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2021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2021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2021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2021,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1

週日晚上,我花了3個多小時,一口氣讀了一本爸爸的小説——《活着》。

合上書以後,我有一種很難受的感覺,想哭卻哭不出,説他們可憐但好像又不可憐。

餘華是在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稱敍述其看似悲慘的一生。地主家兒子福貴好玩,花光了家裏所有的錢,在還債路上又被抓去當兵,誤當成了國民黨。幾年戰爭後,死裏逃生,逃出來回到家,發現父親已經死了。接下來女兒因發燒耽誤醫治也變成啞巴了,原本好好的一個家變得支離破碎。隨着時間的推移,女兒風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還有外孫苦根也相繼遭遇不幸,這一大家子最後就剩福貴一個人了,最終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數人的想法看來,他最後的命運一定不是瘋就是自盡。可福貴依然樂觀地活着,因為他想明白了一個道理,這也是全書的亮點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是餘華,本應是餘華在講述福貴的故事,應該使用第三人稱,可作者採用第一人稱,讓人覺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書中的我,在歷經世間滄桑和磨難之後的坦然。

家人一個接一個相繼去世,富貴被一次次的打擊,這裏面,不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還有對世界的樂觀態度。

他沒有抱怨、仇恨,而是認認真真地過好每一天。抱着樂觀的態度活着,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艱難,延讀生命就得艱難地活着,正因為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了。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2

這本書篇幅不長,大概十二三萬字,情節緊湊,所以一口氣便讀完了紙質版。整篇小説餘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活着》是一次殘忍的閲讀。餘華不遺餘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殘人的生活。

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但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也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到福貴他依舊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_,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3

忍受,忍受生活賦予的快樂和痛苦,幸福與不幸,悲傷與高興,以及興奮與無奈等等。哪怕生命裏難得的温情將被一次次的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堅強忍受,好好活着。

《活着》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感,不同於80後小説的傷感。作者用冰冷幽默的語言,講述了徐福貴悲慘而漫長的一生。文字平淡,卻令人感到真實,感到親切。讓我們的心靈隨着福貴的遭遇被一次次觸動。幽默而感人的語言讓我們想笑笑不出,想哭哭不出,內心卻隨着作者的講述漸漸安靜下來。

福貴年輕的時候是個地主少爺,嗜賭成性,賭光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因為母親生病去城裏求醫,半路被國名黨拉去做壯丁。後來,等他回來了,女兒因病啞了,母親也病了。命運捉弄人,令人無法琢磨,令人尷尬的無奈着,痛苦着。然而痛苦才剛剛開始,真正的悲劇才開始漸次上演。大躍進,饑荒餓的妻子家珍駝了背。兒子因為拯救校長老婆產後大出血,踴躍獻血,因為抽血過多死了。後來女兒,妻子,偏頭女婿,外孫相繼死去,只剩下兩個老不死的——福貴和老牛。

作品藝術特色:

①.苦難連環扣魯迅説:“悲劇就是將東西毀滅給人看。”福貴的一生就是一幕幕面對死亡的過程

②.經歷風雨後的釋懷富貴送走了自己身邊的一個個親人,任然悠閒恬靜的活着,向別人繪聲繪色的講述自己的人生境遇,沒有痛苦,沒有悲傷,但他那爽朗的笑聲中流露的是温厚的高遠情懷

③.活着之義追尋只有領會懂得了死,才會領會懂得生。福貴也許明白了,我們卻任在探尋。人為什麼活着,也許我們到了垂暮之年才會和福貴一樣豁然開朗。

“笑得方式哭,亡的伴隨下活着”作品露出一股悲憫情懷和感傷幽默。揭示了個體生存狀態和苦難。經過精簡的歷史背景,體現出了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時代的荒謬感。作品的結果雖然温和,但頗令人深思。福貴的一生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對大躍進,__等時期也進行了温和的諷刺。

《活着》是餘華改變風格之作,放棄先鋒文學前衞筆法,走向傳統的小説。作品中友朋友,母子,父子,孝悌,夫妻之情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美國短篇小説家艾米麗説:“如果現在要談一些東西,顯然你應該談些永恆的東西。《活着》就是這樣一流的作品。”可見其藝術成就之高。

