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多篇

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多篇

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多篇

2021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1

1960年罕見的天災人禍,帶來了嚴重的糧食饑荒,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他輾轉反側不能安睡。他想起舊社會,人民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受戰爭的痛苦,缺衣少食,流離失所。今天,人民當家作主,但仍未擺脱飢餓對人們的威脅。他決心努力發揮自己的才智,用學過的專業知識,儘快培育出畝產過800斤、1000斤、的水稻新品種,讓糧食大幅度增產,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

袁隆平贊成這樣一個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

經過兩個春秋的試驗和科學數據的分析整理,又經過8年曆經磨難的“過五關”,到1974年配製種子成功,隨着雜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國大面積推廣,袁隆平名聲大震。在成績和榮譽面前,袁隆平公開聲稱現階段培育的雜交稻的缺點是“三個有餘、三個不足”,並組織助手們,從育種與栽培兩個方面,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隨着雜交水稻在世界各國試驗試種,雜交稻已引起世界範圍的關注。袁隆平近年來,先後應邀到菲律賓、美國、日本、法國、英國、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亞8個國家講學、傳授技術、參加學術會議或進行技術合作研究等國際性學術活動19次。自1981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成果在國內獲得建國以來第一個特等發明獎之後,從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內,又連續榮獲了3個國際性科學大獎。國際水稻研究所所長、印度前農業部長斯瓦米納森博士高度評價説:“我們把袁隆平先生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因為他的成就不僅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世界的驕傲,他的成就給人類帶來了福音。”

袁隆平,從湖南省偏僻的安江農校裏走來,從一個山村中等農校的青年教師,成長為舉世矚目的名人,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

2021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2

5月22日,“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與科學成就寫滿祖國大地。年輕幹部要心懷信念、腳踏實地、志存高遠,做新時代拓荒農。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飢餓鬥爭的歷史。捱餓,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記憶。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遺傳育種專業畢業後,袁隆平立下農業報國誓言,“作為新中國培育出來的第一代學農大學生,我下定決心要解決糧食增產問題,不讓老百姓捱餓”,接下來袁老袁一生踐行自己的誓言,用一甲子去尋找長得有高粱那麼高、稻穗有掃把那麼長、穀粒有花生米那麼大,百姓坐在禾下悠閒地納涼的“種子”。回望袁老一生,誓言並非一時頭腦發熱,而是一代中國知識分子對家國命運的情懷和擔當。當前,面對疫情疊加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年輕幹部要胸懷報國熱情,種下中國夢的“種子”,堅持紅心向黨,朝着黨的奮鬥目標不懈努力,心有希冀,不畏艱辛,不再迷惘。用實際行動傳遞信心與信仰,凝聚奮進的力量,共做偉大復興征程上的奔跑者、追夢人。

“書本里長不出水稻,只有田裏才長得出水稻。”這是袁老送給年輕科研工作者的成長祕訣——唯有實踐,方不辜負真理。為追尋合適的温度與陽光,袁老就像候鳥追着太陽,從雲南到廣東,再到海南,重複着一場又一場試驗,不管是風吹雨打,還是烈日當頭,甚至是剛剛做完眼疾手術,袁老依舊堅持每天都去試驗田裏看一圈。時代需要擔當,時代呼喚實幹,年輕幹部不能空懷滿腔熱血、停留在空談與喊口號上,要保持初生牛犢不畏虎、越是艱難越向前的剛毅勇健,勇立時代潮頭,爭做時代先鋒,沉下心來實幹苦幹,幹出一番無愧於國家、無愧於人民的事業,贏得羣眾的認可和信任。要立足本職崗位,高標準要求自己,培養自身的職業素養,圓滿完成每一項工作任務,在平凡中書寫“不平凡”。

