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篇一

“弱鳥先飛”謀脱貧“我命由我不由天”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4日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脱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習近平表示,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

下黨鄉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經濟較為落後,是寧德地區四個特困鄉之一,也是省定貧困鄉。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是在福建工作期間唯一掛點聯繫的特困鄉。總書記第一次到下黨時,就拍板幫鄉里修公路、建電站,到羣眾家中訪貧問苦,鼓勵鄉親們脱貧致富,極大地鼓舞了大家。三十年砥礪奮進,從偏遠的“閩東西伯利亞”到炙手可熱的“紅色旅遊新地標”,下黨的路通了,村美了,民富了,發展和變化翻天覆地。鄉親們心中明白,沒有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和牽掛,下黨不可能變化這麼大。

對於下黨鄉來説,發展受到自然環境、地理因素等諸方面的制約,脱貧沒有什麼捷徑可走,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鉅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到過“弱鳥先飛”的概念,指出“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但能否實現‘先飛’‘先富’,首先要看我們頭腦裏有無這種意識”。曾經的下黨鄉是“弱鳥”嗎?是!但承認自己是“弱鳥”,並不意味着甘於落後,相反,正是體現了一種奮力改變命運的勇氣,相信,“弱鳥”雖先天不足、基礎不牢、條件不佳,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下去,到最後未必會輸。

2019年暑假檔最大的“黑馬”,是已經躋身內地影史票房榜前十的動漫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片中哪吒雖“生而為魔”卻“逆天而行鬥到底”的成長經歷,傳遞了“我命由我不由天”要努力才能改變命運的價值觀。而脱貧攻堅工作同樣需要“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鬥志,即使身處發展水平“先天不足”的“弱鳥”之地,也要讓當地羣眾擺脱“頭腦中的貧困”,不能輸在精神上。幹部要指導羣眾對現實條件進行認真的梳理,找到貧困的根源,弄清楚貧困的關鍵,變“要我脱貧”為“我要脱貧”,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主動摘掉貧困的“帽子”,再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後天彌補”,改變當地“弱鳥”的客觀條件。

沒有等出來的勝利,只有拼出來的成功。實現“弱鳥先飛”,既不是空想,更不是妄想,只要有了“先飛”意識和決心,就能擁有自強不息、奮力拼搏、力爭上游的精神狀態,待“羽翼豐滿”,“弱鳥”也能“扶搖直上九萬里”。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篇二

黨員幹部的“山海情”

近日《山海情》熱播,該部劇講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寧夏西海固地區的移民們在村幹部的幫助和國家政策的幫扶下,不斷克服各種困難,探索脱貧發展辦法,建設新家園,將風沙走石的“幹沙灘”建設成寸土寸金的“金沙灘”的故事。當前,我們正處於“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作為黨員幹部,要勤勤懇懇,胸懷人民,乘勢而上,帶領人民奮力書寫“十四五”新篇章。

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紮根基層的堅定之心。劇中馬得福從農校畢業之後,被分配到基層工作,不管是山荒坡陡,缺水沒路,條件艱苦,不適合生存的湧泉村,還是環境惡劣,沒有水沒有電,黃沙漫天的戈壁灘,馬得福都毅然決然地選擇完成“吊莊移民”工作,他那不怕苦、耐得住清貧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身為黨員幹部,我們應該摒棄浮躁的心,勇於去基層,敢於去一線,甘於去羣眾需要的地方,儘管基層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但要相信,在基層一線,也會有另一番生活的色彩和人生的精彩,如今,正處於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甘於清貧,不忘初心和使命,把自己的心在基層紮下根,奮力基層書寫了不起的人生。

要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的濟世情懷。劇中馬得福為了移民們能通上電和水,想盡一切辦法拉移民,湊夠六十户。好不容易能夠超六十户了,中途卻因條件惡劣,三户移民卻中途返回了,差一户達到通電的標準,馬得福懊惱自己未能拼死留下那三户。為了能通上電,連續五天堵變電所所長的決心讓人感動,他那為了人民能過上幸福生活拼命努力的身影讓人感動,身為黨員幹部,我們應該胸懷人民,切實為人民謀福利,真心帶領羣眾脱貧致富。如今,“十四五”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我們應該把人民放在心上,扛在肩上,努力奮鬥,和人民同心同德,帶領人民走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要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樂觀自信的頑強信念。劇中的馬得福苦口婆心勸返吊莊户,他勸慰鄉親們,只要艱苦奮鬥,一定會越來越好的,他通過努力,為鄉親們通上電,帶領鄉親們探索脱貧辦法,最終走上了致富的康莊大道。他那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紮實肯幹的品質值得稱讚。身為黨員幹部,我們應該帶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通過努力奮鬥,相信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定會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如今,正處於奮力起航的新時代,我們相信用汗水澆灌定能有所收穫,用奮鬥鋪就定能抵達幸福,用實幹擔當定能托起中國夢。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篇三

從總書記的回信看基層幹部的初心與堅守

習近平總書記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的一封回信火了!

