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由本站會員“不瞭解你”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作用。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採取“無形股”的方式進行重點幫扶,同時聘用到公司做幫工,加上土地分紅等利好,有信心在一年時間裏讓這些農户實現脱貧。一起來看看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歡迎查閲!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1

用心用情做脱貧路上的“宣傳員”

“腳下有多少泥土,報道就有多少力度”,這是_自治縣新聞傳媒中心主任_時刻提醒記者的話語。在脱貧攻堅報道中,無論嚴寒酷暑,高山峻嶺她從不缺席,同記者奮戰在宣傳報道第一線,

發現好典型、講述好故事,傳播好聲音,讓它們成為扶貧攻堅戰場上一面面凝聚人心、催人奮進的旗幟。

在_自治縣農產品集配中心,_新聞傳媒中心主任_正同記者一道對農產品產銷對接這一脱貧攻堅新舉措進行重點報道,在這之前,他們已經奔赴了_多個貧困村寨,實地拍攝產業發展情況,瞭解貧困户、合作社對農產品產銷對接新舉措的看法,只為將脱貧攻堅戰役中的成功經驗真實的報道出去,為脱貧攻堅工作注入信心和力量。

將脱貧攻堅戰役中取得的成就宣傳報道好,發現好典型、講述好故事,傳播好聲音,既能凝聚廣大幹部羣眾扶貧開發工作的思想共識,也能實現信息的互通有無,為各地脱貧攻堅工作提供借鑑減少摸索環節。正是清醒的認識到了這一點,_對於脱貧攻堅報道從不鬆懈,在《_新聞》中開設了脱貧攻堅春季攻勢、脱貧攻堅秋季攻勢、脱貧攻堅羣英譜、脱貧攻堅基層幹部爭先鋒·脱貧攻堅展風采等專欄,組織記者深入基層蹲點報道,單是脱貧攻堅春季攻勢至今,脱貧攻堅報道就已達700餘篇。其中300篇在中央、省、市各級媒體宣傳播出,為扶貧工作提供了輿論支持和精神力量。

為增強輿論引導力度,讓廣大幹部羣眾及時瞭解當前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政策舉措和工作重心,_組織中層幹部到桐梓縣等地廣播電視台考察學習,充分利用新媒體宣傳力量,發揮微信公眾號《微_》作用,讓幹部羣眾可以隨時隨地瞭解各類脱貧攻堅信息。

除宣傳工作以外,讓_時刻記掛的還有結對幫扶貧困户的生產生活情況。一有空餘時間,便到幫扶對象家裏忙和着,宣傳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幫助貧困羣眾辦理申請各類補助,為貧困户發展找辦法謀出路。

作為媒體人,“加班、熬夜、四處奔波”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但_從1988年踏入媒體行業至今,一干就是29年,從未想過離開。參與宣傳報道的各類重大事件不計其數,曾榮獲優秀共產黨員、三八紅旗手、優秀黨務工作者等多個稱號。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2

_,女,羣眾,漢族,大專文化,現任_區_鎮扶貧專幹。

在_區_鎮,人們提起扶貧專幹_的名字都會豎起拇指,都親切地叫她陳專員。八年來,她翻山越嶺,走村入户,為山區貧困農民搭建起通往致富路的金色橋樑。

一、扶貧專員,責任重入泰山

_年1月,因工作需要,_調到_鎮農業服務中心從事扶貧開發工作。

“扶貧開發工作意義重大,如果沒有國家這麼多年在扶貧開發事業上的巨大持續投入,也許很多地方很多農户仍然在貧困線上徘徊,特別是那些基礎條件差的貧困地區,僅憑個人力量很難步入小康生活。”走上新的工作崗位,她深知肩上責任重如泰山。

為儘快掌握全鎮扶貧工作總體情況,她深入村社,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入户調查走訪,摸清了18個村(居)852貧困户2909人的村情和户情,對全鎮扶貧工作如數家珍。她是一個對工作高度認真負責的人,由於和她一説話總免不了談起那個貧困村項目怎麼樣?某某貧困户的危房改造不知道完成了沒有等話題,同事和村社幹部就給她取了一個扶貧專員的綽號—陳專員。