袁老始終以理想主義的精神努力“向前看”,他放棄了本可安享晚年的歲月靜好,一直奮鬥在水稻育種一線,一次又一次攀登科技高峯,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科學奇蹟,幹了驚天動地的偉業。甚至在2019年9月17日,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當天,他還在試驗田裏查看雜交水稻生長情況。他一心想着奉獻,一心撲在事業上,他是中國人的驕傲,更是年輕幹部永遠學習的時代先鋒、時代榜樣,年輕幹部要有不達目的、決不放棄的決心和毅力,面對困難和挫折不退縮、不躲閃,始終保持昂揚的鬥志和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保持進取之心,不存自滿之心,勇敢面對自身短板與不足,從學習中汲取營養,提升能力;保持專注與自律,集中精力專注於目標,保持專注、專心與專一,追求卓越,努力把工作做到極致,以實事實績與老百姓同舟同濟,當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大旗的英勇先鋒。

2021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3

20世紀60年代初,米丘林、李森科遺傳學説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文資料,瞭解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現代遺傳學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代人做出了很好的榜樣,我們更應該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學一生,愛一行,鑽一行,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在本職崗位上百折不撓,鍥而不捨。並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甘於奉獻,振興我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起,袁隆平院士都是從大處着眼,從難處着手,從全局着想,所以每次課題的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和單位的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曾把自己研究小組發現的野敗材料毫無保留地分送給全國18個研究單位,從而加快了協作攻關的步伐,使得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很快實現。從這點上,我想作為一名企業中層管理人員更應該需具備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呼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去做一名合格的服務員,圍繞公司整體和部門全局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工程項目服好務。努力加強自身素質修養以樹環保產業龍頭形象。最後還要學習袁隆平院士良好的人品、作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以自居;他作風純樸,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國當代優秀知識分子憂國憂民、造福人類的宏大報負、自強不息、勇攀高峯的創新精神、不畏艱辛、迎難而上的奮鬥意志、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思想境界。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執着和奉獻深深地激勵了我,作為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不算顯赫、我們的地位不算尊貴、我們的收入不算豐厚,但是我們所從事的事業卻是極為崇高的,我要儘自己全力來實現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説,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鼓舞了我們,更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佈署,積極開展部門各項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專業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動向,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以適應現代化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質量,做到建一個項目,樹一座豐碑。同時更好地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好員工的文體活動,關心員工的生活,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從各方面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和標準來不斷鞭策並提高自己,以爭取更大的進步。

2021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4

袁隆平生於1930年9月,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曾成功選育了第一個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的強化高產雜交水稻組合————南優2號;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國際上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我國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此外,他還先後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糧農組織等多次國際獎勵。

他培育的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確保了我國以僅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22%的人口,每年增產的稻穀相當於每年解決6000萬人的吃飯問題。有人説,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礦,怎麼挖掘都有收穫,他還是一個多面體,每個側面都值得大家學習。是啊,如今,全國人民都在向袁隆平學習,學習他為國為民為事業不畏艱難、勇於付出的獻身精神,學習他勇於追求真理、不迷信、不因循守舊、不斷探索的創新精神,學習他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勤奮進取的務實精神,學習他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為人梯的協作精神,學習他謙遜淳樸的人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這些精神不是隨便説説的,翻開那本中國感動世界,一樁樁一件件的事情立體真切的展現在腦海裏的,就是真實的袁隆平。袁隆平早在考大學之前,他就立志做一個農業科學家,西南農學院正是我們這位現今的農業科學家的誕生之地。也許是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的戰火與生活的艱辛讓他能夠立下這樣的志向吧。大學畢業後,他響應國家的號召,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心懷大志,目標堅定的人,才會不畏懼苦,不害怕難!在20世紀60年代,在那饑荒的年代裏,袁隆平目睹了那些慘痛的一幕幕,那一段凝固的歷史成為袁隆平前進道路上的動力。從此,他立志使我國農民擺脱貧困,立志向飢餓挑戰。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説袁隆平在青年時期就知道了,這也成就他一生的大業,更造福了億萬的人民。

