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600字多篇

《邊城》讀後感600字多篇

《邊城》讀後感600字多篇

《邊城》讀後感一

清麗的故事勾勒憂傷,只留下絲絲寂寥,往事如煙,半入流水,半入塵埃。我打開《邊城﹒湘形散記》,在墨香中我彷彿聽到了軟軟的歌聲,輕輕淡淡沉澱入風,長長久久泯滅不散。

沈從文的文章樸素出塵,故事情節不轟轟烈烈,也不驚心動魄,但他的文字中融有一種淺淺的清麗,讓人聯想到春天微醉的暖風,夏日的一抹淡雲,純潔清澈晶瑩美好的雨露,似真似幻朦朧紛飛的螢火。在他的筆下,一個湘西的世外桃源在我的眼前展開,林賢治説沈從文的文章有一種詩意的語言,一種鮮明的南方情調,我以為他的文章中還藏匿着三分執着,三分寂寞,輕聲述説。

最深沉熱烈的情感在最簡單純淨的文字中若隱若現,沈從文用他自己的語言描述着最悲傷的童話,最細緻纏綿的情愫以及翠翠錯過的最美好的韶華。

文中女主人公翠翠的單純可愛深深的牽動了我的心。她渴望幸福,對未來抱着美好的幻想及渴望對生活懷有深深的熱愛,她不通人情世故,卻憑着一顆美好的真摯的心打動了兩兄弟,她懵懂善良,卻在不斷地成長,在孤獨寂寥中終於對儺送暗生情愫,可時光總是這樣弄人,陰陽差錯中,卻造就一份悲傷,一絲苦澀,驀然回首,卻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那人早已不在,原地只剩下了連綿不斷,青色的寂寞與憂傷。

沈從文生動細膩地描寫了翠翠的清澈透明的性格以及情竇初開的羞澀她的愛情悲劇令人心疼到了最後,竟孑然一身,只有痴痴地等待着,荒蕪了歲月,一個又一個的春夏秋冬。剛看完時,總感覺心中像缺了一塊,不由得想到了李煜的一句詩:“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三個端午節就是翠翠的三場迷離的夢,濃縮了三位少年美好的情,他用淡淡的文字為翠翠織出一場沒有結局,青澀傷感的夢,結尾一句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給我留下了惆悵與回味,我也隱隱的期盼着,翠翠能夠等到屬於她的幸福,那個能夠守護她一生的人。

在洗盡鉛華,褪去繁華的歲月中,我又打開了《邊城﹒湘形散記》感受着書中人物的每一份歡欣與疼痛。耳邊彷彿又傳來了那清清的歌聲,在風中泯滅不散,寂寞依舊。

《邊城》讀後感二

用了大約一星期的時間,隔三岔五地,斷斷續續地,直到今天傍晚,我才讀完了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品——《邊城》。

我看到的版本是“語文新課標必讀叢書”中的。可能是因為斷斷續續的原因,讀完這本小説,我沒有多深切的感受,只有一點淡淡的哀傷和惋惜!

這本小説沒寫驚天地泣鬼神的故事,也沒有大氣磅礴的場面,有的只是普通人的近乎理想化的生活!

主人公翠翠是個苦命兒,從小與外公(書中所稱“爺爺”)相依為命。祖孫倆本是農村普普通通的勞動人民,因為一個端午節去城裏看熱鬧,翠翠認識了她的“有緣人”——船總順順家的“二老”儺送。上天就會捉弄人!在“二老”對翠翠一見鍾情後,“大老”天保也對翠翠一見傾心!3年後,翠翠和儺送這對少男少女懵懵懂懂的愛情,因為兩家的誤會很快夭折了!翠翠的外公也帶着很大的遺憾故去了!翠翠在茫然無助、孤苦無依中等待心上人,可“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翠翠前程未卜,令人擔憂!這個少女的命運令人哀傷,她那夭折的愛情讓人惋惜!

正文和沈從文先生的“題記”前面,有一篇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的“導讀”,裏面有這樣一段評論: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疑,源於沒有‘碾坊’(陪嫁)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會,無意中提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二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了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翠翠與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小説接近尾聲時,當我們隔着靜靜流淌的河水,注視着孤苦無依的翠翠時,我們不禁擔憂:翠翠的命運,是否也會像河邊的白塔,有一天會坍塌呢?……”

細細品味後,真的有上述評論中的這種感覺!不過,我還有一個最大的感覺:

《邊城》是我看過的名著中最純潔、最唯美的作品!那份質樸的愛情深深地感染了我,那近乎理想化的生活和有點兒悽美的故事,將永遠刻在我心裏!

