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近距離看美國之一

《近距離看美國之一

第一篇:近距離看美國

《近距離看美國之一

近距離看美國(一)

作者: 高續增 / 時間: 2014年 11月號

編者按:《近距離看美國》系列文章為本刊總編審高續增老師近期在美國訪學期間的見聞,深入美國人平常的生活,以更寬廣更貼近的視角去發現,用樸實無華、犀利獨特的文筆給我們講述一個不一樣的美國,和我們分享他的所讀所見所聞所思。

美國的社會問題

以前對美國不是不瞭解而是全都通過書刊和媒體瞭解,這樣的瞭解總是欠缺些確鑿和細膩。如今經過一個多月的近距離觀察,雖然仍顯得膚淺,但感覺有了這個新的觀察角度,説起話來有些底氣了。

美國是很好,在許多方面中國沒有辦法跟它相比,但是,我還是發現它存在着某些令人十分擔憂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解決,它的前途真的很不妙。

曾經看到過一些學者對美國的社會問題進行過這樣的批評,我也曾經把它當成一種苛求,以為人們總是要給好的事物找點瑕疵來表現看問題的全面吧。這次身臨其境地觀察和採訪,確實體會到了問題的嚴重與頑固。

不只是一個城市,幾乎所有大型商業城市都存在一個恐怖的現象,那就是“黑夜籠罩”的問題。一到天黑,在那些被稱為“當趟”(downtown)的地方就不是美國了,簡直就變成了令人生畏的喀布爾。

我們途徑紐約、華盛頓、匹茨堡和聖路易斯時,都是白天,幾乎每個十字街頭都有一堆“閒散人員”扎堆佇立,其中絕大部分是黑人,他們五大三粗體格健壯,眼睛盯着來往的行人,嘴裏在説着什麼。好在是白天,我們沒有看到街頭搶劫之類的現象,但是在聖路易斯遊覽完“大拱門(gateway)”後,就親身領略了美國的“街頭政治”。

不知道為什麼,那天所有的停車位都佔得滿滿的。我們一行人的兩輛車怎麼也找不着車位,等到好不容易停好車時(當然不能停在一起了),時間已經快五點了,連乘坐電梯登“大拱門”都來不及,只好在“大拱門”的周圍拍夕陽中的“大拱門”了。天漸漸黑下來了,我們兩輛車的人各自去找乘坐的車。就在我快走到車位時,一個黑人大漢突然迎面出現在我的面前,我也不管他在跟我説些什麼,趕緊繞道走開。走在前邊的我們那輛車的司機張先生告訴我説,他是找你要錢呢。同行的另一輛車更讓人害怕,停在它後面的車子讓人砸了車窗,裏面的手提包不見了,苦主是個白人家庭,幾個人正在圍着車子查看損失打電話報案呢。這事情發生在星期六,在第二天的party上,好幾個來參會的華裔都訴説了他們經歷的噩夢,都是不得不在天黑的情況下進入“當趟”(downtown,市中心)時遭人跟蹤甚至搶劫的恐怖時刻。我問遇到搶劫時“報警管事嗎”,所有回答是一致的:警察也害怕,因為那些人都帶着槍,往往是事情過去以後,警察才趕到現場,決不會像你開車超速時警察到現場那麼及時迅速。“佔領華爾街”運動已經悄無聲息了,可是那些無業遊民佔領“當趟”可是確確實實的事情,而且越來越嚴重,短時間內沒有人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美國的“良民”——中產階級(在美國,有正當職業的人都可以被稱為中產階級,而無須用年收入來界定)面對這個現實,只能在各個城市的郊區安家落户,沒有事情也絕對不願意在天晚時到“當趟”去冒險。在中國和在美國還有一個顯

著的不同,就是中國人都盼着地鐵修到自己的家門口,可是美國的“良民”都極力反對地鐵往自己的家的方向延伸,因為地鐵所到處,那些癰疽就會蔓延到那裏,就連超市連鎖商想發展連鎖店都困難重重,所有住户都害怕一旦“熱鬧”了,交通方便了,治安馬上就會惡化——想開發一個新的商業項目,沒有當地居民的認可是辦不到的事情。堂堂世界第一大國,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已經不是一年兩年十年八年了,病的根源處在哪裏?我最近發現一個新鮮的短語——“民主的過度濫用”——很是對症。

