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精彩多篇】

我們的父輩 篇一

我們的父輩,一個個都經歷過人人自危的時代,所以,他們,我們不懂……

——題記

因為思想的沉重,他們會徹夜翻來覆去閉不了眼,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複雜的,他們要考慮的,比我們多得多,他們經過了人情世故,世態冷暖,他們也曾有純真,幼稚的時候,但那太短,他們要在他們的父輩教導的那一點點的基礎上,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很多東西,他們現在的成就,是自己摸爬滾打出來的,他們那單純的正方體,早已被歲月打磨地圓潤光滑,你可能會覺得父母假,裝,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那不是他們的真心。

他們當然也有單純的打拼時代,他們遭盡冷眼,淋遍了雨,哭完了淚,最終等來了他們的光輝歲月,因為他們經歷過,知道承受那些東西的累,所以他們不想讓你再承受一次,他們太愛你了,他們經歷過有一腔熱血卻只能旁觀的痛苦,他們經歷過,就夠了,他們不想讓你再苦,再累了。有同學跟我訴苦,説他爸媽把他的人生道路都設置好了,就等他去走,好無聊。我當時什麼也沒説,只是為他的父母惋惜,他們的孩子,註定要走和他們一樣的路,無法改變。他的父母也許很少對他笑,一直都在罵他,但是罵他實則在為他的不理解而生氣,很少笑是因為他的父母試圖隱藏他們的脆弱,他們經歷了人情世故,每每想起作文,想想,笑得出來嗎?

許嵩的《世界變冷》有一句:“果能夠多一點點微笑,快樂也會多一點點圍繞。”但是現在在這個冰冷的世界裏,他們的心早已被覆上厚厚的一層鋼鐵,那是他們的最後防衞,現在仍有很多孩子,獰笑着,把父母的最後防衞撕破,他們不知道,那時父母臉色的蒼白並不是生氣,而是因為孩子的不理解而悲傷到極致變得沒有眼淚。所以,往往讓父母悲傷的,不是自己的不苟言笑使世界變冷的自責,而是不被子女輩理解的悲傷。

終於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他理解了人世間的坎坷,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再走他的路,所以他逼迫孩子,孩子反抗,他也老了,想起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突然想起,自己年輕時激烈的反抗,不就像自己的孩子?他頓悟了,隨即悲傷,父母早已離去,母親去世時自己還在商海遭拒,心灰意冷,把手機關了機,兩天沒開,於是便沒見到母親的最後一面,聽人説,母親的最後一句話,是“我的兒子……”當時覺得理所當然,現在在這麼一個愜意的午後,頭髮花白的他,終於哭出了聲,而現在,卻沒有母親那温暖的手掌撫摸着背,沒有父親渾厚的聲音安慰了……

當懵懂化灰,單純遺盡,皺紋滿臉,學會旁觀,知道退讓時,你會理解父母,心疼父母,懷戀父母,你終於長大了。——後記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篇二

在統治者眼裏,沒有血流成河的鮮血,只有追求勝利的野心。

看完《我們的父輩》,無論如何我也抑制不住想要寫影評的衝動,藉着這樣的電影只想憤青一把的嘲諷一下我們生活世界多數人的意淫。

看國產抗日劇,你看到的永遠不會是震撼而會是手撕鬼子的大快人心酣暢淋漓。看完你不會感覺生命的脆弱,死亡的可怕。因為國產神劇給我們呈現的即使是死亡也會是那麼大義凜然,蕩氣迴腸。一如既往的意淫,讓現在更多的愛國者,充滿了對戰爭的渴望。因為在他們看來,即使戰爭開始他們也是戰爭英雄,註定名流千古。在我看來,看着這些電影,我只想説,如果讓編劇抗日,或許只需要八天,並且我們還會覺得小日本所有人死有應得,我們的人刀槍不入,恨不得再挑起一回戰爭。

當你看完《拯救大兵》、《兵臨城下》、《兄弟連》、《我們的父輩時》,死亡帶來的不寒而慄總會讓你躲避戰爭。戰爭題材的電影是是讓我們反省,而不是讓我們自娛自樂的意淫。正如弗裏德漢姆所説,戰爭會把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呈現出來。看完《拯救大兵》,我感觸最深的是裏面的厄本,這個在戰爭面前所表現出來的最本真的恐懼,以至於久久不敢開槍,看着隊友死。這就是戰爭的殘酷,我們看的時候會想,他趕緊死掉,但如果換成我們,或許我們早已成了逃兵,連槍都不敢拿起。因為死亡隨時可能襲來,沒有人生下來就盼着死。

