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第一篇: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鐵人紀念館是新時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以詳實的史料生動地再現了大慶油田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突出反映了大慶油田會戰的優良傳統和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感人事蹟。

抵達紀念館後,小組成員懷着崇敬之情,依次步入館內,駐足凝視高大的鐵人塑像。此後,大家進入多功能報告廳,聆聽來自鐵人的真實的聲音,並觀看鐵人的紀錄片。通過紀錄片的觀看,我們看到了鐵人艱辛的童年生活,對於他不斷成長、奮鬥的一生有了更為全面的瞭解,併為之感動。其中,最讓人感動的,莫過於鐵人為了制服井噴,奮不顧身的跳入泥漿池中的事蹟,在場的人都被鐵人的大無畏精神深深震撼,流下了感動的淚水。這也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觀看紀錄片後,我們跟隨講解員自由參觀展館。“鐵人精神”不僅僅是 “鐵人”一個人的精神,而是那個時代老一輩創業者多種精神在“鐵人”身上的集中體現。隨着講解員的敍述,我們彷彿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艱苦卓絕的年代。

在參觀的過程中,我們不斷地被鐵人生前那種“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所感染;被那種不顧傷痛,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住井噴的奉獻精神所震撼;被那種“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拼搏精神所鼓舞。鐵人王進喜曾是一代中國人的“偶像”,其精神激勵了萬千中華兒女,光陰荏苒,處於新時代的石油人,更應該瞭解鐵人,尊崇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此次鐵人紀念館之行,我們進一步體會和理解了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心靈得到了洗滌和昇華。

第二篇: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參觀鐵人紀念館有感

一早,就去參觀大慶的鐵人紀念館。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鐵人精神”卻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鐵人紀念館新館座落於大慶西城區,和大慶石油管理局、美麗的石油廣場僅一路之隔。下車後映入眼簾得是一座造型別致、氣勢雄偉的建築,沿着四十七級台階看上去首先感受到它的莊嚴和肅穆。我們懷着崇敬之情走進紀念館,猶如走進一座神聖的殿堂。可以用“莊重”來描述眼前的這座紀念館。館內廣場有王進喜的大型雕塑。拾級而上,進入館內,撲面而來的就是鐵人組的羣雕。這羣雕是如此的生動,以至於站在他們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們頂風帶雪的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羣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我們進入館內以後映入眼簾的是王進喜同志和其他同志大步向前邁進的雕像, 大廳左側牆面上印着鐵人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雖然我們不身處那個年代,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在那個滿目荒涼的大地上作業的人們的心態:激情過後(激情總會平靜下來儘管還能夠再次激起,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每一個參與會戰的人都必須面對特別現實的狀態。另外,參與會戰的單位很多很複雜,當時的溝通交流手段又特別有限等等,這些都會給人們一個停止作業的理由。而當時的鐵人,能夠這樣想,並且實現它,這樣的創業精神其實是所有創業者們都應該認真揣摩的。其實,大凡成功的創業者也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前行的。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如此的艱辛,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 那一幅幅照片,一個個場景,向我們訴説着一個時代的故事,隨着講解員的敍述彷彿回到了那荒原一片、艱苦卓絕的年代,讓我們感受着黑土地上跳動不息的歷史血脈——大慶精神、鐵人精神!進入展區有講解員帶領我們為我們詳細 1

的講解王進喜的鐵人事蹟!在講解員認真深情的講述時大家也彷彿都沉入了哪個時代之中,

看着那一幅幅生動的相片和寶貴的影響資料深刻的感受到了當時艱苦工作環境,但是不管怎

麼樣的環境下鐵人都沒有退縮而是堅毅的監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看見相片上他們打出第一眼

油井那臉上流露燦爛的笑容那開心的樣子時我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絲笑意,雖然已經不是一個

時代但是彷彿我就在他們身邊,隨着講解員來到了鐵人生活和居住的房間,看見那簡陋和窘

迫的樣子,心理感覺有些酸楚!隨後又來到了一個珍貴的影響資料面前就是有名的鐵人跳進

冰冷的泥漿池中用身體來攪拌在鐵人的帶領下大家紛紛跳進了池中,看到這裏心理不有自主

的出現一種激動的心情,為了國家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不故自身安慰不求一絲回報的人能夠

這樣履行自己的職責這種精神遠遠的超越了我們這幾代人,真是值得反思,瀏覽這些事蹟感

覺時間總是過的好快,這時已經來到了王進喜生病的展區,看着他那張相片已經是滿臉的病

態非常憔悴的樣子還依然奮戰在自己的崗位上監守職責,一直到自己不能在站立起來,還念

念不忘時時牽掛着油田的開發與進展,聽到講解員説道他去世的年紀還不到50歲,心中為

他惋惜之時又一次產生酸楚與敬仰!

