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精品多篇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精品多篇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精品多篇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一

《論語》作為一部涉及人類生活諸多方面的儒家經典著作,許多篇章談到做人的問題,這對當代人具有借鑑意義。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認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們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僥倖而避免了災禍。按事物發展的邏輯推理,這種靠僥倖避免災禍的人遲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視“仁德”。這是孔子在做人問題上強調最多的問題之一。在孔子看來,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處於第一位的。孔子説:“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這説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孔子還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里仁》)“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死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季氏》)充分説明仁德的價值和力量。

那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説,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他説,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説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二

最近,讀了李心田爺爺的紅色經典作品《兩個小八路》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們的英雄事蹟,在我的腦海裏像過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閃現,真是令人感動。

這本書寫的是長征後的事。主人公是兩個小八路,一個叫“孫大興”,一個叫“武建華”。他們雖然只有十二三歲,但人小志大,機智勇敢,在戰火紛飛、硝煙四射的年代裏不畏困難,不怕犧牲,在敵人的眼皮底下,多次冒着生命危險,出色的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有一次,兩個小八路在執行任務時不幸被捕,他們沒有害怕,還下定決心永世不做叛徒,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受盡了折磨,為了中國的解放事業,為了讓千千萬萬的人民過上幸福的生活,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

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個像孫大興、武建華一樣的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生活在紅旗下,生活在親人的呵護下,每天幸福快樂的成長着。我們要感謝犧牲的先烈,更要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這本書讓我學會了感恩,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報效祖國!

教師評語:在老師眼中你是個敢説敢道的孩子,這篇文章讓老師對你有了新的認識。你能從這部紅色經典中明白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並能珍惜,實屬難得!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三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兩個小八路》,它是由真實故事改編的。

1942年的春天,小八路孫大興的爸爸在一次戰爭中犧牲了,孫大興很是傷心。因為傷心過度,大興一不小心跌了一跤,把腿部劃出了一道兩寸長的口子,胳臂肘也碰爛了,衞生員武建華看到好朋友受傷特別難過。為了能更好的養傷,組織上給了他們安排了當偵查員的任務。這樣他們可以一邊養傷一邊偵察摸清敵人的戰術。於是,他們來到了“兩不管”地,劉集。

這兩個小八路在偵察過程中做了很多事情:燒敵人的糧食、炸敵人的炮塔等。他們還給組織執行了買子彈的任務。看到這兒,我不禁感歎:天啊!這些小朋友真的太厲害了,做了很多大人都無法完成的任務!

看!小八路孫大興被日本鬼子抓去了。敵人為了從他口中得到更多八路軍的信息,用盡了各種慘不忍睹的刑法。他身上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的。但為了保護更多的人的性命,他緊緊咬住嘴脣始終沒透露一點信息。這就是革命小英雄!

聽!武建華因為找糧食而煩惱。他一邊想着如何找糧食一邊走着,這時他走到了一片地瓜田旁。他想:弄些地瓜回去不就解決問題了嗎?他就用手挖土,不一會就挖出一個很大的地瓜來,哎呀!我這在幹什麼啊?他的手像觸電似的停住了!八路軍不拿羣眾一針一線,不損害羣眾的莊家,現在我不是在破壞紀律嗎?他又一想:這是不得已挖幾個地瓜也不能算破壞紀律吧,何況又是給傷員吃的!可是,他又想起政委的話“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一個革命戰士都要自覺遵守組織紀律。”最後他決定回去向宋軍醫彙報再決定怎麼辦。聽!這是嚴格遵守紀律的革命英雄。

正因為有了這些英雄,我們才有了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雖然英雄們已經犧牲,但是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到嚴於律己、頑強拼搏的精神。讓我們在這些精神的激勵下,努力學習,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少年!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四

《兩個小八路》是《閃閃的紅星》作者是李心田的一部反映抗日傑戰爭的傑作、名作。1942年,八路軍某部獨立三團的小通訊員孫大興,在一次戰爭中腿部受傷,黨員讓他到地下黨員家中養傷。不久,孫大興的父親孫連長犧牲了,孫大興本來想為自我的父親報仇,但是解放軍説要繼承他父親的遺志,為解放軍去鬥爭,戰鬥。經過了黨的教育,他已經成長了起來,他像一隻雛鷹,翱翔在高高的藍天上。