《我們的父輩》通過五個人的視角,很好的向我們呈現了戰爭所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影響。他們只想好好的活着,從小灌輸的教育思想讓他們認為戰爭真的的是為了解放和拯救。對於死亡,在他們最後一次狂歡面前只是一個名詞,因為他們相信聖誕前他們還會在這裏載歌載舞。

電影中最不該死的兩個人死掉了,本來該死的三個人存活了下來,導演通過這樣表現的手法,向我們呈現了戰爭的變換莫測和對人思想轉變的深刻揭露。

弗裏德漢姆討厭戰爭,從最開始就認識了戰爭的結局。可最後被父親逼了第二次參加戰爭。其實那時他已經明白了死亡早已註定。只是什麼時候,怎麼死而已。他明白自己走的每一步,從最初的參戰,只是因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父親的逼迫和所謂戰爭英雄兄長的比較,參戰時的牴觸,在泥淖中被蘇聯人錯誤指路徹底的消磨掉,他已經明白這是戰場,沒有同情,我們從不仇恨,只是因為我們是對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當看到威爾漢姆被槍榴彈擊中後,他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強攻下破壁殘垣的通訊站,他更加深了對於戰爭的厭惡,但那時已經停不下來了,雙手沾滿了鮮血,只有等戰爭結束,以死來贖罪。戰爭把他培養成劊子手,他可以擊殺手無寸鐵的孩子,同樣可以放走維克多。行屍走肉的他只是在等着死亡。我特別喜歡電影中那個狼的鏡頭,導演無情的諷刺了人的貪婪,在滿身血腥味的人面前,狼也畏懼的跑掉了。弗裏德漢姆是二戰中普通的一員,他的死早已註定。

維克多,對於納粹不報希望,卻對於德國充滿幻想。第一次逃出來後,甚至想回到德國。當在德軍的槍聲中逃跑時,他已經明白這個國家徹底拋棄了他們。他能做的只是活着,他可以放掉猶太人、可以放掉弗裏德漢姆、可以掛念着格雷塔。這是他僅存的信念,他從未變過,他討厭戰爭,卻身不由己的被捲入戰爭。

格雷塔,是這五個人中最天真,最活潑的一個人,同樣也經歷了對戰爭嚮往,恐懼、絕望、淡然的一個歷程。她喜歡歌劇,喜歡社交,她只想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愛想愛的人。可戰爭讓她身不由己,拉入最殘酷的生活中,她開始懂事,開始不再不食人間煙火。她的死亡源自於對於人最壞本質的不瞭解。當死亡來臨時,已經不再反抗,而是等待。她反映了戰爭中女人最真實的生活,只是玩物,想要反抗卻身不由己,想要幸福卻不再可求。

夏莉,一個和威爾漢姆一樣對於國家充滿熱愛和虔誠,準備隨時報效祖國。但不同的是,那是威爾漢姆已經知道了戰爭的殘酷,愛她卻不敢表達。當她進入戰地醫院時才發現,生活不是他們所想象的,下一次的重逢,可能是聖誕前,但不一定會是他們五個人。出賣莉莉婭時她在國家和情感間選擇了國家,到尋找桑亞時而耽誤了撤退的汽車,她對國家和戰爭的信念已然改變。最初對於威爾漢姆的愛支持她堅持下,當聽到威爾漢姆死亡的消息時,支持他的信念徹底崩塌,她能做的只是堅持的活下,反感戰爭,希望戰爭儘早結束。

威爾漢姆,一個出色的中尉。父母眼中的驕傲,國家的英雄。當認識到戰爭的無情和不正義之後,他選擇了逃避,他堅持了心中的信念。苟活着卻不得不為弗裏德漢姆的死負責,講述着故事,懺悔着曾經犯下的錯誤。

他們五個人,只是因為受納粹的影響對於戰爭,懵然無知的參與其中。他們從來不是劊子手,他們只想像小時候一樣快樂的活着,即使參加戰爭,對他們而言也是神聖的。戰爭摧毀了他們。

