧!

朱自清真不愧是一代文學大家!能夠説,沒有他,中國的現代散文就不可能這麼燦爛。我讀了他的文章,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讓我受益匪淺,真是飽餐了一頓美味的文學大餐。

篇26:散文讀後感

不到5天的時間,我便把爸爸10年前從廣州買來的《巴金散文精編》看完了。每當我讀着這一篇篇的散文,心裏就會像澎湃的海潮,跟着巴金的步伐,把心融入到這些散文中。

在《巴金散文精編》這本書中,有的寫他記憶中的木匠老陳;有的寫他望着繁星發出歎息;有的寫他鄰家那條大黃狗;有的寫他早起看到海上的日出;還有的寫他對老舍同志的懷念……這些散文,每篇都那麼生動,那麼感人。你讀了,必須會被這些散文裏的小故事感動,也會讓你潸然淚下,久久回可是神來。

就説《“再見罷,我不幸的鄉土喲!”》這篇散文吧,他寫了他在踏上輪船,離開中國的土地時,心裏充滿悲哀和離愁,想起鄉土曾扶持他,賜於他苦樂,讓他享受幸福。可是,鄉土也給他帶來不幸,也幾次都瀕於滅亡,使他遍體鱗傷;他的一些親人被舊禮教給殺了,他只好用眼淚和歎息埋葬了他們;中國的人們想爭取自由,不得不從事殘酷的鬥爭。這一個個慘酷的景象,使他無可奈何地離開這不幸的鄉土。讀到這兒,我便被巴金的處境和鄉土給他帶來的不幸所感動了。想想我們此刻新中國帶來我們幸福的生活,比巴金當時的處境好多了。所以,我們不能忘記舊社會給人們帶來不幸,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珍惜我們幸福的生活;應當熱愛和平,反對戰爭,讓世界更平安!

篇27: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在記憶深處,總有抹不去的背影,朱自清細膩的文筆看似平淡卻讓人感同深觸,像雲絮輕輕劃過天際,卻留下拭不去的痕跡,如一塊小石子擊在水面上,漾起一圈又一圈的細細漣漪。

文章講的是幾十年前朱自清的父親在浦口車站送他乘火車北上唸書的情景,雖然字數不多,讀起來淡淡的,卻讓人深受感動。這篇文章寫得十分樸實,但時時處處流露着一種真情實感:父子間深厚的感情,父親對兒子絲絲無形的關愛和兒子對父親的百般懷念以及無限的感激。

車還未開,父親不肯走,往車外望望,便執意要幫“我”買幾個橘子。“我”本要自我去,但父親不肯,還是自我去了。即使就是小小的的一個“不肯”,也足以看出父親對自我兒子的濃濃的關愛。父親很胖,所以爬上月台有些艱難,“他用兩手攀着上頭,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貌。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再向外看時,他已經抱着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每每讀到這一段時我都會被那份深深的卻不彰顯的父愛所打動,眼前彷彿出現了朱自清的父親艱難爬上月台買橘子,又艱難回來的畫面。雖然當時作者已經20歲了,已經學會了自我照料自我,但父親還是忙前忙後地為他做這做那,也許在父親眼裏,兒子始終還小,始終需要自我幫他,在他眼裏,兒子永遠是最重要的。

當時父親本是説讓一熟識的茶房陪同“我”去的,可是他始終還是不放心,還是決定自我親自到車站送兒子。因為行李太多得向腳伕行小費,父親便忙着與腳伕討價還價:幫兒子在車裏找好位置;甚至在送兒子上車時還細細交代茶房好好照應他,而“我”,卻“暗笑他的迂”雖説是這樣,但父親對兒子還是無微不至的。作者對父親的關愛也充滿感,整篇文章的角角落落都瀰漫着感激。

現實生活中,父親的背影就如我的一顆定心丸。每一天放學,我總是會在人羣中找到那熟悉的身影,我就明白爸爸來了,便會嘻嘻哈哈地走過去,放好書包,一隻腳跨過座位,手撐在爸爸的肩上,一用力,坐上座位,回家了;雨天,我靠着爸爸的背,躲在雨衣裏,總能覺得很定心,心裏暖暖的;媽媽不在家,爸爸就會為我燒飯,雖然經常把廚房弄得髒兮兮的,但看着他在廚房忙碌的背影,我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在生命的人海里,相信會我們都會一下子認出那個熟悉的背影,那個正是處處關愛自我的父親。

篇28:散文讀後感

最近在讀劉墉的散文集《縱橫卷》,看他的作品時,我的思想會隨着他的文字跳動,他並不把文字寫的太過飽滿,所以留給我了很大的遐想空間。讀到其中一篇《你想一鳴驚人嗎》時,我的心好像被狠狠的鞭策了一下,隱隱作痛。

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哈佛大學流傳着這樣一句名言:“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這句話是問句,但實際上應當這樣理解,如果當機會來臨,你卻沒有準備,你就不可能奪取成功,或者説是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算是機會來臨了,你也不可能抓住它。能“一鳴驚人”的,必定在他“不鳴則已”的時候不斷養精蓄鋭;能“動如脱兔”的,必定在他“靜如處子”的時候細細觀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個夜晚,暗暗地演練。所以平時不斷給自我添加新的“血液”,完善自我的“裝備”,才能經過“機會”這座橋樑,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成功就不會垂青於他,他只能眼巴巴的瞪着機會,對天長嘯了。於是,我們完全能夠想象,那些“一鳴驚人”的人曾為此付出了多麼大的努力。

