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篇1

《人間詞話》,字字珠璣,讀來口齒生香。作者王國維先生,才情與睿智,令人歎服。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裏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此語別開生面,鞭辟入裏,渾融貼切,高矣。非此,無以配先生之大才也。思之於己,莫説燈火闌珊,就是第一重境界,尚不能獨上高樓,也只是昨日西風而已。求索無門,茫然無緒。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詞脱口而出,無嬌揉粧束之態。

初學詩詞,偶有塗鴉之作,亦嘗欣欣然而得意焉。然今觀之,終難登大雅。言情言景,嬌柔造作,失之本性而求奢華,可鄙之極。此是先生所言隔之障也。

先生又説,詞人之詞,有倡優和俗子之分(此處不是原文)。倡優之詞,在於娛人,雖有媚骨而可親也;俗子之詞,在於逞才,每有驕氣而不可近也。觀我之詞,俗子之俗子,驕不足而氣不盛,陋矣。

詞忌用替代字。

然我此弊連連,才墨不足也。昔時幼安化典於無形,不着痕跡,心馳慕往,雀然欲試。填江城子一首,猶東施之效捧心也,貽笑大方之家。

先生最推境界。曰: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是我所不能達也。境界有造境寫境之分,又有有我無我之分。此處無心一一敍述,有意者返回原本,於汝詩詞之造詣,受益匪淺。

有時不曾填詞,非無心思,實不忍驚先生湖底幽夢。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篇2

《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書作者王國維,字靜安,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

該書的理論核心是境界説。他認為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讀了他的詞論後,再去讀宋詞三百篇,就更能體會到詞的意境之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一段話,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種境界,這句詞出自晏殊的《蝶戀花》,原意是説“我”上高樓眺望所見的更為瀟灑的風景,西風黃葉,山長水闊,案書何達?在王國維此句中理解成做學問、成大事者,必須要經過的一種孤獨寂寞的狀態,而一人獨上高樓,遙望不盡的是天涯漫漫長路,是為孤獨寂寞。但要有執着的追求,登高望遠,明確目標與方向。

第二種境界,這句話引用北宋柳永《蝶戀花》最後兩句詞,原表現作者對愛的艱辛和愛的無悔。王國維則別具匠心,以此兩句來比喻成大事業、大學問者不是輕而易舉、隨便可得的.,必須要有堅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帶寬也無怨無悔的執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這句詞是引用南宋辛棄疾《青玉案》詞中的最後四句,梁啟超稱此詞“自憐幽獨,傷心人別有懷抱”。王國維以此詞最後的四句為境界之第三,即最高境界。這雖不是辛棄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遠意。做學問、成大事者,要達到第三種境界,只有在經過萬水千山尋尋覓覓後,在不經意的回首間,才發現豁然貫通。

今人常用這三重境界來解析愛情離合、仕途升遷、財運得失等等,大師的闡述與這俗世的輪迴的確不謀而合。洞悉人生所有成功的個案,無不經歷這三個過程:起初的迷惘需要認清自我、選定道路,繼而執着追求,最終才能獲得頓悟。國學大師王國維精妙的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成功之道無出其右也。關於王國維的這三重境界的妙論,百讀不厭,給人深刻的啟發。

作為一名教師,第一重境界是教師要對教育、對教師職業有一個正確的理解,有一個願景。第二重境界是教師要不忘初心,雖經磨練,但終生不悔,之後才能達到第三重境界。這一境界也是教師職業幸福感之所在。看到學生成長,我們會感到無比的幸福。最後祝願我們每一位學生都能歷經磨練後豁然開朗,祝願每一位老師都能享受看到學生成長後那份喜悦欣慰!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篇3

《人間詞話》是近代極富盛名的文學理論批評著作,它集中體現了王國維的文學,美學思想,使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歷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他繼承了中國文藝批評的傳統形式,乃是段章零語,靈機閃現處便是絕妙好辭成文。所以這本書極大程度的保存了這種寫作的真實。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王國維《人間詞話》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錄。讀了王國維的《人間詞話》,頓覺詞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當你遨遊其中使你會發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但是經過了十幾年的時間,人生的閲歷積攢的比較豐富,閲讀了較多的書之後,忽然又一次想讀他一讀。再讀之後,對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劇增。他有關詞的境界的論述確實極為精闢,極為精彩,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引領了一代文學批評的脈搏,引導人們如何去審美,如何在詞中品味,感悟,獲得美的薰陶。一首詞從怎樣的角度去鑑賞。例如,他提出了“無我之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有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他提出了這兩個重要的概念,引導作者和讀者向更高的層次邁步。