看完這樣電影,我會害怕戰爭,因為戰爭意味着死亡,而我除了愛國,迴歸現實生活中,我只想快樂的活着。

父輩作文 篇三

父輩,新中國的同齡人,經受了新中國成長過程中的種種挫折與苦痛,半生展遭困厄:長身體恰逢三年天災,求知識遭遇十年人禍,育子女又趕上高教自費……

然而,面對重重打擊,我們的父輩卻仍昂首挺立,不屈不撓,無怨無悔,平靜從容。他們十年磨一劍,當改革的春風又綠神州大地的時候,父輩又義無反顧地加人到建設祖國的行列,大刀闊斧地促改革,大張旗鼓地搞建設。看那巍巍的浦江大橋,看那熠熠的東方明珠,看那城市的日新月異,看那科技的突飛猛進……這其中,可有哪一行哪一業不是父輩在指點江山?這其中,可有哪一層面哪一部門少了父輩辛苦操勞的身影?再看那文藝界、教育界、新聞業、出版業,各界各業碩果累累,這累累碩果中,又有多少出自我們父輩的佈滿繭子的雙手!

呵,今天我們舒適地生活着的這座繁華迷人的城市,這個蓬勃發展的國家,無處不浸透若父輩的心血和汗水!無處不銘鑄着父輩的智慧和才幹!而且,朋友,當你在夜幕下,漫步在流光滋彩的華街上的時候,你滿眼看到的難道只是五彩霓燈在閃爍嗎?難道你沒有感覺到那正是父輩的金子般閃光、水品般透亮的愛國心在閃爍?

呵,此時此刻我多想引吭高歌,歌唱我們的父輩,歌唱他們非凡的智慧,歌唱他們卓越的成就,更歌唱他們的博大的胸襟、偉大的人格啊!

可是,我沒有放歌,因為剎那間,我意識到,父輩的輝煌與偉大,不是要我們去歌唱的,而是要我們去學習的,父輩在逆境中自強,在挫拆中建起美麗的花園,而我們,在這個花園裏該有怎樣一番作為呢?我們的父輩是偉大的,那麼,擁有偉大的父輩的我們,能否成為又一代偉大的甚至更偉大的父輩呢?看來,我們任重而道遠!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篇四

波蘭在20世紀贏得獨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波蘭擁有活躍的猶太人羣體,總人數超過300萬。在猶太人大屠殺期間,超過90%的波蘭猶太人被納粹德國殺害。

納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猶太人犯下了滔天罪行,波蘭猶太人只有1/12得以逃生。戰火熄滅後,波蘭政府將猶太人的土地、房屋等財產分給了波蘭人。為避免讓已屬於自己的財物“物還其主”,一些波蘭人便對剛剛逃離戰火、滿懷希望返回家園的猶太人舉起了屠刀。從納粹淫威下“十二死一生”僥倖存活下來的猶太人早已失去了反抗能力,他們或遠走他鄉,或逃到深山野外隱居起來。

從40年代後期到50年代中期,“排外”的陰霾一直盤旋在波蘭大地上。“一部分別有用心的波蘭人,將第三帝國對猶太人的暴行裹上民主的斗篷承接過來。”

1945-1946年,克拉科夫等地曾發生了至少50次謀殺猶太人的案件,被謀殺者都是大屠殺中的倖存者,謀殺者施暴的目的是阻止那些猶太人重返家園。這一切促成了1945-1947年和1956-1957年兩次波蘭猶太人向海外移民的浪潮。有人認為,波蘭猶太人歷史研究所,實際上是在波蘭幾乎沒有猶太人的情況下建立起來的。

1968年波蘭又爆發了新一輪反猶浪潮,波蘭猶太人口劇減,大部分猶太人都逃離了波蘭。共產黨政權在波蘭,波蘭猶太人的處境已經正常化了。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篇五

看過不少二戰的影片,從電影到美劇到各個國家的各種劇。其實很多東西都已經説白了,戰爭體現出跟生命的對立統一的東西。現在再在戰爭片能獲得突破的影片拍的其實已經不是戰爭的場面了,就跟一些發達國家已經不用樓房的高度去忖度文明的發達了。其實説白了就是用小細節去引人思考,比如説那個壞蛋納粹啊,霸佔人了別人還預謀害人,最後還活的好好的。其實很多很多劇中的小情節。

