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1000字(精選多篇)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1000字(精選多篇)

第一篇: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1000字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1000字(精選多篇)

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周子仟

這次的社團課,我們觀看了震撼人心的 大國崛起 其實我對這部紀錄片早有耳聞,這是中國中央電視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曆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本片所説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麪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後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鑑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覆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鑑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麼,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鑑什麼樣的經驗和教訓?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傑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説中國。 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為什麼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鬆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裏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 改革體制是關鍵,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二。

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 日本人能迅速認識到幕府體制的僵化,改變國體為天皇掌 權的君主立憲制。當中國的皇帝還在紫禁城內醉生夢死的時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天皇也親自到歐洲發達國家考察。日本最終目的作出了脱離亞洲,與歐洲列強為伍的明智選擇,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夥伴。日本的百年維新讓自己成為世界經濟第三強國,日本的強國經驗最值得中國借鑑。 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沙皇親自到歐洲留學。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後,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讓自己成為歐洲事物的最後仲裁者。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三。

沙皇彼得一世、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本來是俄羅斯改革體制最有力的推動者,可當改革到一定階段時,改革必然觸犯到這些人的利益,此時他(她)們都同時不約而同成為改革的反對者。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國家幾十年改革的成果。 如何用制度約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們成為繼續革新的反對派,這是保證革新持續到成功的關鍵。

在近代世界歷史舞台上忍氣吞聲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大國崛起》能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

第二篇:紀錄片《大國崛起》觀後感

《大國崛起》觀後感

看了十二集紀錄片《大國崛起》,很多人都在思考那些大國為什麼會成為大國?中國算不算大國?中國怎樣才能成為大國?在這裏我把自己的想法給大家講一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共同探討。

大國為什麼崛起?

綜合片中眾學者的觀點,大國的崛起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國家的形成

國家政權可以集中比個人和其他組織更大的力量從而為大國的崛起助一臂之力,葡萄牙和西班牙航海家的新航路的開闢都是在兩國政府(國王)的支持下進行的。這使得這兩國國家在西歐諸國中首先富裕起來。在美國,十三塊英國殖民地的人民也是先團結起來發表了《立宣言》然後才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發展。

二、思想文化的力量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人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精神和思想的支配下進行的。當哥倫布、麥哲倫等航海家(不否認他們其中有些是侵略者)冒着生命的危險揚帆出海時,心中一定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美好希望和戰勝艱難困苦的堅強信心。當彼得一世裝扮成學徒、工匠在西歐各國工作學習的時候,他對先進文化和先進制度的敬仰是多麼的強烈。由此可見,探險的精神、求知的精神、敢於否定自我不恥上問的精神對於民族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力。

思想需要發展,發展需要自由的空間,德國洪堡大學的創辦者給普魯士國王提出兩項要求:國家要資助大學、國家不許干涉大學的學術自由!奇怪吧?更令中國人想不通的是國王居然答應了!洪堡大學之所以聞名於世、之所以吸引和造就瞭如星漢燦爛般的人才(註釋1)

思想家需要被尊敬,這並不是他們本人的要求,而是尊敬思想家的人們看到了思想如同熊熊火焰照亮黑暗的力量。法國的先賢祠裏埋葬着72個人,大部分都是思想家。英國的丘吉爾説:“我寧可捨棄印度,也不捨棄莎士比亞”其對思想的重視和尊敬可見一斑。

思想的力量的確是巨大的,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的思想啟蒙了法國大革命,啟蒙了對歐洲影響深遠的《拿破崙法典》,對美國的《獨立宣言》也有着重要的影響。由此可見思想的力量較之權力和武力是深刻和深遠的。

從另一個方面來講,歐洲近代科學的建立也是衝破了中世紀神學的束縛才得以誕生的,如果沒有宗教改革,沒有和宗教神學的鬥爭,就不會有日心説、不會有牛頓、不會有達爾文的進化論。

三、體制的創新

所謂體制,實際上是在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中組織的結構方式。好的體制能夠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落後和反動的體制則阻礙生產的發展,扼殺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體制實際上是在某種思想的指導下加以創造和實踐的產物。

中國是不是大國?

要回答中國是不是大國的問題,首先要明確大國的標準。

什麼樣的國家算是大國呢?

