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多篇)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多篇)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多篇)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1

昨天陰差陽錯電影院看了《飛越老人院》,開始大概前五分鐘就掉淚了。房子,誤解,兩邊都不要,老葛最終只能拖着一個箱子來到老人院,當老人院門口那行字進入視線,眼淚就不聽話了——有一天我們也會老的。

老人院沒有空牀位,只能和老朋友拼牀睡。夜半發現自己大小便失禁了,驚慌失措地不斷撕紙擦拭,然後在空蕩孤寂的洗水池邊近乎絕望地洗牀單。

蹣跚的雙腿,鬆動的牙齒,鬆弛褶皺的皮膚,甚至大小便失禁,當面對身體的種種退化和不能自理時,該是怎樣的心情?相比身體上的變化,兒女的不能陪伴和吝於關心更是打擊。“孩子們都大了,都在忙,在忙……”老人們掛在口頭的幾句話是理解,更是心酸。

其中一些台詞像是在腦海裏打上烙印,怎麼都揮不,忘不了,麻雀那一段更是如此。

父母與子女,世間還能找到比這更親密的關係嗎?為什麼還要有那麼多猜忌、懷疑和冷漠?是不是人性本賤,越是對自己好的親密的人,便越是容易忽略和傷害?

總的説來,一部電影,能夠用如此細膩的鏡頭語言給我們講述之前不瞭解的老人生活,引發觀眾對於親情人倫的思考,實屬不易。昨天下午看的《復仇者聯盟》也很好看,創意很好,3D效果很贊,可總覺風過無痕,看完了震撼了就結束了,日後我大概不會怎麼經常想起這部電影(可能個人對於這種類型片不夠感冒),但我一定會經常想起《飛越老人院》,思考怎樣讓爸爸媽媽在即將到來的老年生活裏不孤單不失望。也許説教色彩略微濃厚,可是這個社會,需要。

講好一個光怪陸離的故事需要生動的想象力,而講好關於老年人和親情這樣一個已經講了千百年話題的故事需要的就是對生活敏鋭的感知力了,從平淡的生活中發掘出那麼一些值得關注的細節和感動人心的力量。不知道我這樣類比準不準確,《復仇者聯盟》就像一些高深的學者所作的高深的講座,聽完講座,我會嘀咕一句:“好高級啊,可惜我不懂……”,而《飛越老人院》就像是翟學偉老師的課,講的東西是日常生活中人人都接觸得到,人人都聽得懂的東西,可經過他的挖掘和講述,會讓你覺得:“啊,原來是這樣的……”並在日後生活中常常產生聯想。

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

當我們年輕,奮鬥事業,多擠出時間陪陪爸媽,給他們講講我們的生活,即使他們一知半解。也許對他們來説,能時常聽到在遠方求學的我們的聲音,就是一種幸福。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2

電影看完,腦海中留下了這幾個畫面,老人們充滿熱情地集體排練,在排練中相互逗趣、設計逃離老人院,駕車“飛越”馳騁公路。一些七八十歲的老頭子和老太太住在老人院裏,想要離開院子去做一些常人看來比較瘋狂的事情。有活力,有激情,像是老小孩,直到他們如願以償登上了夢想的舞台,但外表健康、樂觀幽默的老周已經到了生命的終點??很現實很寫真的片子,反應了現實的社會。雖然整部影片穿插着幽默和温暖,但是卻不能掩蓋那種兒孫不能膝下承歡的淒涼之感。也許整部片想告訴社會,希望老有所依。

當老人們在排練節目響起動畫片《西遊記》的配樂的時候,腦海裏浮現出唐僧師徒還有白龍馬歷盡千辛萬苦去西天取經的形象,再聯想起這些老人們,心裏莫名有種酸楚的味道。看着這些老人,給我的感覺,除了以上的遺憾和不滿,更多的是對他們有自己的追求,完成和實現自己心願的那種精神。

我們有什麼可以埋怨父母的呢!我們總是苛責身邊的人,對陌生人卻很寬容,這讓我難掩痛心。當他們晚景淒涼、茫然的坐在老人院的太陽地兒裏放空,接受模式化的探望和慰問,他們是誰,曾經做過什麼,都已經不在重要了。他們是模糊的,已然淡出人們的視野。

