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 >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第一篇:《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幼兒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新學期開學,會有很多變化。孩子轉進轉出,老師調進調出……最近,因這些變化引起了一位家長的訴求,着實讓我對我們家長無度的愛而感慨萬千。

事例描述:因教育局人事調動,**班兩位帶班老師均離開本園至外園工作,在即將開學的日子裏,園長室對這一班級的孩子發了一個前期預告,告知家長這一變動,希望能得到家長的理解。在報名這一天,班中一家長還是以孩子不能接受兩位新帶班老師找到園方,反覆針對園方的這一決定表示不滿。這位家長如此的着急和處事的態度,不禁讓我深深感到如今家長工作的難做,同時也讓我想到了在《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中的一篇文章:要合理處理“家長投訴”。確實,現在的家長,在對待自己寶貝的獨苗的教育中,往往因為知識的缺乏或過於溺愛,導致產生家園教養的不一致。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站在科學教養、為孩子健康成長的角度上可以這樣處理

1.正面應對:對於園方不能規避的情況,明確答覆家長回到原來狀態是不可能的。我們成人能做的就是儘快幫助孩子適應變化,而不是一味地埋怨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

2.科學教導:從孩子成長的角度,幫助孩子學會正確的對待生活中突然發生的事件,並快速地適應,這是孩子今後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能力之一。當然,首先,在做到這一點前,家長要學會運用這一技能。如果家長都不能適應這種必然的變化,談何教育引導好孩子。

3.曉之以理:如果孩子確實因為這一變化而產生強烈的不適應,那麼説明孩子缺乏一定的新環境交往能力、耐挫能力較弱、面對困難的解決能力較差,這些狀況都會影響孩子健康全面發展,教師有必要與家長在今後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加以關注並多進行適應性教育,而不是讓孩子迴避一些變化。

4.動之以情:從情感角度上理解家長焦慮的心情,並與家長共同承擔起幫助孩子的責任,多關心幫助孩子,使其儘快適應新環境、新老師。

讓家長理解教養孩子需要有技巧、需要懂方法,一味地包辦、過度地溺愛,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自己的孩子,要相信老師專業的眼光和科學的教養方式,這樣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第二篇:《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張義文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教育教學工作成了我工作的主旋律,這一旋律因學生而悦耳,因忙碌而充實,因進步而欣喜,這一切都歸功於教育的指明燈—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單單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初讀《給教師的建議》看到的是淺顯的建議和勸告,一個個平常的事例,淡淡的道理皆來源於生活,這是年輕教師最快進入教師角色的必備書,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細品《給教師的建議》知道了以個真正的老師如何給自己定位,如何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更多的是理論與事例相結合,體會與方法的滲透,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遍地閲讀、品味。

首先,我們要做一名專業知識紮實而有博學多才的老師。這就是説,教師要讀書。其次,做一名寬容的老師。第三,要謹記知識的最終目的—運用。

要做一名專業知識紮實而有博學多才的老師,教師就要讀書。把有感觸的教育隨筆或設計獨特的教學案例多看幾遍,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摘錄下來並把它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這就是讀書,每日不間斷地讀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多姿多彩的,才能像那位歷史老師那樣“用終生的時間備課”用大約15分鐘的時間現場準備,只有這樣才能使聽課的老師入了迷,才能給學生的永遠是新鮮的營養,這才是讀書的關鍵—讀以致用,這樣才能做一名專業紮實而又博學的老師。我還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老師,要有現代的教學。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及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的。

