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學生走進海洋讀後感

中學生走進海洋讀後感

中學生走進海洋讀後感

大海,是一隻藍色的小綿羊,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它那耀眼的藍是那麼的迷人;可海又是黑色的猛禽,應為在哪平靜之後,我又看到了暗藏的風暴······總而言之,我們誰也搞不清出海的脾氣。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走進海洋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走進海洋讀後感1

讀了《走向海洋》這本書,讓我對海洋有了更深的瞭解。那些宇航員看到的地球像個藍色的大水球,因為地球的大部分都是海洋,海洋的面積大約是3.6億平方公里,平均深度是3.8公里。

以前“海洋”對我來説就是一個含鹽量超標,海鮮超羣的地方化,對我根本沒有一點吸引力,就算是以前想去看海也只是想欣賞那讓人心曠神怡的藍色。現在我讀了這本《走向海洋》後,我發現以前我的那種欣賞是那麼的膚淺,海洋的美何止是這些了,她的美就像夏天的藍衣姑娘,她的美是內在的善良——在他那個世界裏有許多依靠這她的生靈,這是她的善良,像母親一樣温柔,但是她也可以爆燃大怒,你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我知道——面對那些貪戀海洋中財富的那些人而言這就是他們美麗的“歸宿”。

海洋又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首先,有的生態學家就説海洋是地球的肺。地球有二葉肺,一是森林,二是海洋。它們都具有吸入二氧化碳,能吐出新鮮空氣的奇特功能;生態學家還告訴我們海洋是地球的腎。海洋具有淨化人類水源的重要功能。

海洋裏還有各種各樣的生物,其中大部分都給我們提供了美味的食物。

海洋中有大量人類目前僅確定物資,如給我們提供的的石油更是難以令人想象的多,現在人們在海洋裏開採的石油量已經達到了6至7億多噸;還有億萬噸的錳結核……

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保護海洋的意識逐漸加強。隨着科技進步,國際社會對海洋的認識和利用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航運、捕撈等活動,而是把海洋作為人類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後空間。中國黨和政府一再號召:“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增強全民的海洋觀念。”中華民族傳統的海洋意識和海洋價值觀在經歷了一次次嬗變後,產生出質的飛躍,藍色家園也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情景。

在這裏我希望大家多多愛護海洋,珍惜海洋,那也是我們的國土,我們的國土不僅僅是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領土,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海洋。

走進海洋讀後感2

讀了這本《走向海洋》的書,我對藍色的海洋充滿了好奇。

宇航員楊利偉在遙遠的宇宙俯瞰家園。他看到的“地球”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水球”。因為地球表面積的70.8%為海洋麪積,約佔3.6億平方米,地球表面積大約為5.1億平方米。海洋的平均深度為3729米,總體積為13.75億立方千米。

海洋裏有豐富的資源:有全天下80%的生物;有全天下90%的淡水——南極、北極的冰川;有凌駕於全天下70%的石油和天然氣。早期中國的海上實力很強,聽説3000年前就到過墨西哥,明朝初期另有鄭和下西洋。讀了這本書,我的感慨很深,到了明朝後期,天子卻禁海鎖國,直到清朝時遭受了兩次鴉片戰爭的侵略,才稍稍注重海防,可水師照舊很是糜爛,甲午戰爭中落得個全軍履沒。清朝也被帝國主義國家蠶食得支離破碎。

看到這裏,我為他們感到羞恥。後來中國近代水師所取得的結果又讓我感到一絲欣慰。

中國不光改掉了“禁海鎖國”,起勁生長水師,還獨自研發了威力無比的核潛艇,而且製造出了擲中率驚人的洲際導彈,收回了香港和澳門,更是成為了天下第一個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的國家!

今天這個時代,隨着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一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已經來臨。在開發海洋中,人們將更有效地從海洋中取得更多財富。充分使用海里的資源,令這擁有1260萬平方千米領地的泱泱大國能在未來越發繁榮昌盛。

走進海洋讀後感3

幼時,是天真幼稚的時候,對什麼新鮮事物都感興趣。大概,不接觸海洋,所以對海洋有些陌生,對它沒有一點了解。直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帶着楊利偉在太空中遨遊,我才漸漸對海洋產生興趣,又多了些對海洋的瞭解。今年寒假正好要寫《走向海洋》的讀後感。

楊利偉從遙遠的宇宙俯瞰家園。他驚訝極了,原來他看到的地球並非想象中那樣,是一個土黃色﹑渾沌的星球,恰恰相反,那是一個湛藍色﹑晶瑩剔透的球體,是一個水球。地球上海洋麪積佔陸地總面積的70.8﹪,難怪看上去像個水球呢?

