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後感 >

惡意讀後感800字

惡意讀後感800字

惡意讀後感800字

惡意讀後感800字篇1

在一個早晨,我讀完了《惡意》,然後去廚房準備早餐,一邊準備一邊想着書裏的情景,有那麼一瞬間,有種後背發麻的感覺,你永遠都不知道,人性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惡意。

書中,善良的日高不遺餘力地幫助少年夥伴,即便在學生時代被夥伴傷害過,也不影響他日後對夥伴那種真誠地幫助。這個夥伴就是野野口,一個內心世界極其複雜的人。或許他曾經也在心底感激日高的幫助。但對於日高,他更多的是妒忌吧,妒忌日高比他強,比他優秀。以致成年後,得知日高成名,主動去找日高,一方面得到日高的幫助,另一方面內心的妒忌遠遠超過感激。後來,日高出版了一本又一本書,知名度也越來越高,最終,野野口內心的妒忌戰勝感激,謀劃殺害了日高。看完書之後,我心裏撥涼撥涼的,妒忌是多麼可怕,它能可怕到讓人不顧一切地去殺害對自己有恩的人。

在《惡意》中,作者通過層層推理,向我們展示了人性背後的惡意,也從側面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比如校園暴力,直到今天,校園暴力仍然是一個殘酷的問題。再比如家庭教育,我們都知道,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父母的言行總是在無形中影響着孩子。野野口的母親就曾經在他面前,表達過對日高的不屑一顧,後來野野口對日高的一系列行為,誰説不是少年時代家庭教育造成的呢?

這個社會很殘酷,也很現實。事實上,在讀《惡意》的過程中,我總會不經意地想到我的大伯,年輕時候的大伯,走南闖北,跟隨好幾位師傅,學了很多中醫本領,後來回到家鄉,偶爾給人治病,大伯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給鄰里治病,基本都不收錢。可是他的善良並沒有感動別人,很多人不花錢把病治好了,還到處説大伯的壞話。小時候,我總是不明白,那些人為什麼要那樣做,後來長大了,經歷了世間的人情冷暖,我終於明白,那些人那樣做,是因為妒忌。妒忌讓他們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原則。

《惡意》反映了社會的某些真實狀況,在讀它的時候,你會不自覺地言語,生活中有些人和事確實是這樣。我們最難防備的就是人性的惡意。

惡意讀後感800字篇2

近日,看了東野圭吾的《惡意》,感觸很深,在此分享我的讀後感。

自小母親的影響,內心的懦弱與嫉妒,不與自身才華匹配的驕傲以及這份驕傲引發而來的自卑感,讓野野口成為了一個嫉妒狂以及一個殺人犯。

對於野野口來説,依附權勢,背叛友情成了一個讓他在學生時代有“尊嚴”的生存下去的方式。校園暴力造成的心理陰影自己做過的恥辱的事成為他一生之中最大的遺憾,與其説是遺憾,不如説是存在於他自我認為的所謂的完美生活之中最大的“污點”。他想要消除這個“污點”,於是野野口採取了最極端的方式——殺掉日高。

精心策劃的謀殺案,看似臨時起意的謀殺案,實則是野野口為了自身的“名字”所刻意策劃的謀殺。

“你心裏藏着對他的惡意,這仇恨深不見底,深得連你自己也無法解釋。”

該怎麼解釋野野口這份植根心底的惡意呢。

因為嫉妒,所以一直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看見發表了自己作品並且得到很大響應的日高眼紅得發狂;因為所謂的“傲骨”,所以野野口背叛唯一把他當做朋友的日高加入校園暴力的行列;因為早已經失去了會令人清醒的人性,所以野野口即使入獄亦要毀掉日高的名譽。

因為惡意,會隨着野野口經歷的`失敗之中逐漸膨脹,淹沒最後的良知。

忽然想起了自己的中學時代,也算是曾經遭受過校園暴力,至今仍然忘不了那時候看起來與我無關亦或是善良的人對我的評價以及詆譭,或許每個人心裏都有或多或少的惡意,我的被詆譭事件或許剛好是他們發泄惡意的地方。

也慶幸自己沒有如野野口一般,沉淪於深不見底的深淵。

在悲憫野野口的同時,也在驚歎於東野圭吾的寫作技巧。東野圭吾很好的抓住了讀者先入為主的心理弱點,讓每個讀者都認為日高是一個嫉妒狂,一開始野野口以第一人稱塑造的日高的形象,讓讀者也認為日高即是冷酷充滿惡意的人,後再一步一步得揭露真相,劇情反轉,讓每個意猶未盡並且恍然大悟。我亦總是將《惡意》與《看不見的客人》相聯繫起來,我也翻過這樣的先入為主的錯誤。

