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篇一

在倡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以培養複合型人才為己任的當今社會,積極將心理學植入教育當中,洞察呵護初高中學生敏感而脆弱的心,是對新時代下教師的基本要求。

“所有能使孩子得到美的享受美的快樂和美的滿足的東西,都具有一種奇特的教育力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句話深刻的詮釋了教育的作用與意義。如何藉助各種手段完善呵護中學生敏感而脆弱的心裏,是時代為我們每個教育者提出的問題。鑑於此,本文以“淺談心理學對於初高中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為研究課題,結合當前教育現狀,在參考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理學對於初高中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做到客觀公正的分析。

一、心理學概括

(一)、心理學概括

心理學,顧名恩義,它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基礎科學。由於它的研究領域、應用範圍非常廣泛,因此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也非常多,和教育工作聯繫密切的就有普通心理學、兒童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

(二)、中學生心理狀況

中學生,猶如含苞待放的花朵,承載着建設祖國,回報社會的重任,也是我們延續五千年文明輝煌史的希望。因此加大教育資源的投入,通過一切可利用的手段塑造學生高尚的人格、優雅的情操,都是至關重要地。目前,中學生年齡段普遍在12歲——14歲之間,這個年齡段的噓聲處於半幼稚、半成熟的度過時期,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型交織在一起。而高中生年齡段一般在14歲——18歲之間,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已經有了自己的價值觀,但是相對比較敏感,處於理想的自我與現實的自我相互衝突的階段,如果不能進行正確的心裏引導,會易形成孤獨、自卑等心裏障礙。

二、心理學對於初高中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

(一)、幫助教師選擇適合學生年齡和認知的課堂活動

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教師,通過心理學可以更好的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程度開展或者改善課堂活動。因為每個年齡段的學生不一樣,對事物的興趣與理解有着大相徑庭的區別。因此教師應該合理根據年齡,根據個體實際情況,選擇學生喜歡的課堂活動,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

隨着意志力的發展,中學生控制自己注意的能力顯著增強,注意的穩定性得到了迅速提高。“研究表明,7—10歲兒童每次注意穩定約20分鐘;10—12歲是25分鐘,而12歲以後則是30分鐘左右。”因此,在課堂上,可以將重點內容放在這些時間段裏面進行傳授,而其餘時間可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互動等,既避開了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時間段,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二)、幫助教師重組教材

教師在教學中會發現,同一年級學生之間的水平存在着較大的差異。對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現有水平的差異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尋求適宜於任教班學生真實水平的有效的教學方法,促使學生更好地發展綜合能力。其實廣東省乃至全國各地,學生學習水平都參差不齊。導致統一教材統一教學不但給老師有效教學提出了難題,還給學生造成了學習甚至是心理上的障礙,如何對教材進行合理的刪減,使之達到更符合學生心理認知過程從而更有效的吸收知識,是除了新課程理念的指導外,毫無疑問需要教育心理學的輔助的。

例如在教授12 個表示月份的單詞時。這些單詞不僅發音長而且難於拼寫,要求學生在一個教學單元完全記住或背出這些月份更是難上加難。針對這一現狀,教師從上學期佈置家庭作業時,就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用英語寫下日期、星期和天氣,並在每次佈置作業時都會有意識地問學生:What's the date today? 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由此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記憶並掌握有關日期、星期和天氣的詞彙。教師還可結合人的學習記憶曲線走勢,科學合理的制定合理的學習時間表和複習時間計劃表,指導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幫助教師科學對待學生的心理和學習障礙

兵法有云:知己知己,百戰不殆。對於學生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細緻輔導,降低學生在知識吸納過程中產生的焦慮與擔憂情緒。教師只有瞭解孩子的心理,才能有針對性改進課堂教育,提高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曾經就讀於本校的一個學生,性格比較孤僻,平時不喜歡與同學交流。遇到問題也不願與同學進行交流,甚至不願意求助老師。通過我私下了解與耐心溝通,發現這個學生性格孤僻的原因很大部分原因是對自己不夠自信。而我又瞭解到這個學生喜歡足球,而且足球踢得很好,因此我推薦他做了班級的足球隊長。通過組織球賽,讓這個本來性格孤僻的孩子找到了信心,也通過比賽慢慢和曾經生疏的同學建立了友誼。

總之,科學的對待學生的學習障礙,我們需要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個性的發展才有實現的希望。

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學與中學生的'教育密不可分。它有利於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加速學生心理成熟,使其早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人民教師應充分的理解尊重學生,瞭解學生,讓心理學伴隨着我們教師與我們的學生,一起快樂幸福地成長!