我認為“大國”應該是一箇中性詞,大國大概能分為“力量型”大國和“思想力量綜合型”大國。

所謂力量型大國,指的是單純的經濟富足和武力強盛,例如新航路開闢後賺的盆滿缽滿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又比如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元帝國,他們都是憑着經濟的富足和武力的強盛而名震一時,可稱大國。但眾所周知的是,他們很快就衰落了,因為沒有先進思想和先進思想指導下的體制的支撐,這種富足和強大終究是暫時的,終究是不可持續的、是會被更加先進的思想和體制所替代。

所謂思想力量綜合型大國,指的是既有先進的思想和體制支撐,本身又有一定國力基礎的國家。這種國家對內表現為經濟發展、政治穩定,對外表現為能夠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產生巨大影響。比如十八世紀、十九世紀的英國,憑着國內的經濟和政治優勢在全球範圍內建立起眾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改變了眾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時至今日英語世界通行,影響不可謂不大。但英國在世界上的領導地位很快就被美國代替了,為什麼呢?首先是思想上的落後,導致他們不能正確處理殖民地問題,如果他們能夠把殖民地當做本土一樣治理、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當做本國人一樣對待,則其國力會有多大的提升?(應該承認,這個問題即使在今天也不容易解決)反觀美國,雖然在思想上沒有什麼能大大超越英法諸國,但是由於美國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使得他的經濟力量超越了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吸引了更多的傑出人才和先進思想。因此美國世界領先地位的取得,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那麼中國算是大國嗎?是哪種類型的大國呢?

我看當今中國,也許算一個力量型大國,這是由中國的經濟總量決定的,也是由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影響決定的。和當年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不同的是,葡萄牙和西(請關注)班牙的財富是掠奪來的,中國的財富是靠廣大中國勞動人民用血汗換來的,是用中國的資源和環境換來的。 和蒙元帝國不同的是,中國不是靠武力的強盛成為大國的。

中國是一個力量型大國,也不是很確定的事情,因為中國人口多,經濟總量按人口平均來説在世界上就排不到前面了。

為什麼説中國在思想方面算不上一個大國呢?

這裏面有歷史的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是典型的農耕文化,缺乏進取性和冒險性,典型

的就是儒家學説,總是追求在一個小圈子裏的和諧與中庸。儒家文化又被歷代帝王不懷好意的改造,終於成了束縛中國人思想的枷鎖。在這種文化浸潤中的中國由於青藏高原和太平洋天然的保護,尚能自得其樂,然而新航路開闢以來,世界漸成一個整體,這種文化相對於歐洲近代文化的落後性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鴉片戰爭以後,一個歐洲的二流國家也敢對這個自命天朝大國的國家打上兩拳、踢上兩腳。甚至連歐洲的國小生日本也能與他較量較量,弄幾億兩銀子花花。至遲從漢武帝開始,中國就被這種文化浸潤着,經歷了兩千餘年,落後性不是一年兩年能剔除乾淨的。

在學習西方思想方面也不是很徹底,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到“全盤西化”成為一個貶義詞,中國人對於西方先進思想的學習總是扭扭捏捏、行動遲緩,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對侵略者的厭惡,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可憐的虛榮心,還有一方面拿不上台面:在西化的過程中,最早的得利者害怕失去利益而反對進一步的改革,於是於是乎祭起民粹主義的大旗。於是谷歌搜索的正常使用成了一個問題。

當然西化的過於猛烈是有難度的,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女皇深深的體會過這種難度。 在這個問題上套用一句老話“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有難度,就怕被私利纏住雙腿。裹足不前甚至倒退。

歷史的進化是殘酷的,看看美洲印地安人的命運就知道了。(他們對於先進思想的接受程度還不如中國人,也許歷史並沒有給他們接受的時間和機會)

對於先進思想的學習不徹底,造成了體制機制的落後,阻礙着經濟的發展,扼殺着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甚至毒害了人們的思想、把個國家弄得烏煙瘴氣。以至於《宮心計》大行其道。以至於各色人等挖空心思出國改籍、演繹在國內為鬼、想在國外做人的歷史劇。

由此可斷定,這種力量型大國的局面如果不痛加改革是不可能持續的。

中國怎樣成為大國

綜上所述,若想成為一個思想力量綜合型的大國首先應從思想文化着手。因為思想意識決定了體制機制,而體制機制又會影響方方面面事業的發展。

怎讓着手呢,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説出來請大家參考。

一、改革思想文化教育

從國小甚至幼兒園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孩子的思想意識,讓他們接受普世價值教育(某些人是不承認有什麼普世價值的,就如20年前,很少有中國人知道什麼是人權)。要給國小生講華盛頓不當皇帝的故事,講鄧小平取消領導人終身制的故事。把《權利法案》《人權宣言》《不自由毋寧死》和《與妻書》等催人奮進的文件請進中學教科書,重點章節要背誦。

還大學學術自由,改變大學行政化的局面和趨勢。錢學森問總理:“我們的學校怎麼培養不出尖端人才?”曾就讀於加州理工學院的錢學森並不是不知道,知道為什麼還問?這不是疑問、而是責問!