《飛越老人院》在講一羣老人們故事的同時,不乏對現實社會的一些令人心寒的事實的揭露。兒孫滿堂,子女繞膝,曾經的多麼令人嚮往和羨慕的事情啊!現在這些老人身邊,除了自己的影子,和一羣同齡人,沒有一個家人兒孫的影子了!我想,除了家人之間的關係問題,還有一個就是社會對老人的關懷問題。很多人認為,把老人往老人院裏一送,然後想着以後有空了再來探望探望,這樣就算是盡了一片孝心了,甚至送了,根本就忘記還有老人在老人院這一回事兒了!這還像話嗎?他們根本不關心老人心裏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老葛在給他的孫子講故事的時候,哭了;所有人都哭了。只是一個麻雀的故事,就已經讓我們感到如此悲哀!

擦擦濕潤的眼眶,給遠方的奶奶、爸媽打個電話。電話那頭開心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説,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有一位父親曾説“我們給孩子打電話,其實就是想聽聽孩子的聲音,知道他們一切都好就行了。”沒錯,做父母的要求就是這麼簡單,只要你好,他們就感到放心、安心,不是有這樣一句話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有這樣一則廣告,講一羣老年人不顧年事已高,帶着朋友及妻子的遺照,騎着摩托車環島,最後到海邊看日出,打出的廣告詞是“人為什麼活着?”這個問題的答案誰也沒有辦法給出,或許它的意義就在於尋找我們活着的意義本身。一羣老年人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而設法偷走出老人院,“超級變變變”的舞台表演,就在這樣一場路途和表演的過程中,化解了家庭幾代人之間的怨結。

在他們去天津的那一段,路邊大片大片的金黃色原野,蜿蜒的河水,藍天和白雲,奔跑的馬羣。海邊看日出時,老人並排着坐在沙灘上,初生的太陽映紅了海水,老周就在這樣的安詳的景色中離世。生命的浮與沉在這一刻交匯,寧謐之間流露出的情懷無法用言語表達。老太太那飽經風霜的臉上和眼神卻都清純得如同初生的生命,滄桑的歲月彷彿完全被遮蔽,一切在他們的眼裏都已經無法言語。

老人院給人的印象一直是陰沉、悲慼、壓抑,電影中老人院門口寫的“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是的,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在那時,我們的子女又會怎樣對待我們?送往老人院?還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用我們撫養他們長大的耐心來對待我們?一切都是未知的,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關心、尊重老人,給老人一個安心、舒逸的環境,讓他們在自己的晚年依然擁有開心,讓笑聲伴隨他們的晚年。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3

人生是對稱的,就如同老葛講的麻雀的故事,父親能對孩提孜孜不倦的説着“這是麻雀”,但兒子卻只會不耐煩的對老父説着“這是麻雀”而揚長而去。豆蔻對應的是耄耋,他們都有夢想,都有着衝動,只不過前者受着學校的禁錮,後者受着老人院的束縛,老葛和老周等老人能夠開着一輛破公交車去追夢,且是瞞着院長和家屬的“私奔”,直到院長追上了他們成為了“公奔”的“同謀”。

其實每個老年人的心裏都藏着一個未盡的夢,比如老周想去參加比賽想去海邊,只不過身邊的人理解不了老人的夢,而老人的子女的夢就是讓老人們安穩的坐在老人院裏的躺椅上曬太陽。我們不必把老人院想成是“老人怨”,這個老年人的小天地裏未必有他們子女想象的那麼的冷漠和孤寂,這裏有的老人喝牛奶、有的老人喝啤酒、有的老人是木匠、有的老人會繡花,這裏就是老人院外面的世界的投影,只不過影子的顏色始終是黑白的,所以老人們想讓人生的最後幾站五彩起來。

公路飈車、河邊野餐、蒙古包裏盡情歌舞,老人從來不缺年輕人的浪漫,都説人生就像是一場旅遊,你讀中學的時候暑假時的旅遊會擔心下個學期的成績、你大學畢業的旅遊會惦念儘快找到工作、你結婚後的旅遊會掛念客户的訂單會不會跑掉,你單位裏的旅遊會心繫孩子是不是聽話,唯有當你年老體衰之時的旅遊是無拘無束、心無旁騖的旅遊。

