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聽論語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聽論語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聽論語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1

月亮出來了,我在燈光下,伴着月光,又一次遊入了《論語》的海洋。

?論語》是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論的一本書,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儒家中最重要的經典著作。

在《論語》這本書中,“仁”字出現過104次,它能夠統率全書,也統率了我的思想。然而很多人會問,什麼是“仁”?在《論語》中,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而是將:“仁”字融入到了全文的不同闡述中。而總的來説,就是提倡人們用禮讓與剋制的態度去對待與調和社會矛盾。

在平常的生活中,“仁”字更是不可缺少。而因為“仁”字引發的事也是屢見不鮮。

“仁”的第一點,便是以個體自學的道德修養去達到“仁”。在我們的生活中,總會有一此人,他們會路踩到別人的腳時,自覺地彎腰並説出對不起;他們會在人滿為患的公交車上,自覺地讓座位給老人;他們會在生死攸關的緊急時刻,自覺地幫助別人,捨己為人。他們便是做到了“仁”的人。然而也會有一些人,他們會在旁人沒有注意時,伸手偷走別人的錢包;他們會在眾目睽睽的街上,公然地碰瓷;他們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衝進金店裏搶劫。這些人則是沒有做到“仁”的人。“為仁由已而由乎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説的沒錯,只有不斷反省,循禮而行,才能達到自我的“仁”的境界。

而“仁”的第二點。便是人與人之間的“仁”。也就是“仁者愛人”的思想。有我們鐵生活中,你一定會接收或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而你又會怎麼做呢?有的人會自己收下這個棘手的事情,以自己的努力,一點點一點點地將這個事情化解,不求外人幫助或不讓外人知道這件事;有的人會求助於身邊的一切力量,以團結的力量,以自己與幫助者的人力物力,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化解,在這過程中學習做事又加深了友誼;有的人則會在求助他人之後,在大家齊心解決問題時,自己卻躲到了一邊,讓別人做事,自己跑路;還有的人會將這件棘手的事情強加給別人,直接讓別人完成自己本應完成的事。相比之下,前兩種做法是對人“仁”,後兩種做法則是對人不“仁”。孔子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只有不把自己不想要的強加別人,我們才能達到這種對人“仁”。

“仁”的最後一點,是為政者與君王對臣民的“仁”,也是理想的充滿仁愛的社會的當權者“仁”。大家應該還記得李世民曾提出的觀: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行舟,亦能覆舟。正是有了這種觀點,李世民當上皇帝后體貼百姓團結各民族,不僅形成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又贏得了“天可汗”的美譽。還有的就是當今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他用道德治理國家,“打老虎”,精準扶貧等等都是他不朽的功績,這也帶領我們走向了全面小康,民族復興的道路。相比之下,歷史上的商紂王、秦始皇、秦二世等等君王,正是因為為政不“仁”,才讓朝代走向衰弱與毀滅。孔子説:“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也是當權者行政的基礎-----為政“仁”。

在《論語》之中,還有很多很多讓人受益匪淺的話語,這些話語也深深種到了我心裏,在我的心裏生根、發芽......

月亮不見了,只剩我在燈光下,在《論語》中,在一次次心靈的感悟裏,慢慢成長。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2

對孔老夫子一直懷有一種十分温暖的感情,雖被後世尊為“聖人”,卻全然沒有遙不可及的感覺。他彷彿就是一位樸素可親的老者,跨越兩千年的時空陪在心靈左右,時時給予貼心的關懷。

孔老夫子留下的精華集合成了《論語》的經典,這部“東方的聖經”,雖然不似《聖經》在西方那般高高在上,受人頂禮膜拜,卻靜靜的滲進生活角角落落的細微處。用心一點,就會發現。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它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老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後世,他把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在孔老夫子身上,凝聚着他內心傳導出來的一種飽和的力量。浮躁長草的年代,這種無言的教育化解了鬱悶將溢的淚。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孔子説:“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就是告訴我們,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我們都要做勇敢的人,努力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遺憾。

?論語》這部書,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樸素。簡單的説,它告訴我們的是做事的原則和把握原則的分寸。我們常常説,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情不該做;什麼事情是好的,什麼事情是壞的。孔子特別強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要盡力避免的。“忍”字是種技巧,刃懸於心,退一寸則不成忍,進一寸則不成仁。我們靜靜思索忍的度。君子必仁,且能忍,但是究竟什麼是君子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一部短短兩萬字的《論語》,“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君子的力量是來自於人格與內心的。他的內心完滿、富足,先修繕了自我修養,而後表現出來一種從容不迫的風度。此不為君子,何為君子?