二、學習蔣經國。具體內容就不説了。

有些人總是説西方的選舉啊什麼的都是假的,台灣就是西方的學生,那麼你去問問台灣島上的人:“你們這個搞假民8主的地方願意和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大陸統一嗎?”估計十個人有八個人會用白眼看你。

三、提高國民素質

身體素質、文化道德素質、進去的精神。

我們不否認中國人的素質(主要是思想文化道德方面),但這都是由惡劣的環境造成的。沒有那個中國人一出生就註定是個道德素質低下者。提高國民素質和改善社會環境是互相促進的。

四、政治保證

好在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否則我們可能會淪為印第安人。

國家的作用上面已經説過了,能夠集中更大的力量。

還有一點要補充,集中力量要做順應時代潮流的事情!

五、展望

世界潮流 浩浩蕩蕩 順之則昌 逆之則亡(孫中山語)

第三篇:《大國崛起》字觀後感

中國如何崛起

——觀《大國崛起》有感

《大國崛起》是中央電視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曆史為題材並跨國攝製的大型電視紀錄片,介紹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的崛起,值得注意的是,這其中沒有中國。《大國崛起》並沒像教科書一樣呈現了各國曆史,也沒有注重挖掘歷史細節或揭祕歷史真相,而是着重於探究各國興盛背後的原因,帶給中國如何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的現實思考,通過總結世界大國的成長經驗,為中國繼續增強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出謀劃策。

中國自古擁有廣闊的疆域和長達萬里的海岸線,“地大物博”絕不是誇誇其談。但或許正因為如此,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給自足型的經濟體制,使得中國無需同外界聯繫就可以獲得比西方更優越的生活環境和發展條件,養成了中國人安於現狀的温和性情,平淡安逸的生活被視為清高的追求。而在歐洲,羅馬帝國的南征北戰使他們的將士嚐到了戰爭勝利和殺戮的快感;不列顛島上的“蠻族”則不斷的被羅馬帝國侵犯,但同時也將歐洲大陸的文明帶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島上,顯然這種文明以及日耳曼人建立起的土地分封制中雙方對契約作用的肯定為未來英國的自由和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礎;沿海的尼德蘭着眼於海洋貿易,提升了誠信在他們心中的價值地位,也讓荷蘭人認識到經濟統治的強大力量;來自拜占庭帝國的繼承者擔任了俄國沙皇,在接受了西方文明的同時,蒙古統治讓東方文化和蒙古“全民皆兵”、

服從命令的觀念融入俄國;阿拉伯人的侵犯使得伊比利亞半島人民學會反抗和勇於冒險,所以,他們才能率先完成地理大發現並揭開統領世界的序幕。而在歷史風雲變幻促進西方各家經濟思想等各方面飛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卻因為一直以來的封建制度錯失了幾次全球性的革命,從此國力逐步下滑,漸漸淪為列強瓜分的對象。

作為大國,不僅要有物質保障,更要有一種精神力量,這是作為大國的必要條件。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甚至全球影響巨大,中國傳統文化至今依舊散射着她的魅力,世界各地仍不斷的掀起研究東方文化的浪潮。從這一點來講,中國首先擁有了先決優勢。但令人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的弘揚和發展在全球各地文化交融的今天面臨了嚴峻考驗,西方文化不分良莠大量湧入,年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在崇洋媚外的思想下越來越弱。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蘭西之所以強盛,不僅僅是因為它的南征北戰,重要的是法國文化的繁榮以及對歐洲世界的影響;富有浪漫主義色彩的巴黎成為優秀文化的代表城市,歐洲王室更以會説法語為榮,這絕不是靠武力就可以取得的!源自於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從來都是大國崛起的軟實力!中國要崛起成為世界性大國,必定要加強對國民身心健康的培養,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弘揚愛國主義思想,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等。拜金主義是尼德蘭任人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國家利益,之後的結局證實了他們當時的決定是多麼愚蠢,而我們決不能重蹈覆轍。

