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作者龍應台用她優美的語言向我們描述了父母的無奈和辛酸,還有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的方式,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她給她兒子安德烈的第一封信“十八歲那一年”。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閲。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台對正處於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台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迴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動人,而且滌盪人的胸懷啊!

現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麼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闢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裏,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現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誇讚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説:“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誇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説:“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而龍應台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後,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台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闢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於龍應台關於“讀書”的精闢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並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2

這本書是我去表姐家玩,在她家的書櫃裏看到的,姐夫是一個高中的語文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説他的學生看了都很有感觸。拿回來看了之後還真有不少收穫。

這本書主要是講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台離開歐洲,返回台灣,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等她卸任回到兒子身邊,安德烈已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歲的小夥子,坐在桌子另一邊,有一點“冷”地看着媽媽。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着東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係,但龍應台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於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台“認識了人生裏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收入此書的的三十多封書信,感動了無數被“親子”之間隔閡與衝突深深困擾着的讀者。本書為讀者弭平代溝、跨越文化阻隔、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平時生活中也聽到很多w家長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們也抱怨家長不理解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後了,跟不上時代,從而引發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還離家出走。

在我身邊就有一些很真實的例子,所以看到這本書我就特有感觸,好像是把鑰匙打開心中的鎖,因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不合會給家庭帶來很大的傷害,親人變成敵人真的讓人無法想象。從這本書中我看到到了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尊重,我想這是現在很多中國家長很難做到的,他們往往以愛的名義去剝奪孩子的自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所以就應該聽他們的,否則就視為不聽話,不懂事。

我個人覺得這反而會讓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會覺得壓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為別人,很被動,當這種壓力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會選擇逃離,也就引發了一系列的悲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難説誰對誰錯,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實人與人之間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在這本書中還讓我看到了兩個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體會,用心去發現,就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希望這本書會給你們也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感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3

在網上購買龍應台《親愛的安德烈》的時候,是因為看了她的《孩子你慢慢的來》被裏面女性對孩子細膩的情感所吸引,想這本書應該是一本母親與兒子溝通的或者如教育兒子的親子書。

用了幾個晚上,陸續的把這些書信讀完,才感到這並不單純是一個母子溝通的書信。裏面更多的,也就是她更有意義的地方,是思考。無論是教授的母親和十七八歲學生的兒子。他們能就很多課題,來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而且,很多問題。例如對於民主、對於貧富差距、對於政治思想、對品味或者生命等方面的對話和思考。我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不曾想象過的。我現在還記得,1997年-----去世的時候,我在高中,電視媒體上在報道這位偉人的功績。學校將了半旗,並舉行了追掉會。全校的同學們,國中的和高中的一起,排隊到學校禮堂裏,穿着深色(藍或者黑)的衣服,帶着統一配發的百花,表情凝重的去參加追掉會。

在參加的過程中,電視直播着--的講話,並且在-講話過程中流淚的時候,我也感到,我們失去了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也不由自主的流淚。但看到周圍的同學。很多都是茫然的再走形式,或者壓根沒有思考這個問題。對於政治,我們的課本雖然學了。但對他真正的理解確是非常的淺薄,學校這生活的周圍,也沒有人真正對這些關心過,或者給過你更好的分析。所以,覺得安德烈在這個年齡有這麼多自己的看法,並那麼幸運可以與他的母親進行這類問題的探討和溝通。

第二次是在1999年,南斯拉夫轟炸大使館的時候,大學進行了聚會遊行。我沒有去參加。理由有兩個,第一是開會第一課我們的教導主任給我們將過,89年的**,大學生被利用。要看清情況。學生運動的背後都會有政治勢力,所以,學生在沒有弄清真正形勢的時候,不要去充當炮灰。這句話至今記憶深刻,理由二,我確實感覺自己對於政治有種天生的弱智和抵制。覺得是那好像是一個我無法進入的世界,我也無法那個領域去展現我的愛國激情。所以我才不會去參加。