讀完小説,最令人深思的就是人為什麼活着。有人講人活着總有理由,富貴年輕的時候生不如死,為自己找一個理由,將爹敗掉的一百畝地贏回來。戰時九死一生的他,堅持活着,是為了再見老孃,妻子,一雙兒女。,極度貧困飽受命運之苦的他,為什麼活着,他的親人需要他。親人離去,而他還活着。因為傳奇而坎坷的一生值得他懷戀回味。也有人講活着本身是為了什麼,為生還是為死,殘酷的活着,體味着失去一切的苦楚。“活着是為了本身而活着”人應該學會面對真實,接受不能接受的,改變不能改變的。真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

如果是我,早就崩潰了。作為旁觀者,只能感歎一個人好好活着不容易,只能佩服富貴活下去的勇氣,只能回味祖輩的辛酸與苦楚,只能悼念人如螻蟻的年代。

人生中不可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還得往前走。也許是我經歷的太少,只能説一句:總之,忍着,好好活下去,為了自己,也為了身邊愛你的人。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4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書。我深深記得初讀《活着》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翻動書頁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種隱祕的期待——呼喚着一個轉折,一個讓主角福貴走向幸福的轉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麼的殘忍與吝嗇,我幾乎是一路心痛地讀到最終。當我滿心酸楚地合上書頁,猛然望見封面一襲鮮血般的暗紅:刺目一如長長傷口上的血淋淋,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下來了。

從一個少爺吃喝玩樂到最終敗壞家業,淪落到為餬口而下地,他摯愛的親人一個一個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聾啞女兒鳳霞難產而終、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只留下一個小小的孫子苦根,竟也在那個飢餓的年代裏,活活噎死。他佈滿老繭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與淚水,最終只孑然一身與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應是一個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講述着,沒有大悲大慟,這個被厄運磨礪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這種生命的韌性似乎講述着人生絕望的不存在。福貴的人生,彷彿是一株盤剝的冬筍——一層層褪去人生的虛華、一層層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層層摧毀着人的堅強。可到最終,白嫩嫩的,卻剩下一個人最柔軟、最純淨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執着地活着——已成為一個能描述福貴的形容,也是對福貴的的肯定與頌讚。

餘華《活着》八年級讀書心得5

我讀過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選出一部在我閲讀過程中帶給我的震撼,並且在讀完之後給我深刻的思索,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的作品,那無疑是餘華先生的小説《活着》。

《活着》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富貴悲慘的人生遭遇。富貴嗜賭如命,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他的父親被他活活氣死,母親則在窮困中患了重病,富貴前去求藥,卻在途中被國民黨抓去當壯叮經過幾番波折回到家了,卻發現母親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養大兩個兒女,此後更加悲慘的命運一次又一次降臨到富貴身上,他的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死去,最後只剩富貴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獨的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閲讀這部小説的過程中,我幾度落淚,並不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手法有多麼煽情,事實上,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説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活着》這部小説所講述的,是一個荒誕卻又真實的故事。説它荒誕,是因為這部小説內容是在一段精簡化了的歷史階段裏將整個中國社會的各種問題誇張化地集中到一個家庭中來表現;説它真實,是因為它所反映的是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這部小説的許多內容還充滿黑色幽默的意味,對官僚主義、大躍進運動等方面都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如富貴的兒子給縣長老婆獻血卻被抽血過量而死等內容,然而這種諷刺卻是絕望的、無奈的、令人心酸的。

至於這部小説的主題與內涵,一直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小説太過於消極,過於沉重,對讀者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會有這樣的評論也是難免的,因為的確,這部小説從頭至尾都浸沒在一種悲劇的氣氛中,主人公富貴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慘的,他的親人一個個的離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難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讀者讀完整部小説,合上書本,看到封面上小説的題目——“活着”二字時,都會思索:活着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是否像主人富貴一樣,活着就是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説的結局——富貴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種消極的觀點:人和動物的生命價值是一樣的,並沒有什麼區別,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僅僅是一種“活着”的狀態而已。

然而我認為上述觀點並不完全準確,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慘,但他從未放棄,一直堅持活下去,無論或者是多麼辛苦。因此我認為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是這樣一個道理:活着雖然充滿了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餘華在書中寫道:“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着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着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着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活着》無疑是一部經典,美國短篇小説家艾米麗?卡特稱之為一部“永恆作品”,並不是謬讚。我認為我們年輕人也都該去認真讀一讀這部作品,讓它來教會這些“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輕人生命的厚重與沉痛,讓它來給我們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價值,去擔當生命的責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1mz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