荷蘭人為了獲取更大利潤,發明了小甲板大船艙的運輸船,建立了股票交易所、現代銀行和信用體系;英國率先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實

現政治上的保障,採用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方式取代了荷蘭舊的物物交換模式從而贏得商業先機,並且將科學理論融入工業生產,依靠工業革命打造世界工廠;德國、美國和日本更是抓住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機遇擠入世界強國之列;列寧將馬克思主義同俄國實際相結合,將蘇維埃政權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鞏固下來。可見,創新精神從古至今都一直在影響着整個世界的發展。今天,中國的崛起離不開創新,我們不僅要像發達國家學習借鑑,更要結合國情探索出符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要試圖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構建新的結構,從而帶動中國崛起。

近年來隨着中國國力逐漸強盛,中國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然而未來會如何變遷,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困境,又會迎來哪些機遇,我們不得而知,也無法預測。崛起成為大國,引領世界潮流,中國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第四篇:《大國崛起》觀後感3000字

《大國崛起》觀後感3000字

對九個大國的興衰史作了一個扼要的、生動的介紹。我先談談個人的幾點觀後感,然後再把該片的簡介附後,供您回顧。

本來西方大國還應該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和奧地利等,可能這些國家的歷史還不夠典型;而像荷蘭那樣的小國,卻被列入大國行列,顯然影片對大國的定義,並沒有以國土和人口的大小或多少來衡量。

那麼,該片所定義的大國,有什麼共同點呢?

一、曾經有過(或正在經歷)對外擴張的歷史或現行;

二、曾經或正在稱霸世界、或進行殖民統治;

三、曾經經歷推翻封建王權或殖民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四、在工業、科技、教育、文化、軍事和社會改革方面有過突出表現。

五、對世界近代歷史的發展曾經發生過重大影響(包括正反兩方面)。

影片所介紹的九個國家,基本上都具備上述的條件。相比之下,我們中國雖然是個東方大國,但卻不能“入圍”世界大國之列,連日本都不如。什麼道理呢?因為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我們幾乎不曾具備上述大國標準中的任何一條,而只是大國列強的蹂躪對象和殖民地。

那麼,為什麼中國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學習西方、進而趕上和超過西方呢?

有人説,我們的制度不行;有人説,我們的人才不行;有人説,我們的科技不行;有人説,我們的教育不行;甚至有人説,我們的人種和民族性格不行。“狼圖騰”一書就指出,農耕社會使漢族人天生就養成了“羊”的性格,恐怕連山羊都不是,屬於綿羊。別説像成吉思汗那樣橫掃歐洲了,一見到日本兵打過來了就哆嗦,當漢奸、偽軍的中國人就多達幾百萬,比日本侵華軍隊人數還多(按照曹剛川文章的説法,當年被我軍殲滅的日軍和偽軍的比例是一比二)。不僅如此,台灣還有不少中國人去充當日本兵,到東南亞為日本人賣命,李登輝的胞兄不就是當了日本兵、死在菲律賓的嘛!

所以,別人敢於看不起我們、欺負我們,是因為我們自己太軟弱、太缺乏民族氣節。一個人,總想委曲求全、不敢得罪人,是不會有出息的;一個民族,不敢衝向世界、征服世界(通過合法途徑),就不會強大起來。

説我們的制度不行,可是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沒有中斷,國家沒有分裂,證明歷代的制度還是起到了維護主權和國家統一的作用。説我們的人才和科技不行,可是四大發明是中國的。沒有火藥,就沒有熱兵器和火箭,沒有指南針就不能發現新大陸,沒有造紙和活字印刷就無法產生信息產業,説明中國的古代文明是輝煌的。

那麼,是否是我們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存在問題呢?

我比較同意從這兩個方面去尋找落後的原因。

首先,我們接受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國家,是個不爭的事實。無論是西方大國的崛起,還是德國、日本在戰敗後的迅速復原,都得益於教育基礎的雄厚。而我們在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一方面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落後地區缺乏人才。

其次,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鮮、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們的普遍就業觀,我們的人才往往不是複合型的,一行幹不下去,其他的就幹不了,也不想再學習新的技能,只能下崗回家。我到過一些省份,無論是在城鎮、還是鄉村,圖書館都很少,麻將館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將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了,人們一有時間就去賭錢,卻不願意買兩本書看一看。像這樣下去,這個民族還有什麼希望呢?