《邊城》讀後感三

讀罷《邊城》,腦海裏留下的只有一片青翠的綠色,那種綠不同於油畫家筆下沉穩厚重的墨綠,也不同於水墨畫中輕描淡寫的石青;而是一種純粹且通透的青翠,翠得發亮,翠得瑩潤,翠得彷彿能憑空沁出芬芳的水氣,翠得彷彿草木間所含的天地靈氣都劈面撲來。

想必是沈老先生難以忘懷故鄉的葱翠,所以他賦予女主角同樣秀麗的名字——翠翠。翠翠就如同白娟前的一條靈巧繡絲,烏黑油亮的髮辮透露出青春的氣息。她一跳,白娟上就出現了一片鬱鬱葱葱的樹林;她一笑,白絹上就現出了一座玲瓏的吊腳樓;她走得越遠,白娟上的景象就越多,當她拿起那支古舊的船槳時,一座湘西邊城的全景便躍然展示在讀者眼前。

發乎情,止乎禮。翠翠的愛情似乎戛然而止,年復一年的渡船上何時才會重現當年那個翩翩少年的身影?死亡建築起一道看不見的橋樑,被橋樑生生分開的愛人可還能重聚?年復一年執着等待的翠翠不知道,最終允准這段姻緣的順順也不知道。若是回來,便是愛情戰勝了死亡;若是沒有,那麼倫理終究高於情感;無論結局如何,茶峒裏的人們都真誠地活着,他們不愧於天地,無悔於自己,淳樸而高貴。

這本書寫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兵荒馬亂的時代之殤仍然在中華大地延續,古老的中國在外來侵略下被迫經歷着一場由封建制度轉向資本主義形態的變革,傳統的倫理道德模式被逼向崩潰的邊緣。糟粕固然受到了批判,然而其值得繼承的部分也在分崩離析,正義與邪惡的界限開始模糊。在這樣動盪的時代,個人的存在幾乎沒有意義,所有的意志都遭受到無情的碾壓。沈從文歲出身在民風剽悍的湘西,性格卻脆弱敏感。他清醒地意識到在革命狂熱背後的隱憂,並在作品中流露出迷惘和難以適應的情緒。所以他以筆代畫,“以其獨到的思想認識和藝術表現方式,繪製了一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社會生活的恢宏畫卷”。作品中那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促使作者以特異的湘西邊陲,作為構築善與美的“神廟”的地基。《邊城》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可謂命運坎坷。沈從文自建國以後,飽受左翼文化界的批判,其重要證據就是以《邊城》為代表的“頹廢”作品;然而身後,《邊城》又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重新奠定了其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世事反覆無常,再對照着《邊城》裏宿命式的愛情悲劇,令人喟歎。

讀《邊城》,除了主人公的故事,最讓人感懷的,無疑是作者筆下那個安然而純美的湘西小城。妓女與水手間獨特的愛情、渡客和管船人在金錢上的相互禮讓,都帶着釅釅的温情。 人與人之間赤忱相待,沒有金錢和人情的紛擾,互相體恤、互相尊重,與千年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遙相呼應。如果説桃花源是薰染着微微桃花色的人間仙境,那麼《邊城》就是暈染着青翠之色的洞天福地。茶峒的地名裏帶着綠色,翠翠的名字裏帶着綠色,還有作者不吝筆墨描寫的青山綠水,以及茶峒人民熱情淳樸的生命之色。綠色象徵着和平與生命,茶峒裏到處流露的温厚人情猶如豐肥的土壤,孕畜出健康自然的人性,孕育出一處獨屬於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烏托邦。這座美麗的邊陲小鎮將伴隨着一代代的中國人,成為永恆的天空之城。

《邊城》讀後感四

一條緩緩流淌的白江,一段默默悲傷的往事......

邊城,在沈從文筆下哭泣。這是一座美麗卻籠着一層紗的城,它在歡與悲的交界,獨自徘徊。

白江,是夾雜在山與岸之中的,要想出城到外邊去,只能乘渡船。那是艘不大的渡船,由一個老頭子擺渡。他有一個孫女叫翠翠,翠翠媽在生下她時就死了,翠翠爸也在不久後自殺,只留下老頭子獨自照顧翠翠。雖説只留下祖孫二人,日子過得倒也甜蜜。在翠翠十三四歲時,已出落得清秀美麗,得到城裏許多人的追求,特別是船總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大老在水中淹死,二老遠走他鄉。翠翠唯一的親人——爺爺,也在電閃雷鳴的夜晚,靜靜地死去了。書的末尾,翠翠被接到了船總家,苦苦地等待二老回家......