那麼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總在抱怨,抱怨社會競爭壓力大,抱怨工作不好找,抱怨機會難覓……可是,當機會真的光顧時,我們有沒有完全的實力抓住它呢所以,我們僅有做到認真思考,認真學習,時時刻刻準備好自我,才能抓住機會,讓成功垂青於我們。敲響心靈的警鐘吧!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

你我均知,人生如棋。可不知你曾想過:你還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斬獲你是否應當更細心地,把所剩無幾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上

我們總喜歡用棋局來形容我們的人生,黑黑白白的旗子在棋盤上縱橫交錯,編織成一幅優美的水墨畫卷。但如此美麗的棋局常常暗藏殺機,一個棋子的偏差,有可能讓我們輸的落花流水;過多的顧慮,也許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許多人不會對棋產生興趣,甚至連棋子的數量也不知。如此,我們與高手對決之時又有幾分勝算我想,此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若我們落子時猶猶豫豫,搖擺不定,不知會錯失多少良機,不知會埋下多少禍患,不知會釀成多少災禍。不如勇往直前,與高手們直接短兵相接,或許,還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可是,我們可能會贏,可能會輸。贏了,萬事大吉;輸了,也要盡力與之同歸於盡,也不枉稱為梟雄……俗話説:“狹路相逢勇者勝。”放手一搏,背水一戰,或許,我們就能走向重生的涅磐。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旁觀者清的謀士。雖説:“觀棋不語真君子。”可在人生的棋盤上棋逢對手,觀棋的人,卻不必“觀棋不語”,於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幾個參謀,常能開創好的局面。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沒有參謀,必是很孤獨的棋手。

人生如棋,在棋局中要的是努力。不要輕易的説放棄,因為每個人才那麼一局而已。你也許累了,你也許倦了,你也許認為沒期望了,這時候我期望你還記得“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篇29:散文讀後感

讀着《餘秋雨散文》,就如同讀着一本厚厚的歷史書。書裏更有人間百態,有愛恨情仇讓人們去品味,去欣賞,從中獲得心靈的昇華。

初次接觸他的文章,是語文課本上那一篇《信客》。讀畢,平淡的語調,樸實的語言卻描繪得如此生動,令我不經心生敬佩。專業點説,就是他選擇恰當的、富有詩意、表現力的語言加以表達,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複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説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

餘秋雨的散文中始終貫穿着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的作品更透着幾絲靈性與活潑,儘管表達的資料是濃重的。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力度,構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我欣賞《蘇東坡突圍》。正如蘇轍的那句話:“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正因為他太出色、太響亮,使得那些品格低下的諫臣有了嫉妒的目標。然後蘇軾就被你一拳我一腳的批判,甚至貶損。八百多年前蘇東坡先生的遭遇,本已塵封於歷史之中,然而餘秋雨先生的《蘇東坡突圍》,對以往攻擊過蘇東坡先生的人經行強烈的反駁。用詞之尖刻,情緒之激昂,在文字之中盡顯鋪張。恣意汪洋的文采、率真自信的個性、樂觀豁達的氣質,都是我們對這位大才子蘇東坡的認識。幾百年來,其詩詞文賦吟誦不絕,相傳至今。我欣賞蘇東坡先生桀傲不馴的個性,樂觀向上的情感,卻每每心痛其人生頻頻遭遇的坎坷。蘇東坡是中華禮貌史上既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偉人,而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際遇正是促進他成為偉人的原因。這些,在《蘇東坡突圍》中詳細又透徹的體現了出來。

餘秋雨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結合。將歷史寫的活靈活現,把文化述的鏗鏘有力,引起我們反思。正如專家們所評價的,“語言在抒情中融着歷史理性,在歷史敍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這,就是餘秋雨。這,就是《餘秋雨散文》。

篇30:散文讀後感

朱自清散文讀後感

在朱自清的眾多散文中,最令我陶醉而沉迷的,便是這《荷塘月色》了。

“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裊娜地開着的,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月下的荷塘靜如隔世,風輕花香,吸引着詩人的光顧,同樣也吸引着我的目光。細細觀來,寬闊的荷塘中亭亭玉立着些沉睡的荷花、荷葉,我彷彿看到,月光柔和地鋪在花上、葉上,哪怕是最中央的花蕊,月光也慷慨地灑下她的憐愛,整個荷塘好似籠罩着輕紗,在夢中沉睡。空氣中,淡淡的花香,夾雜着薄薄的霧氣,真是個人間仙境啊。我忍不住就要跳進書中,與那荷花共舞,與那荷葉共樂。

“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也更見風致了,月光如流水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上……”花兒受葉兒滋養,葉兒被流水洗滌,一切的生命源於這水,這脈脈的水,這清澈的水,這細密密的水,而水卻被荷葉朦朦朧朧地蓋住了,使葉子更清更晶了。在這淡月微雲之下,我的思緒也忽然想到了“明月清風照綠葉,輕雲薄霧映彩荷”這句話,用它來形容這荷塘意境,再適宜可是了。

伴着這清香的荷塘,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對美的嚮往,對寧靜平淡生活的憧憬和對家鄉那種江南水鄉的無限回憶與懷戀。

【小編簡評】

散文讀後感 優選3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散文讀後感範文。

【網友評價】

不同的讀者看完肯定有不同的感悟。

標籤: 讀後感 散文 優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5k6v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