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觀後感 >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多篇600字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多篇600字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多篇600字

故事裏面的小姑娘,兩次離開家鄉。心境卻十分不同,一次懵懂,一次堅定。本來是當作資料片來揣測伊朗的歷史和文化的,結果作者十四歲的那一次離家把我看哭了。跟我四年前離家的情景何其相似。我依然不懂父母的心意,但是尊重他們的決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希望你喜歡。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1

這部電影叫我在伊朗長大,剛開始我以為是描寫如何在戰亂中生存,如何推動革命的一部電影,但並不是,這部電影的重心明顯放在了“我”上。只是將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等作為了一個大的社會背景,介紹了一個出身中上層階級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她遇到戰爭,宗教限制的時候,她可以去國外追求自由;當她遇到失敗的愛情時,她又可以去她的家人那尋求慰藉。她的故事雖然可以折射出伊朗經歷改革時人民尤其是女性所受的壓迫,卻無法直觀地使我們感受到羣眾所遭受的痛苦。所以,如果你是想看伊朗人民究竟如何做鬥爭,這部電影只能起到隔靴搔癢的作用。為什麼它評分高呢?首先題材好,其次它確確實實地向我們傳遞了一些正能量,敢於做自己,保持自尊,關愛同伴。在這部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奶奶了,她活得優雅睿智。她説在人生中,我們會遇到很多混蛋,但不能去理睬他們的惡意,因為仇恨是世界上最低級的事情,沒必要為了別人降低自己的身價。這並不意味着遇到事情的時候不去抗爭,而是要用正確的方式。

在看這部電影前,我一直對穆斯林有着刻板印象,覺得他們很封建保守,大男子主義。我不知道的是在幾十年前他們也曾是現代化的,思想開放的。在知乎看到一篇帖子説如今很多伊朗人其實思想還是比較進步的,他們認識到自己與外界的差距,期待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因為革命帶來了太多的鮮血和悲痛),從而追上世界的發展。

不快樂的根本原因在於求而不得。影片中的瑪莎追求自由,追求愛情,追求陪伴,最後一個人遠走他鄉。這種追求其實也是作者對伊朗社會作出改變的期待。聯想到中國,相比之下,世俗化已經給了我們許多的好處。我們失望生氣正是因為我們對這個國家有所期待,但要採取正確的態度,我們要相信自己的國家,相信她可以變得更好。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2

伊朗的近代史,根據動畫和百度整理,我希望我能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整個過程,結果發現,不行,過程比較複雜,如下:

愷加王朝存在於1779年至1921年,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他本想建立民主國家,但是在英國人的蠱惑利誘之下,用石油換取王位,用宗教管理國家,建立巴列維王朝,他雖然獨裁,但還是制定了一些發展國家的政策,而他的兒子,完全地賣國,國內嚴酷鎮壓政治犯,同時大量的財富流進美國的口袋,人民羣眾不堪其苦,爆發了規模空前的倒巴列維羣眾運動。1979年1月26日,巴列維被迫出走,首都德黑蘭萬人空巷,男女老少一齊湧上街頭載歌載舞,街道、廣場上大大小小的巴列維父子的塑像和畫像,幾小時內就被羣眾推倒砸碎和焚燒。這次規模空前的社會動盪後來被稱為“伊斯蘭革命”。之後,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滅掉巴列維王朝,成立了共和國。共和國實行政教合一制度,神權統治高於一切,新政權希望藉助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意識形態改造伊朗,嚴格按照伊斯蘭教的原教旨推行社會伊斯蘭化,美國和以色列被列為伊朗的頭號敵人。同時,曾經在推翻巴列維王朝中的立下赫赫戰功的共產黨人被當成政治犯處置,富人紛紛出逃,昔日一向時尚的德黑蘭婦女蒙上了黑紗和長袍。體制的改變,再加上與美國的勢不兩立,伊朗經濟發展速度驟然下降,甚至有人推算,它足足倒退了有三十年。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3

《我在伊朗長大》是一部動畫電影,改編自伊朗女插畫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畫。該片曾獲第60屆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影片以自傳的形式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反映了伊朗的社會變遷,揭示了伊斯蘭革命時期,基要主義者掌握大權後,社會動盪不安,女性被迫戴上面紗,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漸保守,人民苦不堪言。

9歲的瑪吉生活在一個民主、寬鬆的家庭裏,形成了她真實、叛逆的個性,她熱衷於西方搖滾,言行大膽,挑釁老師……14歲時她意識到,儘管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伊朗人,卻無法在這個國家生活,於是她離開家鄉前往維也納,去追求一個樂觀光明的未來瑪吉的外婆是整部電影的靈魂人物,雖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以及所講的話都是舉足輕重的,她教給瑪吉許多做人的道理。我尤其喜歡瑪吉外婆的睿智,她身上具有一個優秀的女人應該具備的很多特質。希望大家都能從瑪吉外婆的一些話中得到啟發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4

