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百鳥朝鳳的觀後心得感想

百鳥朝鳳的觀後心得感想

百鳥朝鳳的觀後心得感想

看《百鳥朝鳳》,自始至終,一種沉痛的感覺,出了影院,廣場上的廣場舞音樂更顯得格外刺耳,有一種想馬上逃離的感覺。片中的影像歷歷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穫,我説:“天鳴不如藍玉聰明,但割麥子很認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嗩吶,他的師傅收他做徒弟是因為他爸爸頭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順。”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百鳥朝鳳觀後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百鳥朝鳳觀後心得1

見過人生如戲,以為閲過滄桑,卻總有不經意間的感動在某個瞬間。

電影如潮中,本來沒有注意《百鳥朝鳳》,只為方勵那一跪,知道的,重點關注了;不知道的,趕緊去看簡介。業內的,一個情分;檻外的,一份唏噓。

是的,一個不悲哀卻無法歡笑的故事,一位極有建樹的第五代導演鼻祖的遺作,拍此片的時候,他也許並沒有預知,自己也如同焦三爺,時日無多,會鳳來泣血。而我的感動,卻是不知名的,甚至自己很驚詫,有多久沒有感動到落淚?為天鳴第一次吸上來的手心兒裏的那捧河水;為天鳴去而復返時師傅留在桌子上等待他的嗩吶;為天鳴接過的祖師爺的那一尊三百年傳承的寶貝;為一個半途而廢的嗩吶手捍衞兒時的未竟事業大打出手;為混戰中被踐踏碾壓的老一代藝人視若珍寶的斷管殘花;為師兄弟同仇敵愾的累累傷痕;更為老班主畢生絕唱“百鳥朝鳳”時從喇叭口傾瀉的拳拳熱血,昭示着恪守忠誠,承載民間絕學的一代藝人,殫精竭慮,油盡燈枯!血花絢爛,血色斑斕。這些並不風姿矍鑠的鏡頭竟然讓我和遊天明一樣淚眼婆娑。我只能解釋為,這些“傻傻”的淚,觸動了我們天性的純良,和不曾失去,卻一直被壓在心底的精神世界。原來焦家班班主選徒弟時就心明眼亮:只源自天鳴扶起爹爹,撫摸爹爹額頭的傷口時,那一顆晶瑩珍貴的淚滴。

影片沒有宏大的氣勢,包括傳説中《百鳥朝鳳》的曲子也沒有美如天籟,繞樑三日,更沒有真的引來百鳥,也沒有鳳凰的存在,那只是一個行業的至高點,如同圍棋的最高段位,習得此曲,即是下一任班主的象徵。電影表現手法很嫻熟的吳天明特色,主人公的名字不知道是不是有所暗喻:遊天鳴,由天命,聽天由命,難不成天明導演預見了自己的無力迴天,亦或預見了快餐時代這部戲的厚重與殘缺?反正《百鳥朝鳳》的情節很現實,結局更現實。專業的影評留給諸多名家,我暫取一瓢飲,除了感動和遺憾,還有愛與哀愁。

我看到了焦師孃很愛很愛愛她的丈夫,以及她丈夫的事業。她沒這樣説,她只做了自己分內之事:鋤地,做飯,安慰小徒弟,照顧小徒弟。但是她風吹日曬的臉,會在丈夫吹起嗩吶時,滿面榮光。哪怕是丈夫醉酒時頑童一樣的表演,她彷彿心領神會,帶着崇敬,認可,愛戀,寵溺。而天鳴愛情的空白,不得不説,也許,他缺少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因為他把嗩吶愛在骨頭縫裏了,也要有一個接納這份執着的姑娘才好。

天鳴在師傅暮年做了接班人,卻在他手藝如日中天時,遭遇民間絕學的沒落,就像西安街頭,嗩吶人在沿街乞討;就像文化局的正傅局長確立了嗩吶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沒能感召回八台嗩吶;就像儘管稱之為遺產,卻不能兑換成金錢賺的金玉滿盆,甚至沒有改變遊家班班主放了妹妹自由,沒有了換親的資本便要打光棍,而他的師兄弟們風餐露宿,拼卻一根手指也不足以養家餬口;就像片尾焦師傅的墓前,天鳴一腔悲憤,雙淚橫流,無語對蒼天,只能鼓足勇氣為師傅吹一曲杜宇聲聲,師傅卻用一個轉身告訴他,不如歸去,如何來兮?

