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14多篇)2023年11月份重要講話、重要會議心得體會

(14多篇)2023年11月份重要講話、重要會議心得體會

(14多篇)2023年11月份重要講話、重要會議心得體會

2023年11月份重要講話、重要會議心得體會彙編(142篇)

目錄

1. 讀懂“楓橋經驗”背後的“心”“心”念念8

2. 懷赤心“探索浩瀚”不懼難“逐夢蒼穹”11

3. 燒旺宣講“柴火灶”烹出理論“鮮活味”14

4. “審”勢而行方可“乘勢前行”17

5. “數商興農”賦能“鄉村振興”20

6. 讀懂“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22

7. 讓“巾幗力量”競展時代芳華25

8. 讓“民族團結”之花永遠絢麗盛開28

9. 讓“她”煥發新時代光芒31

10. 寫在深秋:晝夜星河間且以“真”行墨33

11. 致敬景海鵬:浩瀚星海夢所在四叩蒼穹有何難36

12. “三曲”奏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強音”38

13. “水到渠成”讓金融賦“能”高質量發展41

14. “四下基層”莫當“家”44

15. 基層治理要抓住“關鍵”發力提質效47

16. 學好高技能人才工作“量化論”50

17. 用“她力量”標註新時代“半邊天”53

18. 在“深蹲久蹲實蹲”中踐行“四下基層”56

19. 致敬“她力量”譜寫“半邊天”絢麗華章59

20. “把脈問診”答好調查研究“高分卷”62

21. 楓橋經驗:執“三筆”勾勒“新圖鑑”64

22. 澎湃“進博動能”助推中國式現代化67

23. 讓“進博會”為經濟全球化做出“中國貢獻”69

24. 〔漫畫〕細悟鄉村振興的“大小”之“辯”72

25. 把握“楓橋經驗”公開講話擘畫基層治理新圖景74

26. 解鎖“楓橋經驗”的“平安”密碼76

27. 鄉村振興:讓“進博流量”轉化為“共富增量”79

28. 學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爭做“滿分公僕”82

29. 追尋“楓橋經驗”之光照亮基層治理之路85

30. 美麗中國建設要“一綠到底”88

31. 上善若水:美麗中國“走起來”91

32. 探尋“楓橋經驗”跨越一甲子歷久彌新“密碼”94

33. 用“楓橋經驗”擦亮基層治理“金字招牌”97

34. 共建“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100

35. 何以“美麗中國”:近水遙山皆是情103

36. 讓“就地解決”成為新常態106

37. 細思“三問”讓“四下基層”落地生根108

38. 在綠色生態答卷中描繪美麗中國110

39. “三筆”繪好文化自信“工筆畫”112

40. 解鎖“洞前對”的為民密碼114

41. 讓“水墨丹青”成為美麗中國“大愛的寫意”116

42. 以“聊家常”真解“楓橋經驗”119

43. 以青春之色勾勒“楓橋經驗”的“初心圖鑑”122

44. 執此“青綠”之筆共赴“美麗中國”125

45. 最是基層“楓”景獨好128

46. “鷹”擊長空:碧血丹心映蒼穹131

47. 感悟“京冀之行”背後的“深深牽掛”134

48. 致敬人民空軍:賡續“空軍藍”詮釋“中國紅”136

49. 從京冀足跡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之道”139

50. 解鎖新時代“楓橋經驗”中的“辯證法”142

51. “京冀牽掛”:暖“心”更暖“情”145

52.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繪就別樣“楓”景148

53. 用好基層升温的三個農家“保暖訣竅”151

54. @初任公務員畫好新徵程上的“自畫像”154

55. 〔漫畫〕循跡“江西之行”捧好“聚寶之盆”157

56. 從“京冀之行”的“温暖瞬間”中汲取奮進力量159

57. 楓橋經驗:感悟六十載的“變”與“不變”162

58. 解鎖“楓橋經驗”的“善治密碼”165

59. 立足“三心”悟透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167

60. 災後恢復重建當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169

61. 在京冀足跡中讀懂“時時放心不下”172

62. @黨員幹部“四下基層”要做擦星星的人175

63. 〔漫畫〕“三手棋”弈活調查研究“全盤棋”178

64. 〔漫畫〕四下基層的“忌”與“宜”181

65. 從“楓橋經驗”學通組織工作“創新圖譜”182

66. 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體悟“民重千鈞”185

67. 賀信彰顯“一家情”兩岸同行“復興路”188

68. 踐行“楓橋經驗”要堅持“從哪來到哪去”190

69. 邁“生態步伐”奔赴山清水美“詩意生活”193

70. 織牢織密災後恢復重建“防護網”196

71. 做足金融“大文章”答好經濟發展“高分卷”199

72. “漫”説理論學習“真”字訣202

73. 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讀懂“為民之道”205

74. 點“綠”成“金”奏響生態文明“交響曲”208

75. 解鎖“楓橋式工作法”背後的“黨建密碼”211

76. 推開“文化閘門”奏響文化強國建設“三部曲”214

77. 一抹生態綠何以聚寶盆217

78. 執“筆”繪就生態文明“應有成色”220

79. 〔漫畫〕踐行“四下基層”的為民情懷223

80. 到基層闖闖鄉土間書寫“青春榮光”225

81. 弄懂“我之為誰”方解“國之大者”229

82.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把握好“五個重大關係”232

83. 蘸“綠水青山”之墨繪“美麗中國”長卷235

84. 致敬秦裕琨:滾燙的人生“燃燒”的事業238

85. 走穩新時代“楓橋之路”241

86. 奏萬古絃歌不輟賡續文化千千載244

87. 選調感悟:國情調研當“見真章”247

88. 用“只此青綠”畫筆勾勒生態文明辯證圖250

89. “點單”“定製”“送餐”探尋黨員教育調味法253

90. “四下基層”的“悟思踐行”之道256

91. “圍爐煮茶”為宣傳思想文化增添“煙火氣”259

92. 常懷“三心”上好“三課”爭當“三好生”262

93. 拉滿振興之“弓”寫好“土特產”的大文章264

94. 留住“水韻鄉愁”托起“村美民富”267

95. 三力齊發讓幹部教育培訓“三味濃”270

96. 文化中的“心”“信”“行”273

97. 寫好調查研究的“實”字文章276

98. “四下基層”重在向“實”而行278

99. 調查研究當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281

100. 調查研究要“紮下去”“面對面”“抓得實”283

101. 楓橋經驗:與時偕行當別具“楓”味285

102. “處處志之”更“處處幹之”288

103. 〔漫畫〕“取景框”裏審閲“第一方隊”291

104. 把羣眾在心中“置頂”294

105. 山河無恙烽煙滾滾頌英雄296

106. 上好“三堂課”讓“愛國紅”成為青春底色299

107. “點”上發力為基層治理賦力增效302

108. “楓橋經驗”與時俱進歷久彌新305

109. “四下基層”答好為民服務“最優解”308

110. 解鎖“英雄密碼”汲取榜樣力量310

111. 讓綠水青山成為美麗中國的“見證者”312

112. 鄉村振興:逐“綠”天下捨我其誰315

113. “四下基層”要將“人民”置頂318

114. 〔漫畫〕喚醒“方誌典籍”做“溯源型”新農人320

115. 重温“人才九條”解鎖鄉村“聚才之道”323

116. 調查研究要往“心”裏走326

117. “點上發力”讓調查研究“環環相扣”328

118. “四下基層”要帶上“三字錦囊”330

119. 〔漫畫〕掌“訣竅”繪“楓”景332

120. 品味“文化底藴”赴約“溯源之旅”335

121. 選調札記:重温“甲子歲月”學習“楓橋經驗”338

122. “四下基層”:羣眾聲裏唱“新聲”341

123. 〔漫畫〕調查研究“攻關指南”344

124. 撥“弦”定“譜”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347

125. 黨員幹部要走好“四下基層”路350

126. 讀懂“楓橋經驗”的“善治密碼”354

127. 繪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風采圖”357

128. 念好調查研究“問”字訣360

129. 以千萬工程之“實”巧解調查研究之“鑰”362

130. 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走穩為民服務趕考路365

131. 奏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368

132. 做好農村“管理員”當好羣眾“服務員”371

133. “三去”“三求”推動調查研究出實效374

134. 〔漫畫〕尺規作圖“畫實線”法規制度結碩果377

135. 〔漫畫〕青年幹部理論學習當樂享“專”餐380

136. 調研要多些“真功夫”少些“假把式”383

137. 讀懂“浦江經驗”答好“民生考卷”386

138. 下基層要如“走親戚”389

139. 續寫“楓橋經驗”話解“善治之道”392

140. “楓橋式工作法”:搭建基層治理“連心橋”394

141. 〔漫畫〕聚焦“三性”讓調查研究落在“點”上396

142. 解鎖“上海之行”書寫“趕考答卷”399

讀懂“楓橋經驗”背後的“心”“心”念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廣大基層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讀懂“楓橋經驗”背後的“心”“心”念念,奮力答好基層新考卷。

堅持一“心”向黨,讀懂“楓橋經驗”背後“於家為國,白首不渝”的滿腔忠“心”。自“楓橋經驗”誕生以來,不管是從鄉鎮基層經驗發展到國家治理經驗,還是從實踐操作轉化為理論範式,在這一過程中,黨的領導無疑是其豐富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基層幹部在基層治理工作中,要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與“楓橋經驗”緊密結合起來,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完善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制度體系,樹立黨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把黨員幹部組織起來,把人民羣眾凝聚起來,牢牢抓住推進基層治理的“牛鼻子”,匯聚起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努力使基層黨組織成為服務羣眾、化解矛盾的堅強戰鬥堡壘。

堅持一“心”為民,讀懂“楓橋經驗”背後“利民之事,絲髮必興”的民生初“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羣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人民羣眾是“楓橋經驗”的動力源泉。基層幹部要始終把依靠羣眾、發動羣眾作為最大優勢,緊密結合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堅定不移地把黨的羣眾路線實踐好,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羣眾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千家萬户,要善於抓源頭、抓苗頭、抓基礎,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切實有效地把羣眾的合法權益維護好,用心用情用力答好一心為民“初心卷”。

堅持一“心”幹事,讀懂“楓橋經驗”背後“孜孜不倦,敦本務實”的實幹決“心”。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之一的楓橋鎮楓源村,能實現連續18年“羣眾零上訪、幹部零違紀”的祕訣,就是依靠幹部主動擔當作為,不等到村民上訪,幹部就先上門,把要解決的問題解決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基層幹部工作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第一線,勢必會經常面對各種這樣那樣的難題和挫折,這就務必要有敢於擔當、善於作為的實幹精神。一方面,要在平時工作中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和綜合能力,多向書本、領導同事和人民羣眾學習,做到在困難面前迎難而上,不推諉、不逃避;在風險面前積極應對,不畏縮、不躲閃。另一方面,要多從人民羣眾期盼的地方入手,主動參與到鄉村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中去,對羣眾所反映的問題進行逐一解決,真正把擔當作為落實在行動上。

懷赤心“探索浩瀚”不懼難“逐夢蒼穹”

10月31日上午,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全部安全順利出艙,健康狀態良好。這標誌着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值得每一箇中華兒女為之自豪。黨員幹部在新徵程上也不乏艱鉅的任務、艱難的挑戰,要想最終收穫“圓滿成功”的好成績,不妨細細品悟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從中汲取中國航天人的精神力量,以更有力的姿態探索前方的浩瀚、逐夢廣闊的蒼穹。

學習中國航天人“願為國建功”“誓為國立業”的愛國精神。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轉眼六十七年,我國的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面對質疑到收穫肯定,離不開那些滿懷愛國精神的中華兒女,錢學森、屠守鍔、樑守槃……一個個閃耀的名字、一個個鞠躬盡瘁的身影,訴説着他們和祖國之間的動人故事,闡釋着他們和航天之間的不解之緣,他們在“披星戴月”“追星逐月”的征程中,突破了封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傲人成績,就是為了祖國能夠站起來,就是為了證明中國人不比任何人差,這也是他們愛國赤心的最好詮釋。沒有人天生就是英雄,但是一代又一代,總有人能夠為了國家嘔心瀝血、拼盡全力,這是黨和國家事業蓬勃發展的堅強保證。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也必須時刻懷有這樣一顆為了國家衝得上去、豁得出來的愛國赤心,在新徵程上帶着國家指哪打哪的堅決服從意識,保證做的每一項工作都和國家要求“完美貼合”、和國家發展“同頻共振”,真正用行動書寫何為愛國,用努力詮釋那永不磨滅的愛國赤心。

學習中國航天人“吃得千般苦”“戰得萬般難”的奮鬥精神。隨着時代的發展,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越來越深、越來越遠,而載人航天事業每向前走一步,背後都有着無數人的辛勤付出。像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航天員們,他們能夠在太空中熟練地進行操作,正是因為每一個動作都經過了千錘百煉,每一個場景都模擬過千次萬次,那些對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一道道難關,他們用汗水闖過,正是奮鬥的底色成就了他們關鍵時刻的從容。還有為了飛船安全反覆檢查的維修分隊、隨時待命的航天搜救隊、時刻緊繃神經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調度團隊等,他們都在航天事業的征程中,夜以繼日地操勞,不辭辛苦地戰鬥,這才讓每一次的航天任務都能夠上交滿分答卷。欲成就非凡之功,必先吃非常人之苦,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也要認識到艱苦奮鬥是我們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在面對艱苦的環境時、面對艱難的任務時、面對瑣碎的工作時,都應該做到甘於吃苦、不懈奮鬥,靠着汗水收穫事業的成功,在艱難困苦的“必修課”中實現“玉汝於成”。

學習中國航天人“不甘於停滯”“不止於平庸”的進取精神。中國航空航天事業一直以來都在不斷地創新、不斷地求索,無論是這次歸來的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還是才發射不久的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它們都在技術上有着新的突破、安全性有着顯著提高,航天員也都有着屬於自己的複雜且頗具挑戰的任務,正是靠着這樣不斷去嘗試、不斷去探索的進取精神,中國航天才能夠一步步打破封鎖,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而我們現在探索的部分相對整個宇宙依舊只是塵埃,星辰大海還在遠方,需要我們帶着這樣的進取精神不斷邁出堅定的腳步,採擷更璀璨的星,方能在逐夢蒼穹的路上越走越遠。作為一名黨員幹部,也要意識到如果只是原地踏步必然會逐步落後於時代的步伐,必須有創新的精神、進取的意識,在工作中不去盲目“走舊路”“抄作業”,要走出封閉的體系,跳出思想的禁錮,擺脱安逸求穩的思想,不斷去用創新的手段更好地處理問題,帶着進取的精神求出問題最優解,才能真正在新時代不斷刷新成績。

燒旺宣講“柴火灶”烹出理論“鮮活味”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面向各族羣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基層理論宣講是打通理論宣傳“最後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對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落地生根至關重要。黨員幹部要燒旺宣講“柴火灶”,烹出理論“鮮活味”,真正讓理論宣講見行見效、入腦入心。

選好“精鑽細研”之柴,烹出宣講內容的“鮮”味。內容是理論宣講的生命線,沒有好的內容,就沒有好的理論宣講。一些幹部在開展理論宣講時,經常存在對內容掌握不透、理解不深、打磨不夠的問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機械的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最後導致理論宣講毫無“鮮”味。理論不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它來自社會生活的豐富實踐,反映了時代發展的根本特徵。脱離了時代背景和社會實踐的理論,是沒有生命力的;脱離了時代背景和社會實踐的理論宣講,同樣沒有意義。把握“鮮”味,就是要牢牢立足新時代這個定位,聚焦新發展這個特徵,圍繞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人民羣眾關心關注的事項,緊密結合生產生活的實際情況,由小見大、由淺入深,在小案例中把大道理講清楚,讓理論走進田間地頭,貫通柴米油鹽,真正起到教育羣眾、引導羣眾的作用。

點燃“羣眾路線”之火,烹出宣講方法的“活”味。理論宣講,核心在理論,要害在宣講。宣講的方式方法掌握充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羣眾對理論宣講也有一千種訴求。偷懶、取巧,想要一個模板打天下是行不通的,必須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人而異。現實中,一些幹部缺乏在面對不同對象、不同場合時靈活變通宣講方式的能力,又或者習慣了機關的講話、寫作風格,導致羣眾的“興趣值”降低了、宣講的“難度值”增大了。讓宣講方法“活”起來,根本在於要把羣眾路線堅定不移落實到位,走出機關門,換上運動鞋,多跑鄉壩地頭,多去工廠車間,多聊家常裏短,在煙火氣裏切實掌握農民、工人等不同羣體的“興趣點”和語言習慣,做到知已知彼、心中有數,在“大文章”和“小切口”中靈活轉換,真正把理論講到羣眾的心坎上。

燒旺“跟蹤問效”之灶,烹出宣講成效的餘味。理論宣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根本上是為了對人民羣眾加強教育引導,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形成黨羣“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良好發展局面,絕不能講完了拍拍屁股一走了之。相反,必須涵養把宣講“終點”作為教育“起點”的自覺,不僅要講清楚、講透徹,還要關注宣講成果的落地與轉化,經常性“回頭看”,點對點“抓反饋”,把跟蹤問效貫徹到理論宣講的始終,確保開展一次宣講,就實打實迴應一些困惑、解決一些問題、形成一批成果,讓宣講餘味悠長。對此,要堅持從機制着手,建立宣講前深入調研、確定主題,宣講後收集反饋、聽取意見的“一攬子”規程,對於羣眾反映的問題和困難,要形成具體清單,壓實責任及時推進,並運用好問卷調查、電話回訪、隨機面談等多種方式,客觀考量宣講成效,總結不足加以改進。

“審”勢而行方可“乘勢前行”

近日,《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在二十屆中央審計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文章強調,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徵程上,審計擔負重要使命,要立足經濟監督定位,聚焦主責主業,更好發揮審計在推進黨的自我革命中的獨特作用。審計是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經濟健康發展的免疫系統,發揮着“治已病,防未病”的重要作用。進入新時代,審計工作在促進廉政建設、保障羣眾利益、維護國家財政經濟秩序等方面的作用愈發突出,為此,我們要高度重視審計工作,以“國之所需、我之所向”的主動作為,在更好發揮審計監督作用上聚焦發力,讓新時代審計工作“乘勢前行”。

深化思想認識,提高政治站位,踐行“一心向黨”的審計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為什麼加強審計監督、怎樣加強審計監督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黨的XX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些論述對新時代審計事業發展賦予了重要使命,指明瞭前行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此,審計機關要把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審計工作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為最大的政治,把黨的領導貫穿到審計工作各方面和全過程,以強有力的審計監督保障各項工作落細落實。同時,廣大審計幹部在日常審計工作中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胸懷“兩個大局”、堅持“國之大者”,堅持“為國而審、為民而計”,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將審計工作落實落細落到實處。