這是一位伊朗人寫的,這本書是漫畫的形式。是可以更好的瞭解戰亂國家的。我是出於好奇。在這個和平的年代並不崇拜英雄,也不喜歡戰爭也不敢想象戰爭區。我像是一個生活富足家的女兒,無憂無慮長大,無需擔憂明天會死在哪裏。我們應該多些援助。而不是為了自己的流量而誇張化現實,惡意用他們來賺錢。戰爭的可怕,讓人們生活在驚嚇中,就連物資都不充足。

這裏有介紹一些他們的風俗,對於戴面紗這個問題,其實她們也是被迫的。官方解釋是男性看見女性頭髮會興奮,就連跑步時扭動的屁股都是不合適的。女性地位很低,情侶不可以在街上親密,離婚的女人遭到唾棄。這一切的一切讓我感受到我的幸運。很多時候也不是自己選擇的,都是被迫一出生就被人安排好的。

對於教育,我也很開心,我讀到了大學。現在的我懷有感恩之心,搶佔了一個大學生資源。我需要認真對待這段經歷,在學習上用功時,很多事經歷過想過並活下去就更強大。活過大學的人真的很厲害,在我剛上學就經歷了有人死亡。

對於宗教和政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其實不論什麼都是一種思想,地球上人類,只是寄居在地球上而已。而我們靠政府運轉,不再多説。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5

這是看完《我在伊朗長大》之後最為之感動的幾句話。看了三遍,而且每看一遍都感受不一樣,但唯有一點是沒變的:這部影片寫的是在伊朗動亂的大背景下一個女人的史詩,一段追求自由和本性的心靈之旅。瑪姬的外婆是整部影片的靈魂人物,雖戲份不多,但每次出場以及所講的話都是舉足輕重的,她教給瑪姬以及觀眾許多做人的道理,相信作者的漫畫也有懷念外婆的初衷。我想,影片最想表達的就是“永遠別忘了你是誰,也別忘了你的家鄉”。

其實影片能夠分為兩部分:以瑪姬第一次出國為界,前部分是以瑪姬的眼睛看世界,後部分是以世界的眼睛看瑪姬。由於影片是以黑白的動畫形式表現出來的,且小瑪姬天真活潑,讓觀眾透過她的眼睛看伊朗的政治、戰爭等問題時,沒有任何緊張感,反倒有點“黑色幽默”的感覺,讓人笑中帶淚。而我看到的伊朗,人民毫無自由、人權、幸福可言,就連最平常的聚會、喝酒、牽手甚至聽音樂都是不被允許的,但是,讓人又心生敬畏的是,伊朗人民並沒有放下追求,他們祕密地享受那一切,與政府做着無硝煙的鬥爭。看着瑪姬在衣服上寫着“punkisnotdead”時,我明白,自由和權利是人們永遠追求的,政府無權剝奪,也剝奪不了的。

我在伊朗長大觀後感6

在" 魯豫有約"上無意間聽見這本書,主持人簡簡單單的介紹了漫畫的作者以及書的內容。可能是因為從事金融業,看見伊朗這個詞的時候,會特別的敏感。看到作者的照片,手持香煙,一副玩世不恭狀,並無好感。從小到大,我從來沒讀過漫畫,一本都沒有,覺得特別的幼稚,因為是伊朗的故事,決定去網上買一本。噹噹上居然缺貨,促使我更加想看。終於在萬能的淘寶上買到,開始翻閲。起初沒有抱太大希望,但是黑多過白的風格,還是很吸引我。一個生長在戰亂國家的女孩,14歲離開父母獨自在異國生活,不是因為單純的求學,而是最最平凡的安全。整本書讓我驚訝的橋段有很多,比如"啊?!戴頭巾居然是這個原因 "," 啊?!一對情侶走在街上居然可能惹來殺身之禍,不僅僅是男女走在一起,

哥們兒們一起走在街上也是相當危險的!"。但是更加令我驚訝的是,她的父母,真的可能是全天下最最開明的父母。在那樣一個國家,還能為了自由堅持勇敢是很值得被讚譽的。無數次的羨慕嫉妒恨她有這樣開明的父母,還有那樣大氣的外婆。父母給予子女充分的選擇生活的權利,是很少見的。明知道她會離婚,可是還是同意她結婚的決定,不是所有父母都能下的。這是一種偉大的尊重,世上很多事情都沒有對錯,重要的是自己的選擇。也許你選對了,只是為了以後的錯,又也許你選對了,卻帶來了以後的對。

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無法感受戰亂國家給自己帶來的各種恐懼,然而心靈的禁錮,才是恐懼的本源。這可是一本漫畫書,再來説説漫畫。風格有淡淡的幽默,人物都是簡單線條的勾勒,但是足以表達需要的情緒,喜怒哀樂包括細微的神情,都展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不喜歡漫畫的人,人生中第一本漫畫如此精彩,感謝瑪贊!

標籤: 觀後感 多篇 伊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guanhougan/z159j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