我們要向孫大興,武建華這兩個人學習,並且敬佩他們那種不怕犧牲,為中國人民打倒日本鬼子的精神。

《兩個小八路》觀後感 篇五

我今天看了《兩個小八路》電影,這部電影描述的是在抗日戰爭那個時候的故事。

大新和曉武兩個小少年和八路軍叔叔在一起生活成長,在一次戰鬥中哥哥大新的腿受傷了,弟弟曉武就帶着哥哥到他們的一個親戚家養傷,傷養好了以後哥哥大新讓曉武一起去給八路軍送情報。在送情報的路上迎面碰上了日本兵,大新躲藏在蘆葦檔裏瞄準了一個日本兵果斷的開槍“叭”一名日本兵應聲倒地,我不由得佩服大新真是神槍手啊!

日本兵氣急敗壞地開始放火燒蘆葦檔,只見大新靈機一動,趴在了水塘裏躲過了熊熊大火,他成功的活了下來。我看到這裏心裏不由得輕鬆了許多,同時心裏也對日本兵殘忍不比的憤慨。

後來八路軍叔叔來了,消滅了所有的日本兵,整個村莊歡騰起來,只見八路軍叔叔高高將大新與曉武舉了起來,大家都在誇讚這兩個小八路的機智和勇敢。

我深深被這兩個小八路的抗日的精神感動了,我想我以後會像他們倆一樣愛祖國和保衞和平。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500字 篇六

這幾周我閲讀了李心田寫的《兩個小八路》這本書。本書主要講了兩個小八路孫大興和武建華在抗日戰爭時的故事。第一部(全書有兩部)孫大興的父親犧牲了,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父親,在行軍途中,他不慎滾入山谷傷勢嚴重,和小武安插在劉集。在劉集,孫大興和武建華同時合作完成了燒糧食,炸炮樓,買子彈等任務,回到部隊後,孫大興還探查工事,武建華細心照顧過傷病員,能看出他們細心認真,小心謹慎的珍貴品質。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小武和宋軍醫在山洞裏照顧傷員的情節。當傷病員們聽説快要斷糧的時候,三位傷病員都不肯吃飯,這時候越在沒有糧食的情況下,糧食反而多了起來,小武勸説沒有用,只好去找宋軍醫去勸説他們,宋軍醫終於説服了傷病員們,讓他們吃飯了。武建華又冒險去別的村裏找糧食,來到雞冠莊,遇到一位老大娘,老大娘在自身貧苦下把小米讓給了武建華,他卻不肯收。又找到了一片地瓜田,在經歷了一番思想鬥爭後,還是沒有挖地瓜。這個地方讓我感受到了小武守紀,嚴格要求自己,絕不拿羣眾的一針一線的品質。

做為差不多年齡的我們,書中主人公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的差別是多麼大呀!這些小英雄們在那麼艱苦的抗日戰爭時期生活,經歷了那麼多的困難和磨難卻還是那麼堅強,我們更應該在這麼好的環境下認真學習,認真聽講,長大以後做一個對國家有幫助,對人民有貢獻的有用之才!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七

每個孩子都有享受母愛的時候,而動物界的黑天鵝也不例外。

這個暑假我讀了一本名叫《黑天鵝紫水晶》的書,裏面講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裏面的主人公紫水晶是一隻雌性的黑天鵝,他親眼目睹着丈夫慘遭袋狼殺害。但袋狼卻因以為叫約翰 · 威廉斯的人,不小心碰斷樹枝而嚇跑,便對他百般依賴,雖心裏仍然懼怕着,但還是與他交頸廝磨,為的就是讓他當自己的“丈夫”,和那五隻還未出殼的小傢伙的爸爸。

因為沒有雄天鵝的保護,它們遭遇了許多事,家園被奪,被捕食者撕咬。這些危機最後都被威廉斯化險為夷,但有一次,威廉斯他失手了,造成了一場悲劇。

有一天,紫水晶和它的孩子們正踏着晚霞的餘暉回巢,卻被兩隻袋 獾 盯上,可威廉斯卻無能為力,只好眼睜睜看着紫水晶的一隻腳被 袋 獾 咬斷。從此,紫水晶再也飛不起來。就在那時,我感受到母愛的無私,偉大。為了孩子,連名都不顧了,真的可以叫做母愛無私。

日子沒過多久,紫水晶又出事了,這毫無徵兆。

那天,正在小傢伙們練飛之時,一個空中殺手——楔尾鷹向着小天鵝們疾速飛來。待小傢伙發現時,楔尾鷹早到天鵝們背後了。這時一團黑影向楔尾鷹飛去,那不是什麼,就是紫水晶!

