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紀錄片蘇東坡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蘇東坡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蘇東坡觀後感【精品多篇】

紀錄片蘇東坡觀後感 篇一

王爾德曾説過:“這個世界上好看的臉蛋太多,有趣的靈魂太少。”毫無疑問,宋代的蘇軾恰恰是這樣一個有趣的靈魂,他不僅是當時名滿天下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還是一位美食家,一名佛、道學愛好者,同時他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員。在央視大型紀錄片《蘇東坡》中,台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談道:“我常常跟朋友講,我如果要去旅行,我不要跟李白一起,他這個人不負責任,沒有現實感,跟這個杜甫在一起呢,他太苦哈哈了,恐怕太嚴肅,可是蘇東坡他就好,他可以做一個很好的朋友,他真是一個很有趣的人。”蘇軾正是這樣一個有趣的人,命運將他玩弄於股掌之中,將他從一個意氣風發、憤世嫉俗的輕狂少年變成了那個我們所熟悉的飽經滄桑、放達自況的東坡先生,但他總能在苦難中開出花來,即使在艱難的生存中仍不忘品≤≥味生活的趣味。

當他因為“烏台詩案”被貶黃州時,身為戴罪犯官,日夜處於嚴密監視當中,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好友徐君猷見他生活得如此窘迫,便將軍營的一塊荒地暫且讓給他耕種以養家餬口,地雖不是什麼好地,但蘇軾依然甘之如飴,為了致敬景仰的前朝詩人白居易,他將此地命名為東坡,且自號為東坡居士。對有些人來説,苦難也是人生的一筆重大財富,對於蘇軾來説,黃州之徙雖然殘酷地摧毀了他的政治生涯,但也正是黃州成就了他的創作生命。所以黃州之於蘇軾彷彿是“第二故鄉”般的存在,是他的精神家園。在臨終前寫下的《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蘇軾在黃州度過了自己的四十五到五十歲,在惠州度過了自己的五十九到六十二歲,在儋州度過了人生的六十三到六十六歲,“黃州惠州儋州”,蘇軾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為失意的時期,但同時也是他覺得最能體現出自身價值的三個時期。

無論自己被貶謫到哪一個地方,蘇軾都會努力融入當地老百姓的生活,讓自己生活的與他們無異,而不是時時執著於仕途失意的不快,因為異鄉人的身份而與當地格格不入。他曾説,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中天下間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所以在黃州,他故意打扮得像一個老農,與當地人喝酒烤肉,談天説地,夜晚喝醉城門關後便由城牆爬入城內,無所顧忌,連鄰居都不敢將他與那個名滿京華的大文豪聯繫在一起。蘇軾還是個很會生活的人,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當時的肥豬肉沒人願意吃?不要緊,蘇軾用便宜的價格將豬肉買回來,精心烹飪,製成的菜餚肥而不膩,鮮嫩可口,遠近聞名,名為“東坡肉”,他將制好的“東坡肉”分給老百姓品嚐,是不是頗有些歐陽修“與民同樂”的境界?嶺南是蠻荒之地?瘧疾橫行?不要緊,這裏至少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羊身上只剩下羊骨頭可以買回家了?不要緊,蘇軾將羊骨頭放在火上炙烤,美其名曰:“烤羊脊”,並在給弟弟的信中大肆介紹了自己這道新發明的美食,還稱這道菜吃起來很有蟹的味道。再次被髮配到邊疆之地、天涯海角的儋州?不要緊,已值風燭殘年的他早已做好了身死異鄉的準備:“今到海南,首當做棺,便做墓。乃留手疏與諸子,死則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東坡之家風也。”蘇軾這一生未曾屈服過,他在朝廷一直是受打壓的對象,直到死都依然是罪臣之身,他的愛妾王朝雲評價他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此話無不貼切,但已多次被外放地方,蘇軾又有何懼?留在京城,不是泯滅本心,與世俗同流合污,便是陷入黨爭,無法脱身,對他而言,離開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反而能堅守本心,保持內心的純潔與寧靜。

蘇軾有一首詞《定**·常羨人間琢玉郎》:“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相傳,蘇軾的好友王定國受蘇軾的“烏台詩案”牽連,被貶謫到地處嶺南蠻荒之地的賓州為官,受貶之時,其歌姬柔奴對他不離不棄,毅然隨行至嶺南。元豐六年,王定國北歸,宴請蘇軾等人,請出柔奴為眾人勸酒,蘇軾見其風姿綽約,容色清麗婉約更勝當年,笑靨中似乎還夾雜着一縷嶺南梅花的清香,不禁疑惑道:“嶺南的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不料柔奴欣然對曰:“此心安處,便是吾鄉”。蘇軾聽後,大受感動,便作此詞,以贊柔奴。“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內心能夠得到真正的安定,無論此時身處何方,又有什麼所謂呢?這顆心得到安定的地方,就是我的故鄉。這句話可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它得需要多大的底氣和自信啊,但蘇軾説出了,當然他也做到了,他真正做到了無愧於人、無愧於心,他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他將他心中對世界的善意帶給了身邊的每一個人,在旁人的眼中,他永遠都是那個豁達樂觀、況然自適的東坡先生,或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有底氣地發出:“此心安處是吾鄉”這樣的宣言吧。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二