讓我覺得頗有意味的是,那個蘇聯女護士。夏第一次問她你在看什麼?她説,我在看獵人的解釋(我猜應該是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錯了不要噴),她説沙皇迫害農奴,人民是沒有價值的存在。彷彿是在訴説自己和正在解放自己的同胞的悲慘過往。第二次夏問她,戰地醫院要轉移了蘇聯人打過來了你怎麼打算的,跟我們一起走麼?蘇聯女護士只是把手比成槍指着頭説,俄國人會把我當叛徒槍斃。

最後蘇聯護士沒跑,也正是被叛國罪槍斃的,“審判很短,她犯了叛國罪,被槍斃了”蘇聯女戰神如是説。這其實是個很奇妙的東西。蘇聯人會因為救德國人被蘇聯人殺死,這個蘇聯女娃娃沒有跑。相反的的,夏後來救蘇聯人卻並沒有被德國人殺死而且蘇聯人也放了她。回國也許跟那個老頭在一起,或是跟小男軍官再續前緣這都不重要了。之間種種國際啊,人情的關係我們都不説。

一説其實就又要扯遠了,説多了就要扯到俄國人的血淚史和抗爭史了。大家其實都明白,沒有蘇聯紅軍的英勇,蘇聯這個國家也就莫得了,快打到莫斯科的時候斯大林當時很想跟德國劃地賠款了,德國就是不讓。其實放了誰誰都不會讓的,畢竟卧[]榻之側啊。蘇聯哪個人説的我忘了,“以後的歷史上絕不會有一個蘇聯人在紅場行納粹禮”,結果呢。現在的俄國小腦殘都在幹嘛呢。

説起那個蘇聯女護士,讓我想起了托爾斯泰的一篇文章,一個地主的早晨,主人公波里庫什卡,因為自己身份卑賤偷了東西哪怕誠心悔改也自認不會有人相信,於是他自殺了用這樣的方式讓別人相信。故事最後他的老婆上吊了,孩子掉進馬槽也死了。故事悲劇收場。在這些被政治家定義成階級底層的人,他們的尊嚴比他們的生命還要貴重。這在今天來看確實是挺難理解的,但是放在那個時代就能夠説上一説了。我們看,蘇聯女護士她沒有叛國,只是大勢所趨,自然而然的事但是在蘇聯女護士來看,她已經死了。她在人格上自己判處了自己死刑。當然那些叛逃的紅軍是其他方面,怕死的,因為愛情,或者想打一炮再死的……各種理由歷史不會説,我們不知道,我們也沒資格去評判那些上一秒放聲大笑的人,下一秒血淚相和流的戰士們。戰爭是人類的災難不是國家或者個人的。其實這也是有借鑑意義的,很多時候,我們不應該從內心認為自己就是就是怎麼樣怎麼樣了,這是這個世界這個國家和社會強加給我們的,魯迅先生也説,這個世界上的人不存在一種不在本身階級上説話的人,這誠然也是對的。但是隻有多讀書讀好書,認清自己。才能做出對於自己,社會,國家,世界,相對正確的決定。當然了真正的借鑑意義是借鑑到今天,我們的國家我們的人民,我們的青少年。這一部分,聰明的青少年他只會做不會説,笨的青少年他只會LOL地下城各種遊戲戕害了自己的生命,不過這些人他們存在也不存在,但是他們為了歷史必須存在

最後還有,那個最後犧牲自己的那個小軍官,哎…咋説呢,要我我寧願使用下三濫的手段活着,為啥?他能聽海德格爾的課!是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啊!

父輩作文 篇六

這一天,在我家的晚餐桌上,弟弟吃的滿地都是飯粒。爸爸就對他教訓起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時,爸爸又不由得想起以前的艱辛生活。