做一名寬容的老師。“寬容”是作為教師的基本要求之一。我要樹立一個信

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作為孩子難免犯錯,記得誰説過這樣一句話:“不犯錯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連上帝都能原諒孩子犯錯更何況是身為教育專業崗位的我們?因為犯錯所以更應該有改錯的機會,這個機會需要教師的寬容,因為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作為教師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善待犯錯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不斷犯錯,不斷改錯才是一個兒童的成長。針對犯錯的學生,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如果色厲內荏的批評,孩子可能會嚇哭也可能會採取抵抗不説,不如我們先平心靜氣之後再與之交談。找準原因,瞭解想法之後,就要讓他明白犯錯就要改錯,這是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只有這樣才能重新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肯定。一顆寬容的心就能減少學生否定自己、膽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遺憾。只要從言行上耐心教育,幫助學生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品德的養成。正如文章中所講的:“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這種精神貫穿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才能培養良好品的人,這是我從中體會到的。這是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談到:“知識,這就意味着能夠運用。只有當知識成為精神生活的因素,佔據人的思想,激發人的興趣時,才能稱之為知識”,這裏就為知識做了一個準確的定位:學的目的就是運用,只有用才能體現學會,只有善用才顯靈活,那麼作為老師我們應該謹記:請你努力做到,使學生的知識不要成為手段,不要讓知識變成不動的、死的行裝,而要使它們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在集體精神生活中,在學生的相互關係中,在精神財富的交流生動中,不斷過程活期來。沒有這種交流就不可能設想與完滿的智力的、道德的、情緒的、審美的發展,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最大限度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為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書中的每條建議都闡明得生動明白,每一個案例都在指導我們的教育教學,每個觀點都帶給我們啟迪和收穫,讓我們從中汲取方法,品味建議,感悟教育,做一名不斷提高自己的老師,用理論的光芒照亮我們教育前進的道路!

第三篇:給教師的建議的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作者:竹 日期:2014-4-2 9:58:00

《 給教師的建議》第50條寫到:學生負擔過重的奧祕在哪裏? 當今學生負擔過重現象普遍存在,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認為關鍵在我們的教育體制問題。面對會考、大學聯考,一分定終身的現象還普遍存在。為了提高成績,學生、老師、家長不知要付出從多少的艱辛。素質教育,什麼是素質教育?再好的教育同樣需要時間,作業、習題壓的學生喘不過氣來。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要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在以前的建議中專門指出過。學生自己的時間不知還有多少,我的一位學生説:老師,我每天下課都在做作業,為啥作業就是做不完呢?我聽了覺得學生真的好可憐,但是又無能為力。面對升學壓力,學校能放過你嗎?各科作業迎面而來,有的學生甚至不堪此擊,逃學、厭學甚至輟學,好多學生我們在接他們上學的時候都躲起來不願意來學校。

排除客觀因素,在我們的課堂上又應該如何減輕學生的負擔呢?我認為,老師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愛學、想學,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效率,便可減輕學生的一部分負擔。建議中指出:對於那些作為概括性的東西的本源的材料,

應當加以深入思考的,學生卻在背誦它。對於一些抽象的概念或者定義,學生不加思索地便去記憶。這樣的記憶是短暫的。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課的過程中,使學生真正的去思考,去探討,轉化成自己的知識,這樣理解的去識記,可能終生難忘。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的識記,這在實質上就是知識的運用。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時候運用它們,又在運用知識的時候掌握它們。先理解,再運用,知識就是在不斷地循環中成為自己的財富。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做題、背誦,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加以運用。這樣在我們複習的時候就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以至使學生有更多的屬於自己的時間。現在回想起來,在講課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概念、公式背非常流利,就是在做題的時候出現錯誤,歸根結底,就是她沒有真正的理解概念或公式,導致浪費更多的時間來輔導這些內容。

通過這些可以得出,在對客觀條件我們無奈的情況下,可以審視我們的教學實踐,如何使學生減負,提高課堂效率是很好的一個辦法。此外,如何使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動腦、動手是關鍵,使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小主人。

第四篇:《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

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第五篇: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有感於以下幾條:

1.教師的工作有這樣一個特點,就是他要經常地評價自己學生的工作。在衡量知識質量(也就是勞動質量)時,教師的評價帶有明顯的道德意義。評價裏包含着刺激,應當使兒童在這種刺激的影響下確立一種要學好而不要學壞的意向。通過這種評價,不應當使兒童對於人們怎樣看待他(是愛勞動還是懶散的)抱着無所謂的態度。評價所能起的這種微妙的影響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成為一種教育力量,就是它一定要跟兒童的內在的精神力量結合起來。評價是教師手裏的一種教育工具,它應當激發兒童的學習願望,幫助形成這種願望,而不是對於不願學習的一種懲罰。如果由於學生不善於學習而給他一個不及格的評價,那就更糟:兒童覺得教師已經把他看得什麼都不行,他就會欺騙和弄虛作假。學生不善於學習,如果教師不重視這件起初的小事,那就會釀成大禍―――懶惰和散漫。