二、真幫實扶 ,情繫扶貧脱貧

_鎮外壩村2組村民李建華是榨菜種植和半成品加工大户,擁有一口200立方米的榨菜池,一次能醃製200噸榨菜,一池榨菜加工出售後收入可達80000元,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但在兩年前,李建華還是個靠天吃飯的莊稼漢,一年五六千元的收入,讓這個家庭過得緊巴巴的。

20__年外壩村啟動整村脱貧項目。在_的鼓勵下,李建華開始種植榨菜,並發展半成品加工,當年就嚐到了甜頭。_年,他流轉土地150畝,大規模種植榨菜和半成品加工,榨菜池擴大到200立方米。

在發展中,李建華遇到了資金難題。_獲悉後,多次幫他協調貸款事項,最終幫他解決了資金問題。

“要不是陳專員幫我解決了資金問題,我們一家哪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李建華樸實的話語充滿了對_的感激。

三、用心堅守,書寫扶貧答卷

“在全市率先實現整體脱貧摘帽是_區對市委、市政府做出的莊嚴承諾,能否如期順利實現這一目標,是對全區所有扶貧幹部能力、素質、決心的一次全面檢驗。這份答卷能否交得出,能否交得好,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心。”她義無反顧,責無旁貸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項工作中去。和_鎮廣大黨員幹部一道,紮紮實實的開展了大量工作。在這半年多時間裏,她多次深入18個村具體指導,19次深入結對幫扶的6户貧困户家中,幫助他們制定脱貧方案,指導產業發展給他們送去關懷和希望。“全鎮先後召開了脱貧摘帽動員會、推進會、研討會121次,懸掛固定標語80幅,完成宣傳專刊8版,編髮脱貧摘帽簡報20期、工作通報22期,廣播稿8期,上報信息125條,_電視台、巴渝都市報播發新聞稿件42條,拓改村道路8條23.51公里;整治社道路18條50.6公里;硬化平橋村村道1條3公里;硬化3個村人行便道93條29.23公里;新建日處理1500立方的太和集中供水工程,安裝供水主管和入户支管120公里,解決5個村2714户9500人的人飲安全;從八方碑水廠擴網安裝平橋村管網18公里解決178户856人的人飲安全工程;新整治碑記村渠堰3.7公里,覆蓋6個社近1000畝的農灌。貧困村支柱產業發展迅速,新發展金蕎麥為主的中藥材450畝、蔬菜種植300畝、香菜450畝、花椒600畝、李子200畝、稻田、山坪塘養魚60畝、蠶農55户養蠶15張,為384貧困户送去雞苗1.1萬餘隻,為貧困村脱貧奠定了長效基礎。

_鎮3個新時期貧困村銷號、全鎮852户2909人貧困户脱貧。”_談起這些簡單的數字一臉淡然,只有她自己知道,為了這些數字,她付出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市上考核驗收,_鎮如期實現了脱貧摘帽目標,向區委區政府、_鎮廣大人民羣眾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

“為了做好扶貧攻堅工作,該同志基本上不分白天黑夜,做到了全身心投入到了工作中,5+2,白+黑,都處於工作狀態,心裏只想到了工作,連父母、子女、家庭都顧不上了。”她心裏對家庭充滿了愧疚,但總放不下那份扶貧情結。

鄉鎮的扶貧專幹都是兼職,不但要做好扶貧份內的事,還要負責部門其他方面的工作。長期都要在村上負責扶貧項目實施,在農户家中進進出出,是個人見人躲的苦差事。_區24個涉農鄉鎮街道的扶貧專幹換了一茬又一茬,很少有能在此崗位堅持3年以上的。_是_區唯一在扶貧專幹崗位上幹了9年的幹部:扶貧是行善積德的大事,她喜歡別人叫她陳專員!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3

_,男,漢族,1977年出生於_縣_鎮_村,國小畢業後輟學外出務工,在_漳州創辦太爾科技有限公司併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_時刻不忘家鄉發展,竭力捐資助學,為_脱貧攻堅作出積極貢獻。

“脱貧攻堅需要多方發力,作為一名從_走出去的企業家,我應該盡一份力!”