萬卷歸宗,百鳥朝鳳,可惜,天明時節,鳳隱山林。不知天明導演可曾瞑目,天堂途中,可曾聽到影院增排的消息,可曾看到他的同行們為他奔走跪求。願愛與憂愁不再,天明與天鳴開懷。

百鳥朝鳳觀後心得2

看《百鳥朝鳳》,自始至終,一種沉痛的感覺,出了影院,廣場上的廣場舞音樂更顯得格外刺耳,有一種想馬上逃離的感覺。片中的影像歷歷在目,回家路上分享感悟和收穫,我説:“天鳴不如藍玉聰明,但割麥子很認真,失火了他先想的是嗩吶,他的師傅收他做徒弟是因為他爸爸頭磕流血了他心疼的哭了,他很孝順。”

爸爸分享説:“我們爺爺也是嗩吶匠那時候可是很高貴的職業,村裏沒有幾個人會的,村裏人很尊重,現在都被遺忘了。”

早上到學校,跟老師説:老師,你會不會吹嗩吶?我想學。麼非這小子想傳承這門藝術?影片展現出一種傳承,師道和孝道的傳承,主人翁遊天鳴開始不願吹嗩吶,為了爸爸的一個願望,去學吹,為了師傅的,一句誓言,去傳承嗩吶。焦師傅,挑徒弟也是觀人的根基,是否有孝道有擔當,都是做人做事的方面去觀察一個人,包括是否能耐的住。

父親帶天鳴去拜師的畫面,父親對師傅的尊重敬仰是百分百的,表拜師的決心。焦師傅一句:“磕什麼頭?這頭不是誰都能磕的。”説明了傳承的嚴謹。徒弟收七八個,其中有天資聰穎的藍玉,卻未曾教授嗩吶的頂尖作品《百鳥朝鳳》,要挑選什麼樣的人,是為中華文化的負責任。焦師傅的智慧是我們老師該具備的,識人。

隨着時代的發展,人人為了利益,或者生活所迫,曾經的信仰都移情別戀了,曾經的嗩吶匠們都更改了行業,連天鳴的父親也要求兒子改行,但是焦師傅在最後時刻想的是嗩吶的傳承,而遊天鳴一直守着信念不改,《百鳥朝鳳》只吹給德行高的人。焦師傅的德行受得住《百鳥朝鳳》

沉重之餘,也萬分慶幸,慶幸我們伏羲教育正是從根本出發,教人倫,順人性,培養孩子做人做事的能力,和學習的態度,只有根本好才能做傳承,將來會有千萬個遊天鳴來改變社會,那就是我們的伏羲娃。

百鳥朝鳳觀後心得3

今年暑假的一天,我隨父母去觀看了吳天明導演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令我感觸很深,它講述了民間嗩吶的傳承。

無雙鎮民間藝人焦三爺是位吹嗩吶的高手,方圓幾百裏只有他會吹百鳥朝鳳,——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的嗩吶曲。但焦三爺老了,他需要一位出色的年輕人將嗩吶傳承下去,而淳樸踏實的徒弟遊天鳴在歷經辛苦,努力學藝之後,繼承了師傅衣缽。可好景不長,在西洋樂器的猛攻下,嗩吶逐漸被取代,讓人心中十分酸楚。遊天鳴在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的艱難生活中仍然堅守着嗩吶,強悍得令人心碎,又脆弱得讓人心疼,也讓我和影院的很多人唏噓和哽咽、憋屈。

在時代的變遷下,傳統藝術似乎已經離我們遠去,更多的人選擇了西洋音樂。世道變了,人心不古,時代的年輪下,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沉澱在歷史長河中,可似焦三爺這樣的匠人漸漸走遠,這樣樸素有傲骨的傳承文明之人,如今又有多少?嗩吶,也許現在已無人願為它奉獻了,那些死死守住這份藝術的人,也只能隨波逐流,或跟隨他們心中的傳統和傲骨,被新的潮流,漸漸衝遠。

電影的最後,焦三爺臨終前對遊天鳴説無雙鎮不能沒有嗩吶,我死後吹四台就足夠了。但是,最後,在焦三爺墳前吹嗩吶的竟只有遊天鳴一人了,百鳥朝鳳悽婉的聲音伴着嗚咽的風聲,飄飄渺渺,悲傷與淒涼,在嗩吶的笛眼中潮起潮落。

百鳥朝鳳,帶給我的不僅僅是一部電影,更讓我理解一個老匠人的執拗,焦三爺將嗩吶看得和命一樣重的精神傳承,是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根,永遠都不能丟!