總書記在信中表示,“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經過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有了越來越多的幸福感、獲得感,這生動印證了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道理。希望鄉親們繼續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堅定信心、埋頭苦幹、久久為功,持續鞏固脱貧成果,積極建設美好家園,努力走出一條具有閩東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着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

這樣的初心與堅守,不正是我們這些年輕鄉鎮基層幹部所應該學習與踐行的嗎?

要有一顆為民的心。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基層幹部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工作在鄉村振興、脱貧攻堅的第一線。雖然工作有苦,有淚,有過抱怨,有過不甘,但更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為百姓謀幸福。時代楷模黃文秀放棄大城市優渥的工作,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這正是她心懷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新時代的基層幹部,更應該保持一顆純粹的“初心”,樹牢為民服務的宗旨,勤練腿功,多走到田間地頭,多走到羣眾中去,從深層次上了解羣眾的訴求,為人民羣眾辦好事、服好務,真正為羣眾帶來實惠。

要有一股擔當的氣。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黨員幹部要“對黨忠誠、個人乾淨、敢於擔當”。在鄉鎮,大到鄉村振興、徵地拆遷、“兩違”整治、扶貧攻堅,小到解決矛盾糾紛等等,一眾擔子無一不是壓在鎮村幹部身上。因此,鄉鎮幹部更要具備敢於擔當的精神,敢於攻堅破難,衝鋒在前。“玉不琢,不成器”。在基層一線中經受鍛鍊和磨礪,不斷積累經驗,提高能力,是年輕幹部成長中的寶貴財富。在困難和挑戰中發揮我們的朝氣和激情,敢於擔當、敢闖敢試,方能在基層建設中更好地貢獻力量。

要有一種堅韌的勁。基層幹部向來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思想準備。默默奉獻、堅守如初是基層幹部的美好德行。但是,有些年輕基層幹部,剛來時意氣風發、吃苦耐勞,可沒過幾年就變成了“老油條”,把初心與使命拋在腦後,或是變成“孫連城”似的“懶官”,或是一心只想離開艱苦的鄉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年輕基層幹部要戒驕戒躁,永葆初心與使命,靜下心俯下身子紮根基層,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持之以恆,樂於奉獻,真正做鄉村發展的建設者,做人民羣眾的暖心人。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篇四

感悟回信裏的“初心”温度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的鄉親們回信,祝賀他們實現了脱貧,鼓勵他們發揚滴水穿石精神,走好鄉村振興之路。

“車嶺車上天,九嶺爬九年”。跟隨着總書記的回憶,我們深深感受到位於閩東寧德的大山深處的下黨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貧窮狀況。而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第一次是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習近平乘車近3個小時、步行2個多小時,冒着酷暑到下黨鄉訪貧問苦,幫助解決發展難題。

“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1988年,時任福建省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剛到任兩個月就走遍了閩東九縣以及毗鄰的浙南温州、蒼南、樂清等地,邊調查、邊思考、邊研究,寫下《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後來,他又跑遍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還走山路去了不通公路的偏遠山區,作了深入細緻的調查和思考。一次次真情走訪,他感悟到了貧困地區幹部應該具備的基本功,感悟到了貧困地區羣眾應該有的奮鬥意識,為“弱鳥先飛,滴水穿石”的寧德定理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當年的這份情誼,下黨鄉的羣眾百姓沒有忘記,30年的不懈奮鬥,下黨天塹變通途、舊貌換新顏,鄉親們充滿了感激之情,脱貧的喜報傳來,有什麼能比聽聞曾經工作過、奮鬥過的地方羣眾過上了好日子更令人欣喜的呢?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澱多少真情”。從樑家河到正定再到寧德,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都踐行着他“以人民為中心”的羣眾觀。在樑家河的七年裏,他與村民同吃同住,打壩挑糞、修公路、建沼氣,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把樑家河當作自己的家鄉,把樑家河的父老鄉親當作自己的親人,離開之後的幾十年裏還一直關心樑家河村的發展。在正定,“從大城市來”的習近平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户,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帶領幹部羣眾同甘共苦、齊心奮鬥,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讓羣眾感受到人民公僕的温暖。“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羣眾”“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一句句真情“告白”,換來的是人民羣眾發自內心的感謝,一封封熱情洋溢的感謝信就是最好的證明。