無論最終二老是否回來,在我看來,都不可能成就一段他與翠翠的美好姻緣。因為二老對於翠翠的愛並不是真愛。真愛是經得起種.種磨難與考驗的,譬如金庸筆下的楊過與小龍女,他們之間有過漫長的分離,也有生死的考驗,最終卻不離不棄,這才是真愛。或許二老仍愛着翠翠,但是他能放掉自己同胞兄弟的恨,放掉一切,放掉所謂的面子嗎?他既然已經下定決心去了桃園,那麼即使有朝一日回來,説不定也已是有家室的人了。在以後的日子裏,翠翠必將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如林黛玉一般。船總收養她,是因為二老,如果二老不歸,難道他們就會輕易地把他嫁出去嗎?他們只會讓她等,等那個或許再也不歸的人。

《邊城》是在悲與歡之間搖曳不定的,沈從文用略帶憂傷的筆觸,描繪着這一段純美的初戀。每每讀完《邊城》,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翠翠的影子。

《邊城》,一座飄忽不定的城,一段憂傷的故事,訴説着人世的不公和命運的哀歎.....

《邊城》讀後感五

從河的這岸渡到那岸,從城的這頭走到那頭,將歌從這山唱到那山,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讀邊城,像是被沈先生的文字拉着、拽着浸入小鄉的夢中。美滋滋的,飄飄然的,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兜兜轉轉、相互交織......

書中的小城,依山傍水,湖泊,篷船,城牆,吊腳樓......茶峒帶着它獨有的鬆散愜意與慵懶進入我們的眼簾;婦人,戎兵,縴夫,紅薯,扁擔......這是那些以前有的,現在未來也必然所有的,擔着我們生活的點滴,擔着我們生活的希望。這生活在小城中的人,在那樣日子裏,同我們一樣,隱隱約約的有着對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城外的河街又是另外一番光景。酒樓,雜貨鋪,茶館,不僅粉飾了河街的素面,給人們的生活也平添了許多點綴。這裏的人們平常、甚至庸俗,婦女將自己的感情封於男人身上,將自己的愛憎揉進了生活中,滲入血液,這是小城人們的淳樸與憧憬。

城內的天保與儺送,城外的翠翠,因那些廟會結下了不可了斷的緣。有情有義的城,是素淡不輕粉飾而又耀着光輝的城,那城太過理想離我們太遙遠。

我們重新聽起這首歌,歌中唱着翠翠,唱着儺送,唱着河,唱着船,唱着美好的愛情和淳樸的生活。懷着對美好愛情憧憬的翠翠與爺爺進城去看廟會,在那晚,翠翠找不到爺爺,在河頭遇到了儺送,小夥子邀翠翠到自家的茶館裏,翠翠以為是傳言中那誘人的壞人,拒絕了,但那人卻在她心裏打翻了五味瓶。一連幾日,山的那頭有歌聲傳來,翠翠輕輕地把靈魂浮起,看天上的星星,卻轉瞬即逝......

以後的那些日子裏,我想翠翠大概常想起儺送在河那岸的歌聲。而其中不清不楚的曖昧讓天保帶着迷惑逝世,在河的災難中,在水的盪滌裏;使爺爺帶着不安讓小蛆吃掉了;所有的一切頭也不回的走離了故事。只是、只是在冬天又修好了那個白塔,只是,一切都成為過往。在邊城裏,美好的事物自己是有歸屬的。天保走了以後,儺送也消失了蹤跡,遠去的,遠去的是背影還是歌?是人還是情......其實,什麼也未曾走遠,什麼也未曾離開,他們都還在城內,只是分隔在河兩側,他們只是生命中的匆匆過客,在彼此的生活中匆匆走過。但正如作者所言,一切都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最終難免產生了悲劇。

一切都彷彿是個夢,從昨日到今日,夢醒了,兩手空空,只留下了記憶,邊城帶着素淡的光輝,質樸中自有其藴藉,雋永之致是唯一可觸碰的回憶。

從河的那岸再渡到這岸,從城的那頭再走到這頭,將歌從那山再唱到這山,那人也許“明天”會來。邊城的夢,小鄉的人,我們的生活未完待續......

標籤: 讀後感 邊城 多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7odj7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