孩子!

母愛的力量讓它飛昇起來與楔尾鷹殊死搏鬥,也因為這樣,這個偉大的母親犧牲了。

讀到這裏我感受到了:不僅我們人類有母愛,動物也有,偉大無私!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 篇八

暑假裏,我讀了李心田爺爺的紅色經典作品《兩個小八路》,看完後我的情緒久久不能平靜。

《兩個小八路》主要講了抗日戰爭時期兩個小八路成長為革命戰士的歷程。13歲的孩子孫大興的爸爸在與日本人戰鬥時壯烈犧牲了,孫大興感到十分悲痛,發誓要為父報仇。之後,由於孫大興腿部受傷無法隨部隊轉移。於是部隊安排孫大興和他的朋友武建華一齊住到羣眾家中,一面養傷,一面打探日軍情報。之後,在他們的幫忙下,八路軍攻下了日本鬼子的兩個據點。他們也歸隊了,繼續與敵人鬥智鬥勇。作品最後,孫大興在將日本鬼子引入我軍包圍圈之後,被敵人殺害,英勇地獻出了自我年輕寶貴的生命。武建華接過了孫大興的槍,繼續着革命事業。

兩個小八路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人堅強不屈勇敢與敵人抗爭的精神。這種精神激勵着中國一代代人為祖國的富強而奮鬥。我們也要學習這種精神。因為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

兩個小八路的觀後感 篇九

“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開天闢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每當爸爸送我上學的時候,我總能聽到爸爸嘴裏哼着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軍娃,平時爸爸總愛給我講抗日戰爭的故事,讓我不由得從心底向我們民族的英雄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英雄是一種信仰,更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個暑假,我有幸讀了《兩個小八路》一書,書中的少年英雄孫大興和武建華更是給了我很大的觸動。小八路通信員孫大興和衞生員武建華在抗日過程中並肩戰鬥,一起成長。他們火燒敵人屯糧,智炸敵人炮樓……他們機智勇敢,不畏艱險,每次都能夠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的每一個任務,他們就像寒冬中的白楊,質樸而堅強。為了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同日寇進行着生與死的較量。

在故事最後的戰鬥中,孫大興自告奮勇去給二營送信,在途中為了掩護戰友把信及時送到,自己卻落入了敵人手中。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他不但未曾吐露一個字,還巧妙地把敵人帶進了我軍的埋伏圈。讓我軍來了個甕中捉鼈,將敵人全部殲滅。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小英雄孫大興卻倒在了血泊中,再也沒有醒來。

孫大興犧牲了,但他的精神卻像一顆種子埋在我的心裏生根發芽。當我學習上遇到困難想退縮時,我想到了戰場上毫不畏懼,勇往直前的孫大興,於是我渾身又充滿了榜樣的力量;當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而落淚時,孫大興好像在對我説:“鐵骨錚錚男子漢,志堅行苦能勝天”,於是我眼中又折射出自信的光芒;當我與同伴玩耍發生爭執時,孫大興不顧自身安危掩護戰友的場面又浮現在我眼前,於是我心中又點燃了友好的希望。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如今,一個蓄勢待發的中國如鳳凰涅槃屹立在東方。為此我們要努力學習,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國重任,讓我們的心靈更加美麗,讓我們的民族更加團結,讓我們的國家更加富強。

《兩個小八路》讀後感2300字 篇十

最近在讀南懷瑾先生寫的《論語別裁》,雖然還沒有讀完,但是,感慨頗多。幾乎每翻開一頁,沒讀完一章,都能讓我心情愉悦,思如泉湧,讓我不得不寫點東西出來。正如論語裏所説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

然而,正是在《論語別裁》的“學而第一”部分裏面提到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句話,讓我開始感歎於南懷瑾先生的睿智,感歎於他對《論語》一書深刻的洞察力和精闢獨到的分析。

看到這句話,就回想起上中學時,在課堂上跟着老師一絲不苟認真地讀孔聖人經典的情景。對於老師的講解,學生都深信不已,一字不差地記錄下來。考試時解釋“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當時的學生,現在看起來,似乎是隻求隻字片解,其實只是因為文學修養還不夠,自然沒有能力去分析甚至批判了。正如南懷瑾説的,文學革命,你都不知道什麼是“命”,如何去“革”?