所以,要做怎樣的人?我想應該就是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吧!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會有崇高的人格。所以,當我們今天學習袁隆平那麼的美好的品質的時候,我們知道,那個汗霜滿衣,皮膚黝黑的人,展示給我們的卻是人格的光芒。

七十幾歲高齡的袁老,他會告訴你:日思夜夢的東西變成現實是興的事。“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人?”這是美國經濟學家布朗博士提出的質疑。袁隆平的頭腦中始終裝着一個堅定的答案:我們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袁老還會告訴你他衷心希望雜交水稻這一成果不但能增強我們中國依靠自己力量解決吃飯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將為全人類戰勝飢餓做出更大的貢獻。在袁隆平的帶領下,通過大家努力,雜交水稻目前已在越南、印度大面積種植,增產十分明顯;在菲律賓、巴基斯坦等國的開發工作進展也很順利。

袁隆平現在一定很高興,因為他自青年時期的理想到現在的目標,不論多苦多難,都已經成為了現實!看完全部的袁隆平傳,我們知道他的高興,不是因為身上的各種光環,而是因為他給了中國人自己養活自己的夢。

學習袁隆平精神,就要作一個有價值的人!

2021袁隆平送別儀式直播觀後感5

5月22日13點07分,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看到這條消息時,我正在鄉間田壩邊同村幹部查看耕地拋荒和中稻種植情況。看到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眼淚禁不住地流了下來。我感到內心無比沉重悲痛,不願相信那個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真的離開了。

讀中學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説您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於是我就在電影《袁隆平》和有關書籍中瞭解您的一點一滴。

您在幼年時期,面對國破家亡的殘酷現實和悲慘景象,就立志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中學階段您就對花草、果木和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便毅然地跳進了“農門”。在上世紀60年代的自然災害影響下,看到一個個臉色蠟黃的百姓倒下,您就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在“下田實踐”的信條指引下,您邁開了雙腿、頭頂烈日、腳踩爛泥,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立下了要把“飯碗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大志。請您放心,我們這些深耕在基層一線的黨員幹部一定會繼承您的遺志,會用您在培育“南優2號”的實踐苦幹精神,堅決打好遏制耕地拋荒這場硬仗,全力抓好糧食生產這一主業,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南優二號”推廣後,您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又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您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超出常人理解的執着,完成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其中遭受的無數艱辛、挫折和冷眼都沒有戰勝您超常的那股氣、那股勁,一個個創世界紀錄的數字,書寫着您傳奇的一生。可以説,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端着您給的“飯碗”。記得西南大學學生向您請教“成功的祕訣”時,您寫下了“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的“8字口訣”,鼓勵我們年輕人要吃苦實踐,超越自我。我們新時代青年定會牢記您的殷殷期盼和諄諄囑託,在新時代的舞台上遇事不避難、奮勇向前,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勇氣把汗水和熱血灑在基層一線,在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中書寫青春篇章。

在獲得共和國勛章後接受記者採訪時,您説:“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儘量發揮新的貢獻。”您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90歲高齡依然每天去試驗田邊“打卡”,還説要從“九零”後工作到“百零後”繼續向高產潛力發起衝擊,甚至在病危彌留之際還關心水稻長勢。而現在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化作了春風、夏雨和秋露守護着您的“孩子們”。我總在想,為何您到這個年紀還有如此高的工作熱情,為何在擁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之後還一次又一次給自己定下艱鉅的目標?翻看了您平生事蹟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我們這些從小聽着你的故事長大的孩子已經成長為黨員幹部、人民公僕,我們會以您為榜樣,矢志不渝地把黨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己永恆的價值追求。

“一捧白米,九州人民無饑饉,十里稻香,五月金風送功臣。”後輩必將承國士之志向、擔民族之脊樑、念物力之維艱。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英雄,一路走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jyklw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