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多篇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多篇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多篇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1

玩電

教學案例:

案例一:有趣的電珠:

在電珠變亮的區角活動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電珠、連接的電線、記錄表、各種型號的電池。孩子們在老師提供的物品之間開始了緊張有有趣的探索的活動,威威在自己的努力下,使一節1號電池連接着的小燈泡變亮了,威威非常地高興,並在自己的努力下想使兩節5號電池的燈泡變得更亮,在一次次的努力下,他沒有成功。這時在一旁也在嘗試與威威一樣連接方法的妮妮對威威説:“我們倆一起合作吧!”於是,威威固定電池,妮妮穩定電珠,沒過多久,就傳來了他倆的歡呼聲。兩人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和成功之後,他倆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實驗,他倆説,我們要讓燈泡變得更亮,並讓我參與他們的實驗,我應允了。他們請我固定電池,這次他們選了4節1號電池,我和威威兩人每人固定兩節電池,妮妮負責把燈泡進行固定,“哇塞”燈泡就像一科啟明星一樣在那兒熠熠生輝。接着,在老師的提醒下,請他倆把剛才每次的實驗的結果記錄在老師提供的記錄紙上。

案例二:摩擦生電

在這個活動的區域,教師準備了紙片、各種質地的梳子,有木梳有塑料梳子,還為幼兒準備了各種材質的布條。輝輝拿起了紙片,把大的紙片再進行加工,使它變成了很小很細的小紙片,然後他拿了一把木質的梳子在尼龍絲的布條上使勁地摩擦,小紙片在盤子中,紋絲不動。而芸芸拿了一把塑料的木梳在頭髮上,使勁地梳了兩下,塑料梳子上卻驚奇地吸住了幾個小小的紙片,輝輝見狀,他拿了自己的一把木質的梳子在自己的頭上使勁地梳了幾下,梳子上還是沒有吸住任何的紙片。大家討論着……

案例分析

1、科學探索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通過幼兒的操作擺弄,探知事物的奧祕。既滿足了幼兒的擺弄操作的願望,也使幼兒從中得出一些經驗。從這次的活動準備來看,準備的是一些孩子們在生活中都能看到和發現的物品。利用身邊的這些物品,讓幼兒感知到電的奧祕,原來我們生活中的電燈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才會亮起來的。而我們在冬天的時候,有時和小朋友拉手的時候會出現靜電,通過了摩擦生電的小實驗,幼兒也能瞭解這一個現象的發生了。

2、在活動中,教師提供了記錄紙,便於幼兒對自己的實驗的結果進行記錄和交流。與同伴共同分享自己的實驗的成果。讓幼兒在別人的基礎上,再有新的發現。體驗愉快的情緒。在活動之後組織幼兒進行談論,“為何塑料的梳子能吸住小紙片,而木質的梳子卻吸不住小紙片呢?”大家一起討論發現的笑小祕密,分享其中的樂趣。教師起到一個很好的提升的作用。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2

案例實錄:老師,以後我們再也不玩了!

孩子們非常喜歡玩,經常因為想玩而無心上課,怎麼辦?一天,王老師突發奇想:讓你們玩個夠,看你們還玩不玩?接下來的時間,她對那些喜歡玩滑梯的小朋友説:“你們,可以盡情玩,老師絕對允許!”“噢---”孩子們高興壞了。起先,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下課了還賴在那裏不肯走。第二天,王老師又讓他們繼續玩。過了一段時間,有些玩累的孩子不想玩了,又過了一段時間,連最愛玩的兩個孩子也累了。王老師心中竊喜,趁機教育説:“那以後還玩不玩?”兩個孩子終於徹底投降:“老師,我們以後再也不玩了。”後來,這些孩子再也沒有動過去玩滑梯的心思,上課的時候也很認真。