立足主責主業,緊扣中心大局,履行“執審為公”的審計職責。審計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具有預防、揭示和抵禦功能的“免疫系統”,這就要求需要審計部門緊扣中心大局、聚焦中心工作,做好常態化“經濟系體檢”,着力發揮好審計監督職能作用。為此,各級審計部門要立足“審計監督首先是經濟監督”定位,聚焦財政資金高效使用,緊緊圍繞過“緊日子”要求,牢固樹立“安全、績效”意識,依法對各部門年度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進行嚴格審計,督促部門嚴肅財經紀律,在真抓實幹中推動財政資金優化結構、合理配置、提質增效。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審計為民、審計惠民”的理念,將羣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作為審計工作的重點,加大教育、醫療、社保、就業、養老。環保、食品安全、公共文化等民生資金和項目的審計力度,確保黨的好政策真正惠及人民羣眾,讓民生關愛直抵人心。

聚焦自身建設,扛牢主體責任,打造“業精績優”的審計鐵軍。審計人才隊伍建設是審計事業發展的永恆主題,只有建設一支“信念堅定、政治過硬、能力突出、作風優良”的審計人才隊伍,才能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健康運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為此,各級審計部門要加強審計實戰訓練,突出培養審計幹部的專業思維、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和專業方法,把審計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放到審計一線歷練,從事財政財務收支全過程的審計,通過教育培訓、實踐鍛鍊和專業訓練,不斷提升審計幹部“能查、能説、能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強化紀律約束上下功夫,堅持把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長期堅持下去,嚴守紀律規矩,鍥而不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真正鍛造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過硬的高素質專業化審計幹部隊伍,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審計力量。

“數商興農”賦能“鄉村振興”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鼓勵農村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深入實施“數商興農”和“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數商興農”的提出,既可以銷售農副產品為村民增收致富,也可以推動鄉村振興,對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數商興農”以“數”為前提,加快鄉村數字化新轉型。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後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化經濟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線下交易不便和路程遙遠的邊界,借“數字”之力打開了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但農業仍然是數字化經濟最薄弱的環節,產品單一、知名度小、人員專業知識不足是制約鄉村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因素。為加快鄉村數字化轉型,推動鄉村振興發展,要找準問題、提出對策、破解難題,緊緊抓住互聯網發展機遇,讓“數字化”與“產業”深度融合,實現“新品牌、新農人、新IP”的轉型升級,在農村搭建“村播中心”基地,培養一批專業知識強的“新農人”,讓直播成為“新農技”,手機成為“新農具”,帶領村民銷售農產品,企業銷售新產品,構建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新農村”。

“數商興農”以“興”為目標,激發鄉村產業新活力。“數商興農”的核心是聚焦產業促進鄉村發展,“數商”工程的提出,有利於農業智慧發展、基層精準發展、文化自信發展,為鄉村振興賦能。山東曹縣經濟走紅網絡、貴州榕江村超打響中國、山東淄博燒烤成功出圈,通過“互聯網+鄉村旅遊”引導羣眾面向市場,使用跨界思維,以“新”方式促產業“興”,加快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目前農村面臨大量青壯年外出,留不住人才的難題,要成功解鎖“數字賦能鄉村振興”密碼,加快農業農村大數據運用,加快智慧農業產業發展,拓展一批農產品基地,樹立一批農產品品牌,引進一批新興企業,通過“數字經濟”為農村“插上翅膀”,讓農村產業“興”起來、人才“留”下來、村民“富”起來,使農村市場消費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數商興農”以“農”為根本,保障鄉村村民快增收。數字化是農業科技和農民致富的強力支撐,“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的背後是對農業數字化發展的迫切渴求。建設數字鄉村,實現“數商興農”,要直奔農村發展、直奔農業需求、直奔農民致富,以“三農”為根本,發掘“三農”需求,在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深入分析,科學決策,將“數字農業發展”與“農民增收”有機結合,根據羣眾需求設定數字化場景,通過培訓、講座、直播示範等通俗易懂的方式,不斷提高廣大農民數字設備操作能力,有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讀懂“共同體意識”凝聚“中國力量”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我們要牢記總書記提出的工作要求,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讀懂“中國特色”,凝聚“中國力量”,在各級黨組織和羣眾的大力推動和支持下,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精神是支柱,鑄牢共同的精神家園,弘揚“中華文明”。文明是溝通精神的橋樑。精神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源動力,是民族富強的向心力。中華文明是民族的根,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為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加大宣傳教育,凝聚廣泛共識。我們要面向各族羣眾加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教育,凝聚起各民族人民廣泛共識。弘揚中華文明,振奮民族精神。我們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推動改革創新,促進民族發展。我們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讓中華文明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園。

目標是方向,瞄準共同的奮鬥目標,增進“中國團結”。團結就是力量,瞄準奮鬥目標,團結一致勇向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高舉中華民族大團結旗幟,把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鬥,作為新徵程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團結一致,凝心聚力。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人民的幸福生活才能更甜蜜。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創造條件,共融共促。我們要構建互嵌式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創造各族羣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持續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做好保障,提升服務。我們要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高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水平,促進發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羣眾。

傳播是途徑,大力傳播共同的理念,講好“中國故事”。講故事,是理念傳播的最佳方式。我們要講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講好中國夢的故事,講好中國人的故事,講好中華優秀文化的故事,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尤其是要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我們要大力宣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中華民族的歷史,宣傳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宣傳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等。我們要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越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傳播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使人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得,讓中國故事感染人、凝聚人、振奮人。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期盼。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建設我們的國家、耕耘我們的未來,讓我們的國家朝着更加美好的未來闊步向前,這就是中國力量、中國智慧、中國特色。

讓“巾幗力量”競展時代芳華

10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婦女發展道路,激勵廣大婦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巾幗智慧和力量。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過程中,婦女的作用不可替代。致敬巾幗英雄,希望更多的“她力量”參與到社會發展建設中,展現“巾幗風骨”。

以信為燭,讓“赤誠初心”閃耀信仰之光,照亮許黨報國的“奮進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幹部就要有擔當,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會有多大成就。“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屠呦呦,通過與團隊研究發現青蒿素,解決抗瘧治療失效難題,60多年來,她一直致力於中醫藥研究實踐,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在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專門提到了屠呦呦,並指出,只要堅持,夢想總是可以實現的。當前,越來越多女性加入到公務員隊伍,女幹部已經成為幹部羣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為一名基層女幹部,要始終增強對黨忠誠、為黨分憂、為黨盡職、為民造福的政治擔當;要加強婦女羣眾思想政治引領,做新時代“聽黨話、跟黨走”的信仰者、奮進者、示範者,凝聚起建功奮鬥新徵程的強大巾幗力量。

以志為火,讓“堅毅勇敢”閃耀拼搏之光,照亮為民造福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中強調:“重視女幹部培養選拔工作,發揮女幹部重要作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的鏗鏘誓言,“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黃文秀就是這樣一位在基層綻放生命之光的女幹部,她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脱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在基層工作中,女性幹部開朗活潑,羣眾溝通過程中能更好地帶動和融入,內在的溝通協調能力、奉獻精神、情感優勢、自控能力等特點讓她們在基層工作中發揮更加有力的作用,我們的幹部隊伍需要這樣的幹部,我們也需要迫切成為這樣的幹部。

以心為盞,讓“踏實肯幹”綻放實幹之光,照亮淡泊名利的“前行之路”。“只要還有一口氣,我就要站在講台上,傾盡全力、奉獻所有,九死亦無悔。”身俯三尺講台,為大山女孩燃燈引路的張桂梅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七一勛章”頒授儀式現場發出這樣的肺腑感言。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為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扛起了中國婦女“使命擔當”,創造“不朽傳奇”。作為基層的女幹部,我們也要涵養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以“巾幗不讓鬚眉”的擔當奉獻“小我”成就“大我”,注重在崗位實踐中錘鍊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實幹堅韌敢創新,低調務實不張揚,做與新時代同行的智慧女性,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書寫“敢為、敢闖、敢幹、敢首創”的巾幗篇章。

“她”是不囿灶台、不囚於方寸、不困於得失的母親、妻子、女兒,更是各自工作領域的領頭人、勤務員、貼心人;“她”恰似蒲葦磐石般堅韌,恰似戰士風骨般昂然,又恰似春夜喜雨般柔情。她們無怨無悔、不懼得失、甘於奉獻,用“她力量”書寫出一卷“願得此身長報國”的忠誠史詩。

讓“民族團結”之花永遠絢麗盛開

10月2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發展穩定、長治久安的基石,是凝聚人心、成就偉業的重要保證。闊步新時代,各族各界黨員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準確把握黨的民族工作新的階段性特徵,全面遵循民族工作規律,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手挽着手、肩並着肩,爭先創優、勇毅前行,讓“民族團結”之花沐浴黨的陽光,紮根羣眾土壤,澆灌幸福雨露,在中華大地上永遠怒放,長盛不衰。

鑄牢民族團結“思想根基”,讓“同心之花”沐浴黨的陽光茁壯生長。我們黨從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民族工作。從把民族平等作為立國的根本原則之一,到確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到兑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的莊嚴承諾……回顧黨的百年曆程,正是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開闢了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關係的新紀元。事實充分證明,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黨員幹部要善於從黨的百年奮鬥征程中把握現階段民族工作的歷史方位和重要使命,始終堅持把黨的全面領導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自覺主動把“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作為科學謀劃、循序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的行為準則和核心要義,及時準確為各民族把穩前進“方向舵”,實現思想上的同心、行動上的統一,讓各民族羣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和諧共處、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各民族之間築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堅固思想長城,讓各民族人民羣眾在黨的帶領下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提升民族團結“實幹成色”,讓“友誼之花”紮根羣眾土壤汲取營養。“民族團結千秋業,社會和諧萬代功。”羣眾基礎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只有在羣眾中紮下根、散開枝,才能把各族羣眾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民族團結的根基才更堅實。廣大黨員幹部必須要立足歷史、結合現實,時刻牢記“人民至上”這個根本遵循,瞭解掌握民族工作的豐富機理和邏輯內涵,準確把握各民族之間共同性和差異性關係,充分了解各族羣眾的民風民俗、風土人情、文化特徵、生活方式,大力推進鄉村振興、農民增收、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重點工作在各民族地區做好做實,與各族兄弟心心相印、互幫互助,做各族羣眾的貼心人。少數民族黨員幹部更要充分發揮熟悉本地情況、懂得民族心理、會説民族語言等“天然優勢”,積極向當地羣眾宣傳黨的主張,傳遞黨的聲音,傳送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羣眾的關懷,積極向黨和政府遞上各族羣眾的民聲民意,在各族羣眾間架起心靈相通的橋樑,真正實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更好地促進各族人民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團結統一,讓民族團結基石更為牢固,進一步推動黨和國家繁榮富強、長治久安。

匯聚民族團結“澎湃動能”,讓“共榮之花”澆灌幸福雨露絢麗綻放。中華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血脈相通的共同體,“合則俱榮,分則俱損”,一路走來,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還是自然災害,都向我們訴説,只有同心合力,中華各族兒女攜起手來,團結奮鬥,才能到達幸福的彼岸。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我們必將不斷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與壓力,但面臨的風險挑戰越多,我們越是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因此,各族各界黨員幹部要善於把握、充分發揮我們黨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智慧結晶”,提高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水平,鍛造自身解決民族問題、做好民族工作的才智本領,善於從“國之大者”的高度出發謀劃民族團結工作,牢牢掌握住民族共同繁榮的“制勝密碼”,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終身奮鬥目標,聚焦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文明進步等重點領域,高效辦好各族羣眾民生實事,始終堅持“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促進各民族長期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共同發展,不斷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着力營造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民族團結氛圍,全面實現各族人民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

讓“她”煥發新時代光芒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體人民團結奮鬥,婦女的作用不可替代。讓“她”煥發新時代光芒,要與黨同心同行、涵養美德家風、勵志擔當作為。

與黨同心同行,“她”是偉大事業建設者,一磚一瓦築起幸福廣廈千萬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婦女事業和婦聯工作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與黨同心同行。婦女事業是黨和人民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堅定黨的領導,是做好婦女工作的根本保證。新時代新徵程上,廣大婦女要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強基固本,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於婦女事業發展始終,做到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同時,要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自覺承擔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歷史使命,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夢想之中、把小我融入大我,在祖國大地上譜寫新的時代華章。

涵養美德家風,“她”是文明風尚倡導者,一言一行帶動向上向善新文化。“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者,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要充分發揮其在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廣大婦女要從嚴要求自身,以身作則,向羣眾宣傳的、倡導的,自己要先做好、落實好,作表率、帶好頭。在大力倡導文明風尚的過程中,要善於説羣眾語言、善於做羣眾工作,用接地氣的話語宣講理論知識、政策方針等,通過組織羣眾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文明風尚深入人心、落地見效。要在更廣闊的平台上綻放“巾幗芳華”,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進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勵志擔當作為,“她”是敢於追夢奮鬥者,一點一滴乾出事業發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黨和國家發展的宏偉藍圖,需要包括婦女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奮鬥。“婦女能頂半邊天”,我國廣大婦女積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巾幗不讓鬚眉的奮鬥和努力,不僅撐起了“半邊天”,而且撐好了“半邊天”。廣大婦女要不怕困難、知重負重、勇往直前,培養韌勁、增強耐力,拿出“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作風,練就幹事創業的過硬本領;要注重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積極擔當作為,努力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積極作用,在奮鬥與拼搏中開拓新境界,創造新業績。

寫在深秋:晝夜星河間且以“真”行墨

近日,中央組織部、中央宣傳部以“發揚鬥爭精神,敢於擔當作為”為主題,聯合開展2023年“最美公務員”宣傳發布活動。我翻看了歷年“最美公務員”的事蹟展播,他們業績顯著、清正廉潔,在各自的崗位上攻堅克難、發熱發光,是我們學習的最佳榜樣。2022年8月12日,我離開校園踏入機關,晝夜星河間已一年有餘,我也學會在自己這張白紙上徐徐留墨,既是成長之跡,亦為前路之思。

以“真誠”行墨,起筆置頂“信念”二字。最是真誠動人心,真誠樂觀的工作態度是幹好工作的前提,不論“輕活兒”“重活兒”,每一項工作都應該被認真對待、認真完成。成長的道路上要不畏“重活兒”,古人言“吃苦亦吃福”,當下的每一份艱苦都會匯聚為破繭的力量,要堅定“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信念勇擔急難險重、勇當前線先鋒,去條件最艱苦的地方擔任駐村隊員,住村駐村又助村;去情況最複雜的地方擔任專班成員,摸排研討又解難;去工作最繁重的地方擔任突擊隊員,有序有效出成績。如果因工作繁重而感到疲憊,不妨放眼看看邊防戰士保衞祖國領土的赤誠容顏,看看科研人員為攻克國家核心技術瓶頸的堅定眼神,看看醫護人員為救死扶傷被口罩勒紅的臉頰,總有人在我看不見的地方負重前行,他們未言苦,我又何歎難!

以“真實”行墨,勾勒加粗“實幹”二字。我們常常用“張嘴就來”誇獎會表達的人,但在幹工作這個事上要謹防“張嘴就來”,“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那些不切實際的、精心雕琢的嘴上“花兒”不值得被效仿。“託之空言,莫如見之實行”,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不應浪費在表面功夫上,天花亂墜、誇誇其談的2小時彙報比不上羣眾增收2萬元來得實際、比不上通村公路增加2公里來得有用、比不上居民生活幸福指數增加2%來得漂亮,只有真實的工作成效才是最漂亮的勛章。當然,只顧低頭趕車不抬頭看路同樣行不通,因為實幹不是蠻幹和瞎幹,而要有條理、有順序、有輕重地幹,要講方法、講效率、講質量地幹,並在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提煉做法,為之後每一項任務的落實打好基礎並不斷鞏固,從而形成實幹的良性循環和倍增效應!

以“真心”行墨,描紅點彩“為民”二字。“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應是每一張白紙上的水印,永不褪色、永不消逝。一心為民,腳下就要沾泥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羣眾的工作和生活,打開灶台上的鍋蓋看飲食情況、推開房間的門窗看住房狀況、擰開自來水的龍頭看飲水狀況、翻開“一本通”的流水記錄看經濟情況,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民生;只有與老百姓同坐一條板凳,用真誠的微笑破冰、用方言土話聊家常、用真心換取真心,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民情。一心為民,心中就要生情愫,羣眾與我們處境不同、閲歷不同,看待部分工作自然會有不一樣的想法,當我們站在羣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真心實意地把自己當成羣眾親人,與羣眾心貼心,就能找到這些想法的根源,循循善誘,棘手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致敬景海鵬:浩瀚星海夢所在四叩蒼穹有何難

10月31日上午,神舟辭星漢,東風迎歸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這次飛行是景海鵬的第四次太空之旅,“四叩蒼穹”只為探索那“星辰大海”。新時代青年幹部正值個人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時期”,要從景海鵬“四叩蒼穹”中汲取前進力量,燃旺信念、奮鬥、奉獻“三把火”,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奔赴基層的浩瀚星辰,努力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舞台上,書寫一張張人民滿意、閃耀時代的答卷。

燃旺“信念星火”,找準“主心骨”,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責任感點燃燎原。為保持隨時出征太空的最佳狀態,景海鵬每天堅持600個俯卧撐、600個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繩,層層訓練、重重考驗,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只為上太空!那是他兒時“要當飛行員”理想信念的延續。他一直在航天領域鑽研前進,讓浩瀚太空四次見證一名信仰堅定、對黨忠誠的航天戰士。新時代新徵程,廣大青年幹部要燃旺理想信念的“星火”,不斷夯實人生路上的信仰基石、追隨崇高遠大的理想抱負,心懷“國之大者”,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勤務員”,聚焦關注民生領域,緊盯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勇毅篤行、勇立潮頭,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在奮進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

燃旺“奮鬥燈火”,激活“能量源”,用“不懼險阻,立志篤行”的使命感逐光而行。從1984年首次報考飛行員被淘汰到2023年的“四叩蒼穹”,從神舟七號的2天20小時27分鐘飛行,到神舟九號13天宇宙遨遊,再到神舟十一號33天中期駐留,神舟十六號“太空家園”150多個日夜工作生活,4次飛行任務,3次擔任指令長,除了堅持不斷的訓練,更有“不懼險阻,立志篤行”的使命感。如今,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各種風險考驗,廣大青年幹部要燃旺“奮鬥燈火”,把使命刻在心裏,把責任扛在肩上,鉚足幹勁去奮鬥、去努力、去拼搏,激活實幹“能量源”,把全部心思用在“真幹事”上,把全部本領用在“多幹事”上,將各項工作做實做細、做出成效,以不懈奮鬥走向復興,不負人民、不負韶華。

燃旺“奉獻螢火”,握穩“接力棒”,用“自找苦吃、甘於奉獻”的榮譽感造炬成陽。太空飛行本就高風險,景海鵬為何堅持第四次飛天?他的回答很簡單:“願意時刻準備接受祖國安排的任務。”正是有如螢火一般的他、他們、你們、我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用實際行動照亮他人前路,甘於奉獻,才會有4000餘項空間應用成果在生物、醫療、農業、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等各行各業落地開花,服務國計民生。廣大黨員幹部要握穩“接力棒”,燃旺“奉獻螢火”,樹立“利民之事,絲髮必興”意識,以“無我”詮釋“舍我”、以“無私”詮釋“忘我”,努力激發自身的螢燭末光,當無數的微光匯聚在一起,終能造炬成陽,照亮人民的“幸福之路”。

“三曲”奏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強音”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第九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慼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新時代要主題曲、進行曲、交響曲“三曲”同譜,奏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最強音”,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

譜好黨的領導“主題曲”,讓“擁護核心、心向中央”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奏響“最強音”。從時間維度上看,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從空間維度上來看,各民族呈現出“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休慼相關、長期共存、榮辱與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形成了黨關於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歷史和實踐證明,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才能讓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才能共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鑄中華民族共同體。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把各族幹部羣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決策部署上來,及時研究有效解決民族問題,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

譜好文化交流“進行曲”,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奏響“最強音”。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創造了輝煌燦爛的中華文化,文脈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不竭動力,連接着一個民族過去、現在與未來。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底藴需要做大量“潤物細無聲”的事情,既要往實裏抓、往細裏做,又要有形、有感、有效。各民族要廣泛交流交往交融,創新涉民族宣傳的內容與方式,由各族人民共同講述中華民族的鮮活故事,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振奮各族人民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的精氣神。要加大考古研究和文獻成果的運用,進一步創造各族羣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進一步深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發展格局,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中國式民族大團結推動中國式現代化。

譜好繁榮富強“交響曲”,讓“攜手共進、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奏響“最強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讓各族人民共享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各民族兒女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繪就“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美好圖景,需要促進各民族經濟社會的共同繁榮發展,凝聚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要增進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發揚多民族團結互助的優良傳統,不斷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始終堅持共同富裕,強化區域經濟合作,廣泛開展結對幫扶,鼓勵少數民族參與地區協作,持續優化資源配置,健全國內統一大市場,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繁榮富強。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56個民族的共同努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一個地區也不能落下。各民族將手挽手、肩並肩,團結奮鬥、攜手共進,用實際行動奏響“築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強音”,共同擁抱前行道路上更多的夢想與榮光!