思考問題的出路

現存的所有社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關鍵是社會的文化形態能否根據自身的邏輯找到解決或逐步緩解問題的有效手段。中國的社會問題雖然多,但是,每一個總在政府的關注和引導下向着好的方向轉化。例如官場腐敗是最能引起民眾憤慨的問題,但是中國人上上下下都有治理這個問題的共識,每年也都有解決這個問題的進展。我想二十年後,這個問題總會有好的解決辦法的。

而上面説的美國那個問題從十八世紀初開始形成,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民權運動勃發以後愈演愈烈,那些遊手好閒的人羣(主要是不習慣於現代社會以辛勤勞動生活來換取報酬的人們,其中以黑人佔絕大多數)有了社會保障以後就不願意出去工作了,他們每個月都去領取生活費以維持生活,餘下的時間除了遊手好閒之外,有相當一部分人與吸毒販毒或者色情業搭界,是黑社會最廣泛的基本土壤。我這裏説的是局外人客觀的話,他們當事人反而在躲避這個話題,原因極其微妙。當然我不是説所有的黑人都是這樣百無聊賴,也有成為社會中間階層的社會精英,現任總統奧巴馬更是其中的特例,但從大多數來講,美國人的某些族羣的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是造成這個社會問題的根本原因。

那麼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就不能被人們發現並着手解決呢?這就是上面所説的“民主的過度濫用”這個機制在起作用。

全社會一人一票的民主選舉,是以每一個人都對社會的建設和將來的發展高度負責為前提的一項良好的制度設計,如果這個社會中的人中有哪怕兩成的人想利用這個制度的缺陷“吃”這個制度、“賴”在這個制度身上成為寄生蟲,這個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就會走樣甚至扭曲,久而久之社會的陰暗面就會擴大,儘管這個演變的速率不高,但時間因素終將把這個社會引向極端。如果這個社會不在適當的時機對此進行矯正,我預言,最終的後果將是災難性的,——癰疽既已經養成,又有“民主觀念文化”作保護神,想要割除這個癰疽的“手術”將是殘酷的(而且該手段必然與當前的憲法的某些精神發生衝突),“主刀”的一方必然會被對方稱為“法西斯”的暴政。而這樣的選擇,僅僅在“容忍癰疽無終止地發展”與“殘酷手術所帶來的陣痛”二者之間,除此之外沒有第三條路。

“有那麼嚴重麼?”會有人這樣問。請聽我的分析。

這一二百年美國發展的背後,是以《獨立宣言》為摹本的美國憲法的力量。而造成上述“癰疽”的根本原因,就是當年美國的政治家忽視了人性中惰性的一面,把它也當作人權的一部分進行“保護”。明確地説,就是美國的憲法精神保護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活着的人,也庇護了(抽象的)人的所有文化基因,這就使得“社會選擇”停止了對某些文化後發民族或者族羣的淘汰機制。用一句話説就是,“美國的民主制度保護了愚昧和落後”。

在美國繁榮期間,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在喧囂中被掩蓋住了,而一旦美國這列巨大的列車進入了慢車道,上述問題會不可避免地湧現出來。我以為,解決的辦

法必須是修改憲法,讓那些不能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放棄原先已經到手的權利,如在修改憲法這個問題上的參與權利,這當然是一個改造社會的大動作,這個大動作所引起的巨大的社會對抗將不可避免。這是我在上個星期天的party上發佈的一番言論,沒想到,一個小姑娘冒了出來,大聲叫道:“這是美國,請不要散佈種族歧視的言論!”片刻的安靜之後,別人都以大笑來回應這個十二三歲的abc(美國出生的中國人),我也只能在一片混亂中尷尬地悄悄溜走了。

事後我又想了許多。我認為,我們中國傳統的社會治理辦法中所含有的某些觀念和精神應當是適用的,那就是“精英治國理論”。只是拿來美國借用,難度極大。由此,我又想到,中國有不少人想盲目借鑑美國的民主制度也是有害處的,我們應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君子治國”的傳統,找到能克服現代社會民主所產生的“通病”的因素。但是又一個難題出現了:如何能讓現代中國社會中的“君子們”具備現代西方文化觀念中精髓。

