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讀活着有感(多篇)

讀活着有感(多篇)

讀活着有感(多篇)

讀活着有感 篇一

活着一詞承載了多少情感、力量和意義呢?活着是生命的持續狀態還是生命的進行時,或者説是靈魂永恆的追尋。看完《活着》,卻無法敍説“活着”。因為發現很難去説,在這麼沉重的話題面前,似乎每一句話都顯得蒼白而無力,每一聲歎息都顯得那麼的無奈;然而,活着,是我們此刻正在經歷的狀態,是進行時,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逃避。直至那一天,我們在神的台前接受審判,而從那一天起,我們將在永恆的國度中活着。活着和永恆,有人只看到了一部分,沒有永→←恆的價值,愚昧地活着;沒有了永恆的方向,迷茫地活着;沒有永恆的期待,艱辛地活着。有些人也只看到了另一部分,於是沒有腳下的道路,漂浮地活着;沒有現實的根基,空想主義地活着;沒有真理的指引,被動地活着。

可是當我們聽着福貴將自己的故事經歷細細道來,感覺着他活着的狀態慢慢變化:年少無知時,萎靡地活着,無視父母的關切,無視妻子的艱辛,無視現實的責任;為賭博而輸掉了所有家產;風雲突變後,掙扎地活着,情感上體會為父為夫角色的重擔,戰場上經歷生存的殘酷抗爭,生活中面臨活着的底線挑戰;看盡生死後,麻木而樂觀地活着,無淚無述,無牽無掛,也無慾無求。我們會默然發現,活着僅僅是一個詞,僅僅是一種狀態,悲慘抑或淒涼、苦難抑或無奈,無法展現它的全貌,可是哪怕是其中一方面都讓我們無法深入觸及。 《活着》這部小説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無所事事的“敗家子”變成了到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一個遊混於社會的闊少變成一個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飽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小説中,作者對於“死亡”進行了匠心獨運的安排。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無情和殘酷,生活的殘酷,更讓福貴體會到了家的温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到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趨於平靜的時候,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了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孫子“苦根”,也離他而去,死因是撐死的,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主

人公福貴的身上:親人的離去,生活的疾苦?一次又一次地體會着從天堂直墜入地獄的感覺。小説通過一系列的“死亡”來表現“活着”的手法,真是讓讀者哭幹了眼淚。

作品的結尾:“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來臨。”有着海一樣深沉的意境,當這樣一位老者的一生赤裸裸地展現在眼前,突然就覺得自己的一切都變得那樣渺小,微不足道。福貴用這樣一句話回顧自己的一生: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看着身邊所愛的人一個一個相繼離開:令人膽顫的醫院,帶走了最親摯愛的親友,小外孫又這樣悲慘地離開了,福貴所發出的感歎是那樣得蒼白、無力,卻又是那樣得撕心裂肺!

我不得不感歎餘華真是一個冷酷的作者,不動聲色地用他冰冷的筆調讓我們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繼而又假惺惺地給我們一點點美好的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温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他絲毫沒有猶疑,鐵青着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驚覺原來命運竟是這樣作弄人。每看幾頁,都有眼睛濕潤的感覺,在小説的最後,悲劇和失敗越來越多,眼淚和痛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讀活着有感 篇二

活着,這兩個字的本質是生命的一種狀態,現在進行時ing……但是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到底為了什麼而活着,有些人説是為了享受生活;有些人説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可是到底又有多少人能搞清楚活着的意義。

前一陣又看了《這個殺手不太冷》的電影,瑪蒂爾達問,生活是否永遠艱辛,還是僅僅童年才如此?里昂的回答是:總是如此。之前看的時候不以為然,重新看到這段對白後,的確生活總是如此艱辛,但是還是要努力地活着。

在看過《活着》這本書之後,我漸漸地明白了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清楚的記得《活着》中的一句話,“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書中,隨着福貴悠長的笑,他的人生如同電影一樣慢慢放映開來,那原本幸福的家庭,由於他的吃喝嫖賭走向了敗落,他也淪落到為了養家餬口而不得不下地勞作的境地,從地主的身份轉變成了貧農,祖上攢下的基業也成了別人的家產。但是他經歷了抗日戰爭、內戰、饑荒、大躍進、文革他都死裏逃生,而家庭卻被命運肢解,那摯愛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那是何等的悲痛——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

