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讀後感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讀後感

曾經讀過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便深刻領悟到費孝通先生作為學者的博學與深刻。書中從鄉村社區、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利統治、社會變遷等諸多方便深入剖解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近期再讀其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所感頗深。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讀後感

全書從多元一體格局的闡釋、中華民族起源形成、民族稱謂演變及其內在聯繫、歷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中華民族研究的理論與方法,五個部分形成了一篇不失寬度和深度的民族研究。內容有深度,但言語卻不復雜,因此筆者認為,這不失為一本瞭解中華民族結構與內涵的入門佳作。

因為,書中作者打破了所謂枯燥的“刻板印象”,補充了一些有趣的“冷知識”。比如“笛子是羌族人發明的,笙最早是我國南方壯、苗等民族的樂器,箜篌、嗩吶則是從新疆傳來,而其他民族在音樂上也受到了漢族樂器的影響;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批民族沒有準確地被識別劃分和命名,才疏學淺的筆者一直認為56是個定數;從前的刻板的印象認為經濟文化水平較低的民族會融入水平較高的民族,但具體分析融合過程會發現少數民族對漢族的影響也很大,這種影響是雙向性的,沒有互動是形不成中華民族這個整體的。正是因為這些頗為有趣的“冷知識”讓筆者對絢麗多彩的中華民族的認知不斷刷新。

再談一談全書所論的核心:多元一體格局。縱觀全書,如此格局的形成有這樣幾個顯著特點:

第一,存在着一個核心,那就是漢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漢族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但是,漢族不“純”,各少數民族不斷給漢族輸入新的血液,同樣,漢族也一直不斷為其他民族充實新成分。各民族之間的同化,融合不斷深入。到目前成為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主要聚居在農業地區,同時在少數民族地區的交通要道和商業據點長期定居,同時也大量深入到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形成一個點線結合、東密西疏的網絡,這個網絡就是多元一體格局的骨架。

第二,少數民族的聚居地佔全國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是高原、山地和草場。而少數民族聚居區並不排斥有漢族居住在內,甚至人數可能佔多數。在這種雜居的情況下,漢族出現被當地民族吸收的情況。這樣的深入,可以充分發揮其強大的凝聚力,鞏固了各民族的聯繫和交流。從而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三,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語言是一個重要原因。大多少數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語言。通過社會發展與漢人的接觸,為了更好地溝通交流,漢語逐漸成為通用語言。

第四,就是經濟,多民族社會的發展經濟何其重要。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統一的、現代化國家和政權,才有經濟能力構築起在民族認同基礎上的民族關係,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基礎的民族劃分也做不到,大部分少數民族都是“邊緣人”,且對其他民族抱敵視態度。對比新中國七十多年的民族工作和成效,確實是前所未有。

總之,中華民族是以多元起源,多區域發展不平衡,反覆匯聚與輻射的方式在矛盾中做統一運動;各民族之間,農牧分區明顯而又相互依存互為補充;語言複雜,而又在全國範圍內共同使用漢語作為交際工具;各有自身的發展歷史而又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國的歷史。彼此興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華大地的民族格局一直在不斷演變,但都是以統一為前提。

故而,我們應當從現實出發,從演變、多元的角度出發,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加強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同時發揮各民族的自身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91g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