如果能建立一個能保證讓那些真正肯於“勞筋骨、餓體膚、行不亂、守廉潔”的“君子”成為掌握國家政權的最高統治者的政治制度,如此,中國全方位地超過美國不僅是可以期待的,而且時間不會等待太久。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遲遲沒有發展到現代社會的原因,是中國的社會文化存在缺陷: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沒有真正的哲學;最高權力集團所設立的“禁區”太多。如果沒有這兩個缺陷,中國就會早於西方進入現代社會。正因為有這樣的缺陷,又使得歷史上的中國派生出下面的一條: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通過科舉制度遴選社會精英羣體的機制產生了缺陷。

如果有這樣一個理想的社會:它能夠給予所有人以平等的基本生存權利,用以保證現實生活的和諧,又能夠有一個由社會精英羣體組成類似早先的“貴族院”那樣的組織以決定的社會發展方向,那就可以被稱為一個理想的社會。而這兩個部分正是被美國現在的社會體系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所分別擁有的,因此,我看好現今這兩個最有文化實力的大國能在今後相互借鑑後形成一個新型的社會實體,我認為,它將能保證人類的社會與文化再向前發展二百年。

第二篇:近距離看美國書評

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在林達的近距離看美國系列中選擇了第一部來看,這本書是由林達給友人的回信組成,但作者給此書取名為“歷史深處的憂慮”,這憂慮到底是什麼?我帶着問題看下去,發現作者以美利堅合眾國1787年憲法的第一到第十修正案(下稱“權利法案”)為主要線索,通過眾多鮮活的事例講述了“美國式自由”以及為此自由所付出的代價,為讀者展現了美國裏這一種與中國差異甚大的社會文化。而這個“憂慮”,指的便是人生來的自由權利能否得到真正保障而不會受到國家社會利益侵害,以及對此的追求所必須支付的代價吧。

看完全書,我想主要從文化角度來看看書中所談到的“美國式自由”,思考我國現狀。 從社會學角度來説,文化是與自然現象不同的人類社會活動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東西,這裏着重談的自然是非物質文明。人們談起美國文化,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自由,對此既好奇又陌生,正如書中“盧兄”所問作者,這個號稱世界上最自由的國家到底有着什麼樣的自由;這自由又有什麼特殊之處。作者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談論他的所見所思所感,大背景是美國這個特殊的國家經歷了各種民族交融衝突的歷史、社會問題,變成了一個文化大融爐,大量的新移民、新成員不停地迸發思想的火花,不同的觀點與意見促使着社會形成一種包容與自由的氛圍。追根溯源,美國的建立就是為了擺脱英國殖民獲得自由,但獨立戰爭勝利後開國元首們卻沒有建立正式的政府,唯恐吞噬剛剛得到的自由。如此一來卻無法保障一個主權國家的正常運行和發展,因此建國者成立了聯邦政府,同時慎重確立了權利法案,以防止聯邦政府幹涉和剝奪美國人民的自由。如書所説,美國的自由就是這麼開始的。這留下了極其重要的政治文化傳統,深刻影響了美國人民對自由的理念堅持,甚至整個美國的文化模式,滲透了他們的價值觀與規範體系。

任何一個社會的文化均有其特定的文化體系,而不是一盤散沙,我想在美國,“自由”貫穿始終。 未曾接觸過、或親身經歷過美國生活的人初看此書都會對書中描述的“各種自由”吃驚吧,因為這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是大相徑庭。權利法案第一條就規定了人民的言論自由、宗教自由、集會自由、結社自由,這並不只是紙上談兵,在美國無論是説話,出版,或是電視媒體,互聯網,都讓人民有發表自己的看法的自由,哪怕是敏感話題,只要沒有實際行動,政府都不能找你麻煩,作者舉了馬丁.路德.金作為例子,他充分利用了憲法中“言論自由”的條款,堅持非暴力,他發動的呼籲人權的走向華盛頓和平大遊行,吸引了包括許