讀案例《老師,以後我們再也不玩了!》,反覆閲讀後,沉思良久,案例中老師的做法,我認為不可取。

孩子愛玩好淘氣,多數是性格好動,求知慾強烈,但在多數老師和父母眼裏,這樣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不聽話,好爭鬥,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孩子的不聽話也可能是有主見,好爭鬥反映出有進取心。如果硬性地一味地讓孩子聽話,這樣就會抑制孩子個性的發展,把孩子剛剛萌發出的在某些方面的興趣點扼殺在萌芽之中了。我認為孩子不應只成為聽話的孩子,應成為講理的孩子,聽話的孩子只是盲從,而不見得懂道理,講理的孩子會在你有理時聽話,老師應抓住每一個機會進行教育,以身作則。在自主遊戲中,要定出遊戲規則,但是首先要把規則講清楚,讓孩子理解了,而不是盲目地服從,在規則內孩子有完全的自由,在自主遊戲時教師要進行合理的組織安排,讓孩子玩得有興趣,玩得有意義。

案例中的孩子喜歡玩滑梯,教師讓他們“盡情玩”,多少帶有體罰的意思,孩子們不是“再也不玩了”,而是迫於老師的壓力玩累了暫時不玩滑梯了。我認為老師應在適當滿足孩子好動的心理和要求後,進行正確的引導,通過多渠道的教育,因勢利導,更換其興奮點,將他們過剩的精力、體力發揮到一些其它有益的活動中去,還要注意休息,寓教育於遊戲之中,使孩子在玩耍中真正獲得知識,這樣可能會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老師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什麼,應適當地遵從孩子的意願,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環境,進行循循善誘,不要跟孩子説你應該怎麼做,而是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案例中“孩子經常因為想玩而無心上課”,老師是否在上課上多下一些功夫,把自己的活動課設計的更精彩一些,培養孩子對集體活動的興趣,只要有了興趣,孩子才會積極參與教師的集體活動,主動思考,並自覺關注採取行動,也體現了發揮幼兒主體作用的理念,正如《綱要》第五部分中指出的:應尊重兒童,站在兒童的立場上理解兒童內在感受和表現,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兒童,既要了解兒童的現有發展水平,更應注重兒童的發展潛能,注重兒童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3

“小無賴”裏的大道理

——從幼兒面對攻擊時的種種反應説起

案例過程:

鏡頭一:因為一本小人書,豪豪把庚汝推到地上。老師問清了事情的經過,輕聲説:“來,豪豪跟庚汝説聲對不起,大家還是好朋友”。等老師走開後,豪豪叉着腰説:“你還告訴老師,我的書就是不給你看”。

鏡頭二:豆豆在家抓傷了小表妹的臉,老師問豆豆:“你在幼兒園對小朋友都很友好的啊?”豆豆大聲説:“在幼兒園我不打人會得到貼紙,在家又沒有獎,還老讓我讓着妹妹”。

鏡頭三:小杰總是欺負其其,有一次其其再也忍不住了,不管小杰走到哪都緊緊跟着他,不停地重複着一句話:“請你跟我説對不起”。小杰“哇”地一聲哭起來了:“老師,他像個無賴一樣跟着我,媽媽罵過別人無賴,她説就是不停纏着別人的人”。老師笑了笑“是你先動手的,你自己想想辦法吧”。找不到援助的小杰嘟着嘴對其其咕嚕了一聲“對不起,行了吧”,從那以後,小杰再也不敢輕易欺負其其了。

案例分析:

我們所提倡的正向的、積極的感受,如克服困難後的成就感、愉悦感不是教會的,而是需要以具體事件為依託,必須幼兒親身經歷方能獲得的。幼兒越能利用多種感官一起參與探究越能不斷改進、提高原有的辦法和策略,悟出更為匹配、高效的具體方法。怎樣應對攻擊同樣也是幼兒在人際交往活動中的一種探究,正如蒙台梭利那首心聲小詩所説:

一、“我聽到了,但隨後就忘了”。教師對孩子的粗糙説教和輕描淡寫的態度,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原來打人並不是什麼大事情。説教在此時的作用就是行為暫停後將事態擴大,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二、“我看到,也就記得了”。經常受鼓勵的小朋友,他的人格是建立在有條件的自我約制上的。,所以懸賞式的獎勵同樣對攻擊性行為的控制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三、“我做了,我就理解了”。“無賴事件”表明:孩子在遇到困難找不到有力援助的時候反而會從習得的社會經驗裏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孩子有自己處理問題的策略,並不像成人那樣受許多規範、模式的影響和制約。“小無賴”的這種還擊使孩子自己出色地解決了困擾,也在相應程度上讓攻擊者得到了教訓,理解了攻擊別人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對攻擊行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解決方案:

一、做滿懷關愛之心的旁觀者,把問題交給孩子。

從平日的生活場景孩子已經習得很多交往技巧,讓孩子自己動手想辦法解決問題對孩子獨立和成功的與人交往有重要的鋪墊作用。如“小無賴”的方法就起到了讓幼兒感同身受的作用,只有這種方式才可以讓孩子更直接理解自己行為的後果,逐步抑制攻擊性行為。

二、做充滿理智的指導者,給予孩子及時的疏導。

孩子的自我保護方法有時是對某種社會交往的模擬,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起消極作用。例如出手還擊,我們並不是鼓勵孩子們去“以牙還牙”,“以怨報怨”,因為這樣做也會助長幼兒的暴力傾向,使幼兒學會攻擊性行為。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還擊也並不是對付被攻擊的最佳的或者是唯一的方式,除此之外,還有語言警告、請他人幫忙、或如“小無賴”採用自己的方法解決。父母和老師在觀察這種解決方法時必須有一個尺度來衡量孩子的行為,並在孩子需要幫助和認同時給予指導。

當我輕輕和孩子們分享了“小無賴”想出來的好辦法後,我時常聽到孩子們對打擾到他們的同伴説“請你跟我説對不起”。或者和好朋友一起商量:“他要是不道歉,我們就不跟他玩了”。調皮的孩子也只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以免自己逐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4

[課堂評價的意義]

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關注點都是以教師為主,十分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這顯然與新課程所要求的課堂教學價值觀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幼兒的發展,教師的教應該為幼兒的學服務,教師教的效果要體現為幼兒學的效果,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該看孩子有無進步或發展,而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設計的環節多麼的花哨。如果幼兒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環節在花哨,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所以,我們首先應該轉變課堂教學評價的基本思路,從“以教論學”到“以學論教”。

關注幼兒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除了關注他們的知識技能目標的達成以外,還應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孩子是怎麼學的。通過了解幼兒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幼兒的行為表現,評價課堂教學的成敗,既關注教師的行為,也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幼兒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並促使幼兒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幼兒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幼兒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以此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對學生“學”的價值。

[課堂評價的開展]

為了更好的開展課堂教學評價, 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深入的開展課堂評價教學。在教學研討課和平時教學上都展開了課堂評價。

[案例分析一]

在剛開展教學研討時,我們語言組的老師針對一次教學研討課進行了課堂評價。那是一節語言活動題目是《數小雞》,這是一首很老的兒歌課,它的目標是學習兒歌感受兒歌的音律美。以前的方法是老師教受兒歌幼兒集體學習,那麼幼兒就是被動的在學習。老師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就會忽略掉一些幼兒的表現。如何讓教師關注每一位幼兒在上課時候的表現呢?我們語言組的老師對這首兒歌的教案進行了大膽的設計,讓幼兒主動的學習。首先先進行遊戲找小雞,讓每位幼兒參加情景表演,讓幼兒融入到教師設計的情景中去。然後在讓小朋友學念兒歌,在學會的基礎上在讓幼兒進行情景表演兒歌,體驗學念兒歌的快樂。我們根據小班幼兒年齡的特點,選擇了採用情景表演的方式來引導幼兒學會兒歌,從以前幼兒被動學習到幼兒很感興趣的主動學習體現了在課堂上幼兒“學”的價值。

[案例分析二]

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激起幼兒的學習興趣。這是一堂我的隨堂音樂課《辦家家》。我們班級有很豐富的區角內容,孩子們對辦娃娃家都很有興趣,所以在上這節課是我的引題就是問他們:“你們喜歡玩過家家嗎?你們平時都是怎麼玩的?”因為是從孩子興趣出發的,當他們一聽到這個問題是都爭着回答。所以在學這首歌的時候彷彿找到了情感的共鳴處,不用太花哨的環節設計他們就唱的津津有味。

[反思]

從關注教師的“教”到關注學生的“學”,這一課堂教學評價視角的轉變直接給教師的教學行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往大家在評課的時候都是關注老師提出的問題和設計的環節,而忽視了幼兒在教學活動中的表現,通過本次活動,我們大家在上課以及評課的觀念上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更加註重了課堂評價要從孩子的“學”出發。