教育心理學心得體會 篇二

得知荷塘區戴家嶺國小數學老師們在研究概念教學,我很高興,這抓住了一個現實薄弱點,這才是紮實地做校本研究。

曹才翰、章建躍合著的《數學教育心理學》(北師大出版社20__年6月底二版)可以幫他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理論,於是整理出下面的文字,引號內裏的話及所附頁碼屬該書,其餘的話是我的體會。

一、應提高對概念教學的重視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楊玉良先生呼籲:“中國沒有數學(mathematics),只有算學(arithmetic),即中國的數學缺少嚴密的推理和論證。……在我們傳統文化中最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和演繹邏輯學方法。作為一箇中國人,承認這點是痛苦的,但只有看到這點,才有助於建立我們新時代的創新文化。”(《新華文摘》20xx年第23期)。

但嚴密推理論證的根基是數學概念,“概念是思維的基本單位”,“概念的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課題之一”(101)。

前一段中央電視台都出概念錯誤,常把“提高或降低了幾個百分點”説成“提高或降低了百分之幾”,如把物價上漲指數從8%降為5%説成“降低了百分之三”!誰都不希望我們的學生將來也如此。

數學課改大方向正確,也做了很多好事,但實踐中確實存在忽視概念教學的不足:突出表現之一便是對培養學生掌握數學概念、組織數學語言的能力研究和實踐不夠。

二、學生獲得數學概念應綜合運用兩種方式

學生獲得數學概念有“概念形成”與“概念同化”兩種基本方式,前者指“理解和掌握同類事物的共同、關鍵屬性……由學生從大量的同類事物的不同例證中獨立發現”,後者指“用定義的方式向學生直接揭示,學生利用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來理解新概念”(105—106)。

“概念形成”是讓學生經歷觀察、抽象、概括,“概念同化”則讓學生經歷理解定義、聯繫實例確認定義的內涵、與已知概念建立聯繫形成知識網絡。舉例説明:

概念形成:“什麼是長方形?”學生自主觀察大量長方形的實例,抽象出它們的多種屬性,概括共同的屬性(四頂點共面、四條直邊、四內角皆直角等),變式鑑別,採用數學語言給出概念名稱,建立新舊概念聯繫。

概念同化:“什麼是方程?”給出方程的定義,“咬文嚼字地”研讀定義,變式鑑別,建立新舊概念聯繫。

該書提醒兩點:

第一,“年齡越小,……概念形成的方式就用得越多”,“隨着年齡的增加,……概念同化也逐漸成為他們獲得概念的主要形式”(106、109)。所以千萬不要誤以為“越是對低年級越要強調灌輸和死記”或誤以為“概念同化”就是“教師講授”。

第二,“應該把兩者結合起來使用。一般來講,教師可以先通過具有典型性的實例,引導學生通過對它們的共同本質特徵的概括而形成概念的定義;……再引導學生在定義的指導下去觀察實際事例,……同時,通過正例與反例的應用,通過學生自己對實例的比較、分析、概括、分化與類化等思維活動,……使概念的關鍵屬性變得清晰,……最後,還要引導學生將新概念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觀念建立聯繫,形成概念系統”(111)。

三、概念記憶的科學方法

怎樣使學過的概念記得住?該書説了四點。

1、一次提供的信息單元要適量:“心理學家們公認,短時記憶容量為7±2個信息單元”(129),少了可惜、多了接受不了。注意“信息”是以“組塊”為單元的,它可以是某概念的一個要素或就是一個完整的概念,這也提醒我們注意把提供的信息“組塊化”即形成某種整體結構以提高記憶效率。

