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多篇大綱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多篇大綱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多篇大綱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6篇,希望你喜歡。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一

今天,學校組織觀看了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組織拍攝的六集大型電視紀錄片《為了和平》。

70年前,為保家衞國,中國人民志願軍與強敵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他們以堅強、無畏、勇敢,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讚歌;他們用青春生命,締造了一代中國人的偉大與光榮!他們值得銘記:記住中華民族擁有如此優秀的兒女,記住這支軍隊有着如此不屈的精神!

如今的和平,是這羣“最可愛的人”拼來的,我們將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為時代做出自己的貢獻!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二

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時代,有多少人還記得70年前的那份壯烈、那份執着、那份無畏一切的勇氣、以及那一羣最可愛的人?70年前,抗美援朝戰役在鴨綠江邊打響。百廢俱興,保家衞國,前仆後繼,冰天雪地……一個一個關鍵詞,勾勒出那段腥風血雨。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弘揚和光大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不僅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而且鍛造出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每當我們紀念抗美援朝時,我們不應該只停留在感慨的層次,應該更深入的去挖掘中國人民內核的精神本質——那種敢於拼搏的勇氣與大國的擔當。作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要學習祖輩的精神,懷着最崇高的信仰與堅守,努力開創一個更加和平開放的新中國。

銘記歷史從來都不是為了記住仇恨,而是激勵自己不斷的向前、向前·····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三

光陰如白駒過隙,距1950年已過去了70週年,《為了和平》這部意義深刻的紀錄片於2020年上線播出,向我們展示了抗美援朝艱苦的奮鬥歷程。

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他們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們如今所處的“和平”年代中,也有更多的英雄們在為我們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拼搏着。動盪不安的國際環境,有着這麼一羣人——他們毅然奔赴前線。他們只是因為國家需要,所以他們在這,站在我們的背後,擋在我們前面。在這個2020年疫情橫行的時代,也有着這麼一羣人——白衣天使,他們身着代表聖潔的白大褂,手上拿着各種手術刀,彷彿此刻他們也在戰場上,與“敵人”所搏鬥着,將生死置之度外,只為守護這片土地上每一箇中國人。

英雄精神代代相傳,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處處都有着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處處都有着凱歌以行的英風浩氣。江山不負英雄淚,且把利劍破長空!我們應秉承英雄精神,以英雄為榜樣,讓英雄精神激勵我們前行!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四

“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進,抗美援朝打敗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優美的旋律,這是上個世紀50年代人激動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憶。

中國一向提倡和平,不願引發戰爭,但這種表現卻被其他國家認為是軟弱、無能的行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晚清與民國時期,中國簽署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世界各國列強的侵略中國均選擇了退讓,但中國一味的忍讓卻沒有換來各國列強侵略的魔爪,導致中國的國土一塊塊被分隔。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漸漸的擺脱了“東亞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國人的字號,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場抗美援朝戰爭。

知名作家李峯,參考了大量有關抗美援朝歷史的圖書,精心創作出了一部全景式再現朝鮮戰爭歷史風雲的經典作品《決戰朝鮮》,全書共分為上、下兩冊,七個章節,共六百多個頁次。全書以一種恢宏的氣勢和凝練的語言,加上翔實的史料與多維度的視角記述,全景式的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鮮抗擊美軍的戰爭歷史。

抗美援朝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朝鮮的一項羣眾性運動。朝鮮戰爭於1950年6月25日在朝鮮內部爆發,美國立即出兵干涉其內政,中國人民解放志願軍攜海、陸、空部隊在1950年10月19日越過中朝邊境援助朝鮮抗擊美軍,抗美援朝戰爭持續了兩年九個月零八天,於1953年的7月27日朝鮮時間22時停戰協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麼樣的抗戰歷史呢?中國是如何在一個裝備極其落後、後勤資源保障薄弱的境況下抵抗一支現代化裝備的美軍,讓美軍不得不宣佈停戰的呢?那個時期,中國軍人沒有防彈背心,也沒有接受過“斯巴達式”訓練,更沒有火力強大的HK53、M16A2卡賓槍作為火力支援,有時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沒有食物供給。但他們依舊憑藉着自身頑強的信念與作戰意志,加上滿懷着對新中國幾億人民負責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國軍人在世界上贏得了尊嚴與生存。

著名軍事戰略專家、國防大學教授戴旭就對抗美援朝一戰對中國的影響,作出如下評價:

“抗美援朝戰爭是終結中國近代史的一戰,不僅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也一掃近代史上中國屢敗於西方列強的屈辱紀錄。”