世界上有那麼多亟待解救的靈魂,或許無邊無際的惡意正在慢慢吞噬着這些人的良知,但我仍希望,這些在罪惡邊緣徘徊的靈魂,不會因為惡意而迷失自己。

惡意讀後感800字篇3

客觀的説,依然最愛東野的《白夜行》,因為在推理的基礎上,多了些温馨的沉重感,記得當時讀完以後我是極其失落的。“《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相信讀過這兩本書的讀者,一定有着相同的體會。

好書不能比,那今天就只來談談《惡意》這本書。東野的書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想讓人一氣呵成的感覺,這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緊湊,情節的反轉,都會讓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惡意》尤其如此,從開始就以殺貓為開端,製造陰鬱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現了。自此開始了無盡的推理。與其他推理小説不同的是,本書很快便交代了殺人兇手,之後的闡述皆圍繞着殺人者的動機展開推理。“一直以為,知道了罪犯是誰,推理小説也就結束了,《惡意》徹底顛覆了這一觀點。”沒錯,野野口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但對於遲遲不肯開口的犯罪動機,足以吸引着讀者們一直探尋下去。

新穎的是,本書的推理過程,是以加賀的手記,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現的,兩個視角,兩種陳述,讓讀者在不斷切換視角的同時,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細節。

在所有讀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竊又愛而不得時,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然而事實上,高潮才剛剛開始。細緻入微的加賀,不斷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過往,在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他為何這樣吹毛求疵時,真相才真正出現。“我就是看你不順眼”,足以把一個人推向深淵。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優越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了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恨不知所起,卻深入骨髓,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撐了一生,有些人被恨擊敗了生活。有人説愛能給我力量,恨同樣可以。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讓我們意識到了人性是如此複雜,複雜到我寧可毀了自己也要毀了你。你我皆肉體凡胎,執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還是惡意,才能擺脱黑暗的境遇。

惡意讀後感800字篇4

之前,我閲讀了東野圭吾的一本書《惡意》,雖然是第二次閲讀,但我依然覺得百看不厭。

故事主要説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彥被害,他的妻子與好友野野口修發現並報警。加賀恭一郎參加此次案件的調查,再經過分析後,發現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動機是因為日高邦彥一直把野野口修當作影子作家來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還將野野口修心愛的女子殺害,於是做出這樣的慘案。因為犯案動機合理合據,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將這可憐人的案子結了。

一般的推理小説到這就結束了,但當我看到這時,書本還有很多頁,於是我懷着好奇心繼續看了下去,卻越看越心寒。

加賀恭一郎在後續情節中思考出幾分不對勁,於是他繼續調查了下去。卻在這樣的調查中挖掘出一個黑暗而又足夠真實的事實:野野口修用了一塊塊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這些布叫假象。

為什麼我會這麼説,因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彥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惡狼是野野口修。他製造出假證據,即使在僅存的歲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彥。而他的犯罪動機只是因為在年少時日高邦彥對他伸出的援手使他產生的自卑,以及在未來日高邦彥對他提供幫助時所產生的嫉妒。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這句台詞使我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人性更加記憶深刻。我也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它是這麼説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為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為了自己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惡意,殺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但這還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污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步驟。”

是呀,人性就是這麼可怕。只不過是藏在心中的惡意,卻是一場慘案的開始,這種就算我得絕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讓我感到心悸。而最後加賀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術前,也給這個案子打下了終結的記號:

“最後,我衷心祝你手術成功。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能活下來。”

“因為法庭正等着你。”

惡意讀後感800字篇5

“我相信你心裏的封印是在意識到死亡的那一刻解開的,你無法忍受就這麼抱着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你過去的祕密這一事實。”

加賀警官對躺在監獄病牀上的野野口先生這樣説道。

直到最後一頁,才明白這位兇手的殺人動機。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還以為這本書的後面還會寫一個故事,這個關於“暢銷作家被謀殺”的故事應該就這麼結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為和暢銷書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脅做他的影子寫手(代筆者),忍無可忍之下才選擇謀殺。

誰知道不是,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是這樣寫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寫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後又接到日高先生的電話約他見面,之後,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書房發現了日高先生的屍體。

接着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記,他在手記中寫到:我突然興起一個想法,想把這番體驗記錄下來,就用我的手寫下朋友遇害的悲劇吧。我在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後來,你才發現,這份手記只是加害人對警察和媒體的誤導而已,不僅如此,這位心思縝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從一年前就在準備這場謀殺。當你跟着情節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時,你會覺得背後一陣陣發涼。

最初,野野口引導警察從完全不着邊際的方面偵查,當加賀警官“全力”搜索到他早就藏好的證據時,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個點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軌,還造成了很大的輿論。

最終,在加賀景觀的直覺引導和大量調查下,才確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殺人動機,那就是心裏暗藏的對日高先生的惡意,那仇恨深得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因為日高先生在學生時代對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對方的怨恨,還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長大成人之後,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無法自拔。特別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這裏的惡意,也可以稱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與惡意,它便慢慢變大,直到佔有你。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hougan/v95ve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