2、不要死背而要“精緻性複述”:學了的概念進入長時記憶的策略有兩種,“維持性複述和精緻性複述,……反覆背誦……就是一種維持性複述”(130)。“由於數學學習材料的邏輯性強、抽象程度高,因此數學學習中,必須以精緻性複述的方式,對學習材料進行編碼,將它們組織成有意義的命題。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上下功夫,掌握本質特徵的不同表述方式(按:如數形結合方式、概念樹或概念網絡方式、圖示等)。要向學生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是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擴大信息量,為回憶提供線索的最好辦法”(131)

3、靈活運用長時記憶的多種類型:長時記憶類型有“情境記憶”、“語義記憶”、“表象系統”、“言語系統”、“語義層級網絡”、“語義命題網絡”、“產生式系統”等等;通俗地説,情境記憶以概念學習時發生的事件為線索,語義記憶以語詞為線索,表象系統記憶的是形象,語義系統記憶的是詞彙,層級網絡就是概念樹,命題網絡就是理論體系,產生式系統就是推理過程。(132—136)

簡單來説,概念教學要結合運用上述多種記憶類型,對不同的學生應發揮他們個性化的優勢記憶類型功能。

4、當前最要克服的錯誤傾向:“當前我國數學教學質量不能得到根本改觀,總是處於高投入低產出的狀況,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過機械化手段讓學生記憶‘結果’(信息),沒有讓學生理解形成‘結果’的‘過程’,……結果是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網絡的結構功能差,沒有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通道,導致信息聯繫渠道不暢,應用時不能成功提取。表現在教學上,其基本做法是:從概念的出現、定理和公式的獲得,甚至是一個例題的具體解法,為了趕進度(目的是為了擠出更多的時間,為大學聯考進行強化訓練),都作為‘結果’直接‘拋’給學生。”(141—142)

在今天的高中是如此,可在國中甚至國小不也如此?

教育心理學心得 篇三

由於要忙於今年上半年高中教師資格證的考試,所以即使是星期天,自己還得抽空把自己應該看的書再看一看,今天我看的是教育心理學的第四章,以下是我的學習與心得:

1. 一般來説,由內部動機支配的行為更具有持久性。

2. 某學生認為考試成功是自己學習能力強,其歸因是內部、穩定、不可控的。

3.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當學生從事較容易的作業時,教師應使其心理緊張程度控制在較高的水平。

4. 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5. 避免失敗者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如果成功的機率大約是50%,他們會選擇迴避這項任務。

6. 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的理論是班杜拉。、

7. 一般認為,動機具有激活功能、指向功能、調節與維持功能。

8. 學習動機是由學習需要與學習期待幾個方面構成。

9. 影響學習者成功或失敗的不可控因素包括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與外界環境。

10. 根據學習動機的動力來源,可分為內部動機,外部動機。

11. 自我實現作為一種高級的需要,包括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創造的需要。

12. 根據學習動機的作用與學習活動的關係,可以將學習動機分為近景的真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動機兩種。

13. 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要素個體成敗和歸因方式。

14. 成敗歸因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維納提出的。

15. 學習動機:是指激發個體進行學習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學習活動,並致使行為朝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

16. 內部動機:是指個體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

17.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工作效率與動機的關係。動機強度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到U形曲線,中等強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18. 成就動機是個體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成就動機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力求成功的動機,另一類是避免失敗的動機。力求成功的動機,即人們追求和由成功帶來的積極情感的傾向性;避免失敗的動機和由失敗帶來的消極情感的傾向性。

19. 激發學習動機可以通過如下途徑: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獎懲。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與體會,使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如何有效提高自己的教學的方法之一,那就是一、如何幫助學生分析學業上失敗的原因,是老師本人的原因還是學生的原因,二、如何恰如其分地運用表揚和獎勵比批評更重要的道理。三、注意自己上課提問時,難度要適當,這樣做不僅可以提高成功的機率,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四、學會如何運用正強化的方式鼓勵學生不斷進步,因為鼓勵學生的點滴進步可以不斷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達到促進學習的目的。