2.學習―――這並不是機械地把只是從教師的頭腦裏灌輸到學生的頭腦裏。這是一種極其複雜的道德關係。在這種關係裏起主導的,決定性作用的特徵,就是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感,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他要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教師的任務在於,要敏鋭而巧妙地,堅持不懈而嚴格要求地培植兒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

讀書筆記:我讀《馬承與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

近期一直在學習《馬承與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一書,作者馬承老師的外語教學法是我國外語教學法的重要流派之一,他的“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包括國小階段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國中階段的“詞彙、語法、閲讀”三位一體教學法。這兩種教學法都是深受廣大師生歡迎的教學法。

在學習過程中,我對馬承老師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尤為感興趣。因為這種教學法對現行的國小音標教學十分適用。在pep國小英語教材裏,音標教學雖然被安排在c部分,新課標中也沒有明確指出國小階段是否要掌握48個音標,但音標教學仍是國小階段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學好音標,將為中學的單詞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這與馬承老師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所主張的語音教學觀是一致的。也就是説,語音教學的成敗,直接關係到能否使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英語的興趣。而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有持續的興趣和愛好正是英語課程二級目標之首。在馬承老師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中,他把講授26個字母名稱音作為學習音素的基礎,把掌握音素作為學習音標的前提。學了字母學音素,學了音素學音標,整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聯繫緊密,過渡自然,易懂易記,學生一開始就能掌握字母與音素的對應關係。這相對pep教材所提倡的音標方面按部就班的教學而言,屬於跳躍性的教學。到底這種跳躍性的教學學生是否適應和接受,我打算在新一輪的三年級教學中通過實踐來檢驗。

在本書中,無論是馬承老師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還是他的另一個教學理論——直呼式韻律英語教學法,無疑都告訴我們,在國小階段,

英語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激發和培養國小生的學習興趣,還要在學生樂於學的時候教會他們如何學習,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到學會學習。

反思我自己的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遵循國小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堅持設計形式多樣的活動,如單詞教學時引入遊戲式操練,會話教學時採用情景教學,語音教學時引入競爭機制,閲讀教學時口頭聽力練習和筆頭閲讀理解練習相結合。通過多元綜合,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學會用簡單的英語表情達意,與同伴開展簡單的交流活動。同時,我還致力於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特別是記課堂筆記的習慣的培養。我也十分注重學法的指導,如把馬承老師的“字母、音素、音標”三位一體教學法結合到五、六年級的語音教學中,從而提高語音教學的效率。

“馬承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教會了我們怎樣學習,以及如何學習更有效率。這與《英語課堂標準》裏提出的“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學會學習,即learn how to learn”的理念又一次不謀而合。所以,馬承老師和他的“英語三位一體教學法”對我們今天的新課改仍然具有不小的參考價值。

讀《教育信息技術》有感

每當讀起《教育信息技術》一書,我的感受頗多,其中感受最深的是對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尤其是作為一名國小信息技術教師。當前,世界上正在進行着一場以信息技術發展為主流的技術革命,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社會轉入信息社會,全球信息化已成為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信息同物質、能量一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信息是無形的財富,那麼,培養信息財富的創造者——有信息意識、創新能力的跨世紀人才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肩上,尤其是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國小教師,更應該未雨綢繆,及時調整教育觀念,科學地、準確地預測未來社會的需求,為迎接信息化社會的到來,培養能適應二十一世紀挑戰的高素質人才作好必要的準備。作為中國小教師應充分意識到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

(一)具有信息意識是每位社會個體成員在未來社會成功的前提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信息技術充斥着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機遇和挑戰並存,誰掌握了信息,誰就抓住了機遇;誰具有信息意識,誰就具備邁向成功的可能。因此,對於未來社會個體成員——學生的信息意識的培養則顯得尤為重要。信息意識不僅控制着人對信息需求的認識,而且對信息的獲取過程起着支配作用。

古語説:“功夫不負有心人”,今天的“有心人”就是指有信息意識的人。信息對一個人、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其價值是無可限量的。尤其是處於教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價值在不斷地被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地認識,精明的現代人對有價值的信息不是消極的適應,而是積極主動地、不遺餘力地去追求、去捕捉。這種對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於一般憑直覺和經驗的信息感受,它有明確的目標、高度的自覺,並且常常是有組織、有計劃、憑藉現代技術手段來進行的系統工程。在不斷湧現的、浩若煙海的信息中要能準確地選擇、迅速地獲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需要有戰略眼光,需要有科學的預見能力,需要有正