君子的精神光芒閃閃,而翻開《論語》,我們看到,樸素的字句後面常常閃耀着一種理想之光。“三軍可奪帥也,不可奪志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孔子常常與他的弟子討論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的快節奏生活中,還有多少時間,多少空間能讓自己去關注自己的內心呢?《論語》教給我們的理想之道,就是給我們一個淡定的起點,給我們一點儲備心靈快樂的資源。《論語》傳遞出的這樣一種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勵我們對內心的關照。

一直都記得,在於丹的《論語》心得的封面上有這麼一句話“《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所以,浮躁的走過一程,又忍不住捧起了《論語.》,靜享那樸素的温暖。

我不知道于丹在參讀《論語》,在登上百家講壇時懷有一種怎樣的心情,但當她用淺顯的語言把孔老夫子的精神傳承下來,又印在書頁上,在我面前緩緩展開的時候,我還是被暖暖的觸動了。孔老夫子的智慧穿過兩千年的路途塵埃,化作帶着馨香的和風細雨,掃去了氤氲心頭的浮躁和壓抑,頗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很喜歡這種淡淡温馨的味道,簡單安靜卻也久遠。

第n次品讀《論語》,説不出它到底何種魅力,我只是着迷。浮躁長草的年代,我會鬱悶到流淚,而《論語》會是一劑治癒我苦悶的良藥,它如常言般的話語流淌過心間,心房便敞亮了。再次落筆,算作是我n+1次第的思量……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3

天地人之道:就談談自己是怎麼理解和感悟的吧.孔夫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聖人.《論語》教給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柔的生活的態度。

“神於天,聖於地”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於障鍀,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論語》的思想精髓就在於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華融入認得內心,使天,地,人成為一個完美的整體,人的力量因為無比強大。

我今天也常會説,天時,地利,人和是國家興旺,事業成功的基礎,這是《論語》對我們現代人的啟發。

什麼叫天人合一?我認為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諧。

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有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在《論語》中子貢曾經問老師:“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我認為:一個人貧賤,但他不向富人諂媚,一個人很富貴,但他不傲氣凌人。

感悟: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

佛家有個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説,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小和尚驚得膛目結舌,又不敢問。這樣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揹着那個姑娘過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她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地還沒放下?

這個故事的道理其實和孔夫子教給我們的一樣:該放下時且放下,你寬容別人,其實是給自己留下來一片海闊天空。

14.什麼叫“仁者不憂”呢?:就是讓自己的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論語》告訴我的,不僅遇事要拿得起放的下,還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所謂“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與比獲取更能使我們心中充滿幸福感。

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一個字是“仁”字。

在這個世界上,《1》什麼人最重要? 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

?2》什麼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3》什麼時間做事最重要?

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自己感悟: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瞭解別人,就事智慧。《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人這一生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

自己感悟: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所倡導的一種價值觀念:承認現實生活中的不足之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印度詩哲泰戈爾所言:“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自己感悟:既然生活的缺憾不能避免,那麼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這種缺憾就非常重要了,心態不同,也許會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自信心來自哪裏?他來自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我們面前有半瓶子酒:悲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怎麼就剩下半瓶了”。樂觀主義者説:“這麼好的酒還有半瓶呢!”。 表述不同,緣於心態不同。

感悟:小人之驕,驕傲的是他外在的氣,而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

孔子説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這叫”失人“。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

?論語》中所提倡:“坦蕩蕩“的心境。

?論語》教給我很多處事的方法,做人的規則。

有時費盡心機想和領導,同事拉近關係,卻常常適得其反。為什麼會這樣?怎樣的關係才能稱作“好”呢?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

孔子的學生子游説:“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論語,里仁》。意思就是: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領導)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孔夫子告訴他的學生子貢:“看到朋友做的不對的事,你要真心的勸告,善意地引導,如果他實在不聽就算了,別再説了,不要自取其辱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領導,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感悟: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都應該把握一個分寸,適度為最好。

“不在其位,不某其政”。《論語。憲問》意思是:也就是説,你在什麼位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跳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得事。先把你自己那個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別人的事.