我處於安德烈的時代與龍應台老師的時代中間。是個七十年代的人。我對於童年的記憶,平淡、資源的田野畫面。我的童年在農村,父親是普通的教師,母親是有着高中學歷的普通農家婦女。在八歲的時候,父親將我和弟弟及母親一家從農村帶出來。到了鎮上上,然後,在到縣城裏。在大學之前,雖然也搬過幾次家。但並不是那麼頻繁,對我的影響也不是很大。八歲之前在農村,8歲那年從農村搬到鎮裏,第一次搬家,一住8年,中間換了幾次房子,都是單位分的。但沒有換單位,一直過了8年,8年後16到了縣城,住了兩年學校家屬院,93年在縣城買了文教局給老師的房子。但年花了3萬元。一直到今天。現在回想起來。當初家裏沒有搬家或者頻繁調動工作,是否也是出於對我和弟弟的考慮。我從鎮到縣城正好是要升高中。但弟弟那時在上國小。大概他體會了一下從落後的地方到現場後的感覺。

我的自我覺醒時在高中,比安德烈和菲利普都要晚的,他們15歲孩子的對話,獨立的意識,思考的問題,很多是我到大學都沒思考過的。當年我在16歲的時候,也是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普通的人,不只是父母,也包括周圍一起生活的老師,也是非常普通平庸的人。他們並不像以往心目中想象的那麼高大。他們的思想也未必正確,甚至有些地方也沒有見解。我很慶幸在那個時候獲得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有了判斷力和分析能力,只有具備了這些,才能夠去思考。但思考問題的領域,仍是比較有限,更多停留在友情、愛、人生等上面。對於社會問題、文化問題、道德問題等的思考是茫然的,是自己溜進去了。但沒有目的,也沒有受到任何指引的溜達了一圈。懵懵懂懂的。所以説。母親是能夠深深影響孩子的。雖然不一定使他變得特別優秀或者和自已一樣,但會引導他的思維方式。

我的孩子現在3歲7個月。未來的日子,也會成長成一個個性十足的英俊少年、成人。信裏有些情況我感覺也是將來我和孩子相處會遇到的。裏面有一個母親深深的愛,説的非常好。母親對兒子的愛,是背後的。看着他,離你越來越遠。我兒子對我的獨立宣言會在什麼時候,有時我也會想,未來在我兒子的眼中。我又想讓自己成為一個什麼樣的母親呢?或者會留下什麼給我的兒子。會使他在以後的人生路上,更加明澈、快樂、堅強。

這是本值得保留的書。裏面有很多智慧的話語,思維延展的過程,也有深厚的母愛,並告訴你,該如何去愛,去溝通。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4

這是我第一讀次龍應台的書,感觸非常深。

這本書讓我找着了知音。也許現在的我們常常被人評價自私,我覺得萬分無奈,我只是在追求自由,自由和自私,搭的着邊嗎?與家長的有些談話,進行到一半就無法再次繼續,因為隔閡太大,現在的我還只是個剛剛稍有成長的人,依舊沒有太理性的思想,隨性是我的個性,卻常常被稱作自私,總覺得沒人理解我。

現在的我,還沒有太多的顧慮,説話或許坦率了些,但我覺得的這並不是自私。可是大多家長們都認為孩子就該服從於他們,所以小時候愛黏着父母的“跟屁蟲”漸漸不見了,他們逐漸變得獨立,不願與父母交談,久而久之孩子甚至與父母形同陌生人。打開書頁,一封信接着一封,仔細描繪着龍應台與安德烈如何拉近母子之間的距離。

這是一對怎樣的母子呢?書面上寫道:在信中,兒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母親有八分認真,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對母親嘲笑有加,母親對兒子認真研究。這是如今典型的一對母子。我們的父母,總愛發掘我們的小祕密,我們做的事總存有疑心,而我們刻意疏離,只喜歡與同齡人交流,做事顯得張揚。我們之所以會和父母有如此之大的隔閡,完全因為我們是兩代人,不同的思想,不同環境的成長,如果要雙方心平氣和的談話,也許像龍教授那樣以書信方式,倒是個不錯的想法。現代的父母,想盡方法想要融入孩子的世界,可是我們奔向人生的大路,眼中只有前方,而我們的父母只能在後頭張望我們,不一個時代的人,不一個世界的思想。我們所希望的是父母遷就於我們,而父母希望的是聽從於他們,這樣,我們的代溝只能是越來越大。假若父母願意理性的遷就我們,那交談就容易多了,談話也許改變不了什麼,可它至少給雙方搭了一條線,開了一扇窗。

