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多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多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多篇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1

今天真是讓我大開眼界的一天,因為老師和我們一起觀看了天宮課堂。

通過觀看天宮課堂我知道了,為什麼三位航天員的臉看上去胖胖的,因為失重環境會導致他(她)們的血液分佈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會上湧,所以他(她)們的臉看起來胖胖的。

王亞平老師做了好幾個小實驗,其中我特別感興趣的一項實驗就是“泡騰片實驗”,王亞平老師將泡騰片放入藍色水球裏面,泡騰片在水球裏面不斷的冒泡,產生了許多歡樂的小氣泡。水球逐漸變成了一個充滿歡樂氣泡的氣泡球,而且伴隨着氣泡的產生還有陣陣的香氣。哇!真是太神奇了。這個實驗把同學們看的目瞪口呆,簡直就是一個奇蹟。我不禁在心裏產生了一個念頭,我也特別想去天宮親自做一下這個實驗。

雖然現在只能在遠隔千里的電視屏幕上觀看太空授課,但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親身上太空,與授教老師面對面地交流,感受在太空中的樂趣。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2

今天,我觀看了一個名叫“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的.直播課。這個視頻主要講述了“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為廣大青少年帶來的一場精彩的太空科普課。

我覺得最神奇的情節是水球。第一處就是王亞平老師做了一個水球。它非常漂亮,只見王亞平老師將水滴放進水膜中,然後水膜會一點點變厚,繼續向水膜裏添加水滴,最後變成了一個漂亮的水球。王亞平老師還説在陸地上是做不了水球的,只有在微重力的情況下才能完成。

老師們的太空之旅真是又神奇又有趣,真想像他們一樣勇敢地完成祖國神聖的太空任務。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3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衞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自行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着,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裏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説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4

今天下午在教室上了一節非常不一樣的課程。因為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天核核心艙中的航天員老師來授課。他們分別是王亞平、翟志剛、葉光富老師。

王亞平老師先向我們介紹了天核核心船航中的太空家園。其中有跑步機、熱風加熱裝置、微波加熱裝置等。

三位老師還在太空家園中為我們做了幾個實驗,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葉光富老師展示了失重狀下胞生長髮育研究。細胞在太空中變得很神奇,我看到了跳動的心肌細胞,一閃一閃的,散發出一種光,這讓我感受到天上的生活和地上的生活大不相同。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展示了在太空中行走。二是,王亞平老師和女兒做的花在太空綻開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微重力下,水膜表面漲力大顯神威,水膜注水變水球。水球中光學實驗,注入一個氣泡,水球中形成一正一反兩個像。泡騰片一放入水球中,水球中會泡出很多氣泡,這我覺得水在太空中很神奇。

我們要感謝中國宇航員的勇敢和堅強,感謝科學家的辛苦付出,感謝國家的偉大。我們要好好學習,為中國航天事業做貢獻。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5

今天我們全班一起觀看了航天直播課,幾位宇航員叔叔和阿姨給我們上了非常生動的科學課。宇航員在太空的生活細節大公開,太空行走、特別的航天服、失重環境下的細胞觀察……樁樁件件都讓我感到大開眼界。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在太空失重環境下的各種表現:失去了重力的約束,水在太空中會變成一個個小水珠。更神奇的是,沒有重力的情況下,浮力也就消失了!如同魔術般,水在宇航員叔叔的手中,乖乖地變成了水膜,厚水膜,甚至一個水晶球,真是讓人嘖嘖稱奇!觀看了這堂直播課,我感受到太空的魔力,科技的魅力,更下定決心,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投身祖國的建設!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6

中國,一個屹立於東方的古老國土;中國,一個地大物博、物多人多的美麗國度。如今,中國也是一個在航天事業上領先許多國家的大國了,我為我是中國人而感到驕傲,感到自豪!

今天,我在學校開展的——《中國人的航天夢》展覽中,得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訊息,下面我給你講講吧!

首先,我國航天事業的元老——錢學森爺爺在1956年10月8日擔任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的院長,在不斷的研究中,終在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東方紅”第一顆“人造衞星”,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衞星的國家。又在1988年、1990年、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別發射了“風雲一號”、“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神州試驗飛船”、“神舟三號試驗飛船”、“神舟四號飛船”等。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叔叔乘坐神五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2005年10月—17日,費俊龍叔叔和聶海勝叔叔也圓滿的完成了神六的飛行任務,實現了我們炎黃後代千年來的“飛天”之夢,同時標誌着我們中國成為了繼俄、美兩國之後第三個能掌握載人飛天技術的國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中華民族日益強大,中國日益富強,我們國家前進的腳步從未停止,我們從原來的貧窮落後進步到如今的強大富裕,我們已不再是昔日的落後小國,如今放眼世界,也有了一席之地,我們的'祖國——中國——泱泱大國,我為你自豪!

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7

航天工程是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隨着中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也會逐漸邁大……

早在明朝時期,有個叫萬户的人,把47個自制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着大風箏。他的設想是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着陸。但不幸的是火箭爆炸了,萬户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可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加努力地去研究……

當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東方紅一號”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東方紅》樂曲傳遍全世界,中華民族從此拉開了進入航天時代的序幕,邁入了探索太空的時代……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衞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户發射衞星的圓滿成功;同年7月16日9點40分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衞星送入了預定軌道……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成功圍繞地球飛行十四圈……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20__年__月__日17時38分“神舟十號”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這些事件都標誌着我國航天事業在不斷飛躍,標誌着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齊身與強國之中!

航天夢,是一個從古至今的夢,是一箇中國夢,這個夢想就在祖國穩步發展下一次次實現了。回想着舊時候的中國,受盡欺辱。但中國沒有被打垮,反而強有力的反擊了。我們的祖國一次次的向世界證明着我們的強大。我為祖國而感到無比的自豪。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8

中國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後,是不斷錘鍊孕育着的航天傳統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這些精神同時被賦予了豐富的時代內涵。

數據顯示,在載人航天科技人員隊伍中,青年一代佔到了2/3以上,飛船系統中副主任設計師、副總指揮中40歲左右的年輕科學家佔到80%。繞月探測工程研製隊伍平均年齡不到40歲,54名正、副主任設計師中,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佔65%。這些伴隨着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年輕科技人員,不僅秉承了老一輩科學家的奉獻精神,還烙上了改革開放的精神印記。

王翔是載人航天隊伍中為數眾多的留學歸國人員之一。本來他在國外的一家公司有着優越的工作環境和優厚的待遇,但是當得知中國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的消息後,他毅然回國。

“為國爭光與實現個人價值並不矛盾。”現在已是飛船系統副主任設計師的王翔説。

把個人理想與祖國命運聯繫在一起,把個人選擇與國家需要聯繫在一起,年輕的航天人在為祖國贏得榮譽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9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天宮課堂”第二課觀後感與感想10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_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着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接。”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峯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鈎上繫着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裏。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裏、道路在哪裏,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e1l68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