人類生生不息,從猿到人類,從古代的進步到如今的發展。這些都離不開兩樣都離不開兩樣東西—水和空氣。水最重要,生靈萬物受惠于海洋。海洋就像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搖籃,是人類的發源地。人來經過三四十年億年曲折漫長的過程。至今還保留着海洋的某些胎記。自從生命誕生在海洋以後,荒蕪寂寞的地球就迎來了枯木逢春的時節,海洋事業蓬勃發展。

通常來説,人類形成海洋意識經歷的第一階段是對海洋的恐懼和崇拜。對於早期的人類而言,海洋充滿了神祕,充滿了危機。正因為他們有這種觀念,才有了後來精彩的神話故事,啟迪人類智慧並激勵他們揚起風帆,奮勇出航。

第二階段是對海洋的探索。直到15、16世紀,人們才真正冒着生命危險,才開始出發,穿過蔚藍,投向深藍的大海。馬可?波羅是領頭人,大家受他的影響,才有後來哥倫布﹑鄭和﹑麥哲倫的故事。

最後一階梯為佔有和開發。海洋對人類已經變得不再陌生,神話成為遙遠的逝去,探索也成為日常單調生活的浪漫點綴,海洋成為融合的疏通網,財富的運送帶,同時也是慾望的決鬥場。

海洋擁有悠久的歷史,在這期間也湧現出許多著名的人物和軍隊。同時,海洋埋藏了形形色色的“發財夢”,因為它是人類最大的淡水庫,藴藏着豐富的生物資源,海底分佈着富饒的汽油田。是大自然最大的寶藏。

時間逝去,不可再回。從前的,讓它成為歷史吧!讓我們放眼未來去創造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海洋商業文明的時代。中國可以向全世界宣告,中國不是東方弱者,也不是任誰都能捏的軟柿子了,讓中國領海成為和諧的洋海,國泰民安,欣欣向榮。

海洋是一座橋樑,承接着歷史和未來。跨入了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保護海洋的觀念逐漸增強。我們深信:海洋會伴隨着我們人類社會不斷的向前發展!

走進海洋讀後感4

一片蔚藍色的海洋,兩隻海豚正互相追逐嬉戲着,濺起晶瑩的浪花;遠處有一艘帆船揚帆起航;陽光明媚,海鷗在蔚藍的天空上飛翔……這是崔京生寫的《走向海洋》這本書的封面,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忍不住伸手翻閲。海洋與人類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海洋,是文明的起源,是藍色的寶藏。海洋有着悠久的歷史,中國人民曾在海上經歷過重大的戰役,中國海洋史上有著名的愛國將領,還有當代不可小覷的中國海軍,英雄模範。最後,作者展望未來,發現“百廢待舉,舉步艱難”,認為“海事興”,才能“萬事興,名族興”。

看完這本書,讓我思潮翻湧的是這樣一句話:“當海洋世紀的鐘聲敲響之際,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共同高歌,與海洋同行!”確實,我們應該向全世界發出呼籲。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最初的生命是誕生在海洋裏的。如果沒有海洋,也就沒有生命。海洋裏有豐富的資源:有全世界80%的生物和90%的淡水;有超過全世界70%的石油和天然氣等等。

海洋有着悠久的歷史。早期中國的海上實力很強,明朝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拉近了我國和其它國家的距離。可惜到了明朝後期,皇帝卻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導致中國的武器落後,中國領土被相繼瓜分,中國人民卻無能為力。這給了我們一個慘痛的教訓:只有向海外學習,國家才能變得繁榮昌盛。之後,中國努力發展海軍,終於製造了命中率驚人的洲際導彈和威力無比的核潛艇,收回了香港、澳門!

如今,海洋還是一種旅遊資源。許多人都去海邊度假旅遊,去領略它波濤洶湧時的磅礴氣勢,去享受它風平浪靜時的温柔嫵媚。同時,還是一種生活資源。超市裏的海鮮,電視裏的海洋生物,藥店裏用海洋中的植物製成的藥,還有化粧品等等。

海洋是一個聚寶盆,人類正猛烈地開發海洋資源,可正是因為這種肆無忌憚的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正面臨枯竭,最終可能會威脅人類。所以,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讓海洋與人類共生共榮!

走進海洋讀後感5

我無意中在書包裏發現了一本名叫《走向海洋》的書。這本特別的書立即吸引了我:蒼茫蔚藍的海洋中,有兩隻海豚在快樂的嬉戲,濺起朵朵漂亮的水花;遠處,一艘帆船揚帆起航;一隻只海鷗邀翔在藍天的懷抱中。我禁不住誘惑翻閲起來。

這本書分別用三個部分向我們講述了海洋與人類的故事。第一部分寫海洋是生命的搖籃,藍色的寶藏。藴含着巨大的清潔能量、富饒的油氣田;第二部分講海洋與中華民族的絲絲聯繫。殷人東渡、徐福出海、海上的絲綢之路、禁海鎖國,記錄着悠久的海洋歷史。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侵華戰爭,是中國海洋史上的重要海戰。航空母艦、潛艇、中小型水面戰艇保衞着我們的祖國;第三部分則展望了海洋的未來。

最吸引我的部分是海洋是一個大藥房。講的是19世紀德國宰相俾斯麥不到家60歲就面臨死亡,猶太醫師施文林格獻上祕方,建議宰相每天吃沙丁魚,兩年後病癒,由於養成了吃沙丁魚的習慣,一直活到83歲。原來因為沙丁魚含有不飽和脂肪,有擴張血管、降低血壓等作用。

1970年,日本醫生利用海帶治療高血壓,用60~70°的水浸泡海帶,把水濃縮,病人口服4小時後,降到了21.5毫米水銀柱。

海底珊瑚有明目、安神、鎮驚的功效,而且是修復人骨的最佳原料。總之,海洋裏有着各種各樣的“靈丹妙藥”。

人們無休止的向海洋索取着,導致了地球資源受到嚴重損失。只有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母親”不再千瘡百孔,地球母親才願意奉獻她的一切。讓我們全社會的人都團結起來,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爭做環境保護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n11mg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