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第一書記觀後感【多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多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多篇】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 篇一

一場自上而下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轟轟烈烈的開展着,近日,我又將電影《第一書記》重新找出來看了一遍。沈浩同志紮根小崗六年,為小崗的發展鞠躬盡瘁,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他的感人事蹟震撼着大家的心靈,是新時期基層幹部學習的榜樣

沈浩同志紮根基層、服務農村的奉獻精神感人至深。在小崗村任職6年來,他始終懷着一種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精氣神,舍小家、顧大家,盡職盡責,辛勤耕耘,生動展示了共產黨員的無私情懷,充分彰顯了對人民羣眾的無私大愛。

他傳承的是奮鬥的精神。他把到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的信任和賜予,看成是花錢買不到的責任和榮譽。他解放思想,堅持原則,解決矛盾,幹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民帶來了盼頭。大包乾精神在新時期新階段得到了傳承和發展。

他演繹的是奮鬥的感動。他官不大,責任卻很大,他對人民羣眾有感情,撲下身子和小崗村民一道吃苦,把幾千號人的吃穿住行當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奮鬥的動力,用一片真心換來小崗村民的一片真情。

他展現的是奮鬥的光輝。他上有老母,家有賢妻和摯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愛家卻不能顧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勞任怨、無私無畏地為百姓幹好事、幹實事來彌補自己對家人的心靈愧疚。“我們離不開沈書記”……能夠讓人民羣眾感到離不開,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是生命何等的光輝!

他將有限的生命化為對人民、對事業無盡的奮鬥,他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使他的名字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離去,沈浩--第一書記。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二

偉大的脱貧攻堅鬥爭,鍛造出偉大的脱貧攻堅精神:上下同心、盡鋭出戰、精準務實、開拓創新、攻堅克難、不負人民。第一書記正是這種精神的締造者、實踐者。

“我一輩子都是一個人在幹活”“我希望有盞燈”“恨是恨這個地方,但是無法走出去嘛”……預告中,一張張無助的臉龐,一句句無奈的心聲,讓觀眾深切地感受到,貧困就像一座大山,重重地壓在了這些村民的身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為了讓貧困羣眾過上美好的生活,第一書記們跨越高峯、穿越山河,來到了這些村民的身邊。

“你們放心,咱們一定是管到底幹到底”、“我們一定要和貧窮打一場硬仗”。他們把村民當成自己的家人,把自己當成村裏孩子的父母;為被羣山包圍的山村修公路、通水飲,為這裏的人打開通往大山外的路;用血肉之軀撐起村民的希望,用雙手守住豐收的希望;在海報4300米的雪域高原養羊,為這裏的牧民尋找到了脱貧之路……他們一步一步走,一句一句問,一條一條記,一件一件做,千方百計、傾盡全力,真正做到了不負人民。

他們卻有愧於家人。村裏的每一個老鄉都認識胡小明書記,但是病牀上的母親不認得他了;將“家”搬進大山裏的劉恭利書記,母親骨折只在門口看了一眼就匆匆離去;30歲人生戛然而止的黃文秀,留給家人永遠的思念……預告片中的這些片段,讓我們看到了第一書記們舍小家為大家的感人經歷、崇高品格。

“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千峯秋葉丹。”第一書記的奉獻和犧牲,人民不會忘記,共和國不會忘記。電影《我們是第一書記》通過大銀幕真實再現了這羣“為你而來”、為時代而來的共產黨員的偉大和不凡,為下一代留下了可供追尋和回望的腳步與精神。

這一次,就換我們“為他們而來”。讓我們一起去電影院,重温那些熱血與青春,體會那份真實與感動。如果有一天,我們的孩子問我們美好生活從何而來,這部電影就是很好的回答。

第一書記觀後感範文 篇三

4月28日,大隊黨辦組織黨員幹部觀看了影片《第一書記》。樸素的語言,平實的畫面,為人們展示了沈浩同志做為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不平凡的一生。

沈浩同志在六年任期內,為小崗村做的很多實事,先後為村裏修了公路、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蓋了住宅樓,在村裏成立了大包乾紀念館,工業、興商貿、科 學種田,以市場經濟的頭腦發展種植、養殖和高效農業,農家樂生態遊促進小崗村振興發展,“大包乾”紀念館每年接待各地遊客萬餘人次,積極探索科學發展道 路,促進了小崗又好又快發展。

三年任職屆滿,村民集體按下手印要求他留下來;大年夜,村民們用手機給他的家人拜年;結尾處他女兒深情的 告白---對我來説,這是最感人的三組鏡頭了!這説明,他的辛苦,他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認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與支持,工作和事業,真的是相對圓滿 的人生了,如果他沒有離開人世!

