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多篇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多篇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多篇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一

我是個愛靜的人,打小起業餘時間就大多泡在書房裏,讀書是我的樂趣。

古人讀數為的是求取高官厚祿、美人谷黍,而我讀書完全是為了尋找一種感覺。早上醒來時捧起書讀上它幾句,就像是已經吃過一頓美味的早餐。睡覺前讀一段,便會帶着書中的故事一同進入夢鄉。上廁所時也會捧着本書,進去便是半個小時,全然不知環境的惡劣。我喜歡在沒人的時候讀書,周圍是那麼安靜,彷彿也和我一起分享着書中的樂趣與風景。

《少年文摘》是我最鍾情的一本雜誌。當我拿起它時我總會先細細的看一遍目錄,然後從中選擇那些篇幅最小、最不吸引人的文章去讀,把那些精彩的文章留在最後,這樣越到後面就越覺得是一種享受。但我從不放棄任何一篇文章,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會給我不同的感受。

有時我讀書到了痴迷的地步。當讀到《侏羅紀公園》時便會心驚膽戰,覺得身後便有隻紅眼睛、尖牙齒的恐龍;當讀到《天龍八部》時便會按着書中的方法學着段譽練就“六脈神劍”;當讀到《紅與黑》時便覺得自己是那個苦命的於連,在社會中無助地掙扎;當讀到“三英戰呂布”則會不由自主地有感情地朗讀一段。這也就是讀書的一種味道,一種感覺。

細細地讀書,品味書中的故事,體會書中的人物,這就是讀書的感覺。讀書是享受。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二

紅與黑,兩種色調相反、反差極強烈的色彩的並列,在1830年成為了司湯達一部小説的名字。自小説問世以來,書名一直是眾多文學評論中必然提及的一筆,也不斷地引領着讀者反覆玩味,樂此不疲,引發無盡的猜測和遐想。以兩種色彩的對立作為小説標題似乎是司湯達的獨特偏好,其另兩部作品《紅與綠》、《紅與白》(原名《呂西安?婁凡》)莫不屬於此類。書名乍一看覺其模糊晦澀,不可捉摸,然將全書反覆咬嚼之後再細細體味,深覺這兩種顏色確實濃縮了作品最精華的意義和價值。色彩的語言是無限豐富的,對美術有過專門研究並寫出過《意大利繪畫史》的司湯達想必深知這一點。

紅與黑,其基本含義一般被認為分別代表了小説主人公於連的兩條人生道路:投身於紅色的軍旅生涯在戰場上建立光榮功勛和披上黑袍,去當教士。由這一基本喻義化出了諸多對假設:行伍與教士階層,革命與反動,血與黑袍,激-情與死亡,可在紅道和黑道上下注的輪盤賭,紅黑相間的於連的勛章,……該如何解讀這個書名?該如何去理解整部作品?又有否可能通過作品窺探到作者本人的種.種?

紅與黑,作為兩種切實可感的色彩在整部小説中出現了多次,為思考這兩種色彩的深層的象徵意義和挖掘小説的主旨提供了基本信息。

紅與黑,首先表現為軍職和聖職的對立。於連生於拿破崙時代,呼吸過那個時代充滿了刀光劍影和光榮功勛的空氣,從少年時代起,就抱定了要出人頭地的決心,做過無數英雄偉人的美夢,立志像拿破崙那樣,憑藉身佩的長劍擺脱卑微貧困的地位,年及三十立功於戰場而成為顯赫的將軍。然而,正當他即將進入英姿勃發的年齡,時代風雲變幻,拿破崙慘敗於滑鐵盧,被大革命_的波旁王朝實現復辟,平民青年通過個人才智而飛黃騰達的道路即被堵塞。於連是那一代人——今天被稱作“世紀兒”們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夢想與追求,他們生不逢時的悲劇與幻滅失落,繆塞用詩意的語言作了精彩的概括和表述:

“憂愁的一代青年,當時就生活在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上,所有這些孩子都是那些以自己的熱血灑遍大地的人們的骨肉,他們生於戰火之中,而且也是為了戰爭而誕生,十五年中,他們夢想着莫斯科的皚皚白雪和金字塔那兒的陽光,他們頭腦中裝着整個世界,他們望着大地、天空、街道和大路,但如今全都空空如也,只有他們教區裏教堂的鐘聲在遠處迴盪。人們則對他們説:‘去當神父,’當孩子們説到希望、愛情、權力、生活的時候,人們仍然對他們説:‘去當神父吧!’”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三