“水到渠成”讓金融賦“能”高質量發展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是題中之義、大勢所趨,要引流“金融活水”、暢通“融資渠道”、築牢“安全堤壩”,在服務實體經濟、推動融通創新、防範系統風險上下功夫,讓“水到渠成”以潤澤千行百業,持續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舒筋活絡、添翼賦“能”。

引入“金融活水”,建設實體經濟“高標田”,在專注務實中澎湃“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盪風雷激”的“強大動能”。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以金融高質量發育助推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分區域、分行業、分機構規劃,線上線下一起發力,構建起多層次、多方式、多平台的立體式金融服務實體新格局。金融活水湧,經濟動力足。要調整和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不斷激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資源配置,讓金融支持的力度夠、節奏穩、結構優、價格可持續,確保實體經濟的“生命之泉”源源不斷。要堅持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充分運用好“行長進園區”“服務官奔企業”“特派員下一線”等銀企對接方式,着力促進融資便利化、資源配置高效化,讓金融“暖流”主動澆灌產業之花,實現反哺實體經濟“水到自然成”。

暢通“融資渠道”,書寫金融創新“大文章”,在融合發展中匯聚“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高昂勢能”。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證券和債券市場。金融是“國之大者”,關係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着力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要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構築金融“孵化池”,支持銀行保險證券等機構深化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實現數字化轉型,優化普惠服務模式,做深做實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金融活,經濟活。要鼓勵金融機構立足產業發展實際,聚焦“黨政所需、市場所缺、企業所盼”,開發有差異、便利化、普惠性的金融產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讓金融在科教興國、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國家戰略中打出“組合拳”,打通“任督二脈”,連接起為最廣大人民羣眾服務的“最後一公里”。

築牢“安全堤壩”,守住金融風險“生命線”,在審慎管理中涵養“暮色蒼茫看勁鬆,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深厚內能”。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築牢金融高質量發展“堤壩”,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正確把握金融本質和規律,深化對國際國內金融形勢的認識,縱深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係,精準及時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風險。金融穩,經濟穩。要將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作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持續優化現代金融治理體系,繼續完善金融法律法規,不斷加強現代金融監管。要着力強化金融企業治理,健全金融企業制度,深化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促進中小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建立有效的風險防控機制。要發揮地方政府組織等各方作用,探索分級分類處置模式,多渠道化解不良資產,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紅線生命線”。

“四下基層”莫當“家”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如今,作為第二批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層”正被不斷學習推廣、深化運用,成為密切聯繫羣眾、走好新時代羣眾路線的重要法寶。但在實際工作中,個別黨員幹部羣眾觀念不牢、務實作風不夠,在下基層過程中熱衷於當“演講家、指揮家、調解家、旅行家”,影響黨在羣眾心中的形象和威信,必須予以糾正。

政策宣講“聚民力”,莫當誇誇其談的“演講家”。基層政策宣講承擔着讓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羣眾所掌握,化為羣眾自覺行動的重要使命。然而,一些黨員幹部下基層宣講時彷彿是一個興致勃發的“演講家”,把宣講的平台當作自己的“秀場”,口若懸河,誇誇其談,往往是把報告全文念一遍,説一些晦澀難懂“高大上”的詞語。如此宣講方式,老百姓聽得雲裏霧裏,宣講效果也成竹籃打水。基層宣講“接地氣”才能“聚人氣”“有底氣”。黨員幹部要始終立足基層實際,聚焦羣眾政策理論“關切點”,定製羣眾理論需求“菜單”,善於把“政治話語”變成“羣眾語言”,將“理論條文”變成“方言土話”,以羣眾善於接受的方式,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調查研究“順民意”,莫當紙上談兵的“指揮家”。一個決定,一項政策,往往關係到事業發展,關係到羣眾利益。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但有些領導幹部往往喜歡在辦公室中聽彙報、統數據、寫文章,片面追求文字效果,在紙張上擺“戰略圖”;還有一些領導幹部即使下去了,也是將調研工作視作“表面任務”,將數據、問題記下來只充當寫調研報告的“素材”,至於調研的結論以及問題怎麼解決全憑經驗與想象。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研就沒有決策權,“調查研究下基層”是正確決策的前提,必須力戒“表面秀”“文字秀”。要多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多進行一些“四不兩直”,多發掘一些別人不容易看到、不願意看到的“隱祕的角落”。要主動和羣眾“嘮嗑”“拉家常”,從羣眾點頭搖頭、語氣語調中知方向、找問題、尋答案。只有這樣,調查結果才能成為決策的有效依據,出台的政策才能更接地氣、更有實效。

信訪接待“惠民生”,莫當閉目塞聽的“調解家”。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羣眾工作,也是檢驗黨員幹部踐行羣眾路線、深化主題教育成果的重要“經驗交流”。黨員幹部多下去,人民羣眾才能少上來。閉目塞聽地把信訪當作“負擔”、把矛盾當作“皮球”,認為坐在辦公室“接診”就能當一個合格的“調解家”,這是不作為的表現,也是作風之弊,行為之詬。“信訪接待下基層”就是要求幹部主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將信訪工作送到羣眾“家門口”,打通基層信訪“堵點”。對於一些關係羣眾切身利益又久拖未決的問題,要主動走出辦公室,多在現場開展集中“會診”,確保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事有迴音”、羣眾提出的合理訴求“件件有落實”,用腳尖上的“辛苦”讓信訪工作成為贏得羣眾信任的抓手。

現場辦公“暖民心”,莫當遊山玩水的“旅行家”。“現場辦公下基層”不僅拉近了機關與基層、領導與羣眾的距離,更是解民憂、惠民生的重要體現。然而個別黨員幹部卻藉着下基層現場辦公的幌子,把下基層當成“放鬆身心”的觀光、“親近大自然”的享受;或者一味記錄問題,事情一拖再拖,跑偏的作風也最終讓現場辦公變成“現場作秀”。羣眾在哪裏,我們工作的聚焦點就要在哪裏;問題在什麼地方,我們工作的現場就應該在什麼地方。“現場辦公下基層”務必要發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幹”的工作作風,切實推行“一線工作法”,把責任落實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對於羣眾提出的意見反饋、訴求抱怨、期盼願景,拿出“馬上就辦”的積極性和執行力,不解決問題決不“班師回朝”,真正用工作成效詮釋躬身為民的情懷。

基層治理要抓住“關鍵”發力提質效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的《習近平關於基層治理論述摘編》(以下簡稱《論述摘編》)一書,近日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石,是確保黨的長期執政、維護國家長治久安和創造百姓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黨員幹部要學深悟透《論述摘編》中的精髓要義,發揮關鍵優勢,抓牢關鍵力量,用好關鍵經驗,精準發力,推動基層治理取得新成效。

發揮“關鍵優勢”,以“黨建引領”凝聚“向心力”,築牢基層治理“主陣地”。黨的XX大報告指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黨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所在。要建好服務陣地,基層組織要發揮推動基層治理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黨組織建在卡口上、網格上、產業鏈上,讓黨的工作“陣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延伸到基層治理最前沿,消除基層治理“盲區”,激活基層治理“神經末梢”;要築牢思想陣地,以黨建領航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採取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闡釋黨的政策主張,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宣傳教育,讓紅色故事誦起來、優良家風講起來、紅色歌曲唱起來,豐富羣眾精神,滋潤人心、德化人心,讓治理新風“吹入尋常百姓家”,讓基層羣眾同心同向、同力同行、同頻共振,築牢基層治理“主陣地”。

抓牢“關鍵力量”,以“建強隊伍”匯聚“共治力”,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水”。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治理矛盾集中、紛繁複雜,治理工作“各自為戰”“各管一攤”不行,離開有擔當、肯奉獻的基層治理人才也不行。要加強治理人才培養,依託“理論培訓+實踐鍛鍊”,促進鎮村幹部、社區工作者等“主力軍”學本領、提能力,打造素質過硬、能解難題、羣眾認可的基層治理“領頭羊”,讓基層治理人才人崗相適、人事相宜;要涵養治理人才“蓄水池”,以社區小區、園區、居民小組、網格為單位,開展“亮身份、找組織、領項目”活動,鼓勵黨員在居住地亮身份、踐承諾、作表率,為基層治理注入鮮活力量;要推動治理人才沉下去,堅持“基層吹哨、部門報到”的工作機制,唱響基層治理“集結號”,匯聚街道呼叫、部門響應、協同處置的“共治力”,不斷解決治理工作中的痛點難點,讓矛盾糾紛化解在早、化解在小。

用好“關鍵經驗”,以“真抓實幹”提升“服務力”,搭起基層治理“連心橋”。創新社會治理,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根本座標,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廣大黨員幹部要把服務羣眾、造福羣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踐行“四下基層”,用好“關鍵經驗”,做好“關鍵事”。在現場辦公向下中,運用“楓橋經驗”,以“三治融合”搭起基層治理“連心橋”,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在信訪接待向下中,踐行“浦江經驗”,變等羣眾上門為上羣眾家門,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把羣眾點單,黨員買單落實得清清楚楚;在調查研究向下中,秉持“念之再三,銘之肺腑”的民生情懷,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基層治理中重點領域、重點環節,圍繞亟待解決的“老大難”“硬骨頭”問題,抓大事、議要事、獻良策,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辦成羣眾看得見,摸得着的“關鍵事”,提升治理效能。

學好高技能人才工作“量化論”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中華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要圍繞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快建設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大軍,培養造就更多大國工匠和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資源。當前,國際人才競爭日益激烈,要增強系統思維,抓好高技能人才培育的“加減之道”,激活高技能人才“一池春水”,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立足抓好“增量”,加支持保障、減困難阻礙,廣開源頭充盈“蓄水池”。栽得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引才聚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等各類主體的共同努力、協同配合。政府要拿出真金白銀,加大人才引進支持力度,鼓勵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組織、獵頭機構以及個人舉薦人才,支持大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新經濟組織等設立科研工作站和創新實踐基地,並落實一定獎勵措施。要強化編制保障,建立人才事業編制統籌使用機制,預留一定數量的事業編制,用於保障人才的引進、培養、流動所需。企業要發揮引才主體作用,通過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等方式,吸引人才到企業創新創業。高校要加大宣傳引導,幫助畢業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鼓勵引導向企業和基層集聚。

聚焦提高“質量”,加能力動力、減負擔壓力,精耕細作管好“責任田”。扶上馬更要送一程。引進人才僅是第一步,幫助其快速成長、結出碩果更是關鍵環節。要提升專業力,定期邀請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交流展示最新學術動態和研究成果,助力人才拓寬視野、把握前沿,攻堅突破、勇攀高峯。要提高管理力,分類建立台賬,實行動態管理,對業績突出、表現優秀的,大膽推薦使用,安排到關鍵崗位、重大項目、重要課題、重大任務上實踐歷練,推動在重大科研攻關中挑大樑、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唱主角、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當先鋒,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當其時。要增強創新力,破除論資排輩、平衡照顧等陋習,鼓勵創新、寬容失敗,激勵優秀人才錨定行業領域“高精尖”,攻克更多的“卡脖子”技術,努力成為可堪大任、能擔重任的棟樑之材。

充分激發“能量”,加幸福指數、減後顧之憂,做優服務打造“強磁場”。人才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要聚焦優才成才,打出優質服務組合拳,讓人才心無旁騖抓科研,為推動地方發展貢獻更大力量。要着眼人才發展,設立“一站式”服務專區,提供政策諮詢、創業輔助、創業孵化、融資對接等服務,推動科研成果加速轉化。要着眼公共服務,優化購房租房、子女入學、醫療保健、配偶就業等政策,讓其安居樂業無憂愁。要着眼個性需求,研究制定“一卡式”優惠政策,按照人才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需求,分別享受個税減免、休假療養、學術交流、旅遊出行、交通便利等服務。要着眼協同共進,加強聯誼會、俱樂部等社會組織建設,常態化舉辦業務交流、招才引智、論壇沙龍等活動,提升人才歸屬感,促進互通有無、抱團發展。

用“她力量”標註新時代“半邊天”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體人民團結奮鬥,婦女的作用不可替代。暖心寄語、殷切囑託,為新時代新徵程婦女事業和婦女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廣大婦女要與黨同心同行、矢志擔當作為、倡導文明風尚,用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追隨、追逐偉大夢想的最美奮鬥、良好美德家風的傳承弘揚,凝聚起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磅礴“她力量”。

與黨同心同行,用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追隨,凝聚“她力量”。婦女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事關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事業。堅持黨的領導,是做好婦女工作的根本保證。從“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寫入《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到黨的XX大報告提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從頒佈實施反家庭暴力法,到制定民法典、修訂婦女權益保障法;從“十三五”“十四五”規劃綱要對促進婦女兒童發展進行專章部署,到印發《中國婦女發展綱要(2021—2030年)》……我國婦女權益保障婦女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最根本就在於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邁上新徵程、肩負新使命,廣大婦女要自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凝心鑄魂,牢固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真正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凝聚起磅礴“她力量”。

矢志擔當作為,用追逐偉大夢想的最美奮鬥,彰顯“她力量”。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巾幗奮進是最美的風景線。從體育賽場摘金奪銀到築夢太空遨遊星河,從三尺講台授業解惑到鄉村田野播撒希望,從科研前沿勇攀高峯到搶險救災逆行出征,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舞台上,“她們”創新創造、自強不息,踔厲奮發、勇立潮頭,敢拼、敢闖、敢贏,“巾幗之花”向陽生長,“鏗鏘玫瑰”絢麗綻放,盡展“巾幗不讓鬚眉”的別樣風采。廣大婦女要牢記“幸福源自於奮鬥”,在奮鬥和收穫中感悟“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始終保持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勇於做新時代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攻堅克難的奮鬥者、未知領域的開拓者,不斷練就敢擔當善作為的“鐵肩膀”“硬功夫”“真本事”。要主動將個人奮鬥融入祖國發展大局,利用好自身優勢特長,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項目建設、搶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主動擔當作為,發揮積極作用,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彰顯“她力量”。

倡導文明風尚,用良好美德家風的傳承弘揚,致敬“她力量”。“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最終都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美滿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家庭和睦、家教良好、家風端正,子女才能健康成長,社會才能健康發展。在家庭的這個“苗圃”中,婦女永遠是無法替代的“園丁”。“她們”植根於千家萬户,在言傳身教中涵養質樸家風、在潛移默化中傳遞文明風尚、在潤物無聲中播撒美德種子。“她們”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有着獨特作用,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建設好家庭、涵養好家教、培育好家風方面具有獨特作用。新時代新徵程上,廣大婦女要主動弘揚美德傳家風、立足崗位建新功、服務社會獻愛心、崇德向善作表率,主動把愛家和愛國統一起來,把實現家庭夢融入到民族夢之中,以千千萬萬個“小家”的好家風支撐起國家這個“大家”的好風氣,以千千萬萬個“小家”的力量助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用千千萬萬個“她力量”標註新時代的“半邊天”。

在“深蹲久蹲實蹲”中踐行“四下基層”

1988年,習近平同志一到福建寧德工作,就沉下身子到基層一線調研,親自下基層接訪,深入偏遠地區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問題,逐步形成“四下基層”工作制度。焦裕祿同志有一句名言叫“蹲下去才能看清螞蟻”。廣大黨員幹部要充分借鑑運用“四下基層”的成功經驗,時刻做好“聽眾”,當好“學徒”,讀懂“笑臉”,在“深蹲”“久蹲”“實蹲”中踐行“四下基層”,走好新時代羣眾路線。

撲下身子“深蹲”,在做好“聽眾”中深學羣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了解實際,就要掌握調查研究這個基本功。調查研究要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瞭解基層羣眾所思、所想、所盼。志不求易、事不避難,只有真正把身子“扎”下去、把耳朵伸過去、把意見簿擺出去,才能把問題和辦法“撈”上來。廣大黨員幹部要與羣眾同坐“一張凳”,讓羣眾敞開心扉,打開“話匣子”,在忠言逆耳中、細枝末節的小事裏“捕風捉影”,聽懂羣眾可能存在的難點、堵點,找準實際情況,帶着“原汁原味”的即時信息“滿載而歸”。要主動深蹲,前往批評多、矛盾多的地方,在一線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作風在一線轉變、能力在一線提升,不斷打通為民“最後一公里”。要開門納諫,通過發放徵求意見表、設立意見箱、民生熱線、微信平台等方式,擴大羣眾參與,杜絕出現“基層組織風風火火,人民羣眾冷眼旁觀”的現象,通過抽絲剝繭、刨根溯源,對收集材料進行“後加工”,進一步讓“目標”清晰、精準。

放下架子“久蹲”,在當好“學徒”中深學民間良策。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習近平同志初到寧德3個月內就將下轄的9個縣跑遍,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破解了系列難題,“四下基層”是大興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的生動示範。廣大黨員幹部不能總“困”在辦公室,不懂裝懂,主觀臆斷,要學習運用好“浦江經驗”,通過問政於民、問計於民,主動獲取“活知識”、學到“真功夫”、掌握“硬本領”、積累“好經驗”。要始終保持“初學者”的真誠姿態,堅持眼睛往下,主動收集制約基層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和羣眾急難愁盼的緊迫問題,以“民間高手”的先進做法,作為指導自身的“工作指南”,將基層的成功經驗變為“政策方案”。要到基層一線“練兵場”久蹲,對羣眾反映的問題牽掛於心,善於站在羣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用羣眾能夠接受的方式方法,解決羣眾反映的問題,堅決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放手、羣眾不滿意不罷休,實實在在增強羣眾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度。