文化是什麼?它好比是計算機中安裝的軟件。你的計算機硬件再好,但如果軟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無法正常運行。同樣,即使我們的物質條件再豐富,軍隊裝備再優良;如果沒有先進的文化,沒有先進文化武裝起來的人,我們的孩子就會去吸毒,幹部就會腐敗,軍隊就會打敗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師的鐵甲船並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訓練有素,為什麼還打敗仗?因為清政府腐敗,指揮官方柏謙臨陣脱逃,這説明我們的文化、即“軟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這麼説,阻礙中國成為世界大國、強國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後嗎?我認為是這樣的。

我這裏所説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更重要的是先進的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涉及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學、人文學、法學、宗教等廣泛的領域,屬於上層建築。

過去,在歐洲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曾經出現過“康梁變法”,但被頑固不化的“老佛爺”鎮壓下去了。後來,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孫中山終於發動革命、為中國的封建社會劃上了句號,並提出了“三民主義”進步思想。1919年的“五四運動”就是一場倡導新文化的運動,陳獨秀提出要請“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來救中國,俄國“十月革命”又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從而進一步推動了中國革命。可見,這些“大文化”和先進思想是引領社會進步的火炬,也是驅動社會機器快速運轉的“軟件”。沒有這些先進的文化,就不會有今天的新中國。

一般地説,自然科學是有價的,可以花錢買回來的,比如專利、know how以及機器設備。但是,社會科學則是無價的,無法用金錢買回來,更不能照抄、照搬。日本人當年從歐洲學了一些治理國家的法律

、制度和理念,並不是拿回來就能用的,而是要結合本國的國情加以改造,才能付諸實施、發揮作用。

在辛亥革命到現在的一個世紀當中,經過了幾代人的犧牲和努力,中國終於開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與上述大國不同的是,我們不可能再走他們的老路,通過對外擴張和侵略實現自身的強大。但是,我們作為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國家,沒有理由不成為世界大國和強國。而中國的強大,只會有利於世界和平。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距離成為大國的目標還很遙遠。我們龐大的軀體裏是空洞的,缺少先進的思想和文化基礎,反而充斥着許多封建的、腐敗的、落後的、愚昧的東西,也包括來自西方的垃圾。隨着對“文革”的“全盤否定”(包括對“計劃經濟和蘇式社會主義”的否定),人們的思想好像出現了“真空”。老的東西被否定了,新的東西還沒有建立起來,甚至出現了“信仰危機”、“文化空白”。除了金錢以外,人們似乎什麼都不相信了。不管是伏爾泰的啟蒙思想,還是馬克思的“資本論”;不管是過去的孔孟之道,還是今天的市場法規,人們似乎都不感興趣。實用主義、錢權交易、急功近利、損人利己,卻成為了不少人遵循的“潛規則”。連剛畢業的大學生,也迅速滑入了“傳銷”的團伙之中。

我們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諧的、健康的、先進的文化,急需倡導科學的、理性的、法治的觀念,否則就無法抵禦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舊中國不能強大,就是因為沒有先進的文化;國民黨反動派打不過共產黨,就是因為沒有健康的文化;後來我們出現了“大躍進”和“文革”的錯誤,也是因為缺乏科學和法治的文化。沒有與時俱進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國將來強大了,成為了世界大國,也會像過去的一些大國一樣,再次衰落下來。

法治也是一種文化。和諧社會,必須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礎之上。和諧社會,就是法治社會;和諧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安南最近講,伊拉克現在已經陷入了內戰,甚至比內戰還要糟糕。這是他在即將離任之際,感到最遺憾的事情。他還説,如果聯合國當初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也許這場戰爭就不會發生。

可見,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諧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國家的崛起和發展,都不能再通過武力擴張和超越國際法的途徑去實現。

瞭解西方列強崛起的歷史,一方面能使我們警覺,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差距。電視片《大國崛起》,正是從這兩個方面為我們提供了生動的歷史資料,它不僅對我們成年人具有教育意義,而且也可以作為學校歷史課的有益教材

第五篇:大國崛起觀後感1700字

不知道大家看了中央2套最近播出的《大國崛起》這部記錄片(或書籍)沒有,這部記錄片根據歷史事實描述了自15世紀開始,500年的時間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稱霸世界,成為超級強國的歷程。從政治、經濟、思想、宗教、藝術、軍事、外交等多個角度分析大國興衰的成敗得失,是一部真正的強國文明的進步史。作為一箇中國人如何才能實現自己的強國夢,為國人樹立怎樣的思想,不得不向強國學習,而是學習世界列強,不是向階級弟兄學習。