為羣眾幹實事的路多走一步,離羣眾的心坎就越近了一步。習近平總書記在《之江新語》中説到:羣眾利益無小事,羣眾的一樁樁“小事”,是構成國家、集體“大事”的“細胞”,小的“細胞”健康,大的“機體”才會充滿生機與活力。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奮然前行的不竭動力。“人民有所呼,我必有所應”,人民羣眾是我們黨的根基和氣力,再小的事也是“大事”,只有奮力擔當、苦幹實幹,一心為羣眾解難事、辦實事,當好羣眾的“泥腿子”,才能在羣眾中把腳跟站穩,才能和羣眾建立起魚水深情的聯繫。羣眾是最實在的,也是最懂得感恩的。唯有以“真心”換“真情”,初心才會在不斷地為人民服務中集聚温度、散發光芒。

山海情觀後感扶貧幹部學習心得篇五

扶貧幹部要當“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為向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獻禮,近期,一部部慶祝建黨100週年為主題的電視劇相繼播出,《山海情》自然也被追捧、熱議,該劇重現了閩寧扶貧協作中感人的故事。20多年來,一批批扶貧幹部以“愚公移山”之志,用真心真情和無私奉獻的精神為貧困羣眾搬遷、發展、致富想辦法和謀思路,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中流砥柱,是“山”“海”“情”的最佳代言人。

貧困羣眾要脱貧,扶貧幹部先脱皮。1990年,寧夏南部山區海原羣眾要搬遷到首府銀川市近郊的永寧縣境內,作為扶貧幹部的馬得福,一心想幫助整個湧泉村吊莊移民到玉泉營,雖然出生於湧泉村,有着父親代理村長的支持,但在搬遷過程中,也要面對老一輩人各種撒潑打滾不願意搬的境地。無奈、心酸、扎心,一時間充斥了整個劇情,也許有些人會覺得很戲劇化,但像馬得福一樣的扶貧幹部他們知道“貧困羣眾要脱貧,扶貧幹部先脱皮”,從事扶貧工作必須要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刮骨療傷的氣魄,堅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撲下身子,鉚足幹勁,攻堅克難,在扶貧路上永不停息,在艱苦條件和百般困難中啃下扶貧這塊“硬骨頭”。最終,50户湧泉村吊莊移民成為了玉泉營的第一批移民。

貧困羣眾要發展,觀念轉變要先行。貧困羣眾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問題,而如何寫好搬遷羣眾“後半篇文章”,這就要面臨搬遷羣眾的發展問題。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1996年,中央確定福建對口幫扶寧夏,一批批援寧扶貧幹部來到玉泉營,一場跨越2000多公里、歷時20年多年的閩寧協作由此展開,以陳金山為代表的援寧扶貧幹部與馬得福為代表的本地基層幹部同心同力動員搬遷羣眾外出務工、發展蘑菇種植,面對搬遷羣眾“不配合”“質疑”“觀望”等心理,從思想觀念和思想意識抓起,以率先嚐試、示範帶動、典型效應等方式,讓能人賺取“第一桶金”,以能人的榜樣力量提升搬遷羣眾積極參與發展的信心、勇氣和決心,從根源上改變搬遷羣眾對新型產業和創業就業方式上的認知,推動形成正向激勵,凝聚脱貧攻堅合力。

貧困羣眾要致富,產業鏈要可持續。扶貧幹部情牽百姓、心繫民生,隨着蘑菇棚的大量搭建,市場行情發生了變化,玉泉營的蘑菇滯銷,扶貧產業發展的可持續自然也是扶貧幹部重點關注的問題。辦法總比困難多,脱貧攻堅是幹出來的,凌教授動員羣眾建起臨時冷凍庫和擴大銷售範圍及發展其他種植產業,進一步延伸了扶貧產業鏈,有效帶動羣眾增收。當然,扶貧幹部在搞扶貧工作時,要堅決避免“一刀切”,針對每個貧困村、每個貧困户的特點和致貧原因,以“對症下藥”“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方式,為其量身定做、精準施策。在福建的對口幫扶下,在扶貧幹部的努力下,在羣眾的勤勞勇敢下,產業幫扶、勞務輸出、閩商創業等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讓原飛沙走石的“戈壁灘”變成了寸土寸金的“金沙灘”,成功地映射出了脱貧攻堅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34ol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