在本次活動中根據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反思了教師教育行為的適宜性和教學有效性。在量性的表格和質性對話評價中,展現幼兒能力和思維形成過程,促進幼兒多元能力的發展。同時,幫助教師樹立新的評價觀,發揮開放性評價功能,進一步培養教師的評價能力,促進教師課堂技藝的提高和專業發展。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5

背景:

我們櫻桃班孩子進入大班以來對一些科學知識、童話故事等特別感興趣,常常帶着自己心愛的圖書到班上來與同伴分享。好的圖書藴含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內容,其中也滲透了豐富的人類情感與經驗。孩子們在閲讀中可以自然而然地增長知識,陶冶性情,拓展思考的空間,學習表達與交往。閲讀圖書不僅能發展幼兒語言能力,同時也能積極促進幼兒的空間想象、邏輯分析、交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於是我根據孩子們的興趣組織開展了“我們的朋友—圖書”的小小主題活動。隨着活動的開展,班裏的圖書多了,孩子們很容易就能找到他們感興趣的內容,每次看見孩子們圍在一起討論書本內容的情形時,我常常會想,也許未來的作家、科學家、音樂家、發明家就在他們中間!

實錄:

幾天後,我帶着孩子一起參觀了萬達書城,回來以後,我發現孩子們整理圖書時,漸漸有了分類擺放的意識,他們會邊整理邊議論:相同種類的書可以放在一起;大的挨着大的,小的挨着小的,不大不小的挨着不大不小的。孩子們説得多好啊!為什麼不給點空間讓他們充分實踐一下呢?“櫻桃小書城”就這樣悄然而生了。

我和孩子們懷着興奮、激動的心情開始了圖書的整理與擺放。孩子們很快樂地在尋找着不同的圖書,有意識地將同一種類的圖書放在了一堆裏,他們相互詢問着:“我這裏都是《娃娃畫報》,你那裏有嗎?”“哈哈,賣火柴的小女孩在我這裏。” “你這本書好多字啊,是識字書。” “我這邊都是故事書。”通過整理他們發現,我班的圖書大致有三大類:幼兒畫報類、知識類、童話故事。

從整理圖書這個環節中就可以看出,孩子對圖書的分類還是比較清晰的,在孩子們的相互詢問中,首先,我可以感受到孩子們是很快樂的,他們很樂意做這件事情,他們對這個活動是感興趣,這一點非常重要。其次,孩子們在整理的圖書的過程中,產生了圖書分類的意識,積累了分類的經驗。

圖書整理好了,有孩子問:“老師,我們可以把它們擺在書櫃裏了吧?”我説:“可以啊,可是我們應該怎麼擺呢?” 稼稼説:“一樣的就擺在一起啊”文文搶着説:“書架每一格可以放一種。”

圖書已經擺放好,我又問:“櫻桃小書城可以開放了?”“書城是否僅僅有書就行了呢?”孩子們在我的引導下又討論起來,回憶起自己去萬達書城的經歷,因為,我覺得通過討論得出的認知,會比教師直接告訴孩子更為深刻。其實,孩子都知道書店有帶胸牌的叔叔和阿姨,可是,很少去關注他們是幹什麼的,也很少有人告訴孩子他們是管理員。“那麼多人去書城買書、看書,翻來翻去的,為什麼書還是排列得那麼整齊呢?”我的話將孩子們置身於問題之中,引發了孩子自己去討論、發現和認識,每個孩子都主動參與進來。根據孩子們的討論結果,我又問道:“誰在整理?”“專門整理書的人叫什麼?”“除了整理書以為,管理員還做些什麼事情?”問題一層層的遞進、深入,引起幼兒進一步的思考與共鳴。孩子們在相互經驗交流、討論中知道了書城裏的書是需要管理的,初步瞭解了管理員的職能與作用。

小書城第一次開放了,我們的小小圖書管理員在做什麼呢?我在一旁觀察到他們有時在整理書,有時很耐心地幫助小朋友找書,還給小朋友推薦圖書呢?挺稱職的。

反思:

活動開展到這裏,我真的有很深刻的感觸,開設小書城,首先,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閲讀環境,使更多的孩子能夠來小書城看書,引起進一步閲讀圖書的興趣。其次,就是發動孩子們自己來開辦小書城、整理小書城、管理小書城,對孩子協調、管理能力和責任感進行挑戰。