看完紀錄片《蘇東坡》第六集,為他和王朝雲的惺惺相惜不勝唏噓——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然而,更讓人心中一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上的兩個閃光點:一 “蘇東坡是一個容易感傷的人,也是一個善於發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一再降臨,他就用這樣細小而具體的快樂,將苦痛化於無形”——指蘇軾被貶官後,沒法買羊肉,就買來羊骨頭,自己動手發明了一道美食“烤羊脊骨”的事情。

二在一個就面對生死時的豁達和現實態度,是常人不可及的蘇軾在常州病重之時,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囑咐説,我一輩子沒有做過虧心事,所以不會下地獄的。我心裏毫無畏懼,你們也不用為我而心裏難過。——在家人面前,他是慈祥開通的長輩彌留之際,好友維琳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説,“端明宜勿忘西方”。維琳方丈的意思是説,你不是信佛嗎,你苦了這麼長時間,現在要走了,你嘴裏唸叨唸叨自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你就真的能去了。然而蘇東坡的回答,卻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的現在不是分離的。如果我曾經用心的過了每一天,那西方極樂世界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我生命結束了,要往生到一個獨立的西方極樂去!——在世人面前,他又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把實事務虛以寬慰親人,在好友面前,他又把虛事務實以坦然面對寂滅的輪迴。

蘇東坡紀錄片觀後感 篇三

蘇東坡有一種情懷,亙古綿長,無私無求,不因季節更替,不因名利沉浮。然而他沉睡千百年,直到2018的現在,都不曾改變。(文章的開頭可以稍微鋪墊一下,開頭由於直白了一些,顯得有些突兀。或是可以把第二段和第一段換一下位置,可以從當前的現象引出蘇東坡,與之形成一種對比或共鳴。或者也可以把首段放到第三段的開頭)

爽朗的天空綻出烈日的笑顏,雲朵在光束中毫不顯眼,但真實骨感。街上多了些叫賣的小攤,對面開張的餐廳裏氤氲着醬香,可是被那奢侈厚重的玻璃門阻擋。清晨的街市邊總是坐着些工人和流浪漢,整條路上充斥着菜香和垃圾腐爛的氣味。我坐在餐廳靠窗的一角,看着最近網上曝出的假疫苗和假奶粉的事件,同樣替那些父母感到擔心。“末日動盪”,人心泯滅,這真是一個令人絕望的世界。眼前的新聞和窗外的景象,我不禁黯然神傷,陷入深思。(此處可以穿插,我想到了蘇東坡)

北宋有位偉大的政治家,蘇東坡。他生平經歷起落跌宕。每個人在青澀之年都是懵懂無知,不知收斂性情的,亦如他,在書文中大發勞騷,被貶謫,後升官,欲升又貶。他反對新政法,卻用一生的時間温暖了他任職還有貶謫地方的每位百姓的心,時刻保持着“民貴君輕”的信仰。越是艱苦貧賤之地,他越能贏得老百姓的愛戴。在杭州任職時,當地糧食短缺,蘇東坡就拿修葺官舍的錢去換糧食,並向朝廷申請,資以補糧,百姓們這才度過了乾旱之季。第二年,杭州大鬧瘟疫,眼下百姓的生計,讓他不得不食言自己的摯友巢谷,開了“聖散子”這一濟藥方。因為此心安處,便是故鄉。

蘇東坡一生不追隨,不盲從,堅持實事求是。他熱愛着自己締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護的民眾。他温情地注視着人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温暖的人間情懷,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千年後,一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甚至是海外,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

然而,在今2018,大部分的人情世故越來越冷漠。他們認為一切都需要金錢,一切都為了名利。為了提高成本,而大量散賣假藥,不顧萬物生靈;為了顯示自家菜品的奢華,而揹着良心標價;想要成為網紅的人,卻在網絡上發佈殘虐貓狗鼠兔的視頻……(這段文字口子開小,與蘇東坡的某個點結合起來寫,並寫詳細,這樣會好很多。太過於面面俱到不好。)

很多時候矇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我們原可以像蘇東坡那樣,用頂風迎雨的態度,多點淡然,少點虛榮,過真實自在的生活。不計較名利地位,不比較高貴謙卑,與每個人都如舊相識般親切。這才是真正的快樂,靈魂被永遠地用澄澈的水洗滌,不再抱有遺憾和不純的思想,不再有對於世間的罪惡感,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像蘇東坡那樣活在2018,枯樹會發芽,石頭會開花,一張紙頁成為傳奇,人們就會從那張古老的紙上,嗅出舊年的芬芳。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kog6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