擼起袖子“實蹲”,在讀懂“笑臉”中檢視整改實效。“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把問題整改貫穿主題教育始終,讓人民羣眾切實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廣大黨員幹部要把為民造福、多幹讓羣眾咧嘴笑的實事作為最重要的政績,將羣眾評價納為幹部考核的重要指標,讓羣眾成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評判員”,激發領導幹部在幹事創業過程中把人民安危冷暖、安居樂業放在心上。要將羣眾笑不笑“置頂”,知道為誰幹、幹什麼、怎麼幹,把為羣眾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最高標準,確保“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效清單”。要用人民的“臉色”檢驗主題教育的“成色”,把問題整改貫穿主題教育始終,對標對錶羣眾的期盼,經常性地檢視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脱離“靶心”,對羣眾不滿意的地方及時整改,對羣眾滿意的地方繼續保持,努力把羣眾工作做細做深做實,推動主題教育往深裏走、往心裏走、往實裏走。

致敬“她力量”譜寫“半邊天”絢麗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需要全體人民團結奮鬥,婦女的作用不可替代。“半邊天”大有可為。廣大婦女,要自覺汲取“她力量”,爭做時代的書寫人、追夢的奮鬥者,在新徵程上譜寫“半邊天”更加絢麗的華章。

致敬“保家衞國”的“她力量”,熔鑄“千磨萬擊還堅勁”的赤膽忠心,在堅定理想信念中彰顯政治本色。回望百年黨史,無數個“她”面對危難、挺身而出,為信仰而戰,矢志不渝、忠貞不屈、初心不改,立起一座座精神的豐碑。“革命者不會在你們的屠夫刀下求生”的向警予,“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的江竹筠……她們以“怕死不當共產黨”的赤膽忠心深刻詮釋了“忠誠”二字。學習“她”的赤忱忠誠、鐵心向黨,就要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強基固本,把“忠誠”刻印在“眉宇間”、烙印在“心坎裏”,在堅定理想信念中築牢忠誠、在明辨大是大非中檢驗忠誠、在嚴守政治紀律中踐行忠誠,做到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砥礪赤誠忠心,永葆“中國紅”。

致敬“紮根基層”的“她力量”,厚植“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在辦好民生實事中增進人民福祉。強國征途上,“發展離不開婦女”,復興道路上,“婦女能頂半邊天”!為了百坭村的脱貧攻堅事業,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後,主動請纓到貧困村任第一書記,她跋山涉水記錄每家每户“疑難雜症”、挨家挨户解決老百姓“急難愁盼”,帶領人民羣眾奔向幸福生活,用實際行動踐行“只有紮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為民情懷。廣大婦女要從“她”身上學習真摯的為民情懷,從心底裏把羣眾當親人,以心無“小我”、深懷“大我”、奮鬥“無我”的狀態,挪開椅子、邁開步子、甩開膀子,從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把羣眾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辦,做到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解羣眾之所難,與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交出讓羣眾暖心的“成績單”。

致敬“乘風破浪”的“她力量”,激昂“鬥罷艱險再出發”的拼搏意志,在勇挑實踐重擔中綻放奮鬥光芒。歷史前行的每一步,都離不開女性的力量。“她”步履不停,在科技創新、社會治理等各個領域創造了驕人業績,展現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新時代女性形象。“上九天攬月摘星”的女航天員王亞平、“一株青蒿”拯救萬千生命的屠呦呦、“四戰冬奧”圓夢金牌的徐夢桃……她們知難不畏難、知險不懼險,在奮勇拼搏中綻放芳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廣大婦女要汲取“她力量”,鉚足敢想、敢幹、敢闖、敢為的拼勁和韌勁,篤行實幹、辛勤耕耘,踔厲奮發、勇毅前行,錨定遠大目標、激盪幹事雄心,發揚肯幹、苦幹、實幹的精神,挑起攻堅克難的“擔子”,迸發出“逆水行舟”之力,在新徵程留下無悔的奮鬥足跡,在新時代鐫刻我們的擔當“印記”。

“把脈問診”答好調查研究“高分卷”

當前,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第二批正深入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直接面向基層,對象面廣量大。調查研究是我們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本次主題教育的鮮明特色之一。廣大黨員幹部應準確把握主題教育目標,撲下身子、邁實步子,主動發現問題、深入剖析問題,摸清“症狀”、找準“癥結”、“對症”施策,通過“解剖一個問題”推動“解決一類問題”,答好“把脈問診”做透調查研究的高分卷。

去偽存真摸清“症狀”,讓調查研究事半功倍。中醫有言“望五官而知五臟”,這啟示我們善於觀察很重要。通過下沉基層練就一雙善於“望診”的“火眼金睛”,辨別真偽,體察民情民意;通過貼近羣眾鍛鍊一對精於“聞診”的“順風耳”,傾聽心聲,洞察民生所需。深入基層調研,應杜絕“花架子”調研、“作秀式”調研,真正走到老百姓當中去,到田間地頭和農民一起出出汗,到工廠車間和一線工人聊聊技術,到街頭巷尾和人民羣眾拉拉家常……只有在聽真話中研究真問題,在見微知著中總結真民意,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黨員幹部須以眼睛向下、腳尖朝地的態度和行動,與老百姓想到一處、幹到一處,才能真正瞭解民之所盼,獲取真實可靠、接地氣的調研內容。

由表及裏找準“癥結”,讓調查研究直擊要害。“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調查研究要有刨根問底的勁兒,深入瞭解問題的本質和源頭,深挖“致病”因素,才能避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堅持向“裏”發力,在“深”上做文章,理清前因後果,分析來龍去脈,瞄準最突出的矛盾癥結重拳出擊。全面深入地開展調查研究重在走好羣眾路線,緊盯羣眾生活的急難愁盼;重在堅持問題導向,疏通民生關切的難點痛點堵點;重在改進調研方式,多去困難多、意見集中、矛盾突出的地方。只有善於從紛繁複雜的表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通過理性分析,找準關鍵問題和主要矛盾,精準“把脈”方能“撥雲見日”,想出有針對性、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科學辦法。

狠抓落實“對症”施策,讓調查研究行之有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看能不能把問題解決好。”結合問題實際“對症開方”“精準施治”方能“藥到病除”,讓調研真正做到行之有效、見行見效。廣大黨員幹部應當沉下身子,將黨的理論、政策、方針落實到基層;擼起袖子,將調查研究的成果付諸實踐;邁開步子,全流程跟蹤加回訪,防止矛盾問題反覆發作。大興調查研究,唯有將“紙上談兵”的一紙報告轉變為羣眾受益的“樁樁件件”,充分發揮好調查研究在紓困解難中的重要作用,將調查研究成效落實到為民服務實踐中去,讓調查研究成果運用於真正解決民生問題,為人民羣眾多辦實事、辦好事,在調查研究中擔使命、守初心。

楓橋經驗:執“三筆”勾勒“新圖鑑”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廣大青年幹部當深學細悟“楓橋經驗”,走好新時代趕考路。

把握關鍵點,執“一心向黨”之筆,勾勒“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信念底色。“楓橋經驗”源自浙江,是基層治理的一個樣板、一面旗幟、一種理念。新時代“楓橋經驗”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全新選擇。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要錨定凝心鑄魂築牢根本和錘鍊品格強化忠誠的目標任務。廣大青年幹部要汲取“楓橋經驗”的信仰源泉,一方面要把理想信念作為終身課題,真正從思想深處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斷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另一方面要把理想信念化作篤行的“燈塔”,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使命任務,知重負重、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努力創造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找準發力點,執“推陳出新”之筆,勾勒“領異標新二月花”的創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切實把矛盾化解在基層,維護好社會穩定。創新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明特徵,從“紅楓義警”把志願服務引入社會治理、到“西城大媽”傳遞羣防羣治正能量、再到“網上楓橋”推動網絡空間精準化治理……一系列創新舉措彰顯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內涵。廣大青年幹部要提升創新思維,進一步解放思想,敢於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主動迎接新形勢、新問題的挑戰,不斷在思想觀念、工作思路等方面勇於創新、善於創新。要持續創新基層治理模式,研究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緊跟新時代改革實踐步伐,通過“黨建+基層治理”品牌創建,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城鄉社會治理新模式,切實提升治理能力,補齊治理短板,強化治理保障,實現基層治理創新百花齊放。

探尋突破點,執“與民同心”之筆,勾勒“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民本底色。回顧過往,“楓橋經驗”從“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繪就了黨的羣眾路線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生動畫軸。“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在楓橋這樣一個小鄉鎮誕生,離不開楓橋獨特的人文傳統;之所以能在中國大地各處推廣,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廣大青年幹部要解鎖“楓橋經驗”的民生密鑰。堅持用小切口解決民生大問題,以人民羣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評判標準,把更多地精力投入到一線調研、一線調度、一線協調上來,俯下身子搞調研、撲到一線克難題,用腳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換取民意,用真情化解民憂,用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的實際行動,奮力譜寫為民新畫卷。

澎湃“進博動能”助推中國式現代化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致信,充分肯定進博會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對進博會繼續發揮好窗口和平台作用寄予殷切期望、指明前進方向。新徵程上,進博會正以其澎湃動能,持續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新跨越,展現新氣象,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進口貿易”引活水,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跨越。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進博會以其“展商展品雙境外”的優勢,聯通國內國際,既是外國企業連接中國大市場的“橋樑”,也是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產業及消費升級的“活水”。進博會溢出效應更加明顯,“會展商”變身“投資商”,走進地方建研發基地、智慧工廠,有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助力構建新發展格局。本屆進博會迎來154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來賓,有超過3400家展商註冊參會,400餘項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集中亮相,使“展品”變“商品”,即使不出國門也能享受發展紅利,真正實現“身在中國,買遍全球”,實實在在增強人民獲得感和幸福感。

“迎難而進”強信心,展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氣象。在世界經濟復甦乏力、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國式現代化不走殖民掠奪、壁壘高築的“老路子”,而是走出了一條和平發展、對外開放的“新道路”。進博會連續六年如期而至,平台作用進一步強化,説明中國深化高水平開放的堅定決心不會改變,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高揚開放風帆,中國重信踐諾。中國以進博會為契機,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出台一系列制度性安排,以自由貿易區建設打造對外開放新高地,縮減負面清單,放寬市場準入,持續優化“近悦遠來”的營商環境,以“中國決心”帶動“全球信心”,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確定性。

“齊頭並進”增暖意,構築“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境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不懈追求。作為惠澤全球的國際公共產品,進博會藴含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本屆進博會提供免費展位、搭建補貼,幫助最不發達國家“參展無憂”;支持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經貿活動,融入多邊貿易“朋友圈”;聚焦全球熱點話題,給國內外嘉賓對話“搭台子”,為世界發展貢獻“金點子”。以進博會為紐帶,中國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龐大的進口需求為全球夥伴創造了可觀的貿易收入、產業發展和就業增長,彰顯“一展惠全球”的大國擔當。未來,中國將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推動實現世界現代化。

讓“進博會”為經濟全球化做出“中國貢獻”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致信指出,中國將始終是世界發展的重要機遇,將堅定推進高水平開放,持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進博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搭建高水平開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公共產品”,“進”而有為,“博”採眾長,“惠”及全球。

加快提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功能”,讓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進博會是世界觀察中國、分享發展機遇的重要窗口。人類是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堅定不移走“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的道路,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以創新發展為世界提供培育發展新動能的新機遇,以協調發展為世界提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的新機遇,以綠色發展為世界提供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新機遇,以開放發展為世界提供利用超大規模統一市場的新機遇,以共享發展為世界提供促進公平正義、縮小南北差距的新機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開拓了廣闊發展空間,實現了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為推進經濟全球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了強大正能量,提供了“中國方案”,做出了“中國貢獻”。

充分發揮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台作用”,以中國大開放建設世界級“大市場”。開放是當代中國的鮮明標識。匯全球好物,集天下精品。中國舉辦進博會,就是要擴大開放,讓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市場。中國的高水平開放是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開放,是促進深層次改革的開放,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開放,是與世界合作共贏的開放。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讓開放為全球發展帶來新的燦爛圖景,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強生機活力。進博會持續深化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四大平台作用,已成為全球新品的首發地、前沿技術的首選地、創新服務的首推地。站在進博會的平台,可以深刻感知中國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務實實踐;透過進博會的窗口,可以更清晰眺望“中國大市場成為世界大機遇”的光明前程。

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國際性“公共產品”,與世界各國攜手走好共贏“幸福路”。現在,進博會已經成為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窗口、推動高水平開放的平台、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具體體現在:增進民生福祉,合作成果更好惠及共建國家人民;深化友好合作,形成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格局;秉持互利共贏,開闢世界經濟增長新空間;致力於實現高標準、可持續、惠民生目標,探索了促進共同發展的新路子,實現了同共建國家互利共贏,開創了共同發展的新前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跨越不同地域、不同文明、不同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把共建國家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成為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台。實踐證明,這是一條各方攜手加強互聯互通、應對全球性挑戰、促進世界經濟增長、實現共同繁榮的機遇之路,是中國同世界共享機遇、共謀發展的陽光大道,必將為實現各國共同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站在新起點上,我們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共享機遇、共克時艱、共創未來。各國團結起來,走開放發展、合作共贏的人間正道,向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正確方向勇毅前行,就一定能夠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人類發展的巨輪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漫畫〕細悟鄉村振興的“大小”之“辯”

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指出,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基層幹部要把握“大與小”之間的辯證關係,做好“小與大”“個與羣”“人與眾”之間的轉化題,方能引領鄉村振興在嶄新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2023-11-709:13上傳

下載附件(293.52KB)

做好“小”與“大”的轉化題,扮靚“小顏值”、釋放“大價值”,讓“生態之山”與“經濟之山”雙向奔赴。“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山環水繞的自然美景承載着人們的“鄉愁”,也是鄉村文旅的重要“發力點”。基層幹部要立足於特色“生態遊”,走出“辦公室”、深入“大自然”、走訪“百姓家”,尋找撬動“鄉村振興”的“資源槓桿”,將大自然中的“山水花鳥”等自然風情元素開掘出來,形成特色“生態遊”線路,讓“好風景”變成“好前景”;在保護綠色宜居生態環境的同時,讓人民羣眾“鼓足錢袋子”,打響“金算盤”。

2023-11-709:14上傳

下載附件(194.22KB)

做好“個”與“羣”的轉化題,挖掘“小特產”、連通“大鏈條”,讓“產業發展”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基層幹部要找準“鄉土特產”這個“小切口”,連通“企業”“工廠”與“農户”之間的紐帶,推動“小特產”成為“終端品”,依託“電商直播平台”,以“新農具”推動“職業”新農人走上鄉村振興的“舞台”,還要不斷完善“產業鏈”,打通鄉土特產的“種植”“生產”“銷售”渠道,擦亮“鄉土品牌”,助力鄉村振興在嶄新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2023-11-709:14上傳

下載附件(183.57KB)

做好“人”與“眾”的轉化題,做好“小服務”、匯聚“大合力”,讓“服務初心”與“人才歸心”兩心相印。“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鄉村振興是一場“長跑賽”和“持久戰”,人才是重要的突破口,基層幹部要栽好“梧桐樹”,吸引具有專業特長、愛鄉村農民、富有熱忱的人才紮根基層。基層幹部要“出高樓”“入庭院”,進村入户走訪,摸清人才的“現實需求”,並以此為“突破口”,解決他們的“痛點”,讓他們看到農村的變化和發展前景,吸引他們到廣袤基層“築巢”,組建起一支能夠帶動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梯隊”。還要建立長效機制,從“教育”“醫療”“就業”等方面做好人才保障服務,讓人才能夠在鄉村振興的舞台上施展拳腳。

把握“楓橋經驗”公開講話擘畫基層治理新圖景

9月20日下午,正在浙江省紹興市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楓橋經驗陳列館,重温“楓橋經驗”誕生演進歷程,瞭解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發展情況。行進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要接續奮鬥、不懈奮鬥,恪守公僕情懷,彰顯公僕擔當,書寫公僕初心,凝心聚力促發展、馳而不息抓落實、立足崗位作貢獻,甘做鋪墊性工作,甘於抓未成之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在我”的歷史擔當,為黨和人民提交一份厚重提氣的發展答卷。

擰緊理想信念的“總開關”,以百尺竿頭思更進的堅定信心扛大旗、挑大樑。權力姓公不姓私,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使命,也是公職人員的價值所在。從為荒山穿上綠色嫁衣、百姓生活點燃希望的“人民公僕”楊善洲,到心裏惦記民生細賬的“戍邊戰士”錢斌,再到弘揚三牛精神的“乞丐書記”楊斌……他們一心一意毋忘擔當本色、一舉一動映照公僕初心、一片丹心矢志為民謀福、一腔熱血盡顯勤勉在公,展現了公務員隊伍的良好精神風貌。廣大新任公務員必須擰緊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在思想上“一條心”、幹事上“一盤棋”、發展上“一股勁”,堅定理想、強化責任,視名利淡如水,視事業重如山,切實以擔當帶動擔當、以作為促進作為,在偉大實踐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

校準實幹奮鬥的“航向標”,以策馬揚鞭自奮蹄的堅毅決心攻難關、破難局。矛盾無時不有,困難無處不在,在任何時候,做任何工作,如果面對問題垂頭喪氣,佔着位置毫無作為,那就是一個不擔當、不負責、不作為的人。解決矛盾和難題考驗着思想水準、能力水平,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要有成事的真本領。我們黨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有攻堅克難的勇氣、樂觀主義的精神、大無畏的毅力,善於主動求變識變應變,不搞推、脱、繞,無畏艱、難、險,在戰略上藐視矛盾和難題,在戰術上重視矛盾和難題,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翻過一座座山,跨越一道道坎,不斷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在險路中闖新路。

畫好一心為民的“路線圖”,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堅韌恆心建新功、立新業。雖然黨和國家賦予每個人的崗位不同、條件不同,但我們的責任是一樣的,都要為黨分憂、為國盡責、為民奉獻。黨員幹部只有順民意、得民心、為民謀福,人民羣眾就惦記他、信任他、支持他。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聚魂,樹牢正確的權力觀、政績觀、事業觀,為民捧出一顆真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把為民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作為立身之本。要以“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的態度,把事關羣眾利益的每項工作往前做、往早做、往實做、往細做,切莫“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讓羣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可保障。

解鎖“楓橋經驗”的“平安”密碼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從“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楓橋經驗”之所以跨越一甲子仍歷久彌新,在於其藴含關乎人民羣眾切身的“平安”密碼。

平安在“內”,矛盾“內消化”讓內部穩定促進整體安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矛盾在基礎階段、萌芽時期可能只是幾句言語衝突、一些事項摩擦、部分情況誤解,然而放縱矛盾增長、漠視情況惡化,則小事將“滾雪球”變為影響區域甚至整個社會的“大雪崩”。做好平安中國建設,需要學習“楓橋經驗”的矛盾“內消化”內涵。所謂“內消化”並非不處理的“擱置矛盾”,也並非亂處理的“埋藏隱患”,而是在事情尚未轉為嚴態時就積極介入、認真處理、持續監管,避免情況惡化、事情擴大,讓內部穩定促進整體安穩。廣大黨員幹部,尤其是基層相關幹部,需要提升自身處理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在矛盾“內消化”的過程中形成處理手段和處置過程的合法性與合理性,既提升政府公信力又增進人民滿意度。