1990年,國小畢業、年僅13歲的_揣着奶奶借來的50元路費,離開家鄉,跟着老鄉前往海南打工。幹過搬磚、扛鋼筋、清理下水道的髒活累活,學過武術,當過武術教練,積累一定的人脈和經驗後,與朋友一起創立太爾科技有限公司。_年,_率領太爾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為骨傳導聲學領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軌跡,_無限感慨地説:“咱們_人吃得苦!”正式憑着這一股拼勁兒,_在_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為從_走出去的企業家,他時刻關注家鄉的發展。從通高速到建機場,從紅葉節到全域旅遊,從_脆李到農產品開發,家鄉的每一點變化都讓_興奮不已。_年,黨中央作出扶貧開發部署後,_更關注家鄉脱貧攻堅工作。_年10月17日,在全國第二個扶貧日活動中,_委託縣人大活動辦為困難羣體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萬元。

“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作為一名曾經輟學的打工仔,我有責任幫助家鄉貧困大學生!”

_年6月,_縣人大常委會在開展“代表主題活動”中,向各級人大代表和_籍企業人士發出資助貧困大學生的倡議。遠在_漳州的_從網上得知消息後立即與_縣人大活動辦取得聯繫。

“因為早年輟學,我深知失學之苦。”_動情地説,“作為從_走出來的企業家,我願意以個人名義資助家庭貧困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隨後,縣人大常委會活動辦會同縣教委和相關學校對符合條件的高中應屆畢業生進行篩選,擬定資助名單。為讓企業家的資助真正惠及貧困大學生,縣人大常委會主任譚觀銀親自率隊走訪擬資助學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條件的資助對象3人,因確實困難新增加2人。當年,35名大學新生獲得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第一批獲資助的學生均出自_中學、官渡中學等_本地中學,目前正在西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就讀。

今年大學聯考結束後,官渡鎮店子村11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學,因父母雙雙殘疾,拿到通知書的魏洪燕卻高興不起來。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後,_承諾資助其完成大學學業。像魏洪燕一樣,全縣65名貧困大學生新生獲得_每年6000元的資助,共資助4年。去年以來,_捐資助學金額達240餘萬元。

“扶貧先扶志,作為一名在外打拼的創業者,我用自身經歷激勵家鄉學子!”

為讓貧困大學生走出大山,用知識改變命運,_在捐資助學的同時,更關注資助對象成長成才。_年3月和8月,_兩次專程回到_,走訪資助對象家庭,與貧困大學生座談。

“貧困是暫時的,我們要有信心和決心擺脱貧困,你們當務之急是要念好書,學好知識,掌握本領,用自己的智慧為家鄉和家庭作貢獻!”在與_中學貧困學生座談時,_一遍遍鼓勵貧困學生髮奮讀書,用知識改變命運。

為適時瞭解掌握資助對象的讀書情況,_與近百名貧困學生建立了微信羣。_每天都要抽時間與學生互動,解答學生的疑慮,鼓勵學生立志成才。抱龍鎮泉水村5組高達品的父親癱瘓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親種地為生。成績優異的他今年大學聯考被廈門大學臨牀醫學院錄取。説起填報醫學院的初衷,高達品含着眼淚説:“_叔叔的勵志故事讓我很感動,我要學好專業為像父親一樣的病人服務,回饋社會。”

反哺家鄉在路上。_表示,資助家鄉貧困大學生是他的第一個願望,他還希望在_建設一所綜合性的大學和一家三甲醫院,切實改善家鄉人民的就學和就醫條件。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4

一直在路上的“牛”書記

奔走於村寨之間,一心一意為村民謀取福利,不辭勞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他就是_鎮黨委書記——_。今天“基層幹部爭先鋒·脱貧攻堅展風采”專欄播出,_:一直在路上的書記。

還沒到上班時間,_就在辦公室忙碌的整理着資料,準備下鄉實地調查_鎮危房改造的情況,到辦公室仔細的交代了工作以後,_就出發來到了_村官家地組的貧困户何頂才家中,與他親切的交談。

詳細的瞭解了何頂才的家庭情況以後,_又和他拉上了家常,鼓勵他發展產業,早日脱掉貧困户的帽子。

從何頂才家出來,_又到了其他幾户危房改造的村民家中,給他們提建議、出主意,在查看了危房改造後,_又到了官家地組的_牛養殖場查看_牛的養殖情況,與養殖户交流養牛的經驗。