確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事業的成敗,往往就取決於此。曾被評為美國首富“比爾?蓋茨”從一期<大眾電子>雜誌封面刊登的出售個人電腦的廣告上看到了商機,微軟公司也就由此誕生了。“比爾?蓋茨”的成功決非偶然,而在於他超出常人的洞察力和對信息的敏感性。看到這則廣告信息的決不只“蓋茨”一人,但獲得如此成功的只有蓋茨。由此看來,信息只服務於那些有信息意識的人,信息意識是獲取信息的前提。

(二)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決定了中國小教師必須要對未來社會的人才取向進行前瞻性的思考

社會性是教育的本質屬性,社會的發展與需要是社會發展的依據與基礎。未來社會是一個數字化、信息化的社會。在人才的取向等問題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國小教師必須要具有戰略性的眼光,要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必須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及人才需求取向等問題進行前瞻性的思考和科學的預見。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量的劇增,原有的人才觀指導下培養出來的人才已不能很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社會的需求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方向。新的人才觀即良好的品德、較高的智力、健康的體魄、正確的思維方法、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要求學校不再是培養知識的學習者而是要培養出大批有知識、有信息意識、有創新能力的人才。

現代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大量事實表明,經濟發展的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知識的利用程度和信息意識。二戰後,日本一躍而起成為世界上第二經濟大國,其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中有兩點是可以確定的。其一,重視普及教育。因而他們的企業擁有世界上令人羨慕的高質量的勞動力。而基礎教育則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重要基礎。其二,日本人對信息的敏感性極強。在七十年代末,日本政府就把信息服務業作為發展的重點,從1980---1985年,信息產業投資均以18%的比例遞增。1985年,日本信息設備投資額為1050億日元,到2014年總投資額約達到6820億日元。其信息服務業的市場規模僅次於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可見,一個民族的信息意識對這個民族的發展多麼重要。而教育是培養信息意識的最佳途徑。基礎教育在我國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國小教師必須要充分意識到信息教育必須從基礎教育抓起。

讀《給教師的建議》52條有感

蘇霍姆林斯基在這一部分提到: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越來越難了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腦力勞動的負擔過重。而減輕學生腦力勞動的主要途徑,就是保證智力生活的豐富性。

“學生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的精神修養和興趣,取決於他的知識淵博和眼界廣闊的程度,還取決於:教師到學生這裏來的時候帶了多少東西,教給學生多少東西,以及他還剩下多少東西。對一個教師來説,最大的危險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虛,沒有精神財富的儲備。”也許光是忠實於“教科書”的教學不算是優秀的,要敢於給學生課本以外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啟迪他們的思維。同時,要把書本知識和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讓枯燥的知識“動”起來。這些天,我正在嘗試着把各種有趣的小故事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學、讀、背、演、練。因為對於課本的學習,學生已經感覺有些厭

倦了,並且語言學習是個積累的過程,光靠書本中有限的資源遠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願望,反而會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

讀書筆記:讀《督促孩子學好英語的幾大絕招》有感

讀了《督促孩子學好英語的幾大絕招》一文後,原本以為有很大的啟示,其實還是那“老三篇”。

一要在興趣上下功夫;

二要在能力上下功夫;

三要家長恆心上下功夫。

雖然自己是教英語的,可是深知孩子需老師來教的道理,因此在孩子學習英語面前從不敢以英語老師自居,總是鼓勵她跟老師學,跟錄音機學,跟同學學。只要她能主動跟別人學,她一定不會對英語陌生,只要她不怕英語,就不怕她學不好。

正如文中所説:“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都希望他們從小就能打下紮實的基本功,為今後的求學奠定基礎。”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又何嘗不一樣?所以激發孩子學英語的興趣是關鍵。“在家裏,家長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接觸一些與英語有關的少兒電視節目,主要是讓他對學英語產生興趣。家長還可以為孩子買一些淺顯的英語故事、卡通畫來提高他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其次要讓孩子明白學習英語的價值,讓孩子從你的説話或實際例子中感到你對他學會使用英語的能力表示認可,並解釋你為什麼認為這種語言具有較大價值的原因。”以我的實踐來説,以上做法要基於一個關鍵:不要佈置任務。否則孩子就會興趣索然,幾次任務下來,她就再也不理你了。