在參觀紀念館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不被鐵人的事蹟所震撼着,其中,最讓人感動的,

莫鐵人王進喜同志為了制服井噴,奮不顧身的跳入泥漿池中的事蹟。如今,當年鐵人那勇敢

的一跳已經被永久地記錄了下來,在大屏幕裏向遊人講述那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然而,當

年鐵人用身體攪拌泥漿時穿的那件四十八道槓棉工作服,如今卻孤獨地躺在展櫃裏,向世人

講述着不畏艱難,勇於犧牲的“鐵人精神

讓我感動的另外一個場景是王進喜班組一起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這雖然多少有

當時環境的要求,但王進喜班組的的確確是一個學習型小組。展出的筆記本表明他們不斷總

結經驗,認真鑽研,他們不是蠻幹而的確是在動腦筋。更重要的是,王進喜主動地把他們的

經驗和設備與其他班組分享,這在當時應該是非常難得的!

1959年,參加全國羣英會的王進喜看到由於油品供應緊張,北京的公共汽車背上了鼓鼓

囊囊的煤氣包。這刺痛了他,他説“難受”。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據紀念館的介紹,當

年的場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紅樓沙灘,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北大能夠與這樣一種實幹的、憂

國憂民的鐵人精神相關聯。

走出紀念館,心裏卻是沉甸甸的。看着鐵人的背影,在想,什麼是今天的鐵人精神?鐵人精

神是“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鐵人精神,就是“為祖國

分憂、為民族爭氣”的愛國主義精神;鐵人精神,就是為“早日把中國石油落後的帽子甩到

太平洋裏去”,“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鐵人精神,就是

幹事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艱苦奮鬥精神;鐵人精神,就是“要為

油田負責一輩子”,“幹工作要經得起子孫萬代檢查”,對工作精益求精,為革命“練一身硬

功夫、真本事”的科學求實精神;鐵人精神,就是不計名利,不計報酬,埋頭苦幹的“老黃

牛”精神。

參觀完畢,一幕幕場景、一幅幅圖片、一件件文物,大家回憶、思索、感慨??鐵人精

神不僅僅是動力,更是一個標準,一個高度,一個我們永遠仰止的山峯。新中國幾代石油人

正是依靠“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優良傳統和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

工作作風,為了國家戰略安全、國家榮譽和徹底摘掉貧油落後的帽子,不畏艱險、不怕犧牲,

從他們身上集中體現了“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正是幾代石油

人的不懈努力使得大慶油田連續穩產5000萬噸27年,成為我國頭號油田和聞名世界的大油

田。

這次參觀,使我的心靈又得到一次新的洗滌和震撼,我深深的感受到,民族精神,就是

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本次參觀把我們帶進油田開發初期的艱苦歲月,風餐

露宿“天當房、地當牀、雪當被、草當牆”,人拉肩扛搬運鑽機,破冰取水保證開鑽,用身

體攪拌你將,制服井噴情況。王進喜通知的“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

邁誓言,充分體現了一個共產黨人為祖國爭光,為民族爭氣的愛國情懷。他的這種鐵人精神

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鐵人精神,是對鐵人王進喜以及千千萬萬為了祖國發展,辛勤

奉獻在第一線的所有共產黨人的崇高思想、優秀品德的高度概括。

回去路上看到大慶街頭紀念5.12汶川地震的條幅,21世紀的今天,我們不是有很多鐵人嗎?