有些人之間千言萬語仍然咫尺天涯,而父子之間其實無聲勝有聲。老葛和兒子間沒有好好交流解釋,當他們彼此想説話之時,往往會被對方誤解,可是當他們真正的遠程電話時,無用説什麼比説什麼都強。

追夢,向來是沒有年齡的限制,只不過對於年輕人而言,夢想顯得豪華奢侈;而對於老年人而言,追顯得彌足珍貴。年輕人沒有老過,老年人是從年輕過來的,註定了老年人的睿智和敏鋭,但同時他們的軀體是笨拙和脆弱,有些老人的子女恨不得變成一台榨汁機,將本已乾癟的水果榨盡最後的點滴,有的老人默默承受,他們自己説服自己,這是為兒女最後的奉獻,如果他們的夢僅僅是兒女們靠着自己這棵蒼老的柏樹好乘涼,那我無話可説,倘若你的夢不僅限於此,那就用自己不多的水分去滋潤自己。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4

張楊導演的這部《飛越老人院》,在題材上和許鞍華導演的《桃姐》撞車,兩者遭遇,比較也就難免。有趣的是這兩部關注老人的作品在人物設定上似乎有意區分,張楊的作品中雖然有老葛、老周兩位主人翁,故事的主題更像是一出老人羣戲,老葛、老周只是拎出來單獨表現家庭關係的;許鞍華的作品是可以説是桃姐一個人的獨角戲,在許鞍華的鏡頭裏以女性角度居多,而張楊導演選擇了以男性老人角度為主,這或許是導演本身的性別差異的緣故。兩者不變的都是對老人充滿關愛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年老的思考。相比於《桃姐》的細膩情感和隱忍剋制,張楊導演的《飛越老人院》動靜則要大得多,情感表達也更為“張楊”。

片頭字幕時的一通老人院中老人羣像畫面,就直勾勾的把年老景象塞到觀眾的意識中,年邁體老,形容枯槁,導演對於老年的生理展示毫不避諱。然後不無恐嚇意味的將一句“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標語既隱約又大大咧咧的亮出來。在未講故事之前就已經給觀眾來了個下馬威,以此來“強制”觀眾入戲。與“年老”這一主題擺脱不掉的家庭倫理關係也直接登場,結婚買房、子女不贍養、覬覦老人財產等等,各種社會問題輪番登場,只要能掛的上邊的都拿來批判,不過這些批判通過人物對話而非真實的戲劇衝突來展現,那批判的力度以及對觀眾的影響都會弱化很多。雖然故事主打“飛躍”——跳出老人院的束縛,追尋老年的夢想。看似“動作”戲,語言説教卻佔了很大篇幅。院長找到河邊的老人們,導演也無法用行動來感化院長,轉而求助於老人的眼淚,語言表達只有“麻雀的故事”能説動觀眾,其餘語言不配上眼淚都略顯枯燥。老葛的祖孫三代衝突本是件可以大加利用的設定,父子仇恨鋪敍時埋的太深,總不至於電視上老人淚流滿面就立馬怨恨消散了。導演對有些轉變處理的太粗糙,就像老人在超級變變變上三面鏡子的創意表演,並不能看得出有多麼的精彩。故事的本意是老人熱情參與,重點不在節目質量如何,而在精神可嘉。但是對於導演來説對影片每一個細節進行打磨將理由説充分才更能服眾。

也許是想更為直觀的表現夕陽無限好的主題,影片的畫面風格充滿美感。金黃草原羣馬奔騰的場景和大海邊太陽初升的畫面,都像油畫般充滿質感。相比於老人院水泥建築的枯燥單調、四周雜物的'亂糟糟,這些室外美景無疑也成為老人們飛躍老人院的一個理由。老人在草原上開車的一幕確實唯美,也確實似曾相識。翻開張楊導演的履歷,不難發現本山大叔曾經也行走在張楊導演規劃的公路上。對於公路電影,在《落葉歸根》中張揚導演已經玩的很熟練了,依靠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遭遇,或批判或讚揚,可以把若干不相干的事情以公路為線搭配到一起,顧及到的面積會很大。而這個故事公路並非重點,導演把有限的遭遇都服務於對老人的尊敬的主題上了。老人們開着公交飛馳在田郊野外的公路上,與越野車廖凡斗車,與拉草老農揮手,這些公路奇遇配上一路美景用來表現“飛躍”的過程也再好不過了。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5