尤其讀到有慶的死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猝不及防,白天還蹦蹦跳跳的去學校,晚上就躺在那冰涼的板子上,為什麼剛到任的縣長夫人失血過多就讓有慶一個善良單純的孩子為此喪命,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那個剛到任的縣長竟然是富貴一起抗戰的好弟兄,一切都是造化弄人啊。

他用那粗糙的雙手將所有的傷悲掩埋,如同那長眠於地下的親人,終於他孑然一生與“富貴”相依為命。最後陪着他的只有一頭老黃牛,他笑着哭泣,沒有大悲大痛,講述的時候他也只是嘿嘿的笑着。我想,這也就是“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三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老人那粗啞與令人感動的歌聲從遠處傳來,黃昏下,老人的聲音顯得那樣寂寥與孤獨。我最初遇到這個叫富貴的老人是在冬天將去春天伊始的時候。這是個黃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樣黑,老人的雙手粗糙乾裂。這是個經歷年少闊綽·文革·敗家·戰爭與離亂的悽苦老人,但他卻有盛得滿滿的回憶和一頭有些衰老的老牛與他相伴。

一開始的敗家是富貴一手造成的,富貴賭光了家產,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過於由奢入儉,這種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殺死一個人,那種壓迫感與恥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喪失,可災難才剛剛開始,哪有那麼快就結束,持續不斷的悲傷歲月和心酸的乾澀,富貴爹的離開,鳳霞的變啞,家珍落病,有慶死去,這一切讓富貴彷彿被抽去了全身力氣。不知是月平靜月心酸還是心疼過後僅僅剩無力的麻木,最終,富貴還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關於災難與幸福,悲傷與快樂,感性與理性,在此時都變得毫無意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啊,當他們面臨死亡來臨的時候,當死亡成為一種隨時來臨的“節日”,當命運捉弄善良的人們時他們拿什麼去與殘酷的命運抗爭?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對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敗了才可以重新來過,重新出發;然而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只剩一捧黃土,一堆紙錢,三根清香。富貴告訴了我這樣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樣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為別的只為本身活着。

曾經,在報紙上看到不少關於自殺的新聞,不少人遇到一點小困難便選擇放棄自己寶貴的生命,從高樓縱身一躍,便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難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嗎?如果生命是一張車票,當你撕票的時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輛名叫“地球村”的列車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丟入萬丈深淵,再也尋不回來了。

難道生活真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嗎?活着,即使它鏽跡斑斑,傷痕累累,但它卻是對抗苦難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還有人間。每當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時,便告訴自己,只要活着誰不痛,誰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麼也沒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為自己在乎的人,為那努力追尋的唯美夢想。誰的人生會是一帆風順的,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路不會一帆風順,但每一個點滴都是最美的回憶,都是最珍貴的寶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夕陽下又傳來老人那粗啞的聲音,但此刻卻不在寂寥與孤獨,而是一種對生命的認真與尊重。望着夕陽下那漸漸遠去的背影,我學會了坦然面對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難我們無法避免,何不選擇勇敢面對,勇敢挑戰生活中那所謂的極限!

讀活着有感 篇四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餘華説“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着。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説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着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着。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着而活着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裏。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着就是活着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義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讀了《活着》,很感動,為故事裏的福貴悲慘而掉下了眼淚。餘華曾感歎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同時餘華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一個個親人離他而去,從一個地主少爺到敗家子,被拉去做壯丁,九死一生回到了家,女兒卻因病變得又聾又啞,時候的飢餓歲月,之後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離世,連小孫子也死了,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相依為伴。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卻沒失去對生活的熱誠,和他的福貴在夕陽中為活着勞作。

餘華認為,活着,是基礎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個體不存在,那麼,連猿猴都不會有,更不會有勞動,也不會有人,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從這層意義上説,餘華的《活着》,體現出了深刻哲學,能加深讀者對生命本質的感知和讀解。

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為存在而有意義,活着就有意義!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為什麼,好好活着!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着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

讀活着有感 篇五

這本小説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冰冷、淒涼。大概是因為那些動盪的年月,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

他用冰冷的筆寫盡了人生的悲哀,於是太多的蒼涼過後反而有種徹底的平靜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時又給些光亮,讓我們以為峯迴路轉,熬過去就是天堂,然後又很快的打破我們的幻想,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人從這本書裏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幾個人看,不同的反應。我看完時卻在想一個作家要寫這樣一本書的目的。

《活着》告訴我的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熱愛,每個生命都豐富多彩,每個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動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態度,是活着本身。這是中國文學給我的一次偉大的撼動。

標籤: 有感 多篇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kq936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