就寫到這裏吧,可能自己認識的還不那麼深刻,以後自己還要多學習多看書,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些.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4

?論語》中的許多哲理近乎常識,卻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遠,平凡中見偉大,這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精神。讀《論語》,就好像是穿越千年和孔子對話,讓我明白了:要重視個人對家庭、國家、社會和歷史的價值!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就是教育我們要在學習生活中吧“學”和“思”結合起來,勤勉治學,才能學有所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

對於政治來講,要想成功的治理國家需要什麼?答案是得民心,若想得民心最好的方法是什麼?只有仁。這一點儒家的選擇是很正確的。子曰:“君子不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人並不是被控制的工具或機器,而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思想特徵。人應該充分發揮自己潛在的才能,才能使個性獲得全面的發展。孔子自己後來也實踐了這一點,他後來收門徒三千,有教無類,可謂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麼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求的品格!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今天這個浮躁而喧囂,熙熙攘攘皆為利往的社會裏,這種精神又是多麼的難得!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裏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後人的借鑑。只有把個人放在社會的倫理體系裏面,個人價值才能真正得到體現,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彰顯。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5

我第一次知道《論語》是在國中課本上,我們學習的是簡單但很有哲理的論語十則。當時我剛開始學習古文,還不是很能理解難懂的古句,但論語讓我對文言文開始感興趣。它讓我感受到了古人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被他們的才華所吸引。

?論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文化遺產,它的內容很廣泛,記載了孔子關於政治、哲學、教育、倫理、文學、藝術和道德修養各方面的言論。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創建的儒家思想不僅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和文化傳統有着深刻的影響,對世界也有很大的影響。《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於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説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的用處之大了。 我最欣賞論語的是它的許多句子語句雖然簡單,但哲理深藴,發人深省。不僅在做人方面,在學習上、教育上、治國上都有很深刻的道理,總能讓我有很多收穫。

這學期學習了老師的《人際關係》這門課,更加發覺論語的偉大,它在人際交往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首先在做人方面,就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論語》提出做人要正直磊落,重視仁德,重視個人修養和人的的全面發展。在人格塑造方面,第一:孔子提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像器物一樣只具備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應以道義作為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他,用忠誠來完成它;第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第三:孔子認為君子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第四: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之見的差別還在於不同的生活態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認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其實 現在我們生活的環境是相對獨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如何和自己周圍的人相處,除了有正確的交際觀點,我們在為人處世上還要自我做起。在與別人交談或評價他人時要先考慮一下自己是否有資格去評價他人。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世上應該時時刻刻要遵循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在學習中努力做到少説多做,做事要積極,説話要謹慎。在遇到問題和處理問題時説話要用腦子,做事要考慮後果。用這種“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的處世心態要約束自己要求自己。

?論語》是古人智慧的體現,其中有太多至理名言值得我們借鑑,我還需要去更深入地讀懂它,讀透它,《論語》的智慧值得我一生去學習。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6

“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幾句話出自春秋時期的孔子及其弟子之手的流傳千古的一本著作—《論語》。這本書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大的影響。在中國,這本書是家喻户曉的,還被尊稱為“五經之輨轄,六藝之喉衿。”這本書中的道理被後人延用至今。孔子的學説也流傳出中國,傳播到國外。

謙 虛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別人的言行舉止,必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無論你是多麼學識淵博的學者,還是萬人敬仰的科學家,你都要虛心向別人請教。你可知《程門立雪》的故事,故事中的學生為了請教老師一些問題,在老師門外,冒着大雪,冷得哆嗦,依然等着,我們要虛心好學。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大名鼎鼎的皇帝唐太宗,他虛心接納魏徵的建議,居安思危,戒驕戒奢。沒有覺得自己高高在上,不可向下臣學習,而是向魏徵學習。最後,在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貞觀之治這一盛世局面。

讀了孔子的言論,我知道了一個人無論是有多少成就,你都要虛心請教別人,做到謙虛為人,謙虛好學,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反 省

?學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堅持反省自己在為人,與朋友交往和複習知識等方面的做法,從而不斷提升自己,使自己得到昇華。這是人有所成就的重點—堅持反省自己的行為。

?子張》篇中記載的,子夏所説:“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這就是一個人修身的根本,不斷反省,做得更好,不斷昇華自己!

孝 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言道:“百善孝為先。”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夫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君子專注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這就是‘仁’的基礎!