美國作家莫里斯·艾澤曼在《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書中提到“身穿打着補西的棉製軍裝的中國士兵在這件事情上勝過地球上任何國家的士兵;他們能夠在夜色的掩護下極其祕密地滲透到敵人的陣地中去,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中國軍隊的裝備雖然落後,但他們懂得利用自身的優勢加上抓住敵人的弱點,還有不畏犧牲的精神,才能在戰役中獲得成功。在這一次戰役中,有多名英雄壯烈犧牲,

一級戰鬥英雄邱少雲,因美軍燃燒彈發落在邱少雲潛伏點附近,火勢蔓延全身,為避免暴露潛伏部隊,他放棄自救,壯烈犧牲,時年26歲。

一級戰鬥英雄孫佔元,在上甘嶺戰役中,他率突擊排對敵人陣地實施反擊,在雙腿被敵炮彈炸斷的情況下,仍舊以堅強的意志來回爬行指揮,用機槍掩護戰士並摧毀3個火力點,敵人反撲過來,他打退敵人兩次衝擊,斃傷敵人80餘,拉響最後一枚手雷與敵人同歸於盡。

特級戰鬥英雄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進攻部隊受到機槍火力壓制,他身體多處受傷,突然迎着敵槍口,挺起胸膛撲上去堵住了敵機槍口,用生命為部隊開闢了勝利前進的道路。

“不勝,毋寧死。”為抗美援朝英勇獻身的中國軍人還有千千萬,他們的精神令敵軍都為之肅然起敬,同時也令我們這些後輩感到驕傲不已。

這一段戰爭歷史成為了我國社會發展的催化劑,它使那些一直覬覦中國國土的國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五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國家記憶》欄目攝製的20集大型紀錄片《_》。整整70年前,一場震驚世界的戰爭,在朝鮮半島徐徐拉開。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最大規模的局部戰爭。

那一次,中國人民志願軍用鋼鐵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

那一次,中國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團結,向全世界證明:

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出兵朝鮮,為援助朝鮮、保衞中國安全,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生的戰爭.這場戰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10月25日定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烈士當中,有抱炸藥衝敵陣與敵同歸於盡的楊根思,有挺胸膛堵槍眼視死如歸的黃繼光,有戰友傷、自己上、炸死敵軍的一級爆破英雄伍先華,有雙腿傷、忍痛爬、捐軀開路的許家朋,有子彈打光拉響手榴彈衝向敵人的孫佔元,有卧火海忍劇痛、維護潛伏紀律的邱少雲,有搶修橋樑保暢通英勇獻身的楊連第,有戰終日、殲頑敵、屢建戰功的楊春增,有冒嚴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國際主義戰士羅盛教……

在朝鮮犧牲的十幾萬名烈士,他們來自祖國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曉的戰鬥英雄有:邱少雲 黃繼光 楊根思 羅盛教等.

無數先烈的鮮血,洗染了勝利的軍旗,浩蕩的鐵流裏,我看見了長輩偉岸的身驅,是他們,在為民族爭解放,為人民爭自由的戰鬥裏,創造了偉大的功勛.我們不能忘記那段歷史,更不能忘記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解放軍的豐功偉績將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

《為了和平》大型電視紀錄片觀後感篇六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仍記得國中歷史課上學習抗美援朝時放的這段音頻。當時的中國建國尚未很久,內部也未完全安定,但在接到鄰國朝鮮的求援時,仍義無反顧地選擇派兵出征,抗美援朝。在觀看《為了和平》紀錄片時,我彷彿真的回到了當初那個硝煙瀰漫但卻充滿着中國人正義氣息的戰場上。作為戰士,他們堅守國家大義,秉持民族氣節,在戰場上毫不退縮,勇於同侵略勢力鬥爭。

閲讀和觀看紀錄片可以讓我們接近歷史,但我們對歷史的探索和學習,絕不能僅限於此。因為歷史本身,從來不是束之高閣的文獻,不是跌宕起伏的故事,也不是有聲有色的紀錄片,更不是貼滿標籤的習題集。它是載着無數有志之士思索與實踐的經驗,是浸着無數革命先烈鮮血與淚水的經歷,它是活生生的、沉澱着無數人歡笑與痛苦的事實。

面對嚴肅的歷史,我們不能採取遊戲的或者過於詩意的態度,亦不能陷入極端的憤慨與悲傷。追溯歷史,從不是為了仇恨過去的殺戮,而是要在今天凝聚起和平力量。“記錄是為了“記住',不怨才能“不忘'。”只有儘量拋除偏見、保持理智思考,我們才能對歷史有更清晰、更客觀的反思,歷史的價值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

今日的中國不再是曾經的弱小,但不忘歷史,讓反思成為溯古究今的紐帶,才能讓我們揹着理性的行囊,共同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瑰麗華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m3m5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