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新版野草讀後感多篇

新版野草讀後感多篇

新版野草讀後感多篇

最新野草讀後感1

《野草》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出版收散文二十三篇。作於1924至1926年間,有《秋夜》《影的告別》《雪》《風箏》等著名的篇目,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

魯迅先生以獨特的視角詮釋生活的真諦和生命的意義。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的血和肉,各個奪去他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會遭踐踏,將遭到刪刈,直至與死亡而腐朽。我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為我自己,為友報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腐朽,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和腐朽更不幸。

《秋夜》是我喜歡的篇目之一。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打他們別人打剩下的棗子,現在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紅粉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乾子,然而脱落了的當初滿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身的很舒服,但是,有幾株還低亞着,弧頂他曾打造的竿子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株,卻也默默地鐵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空的天空,十天閃閃的鬼魅眼;直刺着天空中圓滿的圓月,使月亮窘得發白。作者筆下的秋從棗樹寫起,寫秋後早熟的形態,又寫月亮的窘白,給人一種悽清冷寂之感。

魯迅先生文筆細膩而又不失大氣。豪邁的情感他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寫的《臘葉》就有很好的表現。但今夜他卻黃蠟似的葉躺在我的眼前,那眸子也不復是去年一般灼灼。假如再過幾年,舊時的顏色在我記憶中消去,怕我也不知道他何以夾在書裏面的原因了。將墜的落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中相對,更何況是葱鬱的呢?看看窗外,很能耐寒的植物也也已經禿盡了,楓楓樹的更何消説得。當深秋時,想來也許有和這去年的模樣相似的病葉罷。但今年我竟沒有賞玩秋樹的餘閒。作者在燈下翻看《雁門集》,翻出一片落葉,勾起了作者的回想。作者由這片小小的殘葉聯想到了人生,將墜的落葉的斑斕,似乎也只能在極短時間裏相對,人生苦短啊!

《野草》中書寫了作者魯迅先生對生活的感悟和對生命的追求,只能細細品味其中韻味,對提高個人修養和對人生意義有極大的作用。

最新野草讀後感2

我看了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寫的散文詩集《野草》。我一看這本書就入了迷,愛不釋手,一口氣就將它讀完了,其中有一篇我印象最深的《雪》,這篇文章與眾不同,寫得十分優美,表達的思想感情很強烈。我想大家一是迫不及待了吧,下面我就給大家講講吧!《雪》這篇文章我覺得很有特色,與我們寫得有很大的不同。我們寫雪的着重點一般都是它的形狀、顏色、飄落的樣子等等,而魯迅寫得這篇《雪》的着重點卻是孩子們怎樣塑雪羅漢。依我個人認為這是《雪》這篇文章的閃光之處。“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於獨立坐着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麼,而嘴上的胭脂也褪色了。”

這一段話裏藴藏着一個道理:看似強大的事物卻經不住一點點、小小的考驗,就已經完全拜變了樣,認輸了,低頭了。在我們身邊也存在着這樣的事情,我們要去克服它,消滅它,不使它成為你生活的累贅。《雪》這一篇用了許多的修辭手法,將文章寫得更加生動形象,讓人讀了以後,眼前彷彿就出現了這個情景,如:“但我的眼前彷彿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着,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着。”這一句話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蜜蜂飛來飛去,寫作了忙碌。

蜜蜂一邊飛一邊發出嗡嗡的聲音,這是很正常的事,而作者卻把它們寫成是在吵鬧,這更加突出作者之文采。只要你一閉眼,眼前就會出現書中所寫的這一幕。“雪”在我的腦海裏是很美的,但在作者筆下的《雪》中覺得更加美麗,我想:魯迅能寫出這樣美的雪景他肯定是注入了自己不少的感情在裏面,不然是不可能將雪寫得如此美麗,我從中發現寫作文最重要是要用真情實感去寫。我從這本書中獲益匪淺。