30年前,他們住的是破舊的瓦房,而且很小。房頂上的磚瓦,一片好一片壞,下雨的時候還會漏水。每天都要下地幹活。爸爸每天很早就起牀,拾柴,劈柴然後去上學。上完學回來,就要燒柴煮飯,一個人煮飯時要一邊看火,一邊看鍋。時不時要加點柴,加點水。而爸爸就是在這煙熏火燎的環境中做作業。弟弟妹妹們也不能閒着,忙着做家務,下地幹活。有時吃完飯後,要下地幹活,澆水,施肥時,還要到糞池挑糞來施肥,每天彎下腰來除草。弄的腰痠背痛。吃的只是很簡單的飯菜。七八個人擠到一張小小的破舊桌子旁吃飯,只有兩三碟小菜,如此而已。穿的也很破舊,縫了又逢,補了又補,哥哥穿完到弟弟穿。兩三個人擠在一起,睡在一個小牀鋪上,沒有蚊帳,一天的勞累,使他們倒頭就睡。至於學習方面,用的更是節省,鉛筆盒都是用紙盒子做成的。寫字的本正面用完了,還要用背面。鉛筆都用成矮矮個了,也不捨的扔,還要把它們用光光。對比現在,我們總是浪費紙張,筆呢,一下子一支。父親的生活就是這麼簡樸,這麼艱辛。

父親的生活十分艱苦,他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他們就是這樣,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學習,長大成人,獲得成功,取得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之下,我們有如此好的條件,卻不好好學習,真是慚愧,也很浪費。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篇七

五個人,

五個人生,

五個被改變的人生。

離別之前,五個人歡聚一堂,抱着對未來的期望,雖然都知道戰爭殘酷,但還是歡聲笑語,現在,戰爭的殘酷對他們來説僅僅是説教。

重聚之時,三個人滿經滄桑,懷着對戰爭的恐懼,因為知道了戰爭殘酷,但還是舉杯一飲,現在,戰爭的殘酷對他們來説已是噩夢。

戰爭只會把人的最壞一面暴露出來。Friedhelm面對戰爭的時候表現的最理智。他有自己的理想,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他或許會是一位學者。可是他來到了戰場,來到了不屬於他的戰場。來時,他不敢開槍,走時,他彈無虛發。開始,他有信仰,他尊重生命,他知道優待戰俘,他知道孩子生命的可貴。黑暗中的戰壕裏,那一閃一閃的煙頭,就像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在對抗這整個戰爭。那轟鳴而來的炮彈教會了他,個體面對大勢的時候的無力與無奈。戰場上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兵戎相見,你死我活,你不殺他你就要死的現實,逼迫着他開了槍,開了第一槍,也就有了第二槍,第三槍······直到麻木,直到自己都知道自己的最壞一面是什麼,直到為了生存成為冰冷的士兵。好士兵總是懦弱,偶爾堅強。他知道他成為了一個好士兵,一個他自己都厭惡的好士兵。死亡,是他自己的選擇,也是他對命運自己的掌控,儘管這種掌控是如此的被動。以自己的死亡,讓下一代認識戰爭的殘酷,以自己的死亡,來掙脱這個社會大勢。或許死亡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救贖。

戰爭會徹底摧毀一個人。Wilhelm帶着英雄夢,帶着榮譽感,步入了戰場。殺戰俘的時候,他遲疑了一下還是開槍了,他知道這是命令。遲疑是因為心中堅信的東西動搖了!隨着閃電戰的破產,他的信心在一點一點消失,他越來越不懂得戰爭的意義。直到信心被徹底的打破,他懂得了他弟弟的那句話,“戰爭會把我們最壞的一面呈現出來,但這改變不了我們明天要繼續戰鬥的事實,直到全部倒下直到戰爭結束才會停,我們就是屠宰場的牲畜,任人宰割,今天是英雄,明天就成了豬,這樣沒有意義,根本就沒有意義,沒有國家,沒有元首,只有這些人,我希望你能帶領我們。”可是,他做不到了,他的信仰,他的信心,他的希望都已經沒有了,他的弟弟能在看透了一切,沒有信仰下還能繼續求生存,他不行了,他敗了,他逃了,他想要放棄一切,他只想要回歸山林生活了。戰爭摧毀了他的信仰,摧毀了他的愛情,摧毀了他的生活。給他留下的只是無盡的傷。他帶着這些心裏的負擔存在着。

戰爭之下,無倖存者。不是受害者,就是實施者。Charlotte立志為國家服務,成了一名女護士,也將前往戰場救助傷員。她是實施者,註定要為自己的行為揹負心靈負擔,就算後來做了再多好事也彌補不了當初的錯誤留下的心靈負擔。她是受害者,她的愛情,她的人生都被戰爭摧殘。Greta美麗活潑,歌聲動人,她希望有朝一日成為一名女歌星。為了這個目標,她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希望以此來出名,同樣她也以此,自以為救了自己的小男友。她應該是這五個人中最無法掌控自己命運的人。她的命運從來都是掌控在蓋世太保手裏了,最後的悲劇也是無法避免的吧。Viktor一個猶太人,從戰爭開始就努力的想要掌控自己的命運,一直在尋求生存,戰爭奪去了他的父母,奪去了他的愛人,在戰爭中,自己也是經常命懸一線,如同大海中的孤舟。