《飛越老人院》是一部不錯的電影。關注老人的健康不只是生活上的,更應該是心靈上。養老院可能是今後中國老年人的歸宿,可它未必是一個理想的歸宿。隨着社會老齡化的來臨,做為兒女怎樣去關心身邊的親人?這不單單是經濟的問題,心靈和情感上的慰籍更是老年人的需要。《飛越》這部電影表達的就是這個主題。老人的晚年生活不應該像老人院裏的空氣一樣,到處瀰漫着呆板乏味死氣沉沉,老年人也需要活力,參與和希望。

當然,老人院是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必然產生的機構,它貌似其樂融融,安逸悠閒,但失去親人關愛的荒蕪的心靈,就像一潭死水,這應該是老人們最不敢面對的情殤。老齡化已經到來,中國兒女的孝道已迎來一個新的挑戰!無論物質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要想到做到。可是,在這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現實與孝道脱節的尷尬狀況!這是在當前社會形式下無可避免的矛盾和糾結。《飛越》這部電影在教導天下兒女們盡到孝道的同時,還給老人們指引了另一條路:生命雖有始終,但追求生活的快樂不應停止。身處老年,不是等待夕陽的墜落,而是勇於欣賞斜陽紅似火的壯麗;不是悲觀與落寞,而是積極樂觀的享受剩餘的生活;不是回憶與傷感,而是創造與憧憬;不是鬱鬱寡歡地在牀上死去,而是讓生命融化在探索真理的路上……人衰老的是生理的上的功能,而不是思想上的進取;人死的是肉體,而靈魂卻依然照耀着前方的路。我想,這樣的人生必是一個感動的人生,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生。

“百善孝為先”的道德禮儀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也必將一直影響下去。當然在以孝為主流道德的前提下,不孝的例子也比比皆是,這是被世人所不齒的。誰也不想做個不孝的子孫,那麼怎樣去做才是孝呢?這個問題就大了,或者不只是一個問題了。它牽扯到了很多,比如政治影響和風俗習慣。別國不瞭解,大的也説不了,我能説説的不過是自己的幾點體會和引申出來的些許看法。封建社會中的中國孝道我以為兩個字就能概括個大概,那就是:聽話。當然聽話不單是聽父母的話還要聽教科書的話,聽你所處社會習俗的話,聽那些所謂的正統思想的話,聽老一輩傳承下來的禮儀的話……不折不扣的盡着孝道。聽話不單是做父母的好孩子、老師的好學生、聽話還能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當然我所説聽話是有前提的,提前就是:那些被聽話的對象所説的話大致是正確的。如果父母讓你去殺人,老師教你去犯罪……那就不需要你去聽話的了。當然這樣的例子不屬於主流,可能也沒有。

但是誰假如説,聽話必然是正確的,或者説,父母、教師和社會習俗及文化傳承所説的話都是正確的,我相信凡是能辨別是非的人也不會相信的,這麼一推理,做個聽話的人就未必都是正確了,也未必就是好人了。聽話有時被世俗所強制,比如,農村裏誰家死人了,出殯的路上必是長袖掩面,哭哭啼啼。真哭還是假哭自是沒人湊上去歪着腦袋看某人的眼睛,但你不哭,就會被外人笑話了。這樣一看,這個孝也是有假的,有做給人看的嫌疑。好在這樣的聽話是善意的,是禮儀的文化。試問,在殯禮上誰還能開口大笑?我想在中國除了莊子還找不出第二個。但還有一種聽話則是對個人有利,於社會卻是貽害無窮了。那就是在政治強壓下的聽話。中國封建朝廷裏的奸臣個個無不是聽話中的佼佼者。奸臣聽皇上的話,皇上聽奸臣的話,那麼這個朝廷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歷代王朝的滅亡大致就是因聽話而滅亡的。所謂忠言逆耳嘛。這樣的聽話就是巴結獻媚,就是巧取豪賭,就是損人利己,就是血腥謀殺了……