我們的民族在巨大壓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們的鐵人精神嗎?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在新時期更

好地得到繼承和弘揚。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更要學習和理解大慶精神、鐵人精神。要進一步繼

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志全

2014年5月12日

第三篇:鐵人紀念館觀後感範文

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大慶人都聽説過:“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幹勁大,天大苦難也不怕。”大慶石油工人的楷模就是令人敬佩的鐵人王進喜爺爺。

今天,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鐵人紀念館門前。

映入我眼簾的是一(請收藏好 範 文,請便下次訪問:)個巨大的雕像,那不正是投身工作忘記吃飯的;遇到困難永不退縮的王進喜爺爺嗎?他的後面不正是那象徵着王進喜爺爺47歲的47個台階嗎?我走過去,一步、兩步、三步??我邁着輕快的步伐,懷着無比激動的心情踏上了着47個台階。

到了館內,首先是一個碩大的屏風,上面刻的是王進喜爺爺帶領幾名工人奮鬥的場面。我真佩服王進喜爺爺啊!我們上了樓,到了一廳,先是王進喜爺爺留下的格言,其中一句我的印象最深的是“我小時家裏窮,我就給別人放牛,我知道牛脾氣,牛總是付出的多,享受的少,所以,我要為革命當一輩子的老黃牛!”這句話體現出王進喜爺爺生前是多麼的熱愛革命呀!裏面一件陪伴王進喜爺爺一生的破爛不堪補了又補的羊皮襖也讓我記憶猶新,如果換成了我,換成每一位同學,都不可能穿這樣的衣服。這樣我更加敬佩王進喜爺爺了。

到了第二廳,我看到了那一台摩托車,那是王進喜爺爺得獎時得到的。我還從媽媽口中得知,那時,王進喜爺爺的住處離工作的地方很遠,每天王進喜爺爺起的最早,睡的最晚,而且每天要走二十多里路那。我想:有了摩托車該不用那麼辛苦了吧!在二廳,我還看到了那時的學校,裏面燈光很暗,但黑板上方的八個大字非常明顯“好好

學習,天天向上”我為他們破舊的學校感到震驚!

最後,我們走進第三廳。在哪裏,我瞭解了王進喜小時候的情況。他小時候家裏很窮,母親生下了他,很高興,便按習俗把他稱了一下——十斤。父親便管他叫十金娃。可長大卻又黑又瘦,便改名為王進喜。王進喜爺爺三歲時他父親便去世了,六歲便上山砍柴換錢了,七歲就給地主放牛,經常被地主罵,常常吃不着飯。看到這,我為王進喜爺爺感到悲傷,如果他生活在這個年代,早是被家人寵着的心肝寶貝了。

假如王進喜爺爺還活着,我就會站到他的面前,大聲喊道:“爺爺,您是我們的驕傲!”

第四篇: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參觀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當我們到達鐵人紀念館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醒目的“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八個鎦金大字。抬眼望去,鐵人紀念館沐浴着朝陽的霞光,巍然屹立在這片肥美的土地之上,門前是高高四十七級台階,它代表着鐵人四十七年艱辛的人生歷程;整個紀念館雄偉壯觀,氣勢逼人,猶如一座巨大的豐碑在向人們昭示着無私無畏的鐵人精神。

隨着解説員聲情並茂的解説,我們踏着鐵人的足跡開始了意義深刻的參觀。進入紀念館的正門,鐵人隊伍向我們迎面走來,這是一組鐵人帶領的石油工人隊伍所組成的雕塑,他們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勢,組成了技壓羣雄的鐵人隊伍,他們是祖國石油戰線上的一堵銅牆鐵壁,是一面面不倒的紅旗!

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如此的艱辛,讓王進喜同志為了國家的繁榮昌盛而奮鬥的壯麗人生,不畏艱險、排除萬難的英雄形深入展館,我們看到了鐵人王進喜同志艱辛的童年生活。王進喜同志的父親雙目失明,年幼的他早早地擔起了沉重的家庭重擔,六歲趕車百里送羊毛,十歲給地主放牛,更加熠熠生輝。

參觀過程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鐵人那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因為小的時候家裏窮,沒有過上學唸書的經歷,他就利用工作閒暇時間學習認字,他用自己的語言寫日記,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在日