多白人在內的二十五萬人,成功地使六十年代黑人爭取人權的運動達到了目的,是很典型的運用言論自由的正面事例。而美國各種奇奇怪怪、大大小小的宗教、政治團體更是多得數不清,結社十分簡單自由,可能你捐了一點款留了一個名就成為了某個團體的一員,但一旦改變了主意又可以隨意離開。這增加了美國人討論和表達自己所關心的問題的機會,也大大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在此方面中國簡直形成了強烈對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不能全面照搬西方的制度,但中國的憲法同樣規定人民的自由和權利,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卻和美國完全不一樣呢?放開十年文革的極端情況不談,即使是在如今越來越開放的社會中,大家平時生活説話方面尚比較自由輕鬆,但卻絕對不能在公共媒體或場合表達或宣揚“反動”言論,在互聯網上則普遍存在“和諧”問題;宗教、結社的發展方面仍有很大的限制,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可以説處於襁褓的狀態。我認為一方面是我國法制仍不完善,社會發展也沒有達到相當的程度可以根本保障每一個公民權利和自由;另一方面中國的文化傳統影響深遠,儒家文化長期占主導地位,是主文化,講究修身養性治國平天下,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個人自由權利一直處於被輕視和壓制的狀態,久而久之形成了民族性的文化氛圍,即使進入了新的時代也難以徹底轉變,宣傳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為了集體犧牲個人,而對個人幸福的追求卻不被重視。反觀美國,極其重視個人的個性與權利,甚至可以讓人民持有槍支,為了保護私有財產和安全而射殺擅闖者卻不獲罪。

當然,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變遷,時刻處於變化之中,美國人追求自由的過程實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書中所言,“權利法案在兩百多年來的實踐中,它簡潔的條文必須面對複雜而且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它紙面上的立法必須逐步打破甚至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習慣勢力(如種族偏見),去真正確立人的尊嚴。”我們看到了“自由”吸引人的一面,同時也要知道這背後所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有多巨大。作者一直在提醒我們這個問題,談到了如何尋求個人權利與國家社會利益之間的微妙平衡,如何克服濫用自由、技術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也給我們列舉了許多典型,説明美國人在追求自由時的具體表現,他們不會放棄自己自由的權利,甚至於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追求自由,同樣也明白要為此付出巨大代價,但即使發生了像奧克拉荷馬大爆炸、人民聖殿事件這樣的事情,美國也不因此而懷疑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和結社自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權利。美國整個團結在同一種社會文化下,追求、維護着自由這個古老的基本信仰,也奉行共同的遊戲規則,他們在不斷地反思、探索,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停進步,即使前路艱難。

書中特別大篇幅地介紹了辛普森一案的情況,為讀者展示了美國的司法制度----典型的陪審團制度的基本情況。“ 司法獨立”、“無罪假定”、“雙方平等”、“全程辯護”等,美國講求程序公正,而不是所謂正義----為民除惡,大快人心這種事情似乎一直受到中國文化的推崇,並不是説追求正義不對,但美國重視每一個人民的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不受侵犯,即使是在法庭上成為了被告,在罪名未定前仍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正當公民,與原告在道義上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而審決的過程必須講究證據,陪審團的挑選與決定更加是慎之又慎,辛普森在案中看似鐵證如山,罪無可恕,但最終還是被判決無罪。這種結果可能與美國人心意相違,卻又在他們意料之中,因為所有的過程和內容都是“公正的”。這原則用作者言就是“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殺一個”,此話改自我們的老話“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聽起來似乎後者更殘酷,但如美國這種情況也不得不説是漏洞,可以説為了辛普森一個人的自由,美國人民動用了上千萬美元的財力物力,還搭上了某些人的暫時自由,長時期的心理壓力等等,即使被告不是名人,他們的付出也將是不計成本,每個人的自由都以整個社會為後盾,由其極力爭取。而結果卻很有可能是兇手被判決無罪、逍遙法外,如果繼續違法犯罪,會危害更多人的自由和權利。但權利法案和司法制度的設計就是這樣,其基本原則就是不以社會安全為代價,非法剝奪一個公民的自由和權利。美國的憲法精神不承認任何一種社會要求可以高於一個公民對於自由幸福和合法權利的要求。

人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美國人民孕育了自由,也被自由影響着,自由是昂貴的,美國人既然選擇了自由,就選擇了為此支付金錢,精神損失,生命,還有對未來未知的恐懼。