當代歷史中還有一個把聽話發揮到極致的例子,那就是“十年的文革”。這段歷史大家都明白的。那些明白事理的人要聽話,他們要聽政治運動的話;不懂事孩子也要聽話,但聽的不再是父母的話,聽的是潮流的話。看看吧,就這麼被幾個陰謀分子一忽悠,就顛覆了傳承了兩千多年的孝道禮儀!孝道何其脆弱,道德禮儀又算得了什麼?而在當下社會,國門的大開,文化的融合,思想的開放,人格的獨立,生活方式的選擇,尤其受經濟市場的衝擊,一切傳統的道德仁義的元素正在被侵蝕和瓦解,幸福的定義和感覺也發生了大的改變……顯然,“聽話”這兩個字已不能夠詮釋孝的意義。作為子女,我們不再只做一個聽話的乖乖子女:我們要有自己追求生活的權利;因為思想獨立,我們也不要再聽那些口是心非的報刊言論;因為不高興,我們也可以罵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如果傳統習俗束縛了的生活,我們也可以棄之如敝履;如果父母沒有盡到撫養子女的義務,我們也可以以不孝來報復……總之,聽話我們要聽真理的話,不聽話,我們不要聽有悖於真理的話。就此打住吧,跑題了。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6

影片講述的是續絃的老伴去世後,老葛在非血緣關係的兒女家處境尷尬,而跟兒子的關係也始終沒有鬆動。無奈之下,老葛輾轉來到關山老人院,尋找當年同在一個單位的好友老周。老周熱情開朗,平日裏組織這裏的老人們參加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為了實現各自人生最後的價值,這羣老夥伴們毅然決定排練節目去天津參加比賽。可是,衰老與疾病讓院長無法下定決心開綠燈,而意外的事故更促使她對老周他們的表演下了禁止令。即便如此,老人們也從未放棄。他們決定偷偷跑出老人院,尋找生命中純粹的快樂與意義。

《飛越老人院》用樸實的情感引起無數人的共鳴。面對第一代獨生子女逐步進入而立之年,其父母的養老問題也浮出水面。這是一部讓人不能不流淚的電影,導演用温情風格揭示了我們再也不能迴避的比死亡還要殘酷的人性問題。

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組織專家學者研討首映影片《飛越老人院》,認為該片以當前社會老齡化問題為藝術焦點,傾訴了老人渴盼自由、渴盼理解的心靈之聲,具有強烈的現實精神和温暖的人性情懷,為電影藝術的社會關懷和社會問題的藝術化表達提供了一個樣本。學者們從社會學角度對影片的思想內容進行了闡釋。指出關心老人的程度體現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當前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但是社區的、家庭的養老服務因為很多現實困難不能盡如人意,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該片充滿真情的細節感人至深,很有針對性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喚起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孩子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朋友和愛人,曾經作為自己一片天的父母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成為了自己的負擔,打着為了他們好的名義,送他們去老人院,認為有吃有喝有人照顧,便可以心安理得的去過自己自由的人生。我們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以為自己給予父母的已是最好,殊不知,你心中的好,於老人而言,不過是枷鎖,不過是牢籠,不過是你自己的心安理得。這部電影,更多的可能像是為我們編制的一個夢,遼闊的草原,奔騰的駿馬,寧靜的大海和一羣在殘酷現實下追夢的老人。我們都會老去,但是,不管是年少還是蒼老,我都希望在這樣的夢裏馳騁,自有肆意的過完人生的歲月。可是在那之前,請先為了自己父母,去實現他們的夢!年少輕狂的我們躊躇滿志的説出自己的夢想渴望父母的支持的時候,請不要忘記,問問父母,可有未曾實現的夢。不需要昂貴的禮物,一個電話,一個擁抱,問一問父母未曾實現的夢想,帶父母去看場他們愛看的老電影,趁着殘餘的春色,帶着父母去感受大自然,亦或者,放下不必要的約會,安心為父母做一頓晚餐。我們能做的,其實還有很多,趁着還有機會。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7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後,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後,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説,需要的只是那麼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係之後,張楊在這部新片裏直指中國社會目前可以説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鋭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於一股温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後,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説了,談談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説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並大聲喊道:只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台詞無非是表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因此父子之間並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係,而是父輩對子輩有着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於一切,而這部電影裏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裏,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裏,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同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裏,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讚譽,也是張楊導演一直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遊記》裏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遊;另一方面,西遊記裏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願。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己的老伴,然而到了後來,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裏面。在老人院裏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讚歎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裏,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裏,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快樂。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8