平安在“先”,糾紛“先化解”讓前端解決助力後期把控。加強平安中國建設,要將工作做在“事前”,將問題發現於“苗頭”,將化解行動開始自“早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導和疏導端用力,加強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前端化解、關口把控,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廣大基層幹部要充分發揮好人民羣眾的自主性和合作性,為“平安工作”提供對話、協商、共治的非對抗性手段,將事前工作做到位,助力後期整體局勢把控,實現“以前治後”“防微治源”的源頭性防治。俗語言“解鈴還須繫鈴人”,任憑事態擴大後等着外部力量介入常需發揮百倍、千倍的人力物力,且往往解不開“死結”。要抓好“預防性”工程、“源頭性”工作、“事發時”機制,實現事半功倍、治有成效。

平安在“眾”,羣眾“共防治”讓羣策羣力保障共治共享。“楓橋經驗”的重點是走羣眾路線,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積極作用。從“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人民羣眾始終是其中的主導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羣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人民羣眾既能夠在解決基層矛盾的過程中羣策羣力,又是平安中國建設的受益人,要將“楓橋經驗”藴含的人民至上理念和共治共享做法在人民羣眾中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廣。我們黨的智慧取之於人民,廣大黨員幹部當向人民羣眾學習,問人民羣眾借力,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處理工作,實現人民羣眾對平安中國建設的有效參與、積極配合、共治共享。

鄉村振興:讓“進博流量”轉化為“共富增量”

11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致信,充分肯定進博會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對進博會繼續發揮好窗口和平台作用寄予殷切期望、指明前進方向。

從2018年11月4日舉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到今天,中國已經連續舉辦六屆,橫跨六年,邀請世界共赴“東方之約”。基層幹部要從進博會的澎湃動能中破譯“流量密碼”,在鄉村振興的嶄新徵程中,將“進博流量”轉化成“共富增量”。

推開“進博之窗”,用“非遺元素”點亮“傳承火炬”,讓“文化流量”轉化為“特色文旅”增量。“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絃歌不輟,薪火相傳。”進博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走出去”促“引進來”的又一里程碑。“上海非遺客廳”給來自全世界的媒體朋友帶來一場“非遺文化”的穿越之旅;“浙裏錦羅”展區運用杭繡、台繡、桐鄉藍印花布、蕭山過江布等經典文化元素,生動詮釋“一襲柔美之姿綿延千年”的“文化密鑰”。基層幹部要推開“文化進博”之窗,變“等風來”為“乘風飛”,細心查閲“方誌典籍”,喚醒“沉睡資源”,找到“特色文旅”的發展之源。要走遍千村萬落、走入千家萬户,挖掘埋藏於羣山環抱之中的文化風情元素,從而破譯“文化密碼”,推動“特色文旅”深入發展。

推開“進博之窗”,用“經濟元素”串起“資源稟賦”,讓“資本流量”轉化為“產業發展”增量。“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進博會以其“展商展品雙境外”的優勢,聯通國內國際,既是外國企業連接中國大市場的“橋樑”,也是促進國內經濟轉型、產業及消費升級的“活水”。基層幹部要以“進博會”為“發展窗口”,走出“辦公室”,背起行囊“入深山”、捲起褲腿“下農田”、搬起板凳“訪庭院”,深入挖掘當地“特產資源”,找到“本土農民”“生產企業”“銷售市場”三者之間的“契合點”,做好“三產融合”的“勤務員”,引入“外來資源”,盤活“閒置土地”“閒置廠房”“閒置設備”等集體資源,連通“產業發展”鏈條,讓“資本流量”轉化成“產業發展”增量。

推開“進博之窗”,用“開放元素”構建“人才雁陣”,讓“人才流量”轉化成“鄉村振興”增量。“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作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已成為推動中國與世界市場對接、產業相融、創意互促、規則互鑑的國際大平台。在開放共贏的時代背景下,基層幹部應從“開放進博”中汲取人才振興的智慧,在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征程上,以“築巢引鳳”的決心、“三顧茅廬”的恆心和“周公吐哺”的誠心讓更多的人才安心紮根基層,成為撐起鄉村振興“一片天”的“行家裏手”,構建包含“海外人才”“本土專家”“能工巧匠”在內的鄉村振興“人才雁陣”,在充分尊重人才創新創造價值的基礎上建立獎勵機制,讓“英雄有用武之地”,充分發揮人才在助推全面振興新突破生動實踐中的“催化”效應,助力優秀人才將“技能優勢”轉化為推動旅遊、產業、民俗、文化等方面發展的“鄉村振興”增量。

學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爭做“滿分公僕”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廣大基層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以滿分忠心、滿分初心、滿分決心爭做新徵程“滿分公僕”,續寫新時代“楓橋經驗”。

以“天下至德,莫大乎忠”的“滿分忠心”,一“心”向黨鑄忠誠,把牢政治方向。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週年。自“楓橋經驗”誕生以來,其歷久彌新、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在於將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方方面面。基層黨組織是黨聯繫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是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鬥堡壘。作為基層幹部,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理想信念,築牢思想陣地,以黨建領航思想,始終堅持把黨的領導與“楓橋經驗”緊密結合起來,把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基層的每個角落,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推動黨建與基層治理有機銜接,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紅色堡壘作用,讓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領域、全過程。

以“治國有常,立民為本”的“滿分初心”,一“心”為民辦實事,厚植民本情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切為了人民始終是“楓橋經驗”的不變初心、核心內涵。基層幹部在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要以第二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為契機,清醒認識到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覺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到各項工作之中,把準羣眾訴求,善於抓源頭、抓苗頭、抓基礎,把人民羣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讓人民羣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羣眾不滿意的問題改起,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擼起袖子、撲下身子,主動深入羣眾“接地氣”,把矛盾化解在基層、把問題解決在當地、把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打通服務羣眾“神經末梢”。

以“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的“滿分決心”,一“心”幹事重實效,踐行使命擔當。“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從完善信訪制度,到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從遼寧瀋陽牡丹社區的“三零”工作法,到福建明溪縣“僑鄉楓橋”解紛工作法……“楓橋經驗”就體現在幹部與羣眾的一來一往之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用心做好每一項工作才能堆砌成堅實的紅牆。基層幹部要秉持“真抓實幹、功在日常”的理念,沉下心來幹事、開拓創新干事,一步一個腳印,馳而不息,不捨寸功,在摸爬滾打中增長才幹,在基層一線的歷練中積累經驗。用好信訪接待、走訪座談、民生熱線、網絡平台等方式,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處處如履薄冰的緊迫感、事事落實到位的使命感,把羣眾家門口的事辦實辦好,讓羣眾生活更舒心、更宜居、更美好,以實幹實績做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答卷人。

追尋“楓橋經驗”之光照亮基層治理之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基層治理關係着最廣大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廣大黨員幹部當追尋“楓橋經驗”之光,於治理之中暢通黨建之“脈”、建強基礎之“骨”、鑄牢初心之“魂”,完善體制機制,打通為民服務“最後一公里”,走好基層治理新時代趕考之路。

暢通黨建之“脈”,在“萬山磅礴看主峯”的堅定前行中讀懂“楓橋經驗”的“制勝法寶”。踐行楓橋經驗,推進基層治理,黨的領導是根本保證。唯有以黨的旗幟為方向,把黨的領導作為紅線,貫穿於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多領域,構建起完備領導體系,暢通治理脈絡,才能發揮治理效用,促進為民服務提質增效。推進基層治理,要以黨建為總抓手,超前高位謀劃、構建組織體系、落實責任分工,構建起“一把手”抓帶頭、“一盤棋”抓統籌、“一竿子”抓到底的良好工作格局。廣大黨員幹部要高擎紅色旗幟,發揮黨建關鍵作用,始終緊緊抓牢“黨的領導”這一基層治理的“制勝法寶”,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將黨的最新理論、最新政策武裝入腦入心,全面提升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水平。

建強基礎之“骨”,在“跬步江山即寥廓”的奮進之行中讀懂“楓橋經驗”的“趕考祕籍”。基層治理面臨工作壓力大、羣眾訴求多、資源保障弱、隊伍成長慢等一系列問題,只有踐行“楓橋經驗”,把強陣地、育隊伍、提本領作為基層治理的推進手段,才能使基層服務場所不斷完善、幹部治理能力不斷提升,真正做到基礎牢固、筋骨強健。要在基層大力推進創新導向,將智慧載體、人工智能、線上微網格等搬上基層治理網絡,豐富基層治理手段,不斷以創新亮點釋放基層治理活力。要發揮頭雁效應,緊緊扭住基層黨組織書記“領頭羊”,大力實施治理人才提質賦能工程,圍繞行政施政能力、為民服務能力,議事協商能力、應急管理能力、平安建設能力等開展定製化培訓,切實增強基層黨組織服務廣大羣眾、引領基層治理的本領。

鑄牢初心之“魂”,在“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之行中讀懂“楓橋經驗”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踐行“楓橋經驗”的根本目的。打通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圍繞羣眾利益開展工作,把羣眾同不同意、答不答應、滿不滿意作為基層治理工作的“經驗交流”,不斷督促、激勵基層黨組織提升治理水平和為民服務本領。“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始終站穩“人民至上”這一基層治理的“根本立場”,時刻將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安危冷暖、生活需求放在心上,從最困難的羣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把黨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羣眾心坎上。

美麗中國建設要“一綠到底”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議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加強美麗中國建設要“一查到底”“一改到底”“一干到底”,在綠水青山中實現“一綠到底”。

順着問題“一查到底”,實現污染防治“清澈見底”。污染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要關注“上游”和“下游”,又要關注“當下”和“後續”,還要統籌“局部”和“整體”。要順着問題堅持“一查到底”,避免“死灰復燃”的反覆性污染和“曠日持久”的持續性污染出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一些污染問題的出現並非侷限在某一領域、某一區域、某一類型,而是會產生進一步的次生環境問題和後續環境破壞。需要將當次發現的環境問題倒查、多查、觀察,既要順着污染鏈倒推,及時發現其他層面污染影響情況,又要加強對同類型企業和該領域的檢查,防止同類型問題同步出現,還要落實後續追蹤觀察,實現污染防治“清澈見底”。

落後生產“一改到底”,實現綠色轉型“持續徹底”。實現碳達峯、碳中和,需要將落後生產“一改到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以高品質的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加強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就是要改變過去“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生產方式,淘汰落後產能、減少資源消耗、轉變高能耗高排放模式,實現綠色經濟發展。既要避免“短視”,只注重眼前“金山銀山”而狠不下心關閉落後產業;又要避免“盲目”,只注重短期經濟效益而“裝聾作啞”繼續破壞生態。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需要進一步把握自然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以“持續徹底”的綠色轉型形成新的增長動能、推動新的綠色產業、造就新的美麗生活。

改善環境“一干到底”,實現生態系統“春回大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徵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生態環境建設不能“蜻蜓點水”“雨濕草皮”,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要以“一干到底”的決心和行動真抓實幹。生態環境方面的工作既是“快速的”又是“緩慢的”。“快”在於其成效肉眼可見,自黨的十八大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以來,藍天白雲、山明水秀、天朗氣清的人居環境惠及我們每個人。“慢”則在於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仍是一項持久性的工程,生態文明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要久久為功、馳而不息。美麗中國建設要“一綠到底”,要明確任務目標、壓實工作責任、抓緊問題整改,在促進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中見到“春回大地”。

上善若水:美麗中國“走起來”

11月7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水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涓滴清流,滋養着神州華夏廣袤的沃土良田。江河湖海沿岸,遍佈着數不盡的旖旎風光,傳誦着道不完的詩詞佳話,鑄就了我們文明的源泉和生命的搖籃。上善若水,我們應該去了解水、珍惜水、愛護水,保護我們自然生態環境。更要以水為師,學習水的崇高品德,從中涵養敬業奉獻的修為、賡續開放包容的基因、砥礪奮進拼搏的意志,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智慧力量。

源遠流長,澤被萬物,涵養水“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敬業奉獻修為。從老子《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到酈道元《水經注》所講“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水無私心,卻最能迴應世間萬物的需要,所抵達之處,養育花木、澆灌田禾、利益世人,始終保持潤物無聲的温柔,練就“美美與共,和諧共生”的精神品質。走在新時代新徵程上,我們要常懷仁愛利他、實幹奉獻的情懷,踐行人民至上、人水和諧的理念,將防洪灌溉工程建設、生態污染治理項目納入城市景觀規劃和鄉村生態振興“日程表”,既達到查民風、觀民俗、恤民情、解民憂的目的,又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時代生態文明觀念深耕於行。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傳承愛護水資源的美德,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像對待至親摯友一樣善待自然,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鑄就美好,用誠懇和善良建設我們清潔美麗的共同家園。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賡續水“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開放包容基因。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鋒,包羅萬象而又寬宏大量。無論是宋代狄青“將軍額上能跑馬”、王安石“宰相肚裏能撐船”的千古佳話,還是周恩來總理“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習近平總書記“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諄諄告誡,為人處世當如水般包容的事例層出不窮。水無常形,且能隨物賦形,遇圓則圓,遇方則方。山間石縫中淌出的潺潺清泉,也正是在出千峽、納萬川之後,方能彙集成為波濤滾滾的江河,奔向一望無際的海洋。我們學習水,就是要像泉水般清澈純淨、像江水般熱血奔湧、像海水般有容乃大,用更加泰然從容的姿態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要時刻擁有清醒的頭腦、開放的眼光、平和的心態,緊隨時代和社會發展的步伐,及時更新知識儲備,以包容之內心,豐富現實之所需、探尋世間之至美。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砥礪水“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奮進拼搏意志。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滴水看似柔韌,但日久天長,也能擊穿頑石;江流雖然輕盈,卻浩浩蕩蕩,亦可承載巨舟。不管面對着風平浪靜還是驚濤駭浪,無論前方是高山峽谷還是荒原草甸,水都有着堅韌不拔的毅力,向着目標一往無前,絕不回頭。進入推進污染防治、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的“攻堅期”,我們要立志當如水,歷百折千回,東流至海,鍥而不捨;行事當如水,逢萬丈深淵,奔騰而下,果斷勇毅。要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勤於學習理論知識、善於總結實踐經驗,以“中流擊水”的勇氣,刻苦磨鍊出求實探索的過硬本領,以“勇立潮頭”的膽魄,自覺擔負起民族復興的時代重任,在傳承中汲取智慧,在創造中實現跨越,藉助大江大河的宏偉力量,書寫歲歲安瀾的歷史畫卷。

探尋“楓橋經驗”跨越一甲子歷久彌新“密碼”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週年。實踐充分證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楓橋經驗成為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並且歷經六十載櫛風沐雨歷久彌新。一個發軔於楓橋小鎮的經驗,何以能迸發出穿越時空的蓬勃生命力?

密碼一:高擎黨的領導“一面旗”。基層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縱觀“楓橋經驗”整個誕生、演進、發展的歷程,跨越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時代在變、形式在變、社會矛盾的內容也在變,但堅持黨的領導始終是“楓橋經驗”不變靈魂和根本保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是黨的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建引領作用,創新“網格化黨建”“區域化黨建”等形式,將黨組織的服務管理觸角延伸到社會治理每個末梢和角落,推動“楓橋經驗”從地方古樸“盆景”上升為全國靚麗“風景”,真正把黨的領導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

密碼二:匯聚幹部羣眾“一條心”。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指出“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一切為了人民是“楓橋經驗”的不變初心、核心內涵。一方面,要建立黨員幹部下沉的常態長效機制,圍着羣眾轉、圍着問題轉,通過現場講法、講理、講情,緊抓前端“遏增量”,溯本清源“治未病”。另一方面,人民羣眾基層社會治理的“源頭活水”,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一個個家庭的“和諧幸福”,聯結成整個社會和國家的“平安穩定”,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密碼三:織密科技賦能“一張網”。人力和科技相統一,是新時代“楓橋經驗”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放眼全國,一個個智慧化應用競相湧現,社會治理綜合指揮中心成為推進基層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的“智慧大腦”。各地創造性運用物聯感知、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加強對人、地、事、物、組織等社會治理“最小單元”“最小細胞”的精細化管理,打通治安聯防聯控“最後一米”。“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台”在線調解,實現矛盾糾紛化解掌上辦、隨時辦,讓基層“智”理更高效地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積小安為大安,集眾安為平安。新時代“楓橋經驗”注入科技動能,大數據提前研判各類風險隱患,加快從“矛盾不上交”到“矛盾少發生、不發生”的轉變,有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治國安邦,重在基層。一甲子星月輪轉,“楓橋經驗”走出浙江、走向全國,在火熱的社會實踐中深扎穩根、拔節生長、淬礪綻放,從“一地之計”上升為基層治理的“一國之策”。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讓中國之治的這張“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輝,在新徵程上不斷書寫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蹟”新篇章。

用“楓橋經驗”擦亮基層治理“金字招牌”

“楓橋經驗”是黨領導人民創造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方案,是我國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新時代“楓橋經驗”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大經驗,充分彰顯了強化黨建引領、推動社會善治之美。新徵程上,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主線,以走好黨的羣眾路線為核心,以抓好守正創新為關鍵,擦亮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

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基層善治,關鍵在黨。黨的領導是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根本保證。必須突出政治引領,堅定不移地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作為貫穿社會基層治理的一條紅線,從體制機制上強化黨組織對基層各類組織的領導和統籌,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羣眾優勢,下好治理“一盤棋”,畫好黨建“同心圓”,確保方向正確、協調各方。突出組織引領,全力推進基層黨建與基層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基層戰鬥堡壘作用,不斷增強組織力、凝聚力、戰鬥力。突出實績實效,把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成效體現在基層治理的實績上,將黨建引領社會基層治理工作融入到踐行“楓橋經驗”上來,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讓人民羣眾得實惠、相信黨、擁護黨、跟黨走。

矢志不渝走好黨的羣眾路線。發揚密切聯繫羣眾的優良傳統,走好黨的羣眾路線,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站穩人民立場,才能在踐行“楓橋經驗”的過程中辦好羣眾的事,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始終把為民服務、以民為本擺在首位,緊盯羣眾急難愁盼,既主動“面對面”,深入一線、深入羣眾身邊,用腳板丈量民意、用真心贏得民心,又注重“鍵對鍵”,多在線上關懷、提高服務質效,用鍵盤瞭解民意、用真情收穫點贊。既傾力辦好羣眾關心的“小事”,不因事小而不為、事小而不問,真正把矛盾化解在羣眾“家門口”;又全力辦好羣眾關注的“大事”,抓好源頭防治、做好過程管理、注重結果反饋,用心用情用力維護和諧穩定,守護幸福家園。