今天的時間抓得很緊,自己也覺得很開心。

教育心理學心得 篇四

很認真的把紹瑞珍老師的《教育心理學》讀了一遍,感覺是如沐春風,豁然開朗。通過讀書,使得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澄清了一些錯誤的、想當然的想法;更是學到了有效教學、學習和管理的方法與技巧。結合自己的閲讀,談談體會。

一、教育心理學已經不再僅是純粹的理論研究,實際應用越來越多

以前,見到過幾本教育心理學的教科書,總的感覺是理論敍述比較多,儘管內容很好,但和實踐總有段距離,況且由於自己對理論的認識比較膚淺,導致有些內容無法有效實踐,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書中,作者以現代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為背景,系統闡述了教學、學習等諸方面的內容,且和實際情況聯繫密切,比如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從知識的表徵到獲得的過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個方面深入淺出的做個介紹,並且因為內容結構組織的好,讀起來也不費勁,確實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二、教育心理學應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修

作為一線教師,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在根據經驗教學,但僅憑經驗必然導致教師教育教學的專業化水平偏低,而錯誤的經驗給學生帶來的後果更是無法彌補,所以,強調教師的專業化成長是越來越重要的事情。

在陳琦和劉儒德主編的《當代教育心理學》中,提到這樣一個問題:當學生反覆擅自離開座位時,教師應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經驗,教師要提醒學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並且這樣做也能幫助學生記住這條上課的紀律。但研究發現,對於國小生來説,這樣做的結果是學生離開座位的想法會越來越強烈,因為學生是在通過這一行為引起老師的注意,所以,當老師置這些學生於不顧,轉而表揚那些不動的學生,離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不能再僅憑經驗。

對於如何教學,如何有效教學,如何促使學生理解知識的意義並長期保存,如何促進能力的提高等等問題,現代教育心理學已經作出了比較有效的研究和解釋,只有遵循科學理論,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高效進行。作為教師,如果不能掌握這些理論,不能有意識的應用,至多算是一個教員,一個低水平的教員。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學理論,才能科學、有效的教學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收穫應該就是澄清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用科學指導實踐的信心。

比如書中在談到了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在有效學習中的作用,並提到了古訓:“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這條的理解並不深刻,有時根本不去考慮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觀念,不管學生的情況直接就講。頂多在教學中,考慮學生學過什麼東西,並假定學生已經掌握了這些知識,然後在這個基礎上教學,關注點是學生以其原有知識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識,但原有知識是否掌握,新舊知識的聯繫如何建構,這個考慮的就少了。

書中詳細講述了知識學習與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學中,對這些策略的關注度太低,有時只追求自己內容的教學,而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策略的訓練。現在看來,這隻能是給學生帶來知識,而不能利用教學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

四、踐行理論知識,做教育實踐者。

我們一直在倡導做科研型教師。一線教師如何做科研?研究什麼東西?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聯繫起來。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論研究,也不能是簡單的教學經驗的總結,而應是聯繫實踐,解決問題,上升到理論。比如,書中談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可以據此設計德育目標和過程,在班級管理或者教學中研究如何形成學生的品德,研究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該如何解決,並進一步總結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會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所以,如果堅定了用理論指導實踐的信心,也就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專業水平,為教育教學把脈開方。

教育教學需要心理學的信息和服務,心理學也必須為教育教學服務才能有廣泛發展的前景。而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為師生提供心理學服務應是其工作的應有內涵,而教育心理學的知識將成為心理老師這項工作的堅實後盾。比如,關於專家和新手解決問題的差異研究為教師培訓和年青教師成長提供了理論基礎,心理老師可以據此為學校和教師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導方案。而通過教育心理學的學習,將會對學生的學習提供最有效的診斷和輔導。為教育教學把脈開方,和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結合起來,心理老師也就能穩固自己在學校教育中的位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4w7rl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