同學推薦我看的《飛越老人院》,看完之後,深受感動。它藉着一羣老年人來講述了一個本應該是屬於年輕人的故事。用最青春爛漫、最動感歡樂的方式向現實社會發出嘹亮的吶喊。這羣生活在老人院裏面的“高齡團體”天天面臨着讓人心酸心寒的生老病死,不過他們積極樂觀、頑強勇敢,捍衞着殘存的點點尊嚴,自娛自樂向着夢……

時長一個小時44分的《飛越老人院》,看似很長,但是就像是一位長者給我們訴説他那個年代關於時光的過往故事,這部電影讓我看的從頭哭到尾,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親人,想起了已故的爺爺,想起了太多需要關愛的老一輩,想到自己的家。影片的整個劇情結構完全迎合着觀眾,在該煽情的地方也使勁煽情。影片開始十多分鐘之後,我幾乎可以把後來的所有劇情全猜到。但是就是這樣的俗套和預想之下,影片的後半段還是讓我幾度忍不住哭了起來。不管爛俗不爛俗,能讓我專心致志看下來,又能感到我的影片,我就是喜歡的。如果觀影的時時刻刻都要想着藝術價值或者直指現實什麼的,這樣也真心太累了。

大多數的中國人不懂得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情,很少對父母説出類似“我愛你,你們辛苦了”之類的話,也很少給父母一個擁抱、一束鮮花等,我所見過的最多是打個電話,聊一些家常,或者親自下廚給父母做一頓豐盛可口的菜餚,抑或是買件衣服等相對來説比較含蓄的表達方式。我們總説要及時珍惜身邊的人,及時孝順他們,不要等來“風雨靜而風不止、人慾孝而親不在”的悲慘境地,我們可以不懂得表達,可以不會煽情,可以不買任何禮物,但是對待老人的孝心一定要有,打個電話,聽聽他們的嘮叨,其實是一種很大的幸福。父母並不希望我們大富大貴,真正希望的是我們能過的好,以後有個好的歸宿,平平安安的也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安慰。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9

《飛越老人院》,這是我今年看的為數不多的幾部好電影之一。沒想到我們的導演居然能關注現實,更沒想到關注的還是老年人這一容易被人忽視的羣體。説實話,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對老年人的生活以及老年人的心態並不瞭解,以為人到老年就心如止水,除了整天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就沒別的事可做了。這部電影讓我知道,看來我雖置身現實,但卻並不瞭解現實。

如果除去各種意外疾病事故,每個人都會毫無例外地步入老年。現在朝氣蓬勃的我們都不想過多想象自己年老時候的樣子,也許因為人就是一種總是喜歡往好處想的動物。儘管我們在心裏深深明白:自己遲早也會有衰老的那麼一天。這部電影給了我很大的震驚,同時也很快驚醒:我的父母,也將很快步入老年。作為他們唯一的兒子,我想平時對他們的關心真是太少了。這種驚醒讓我重新回到當年創業的慾望中,我想,也許只有我的成功才是給他們的最大慰藉。我不想因為我的失敗而讓他們在步入老年後依舊對我的前程每日牽腸掛肚。

想起老人院那些孤寂中顫巍巍的老人們,有的甚至生活已經不能自理,有的已經陷入老年痴呆,甚至還有被用繩子日日綁在牀上的……回想起這些畫面,我有一種難以説明的情感。中國的老人也許是世界上最悲催的,他們為子女奮鬥一生,但到最後,子女繼承他們全部所得後,未必會如願孝順。中國人一向説自己是孝行當先的,但我們也許是世界上最不孝的一個民族。上世紀美國作家亞瑟·亨·史密斯在《中國人的德行》中就有這樣的觀點。我不知道這種言行不一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是否也有幾千年封建體制的原因。但另一種事實卻是這樣的:我們通常向世界所宣揚的東西,大多都是我們根本不具備的東西,恰恰是自己最欠缺的。