最新野草讀後感3

我喜歡青松不畏嚴寒,楊柳隨處生長,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桂花香飄十里,留芳人間。而當今天讀完《野草》這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後,我卻深深地愛上了野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飽經嚴冬摧殘的野草,來年總是第一個報道春的消息。不論在高山荒野,還是坡窪鹼地,只要哪裏有泥土,它就在哪裏充滿盎然生機。縱然被擠在石頭縫裏,也要不屈不撓地生存下去。的確,野草是最平凡的,最樸素的,也是最默默無聞的。但我們卻可以從它們身上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力量——頑強的生命力和不怕困難的決心。

我們的生存環境比野草要好得多,不用害怕風霜雨雪,不必擔心缺衣少食,但我們面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卻比野草要少得多。就説我自己吧,作業中碰到“攔路虎”,我稍加思考就會放棄,只想着去請教別人;學做菜不小心被燙了一次,我從此就遠離油鍋;學習樂器枯燥無味地不斷練習,我只想着半途而廢。。。。。。我就是那温室裏的花朵,只喜歡陽光燦爛,卻經受不住風吹雨打。面對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難,我選擇的是做“逃兵”,做弱者,做懦夫。跟看似柔弱、實則堅強的野草比起來,我羞愧萬分。

野草,我讚美你,我要向你學習!

最新野草讀後感4

從魯迅的文章中感受那個時代的:血和鐵,火焰和毒,恢復和報復外更加的展現了一個“失衡”的紛亂世界;一個撕去“屏風”的醜惡世界;一個麻醉封建的悲慘世界;一個苦厄循環的絕望世界。

但是,魯迅也還是苦苦堅守着“希望”,終是發現了那生在地獄邊緣的曼陀羅花。僅有一枝,卻沒有誇張的虛説希望不滅,而是如實的奉告,如實的描繪希望的脆弱與珍惜。沒有站在塔頂對人們號召:“站起來抗爭吧!”也沒有許下豪言:“我們的苦日子到頭了!”只是平淡用滄桑的聲音語道:“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太多的經歷,太多的磨難,太多的期盼,在一場場血腥之後,留下的只有廢墟和失望。魯迅就是在這樣的絕望下,説出這樣的話,卻如此的真實,如此的踏實。讓青年們感慨,堅守着。

《野草》——和他的名字一樣,“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生長在惡劣的環境下,從危難的“牆壁”上,鑽出一條縫來。懷着堅守的“信念”,痛恨的“復仇”;理想的“恢復”;勇敢的“驚醒”;無畏的“教育”。探出頭來,雖是野草,卻相信森林的到來。火會經常光顧,但根猶在土中,滅不盡的,是苦苦堅持但又常自認自欺的“希望”。這就是它的含義:“只要有野草就會有森林。”

而書中的二十三篇散文詩,篇篇都有它獨特的印跡;首首都有它深刻的含義;句句都有它幽深的神祕。

開篇的一篇題辭直述了對野草的熱愛,更是表現作者用此題的用意。文中常出現的“大笑”“歌唱”更是作者激昂熱血的表現。

在後面的文章中,處處無不體現了野草的“性格”。不用説對青年的“呼喊”:《影的告別》呼喊着沉默、頹唐的青年,面對黑暗的現實,而不要在幻想那“黃金四界”了,就算是“彷徨於無地”。那時的青年已經被黑暗社會籠罩着看不見光明的未來,自抱自棄,而魯迅卻要站起來呼喊他們不要再“睡”了。

不用説對封建奴隸的同情與可惡:《聰明人、傻子奴才》對三種人中的奴才作了完美的詮釋;一生窮苦不堪,一心想博得人們的同情,只懂得一昧的傷心難過,用別人的安慰來麻醉自己好讓自己繼續受苦。而當勇士“傻子”為之打抱不平時,卻又膽小無能的維護這吃人的封建統治。而作者真正想改變的就是這愚昧無知、不知反抗、麻木不仁的“奴才”,他們亦是受害者同,又是最大的幫兇。