活動雖然開展得很順利,但也有需改進之處:

1、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外出體驗圖書館、書城氛圍的次數可多些,相信孩子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在參觀過程中,可將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有難度的問題拍成照片,甚至可採訪、錄象。

2、遊戲開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引導方法,剛開始激發興趣更為重要,後階段可採取制定值日表,輪流值日的方法,那麼圖管理員就能很有規律、很有秩序地去書城值日,同時也能促進責任意識。

教師在主題活動開展中要關注幼兒生成的有價值的熱點,並適當引導和支持,為幼兒提供積累生活經驗的機會,給予幼兒充分的空間、時間、自由和自主的權利,促進孩子的發展。櫻桃小書城成功的體驗,給了我很大啟發,孩子們在活動中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在活動中表現出的積極、自信、敢想、敢言的態度,真的很令人欣喜。孩子策劃、協調、管理能力在活動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這樣的活動,孩子們感興趣、樂意去參與、也很有意義。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6

回憶珍藏進行曲

案例背景:

回憶是情感的一種,對於每個人來説,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能讓人記憶起所經歷過的人,事和物,充裕的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刻感受着在世界上每個階段生活所留下的痕跡,這需要我們用心的記錄與珍藏。既然是每個人所擁有的,你們可曾知道孩子心中是否有所想要的這種回憶情感。

時光飛逝,孩子從小小班哇哇大哭的狀態下進入到幼兒園,到現在4年過去了,他們狀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此時此刻的他們是一個心中懷有着想法,腦中有着各自的主見,嘴裏説着自己的話語的小大人。

在大班即將結束,交往了四年的他們,吃睡玩時間完全勝過在家時間的他們,小夥伴們,他們心中又是如何想珍藏他們幼兒園的生活,珍藏他們心中所想要卻表達不出來的回憶呢?

案例描述:

[案例一]幼兒園的回憶珍藏前奏

大班即將要畢業,我們在幼兒園掛着倒計時的牌子,一天一天倒數着,活動中,唱着畢業歌,一切的一切告訴小着朋友他們即將分別,即將成為國小生。孩子們的心情隨着倒計時變化着,剛開始的無動於衷,到後面的依依不捨,甚至有些感性的孩子,常常説不想離開。

這些都是因為他們戀戀不捨相處了四年的夥伴和幼兒園以及老師。

倒計時頻臨接近尾聲的一個早上,活動結束後,我發現一羣孩子圍着倪亦好一直嚷嚷的“我要我要”。聽到以後我心想:“肯定又是在分吃的。”出於好奇心,我也湊過去看了個究竟。奇怪的是,他們5、6個臉上帶着笑容,每個孩子手上拿着一張大約3寸的小好照片,我感到奇怪,就問小好:“你幹嘛把照片帶過來給小朋友啊?”小好説:“我拍了新照片,一樣的有幾張多,我想帶來給小朋友看,可是他們都要我的照片送給他們。”這個回答對於我來説也有點疑惑,隨後我問了要照片的幾個小朋友。他們的回答讓我好意外“媽媽説上國小同學我就見不到了,我要帶回家,以後我就可以看見她了啊”,“我喜歡她啊,我要帶回家做紀念”等等。就這一個小插曲,導致我們班開始颳起了分發照片的一陣風。

[案例二]回憶珍藏插曲

另一個下午,我在整理班級的創意角,想增設一些孩子的繪畫作品,於是我去教室裏查看,想找找作品。因為我們班的女孩子很喜歡在課後在自己的小天地裏畫畫速寫本,不出我所料,我發現了小妤和小弦正好在專心致志的畫畫,但他們畫在對方的本上,她們的圖畫色彩構圖都很漂亮,我無意的説:“哇,你們真棒,來畫好了錢老師把你們的作品放到區角里展示。”我以為我會聽到她們興高采烈的叫好聲,沒想到,她們異口同聲的説:“不行,我們要交換的。”“幹嘛交換”“她畫畫的好,這樣我的本子裏就有她的畫了啊,我們以後可以看哦”。

孩子們的想法我真是感到驚奇,這是不是他們心中所想卻難以表達的一種想珍藏自己的點滴,留做回憶嗎?