誠如作者所説:“自由實在不是什麼羅曼蒂克的東西,這只不過是一個選擇,是一個民族在明白了自由的全部含義,清醒地知道必須付出多少代價,測試過自己的承受能力之後,作出的一個選擇。” 美國在選擇自己的歷史,而歷史也在考驗着美國的選擇。憂慮着,並前進着。

第三篇:近距離看美國之三

《近距離看美國之三(林達著)

》讀後感

這本書是老師推薦的,由於我校資源有限,並沒有從這書的第一部看去,所以對他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往事不是很瞭解。

《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叢書的第三部,涉及的是美國立國以來關於種族的問題。

確實,美國在這方面的問題上一直都存在爭議。在我們外界看來,美國的種族歧視很嚴重。但我們錯了,因為我們得到的只是單方面的信息。其實這個問題在美國存在着地區的差異;大體就是:北方反對種族主義,南方支持種族主義。因為北方發展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需要大量自由勞動力,他們要解放黑奴,反對種族主義,已獲得更多勞動力來發展工業;南方則發展種植園農業,是一種封閉性農業,這就需要加強對黑奴的人身控制,典型的做法就是種族主義。

我在這裏要講的不是要去解釋種族問題,亦不是去批判美國在這方面的做法,而是從這本書中去了解美國的一些處理問題的方法。

在關於種族這一問上,最初美國就是有點像奴隸制國家,販賣黑奴,承認黑奴。可隨着工業的發展,南北方就存在了分歧,就如前面所提的那樣。再後來,南北雙方在這問題上出現越來越大的分歧,北方堅決反對,南方堅決堅持;原因還是自身利益,前面也有所提及。後來就爆發了美國唯一一次內戰,南北戰爭。最終以北方戰勝告終。

其實美國是一個很注重人權的國家,我覺得其在這方面就做得比我們國家好得多,他們講究人權神聖不可侵犯。但為什麼在對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種存在歧視呢?林達認為這是一個歷史問題,眾所周知的黑奴貿易,白人就認為有色人種就低其一等,是上帝的棄兒,生來就是為他們服務的。在我看來,林達説得也很有道理,但其根本原因就是經濟發達的程度,美國白人都是從歐洲遷移來的,經濟水平較其他人種高,所以他們就存在一種人種優越感,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可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以及生產力發展的需求,有一些人的觀念又發生轉變了,就如北方和南方對待種族主義的不同態度,其根本原因還是牽涉到經濟利益問題。

這本書由17封信組成,以信的形式寫給一個叫盧兄的人。此書列舉了許多例子來説明美國國民對種族主義的不同態度。以下簡要講幾部分:第一封信主要講了1991年的洛杉磯騷亂事件,四名洛杉磯白人警察毆打一名超速駕駛的黑人青年,以白人為主的陪審團卻宣佈四名警察“罪名不成立”,最終引發了騷亂;第四~七封信主要講“阿姆斯達”事件,斯皮爾伯格以這個歷史事件為背景拍攝了《阿姆斯達》這部電影。“阿姆斯達”在西班牙語中是“友誼”的意思。“阿姆斯達”號是西班牙的一艘運奴船,在一次運送過程中船上的黑人發生了暴動,最後這艘船去到美國,從而引發了美國人的一場司法鬥爭。關於“阿姆斯達”事件的故事有很多,在這裏就不復述了。最終就是這艘船上的黑人獲得了自由。第十封信主要講林肯總統為南北戰爭的目標作了一個主題的切換,把聯邦對這場戰爭的訴求從防止聯邦的分裂轉換為廢除奴隸制度解放黑奴。

第四篇:近距離看美國之四

近距離看美國之四

-----華盛頓與美國

説起美國的建立不得不提的人物便是喬治·華盛頓,美國有這樣一位德才兼備的人作為第一任總統是幸運的。翻開南美和非洲各國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即使是一個以民主憲法為伊始的新國家,墮落成為軍事專制國家也是易如反掌。華盛頓是一位堅定的領袖,他保持了國家的統一,但是卻無永遠把持政權的野心,既不想做國王,又不想當獨裁者。他開創了主動讓權的先例----個至今美國仍然奉行的先例。 與當時的其他美國領袖如托馬斯·傑弗遜、詹姆斯·麥迪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等相比,喬治·華盛頓缺乏創新的精神和深刻的思想。但是他比所有這些雄才大略的人物都重要得多,無論在戰爭還是和平期間,他在行政領導方面都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他任何政治運動都不會達到目的。對美國的形成,麥迪遜的貢獻是重大的,而華盛頓的貢獻幾乎可以説是不可缺少的。 在《近距離看美國之四》這本書中所體現的華盛頓也是讓人不得不崇拜的獨一無二的偶像。

