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着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項脊軒志的讀後感,請您閲讀。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1

嗚呼,今復有幾人知震川先生矣!後學卧病在牀,枕邊無書,讀《震川文集》,得《項脊軒志》,誦之再三,至於嗚咽掩涕,悲不能止。

項脊軒,先生家一小閣子也,先生讀書之處,亦先生之所立於世間人倫道德文章之所。百年老屋,雖加修繕,想來亦常常漏雨;庭中雖置花木,所謂“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讀來惟見寂寞。先生之項脊軒,亦一落拓學子煢煢孑立形影相弔之地也。

先生之志項脊軒,豈惟項脊軒之固難忘也。先生難忘者,實在祖母、母親、妻子之所望於先生者也。先生積學五十餘載,文名蓋天下,桃李遍國中,尚不能得一進士,做一官吏,以俸祿養其親,惟困守此軒,偃仰嘯歌,兀然獨坐。時光流逝,祖母、母親、妻子相繼零落,惟餘此軒。是時軒中一木一石,皆成倒流之時光,往昔親人之音容,歷歷如在目前。先生寫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震川先生寂寞矣,先生心痛矣。震川先生雖寂寞、心痛仍固守學子之道。先生無官可做,只有寫寫文章。無官做自然無友交,亦自然無達官名士可憶併為之志。

所謂坎井之蛙,所憶所志者無非一井之景、一井之情。然先生鰥寡孤獨於軒中,親人之形影出沒,輕聲細語之音裊裊不絕於耳,妻子所植楷杷樹亭亭而立,祖母所遺之象笏仍在,日以繼夜,風動樹影,萬籟有聲,如親人至,如親人聲。先生伏案憶之,志之,不悲不喜,不怒不怨,文章燦然,字字如有神助。故清人梅曾亮感而涕下,曰:“此種文字,直接《史記》,韓、柳不能掩之。”

先生之前五百年,歐陽文忠公之哭梅堯臣,有“詩非窮而不能後工”之説。先生之後四百年,後學亦為先生哭,意文章亦或如是。先生不困於項脊軒則不會有項脊軒慘淡悲苦之鳴,非有此慘淡悲苦之鳴則不能有《項脊軒志》。此日先生之不幸,天下文章之大幸。先生五十九歲始中進士,累官至南京太僕寺丞,修《世宗實錄》,所處之室,所受之祿,當非困守項脊軒時,然文章已每況愈下矣。先生去項脊軒而居於廟堂之上,先生一人之幸,天下文章之大不幸也。

然先生有此文亦足自慰矣。世間有所謂黃鐘大呂之作,負道德之重,兼家國之任,此類文章,應由肉食者為之;至於項脊軒時之先生,悲守窮廬,四顧茫然,几几乎歿世而不得遂己志,有《項脊軒志》一文,已入不朽一流矣,吾又為先生慶。先生彼時之困,得其所哉!

震川先生姓歸名有光,字熙甫,明崑山人。《項脊軒志》載於《震川文集》,國內各家古文選本多有轉載,與餘同病相憐者,可以一讀。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2

震川先生一生布衣,雖於35歲高中舉人,但已心灰意冷,於是遷居安亭江上,傳道授業二十餘載,在散文方面造詣甚深。

《項脊軒志》抒發了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家庭變遷的感慨。項脊軒,一座百年老屋,方丈之閣,今已滲漉塵泥,下注雨澤,於是乎稍為修葺,垣牆,闢四窗,當南日,以致洞然,又植蘭桂竹木,更設滿架借書,憶舊時之欄,聽萬籟之無聲,如此偃仰而歌,自是悠然自得,然寂寂庭階,卻有啄食之小鳥,在三五之夜,獨見明明之月,更兼斑駁桂影,如此,風移,影動,更彰顯“珊珊可愛”之飄逸。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南北為一,卻有諸父異;東犬西吠,雞棲於庭,客,逾庖而宴;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如此,確更像諸侯起而天下分。以指叩門,以手闔門,持一象笏,雖寥寥數語,確將其祖母的慈愛躍然紙上,如今物在人亡,瞻顧遺蹟,令人長號。吾妻至,問古事,憑几學書,述小妹語:迨妻故,室不修,餘久卧病,復葺南閣,雖物是人非,睹物傷懷,更憐生“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然庭之枇杷,視之如見亡妻,中年喪妻,其間悲慟,幾多愁,秦觀一語道破: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通覽全篇,毫無矯飾,雖無驚天泣鬼之筆,且無精雕細琢語,卻於平淡中見濃郁,腐朽中見神奇;雖所述樸實無華,卻於字裏行間流露出萬千思緒。

形散而神不散,全文主題鮮明,自始至終貫穿着作者的情,有條不紊道出作者之意。所選生活瑣事,盡是作者用心感受過的,小事不小,它正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劑”。有光是幸福的,他捕捉到了細微的感動;有光也是孤寂的,並未封官拜爵,耀祖光宗。附: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依在昔人非,謹以此句,與諸君共勉。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3

家人相聚,其情悠悠,其樂融融。可是,當這份歡樂一旦離去時,便會撕扯了孤獨的心靈,淚劃過了雙眼,心在滴血……回憶往事,如在昨日。世稱“震川先生”的歸有光就把這些家庭瑣事引進了文章——《項脊軒志》。

