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幹才有希望---學習西疇精神有感

幹才有希望---學習西疇精神有感

“搬家不如搬石頭,苦熬不如苦幹,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這是一個被外國地質專家斷言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重度石漠化地區----西疇人民的平凡樸實的話語,是西疇人民在脱貧致富過程中所創造的“西疇精神”的濃縮,其實質是共產黨員的堅定信念,是不忘初心的具體體現。

幹才有希望---學習西疇精神有感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被稱為可怕的“地球癌症”。面對貧瘠多難的血脈故土,西疇人民決不低頭讓步,他們最不缺乏的,就是不甘窮困的氣質和逢山開路的幹勁。

1990年12月3日,王廷位、劉登榮等基層黨員幹部帶領蚌谷鄉木者村300多名羣眾,在亂石叢生的“摸石谷”點燃了炸石造地的第一炮。這一炮,點燃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精神之光。

2006年7月,肖家塘村唯一的共產黨員侯壽高,與另外3家村民姚仕斌、鄧招財、姚光金咬牙盟誓,決意自己修路。他們每天早上8點出工,晚上7點收工,家裏人輪流送中午飯,堅持6年之久,硬是在大山深處開鑿出了一條5公里長的進村公路。

拉孩村黨總支書記劉丕榮,放棄在外當老闆,回鄉帶領羣眾共同致富

海子壩村的共產黨員、村民小組長謝成芬,為了改造晴通雨阻的進村道路,她帶頭苦幹實幹,動員大家集資投勞,到處奔走爭取支持。就是在身患癌症後,仍一邊自己尋醫服藥一邊接着帶領大家苦幹,直到昏倒在工地,她的家人和鄉親們才知道她的病情。2010年7月,全長8.8公里的水泥路終於建成通車

“小康是幹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興街鎮江龍村黨支部委員劉超仁,從教師崗位上退休回家後,帶領羣眾因地制宜苦幹實幹,把昔日“山頭無帽子、山腰拉肚子、山腳蓋被子,村中無池子、喝水靠擔子,吃糧靠返銷、用錢靠賒借”的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村、富裕村、文明村。

西疇的發展鉅變絕非偶然。革命老區的紅色基因在這裏深耕厚植,堅定不移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在這裏落地生根,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精神在這裏薪火相傳,西疇精神中到處顯現着共產黨員的身影,體現着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信念。

學習西疇精神,要緊密結合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教育,要不忘為人民服務宗旨,不忘先鋒模範作用。“幹才有希望”,就是要把使命意識體現在實際,把先進性和先鋒性體現在實際。我們工作中會遇到各種問題、困難和挫折,要從黨的使命、國家利益高度積極應對和化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xianjinshiji/vzo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