[案例三]回憶珍藏的尾聲

孩子們的行為想法一直在我的腦中迴盪,於是,在僅僅的幾天裏,我嘗試着給孩子們設計了一套屬於他們自己的同學錄。同學錄包括封面,緣分天空(集體照粘貼處),留言板(教師留言),我們的珍藏。其中我的珍藏分四部分:個性簽名(孩子寫下自己的大名),瞧我是誰(貼上同學的照片),記得聯繫(孩子自己寫上電話號碼),我的禮物(給同學畫一張畫當禮物)。

我把我所設想的跟家委會的家長交流,他們覺得想法很不錯,於是我們開始製作,幾天後,屬於我們小朋友的同學錄出來了。倒計時到了尾聲,沃給孩子提供一個時間,請他們帶好自己的照片,一場回憶珍藏的尾聲彈奏開始響起……

案例分析:

想要回憶,想要珍藏同伴之間、老師之間的點滴,是幼兒情感的一種體現。臨近畢業,與相處那麼久的同伴分離,孩子的心裏猶然產生一種依戀,這是正常現象。就像依戀保姆,依戀玩具一樣。現在的孩子由於社會發展的進步,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讓孩子從各種途徑吸收了各種不一樣的知識,孩子的情感比以前的孩子情感發展的更為迅速。大概這就是現在孩子心中所產生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的一些想法,一些行為,衝擊着教師的大腦,怎麼樣讓孩子的“願望”達成,讓孩子的想法能夠組裝成一個創意,一個作品。外面所售的所謂的同學錄更適合成年的一個串想在腦袋中產生,把孩子的想法和點滴在一起,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滿足其知識所能達到的局域,促進幼兒情感的進一步發展。

於是我創建了這本“幼兒園同學錄”,真正屬於幼兒園孩子的珍藏回憶的同學錄。同學錄內設計了粘帖集體照的位置,記錄珍藏了每個孩子的笑臉和老師的笑臉;教師的留言記錄在此,時刻提醒着老師的關愛;對同學錄裏設計了個人檔案,讓大班孩子們用自己的能力去珍藏記錄,讓夥伴寫上自己的名字,把夥伴的照片用自己的小手經過設計裁剪貼在個人相冊裏;夥伴們寫下自己認識的阿拉伯數字所組成的自家電話號碼留在聯繫欄中;給與朋友的祝福和禮物是孩子們用自己略顯稚嫩的小手,經過自己的思考,繪畫而成的。

孩子們在交換寫同學錄中,享受過程,得到思想、行為與情感上的滿足。想想長大了的他們,翻看着幼兒園時代的自己,看着那歪歪扭扭但又很努力的字與畫。那時的他們我想心中的回憶會充滿歡樂,他們的情感發展又會更上一層樓。

案例反思:

幼兒期是人的情感發展的關鍵期,發展幼兒的情感,培養他們的社會行為,對於幼兒的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是幼兒健全人格的體現,也是幼兒身心和諧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教師關注孩子的生活,在細節中給與孩子情感滿足

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的啟蒙教師,對孩子的細節掌握更應注意。對於新時代幼兒期的幼兒,欠缺的往往就是情感上的發展。他們的智力發展迅速,但表達情感能力有限,怎麼樣在細節中生活中發現孩子的“語言”,我想這是我們現在教師所需要培養的一個能力。不論是在情感或是學習上,作為教師的我們因時刻關注幼兒生活細節,學會反思與記錄,讓自己在這些過程中得到啟發與理解,給與孩子滿足。

二、學會與時俱進,根據現狀進行創新情感教育

社會進步的腳步紛至沓來,讓我們的教育一直處在探索更新階段。孩子們的變化一代別於一代,需求也不斷在擴大。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學會踩在時代的腳步上,跟着腳步去尋找孩子的新思路,並不能拘泥於舊模式。要學會根據現在社會孩子的需求去創新新的情感教育。

三、在成型中思考,在思考中繼續成長

同學錄的成型與操作後,讓我的思考有開始了碰撞出新的火花,如何把成本降到最低,如何讓孩子更易於操作,成了現在所思考的。我想在操作中繼續去更改,努力讓它變得更好。

讓我們多一份慧心,多一份思考,給與孩子更多情感上體驗,來促進孩子情感的步步高昇。

大班教育心得筆記篇7

讓歌唱活動真正“活”起來

——大班音樂活動《鬍子的故事》教學案例

案例背景:

在以往的經驗中,歌唱活動一直被認為枯燥無味。許多老師在進行歌唱活動時沿用了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讓幼兒記住歌詞,一句句地按老師的要求學唱,輕重強弱和快慢全聽老師的,只要能完整、連貫、有表情地演唱,教師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要組織公開活動的老師們在選材時常常會捨棄歌唱活動而選其它。然而,音樂活動中最易為幼兒理解和喜愛的表現形式就是唱歌,如何讓歌唱活動真正“活”起來呢?案例中教師進行了大膽的嘗試。

案例描述:

一、案例的設計。

設計意圖:在大家的經驗裏,鬍子都是長在男人的臉上的,而且老爺爺的鬍子最長。可在這首歌曲裏幽默地唱出了爺爺、叔叔、爸爸和媽媽的鬍子,令人捧腹。實際上,真正的幽默是建立在積極理解的基礎上的。不僅是孩子,還有童心未泯的成年人,都特別敏感到藴含於這些善意的“幽默”中。所以,在設計活動時,着重讓幼兒通過動作來表現歌曲,既能幫助孩子記憶歌詞,同時也是一種幽默的感受。

活動目標:

1、能基本準確地唱出歌曲,創編出誇張的動作表情來表現歌曲中的幽默。

2、唱出“拔鬍子” 和“畫鬍子”兩處地方的不同。

3、能友好地與同伴合作,並體驗遊戲的愉快。

活動準備:相關的圖片 眉筆及與孩子共同做的鬍子 cd音樂

活動過程:

1、和聽課老師玩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遊戲,孩子們分組扮成老爺爺、小姑娘、解放軍叔叔、小魚等形象出場。

2、教師範唱歌曲,用歌聲來講述《鬍子的故事》。

3、幼兒學唱歌曲。

(1)利用圖片講解歌詞,並嘗試創編動作來表現歌詞。

(2)老師唱歌,請幼兒做表情和動作。

(3)遊戲:照鏡子。孩子們兩個兩個一組,一個當鏡子,一個當照鏡子的,在老師的歌聲提示下做動作。

(4)請幼兒齊唱,並做出誇張的表情和動作。

(5)強調“拔鬍子”和“畫鬍子”兩處地方的不同。

4、分組表演唱。一組孩子唱歌,另一組孩子表演。

5、遊戲:我們也來畫鬍子。

6、遊戲:鬍子 party。

二、案例的展?

鏡頭一:執教老師在活動開展之前悄悄地對聽課老師們説:“等一下孩子們會模範幾種人物形象出場,請老師們配合一下,假裝有點難猜的樣子,等孩子們投入地表演後,你們再把答案説出來。”活動開始了,教師調動孩子的參與積極性:“孩子們,你們有沒有信心表演好啊?”“有!”“老師們,你們敢來猜嗎?”“敢!”“那好,開始吧!音樂響起來!”第一隊的小解放軍們挺起了胸膛,手在胸前做起了握槍的動作,邁開了“正步”,臉上充滿了喜悦,為自己出色的表現而神氣呢!

鏡頭二:“那就我來當鏡子,你來照吧!”皮皮對小寶説到。小寶想了一下,點了點頭。待大家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並分好角色後,老師開始唱起了歌曲,孩子們在老師的歌聲提示下,興奮卻又努力控制着情緒地玩起了“照鏡子”的遊戲。扮演照鏡子的孩子要表情誇張的創編出與別人不一樣的刮鬍子、拔鬍子、畫鬍子的動作,扮演鏡子的孩子則要靈敏地跟着,變化動作和表情。還真是有難度呢!

鏡頭三:教師為幼兒準備了很多造型的鬍子,和紅色、黑色、棕色的眉筆,供孩子們自由選擇裝扮自己。陽陽選了一個黑色卡紙剪的鬍子,他説:“我是解放軍,這個黑色的鬍子最酷。”嘟嘟拿着一隻紅色的眉筆,想了很久,然後對着鏡子在嘴巴的上面畫上了紅色的鬍鬚。也許,還是覺得紅色更適合女孩子吧!一個藍色的八字鬍在角落裏無人光顧,子健看到了,扔了手上的眉筆,撲了過去:“剛好,我就可以扮演蘭精靈了,呵呵!”