《人間詞話》中還有一種觀點正中了我的心扉,讓我感受很深。那就是在《樂府詩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來排遣愁苦的東西不外三樣東西:酒、詩和死亡。而人又來享受歡愉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哪裏還有功夫來排比字句,搜索枯腸呢?”這話真是説到了點子上。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寫出深刻的作品。文學作品的第一要義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無法掩飾對真實的敷衍。所以經歷苦難才能寫出好作品。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篇4

詞,自古以來就是一種文化的詮釋,和詩歌一樣,它是我們華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奪目的奇葩。喜歡古老的中國文化,更喜愛精美絕倫的詞,因而愛上了《人間詞話》。

在細雨紛紛的暮春,最愜意的莫過於手捧書卷,憩於窗櫺之旁,沏一壺香茗,享受極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書在懷,實是人生一大樂事!細品《人間詞話》,讓靈魂在古詞中得以沖滌,然後緩緩地,帶着清新的心情,讓蟄伏的心靈重新煥發活力。

境界,是王國維先生最為看重的一個詞語,也是全書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擲地。若無青蓮居士的曠達之境,怎會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的千古氣象?若無歐陽修深沉之境,怎會有“人間自是有情痴,此恨無關風與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慨歎?若無稼軒的豪放之境,怎會有“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的塞上絕唱?若無李後主幽婉之境,又怎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間詞話》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種:“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境雖過於平直,然登高遠望,無遮無攔,妙在深遠、曠達。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氣象取勝,無大胸襟,大豪氣難以為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也,讀罷令人神清氣爽,胸襟開闊。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雖有些柔弱,然感觸細膩,悽婉動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種境界必以性情取勝,無細緻的感受,痴迷的情懷難以為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是也,讀罷令人柔腸百轉,纏綿悱惻。

此二種境界易造,古詩詞中出現也最多,若論造境之難,之高妙當在第三種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境之妙在於“頓徹”,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無宇宙間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許唯“靈性”二字可當之。凡含此境之作必為神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是也。

造境之種類有三,造境之法卻只有一個“真”字。“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須下定決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荊斬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卻具有更豐富的內涵。是的,成功的靈感是一個不速之客,它永遠在不經意間光顧,如電光乍現。然而將這句話細細品呷,彷彿又能讀出一種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絲智慧的禪意。

忘不了李後主之詞——那以血書成的文字。在他的筆下,詞不再是風月筆墨,而是生命與亡國之恨的長吟。“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詞之所以扣人心絃,是因為無論順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顆赤子之心。國破家亡,從君主淪為階下囚的命運不但沒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發純粹,而他的痛苦也愈發深刻。“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份深切的亡國之痛,也許深深觸痛作為前清遺老的王國維先生,在他的內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鳴。作為前清遺民,眼看國運日下,世道蒼涼,王國維先生卻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許他也曾感慨過“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也許他也想褪下長袍馬褂,換上盔甲,一如東坡筆下“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衞國。

在昆明湖畔,王國維先生縱身一躍,帶着一腔的熱血以及滿懷的無奈與憤懣,在年富力強之際早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歎息。也許那人心動盪的民國亂世,無從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顆赤子之心安眠的歸宿。我輕撫書冊,昔人已去,然而這由幾十條短句組成的著作,彷彿珠玉之聲,在每個愛詞者耳畔輕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間。

小説人間詞話讀後感篇5

中學時聽到過做學問的三種境界:第一種是“昨夜西風調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種境界説是“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後來才知道出自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人間詞話》不同於當時有影響的詞話,它提出了"境界"説。"境界"説是《人間詞話》的核心,統領其他論點,又是全書的脈絡,溝通全部主張。

王國維不僅把"境界"説視為創作原則,也把"境界"説當作批評標準,論斷詩詞的演變,評價詞人的得失,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因此,"境界"説既是王國維文藝批評的出發點,又是其文藝思想的總歸宿。清朝詞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詞致力糾正明詞末流迂緩淫曼的毛病,崇尚清靈,學習南宋姜夔,張炎的詞,不願迫近北宋詞人,不師秦觀,黃庭堅,只學張炎,其流蔽在於主清空而流於浮薄,主柔婉而流於纖巧。於是常州派詞起而糾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閎約,沉着醇厚,以立意為本,發揮意內言外之旨,主張應有寄託,推崇周邦彥而輕薄姜夔,張炎。

王國維是中國近代最後一位重要的美學和文學思想家。他第一個試圖把西方美學,文學理論融於中國傳統美學和文學理論中,構成新的美學和文學理論體系。從某種意義上説,他既集中國古典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大成,又開中國現代美學和文學理論之先河。在中國美學和文學思想史上,他是從古代向現代過渡的橋樑,起到了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re7p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