子曰:“弟子,凡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你可聽過《扇枕温衾》的事呢?東漢江夏安陸入黃香,他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在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温暖被褥。父親十分感動,鄰居們都誇讚他孝順。

傳承中華美德,做好仁德之人。

仁 德

讀了《論語》之後,我更欣賞孔子的“仁德之道,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論語》中,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這是孔子對“仁德”的理解。《論語》可謂是把“仁德”這一精神闡釋的淋漓盡致啊!孔子正是做到了“仁德”,他的芳名才會流傳千古。如何做好一個偉大的人—首先要做到“仁德”,“仁德”是一種必不可少的精神,“仁”則為善、剛、毅、省……“德”則為謙、讓、助……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所以,我們要做個仁德之人。

書中有許許多多的道理,久久回味,仔細咀嚼,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品味《論語》,對話聖賢,“仁德”之道,顯於其中。《論語》中的道理不僅指導着當前人們的行為,而且引領人們走向更文明的生活。它使我們終生受益。

聽論語心得體會篇7

讀書是一種提升自我的藝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讀書是一種學習的過程。一本書有一個故事,一個故事敍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個世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説的正是這個道理。讀詩使人高雅,讀史使人明智。讀每一本書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懸樑刺股”、“螢窗映雪”,自古以來,勤奮讀書,提升自我是每一個人的畢生追求。讀書是一種雅的素質,能塑造人的精神,昇華人的思想。

讀書是一種充實人生的藝術。沒有書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樣,空洞無物。書本是人生的財富。猶太人讓孩子們親吻塗有蜂蜜的書本,是為了讓他們記住:書本是甜的,要讓甜蜜充滿人生就要讀書。讀書是一本人生最難得的存摺,一點一滴地積累,你會發現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讀書是一種感悟人生的藝術。讀杜甫的詩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讀李白的詩使人領悟官場的腐敗,讀魯迅的文章使人認清社會的黑暗,讀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來的希望。每一本書都是一個朋友,教會我們如何去看待人生。讀書是人生的一門最不缺少的功課,閲讀書籍,感悟人生,助我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書是燈,讀書照亮了前面的路;書是橋,讀書接通了彼此的岸;書是帆,讀書推動了人生的船。讀書是一門人生的藝術,因為讀書,人生才更精彩!

讀書,是好事;讀大量的書,更值得稱讚。

讀書是一種享受生活的藝術。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當你枯燥煩悶,讀書能使你心情愉悦;當你迷茫惆悵時,讀書能平靜你的心,讓你看清前路;當你心情愉快時,讀書能讓你發現身邊更多美好的事物,讓你更加享受生活。讀書是一種最美麗的享受。“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一位叫亞克敦的英國人,他的書齋裏雜亂的堆滿了各科各類的圖書,而且每本書上都有着手跡。讀到這裏是不是有一種敬佩之意油然而升。因為“有了書,就象鳥兒有了翅膀”嗎!

然而,我們很容易忽略的是:有好書並不一定能讀好書。正如這位亞克敦,雖然他零零碎碎地記住了不少知識,可當人家問他時,他總是七拉八扯説不清楚。這裏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他不善長於讀書,而只會“依葫蘆畫瓢”。

朱熹説過:“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所謂“循序漸進”,就是學習、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驟諑漸深入或提高。也就是説我們並不要求書有幾千甚至幾萬,根本的目的在於對自己的書要層層深入,點點掌握,關鍵還在於把握自己的讀書速度。至於“熟讀”,顧名思義,就是要把自己看過的書在看,在看,看的滾瓜爛熟,能活學活用。而“精思”則是“循序漸進”,“熟讀”的必然結果,也必然是讀書的要決。有了細緻、精練的思索才能更高一層的理解書所要講的道理。

由此可見,讀書不在於多而在於是否讀的精。象亞克敦,他徒有萬卷圖書,而不會讀,我們可以毫不猶豫地説:其實他一本書也沒有讀完。

現在的我們,這種“有書等於沒書”的現象是歷歷在目,也就是不會讀書。就説語文課本,大家都認為沒什麼看頭;這樣一來,掌握的知識也相對於較為膚淺。因此更何況是其他書呢?我們讀書提倡: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面對現在激烈競爭的社會,更需要我們的善讀。

對於書,只有善讀,才能象蠶一樣,吃進去的是桑葉,吐出來的是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9ow6n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