在認真學習了沈浩書記的事蹟之後,我不禁深思,為什麼這樣一位處級幹部會堅定不移的把自己的青春獻給農 村的事業呢?看到小崗村的現實面貌以及強勁的發展勢頭,我懂得,這是因為他對黨忠誠,對人民羣眾無限深情,有無限的責任感。這樣的一種責任感,使得他能夠 從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內在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促使他為老百姓做了那麼多實事,如果不是出於內心強烈的責任感,如果只是為了應付上級領導的安排,他可能就 不會對那份工作如此投入,他也不會如此不遺餘力,他甚至可以只做到像模像樣的程度就可以。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太需要這樣一種發自內心的事業精神了。

沈浩同志除了對黨忠誠,有強烈的責任感之外,他還有強烈的事業心,正因為如此,他才能幾年如一日,把這份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也正因為如此,在遇到困難的 時候,他不是唉聲歎氣,不是怨天尤人,也不是坐以待斃,而是能夠迎難而上,積極地想辦法,決不妥協,決不放棄!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的。

影片是感人的,在感人之餘,我們應該從內心深處進行深層的思考,將這種感人上升到一種理性的層次,這樣我們看這部影片才能真正達到受教育的目的,也能夠更好的指導我們以後的工作乃至人生之路。

我想,我們學習沈浩,主要是學習他的一種精神,而不是僅僅學習他的行為,因為我們國家有千千萬萬的黨員,不可能每個人都是要做村支部書記的,勞動無貴 賤,但崗位有區別,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同的崗位上,都體現出一名真正共產黨員的特色,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共產黨員的精神在每個崗位上都得到 體現,得到發揮。

勿以事小而不為,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要幹好本職工作,紮實做好每一件事,只要有心,即使在普通的崗位上,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作為基層單位的一名支部書記,一名黨員,要認真學習沈浩書記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下決心以沈浩書記為榜樣,做出更大的成績。

《我們是第一書記》觀後感 篇四

影片中的四川篇講述了胡小明和羅洪兩位前任和現任第一書記為大涼山孩子們解決受教育問題的故事。胡小明,曾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覺撒鄉博作村原駐村第一書記,兩年前他結束派駐,離開了博作村。

但緣分沒有在這裏終結,兩年後,胡小明乘車翻過座座大山,又一次踏上了他曾經走過的路:“閉上眼睛經常想起我們村的孩子們,忘不了他們。”他回到了熟悉的戰場,與現任第一書記羅洪並肩作戰,一起打完“最後一仗”。從一個村子只有兩個國中生,到全村孩子都有學上,清脆的讀書聲成了博作村裏最動聽的聲音。

涼山州越西縣乃託鎮乃託村第一書記謝斌韜,對影片中講述的涼山教育底子薄感同身受。“2009年在銀行工作時,我看到許多彝族小夥辦理存款業務不會寫自己的名字。發展教育是拔窮根的治本之策。”謝斌韜説,在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階段,乃託村在繼續做好村裏控輟保學、防止返貧監測工作的同時,將通過種植中藥材、擴大養殖場規模等發展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

35歲的黃海博是交通運輸部派駐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蘆花鎮熱拉村的第三位第一書記。從前任手中接棒後,黃海博感到責任重大:通過交通扶貧,熱拉村通了硬化路和客車,村民們實現了“出門硬化路”夢想。下一步,將在村裏培育更多電商“新農人”,利用電商平台外銷山裏特色農產品,助力更多村民實現致富夢,建設更加美麗宜居的新農村。

今年是臧濤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爐霍縣蝦拉沱鎮扎交村擔任第一書記的第五個年頭,他已把爐霍縣當成了自己的故鄉,“正如影片中所説,實現脱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我們更加奮鬥過上更好日子的新起點。在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上,我們這些第一書記們要繼續發揚頑強拼搏精神,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設身處地為村民做更多實事、好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wkk6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