戰爭帶來的是什麼?五個人,死了兩個,剩下的三個,內心傷痕累累。五個人誰也沒有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運,都是被時代洪流裹挾着向前,向前,被淹沒。

這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剛畢業的時候,雄心壯志,想要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可是經過社會的洗禮,幾番下來,重聚時刻,大家有的只是無盡的心酸和無奈。“大多數人以為,戰爭是由拼搏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次進攻,等待下一頓飯,等待明天。”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大多數人以為,生活是由奮鬥組成的,其實不是,是等待,等待下一件事情,等待下一頓飯,等待明天~~~~~~

我們的父輩觀後感 篇八

很難過,其實説什麼都表達不出此刻我內心的感受,我以為看過了《兄弟連》《太平洋》甚至《南京南京》後不會再這麼壓抑,不會對戰爭這麼厭惡,但是《我們的父輩》儼然不會放過再一次震撼我的機會。

有好幾次都想哭,為他們,幾個花樣年華與我一樣的青年們,他們本不該有如此的命運,可是時代的洪流滾滾而來,誰又能倖免?當初的信誓旦旦當初的愛國心切當初的豪言壯語,已經永遠不能回頭。戰爭不允許你懦弱,你只能堅強,甚至不把自己當人。

《我們的父輩》不煽情,劫讓人有想哭的衝動,你問我為什麼,我也不知道,也許是生命的歎息,也許是時代的無奈,也許是對自己的救贖…

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才能這般光明正大地反思自己,我們需要反思的東西太多,但這麼多年過去了,依然只能活在謊言中,我們都不喜歡聽真話,也不喜歡被批評,更別説自我批評,可是,誰願意永遠活在謊言和迴避中呢?

父輩作文 篇九

今天上午回家,又見父母為生活瑣事大動干戈。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所以看他們個個怒目橫眉也覺得再正常不過了。我實在不清楚他們平時猶如仇深似海,可竟然在一起度過了青年、壯年乃至老年生活,不但過去如此,我想就是以後他們的晚年生活爭爭吵吵也是在所難免。

有時候想起他們我都覺得有些心寒,如果自己以後到了老年也想他們那個樣子,這輩子的幸福真是無處可尋了。不過仔細觀察了一下週圍的老人們,沒有爭爭吵吵的實在少得可憐。如果説十有八九的夫妻是在吵吵鬧鬧中度過一生有些誇張,但十有六七還是比較符合生活現實的。前幾天一位大嬸還在説她過世的老伴兒,當説到他們在一起幹農活時的磕磕碰碰,滿臉的幸福像,説到眼前的生活,雖然也在誇獎子女們的孝心,可語氣黯然許多,兩眼除去淡淡的水霧,沒有一絲光彩。我突然明白了父輩們的爭吵其實就是他們情感交流和宣泄的方式,由於生活環境的因素使得他們羞於表達內心深處的情感,只有反其道,通過怒吼來發泄自己的不滿。發泄情緒之後便是用自己的行動來彌補剛才對對方的傷害。不願表述自己真實情感是他們自私的一面,可是無限地原諒卻是後人望塵莫及的。他們不會因為對方一句透骨的傷害而甩袖而去,他們寧願委屈自己也不願憎恨對方,所以竟管他們結婚之前誰都不認識誰,但結婚之後離婚的少之又少。

也許是一個時代一種價值觀,我們不理解父輩們的生活態度,可他們卻明白我們哪些是對的哪些走了彎路。看着周圍的年青人,他們離婚如換衣服那樣簡單,我們也會有些哀歎他們不知生活為何物。可想一想自己十幾年前不也是靠着衝動生活嗎?難道我們只有達到如今父輩們的年齡才能明白他們明白的生活嗎?那樣的代價太大了。

父輩們通過他人的教訓總結出生活的真諦,我們用自己坎坷的經歷明白自己該幹什麼,不知道後輩們又是一個什麼樣的想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qv4pn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