_年底,_通過不斷的調研與摸索,創造性的提出了“五户聯保”的_牛產業發展新模式,有效的解決了羣眾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目前,_鎮全鎮10個村已實現全覆蓋,參與農户170户,共養牛852頭,“五户聯保”經驗在全縣上下推行,為_的產業脱貧翻開了新的篇章,大家也親切的稱他為“牛”書記。

從官家地組出來,一路崎嶇,_又來到了紙廠村村委會,指導工作人員收集資料,隨後又叫上相關的負責人到紙廠村庭院硬化的施工現場去實地調查。

夕陽已經快落下山坡,早已過了下班時間,_的工作卻還沒有結束,因為放心不下蔬菜、水果種植的情況,_又到了小寨村的水果種植基地,向村委會工作人員詳細瞭解了種植和收成情況,看到嬌豔欲滴的新鮮提子和農民忙碌的身影,_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

夜幕降臨,_又轉到前進村,在村民家中組織召開羣眾會議,就移民搬遷的工作給村民做思想工作,這就是_自_年以來就任_鎮黨委書記以來的工作常態,一心一意撲在崗位上,奔走於村寨之間,為_人民謀福利、謀發展,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帶人,無私方能感人,這是_始終堅信的工作準則,同事都評價他為“一直在路上的書記”,正因為這種嚴於律己、率先垂範的精神,_才受到了工作人員的愛戴。

_鎮共有人口2.4萬餘人,其中貧困人口就佔了4611人,為了讓這些貧困人口早日脱貧,_緊密圍繞中央、省、市、縣對脱貧攻堅工作的安排部署,在_鎮積極發展_牛養殖、蔬菜種植、茶葉種植等多種產業,為人民羣眾真正的謀福祉,創新路。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5

貧困山區的致富帶頭人 貧困家庭的脱貧主心骨

_,42歲,中共黨員,_市_縣_族鄉_村人,現任_縣_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堅守大山11年,從一名返鄉創業人員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蔬菜大王”;引領帶動當地羣眾種植反季節蔬菜15000多畝,實現年產值5000萬元以上,讓綠色蔬菜成為高山鄉鎮的支柱產業。

“我只是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

8月27日,記者在_縣扶貧辦工作人員的引導下,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蜿蜒跋涉,終於驅車來到了深藏在大山裏的_公司“菜藍子”基地。

所行之處,記者就被漫山遍野的蔬菜所震撼了。“看,那些地裏全是蔬菜,有蘿蔔、甘藍(又名包包菜)、白菜等。”同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説,這些蔬菜成熟後,都將送到_的公司裏去,集中粗加工後再運向外地銷售。

汽車在蔬菜園子裏咆哮着奔跑了近二十分鐘後,到達了_農業開發公司。剛下車,記者看到該公司門前的壩子裏,十多個婦女揹着揹簍,圍着一個穿着西裝的男子討論着什麼。“那就是我們此行要見的人_。”工作人員説。

“賬單子拿過來我看看,你家裏今年不錯哦,兩個月收入4000多。”_數着人民幣,微笑着跟對面的婦女交流着。

“這還不得感謝你,沒得林老闆的大力支持,我們這些菜早就進豬圈了。”旁邊的婦女跟着附和起來,隨即就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我們並沒打擾這和諧的一幕,十多分種後,挨個數完錢,這些婦女們滿帶着微笑和收穫離開,_才注意到我們的到來。

“不好意思,讓你們久等了,聽扶貧辦的人説你們要來採訪,沒想到這麼快就到了。其實沒什麼好採訪的,我只是一個天天跟鄉親打交道的‘農民頭兒’。”_説,剛剛那些婦女,都是周邊零散的村民,自家種植的甜玉米吃不完,都是一揹簍一揹簍背過來賣的,只要能變現的農副產品,_一律收下。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

