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多篇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多篇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多篇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篇1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主要以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衞國戰爭為中心,經過對幾個貴族家庭的詳細描述,反映了從1805年到十二月起義前夕這段歷史時期的俄國生活。

1805年,拿破崙集結軍隊繼續向西挺進。俄國受到了威脅,遂與奧地利簽訂盟約,共同抵抗法軍。

雖然到處都是人心惶惶,但人們的生活並沒有被打亂,貴族們依舊舉行盛大的舞會接待客人,依舊和朋友們聊天玩樂。在莫斯科,人們生活平靜,在另一邊庫圖佐夫卻在帶領軍隊抵抗法軍的入侵。皮埃爾的父親去世了,他從一無所有變成了俄國首富,姑娘們都對他另眼相看;安德烈公爵參軍了,公爵夫人為他生了一個胖小子,但公爵夫人死去了;尼古拉還一向在追求着索麗婭。

沒過多久,安德烈向娜塔莎求婚,可娜塔莎同時愛上了阿納托裏。過了一段時間,戰爭打到莫斯科來了,人們紛紛離開,逃往別處。戰爭進行得很激烈,雙方傷亡慘重,安德烈也在戰役中犧牲。拿破崙似乎很有勝算。1812年,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俄軍勝利了。從那以後,生活恢復了平靜。娜塔莎與皮埃爾結婚生子,瑪麗亞和尼古拉也結婚了,人們都生活得很幸福。

從文章中我體會到衞國戰爭中,俄羅斯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偉大的力量。人民都願意參軍為國犧牲做出自我的貢獻,他們不怕死亡,隨時隨地做好準備戰鬥,只要國家用得上他們,他們哪怕是死也要完成任務。文章中許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軍官就擁有這種精神:樸實英勇、藐視死亡,他們都很有英雄氣慨。文章中的庫圖佐夫遇事沉着冷靜,腦子很靈活,每一步都思考得很詳細、很周到,是人民智慧的體現者。在戰爭中俄羅斯能以少勝多,他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小説中的三位貴族優秀青年安德烈公爵、皮埃爾和尼古拉公爵,都曾英勇地投身到衞國戰爭的最前線。

安德烈公爵不僅僅是庫圖佐夫的好助手,還是人民心目中的勇士。他為國捐軀,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此刻人們的好日子都是用那些英勇獻身的勇士們的鮮血換來的,我們要珍惜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呀!在戰場上的每一分每一秒,士兵們都是冒着生命危險在戰鬥。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退縮,只想着怎樣才能勝利,才能讓子子孫孫們幸福地生活,他們從來沒有為自我想過。

那些被法軍抓走的俘虜們,他們就算死也不屈服,也不出賣國家和人民,與膽小怕死、傲慢自負的拿破崙相比較,他們顯得多麼偉大、多麼高尚。雖然他們很平凡,可是他們所做出的是令人尊重、敬愛的事,我們要向他們致敬,也要向英勇的將軍、士兵、統帥等等一些人致敬,感激他們所付出的一切!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篇2

當我站在客廳的落地窗前遠眺着小城的萬家燈火,當我凝望着街道上五光十色的車水馬龍,當我欣然看着樓下公園裏大爺大媽們神采奕奕地跳着廣場舞,當我慢慢合上習總書記讀過的《戰爭與和平》這本書的時候,我心潮澎湃,彷彿內心有千言萬語。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描寫了1812年俄法戰爭的全過程,以當時四大貴族家庭的活動為線索,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以及各階層的現實生活,抨擊了那些談吐優雅,但漠視祖國命運的貴族,歌頌了青年一代在戰爭中表現出來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