一以貫之抓好守正創新。回顧歷史,“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從最初的“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如今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生動實踐背後離不開一以貫之地守正創新。守正是不變底色,創新是發展所需。無論是把志願服務引入社會治理的“紅楓義警”,還是傳遞羣防羣治正能量的“西城大媽”,或是推動網絡空間精準化治理的“網上楓橋”,凡此種種都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要大膽創新,將“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將“線下做”與“線上辦”相結合、將“自己做”與“合力做”相結合,多在服務方式有效、服務力量充足、服務資源多元上下功夫、做努力,確保“楓橋經驗”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羣眾,讓基層社會治理更加精準、更有實效、更加到位。

“楓橋經驗”六十載,書寫精彩正當時。用“楓橋經驗”擦亮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需要把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理念、方法、作風運用到基層社會治理的各環節各方面中,在強化政治引領、做好羣眾工作、注重守正創新上下功夫,讓新時代“楓橋經驗”在新徵程上閃閃發光、綻放新彩。

共建“包容、普惠、有韌性的數字世界”

近日,習近平主席向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開幕式發表視頻致辭時指出,我們要深化交流、務實合作,共同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邁向新階段。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時代的重大命題,也是國際社會的共同呼聲。共建數字世界要文明互鑑、平等包容,發展優先、普惠繁榮,安危與共、和平安全。

文明互鑑、平等包容,共建“有你有我”的數字世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十年來,我們秉持習近平總書記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理念,把平等包容的“朋友圈”越開越大,不同文明在數字世界交流互動,平等包容已然成為了網絡世界的“代名詞”。十年磨一劍,砥礪自生輝。如今,世界互聯網大會擁有來自全球24個國家和地區的120餘家會員,成為國際公認的互聯網領域高端平台。萬物互聯,未來更精彩。共建“有你有我”的數字世界,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以平等和睦、互相包容的網上交流對話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形成“百家爭鳴、美美與共”的和樂氛圍,更好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要持續加強網絡文明建設,以“質量為王”“內容為王”打造優質網絡文化產品,讓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百花齊放”,形成天朗氣清、鳥語花香的網上“精神家園”。

發展優先、普惠繁榮,共建“有情有義”的數字世界。會上發佈的《世界互聯網發展報告2023》藍皮書指出,中國助力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建設國際合作教育“雲上樣板區”;積極開展網絡扶貧國際合作,通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等平台推廣分享數字減貧經驗,提出解決方案……十年來,中國持續推動縮小全球數字鴻溝,不斷書寫互聯網合作交流的精彩篇章,邁出了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鏗鏘步伐。共建“有情有義”的數字世界,要持續深化數字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在數字世界裏奏響合作交流的“強音”,讓一個個熠熠生輝的科技成果跨越關山、奔赴世界,惠及人民、推動發展。要加快信息化服務普及,打破數字壁壘,縮小數字鴻溝,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數字世界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幸福樂園”,在數字世界裏盡情品嚐“科技盛果”的香甜美味。

安危與共、和平安全,共建“無風無雨”的數字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深刻回答了築牢國家網絡安全屏障、建設網絡強國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網絡安全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當今世界變亂交織,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潮下,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網絡安全形勢日益嚴峻、複雜多變。共建“無風無雨”的數字世界,要尊重網絡主權,尊重各國的互聯網發展道路和治理模式,持續構建和平、安全、穩定的互聯網環境。要深化網絡安全務實合作,共同維護好網絡安全秩序,將不規範的“苗頭”扼殺在搖籃裏,剷除不健康“趨勢”滋生的土壤。有力打擊網絡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樹牢網絡安全“防護網”,以安全的“無形之手”保障世界互聯網發展行穩致遠。

何以“美麗中國”:近水遙山皆是情

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高質量發展支撐高品質生態,讓“如畫江山”盡收眼底,讓美麗中國“美”無止境。

憑欄處,“青山遠黛,近水含煙”,寫一段“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思想情。“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從一棵孤鬆到層林盡染、從一層陰霾到繁星閃爍、從一片黃沙到萬物共生,一幅幅綠意盎然、空明澄碧、花香四溢、魚翔淺底的醉人畫卷在神州大地鋪展開來。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不能沒有思想引領,實踐發展多麼波瀾壯闊,思想創造就多麼博大精深。小到一方庭院,大到美麗地球,美麗中國建設將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浸潤人心,如同微光成炬的燈塔指引前行航向,照亮美好未來。廣大黨員幹部必須堅持好、運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把綠色“播”進心中。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從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豐富實踐出發,自信自立、真抓實幹,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突出的位置,持續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生態理論創新,向着藍天、碧水、淨土邁出堅實步伐,答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考卷。

抬望眼,“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寫一段“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的開放情。“大道不孤,眾行致遠。”習近平總書記為天下計、為世界謀,跨越國家、民族、文化的界限,在不同國際場合一次次對時代之問作出歷史性回答,發出攜手合作、永續發展的綠色倡議,將美麗中國建設願景融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大布局中,始終以“包容普惠,互利共贏”的開放姿態擁抱世界。無論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地球始終在那裏,人類的發展與未來需要每個人、每個國家行動起來,久久為功才能“久久為家”。美麗中國建設既是飽含“生態密碼”的中國智慧,更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獨特禮物”。新時代黨員幹部當爭做生態文明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引領綠色“潮流”,從愛護花草樹木、做好垃圾分類、不用塑料袋等“身邊小事”做起,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意識。要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正視綠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不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及時更新生態知識儲備,以包容之內心,豐富現實之所需、探尋世間之至美。

莫等閒,“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寫一段“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展情。“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到“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的人文理念,再到“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的樸素自然觀,中華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永續發展智慧,中華民族、中華兒女對於美麗中國建設的“殷殷期盼”已在天地之中、山水之間徜徉千年。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僅要在思想上“生根發芽”,更要在行動上“枝繁葉茂”。新徵程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堅決摒棄損害甚至破壞生態環境的增長模式。樹立綠色發展的政績觀、價值觀,堅持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兩面開花”,提升綠色轉型“加速度”,讓產業迴歸生態“本色”,提升生態“純色”,凸顯生態“特色”,繪就“萬里藍天白雲遊,綠野繁花無盡頭”的大美中國畫卷。

讓“就地解決”成為新常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楓橋經驗”是指20世紀60年代初,浙江諸暨楓橋鎮幹部羣眾創造的“發動和依靠羣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基層社會治理經驗。“就地解決”是“楓橋經驗”的突出特點,新時代,各地要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推動“就地解決”成為新常態。

“就地解決”的核心內涵是為了人民。不論時代如何發展,一切為了人民是“楓橋經驗”的不變初心。推動問題“就地解決”,解決的是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想羣眾所想、急羣眾所急”最有力的號召,也是實踐黨的羣眾路線的生動體現,有助於疏解人民羣眾心中困惑,增進人民福祉,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地解決”直面基層,高度考驗領導幹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工作十分繁雜,人民羣眾的生活狀況、教育程度、心理偏好、風俗習慣等各有差別,呈現出繁瑣性、綜合性、突發性等特徵。推動問題“就地解決”,亟需廣大幹部增強羣眾觀念、傾聽羣眾訴求,站穩羣眾立場、瞭解羣眾心理,學會羣眾語言、掌握溝通技巧,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與羣眾交朋友,和羣眾結對子,成為做好羣眾工作、預防化解社會矛盾的行家裏手,真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就地解決”不是口號,重在當下解決。首先,要把羣眾急難愁盼的問題及時擺到“桌面”上,直面矛盾所在,才有可能推動問題解決。其次,還要充分尊重人民羣眾主體地位,邀請人民羣眾參與到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來,做到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辦,避免讓羣眾認為只能當“門外漢”,從而在幹部與羣眾之間產生隔閡感、疏離感。還要在認真傾聽羣眾訴求的基礎上,通過全面細緻梳理、綜合分析研判,與羣眾一道把問題摸清楚、把原因分析透,拿出務實能幹的解決辦法來,以釘釘子精神一件一件抓落實、一項一項求成效,真正實現工作開展在一線、問題解決在一線、作風轉變在一線,不斷推動“就地解決”成為新常態。

細思“三問”讓“四下基層”落地生根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35年來,“四下基層”得到長期堅持並不斷髮揚光大。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紮實開展,“四下基層”是重要抓手,領導幹部如何做好此項工作的開展,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羣眾的急難愁盼問題?需要細思“三問”讓“四下基層”落地生根。

第一問:誰來下?

習近平同志強調,“我們提倡各級領導帶任務、帶問題深入基層,解剖麻雀”。這裏面提的“各級領導”,應該是在處理羣眾問題過程中可以做主的幹部。譬如,信訪接待下基層,當羣眾認真説明情況後,接訪人員來句“我們會向相關部門反映,爭取早日解決”,磨損羣眾耐心、消耗羣眾信心,處理結果與工作初心相悖,得不償失。再如,“現場辦公下基層”,是倡導現場研究、現場指導、現場協調,如果下基層的只有兵,沒有將,如何能做到真正地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領導幹部的一言一行都直接關係着黨和政府在人民羣眾中的形象,因此,“四下基層”的應該是理想信念強、熟知國家政策、掌握羣眾工作方法、業務綜合能力強、具有話語權的優秀領導幹部。

第二問:如何下?

習近平同志要求黨員幹部“眼睛向下,善於從羣眾的實踐中汲取營養,獲得真知”。一方面,要掌握基層實際,要有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採用“四不兩直”“蹲點調研”等方式深入一線,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的地方和單位去,從羣眾身上找思路、求方法、學本領。要持續創新方式方法,充分運用各種手段,提高“四下基層”的科學性精準性,以“釘釘子精神”破解難題,密切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另一方面,要善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講好百姓語言,將政治話術轉化為“大白話”,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土方言”,用好“小板凳講黨課”“先鋒課堂”等基層平台,通過網絡、新媒體等傳播手段,才能更好地讓黨的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第三問:能下好嗎?

好不好,羣眾説了算。“四下基層”不僅是黨的優良傳統,更是一種科學方法、一種制度建設、一種實踐創新,體現了始終踐行羣眾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深厚的為民情懷。因此,各級領導幹部要以“趕考”的姿態,深刻把握“四下基層”的豐富內涵、時代價值和實踐要求,身體力行帶着感情、帶着責任、帶着任務、帶着措施,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基層、關心基層、支持基層的濃厚氛圍,用羣眾的一張張笑臉、一份份滿意、一句句讚美,檢驗主題教育的實際成果,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

在綠色生態答卷中描繪美麗中國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並指出要根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民羣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着力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於國於民,都意義重大,助推美麗中國建設是當前國之重任,我們這一代人要答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一生態建設的歷史之卷。

守住生態底線,開啟生態文明建設新里程。底線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各地區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各地區要繼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探索綠色發展之路,積極爭當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係進一步深化,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讓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努力甩掉“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帽子”,逐漸擦亮“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生態名片”。

劃定生態紅線,奠定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環境保護的重要制度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就是因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最為基礎的條件,是我國持續發展最為重要的基礎。2005年8月15日,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考察了湖州市安吉縣,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藴含着辯證思維的科學論斷,既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適度節制理念,又體現出辯證地處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係的科學思維。我們要積極運用新發展理念指引綠色發展實踐取得實效,加快農業綠色發展、推動工業綠色轉型,鼓勵生態旅遊開發,在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的支撐作用。

鑄就生態綠線,書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浙江餘村壯士斷腕,捨棄採石場,休養生息,換來今天旅遊業的發展壯大,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紮根荒漠,不畏艱難、實幹苦幹,讓荒漠變綠洲,目前正在打造集教育基地、休閒觀光、沙漠旅遊於一體的紅色旅遊基地,“沙漠變金山”的夢想正逐步變成現實。我們要在推進生態治理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經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讓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引領地區生態好起來,百姓錢包鼓起來。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生態一詞自古有之,且今日更重之,當前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這一萬里河山多姿多彩的生態畫卷正在神州大地上緩緩展開。

“三筆”繪好文化自信“工筆畫”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始終是國家和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時代重任和歷史使命中要自覺繪好文化自信“工筆畫”,堅定起筆、從容運筆、自信收筆,提振新時代文化自信,為國家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從“紅色之魂”起筆,在“凝心鑄魂、以文化人”中勾勒文化自信的鮮明“框架”。屋有“框架”而四平八穩;畫因“框架”而協調工整。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是以黨的“紅色基因”為框架,展現出了歷久彌新、磅礴厚重的“中國範兒”。習近平總書記將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引向“結合”之路,讓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文化如“伯牙見子期,千里遇知音”般緊緊擁抱在一起,不斷走深走穩走實。當代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紅色文化“起筆”,作為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着力點”,在學習紅色精神,感悟紅色脈搏中切實增強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始終散發着“紅色魅力”。

以“交流互鑑”運筆,在“開放包容、博採眾長”中描繪文化自信的交融“線條”。以點畫線,連線成面,通過線條間相互連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卷油然而生,繪好文化自信畫卷同樣需要“交叉取經”。璀璨奪目的“敦煌文化”正是不斷借鑑、吸收各種文明的優秀成果,以豐富線條描繪出一幅幅“飛天壁畫”,映照出中華文化兼容幷蓄的博大胸懷。廣大黨員幹部應與華夏兒女一道,打破文化“壁壘”、搭建文化交流“橋樑”,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在交流互鑑中從容“運筆”、凝聚共識,描繪出“美美與共”的“交融線條”,不斷提升文化影響力,築牢民族復興偉業的精神力量。

用“創新之源”收筆,在“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中填充文化自信的亮麗“底色”。文化創新是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幽而復明”,“點亮”文化之光的重要力量。新時代“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典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這都是文化與科學技術巧妙結合的佳作,為展現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寫下了生動“註腳”。廣大黨員幹部要敢於用創新“收筆”,遵循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創新精神,藉助科學技術和智能手段為文化“拂塵”,讓中華文化“出圈出彩”,填充“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拘一格”的亮麗“底色”。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下足功夫,煥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新活力,彰顯中華文化鮮活的生命力。

解鎖“洞前對”的為民密碼

“領導者不應有什麼特殊性,領導者的任務就是當羣眾的‘傳達員’”,這是90多年前毛澤東與鄧子恢在上杭蘇家坡的一次對話中所説的,當地人民將那次對話稱為“洞前對”。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里,其源必長。時至今日,“洞前對”所藴含的黨員幹部如何踐行羣眾路線的核心思想依然有着永不過時的現實意義。黨員幹部要解鎖“洞前對”的為民密碼,踐行新時代羣眾路線,身入、心至、力行,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不斷提高羣眾的幸福感、滿意度。

破解“洞前對”,以“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為民情懷,俯下身聽民聲。聽民聲是羣眾工作的基礎,只有瞭解了羣眾的急難愁盼,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做進羣眾的心坎裏。如果對羣眾需求瞭解不及時,對羣眾呼聲聽得不真切,工作做得再多也只是無用功,還有形式主義之嫌。只有心裏真正裝有人民,羣眾呼聲才能入耳入心,為民辦事才能見行見效。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葆有“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之心,時刻把羣眾冷暖放在心上,放低身姿貼近羣眾,和羣眾面對面、手拉手或是同坐一條凳、同喝一壺茶,你一言我一語,聽最真切的呼聲,瞭解羣眾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真正為人民謀利益。

破解“洞前對”,以“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為民擔當,沉下心察民情。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要掌握實情,僅憑傾聽民聲往往不夠全面、深入、客觀,這就需要黨員幹部沉心靜氣開展調研。黨員幹部要下高樓、出深院,直面羣眾的困難事、煩心事,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抓住“察民情”這個着力點,確保“察”得全面、“察”得精準。黨員幹部要不怕事、能擔事,堅持問題導向主動到困難較多、情況複雜、矛盾尖鋭的地方研究問題,靈活運用多種方式摸實情,彙總、分析、研判形成問題清單和任務清單,為政策措施的精準制定、問題妥善的解決提供第一手資料。

破解“洞前對”,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為民奉獻,下氣力解民憂。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羣眾關心的實際問題。黨員幹部要積極奉獻,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切實把難事辦好、好事辦實。“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為民解憂不能眼高手低、流於表面,要聚焦“關鍵小事”,將人民羣眾的“揪心事”“煩心事”變為黨員幹部的“操心事”。黨員幹部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充分依靠羣眾、發動羣眾,不唱“獨角戲”,要把前期制定的問題清單和任務清單作為“點菜單”,炒制一桌正對羣眾胃口的“佳餚”,用我們的“辛苦指數”提升羣眾“幸福指數”。

讓“水墨丹青”成為美麗中國“大愛的寫意”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建設“人人蔘與,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美麗中國,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領袖囑託,真抓實幹篤行,增強人人愛綠的責任意識、處處護綠的緊迫意識、時時創綠的使命意識,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不斷書寫美麗中國的“更綠”答卷。

要心懷“國之大者”,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為指引,增強人人愛綠的責任意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念茲在茲,從“穩妥推進碳達峯碳中和”到“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一系列話語飽含深情、鼓舞人心。彈指一揮間,舊貌換新顏。十年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中國樣板”成為踐行“兩山”理念的生動實踐。新徵程上,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提升生態文明水平作為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助推器”,強化宣傳教育,營造良好氛圍,以幹部“制綠指數”增強羣眾“愛綠指數”,讓“人人愛綠”成為黨員幹部羣眾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凝聚起“同心攜手添綠意,奮楫揚帆啟新程”的磅礴偉力。

要敢於“動真碰硬”,以“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為目標,增強處處護綠的緊迫意識。應該看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水生態保護、人居環境整治、減污降碳等重點任務都處於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重要節點。前進征程上,要發揚鬥爭主動性,牽住矛盾“牛鼻子”,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敢於向一切損害生態環境的行為説“不”。要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通過制定污染整治清單、倒排責任工期、強化督導考核等方式一項一項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實,確保問題不解決不鬆手、整改不到位不罷休,讓“人人護綠”成為“人人共識”,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新需求、新期待。

要夯實“實幹之基”,以“舉目已是千山綠,宜趁東風揚帆起”為方向,增強時時創綠的使命意識。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如今的城市,口袋公園、濕地公園成為居民休閒娛樂、陶冶情操的好去處;如今的鄉村,小橋流水、碧瓦飛甍成為人們打卡拍照、回憶鄉愁的新家園。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廣大黨員幹部羣眾一道拼出來、幹出來、奮鬥出來的。新徵程是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沒有捷徑,唯有實幹。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是一項長遠性、持久性工程,廣大黨員幹部要學思踐悟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擔當為帆,以實幹作槳,制定“任務書”,繪好“路線圖”,列出“時刻表”,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多做植綠、創綠的好事,不做毀綠、損綠的糟心事,營造“時時創綠、人人享綠”的生動局面,努力為美麗中國建設書寫無悔的青春華章。

以“聊家常”真解“楓橋經驗”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新時代“楓橋經驗”是黨的羣眾路線的具體實踐,廣大黨員幹部當深學細悟“楓橋經驗”,在練就與羣眾“聊家常”的真本領中走好新時代羣眾路線。

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牢牢抓住基層基礎,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基層。而“聊家常”則是拉近與羣眾距離、及時瞭解羣眾需求的有效手段。“聊家常”,看似聊的是家長裏短,實際上聊的是能力和水平、聊的是思想和感情、聊的是作風和品行,這裏面大有學問、大可作為。廣大黨員幹部須練好與羣眾交友談心的基本功,用親切的家常話與羣眾拉近關係,以真摯的情感、貼心的交流做好羣眾工作。