鏡頭四:大部分的孩子都“有了鬍子”後,老師放起了音樂,請長鬍子的孩子們去找喜歡的“鬍子”握手交朋友。孩子們興奮地相互握着手,膽子大的孩子還把幾個聽課老師也拉進了活動中一起遊戲。浩東靠在牆邊,有點畏怯地看着大家遊戲。老師走過去,問“浩東,你怎麼不去遊戲啊?”“因為我沒有畫鬍子。”“為什麼不畫呢?”“我覺得很髒!”哦,原來是這樣。“沒關係,那你就當超人吧,超人沒有鬍子!”浩東這才快步走進孩子中參與遊戲。

案例分析:

教師將整個活動一步步地推向了高潮。孩子們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了演唱歌曲,又在愉快的遊戲中體驗到同伴之間的互助與友愛。而這次活動能收到這麼好的效果,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讓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

幼兒是活動的主體。當我們一線教師天天思考如何教的同時,也應該思索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歌唱活動的順利開展更是依賴於幼兒發揮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參與活動,並在自主學習中得到最大的薰陶。本案例中,教師首先就運用分角色進場這樣一個環節讓幼兒充分體驗到參與的成就感。在眾多老師前面神氣地表演並得到肯定,使幼兒覺得自己才是活動中最重要的成分,自然而然萌發了“主人翁”的意識。

二、用遊戲將活動進行到底。

早期教育家馮德全説過:“任何學習內容都可以遊戲化,因為兒童本身就處在心理髮展的遊戲世界。”可見讓幼兒置身在遊戲中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遊戲完全符合兒童的本性,幼兒雖然喜歡音樂,但對音樂的興趣卻是不持久和易轉移的。案例中教師用遊戲貫穿活動全過程。先運用“照鏡子”的遊戲幫助幼兒記憶歌詞,使幼兒輕輕鬆鬆地掌握了歌曲;再用“我們也來畫鬍子”的遊戲使幼兒體會到參與活動的樂趣,並滑稽地表現出這首歌曲所特有的幽默性;最後,遊戲“鬍子party”讓孩子真正領略到音樂散發的無限魅力,原來音樂可以這麼好玩。

三、面向全體,注重個性。

我們組織歌唱活動的時候要面向全體幼兒,使每一位幼兒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揮,同時又要尊重幼兒的個性,允許幼兒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和表現。在玩“我們也來畫鬍子”的遊戲,教師照顧到每一位孩子的不同喜好,準備了很多造型的鬍子,提供了各色眉筆,讓孩子們自由地挑選。當浩東小朋友拒絕畫鬍子時,老師沒有刻意去要求,而是以尊重和建議的口吻與孩子進行交談,使孩子沒有負擔地參與到下一個環節中。

操作與實踐:

在《幼兒園工作綱要》中指出,幼兒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標是“萌發幼兒初步感受美和表現美的情趣。”“感受和表現”,是音樂教育的宗旨,教師如何把握和實現這一宗旨,如何使音樂教育、歌唱活動開展的有聲色呢?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加強自身修養。

要讓幼兒擺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使之轉變成自主學、主動學、參與學,關鍵問題是要徹底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幼兒在前,老師在後”,“幼兒先探索,老師再引導”。同時,教師必須加強學習,提高自身修養,在實踐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地去發現、去探索、去研究、去總結經驗,只有這樣,才能嘗試出更新的教學方法來。

二、勤於積累,善於遷移;勇於創新,巧編巧用。

愛因斯坦曾經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幼兒對音樂產生興趣,這需要我們教師做大量的功夫。首先,要勤於積累,善於遷移。在平日裏,教師應有心去搜集和收集各種音樂,如兒歌、童謠,世界名曲,廣東特色潮汕歌曲,奧爾夫經典樂曲等等。然後,面對這些素材的積累,教師要大膽地進行創新,以便在日後的活動中靈活運用。

總之,在唱歌教學中,教師若能靈活地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寬鬆、愉快的教學環境,做到寓教於趣,寓教於情,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歌唱活動才能真正地“活”起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1nd9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