期間,無論是氣勢磅礴的“奧斯特里茨”戰役,還是扭轉乾坤的“鮑羅金諾”會戰,以及莫斯科的大火,拿破崙的潰敗,作者托爾斯泰用他的筆都一一作了生動詳實的描寫,令人讀來宛如身臨其境。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覺得我們今天的和平生活又何嘗不是用千千萬萬先烈的鮮血換來的。從民國初期的軍閥混戰,到八年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雖然我們這羣00後的孩子從未經歷,但是當我們從新聞聯播、影視作品中瞭解到的戰爭的殘酷性已經足矣讓我們感慨萬千。就在當代,當我還在媽媽温暖的懷抱裏撒嬌,在課堂裏安心專注地聆聽着老師的教導時,在遙遠的敍利亞的人們卻在飽受着戰爭帶來的痛苦,有多少人死在戰爭的魔爪之下?從2011年3月15日到2015年6月8日的1547天裏,敍利亞戰爭就已確認造成230618人死亡。聽到這樣的數據,我腦海中立刻就浮現出了戰爭殘酷的畫面:戰場上泥沙飛濺,炮聲、火光不斷,戰場上有給火槍上膛和大炮上膛的聲音,也有被炮彈、子彈打中,受傷戰士的慘叫聲,還有雙方交戰的廝殺聲。戰場上,有的戰士失去了臂膀,手臂流血不止,血肉模糊,有的戰士被炮火炸斷了雙腿,鮮血噴射,不久就因失血過多死去了……城市裏大街小巷高樓坍塌,廢墟遍地,人們四處奔逃,婦女們驚慌失措的叫聲、孩子們絕望的哭泣聲,老人們悲痛的的哀嚎聲,瀰漫着整個城市。有多少孩子失去了父親;有多少妻子失去了丈夫;有多少父母失去了兒子……我們的國家也是經歷了這樣殘酷的戰爭才得以解放建立了新中國,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繁榮!

“咕,咕……”一隻白鴿停在我身後樓梯旁的花窗上,我轉身看着屋內温馨的黃色燈光撒滿整個家,茶几上擺放着精美的茶具、鮮嫩的果品、香甜的糕點,媽媽正在書桌前靜靜地寫着書法,爸爸正在沙發上陪着外公外婆看着電視里正在播放《厲害了!我的國!》,當一幕幕壯觀恢弘的大規模航拍鏡頭從眼前掠過,祖國的壯美山河、卓越成就所帶來的震撼與自豪感,撲面而來。我自豪於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偉大的新時代,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是多麼來之不易,希望戰爭永遠消失,和平的白鴿永遠停留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篇3

俄國作家列·托爾斯泰有三部影響世界的名作,其中一部便是《戰爭與和平》,它被譽為“一部史詩般的鉅作”。托爾斯泰在最後對歷史、民族的總結中,提出了這樣一句話:歷史是一門關於各個民族和整個人類的生活學問。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題——戰爭與和平的精華之處。

是什麼使得這本書魅力四射?從1805年抵抗拿破崙侵略的俄奧聯軍到1812年俄國反拿破崙侵略的衞國戰爭;從1805年彼得堡安逸的宮廷生活到1812年莫斯科居民的大逃亡,作者通過對真實的人物如亞歷山大一世、拿破崙、庫圖佐夫和虛構的四大家族羅斯托夫、博爾孔斯基、別祖霍夫和瓦西里等的故事的描寫,再現了俄國曆史上這段波瀾壯闊的歲月,謳歌了俄羅斯民族為保家衞國而戰鬥的偉大精神。

從故事一開始,戰爭與和平這兩條線索就“和諧”地交替進行着,到1812年,這兩條主線就明顯地交融在一起了:彼得堡的宮廷正在舉辦沙龍宴會時,莫斯科的居民正從將要被炸燬的城市逃出…..作品有着許多類似這樣的場景描寫,在讓人影響深刻的同時,也不斷地催人思考。當戰爭平息下來幾年之後,我們仍然能從“和平”這根線條中隱隱看到殘留的戰爭的影子。