聊家常須“放得下架子”,在深入基層、心入羣眾中摸清“真需求”。聊接地氣、能共鳴的話,讓羣眾聽得懂、感興趣。要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端着架子只會無話可説,放下架子才可以無話不説。在密切聯繫羣眾的問題上,距離不會產生美,羣眾有哪些“急難愁盼”,答案不在文件裏,更不在彙報中,只有深入基層、心入羣眾,才能真正求解。廣大黨員幹部要想“聊家常”,就要自覺撕掉幹部標籤,把自己當成羣眾中的一員,主動走進田間地頭,從羣眾缺不了、少不得的“柴米油鹽”聊起,聊那些對羣眾有利有益且管用的事,與羣眾打成一片,把羣眾當成家人,同坐一個板凳同嘮一個家常,這樣才能看得深、評得準。

聊家常須“過得了坎兒”,在拜師求教、虛心求學中練好“真本領”。胸無點墨難免會“無話可説”。“肚裏有貨”才能言之有物,才有話題和談資,才好交流互動,遇到問題才不會出現“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硬辦法不敢用、軟辦法不頂用”的窘境。這就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始終保持“本領恐慌”,注重學習積累常學常新,謙虛拜羣眾為師取長補短,及時掌握醫療、教育、就業、住房、養老等關乎羣眾切身利益的最新政策,真正做到引用政策“張口就來”、講解政策“一聽就懂”,在和羣眾“實打實聊”中成為做好本職和羣眾工作的“行家裏手”。

聊家常須“做得出樣子”,在破題出招、紓困解難中幹出“真業績”。“聊家常”是做好調查研究的“公開講話”,是發現羣眾問題、解決羣眾問題的“總開關”。“聊家常”的過程中,不僅要掌握羣眾反映的問題,更要捋清思路,拿出可行方案,着力辦好羣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廣大黨員幹部要做到“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聊家常”的過程中切忌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要採取“望、聞、問、切”的方式,與羣眾以心換心、以真求真,用“解剖麻雀”式工作方法抽絲剝繭、庖丁解牛,在洞若觀火、刨根問底中瞭解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把對策提實,推動問題有效解決,以實幹實績獲得羣眾滿意。

以青春之色勾勒“楓橋經驗”的“初心圖鑑”

時間彰顯真理力量和實踐偉力。歷經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仍歷久彌新,“金名片”也有了更高含金量,而讓“楓橋經驗”不斷綻放時代魅力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堅持中煥發生機、在傳承中發揚光大。廣大青年幹部當追尋“楓橋經驗”之光,於治理之中將“心”貼近、將“質”看清、將“情”融入,不斷錘鍊忠誠之心、懷揣革新之志、涵養為民情懷,勾勒楓橋經驗的“初心圖鑑”。

將“心”貼近,執“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之筆,勾勒“不畏浮雲遮望眼”的信仰圖鑑。時間銘記探索實踐和賡續傳承。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是基層治理的一個樣板、一面旗幟、一種理念。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羣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就要自覺在凝心鑄魂築牢根本和錘鍊品格強化忠誠上下功夫。廣大青年幹部要高擎紅色旗幟,發揮黨建關鍵作用,始終緊緊抓牢“黨的領導”這一基層治理的“制勝法寶”“行動指南”,真正從思想深處正本清源、知重負重,埋頭苦幹、攻堅克難,不斷提高政治領悟力、政治判斷力、政治執行力,下好治理“一盤棋”,畫好黨建“同心圓”,讓人民羣眾得實惠、相信黨、跟黨走。

將“質”看清,執“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之筆,勾勒“取日新以圖自強”的革新圖鑑。“與時俱進”是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活力源泉。唯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種高科技給予楓橋經驗以技術支持,楓橋經驗才能緊跟時代步伐,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始終煥發蓬勃生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廣大青年幹部要善於利用數字化技術,運用“黨建雲平台”、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開展“遠程見面”服務,足不出户解決社區居民的矛盾,並讓黨的政策、方針以及社區的通告在短時間內“飛入尋常百姓家”。同時,基層治理創新也是“楓橋經驗”的生命力所在。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就要堅持不懈地探索實踐、守正創新,緊緊依靠羣眾探索創新,形成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提高羣眾工作水平,加快從“矛盾不上交”到“矛盾少發生、不發生”的轉變,進而激發基層社會治理新動能。

將“情”融入,執“治國有常,立民為本”之筆,勾勒“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圖鑑。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初心所在、力量所繫,也是“三治融合”的核心和靈魂。“治理之道,莫要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廣大青年幹部要堅持用小切口解鎖“楓橋經驗”的民生密鑰,以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做羣眾工作,以人民羣眾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評判標準,想其所想、急其所急、樂其所樂,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一線調研、一線協調、一線調度上來,俯下身子搞調研、撲到一線克難題,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範羣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精細化服務、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用解民憂、紓民怨、暖民心的實際行動,奮力譜寫為民新畫卷。

從“一地之計”上升為“長治之策”,從一地“盆景”到處處“楓景”,“楓橋經驗”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在基層治理新徵程上繪就了春華秋實的經驗圖鑑,必將匯聚起磅礴力量,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注入不竭動力。

執此“青綠”之筆共赴“美麗中國”

近日,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時強調,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系,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廣大黨員幹部必須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長遠目光,執此“青綠”之筆,與人民共赴“美麗中國”。

“青”真意濃執理論先行的“青綠”之筆,永葆“我見青山多嫵媚”的生態理念,讓“美麗中國”建設深入人心。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廣大黨員是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受益者,更應帶頭成為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倡導者,要執理論先行之筆,永葆“我見青山多嫵媚”的生態環保理念,從思想上讓“美麗中國”建設入腦入心。執理論先行的“青綠”之筆,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準確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把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政治任務來落實,涵養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對黨的赤誠,在日常工作中以身作則、先行一步,以“青”真意濃寫好“青綠”文章,讓“美麗中國”的生態理念先行一步、內化於心。

“青”深義重執制度引導的“青綠”之筆,永葆“青山綠水共為鄰”的為民理念,讓“美麗中國”建設落到實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強調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我國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提供了本制度保障,也為美麗中國的建設保駕護航。廣大黨員幹部要執好制度引導之筆,永葆“青山綠水共為鄰”的為民服務理念,以實實在在的制度政策為人民的生活環境保駕護航,從政策上讓“美麗中國”的建設有法可依。相關領域黨員幹部要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豐富制度宣傳、推進法制教育,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理念,紮實織牢織密法治“防護網”,對一切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堅決予以嚴厲處罰和打擊;普通黨員幹部要充分發揮制度遵守的示範作用,樹牢為民初心,監督違法行為、引領綠色風尚,以“青”深義重寫好“青綠”文章,讓“美麗中國”的為民理念走深走實、落到實處。

“青”盡全力執發展為要的“青綠”之筆,永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幹事理念,讓“美麗中國”建設見到實效。堅持生態為本,放大綠色效應,才能讓富民的答卷更有厚度。美麗中國的建設,不僅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更要把生態優勢發揮好,要以綠色引領經濟發展,讓百姓看到“青綠”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才能讓其自發成為生態環境的忠實擁護者。廣大黨員幹部執好發展為要之筆,永葆“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幹事創業理念,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美麗中國”建設見到實效。要“青”盡全力幹事創業謀發展,就是要找準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平衡,在始終不觸碰生態紅線的基礎上長遠謀劃,在本地生態資源中探尋經濟價值,因地制宜並創新發展綠色康養、文旅融合、農旅研學等新業態,釋放綠色產業新動能,更要做好綠色產業的建設者和參與者,積極招商引資,讓“資本”下鄉,完善生態經濟體系,以“青”盡全力寫好“青綠”文章,讓“美麗中國”的幹事理念外化於行、見到實效。

最是基層“楓”景獨好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週年。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跨越“一甲子”,“楓橋經驗”仍歷久彌新,生生不息。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在基層舞台上發光發熱,讓最美基層“楓”景在九州大地熠熠生輝。

在“萬山磅礴看主峯”的篤定前行中續寫新時代“楓橋經驗”黨同人民羣眾“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基層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幹部。“楓橋經驗”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創新於社會主義新時代。變的是時代,不變的是堅持黨的領導。新時代新徵途上,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提高自身政治站位,始終與黨同心同行,不斷探索出黨建引領的新型基層治理模式。黨組織、黨員幹部作為基層治理的“主心骨”,身上肩負着黨密切聯繫羣眾的時代使命,要始終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爭做基層羣眾心中的“服務員”,全面提升基層羣眾的滿意度。

在“奉法者強則國強”的堅定信仰中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自治德治法治“新使命”。國之興衰繫於制,民之安樂皆由治。基層矛盾是基層治理中難啃的“硬骨頭”,要想下好“基層治理”這一盤大棋,法治建設少不了,而新時代“楓橋經驗”恰恰在法治建設基礎上,有效融合自治德治法治,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和諧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廣大黨員幹部在面對紛繁複雜的基層工作時,要堅持法治思維,推動觀念更新,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氛圍。同時,要融入德治自治力量,實現法與情的有效統一。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源於基層實踐,是新時代“楓橋經驗”重大發展成果,也是新時代廣大黨員幹部在基層歷練的“制勝法寶”。

在“絕知此事要躬行”的真抓實幹中繪就新時代“楓橋經驗”基層社會治理“新畫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層是社會治理的重心、難點和希望所在。“楓橋經驗”源於涓涓楓溪,跨過“一甲子”,滋養全國各地。新時代“楓橋經驗”突出強調全體社會共同參與,讓基層舞台上的“獨角戲”變“大合唱”,但全體社會參與基層社會治理,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一陣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供精準化、常態化服務。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暢通“基層治理最後一公里”為“風向標”,充分發動黨員、網格員、鄉賢、“五老人員”參與基層治理,適當採取“積分制”等獎勵措施,激發基層各界人士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只有最大限度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才能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最大合力。

“鷹”擊長空:碧血丹心映蒼穹

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建軍節。七十四年彈指一揮間,人民空軍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光輝歷程,建立起了不朽的赫赫功勛。他們用壯志凌雲的絢麗青春,守護着萬家燈火,用熱愛祖國的碧血丹心,捍衞着家國永安,照映着東方大國的廣袤蒼穹。

愛國,是中華文明賡續延綿、生生不息的源泉,是炎黃子孫血脈相連、情誼相融的紐帶,更是每一位華夏兒女立身成才、為人處世的根本。當代青年正值風華正茂,在為人民空軍送上生日祝福的同時,更要從其發展史中賡續紅色血脈、汲取愛國力量,立鴻鵠之志、展騏驥之躍、履獬豸之忠,奏響新時代青年成長的愛國“三部曲”。

立鴻鵠之志,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之青春堅定崇高理想,奏響“一朝鯤化欲鵬飛,天風吹動狂波起”的進行曲。青年強,則國家強。從李大釗先生寄語青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到毛澤東同志勉勵青年“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再到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青年“青年興則國家興,中國發展要靠廣大青年挺膺擔當”。新徵程是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青年要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廣泛閲讀革命歷史著作、用心收看紅色影視作品,藉助參觀軍事博物館、國防教育基地等契機,充分運用身邊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拓寬眼界視野、涵養家國情懷、砥礪前行力量,以青春之“火炬”,點亮信念之“光芒”,在向陽而生、向風而行的道路上開拓創新、篤行不怠,知其難而不畏難、知其險而不懼險,以愚公移山、精衞填海的志氣和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的韌勁,乘風破浪、披荊斬棘,努力將我們心中美好的夢想變為光輝燦爛的現實。

展騏驥之躍,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之青春創造嶄新奇蹟,奏響“雲披霧裂虹霓斷,霹靂掣電捎平岡”的賦格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空軍不愧是黨和人民可以信賴的部隊。無論是駕駛戰機馳騁於三千里錦繡江山、與美軍展開殊死搏鬥的志願軍將士,還是在4999米高空實現驚世一跳、盲降茂縣,為災區人民帶去生命希望的十五名勇士;無論是鑄造鐵血忠魂、捍衞南海主權的“海空衞士”王偉,還是傳承軍人榮耀、逐夢浩瀚太空的“飛天英雄”唐勝傑,他們都將濃郁的愛國情懷融入事業,用不懈奮鬥創造了時代青年的光輝奇蹟。展望未來,青年既是追夢人,又是圓夢人,要時刻保持“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心懷“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使命感、常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責任感,將認真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貫穿於理論學習、幹事創業的全過程,用心領悟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自覺將傳承愛國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握機遇、夯實根基,在求索中勵志、在奮鬥中鑄魂、在愛國中成長。

履獬豸之忠,以“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之青春擔當時代使命,奏響“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的協奏曲。從開國大典時周恩來總理“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的殷切交代,到如今閲兵式和長春、珠海航展上各式“戰鷹”遨遊蒼穹時的震耳欲聾。這盛世,如您所願。沒有一代代航空航天人矢志不渝、接續奮鬥的家國情懷,就沒有人民空軍從羽翼未豐到鯤鵬展翅的輝煌壯舉。當代中國青年生於斯、長於斯,身逢偉大時代,要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凝聚“榜樣的力量”、描繪“時代新畫卷”,爭當新時代愛國之情的守護者、傳承者、踐行者。堅持在學以致用上做文章,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積極開展慰問退役軍人、軍事理論專題講座、軍史知識競賽、“嘹亮軍歌大家唱”等形式多樣、主題鮮明的愛國主義教育文化活動。要以更加昂揚的面貌,將“心繫中華,熱愛祖國”的理念熔鑄在奔赴遠方、實現夢想的偉大征程上,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的自信姿態,接好歷史“接力棒”,撥動新青年之音符,奏響新徵程之華章。

感悟“京冀之行”背後的“深深牽掛”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冀地區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看望慰問受災羣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每到一地,總書記就和當地羣眾親切交談,總書記對人民羣眾的深深牽掛讓這個冬天温暖如春。黨員幹部要感受“京冀之行”背後的“深深牽掛”,唯有堅持人民至上的初心,以務實擔當的工作作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方能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深深牽掛”背後是人民至上的初心,站穩“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離開妙峯山鎮水峪嘴村時對鄉親們説,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無論是搶險救災還是災後恢復重建,都會全力以赴。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立場。站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想牢牢守住人民羣眾的心,廣大黨員幹部必須站穩人民立場,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黨員幹部要樹牢“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心中有民,造福於民,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時刻將人民羣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同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深深牽掛”背後是為民造福的宗旨,踐行“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羣眾路線。8月17日,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要迅速啟動災毀房屋修復重建,確保受災羣眾入冬前能夠回家或搬入新居,安全温暖過冬。在這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三户家庭,關注羣眾們取暖有沒有保障、房屋有沒有修繕、生活環境有沒有恢復。“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更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思想,以“為民服務孺子牛”的精神,時時處處以羣眾為先,心心念念為羣眾着想,將人民至上理念紮紮實實落實到“衣食住行”等各項為人民服務的實際工作中,始終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幹民之所盼,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

“深深牽掛”背後是擔當作為的本色,恪守“羣眾利益無小事”的工作理念。在白河溝治理工程的堤壩上,習近平總書記看望了曾經參加涿州抗洪救援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民兵預備役人員、消防救援隊伍等方面的代表。他説,“人民羣眾感謝你們,黨和政府感謝你們!”今年夏汛期間,京津冀地區受災嚴重,災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身先士卒、躬身力行,竭力守護着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用身體力行的實際行動展現了擔當作為的本色。廣大黨員幹部應該充分學習優秀模範的先進事蹟,以堅實的工作作風、務實的工作態度、紮實的工作成效投入到每一份急難險重的任務中。要聚焦羣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利益問題,聚焦羣眾最操心最揪心最煩心的急事難事,以一年接着一年幹、一棒接着一棒跑,一錘接着一錘敲的行動力,拿出有效有力的舉措,持續發力、精準用力,把羣眾的心上事辦實辦好。

致敬人民空軍:賡續“空軍藍”詮釋“中國紅”

駕借長風逐日月,搏擊九天攬風雲。11月11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成立的74週年,七十四載,人民空軍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捍衞着祖國的領空,保衞着國家的主權。在這一天,向馳騁於藍天的“長空雄鷹”道一聲“生日快樂”!感謝你們的付出與奉獻,向你們看齊,我們要賡續你們彰顯出的忠誠、奮鬥、擔當精神,在新徵程中詮釋“愛國紅”。

致敬人民空軍忠誠品質,在賡續“願得此身長報國”的精神中詮釋“愛國紅”。“藍天鑄忠誠,奮飛新時代”是一代代空軍戰士永恆不變的忠誠品格,忠誠於祖國和人民是空軍戰士的職責所在。抗美援朝,人民空軍首次“亮劍”,擊落美軍戰機,救災一線,空降兵御傘而戰,猶如神兵天降。人民空軍始終忠誠不褪,一心向黨,守護着祖國的領空安全,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人民空軍矢志報國的精神,汲取他們忠於黨、忠於人民的理想信念,把“對黨忠誠”擺在首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學習黨課知識、觀看紅色電影中,不斷增強對國家的認同感、自豪感,加強黨性修養,銘記黨的紀律和規矩是黨的生命線、是不可逾越的紅線、是必須堅守的底線。同時,用實際行動踐行滾燙的愛國之心,自覺把汗水揮灑在基層土地上,在崗位上履職盡責,做羣眾的解憂人,做人民的“護航者”,以實際行動詮釋對黨絕對忠誠的無悔誓言。

致敬人民空軍奮鬥品質,在賡續“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中詮釋“奮進紅”。一個國家若是沒有強大的空軍,就像一座徒有四壁而沒有屋頂的房子。從開國大典上週恩來總理無奈下達“飛機不夠,我們就飛兩遍”的命令,到如今一大批國產新型武器頻頻列裝,正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創造出人民空軍如今的輝煌成就。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人民空軍砥礪奮鬥的精神品質,在日常工作中紮根基層,撲下身子、邁開步子,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標註民意,深入社區、鄉村瞭解人民真實需求。要篤行不殆,緊盯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痛點問題,以“越是艱難越向前”的拼勁向艱難之處攻堅,以“吹盡狂沙始到金”的闖勁向關鍵之處挺進,真正解決好人民所需、人民所盼之事,在接續奮鬥中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致敬人民空軍擔當品質,在賡續“心如磐石志如竹”的精神中詮釋“實幹紅”。“81192收到,我已無法返航,你們繼續前進。”王偉烈士為保護國家領空和領海主權,不惜與敵機同歸於盡,用生命踐行了對祖國的擔當與熱愛,用血肉築起了南海的鋼鐵長城,用行動道出了“火藍刀鋒”無懼生死的最美模樣。“承先輩之精神,創吾輩之未來”,廣大黨員幹部生逢其時,施展才乾的舞台無比廣闊。要勇擔“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時代使命,積極擔當作為,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少一分“等靠要”的思想,多一分“闖冒試”的勁頭,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走出“舒適區”,勇當“螺絲釘”,甘做“鋪路石”,敢啃“硬骨頭”。要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幹勁,到改革發展的主戰場、攻堅克難的第一線去增長才幹,練就“金剛不壞之身”,成為在挫折面前撐住、關鍵時刻頂住的“先鋒兵”,向人民羣眾交出我們這代人的滿意答卷。