百鳥朝鳳觀後心得4

一個事物能流傳很久是因為它擁有價值,歷史的迭代中它沒有被時間與空間淹沒,所以能流傳至今這是時間選擇。講到這,不得不説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還沒等他的片子上映,就以去世了。一部以“仿古”手法拍攝的電影,其實在13年這部片子就拍完了,可是最近才在電影院上映,之前它一直找不到投資方,因為這部片子被他們認為沒有所謂的市場競爭力,時下社會庸俗化嚴重,還好後來有一些比較有審美能力的投資方贊助,本片才得以公映,此片就是《百鳥朝鳳》。

人是愛貼標籤的動物,動不動就給這部片子貼上,“大師的絕唱”,“吳天明——電影真正的巨人”等等這樣的標籤,我不針對吳天明,他或許是好導演,這部片子不管從取景,還是構圖,以及演員都體現了導演的獨到的,我也很喜歡這種拍攝手法,這部片子站在拍攝水平和演員的角度上來看,簡直是無可挑剔。

影片所表達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和我們所理解的,以及一些無法迴避的價值觀中還是有一些出入的,(希望讀者你是看過此影片的)“嗩吶”作為一種民間樂器,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或許是應該得到傳承,可它畢竟還是太過小眾了,不是大眾皆喜歡的,尤其是這個時代。你可以試試,如果聽一遍嗩吶曲你興許還能接受,那讓你聽十遍二十遍呢?你願意嗎,反正我不願意,讓我聽一遍也不願意,而相反如果是代表純正中原文化的古琴,我就十分願意,因為它符合我的,也符合大眾的聽覺習慣。

因為“嗩吶”它本身就誕生在黃河流域,大多描述着黃土高坡的淒涼與悲傷,與純正的中原文化的“雅言正聲”有所區別。到今天世界音樂的廣泛交流,使它漸漸的在被人遺忘,這也是無法避免的,這點有點像西域的樂器“箜篌”失傳一樣,是歷史作出的選擇,如“箜篌”一類的樂器,有專家這樣説道幾乎沒有恢復的必要,這與嗩吶的命運如出一轍。在歷史的潮流中,它沒有用了所以漸漸的就被遺忘,試想現在婚禮還會請嗩吶戲班子嗎,就算喪禮也被現代化,即便是在殯儀館裏,都用的是管絃樂。因為但它顯然是符合現代社會的生活習慣。

在中國,也是有很好聽的.樂器,例如古琴,現在學古琴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甚至在很多婚禮上漢式婚禮上都會出現古琴,它也是符合當代審美價值觀念的,也是符合大眾視聽習慣的。總有一天還有許多事物也會消失,因為隨着人們的審美水平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遷。

其實這部電影的優點在於導演的鏡頭感好,拍的很民俗化,視覺很接地氣,體現了八十年代的風情,熱烈、變遷和當時人們的執着,以及無知,也揭露了以前和當今社會的矛盾,父母老是強加於自己的孩子,幹自己想幹的事,讓孩子替代自己去他未完成的理想。這部電影拍出來註定就是褒貶不一的,説它好的人會把他頂上天,説它不好的人會把他説的跟爛泥一樣。而以上內容只是我主觀所認為的,我並不能説它好或不好,也不能説他好看或不好看。反正一部好的影片肯定是透過故事,透過鏡頭讓觀眾看到導演的立意,猶如文章沒有了立意,即便是花團錦簇的文字也是膚淺的。

總之我總結一下我看完電影的感受是:“隨着時間的流逝,和過濾,人們便會透過現象看清,經典的人和事或物,任何事物除非有什麼無法避免的客觀因素,好的都會流傳下去,該逝去註定也會逝去......”

百鳥朝鳳觀後心得5

《百鳥朝鳳》是我國第四代著名導演吳天明的絕唱之作。2019年2月,《百鳥朝鳳》完成剪輯製作,僅一個月後,吳天明導演就離世了。

説到吳天明,往往許多年輕觀眾比較陌生。但提到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這些大咖,不少影迷都會了然地點頭——吳天明就曾是這批重量級電影人的伯樂。

作為中國第四代導演的領軍人物,吳天明的電影不僅書寫了一個時代:《人生》《老井》《變臉》……在電影票兩毛錢一張的年代,他導演的電影有過億票房。而他之所以名垂影史,更是作為幕後推手,為影壇培養了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周曉文、田壯壯、何平、顧長衞、蘆葦等一批蜚聲國內外的電影人,被譽為第五代導演的“教父”。