戰爭的場面經過精工描寫變得活生生起來,戰士們在戰場上的奔跑廝殺,簡直讓我喘不過氣來。貴族伯爵皮埃爾·別祖霍夫看到早晨的霧氣籠罩着灌木叢,忍不住讚歎這般美景,和平時期司空見慣的景色在殘酷的戰爭環境中竟然是那麼難得!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們才能深刻體會到和平的珍貴,戰爭期間,人們開始真正懂得珍惜一切事物:親人、糧食、風景……戰爭使得和平時代的一切夢幻主義者變成了現實主義者。

我發現在作品中,不管是俄軍戰士們用生命換取的一場場勝利,執着地捍衞自己的國土;還是法軍突破俄軍的一道道防線,直逼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交戰雙方都是打着“效忠皇帝、振興民族”的旗號的。在那時的俄國,亞歷山大所到之處民眾一片歡呼,在小説中,當尼古拉和別佳·羅斯托夫見到沙皇時激動萬分,覺得自己就算戰死沙場也是值得的了。而在法國,大革命推翻了路易十六的統治之後不久,拿破崙又稱帝了,法軍也是打着皇帝和民族的旗號到處征討的。實際上,歷史書上對拿破崙戰爭的評價也是正面居多,在我眼中,戰爭的性質由此變得相當複雜。

托爾斯泰把歷史的進程比作“推動人類進步的神祕力量”,這個力量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定,而且這股“神祕力量”往往會使一個民族駛入暗無天日的黑洞,在這股神祕力量面前,你會看不清方向,你會無法招架,希特勒時期的德國即使如此。這股神祕力量還會淘汰落後的制度,歐洲文藝復興、中國辛亥革命、法國大革命、俄國十月革命……這些進程並非都是以戰爭的方式來解決的,但其進程都堪稱驚心動魄。

既然托爾斯泰是以“抽象”的形式描寫戰爭與和平這兩個宏大的主題,那麼我也學着抽象地思考:在戰爭時期,和平是抽象化了的;在和平時期,戰爭也會被抽象化。

歷史卻往往都不是這樣。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篇4

有人説,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的契機是為了探尋俄國社會的出路,我卻始終覺得這種觀點過於片面。我認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應該是包羅萬象的,而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目的。從《戰爭與和平》裏面,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包括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甚至宗教學等等,這一切綜合起來,就構成了一個龐大的思想體系。

結構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憑藉自己的藝術天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毫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心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與眾不同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藴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人物性格方面,《戰爭與和平》也有其高超過人之處。首先,書中幾乎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要做到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其它小説如《紅樓夢》、《水滸傳》也有類似成就)。其次,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在不斷變化。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到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會產生一些新的想法,並在不知不覺中完成自身的轉變。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及娜塔莎的變心、還有死亡。相比皮埃爾而言,他的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特點有關。娜塔莎的變化最大,尤其是與皮埃爾結婚後,她由原來那個活潑、快樂、愛唱愛跳的小姑娘變成了一位不修邊幅、甚至有點吝嗇的母親,以至傑尼索夫再次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人物的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提不出任何異議,似乎一切事情就應該這樣。而且,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特點是永遠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托爾斯泰的高明之處,他總是能夠站在一個客觀的高度,從客觀上描述並觀察人物的性格,而不因為任何主觀因素來刻意創造。

?戰爭與和平》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托爾斯泰曾經説過:“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戰爭與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達和能夠在其中表達他所要表達內容的那種形式。”他説的是實話。孟子也曾有過類似的言語:“吾辭達而已矣。”辭能達意,就這麼簡單。托爾斯泰認為,文學只是表現思想的一種形式,作為形式,它遠不如內在的靈魂重要。後人讀《戰爭與和平》,往往呼為史詩,那樣其實正好違背了託翁的意願。真正讀懂《戰爭與和平》的人,最終會發現,這是一部思想的結晶,卻非文學。而小説的作者托爾斯泰,則純然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了。