父母總是嘗試着在我們的世界裏找一條縫隙鑽進來,即便我們的共通點不多,這也許就是隔閡中的愛。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5

從國中一開始就跟着老爸看有關台灣政治的節目,説起來還是--提起我這種愛好,因為關注着-的同時,我也開始關注起政治。老爸説女孩子別參與政治,但我可以關注吧,我越關注我就越感慨,還找不到地方發泄。所以看到《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的內容,我滿心歡喜。

先説龍應台的第二封信——“為誰加油”。龍應台説“我們,被教導以中國人為榮,‘為榮’和‘為恥’是連在一起的。”文中有説到一個書名,對於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醜陋的中國人》。我因為民族主義很愛中國,但是我也有世界主義,我希望全世界的人們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視我幼稚。可是中國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憤怒的事情,每天看着新聞最經常讓我憤怒最讓我憤怒的就是貪官。我們的政府官員就是代表着我們在管理這個國家,是應該讓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們是這樣來傷我們的心。我很氣,看見雜誌上説,有一位美國官員貪污了五萬美元,舉國震驚。可是我們的國家呢?這些事讓我尷尬,我甚至害怕外國人會因為這些醜陋來嘲笑我們。我常常抱怨中國這個不好那個很差,我跟父母説我一定要出國,父母也同意,但同時跟我説:可能你到了美國之後就會想着回中國了。不可否認的,中國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畢竟,那是政府的事情,作為普通高中生的我們無能為力去改變什麼。

當聽到別國人説中國不好的時候,還是會鼓起勇氣跟他們説,我的國家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可能這就是所謂的愛國主義情懷。套用文中的話,他們給了我“膨脹的”不安和尷尬,但不會押着我遠離“中國”這個概念。我想這是龍應台要告訴安德烈的吧。

但聽到龍應台的世界公民主義,我又產生共鳴了。看到新聞上説到很多弱勢國家,聽到牙買加的選手説他連一雙鞋都沒有所以只能赤腳在炙燙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種道不明的傷感。在讀到第9封信兩種道德中,龍應台説“海嘯的悲慘震動了世界,國家在比賽誰的捐款多,背後還藏着不同的政治目的”、“這些國家的人民,准許,或者説要求,他們的政府把大量的錢,花在離他們很遙遠但貧病交迫的人們身上”,我也開始思考或許世界公民這個名詞離我真的很遠很遠。

龍應台告訴安德烈,“我相信有兩種道德,一種是消極的,一種是積極的,你才十九歲,那個時間會來到,當你必須自己決定行不行動,如何行動,那個時刻會來到”。龍應台所在的台灣的貧富差距像一根刺,扎着她的心,令她難受,但她做不了什麼,所以她寫文章希望人們認識到這是一個有待改善和優化升級的社會結構,她鼓勵人們追求公平正義去改造社會,她拒絕奢華,在離開廚房時把燈關掉,這是她所能做的,也是我能做的,這樣一個微妙的小動作,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跟我爸開玩笑的説,我要拯救世界!老爸卻很一本正經的説那你就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夢想是建立在一張好文憑身上的,至少現在,我的價值體現在文憑上。文憑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總是很痛恨我爸的這句話,可是,我爸問我,在現在這個社會你想得出別的公平的出路嗎。我想了很久,沒有。我即使痛恨應試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貪官並在一起罵三遍,可我還是要肯定它的位置。我現在所能做的,還是好好讀書,這樣今後我才能有比較強的能力做世界公民,拯救道德,改變世界。

——這就是《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的啟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文章精選

標籤: 安德烈 讀書 文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edrn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