我認為文中所提到的“要培養孩子‘開放型性格’”很重要。因為在教學中曾見有些孩子,智力水平不可謂不高(請勿抄襲好範 文網:),考試成績也很好,但沒有養成説英語的習慣,他們僅僅把英語當做一門“學問”,而不是把它當做一種手段和工具。課內課外都 “怕開口”,怕其他同學笑他,時間一長,與同學的差距就大了,更不願意張口,當然就很難學好英語了。最好的就是家長應該幫助孩子在家練習,當然家長必須與孩子共同學習,可以將對孩子的幫助融入整個家庭生活中。例如:在餐桌旁,你可以叫孩子將“apple”遞給你,而不使用“蘋果”一詞。這種有趣的訓練方式,可以培養孩子大膽説英語的習慣。孩子便能在家長的提醒下,一次、兩次地“大聲説英語”。

正常的英語學習離不開“利用磁帶、電視節目學習”,而且“注意鼓勵孩子學習課堂上並未要求的內容,特別是口語訓練”,同時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家長應配合學校要求孩子,監督並指導孩子晨讀(或每天堅持聽錄音半小時)。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重要的是“訓練”。此外,在孩子學習過程中,家長可以同孩子一道“計時”,認真計算一下,便可知道,10分鐘可以記住兩句話或七八個單詞,要是能每天抓住它是值得的,以此幫助孩子具體瞭解“10分鐘的價值”,從而養成珍惜時間的好習慣。而以上的種種,必須以家長的教育恆心為基礎,我並不主張“陪太子讀書”的教育思想,我認為家長的教育恆心應該放在如何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中,而不是放在每天晚上陪他做作業的時間裏。因為養成學習能力的培養,遠比學習知識重要。孩子從國小會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可以不斷更新知識結構,

這是終身受益的。而這些方法的指導不能單靠老師的課堂,或是單從考試的成績去判斷,而是要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積累和試驗,更要在應用中鞏固和提高,才能形成孩子自身的學習素質,幫助他們跨過學習和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關。

《細節決定成敗》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汪中求所著的《細節決定成敗》後,非常有同感。在充滿競爭的今天,如何做好工作,關鍵在於是否能抓住了一個“小”字。這本書中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把小事做細、做透就能成就大事。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偉大與平凡”的真理,

細節的實質是什麼?細節實際上是一種通過長期的準備,從而獲得的一種機遇。細節是一種習慣,是一種積累,也是一種眼光,一種智慧。

也許太多的人,總不屑一顧事物的細節,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殊不知我們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個人能把自己所在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經很不簡單了。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在工作中我認為必須把常規工作做到位,以身作則腳踏實地,從小事做起。要想比別人更優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下功夫。不能只看到人家成功的輝煌,而很少去關注他們工作中對細節的用心。對於敬業者來説,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因此,要積極倡導花大力氣做好小事情,把小事做細。

教師的工作,就是教書育人 。要想做好、做強就必須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位才行。任何一個環節太薄弱都有可能導致教學質量的滑坡。因此,接了手的事必須按時、按標準完成,不能完成沒有任何解釋的理由。已做完的事情,自己檢查認定完全沒有錯誤再上報,不要等檢查出了破綻或漏洞再辯解。把小事做細了,工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書中的眾多例子從正反兩面説明了細節能夠表現整體完美的道理,同樣也會影響和破壞整體的完美。細節在創造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究竟有多大差別?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差異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大。很多小事,一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來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上的功夫,決定着完成的質量。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能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還能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台灣首富王永慶就是從細節中找到成功機會的人。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説明細節是一種創造。由此可見創造就不一定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細節調整同樣是一種創造。“細緻到點”,從細節中找到創新的機會――這就是王永慶成功的祕密。

海爾總裁張瑞敏説:什麼是不簡單?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是不平凡?能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在工作中,如果我們關注了細節,就可以把握了創新之源,也就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一心渴望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於平談,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做一個注重細節的人吧,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dushu/no95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