更不用説在次失望之下對未來的“希望”:《希望》希望着在虛妄的黑暗之中有那能抵抗空虛的盾。可是終究是找不到的,因為那盾之後也是空虛的絕望。於是放下了盾不去抵抗,而是去改變絕望。此時的魯迅先生,正是抄佛經的時候(或之後),經歷了太多的失望。從對未來的期望,到一次次希望的破滅,而文中寫的就是作者失望乃至絕望時心境。在“血腥的歌聲過後”,留下的是一片空虛,這空虛就是魯迅目睹一次次革命後所看見的依然黑暗,而對希望產生的懷疑,他懷疑一直抱着希望的我們換來的卻只有失望,難道已處身於絕望了嗎?

魯迅先生已不在抱懷希望,不再對希望的期望太高。而是平靜看着,也自然受不到失望的痛苦而“大切大悟”了。對一切都看透了。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絕望是虛妄的,讓你看不見未來但終究會消散的;希望也同是虛妄,讓你付出一切,直到——你的青春,然後拋棄你,留下的只有遲暮的晚年和記憶,同絕望一樣總是騙你。於是先生看着被“矇騙”的青年們,獨自一人一拋“遲暮”,決戰暗夜。

而在這絕望的荒野之上,沒有什麼珍奇的綠木了,只有零零點點的野草了,也只有星星點點的野草。有人望這一片荒野歎口氣,匆匆離去。惋惜:“光有這野草恐怕是不行的。”也有人——熱血的青年,卻連這野草也不“放過”,去呵護它們,驚喜着希望沒滅。

而在這人羣中,還有一個人他站在石崖上,望着暗夜,看似與後者相同。但他並沒因這“野草”而戰鬥,只是冷冷的望夜。野草正被那被無邊的暗夜漸漸侵蝕了。他不護野草,而是要做這野草;他不護希望,而是要製造希望。

最新野草讀後感5

魯迅先生也許是中國人説不盡的話題,特別是還有點思想的中國人,只要中國人的醜惡還沒有消失,他曾經的猛烈抨擊就永遠有他無可替代的價值。魯迅先生出在生與死的邊緣,如同一個影子在光明與黑暗之間——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滅,但是魯迅就在這樣的時候寫下了《野草》。

讀着《野草》,我失去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筆墨中。先生説:“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於是我便真真地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聲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着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卻在痛。那是無聲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為這個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墮落,正在等待,正在復甦……我並沒有哭,也沒有為這個民族默哀,因為叛徒的勇士已經出於人間,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經變色。

魯迅先生不該誕生在那樣的年代。在白色恐怖的歲月裏到處都瀰漫着血,那是戰友的血,敵人的血,無辜者的血,奮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間已交織出了一片淡紅的微腥的氤氲,掩去了前途光明的微茫。如果他誕生在別時,他或許就是天馬行空、落拓不羈的李白;或許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依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許就是“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他可以成為另一種人,不必在緊鎖的眉頭中透着無法治愈、無法掩飾的憂愁與悲苦。

然而,他還是誕生了,周樹人成了獨一無二的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將滿腔熱血薦給了軒轅,獻給了這方值得眷戀的華夏大地。中國文人自古以來一直在儒、釋、道三家中進退維谷,先生卻已擺脱了這層束縛,只是他對這個擁有劣根性的民族愛的太深,讀着太透,連自己也捲入了時代的旋渦,不能自拔,也不願自拔。時代需要魯迅。於是他舉起了手中的筆,將矛頭對準了反動政府,快意恩仇,喚醒了國人的理智與勇氣。

魯迅先生還是永遠地離去了。棺柩埋入黃土時,沉沉的夜色中有着一彎微紅的新月。他是看不見了。但他已然給了仁人志士武器與力量,指出了前進的征程。

一個民族即將起來。

先生應該是瞑目的。野草是燒不盡的。當和煦的春風拂過蕉原時,青春的嫩草將破土而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9yzkv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