在書中是這樣描述華盛頓的:“在美國曆史上,華盛頓將軍無疑是一個傳奇。美國沒有崇拜領袖的傳統,難得竟有這樣一個政治人物,能夠在美國得到大家一致的信任,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前沒有過,以後也斷斷不會再有。”(誰知道以後呢?即使至今還沒有。這或許有些誇張了,但也很好地説明了華盛頓無人能及的地位)

每次提及華盛頓,總是忍不住勾勒出他和乾隆見面的場景。一個穿着西裝的美國總統的一個留着長辮子的中國古代皇帝,如果他們真見面了,當他們談及三權分立時會不會打起來?當他們談及文字獄時會不會打得更兇?

華盛頓領導了一場獨立戰爭,讓北美地區拜託了英國統治,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他本有機會做一個皇帝,至少是一個終身獨裁者。可是他卻是當了民主選舉的總統。在《近距離看美國之四》中也這樣説:“許多國家有過如日中天的領袖,多以能夠叱吒風雲、號召甚至煽動羣眾為榮。而華盛頓將軍卻是美國曆史上最沉默寡言、以嚴謹自律聞名的一個政治家,他最擔心的事情就是自己逾越了權力的分寸了。”

第五篇:近距離看美國讀後感

也許,美國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從這個角度講,瞭解美國,何嘗不又是在瞭解自己?

在《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之一》這本書中,林達以他在美國草根層摸爬滾打的經歷、感受寫下了對美國民主制度、自由、美國曆史的深刻觀察、認識,近距離看美國讀後感。書中以委婉的筆觸、平易近人、樸實的文風把美國複雜、歷史背景深遠的法律、制度的淵源梳(內容來源好 範文網:)理得井井有條,讓大陸民眾讀到的不是法律的繁文縟節,也不是政治理論的高深晦澀,而是用一個個生動的事例將深遠的道理複雜的過程、美國人民兩百年來的思考娓娓道來。作者的眼光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但他的很多話、很多事,都有在投射大陸,給我們以思考、啟發。

説到美國,我們也許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國的自由。

是的,美國人有着典型的西方民主制度價值觀,這從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中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來。但是,正如林達所説,要想理解美國的自由,你得先看到美國的不自由。在欣賞美國自由的同時,我們所不能忽略的,是美國人為了自由而付出的代價。美國人熱愛自由,他們甚至可以為了自由而選擇承受隨之而來的犧牲,即使在經歷瞭如諸如恐怖襲擊、種族衝突、信任危機等情況下,也不輕易放棄自由,雖然有時候,他們為了自由,不得不付出慘重的代價。"不自由,毋寧死",在這個國度得到最真切的還原。

美國憲法的權利法案以及由以上權利法案十條修正法案產生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超越我們傳統的"法制"邏輯的。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要國家和諧,就必須遵循一種嚴謹而克己服禮的制度,在國家上體現為對上級機構的忠心和服從,在家庭上體現為長幼有序的森嚴宗族倫常,作為中國人,你要愛你們的皇帝,儘管他名正言順地奴役你們;作為中國人,你要愛你們的祖先,儘管他們早已經化作一掊黃土。而另一個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法家思想則強調:法制是一個國家維持秩序,懲惡揚善的保障,所以為了保護最大的善,國家不惜運用最大的惡。