《項脊軒志》主要以項脊軒為中心,着重描寫了與之有關的家庭人事的變遷。表達對家庭興衰變幻的無限感概和對祖母、母親和亡妻的的深切懷念。

每當我讀到“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人鳥相親相和,富有詩情,增添生活之樂。主人公的精神意趣,常與天地自然相往來。項脊軒雖小,其境界又很大。

每當我讀到老嫗敍述母親之事,寥寥數語,老嫗的神情、母親的慈愛無不盡現紙上。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可謂平淡至極,對一個幼年喪母的人來説,卻是那麼親切、那麼温暖、讓人懷念。再如對祖母的描寫,一見面:“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寥寥幾筆平淡之至,語氣親切而又詼諧,貼切地傳達了祖母對孫子的親切、疼愛之情。

每當我讀到“餘既為此志,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几學書”,讀至此,心生羨慕了。“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讀至此,替作者“淚飛頓作傾盆雨。“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看似尋常的感慨,卻包含了歲月的變遷,人之悲歡,造化之弄人,最終,淡定了,卻也不能忘卻的思念。

讀了《項脊軒志》以後,我感受到作者歷久不忘,親切感人的細節描寫,是人生植樹上最有光彩的枝葉,是生命長河中最動人的浪花。讓我們細細品味,至真至誠之親情貫穿在悲欣交集的的人生中,其情温醇,恆久。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4

近日,看到古文《項脊軒志》一讀平淡無奇,二讀耐人尋味,三讀催人淚下。不禁為之拍案叫絕。

文中作者先極言項脊軒的破漏以及修葺過程,然後以一句“然餘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點出主旨,承上啟下,開始對往事的追憶。表達作者對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情和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其中所記無外乎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事,然而卻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藴含於其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當嬰兒在乳母懷中呱呱啼哭時,居於另室的母親“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寥寥數語使人物形神畢肖,眼前活脱出現了一位慈母形象。

《項脊軒志》之所以感人,就是以小見大,在普普通通的家庭事中寄予了作者豐富的情感。例如,在文中作者欲言痛悼亡妻之意,卻沒有寫一個“悲”字。只緊扣項脊軒與亡妻有關之瑣事動筆墨,看似流水記敍,其實字裏行間溢散着觸物傷情的悲痛尤堪稱道的是最後一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的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它意味雋永,更加表現出那份淡淡的悲,讓讀者至此也有一些“心有慼慼焉”的感覺。

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可見,“一屋”乃是“天下”有機的組成部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輝煌的人生正是由這些小事瑣事所構成的。正如高樓大廈是一磚一瓦所建成的。千里鐵路是由一枕一木所鋪成。雷鋒這個不朽的名字之所以在華夏大地廣為傳頌,並不是因為他有堵搶眼,炸碉堡的壯舉,不是因為他乾的是驚天動地的偉業,而感人至深的恰恰是一張火車票,雨中送大娘等平平淡淡的瑣事。正是這些瑣事體現了雷鋒崇高的精神境界,這不也是瑣事的價值所在嗎?

“小”可見大,“瑣”正是大的組成部分。這就是《項脊軒志》給我深刻體會。震川先生之所以能夠寫出傳世之作,除至情語言外,更重要是他注重瑣事的價值。

讓我們為了明天,為了希望,踏踏實實地從身邊的瑣事做起,走向人生的制高點。

有關項脊軒志的讀後感5

高中時讀歸有光先生的《項脊軒志》,覺得真是一篇情真意切,悽婉動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讀此文,又不免心生慼慼,不勝悽惶,令人“長號不自禁”!

先生初寫此文時大概在19歲左右,正是躊躇滿志,為博取功名、實現平生抱負、光宗耀祖而發憤讀書的時候。儘管身處“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時候還“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負讓他苦中有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一個充滿激情、奮發向上的讀書郎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心潮澎湃;儘管讀書的生活是那樣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階和時來啄食的小鳥,但只要有書作伴,即使是半牆的明月,斑駁的桂影,也讓他覺得“珊珊可愛”。家族的敗落離析、祖上的諄諄教導、祖母和母親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志於學、學有所成的決心,所以當憶起祖母當年對他説的“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些話語時,怎能不令他“長號不自禁”!這長號是奮起的長號,這淚水是堅忍的淚水。在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眾多讀書人的影子,特別是那種落拓讀書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種吊兒郎當掛羊頭賣狗肉紈絝子弟讀書人的影子。

先生補記《項脊軒志》當在二十多年之後。此時的先生已年屆不惑,這樣的年齡,本應該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時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志士有壯志難酬之苦。這二十多年來,先生命運卻是困蹇不堪。科舉上,慘淡經營,三年一次的會試,一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一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先生對妻子有着很深的感情,所以後一部分的補記全是記自己的妻子。回想起與妻子“憑几學書”的歲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淚下!“吾妻死,室壞不修”,“卧病無聊”,“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敍述,卻隱含着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實乃悲中之至悲,讀文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林黛玉的《葬花吟》詩中有這麼兩句:“獨倚花鋤淚暗灑,灑向空枝見血痕。”《項脊軒志》中的描述看似平實冷靜,實際上卻是歸有光先生面對無花的空枝灑淚而成的文字,此等文字只能一個人在深夜裏靜讀。

標籤: 讀後感 項脊 軒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r78d1.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