司湯達的《紅與黑》,寫的是法國青年於連的故事。於連是一個有才華,有野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許多評價把於連説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個人而言,我覺得他們都忽略了一點,就是於連良心的一面。或者説忽略了站在故事背後的作者進行的精神思考。

於連確實是野心家。於連的野心膨脹過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線索。在德。雷納爾放假,於連想:“我一定要在這個女人身上得手,”“那樣如果有一天我發跡了,有人指責我趕過家庭教師這樣下等的職業,我就可以告訴他,是愛情把我拋到這個職位上的。”但是於連也像一個哲學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的腦中揮之不去的是當像拿破崙般的英雄。但他對德。雷納爾夫人的愛,特別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不能不讓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構造得極巧妙。當於連步上仕途時,他用盡心機去獲取德。雷納爾夫人的心,並想用此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價值,可最後他才明白德。雷納爾夫人是他的終生至愛。後來的瑪蒂爾德小姐是在開始時主動追求於連的。但是又經過多次的反覆,曾使於連感到神魂顛倒。當瑪蒂爾德確認自己愛上於連的時候,於連在臨死之前卻説只有德。雷納爾夫人才會真心待他的孩子。在於連的攀升過程也少不了這些女人們的幫助,可是在最後他的摔倒也是因為女人。作者在《紅與黑》中塑造了於連,可是更塑造的於連背後的時代,在上層社會中,人人都重視榮譽,可是又過着奢侈的頹廢的生活,青年們都缺乏勇氣。社會的各種黨派都在積極而又祕密的活動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湯達使用了超出同時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掘。以深刻細膩的筆調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靈空間,廣泛運用了獨白和自由聯想等多種藝術手法挖掘出了於連深層意識的活動,並開創了後世“意識流小説”“心理小説”的先河。是一首“靈魂的哲學與詩”。

對於書名人們也引起了一番爭論,通常,人們認為書名中的“紅”是象徵拿破崙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也有人認為,紅是德·瑞那夫人的鮮血,黑是瑪特爾的喪服;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 盤則象徵人生的遊戲等。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四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着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像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當我將落筆時,發現用意識寫出感想的時間已可與用精神閲讀原著的時間相比較了。我興奮於自己得到反抗平庸的啟示,感動於那些儘管扭曲而依然壯烈的愛情片段。當有人提及《紅與黑》,我可以自豪地在回答“我讀過”後面加上一句“我也掩卷沉思過”。

讀紅與黑的讀書心得五

我喜歡閲讀,尤其是有關歷史類的書籍,所以媽媽給我買了一套《世界史》,我每天都會裝一本在書包裏,平時一旦有空我也會拿出來翻看,我特別喜歡這套書,裏面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學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全面闡述了全部的歷史,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外國曆史,都描述得淋漓盡致。

當我讀到《孔子與儒家思想》時,知道了孔子當時傳播的儒家思想對我國的歷史長河有着深遠的影響。當然,這只是“百家爭鳴”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縱橫家等等。同時我還對西方國家的文藝復興以及歷史人物的介紹有了新的認識。

我尤其喜歡中國康乾盛世的這段歷史,從康熙到乾隆年間,清朝政府達到了鼎盛,這130多年是清朝統治的高峯,其中最主要的功績包括:收復疆域,平定三藩,平定叛亂,遏制俄國,管理西藏,統一台灣,開府設縣。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復經濟,清帝國成為世界上幅員最為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最富庶的帝國。隨着晚清政府的腐敗和軟弱無能,從第一次鴉片戰爭開始,1839年到1842年,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英國向我們走私鴉片,獲取暴利。愛國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比如林則徐就因“虎門銷煙”事件而被道光皇帝革職。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又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這次的賠款最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簽署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掀開那令人心痛欲絕的一幕幕,往事不堪回首。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一部血淚鑄就的辛酸史。今天,讓我們正視歷史的斑斑血跡,警醒國人,永遠記住那些恥辱的歷史瞬間,這是我們民族的污點,這些污點需要我們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自強不息,需要我們的國家強大起來,甚至用鮮血和生命來洗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qvlzj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