1993年,_高中畢業後,便遠赴_磚廠打工。但他對笨重的體力活兒沒有興趣,輾轉來到山東壽光蔬菜基地做經紀人,他敏鋭發現其中商機無限,便將經紀人活動流程記錄了下來,準備將來回鄉創業。_年,_聯繫到廣州江南蔬菜批發市場的一位老闆,一邊負責生鮮配送,一邊學習觀察批發市場的運作方式,累積了經驗。

_年,_回到家鄉,依靠打工賺回來的經驗和資本,結合本地特色,個人投資150萬承包土地300多畝,利用龍橋鄉1200至1800米的海拔優勢,發展高山無公害反季蔬菜。

“根據在壽光和廣州學回來的經驗,一開始就施行‘訂單農業’的模式,跟周邊農户協作發展。”_回憶説,那時候規模還不算大,所以一切十分順利,農户賺了,他自己的腰包也鼓起來了,這時候他便想着擴大規模發展,於_成立了_農業開發公司。

“成立公司的這一年,由於不懂種植、加工和管理方面的技術,僅收穫期的一個月就虧損了80萬元,這一棒差點將我打趴下。”_談起往事仍心有餘悸。“還好當年打工時結識的_老闆聽説後,派出3名技術人員駐地指導了近兩個月,救我於危難之時,在下一個收穫期的兩個月時間裏,終於實現了扭虧為盈。”

這更堅定了_的信心,他決定進一步擴大規模,讓越來越多的農户加入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真正實現“百姓發財,公司發展”的目的。

“成功總是留給有準備並能堅持到底的人!”_這樣説到。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

在_的倡導下,公司積極履行企業幫村產業帶動責任,採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户”的發展模式,按照“產前投入、產中技術指導、產後合同價回收”的方式,以“訂單農業”示範帶動_族鄉五個村_多户村民,對所有貧困户交售給公司的蔬菜給予40元/噸的額外補助。

“好多貧困户逐漸富裕起來了,都走出了貧困。現在公司幫帶的村民中還剩下200多户貧困家庭。”_説,這200户當中,有21户是深度貧困户,他把這21户當成重點照顧對象,採取“無形股”的方式進行重點幫扶,同時聘用到公司做幫工,加上土地分紅等利好,_有信心在一年時間裏讓這些農户實現脱貧。

為此,我們走訪了深度貧困户黃思波一家,因為他也是領到提前分紅的貧困户之一。從種植基地出發繼續深入大山區近半個小時的路程,到達黃思波家中,他們是地地道道的土家族人。

“旁邊這兩間小平房是去年才修的新房。新添置了電視、洗衣機、農耕機等。”黃思波帶着我們參觀他新落成的房子,那年舊的木板老屋依然保存在那裏,與新房構成了鮮明對比。“兩個女兒一個上大二了,一個上高中,如果不是跟着林總種菜,這一年不知道怎麼過日子。”

據黃思波講述,在種菜之前,靠種植土豆、玉米等農作物,一年收入只夠家用,更別談孩子的學費了,那一年兩萬多的支出,讓農家漢子覺得十分無力。

在黃思波的蔬菜地裏,_帶着技術人員將近段時間應該注意的事項進行特別傳授。“一定要注意管護,對病變的菜要及時清理,需要肥料我先墊資你直接拉過來,把你女兒上學的錢先準備好。”_知道黃思波的難處,主動提出欠款提肥,後期出產再支付,這無疑解決了黃思波當前的燃眉之急。

“今年在林總的幫助下種了20多畝蔬菜,大部分是蘿蔔,保守估計收入在6萬元左右。”黃思波信心十足地説,今年完全不為孩子們上學的事發愁了,這得感謝_的真心實意的幫助。

我們探究_真心真情幫助貧困羣眾的動力從何而來,_這樣回答我們,“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我深知‘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的道理。”

_將公司發展植根於家鄉廣袤的田野,將個人追求融入到廣大羣眾脱貧致富的夢想,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新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肯定。公司先後獲得“_縣家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_縣優秀私營企業”“_市民族團結先進集體”、“_市種菜能手”等稱號;_個人曾當選_市第三屆勞動模範、_市第三屆第四屆人大代表,被評為_年_市優秀共產黨員、_年_市科普惠農帶頭人、_市首屆“十佳”返鄉創業明星。

脱貧攻堅戰役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範文精選5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k8y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