人老萬事休,這是中國老年人最真實的呼聲和寫照。我們也會有顫巍巍的一天,沒人會想自己的老年將在無盡的孤寂中渡過。我想凡事都是因果的,要想自己的老年獲得安穩境遇,自己就要為子女們做出表率,別讓自己的父母的餘生在孤寂中度過。人老之後,因為心境以及精力的原因,很多願望靠自己已然無法實現,我們做子女的,除了在物質上給他們的關心外,最好就是想方設法幫助完成他們的願望。也許忙碌的生活會讓我們無暇顧及這些,甚至會漠然視之,但相對於雙親為我們付出的所有,繁忙的生活不應該成為我們孝行的羈絆。自私一點來講,孝順雙親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做你會在一定程度上稱為子女們的表率。要相信,你怎麼對待雙親,子女們將來也會這麼對待你,你父母的今天,也許就是你的明天。

關於這部電影的情節以及其它細節,在最近中國的電影中是比較出色的,但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反映的現實。如韓寒所説,只要是表現現實的電影都不會太爛,誰讓現實那麼爛。但請看到這篇博文的人一定去看看。

飛越老人院的觀後感10

當我打開電腦,一部《飛越老人院》的電影吸引了我的眼球,起初我認為又是像許多電影一樣玩穿越,但是穿越時間的隧道去看古代的老人院會是什麼樣呢,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看起了這部電影,可是當我看完了這部電影之後,聯想到我自己的父母、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想到了很多很多。

這部電影主要演的是一羣年歲已高的老人們因為各種原因被家人們送到了老人院,身體的每況愈下和精神上的孤獨讓他們十分憧憬老人院外面的生活,可是迫於家人的擔心和院長的管束他們不得已一次又一次地放棄自由生活的權利。直到老金的一次提議,他在老人院裏召集身體健康的老人跟他一起去參加《超級變變變》的節目,當他們設計的節目博得了大家的笑聲,他們更加堅定了要到節目現場去參加表演的信心。商量過後,他們的想法雖然遭到了家屬和院長的反對,老金和其餘老人們仍舊決定這一次一定要出去看一看走一走,不想只活在老人院裏。於是大家齊心協力買了一輛大巴,逃脱了老人院保安的管轄,偷偷溜出了老人院,一路歌唱歡呼,活出了他們想要的激情,脱韁的野馬自由地奔跑在大草原上讓我想到了這羣老人們真可謂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並不是只有年輕人可以活出自我,老人們也應該比年輕時更熱愛生活。

這部電影裏的老人們是一個大家眼中的弱勢羣體,可是他們雖然在生理上不如從前,心理上卻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熱愛自由和生活,他們有自己的煩惱,雖然被忙碌的孩子們冷落在老人院裏,

可他們心繫子女渴望温馨的家庭生活,渴望化解跟子女們的矛盾。

電影裏很多細節的刻畫都讓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常常想起自己的父母來。讓我們這些在喧囂之間忽略家人的孩子們重新審視自己,主動去呵護和父母之間無比珍貴的感情。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個情節是老葛跟自己的孫子説的那個麻雀的故事,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眼睛有些模糊了。老金在參加《超級變變變》的舞台上被採訪的時候説之所以參加節目是為了讓在日本的女兒能在電視上看到自己,沒能在海邊看到日出的老金終於在老人院裏看到了大家特意為他準備的節目,堅強有愛的他們用自己的身體為老金表演了最美的一次海邊日出,譜寫了不老的生命樂章。

其實老人們想要的很簡單,孩子們工作之餘常回家看看,逢年過節常回家團聚團聚,有時候只要我們一句温暖的話,尊重他們的眼神,不嫌棄他們的態度。只要我們換位思考,想想自己的孩子再想想自己的父母,只要我們靜下心來細細體味,這一切都是來得及的,不要等到父母頭髮斑白或遠離人世才後悔莫及。讓這部電影給我們一個反思的空間,也給我們敲響警鐘,重視跟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6me6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