讀了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開篇的“學而第一”部分,才發現這三句耳熟能詳,曾經以為意義再明顯不過的“子曰”,在南懷瑾先生看來,居然還有另外一層完全不同的意思,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做學問,要有思想,不斷地見習和體驗,並反省,就是學問。能夠從不斷的體驗反省中經常得到“會心一笑”,那就是“不亦説乎”了。做學問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瞭解,沒有人欣賞。但是孔子説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説“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寂寞淒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而這個“有朋自遠方來”的“遠”字,並不一定是指空間距離上的遠,也有可能是時間。孔子的學問,是五百年後的漢武帝時期才興起的,董仲舒弘揚孔學,司馬遷撰《史記》,非常讚美孔子,這個時間間隔得有多遠!這五百年間,孔子是非常“寂寞”的!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説做學問的人,乃至一輩子沒有人瞭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孔夫子還説過,“無友不如己者”。在中學時學到這句話就很詫異,如果每個人都只交比自己強的朋友,那世間沒有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豈不很勢利?其實,夫子的意思是,對朋友要“敬”,“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看待朋友,有看到他們的長處,看到他們做的比自己好的地方。亦如民國時期佛教大德印光法師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這是多麼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們輕率地誤解了——甚至加以嘲諷和打壓。

《論語》,經歷了漢朝董仲舒的篡改和宋朝朱熹的註解統一思想……到當今的大師、教授、專家……拿它説事,其真實面目已經不為大多數人所知。明朝以後,朱家皇帝下令以四書考選功名,而且必須採用朱熹的註解。因此六七百年來,所有四書五經,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換句話説,明代以後的人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因此,這也成了孔子思想為再後來的人們説詬病的一個重要起因。

從《學而》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孔子立身處世的態度,“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入則孝”,我們都能明白,這個學生在家裏是個孝子;“出則弟”就是在外面,對朋友,對社會,對一般人就能夠友愛,擴而充之愛國家,愛天下……記得有人説過:要看一個人是否能與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裏是否是一個孝子。這就是“入則孝”,若在家裏,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則孝”,何況在外,怎能做到“出則弟”?與別人交朋友呢?在學校同樣如此,同事之間也要做到“出則弟”,學校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之間要講友愛,講團結,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愛自己的學生,才能教書育人。

“謹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謹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謹慎處世而信,在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一切都要言而有信,答應了別人的事要做到,老師要求學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為人師表。同時又“泛愛眾”,一個人有了偉大的胸襟,能夠愛人,在學校裏,彼此之間的友愛,對學生的愛,擴而充之,就能愛天下人就如愛自己一樣。假如一 個人對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親仁”,就能再親近那些有學問,有道德的人,就能與他人和睦相處,也就能做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了。也就是説,學會了做人,做好了人,還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學文”,熱愛文學的就做文學家,熱愛科學 的就做科學家,熱愛藝術的就做藝術家等等,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所在,興趣愛好,去以量力而行。

近年來,“國學熱”漸漸興起,曾經拋下的經典,今朝又被重拾起。人們開始重新解讀祖先的遺產,聖哲的智慧,國學大家們逐漸走入了我們的視線。我尊重每一位內心純良的學者大師,沒有他們對歷史的悉心研究,哪裏來的社會進步?但是我們沒有必要亦步亦趨追隨高人的腳步。今天是這個聲音,我們頂禮膜拜,明天有人出來反對,我們又趨之若鶩,唯其馬首是瞻。從眾心理,是社會心理的普遍現象之一。所謂從眾,是個體在羣體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或違背自己的意見,使自己的言語、行為保持與羣體一致的現象。從眾、迷信權威是給自己內心的禁錮。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眾所周知,《論語》是孔子及弟子的言行記錄。作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離我們約2500年前的春秋時期,真實的孔子不復存在,唯有思想流傳百世。而對他思想的理解,我們也只能揣測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內心的判斷。

《論語別裁》是南懷謹先生對《論語》的解釋。整本書都在教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無論做什麼事情,包括為政還是做學問都是以做人為基礎的。我不是一個善於總結反思的人,對於《論與別裁》可能理解的不深,只能記下自己一些零星的感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dv914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