戰爭與和平心得體會篇5

?戰爭與和平》是列夫·托爾斯泰的一部經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國為背景,以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的軍人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公爵與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能力彼埃爾·別素霍夫為兩個主人公,描繪了戰爭與和平交織、殘酷與温情並存的一幅幅畫面。

書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角色便是安德烈。他的形象是典型的“英雄”,在保家衞國和安逸的公爵生活之中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就算在妻子難產而死後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一定也會再次投身於戰爭之中。他骨子裏留的是從他父親那裏繼承而來、永不磨滅的軍人之魂。保家衞國便是士兵最大的榮耀,即使是死神在向他招手,他也並不覺得有所遺憾“是的,這就是死。我死了——我醒了。是的,死——便是覺醒。”如同二戰中當德軍已經在用望遠鏡窺視莫斯科克林姆林宮的屋頂時,無畏的蘇聯士兵們卻在進行紅場閲兵。正是因為有這種看淡生死、以國家為最高使命的人去參加戰爭,我們才能得到今天的和平。他的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去尊敬。

而另一位主人公彼埃爾應該更貼近我們現代大部分年輕人。懷着愛國的熱情和對道德理想的追求,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甚至對於自己的生活都難以處理。但彼埃爾卻比我們更勇敢、更實際、更會付出實際行動去為國家做貢獻,他雖然以私生子的身份得到了父親留下來的遺產而成為了千萬富翁,卻在國家面臨危機時毫不猶豫地放棄了自己糟糕但衣食無憂的貴族生活,將自己所有的資產全部奉獻給了國家。敢問有多少人在得到一筆鉅款後還能保持本心、還能在習慣了衣食無憂的生活後再回到顛沛流離的生活中去?説實話,我覺得我自己也做不到。

而彼埃爾做的遠不止這些,在變賣家產後,他還鼓勵人民投入到戰爭之中,並帶頭參軍,為了國家的和平還犧牲自我去刺殺拿破崙。他由始至終都沒有因外界而改變自己的本心,無論是金錢的誘惑、婚姻的失敗、上層社會的荒淫,亦或是軍旅生活的困苦、敵人的虐待,他甚至在這種環境下不斷地思考、反省,最後昇華為最為偉大、所有時代的人們都共同追求的精神,就好像他的口號一樣好正義的人們,聯合起來把,讓我們只有一個旗幟——積極的美德。”

這本書如此吸引人的地方不止侷限於它華麗而豐富的辭藻、生動而細膩的描寫這些文字上的東西,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的它複雜而跌宕起伏的劇情與思想。就拿安德烈來説,從他的家長裏短,再到殘酷的奧斯特里戰場,再到喪妻之痛,與娜塔莎的熱戀又使他重新振作,這些劇情引人入勝。作者“不按照常理出牌”使得這部作品劇情尤為出色。並且作者描寫的畫面並不單一。他描寫的主要背景是上層社會的人們,不像同時代的一些作品一樣全篇寫“精英政治拯救世界”,《戰爭與和平》中的平民百姓是個不可或缺的元素,而主角也有一些“不符合貴族身份”的行為,就像作者自己表示的一樣:在《戰爭與和平》裏,我喜歡平民的思想。但即使作者喜歡平民百姓,但也不會像一些小説一樣描寫一個“廢柴主角翻身成神”的故事,而是從上層社會的視角來體現平民的重要性,這便是作品的成功之處。

最後,“雖然這個國家和這場戰爭是由上層精英來引導的,但上層之所以能站這麼高,高到能夠到‘成功’,是因為下面有願意為上層‘墊腳’的平民百姓。”這就是我對這本書最深沉的思想的看法。

一個作品寫出來必定是作者想要傳遞給讀者某種思想,而一百個人讀同一個作品就會有一百種不同的思想。這也只是個人的看法,如果你自己去看看這本書就會有更深刻的體會也説不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4onon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