記本中這樣寫道:“我學會一個字,就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嶺去見毛主席!”多麼樸實的語言,表達出自己一生的追求!正是這種執著的追求,才能有“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的創業精神;正是這種不懈的努力,才能有“要為油田負責一輩子”的勇氣。

鐵人紀念館以翔實的史料生動地再現了大慶油田波瀾壯闊的創業歷程,突出反映了大慶油田會戰的優良傳統和以“鐵人”為代表的老一輩石油人的感人事蹟。是新時期更好地繼承和弘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對於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切實肩負起維護國家石油戰略安全的神聖使命,全力以赴創建百年油田,搞好二次創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

七年級四班 路琪

第五篇:鐵人紀念館觀後感

參觀鐵人紀念館有感

一早,就去參觀大慶的鐵人紀念館。雖然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鐵人精神”卻是自己非常神往的。

一起參觀的大慶的温春生告訴我“快到了”,自己就分明能感受到激動。可以用“莊重”來描述眼前的這座紀念館。館內廣場有王進喜的大型雕塑。拾級而上,進入館內,撲面而來的就是鐵人組的羣雕。這羣雕是如此的生動,以至於站在他們面前,你都能感受到他們頂風帶雪的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以下是王進喜的簡介(網絡搜索):

王進喜同志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省玉門縣赤金堡鎮上赤金王家屯一個貧苦農民家庭。6歲開始討飯,10歲給地主放牛,14歲被抓夫到玉門油礦做苦工,直到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春,他成為我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先後任司鑽、隊長等職,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9月,他率領的鑽井隊月進尺創當時全國最高紀錄,榮獲鋼鐵鑽井隊稱號。1959年9月,王進喜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出席了全國羣英會。

1960年3月,王進喜率隊從玉門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曾組織人員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鑽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鑽,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被譽為“鐵人”。同年4月11日,會戰指揮部號召全體會戰職工向鐵人王進喜學習。

在大慶油田,王進喜先後任1205鑽井隊隊長、鑽井指揮部裝建大隊和鑽井二大隊大隊長、鑽井指揮部指揮,大慶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慶核心小組副組長等職務。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1969年4月,出席黨的“九大”並被選為中央委員,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醫治無效逝世,享年47歲。

大廳左側牆面上印着鐵人的名言“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句話雖然經常被改頭換面並被調侃,但仔細看看當年石油會戰的狀態,就知道當時能夠説出這樣的話絕對是基於對偉大事業的熱愛。雖然我們不身處那個年代,但我們依然能夠體會到在那個滿目荒涼的大地上作業的人們的心態:激情過後(激情總會平靜下來儘管還能夠再次激起,尤其是在那個年代),每一個參與會戰的人都必須面對特別現實的狀態。另外,參與會戰的單位很多很複雜,當時的溝通交流手段又特別有限等等,這些都會給人們一個停止作業的理由。而當時的鐵人,能夠這樣想,並且實現它,這樣的創業精神其實是所有創業者們都應該認真揣摩的。其實,大凡成功的創業者也基本上是在這樣的一個狀態下前行的。

讓我感動的另外一個場景是王進喜班組一起學習《矛盾論》和《實踐論》,這雖然多少有當時環境的要求,但王進喜班組的的確確是一個學習型小組。展出的筆記本表明他們不斷總結經驗,認真鑽研,他們不是蠻幹而的確是在動腦筋。更重要的是,王進喜主動地把他們的經驗和設備與其他班組分享,這在當時應該是非常難得的!

1959年,參加全國羣英會的王進喜看到由於油品供應緊張,北京的公共汽車背上了鼓鼓囊囊的煤氣包。這刺痛了他,他説“難受”。這也成了著名的典故。根據紀念館的介紹,當年的場景就是在老北大的紅樓沙灘,這讓我非常高興,因為北大能夠與這樣一種實幹的、憂國憂民的鐵人精神相關聯。

走出紀念館,心裏卻是沉甸甸的。看着鐵人的背影,在想,什麼是今天的鐵人精神?

在車裏,依然在想這個問題。直到看到大慶街頭抗震救災的宣傳,心中才豁然開朗:5月12日到今天,我們不是有很多鐵人嗎?我們的民族在巨大壓力面前不就在展示我們的鐵人精神嗎?

於是,才意識到自己最喜歡的話就是“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gg9r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