但美國人拒絕這樣的邏輯判斷。在美利堅的靈魂深處,最終極的追求是自由。

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政府儼然是與人民對立的,是被他們所不信任的,所以美國立國之初的那些富有遠見的政治家實行了最具有勇氣的"立憲":建立制衡政府的憲法,而保有全體人民的自由。為此,我們不能不感歎:華盛頓真是太偉大了,這個美國之父建國後居然也不成立政府而是回去他的農莊種地;這幫長期遭受政治壓迫、苦苦追求理想中自由的"羅得島"的人們,要建立的居然是一個不要政府的國家,而美國立國後確實有13年沒有政府的歷史,最後實在是因為鬆散的社會關係需要管理和調整,才建立了聯邦政府,讀後感《近距離看美國讀後感》。

從美國人對自由的嚮往中,我們便不難理解在羅斯福實施的新政使美國聯邦政府膨脹之後,美國人為什麼對美國聯邦政府權限的擴大懷有重重戒心了。因為對他們來説,比起他們的文化背景中,千年歷史以來的任何政府,美國政府的權力都要小得多,美國總統相比之下也要可憐得多。

的確,潘恩就曾在他的著作《常識》中説過:“國家這種組織是一種必要的惡。”在潘恩眼裏,國家是一種組織,同時,美國的建國者在200年前就已經知道,國家機器是有它自己的運轉機制的,一旦你把它建立起來,就由不得你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國家,它運轉方向的好惡,對於其人民的民主和自由的權利絕對是息息相關的。

在”二次〃閲讀林達的過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努力,努力地用心傾聽一個國家的脈動,努力地在探究中感悟那十分細膩入微的理念。我們看到,在美國,言論自由的關鍵是“內容中性”原則,“它與真理無關”,他只是一種個人表達自己的權利。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美國人雖然非常注重個人,但是也告誡個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誰也不能立身其外,坐享其成,維護他人的權利也關係到自己,也就是説,每一個人都必須為他的個人行為負責。可以説,美國人對人性的弱點理解透徹,做法直白,他們從實際走向實際,利用機制刪選不可靠的人,同時利用它去限制和規範人的不可靠的行為,這其實是對人的極度負責。精短的國家歷史為他們篩選了相當完滿的社會制度與規則。於是,在美國便有了相對穩定的政治制度,多元化的生活。

當然,我們也可窺見,那些有着強烈的法律意識的美國人,在擁有這些權利的同時,他們還支付了什麼樣的代價:“寧可放過一千,不能錯殺一個”,可能是最好的概括。可以想象,這一種概念肯定會給與部分美國人可乘之機。這可能就是書中作者隱含的憂慮的原因吧。但是,這種憂慮,在美國,人們有憂慮和思考,卻沒有想通過徹底的變革社會制度來改變,而是選擇了默認,並認為是理所當然。

為什麼?

在我看來,是美國人享受現在的體制,至少,目前,還沒有比他們現行體制更加自由,更加適合,更加完善的形式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同時,他們也已經習慣了這一種美國式生活或者生存方式,並且,確實,他們很多的方面是走在了世界的前頭。看看美國的全稱:the unites states of america,即美利堅合眾國。一聽,便是一個色彩濃烈的堅硬的名字。拋去了各種政治因素,美國,只是一個從地球上不同大洲,不同民族,不同膚色,不同血統的人彙集起來的團體。有拿着綠卡的各色國民,又屬於自己的傳統,有它的先進,有它的憂慮,天堂也好,地獄也罷,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僅此而已。

不過是一個真實的事實,它有自己的路要走,它也在這個地球上平靜或洶湧地前行。一直不停。我確信,這個世界每個地域,總有一天,通過親歷者的用理性的講述,通過更多人耳聞目見,變得更加真切。每個國家的憂慮,有一天,只能是人類整體的憂慮。

這就是由這本書所想到的。中美之間有不少共同點,但同時也有着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是社會文化所決定的,它們源自於中美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制度。我們沒有必要讓一方趨同於另一方,因為保持文化的多樣性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我慶幸我讀了《歷史深處的憂慮——近距離看美國之一》,不僅僅因為它讓我更加了解美國,更因為它讓我開始努力去思考一些沒有思考過的事物,讓我開始以全新的視野去看待社會。我希望我有一天能夠踏上美國的國土,去感受一下現實中的美國,我更希望我們的國家——中國,能夠不斷繁榮富強,不斷完善民主和法制,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前大的國家,她的人民自由的生活在華夏這片土地上,不再有歷史深處的憂慮

標籤: 近距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9rj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