《百鳥朝鳳》由陶澤如、李岷城主演,5月6日正式公映。

電影講述了一個堅守信念的勵志故事,表現了在社會變革、民心浮躁的年代裏,新老兩代藝人為了信念的堅守所產生的真摯的師徒情、父子情、兄弟情。

這部影片在行業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全國九大影業大佬自發集結,發佈手書表示將為電影保駕護航;馮小剛、黃建新、徐克、黃渤、范冰冰、王珞丹等多位電影人也紛紛為影片發聲支持。奧斯卡金像獎導演馬丁·斯科塞斯也對吳天明導演和《百鳥朝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百鳥朝鳳:一個時代的老去,一個時代的堅守

“他們不屑於拍我那樣的電影,就像我不屑於拍他們的電影一樣。”——張藝謀的伯樂、中國電影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吳天明,2019年3月逝世,留下對娛樂至死的中國電影的無力與歎息。

兩年後的近日,他的遺作《百鳥朝鳳》終得搬上熒屏,一杆嗩吶,吹出匠人對傳承的執着,面對外來文化的流行,三秦大地的龜裂裏依舊藴藏的生機。

就如去年春晚上的華陰老腔,幾位老人一聲吼,劃破了經濟泡沫後看似浮華的流行藝術,讓習慣欣賞“表面完美”的觀眾重新發現遒勁的美,來自土地的美,沒有科技與搞笑包裝之下的本來的美。

關於《百鳥朝鳳》,看了豆瓣,看了影片的預告,又看了張藝謀馮小剛賈樟柯徐克眾多影界大腕搖旗吶喊的新聞,發自心底的感動,為文化娛樂界的舵手們的責任感而感動,然而結果呢?

其他城市的情況不知,僅代表深圳,這樣一個匯聚“有為青年(各種層面,不下定義)”的一線城市,如今《百鳥朝鳳》在中心區的火爆院線還沒有宣傳的蹤跡,而同一天上映的《美國隊長3》,廣告已經鋪天蓋地。

如果有人説商業片與文化片,沒有可比性也就不必比較,因為娛樂是大眾的,而文化意識是小眾的,目標不同,影響力自然不同。這種理解,實在不敢苟同,關於新一代受眾,關於影片本身,説兩句個人觀點。

首先,關於新一代的受眾。

當初飽受非議的80後、獨生子,其中年長者已經奔向了不惑之年,就連90後亦開始生兒育女,教育後代,8090,已然扮演着社會的中堅力量。回顧他們形成思想的時代,中西雙軌文化環境、互聯網的豐富資源,使得他們眼界更為開闊,人生的主題已不再只有“生存與尊嚴”,向內求索的人們也擁有了交流的平台,如“豆瓣”和“知乎”。而就是這樣一代人,卻在“國際化”初期的“崇洋運動”中,身體跟上了國際腳步,精神世界陷入了迷失。當所有的年輕人都在看着美國的電影、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連續劇,羣體的極端狀態到達了臨界點,否極泰來,他們開始重新在熟悉而陌生的本土文化中尋找,血脈裏親近的感受與形式,從中尋求新的共識。至此,有了捍衞漢服的90後社團,有了品茶代替咖啡的白領麗人,有了為《大聖歸來》的票房推廣奔走相告的萬千網友。這些現象,説明了一點,新的一代,需要接受更純粹的文化,娛樂之上的文化,與他們的根有關的文化。

其二,關於電影本身。

我以為只要是一種精神內容的載體,一本書,一幅畫,一部電影,不論商業行為還是文化行為,都理所當然存在着受眾。至於影響程度的深淺,取決於內容本身的共識性,與引發共鳴的方式。《美國隊長》能夠將保護地球的大主題與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觀,藉以科技、幻想與暴力的形式,實現影響力的深度,商業成功的同時,影響着世界年輕人的價值觀。反觀我們本土文化的中國電影,內容上的深度與責任感、表現形式上的引人入勝,若要同步實現,就如此困難嗎?

面對新一代的受眾,他們的水平不同了,訴求升級了,如果創造來源於需求,避開某些限定因素不談,中國電影做到這一點,並不會遙遠。當下滿眼的泡沫,單純娛樂導向的文化產業開發,總有一天作為過程,回頭看時,只是經濟荷爾蒙過剩的產物。

相信只待時日,如《百鳥朝鳳》一樣的充滿生命力的中國文化傳承主題的文化作品,會影響新的一代中國青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38wlz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