看了這部紀錄片,讓我想起了中國近代可悲的閉關鎖國政策,正是中國傳統的自閉,導致了中國從此落在了強國的後面,而且是一潰千里。不由得讓人想起漢武帝出兵討伐匈奴,唐太宗興兵擊退突厥。在侷限性和平的謊言下,國人的強國夢又被矇蔽了。但這不電影是喚醒國人的一個起點。傳統的居家過日子思想已經過時,勢力的擴張才能換來強盛,這部呼喚擴張與競爭的影片,第一次給了帝國主義列強一個公正的定位。

中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古國,而這部記錄片恰恰又説明了文明的重要性,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一句話:“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願意失去一個莎士比亞!”在思想的控制下,人民才能統一信仰,信仰決定了文明的統一。這樣才能使國家通過輸出自己的文明,從而決他奇特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葡萄牙位於歐洲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南部,面積92391平方公里,2014年時人口約1010萬。這個國家的面積和資源還不如中國的福建省、在世界地圖上還不如一粒葡萄乾大,15世紀時不到100萬的人口,打破人類傳統的亞歐非三塊大陸的傳統。當初僅僅是為了獲取香料(即胡椒粒,用於保存食物),為了這個簡單的願望,葡糖牙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大航海時代,在恩裏克王子的率領下開闢了南美洲,而恩裏克王子這位偉大的航海家,卻從沒有一次遠洋的經歷。

德國在公元1805年在世界上第一個實行了義務教育,距今已有200年的歷史。在這個教育普及的國家中僅柏林洪堡大學就有29位科學家加冕過諾貝爾獎。在國民素質整體提高,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國家,使得鐵血宰相俾斯麥發動三次王朝戰爭,在攻陷法國首都巴黎後,德軍總參謀長毛奇自豪的説道:“德國的勝利早已在國小生的講台上決定了!”

蘇聯為了儘快成為世界強國,把重工業列為國家的首要發展目標,直到今天我們對俄羅斯的航母、潛艇、驅逐艦和先進的導彈都耳聞目染,但是在這個重工業發達的背後,充分暴露了輕工業的薄弱,使得現今的蘇聯加盟國都普遍缺乏生活日用品。這幾天網上又盛傳俄羅斯人口快速下降,2014年可能跌破1億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我一個東北的朋友對我説過,俄羅斯並不是養人的地方,由於極度寒冷,北亞地帶普遍生育率地下。另一個側面因素,俄羅斯男人酗酒成性,使得很多俄羅斯婦女更喜歡嫁到中國。

上面三國家的進步是給我留下印象比較深刻的,一個強國要崛起必須先喚醒整體國民的整體願望。總而言之,任何一個國家想要崛起不僅僅是休生養息,更學要高層決策者的思想一定不能落後。片子裏這樣強調過,二戰前的強國,不論勝敗,無論輸贏,無論受到怎樣的重創,戰後依舊是這些戰勝國與戰敗國的世界。德國與日本雖然是戰敗國,也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是他們早已有了先進的社會體制,所以在戰後幾十年又可以迅速恢復,依舊是

世界強國。

中國一貫自稱是不結盟國家,而這部記錄片第一次首肯了結盟是強國之路必須走過的歷程。阿盟、歐盟、非盟、東盟等一些聯盟的建立,本來是視作小國聯合對大國的懼怕,但實際上區域的一體化的形成,已經證明了結盟對經濟、政治等多方面因素髮展的巨大優勢。令人興奮的是中國已經看到這一點,雖然不能説有絕對的同盟,但局域上的聯合已經體現出富國強兵的好處,上海合作組織也許就是戰略結盟的開始。也許結盟戰略是將來中國發展的更大優勢,我們期待中國真正盟友得出現。

中國人迫切渴望能恢復的漢唐王朝時期的那種榮耀,前幾年還只能是抱怨下崗,就業再就業問題,如今看了中央2套《大國崛起》這部片子,使我對現今中國的發展思路有了新的認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九個國家的強大無一例外都是依靠對外擴張而實現,而現今把這九個列強的發展告訴我們國人,便是要把中國從一個悶頭固守的國家,變為一個擴張性的強國。增強國民意識,擴張國家實力的新強國思維已經在沉睡多年的中國誕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ykej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