從京冀足跡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之道”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並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習近平總書記的北京、河北之行體現出了對人民羣眾的深切牽掛,廣大黨員幹部要感悟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之道”,厚植為民情懷、站穩人民立場,以自身行動續寫服務於民的“為民篇章”。

循跡京冀足跡的知責於心,築牢“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為民之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貼近民心。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此次在北京考察時説道“我心裏一直惦念着災區的人民羣眾”;在河北考察時指出“涿州的這次災情很重,那時我每天都關注着你們這裏的情況,很是掛念大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近平總書記自汛情發生以來,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是為民情懷的生動體現。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知責於心的意識築牢“為民之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要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無論是此次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還是今後長期的基層治理工作,廣大黨員幹部都要立足崗位知責於心、精準定位自身角色,把羣眾的利益置頂於心,以真摯初心築牢“為民之魂”,全心全意全力走進百姓、貼近人民。

循跡京冀足跡的擔責於身,涵養“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的“為民之責”,以“個個責任在肩”的使命感排解民憂。此次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慰問了因公犧牲烈士家屬和參與防汛抗洪救災的基層黨員幹部羣眾、消防及應急救援人員、國企職工、志願者代表等。洪水無情人有情,多名黨員幹部在抗洪搶險中犧牲,以生命詮釋了責任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要以擔責於身的勇敢涵養“為民之責”,以“個個責任在肩”的使命感做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的真正的共產黨人。要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在幹事創業中,要敢破堅冰、敢攻堡壘,面對重大原則問題立場堅定、面對急難險重任務迎難而上。要聚焦百姓的急難愁盼,摸清民生民情,找準民生痛點,以擔責於身的魄力為民幹事,主動當好人民的“勤務員”,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責任意識,把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作為自身幹事創業的目標和導向,做到答民之惑、解民之難,以擔當精神涵養“為民之責”,迎難而上,為人民排憂解難。

循跡京冀足跡的履責於行,鍛造“縱橫逸氣寧稱力,馳騁長途定出羣”的“為民之能”,以“事事緊抓不放”的緊迫感惠及民生。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指出,大澇大災之後,務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眼長遠、科學規劃,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提升基層服務的能力,才能為百姓的幸福保駕護航。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履責於行的實幹鍛造“為民之能”,以“事事緊抓不放”的緊迫感提升為民服務效率。要向書本學知識、在實踐中悟本領,始終保持本領恐慌的危機感,以“自找苦吃”的精神主動深入基層一線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練就服務於民的過硬本領;更要真正將能力本領轉化為幹事創業的實效,以“事事緊抓不放”的緊迫感提升工作質效,將百姓的急難愁盼問題以最快時間、最高質量解決,提升人民羣眾“滿意度”,以實幹之姿鍛造“為民之能”,增進民生福祉、增強黨員隊伍戰鬥力。

解鎖新時代“楓橋經驗”中的“辯證法”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20週年。“楓橋經驗”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見證了我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從“一地之計”上升為基層治理的“一國之策”,“楓橋經驗”展現出歷久彌新的魅力和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楓橋經驗”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實現了自律和他律、剛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統一,要總結推廣這一成果。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四個統一”,揭示了“楓橋經驗”的歷史貢獻、時代價值和基本精神,為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指明瞭方向。

堅持“自律”與“他律”相統一,強化“嚴於律己”,嚴格“遵循法理”。一方面,“自律”強調“嚴於律己”,貴在持之以恆、防微杜漸。崇高的理想信念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楓橋經驗”不斷髮展的動力之一便是有一支有着堅定信仰的黨員幹部隊伍。新中國成立以來,楓橋幹部一直嚴於律己、恪守黨紀國法,正是因為這樣的優良傳統,他們得到了人民羣眾的堅決擁護和支持。另一方面,“他律”強調“遵循法理”,重在知敬畏、守規矩。“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對於楓橋幹部來説,這面“鏡”就是黨的規章制度、黨的紀律和羣眾監督。“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後”,新時代“楓橋經驗”要不斷加強幹部“自律”意識,堅定理想信念,並置幹部於有效的“他律”之中,把外在約束作為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實現“自律”與“他律”的辯證統一。

堅持“剛性”和“柔性”相統一,推行“禮法合治”,注重“德法融促”。“剛性”與“柔性”相統一,實質上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楓橋經驗”跨越一甲子,始終秉承“剛柔相濟”的治理策略。無論是社會管制階段對“四類分子”改造中的“鬥爭與説理相結合”,或是社會管理階段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領域中的“懲辦與寬大相結合”,還是在社會治理階段中實施的“寬嚴相濟”政策,都是“剛柔相濟”這一理念的具體呈現。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推進“楓橋經驗”法治化,完善地方立法,充分利用法律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提供強大精神力量,有效填補社會快速發展造成的微觀治理“權力真空”,實現“剛性”和“柔性”相統一。

堅持“治身”和“治心”相統一,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一方面,“治身”指提高經濟生活物質水平,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楓橋鎮堅持走集體經濟發展道路,推動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改革與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提高了農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治心”是指提高思想道德與文化素養。在20世紀90年代,楓橋幹部就提出“既要有一流的產品,更要有一流的人品”等樸素口號,這些發自內心的言語就是不斷“正人心厚風俗”的直觀反映。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致力於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堅持將“楓橋經驗”轉化為“楓橋經濟”,以產業推動發展、以發展推動共富;堅持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現代化全過程、滲透在社會生活各方面,實現“治身”與“治心”的辯證統一。

堅持“人力”和“科技”相統一,踐行“羣眾路線”,探索“智慧治理”。一方面,“人力”是指要踐行“羣眾路線”,充分相信和依靠羣眾,全面組織和發動羣眾。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社會改造和集體經濟發展,將“四類分子”改造融入到集體經濟建設之中,並不斷髮展治安保衞委員會、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基層羣眾自治組織,為社會治理輸入“人才”。另一方面,“科技”是指發展“智慧治理”,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新技術新手段結合起來,做好數字化轉型是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的重要工作內容。新時代“楓橋經驗”要繼續建設一批如“紅楓義警”“西城大媽”“杭州義警”等社會組織,同時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基層治理,持續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實現“人才”和“科技”的辯證統一。

“京冀牽掛”:暖“心”更暖“情”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對北京、河北等重災區人民的時時牽掛,不僅温暖了整個冬天,更温暖了民心,拉近了幹部與人民羣眾之間的感情。廣大黨員幹部要厚植為民情懷、邁穩實幹步伐,從“京冀牽掛”中汲取“人民至上”的真理智慧,用心用情踐行“為民初心”。

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京冀牽掛,砥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初心,盡顯“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赤子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門頭溝考察時指出,“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習近平總書記自汛情發生以來,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一天之內,橫跨兩省市,七處考察點。冒着嚴寒,早出晚歸,馬不停蹄,深刻體現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為民初心。“人民”二字重千鈞,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我們要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路走來,我們緊緊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載入史冊的答卷。面向未來,我們仍然要依靠人民創造新的歷史偉業。廣大黨員幹部要以毫不動搖的態度堅定人民至上,始終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砥礪“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初心,把為民造福作為終身奮鬥目標。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自覺走進羣眾,不斷汲取羣眾智慧和力量。以優良的作風在為民真服務、為民辦實事的行動中拉近與羣眾之間的關係,不斷獲取羣眾信任與支持,不斷拉近黨羣幹羣之間關係,不斷彰顯為民服務的赤子之情。

用“始終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的京冀牽掛,温暖“民心所向,憂之念之”人心,發揚“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之情。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指出,“大澇大災之後,務必大建大治,大幅度提高水利設施、防汛設施水平。”澇情發生後,各地從加緊排澇、抓農業生產、保基礎設施等方面開展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堅持着眼全局、統籌協調,有力、有序、有效推進災後恢復重建行動。廣大黨員幹部要樹牢“防範勝於救災”的意識,通過此次災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進行“補缺”工作,最大程度降低隱患存量;定期組織開展防汛救援培訓和應急救援處置演練,增強應急處置能力。要爭當急先鋒,勇做排頭兵,到任務艱鉅、工作困難、人民羣眾需要的地方去,主動出擊,敢於擔當,要永葆奉獻精神,以“自找苦吃”的精神主動深入基層一線、深入羣眾,時刻銘記“民心所向,憂之所念”,要秉持為民初心,甘於奉獻、無私忘我,多講付出、少講回報,多為他人着想,少為自己考慮。始終堅持“無我”的奉獻意識,把“小我”融入“大我”裏,不務虛功,不圖虛名,不計較個人得失,不看重個人名利,自覺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情懷根植於基層沃土中,不斷髮揚無私奉獻之情。

用“心裏一直惦念着災區的人民羣眾”的京冀牽掛,守住“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民心,磨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擔當之情。在考察中,總書記親切慰問了因公犧牲烈士家屬和參與防汛抗洪救災的基層黨員幹部羣眾、消防及應急救援人員、國企職工、志願者代表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要貫徹落實到實際行動之中,英雄們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的責任與擔當,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羣眾,主動拜羣眾為師、向羣眾學習,做到問需、問計、問策、問效於民,將羣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愁記在心中、踐行在工作生活中,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員幹部的身影,用一言一行、一點一滴迴應期盼,用夙夜在公、勤勉作為幹出成績,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鬥爭精神,聚焦羣眾“所呼所願所盼”,聚焦解決羣眾的“急難愁盼”問題,敢破堅冰、敢攻堡壘,堅持把黨的主張同羣眾生活實際結合起來,把黨的政策同人民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始終與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要在擔當中錨定新目標,弘揚敢闖敢幹、摸爬滾打的精神,永葆“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堅定信念,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勁頭,拼搏進取,不斷磨礪實幹擔當之情。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繪就別樣“楓”景

“楓橋經驗”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創新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廣大基層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豐富“楓橋經驗”的時代內涵,持續創新基層治理理念、方法和載體,不斷化解羣眾中的新矛盾,疏通基層治理“毛細血管”,打造新時代的最美“楓”景。

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築牢組織堡壘,打造新時代的最紅“楓”景。堅持黨的領導是“楓橋經驗”永恆不變的“政治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在基層,必須把抓基層打基礎作為長遠之計和固本之策,絲毫不能放鬆。要把加強黨的領導作為貫穿基層社會治理的主線,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黨的領導體系,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全面提高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推動黨的組織和工作全面有效覆蓋,提高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

堅持以“羣眾路線”為座標,站穩人民立場,打造新時代的最豔“楓”景。羣眾路線是“楓橋經驗”的本質所在,是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的基本途徑。縱觀“楓橋經驗”發展歷程,從“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再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羣眾路線始終是“楓橋經驗”永恆不變的一條紅線和主線。堅持和完善新時代“楓橋經驗”,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厚植為民情懷,緊緊依靠羣眾,充分動員羣眾,多到羣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真情傾聽羣眾呼聲,把準羣眾訴求,瞭解羣眾意願,不斷創新羣眾工作方法,及時解決基層羣眾的困難和矛盾,把基層的問題更多解決在“家門口”,把工作做進老百姓心坎裏,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同時,要充分發揮羣眾主體作用,強化羣眾“主人翁”意識,畫好基層治理“同心圓”,引導羣眾參與到城鄉基層治理中來,做到民事民議、民事民調、民事民決,從而確保“矛盾不上交”。

堅持以“與時俱進”為關鍵,創新治理方式,打造新時代的最美“楓”景。“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歷久彌堅,煥發蓬勃生命力,關鍵就是它適應新時代要求,與時俱進、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充實拓展。面對新形勢下的新問題,更要搶抓發展機遇、贏得歷史主動,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堅持好、運用好新時代“楓橋經驗”,要迭代升級治理手段、模式,以“互聯網+治理”模式,將物聯感知、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到羣眾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推進信息平台貫通、數據融通,提升區域社會治理科學化、精細化、信息化水平。同時,要健全線上民意反饋、動態研判、快速反應等機制,辦實辦好羣眾煩心事,以“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的實效取信於民,讓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進階”。

用好基層升温的三個農家“保暖訣竅”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看望慰問受災羣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寒潮來襲,各地也要加緊做好防寒防災工作,用好三個農家“保暖訣竅”,為基層造“温室棚”、撒“複合肥”、蓋“保暖膜”,助推基層持續“升温”。

造一座暖意盈盈的“舒適大棚”,關懷激勵,為基層一線“熱熱場子”。寒流侵襲,地表温度飛流直下,若對農作物“置之不理”,則極易發生凍害,因此農民常會預先搭建宜居温室,覆蓋以屋廡,晝夜燃藴火,為農作物提供良好“生活氛圍”。基層是黨偉大事業“枝繁葉茂”的肥沃土壤,北京、河北等地遭受嚴重洪澇地質災害,正是由於基層各方聞“汛”而動、緊急馳援,不捨晝夜,才在最大限度上保護了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洪救災精神,給基層造一座暖意盈盈的“舒適大棚”,與百姓同舟共濟,齊心協力共渡難關,要做好基層堅實的“後備保障”,讓基層“無後顧之憂”,促使其當好聯繫服務羣眾的紐帶,把“喊破嗓子”變為“幹出樣子”,把“做表面功夫”變為“得到實在效果”,如此,便民服務才能散發出更大的“熱量”,基層一線才能被打造成為“宜居温室”,基層幹部和羣眾才能切實感受到“熱度”和“温度”。

撒一把營養豐富的“精緻肥料”,強基鑄魂,為基層幹部“補補底子”。寒意來臨,農作物需要施加飽含氮磷鉀的營養有機肥來“補虛養身”,在增強抗寒性的同時,還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同樣,基層幹部也需“飲湯進補”。本次華北、黃淮等地受災,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但也出現了一些倦怠麻痺等問題,基層幹部是瞭解羣眾困難、解決羣眾難題的第一人,若干部的素質“不達標”,基層工作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要撒一把“精緻肥料”,藉助此次主題教育契機,組織幹部學習黨的新理論、新知識,胸懷“空杯心態”領悟其中的思想內涵,進一步補足精神食糧,築牢信仰之基,進一步開闊視野格局,補齊短板弱項,提升幹部解決“疑難雜症”的本領。同時堅持“除蟲打藥”與“澆水施肥”結合,用好“容錯糾錯”機制和幹部激勵機制,真正讓基層幹部心裏踏實、手裏有勁,“補好了底子”,才能以更好的姿態“温暖”民心。

蓋一層防寒厚重的“保暖地衣”,真抓實幹,為基層羣眾“暖暖身子”。習總書記十分關心基層羣眾的冷暖,在水峪嘴村,他詳細詢問了村民災後房屋受損、取暖等情況,要求各級黨委政府落實落細取暖工作,確保基層受災羣眾安全温暖過冬,並強調,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羣眾是我們偉大事業不斷“披荊斬棘”的動力源泉,我們更要為他們蓋一層“保暖地衣”,廣泛聽取羣眾的“家長裏短”,爭當羣眾的“小棉襖”。在基層走訪時,要注重“落地式”為民,多“下地走一走”,而不只是“開車逛一逛”,堅決防止“隔着車窗看民情、隔着鐵門問民意”的情況發生,只有“踩着地”和羣眾嘮一嘮,“沾點泥”和羣眾談一談,才能真正成為羣眾身邊“永不熄滅”、持續“發光發熱”的小太陽,只有主動拉近與羣眾的距離,想百姓之所想,予百姓之所盼,“熱力不減”抓好便民服務,才能讓羣眾心中保持“火熱”,才能讓各項民生福祉工程、基層各項事業“齊頭並進”,持續“升温”!

@初任公務員畫好新徵程上的“自畫像”

近日,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聯合舉辦2023年全國新錄用公務員初任培訓班。培訓班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設主課堂,在省、市、縣級黨校(行政學院)及相關培訓機構設3015個分課堂,採取集中視頻授課和研討交流相結合的方式在全國開展。全國各級機關27.9萬名新錄用公務員參加培訓。有幸作為其中一員,我通過參加此次初任培訓班,對“公”“務”“員”三字又有了新的理解,謹以此文與廣大初任公務員共勉,一起畫好新徵程上的“自畫像”。

“公”是公心,畫出“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公職形象”。“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務員姓“公”,就要一心為公。本次培訓班開班當天,新錄用公務員就進行了集體憲法宣誓,緊接着就開展了以“旗幟鮮明講政治”為題的專題講座,足以看出“講政治”的必要性。新時代公務員“講政治”重要的一點就是有“公心”,堅定理想信念,胸懷“黨之大計、國之大者”。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任何時候穩得住心神、扛得住誘惑、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考驗,才能在新徵程上走得穩、行得遠;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就會在精神上缺鈣、在政治上變質、在道德上墮落、在生活上腐化。新時代新徵程必定會有更多涉灘之險、爬坡之艱、闖關之難等着我們去求真、去挑戰、去突破。新錄用公務員,要做旗幟鮮明講政治的公職人,要把理想信念當作指引前行的燈塔,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地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永葆公務員的政治本色,以鐵一般的信仰、鋼一般的意志投身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去。

“務”是務實,畫出“真抓實幹勇擔當”的“奮鬥形象”。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公務員的“務”,體現的就是要實幹擔當。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必須奮鬥和奉獻。本次培訓班邀請到了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和“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代表作經驗交流,從點燃殘疾人冰雪運動之光的楊光燕,到革命老區振興共富的領頭雁黃科威;從將奮鬥青春融入“檢察藍”的何婭茜,到紮根沙海護綠洲的姜莉玲;從火車站裏的“追逃利劍”楊仁德,到繼承父親消防遺志的忠誠衞士巴特爾……他們的光榮事蹟與奮鬥形象,讓人感動不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支作風過硬、能打硬仗的高素質幹部隊伍。新錄用公務員,要做“真抓實幹勇擔當”的奮鬥者,勇於擔當、善於作為,立足本職,腳踏實地,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員”是人民的一員,畫出“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服務形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公務員的落腳點是“員”,是為民造福的人員,要樹立人民的“服務員”、羣眾的“店小二”的服務理念。俗話説,“金盃銀盃,不如羣眾口碑”,就是告訴我們業績好不好,要看羣眾實際感受,由羣眾來評判。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廣大新錄用公務員,要做“胸懷天下濟蒼生”的勤務員,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把為民造福作為最大的政績,主動靠近羣眾,認真傾聽人民羣眾的呼聲。在想問題、作決策時,把人民羣眾的利益擺在最高位置;在辦事情、幹工作時,大力弘揚密切聯繫羣眾的優良作風,用情用力解決好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漫畫〕循跡“江西之行”捧好“聚寶之盆”

習近平總書記到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考察時指出,優美的自然環境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優質資源,要找到實現生態價值轉換的有效途徑,讓羣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從運籌帷幄的“寫意圖”到筆鋒遒勁的“工筆畫”,廣袤鄉村不斷蝶變,基層幹部要循跡“江西之行”,抓住發展良機,把準時代發展“脈搏”,變“等風來”為“乘風飛”,在追憶往昔、環顧當下、展望未來中破譯鄉村振興“共富密碼”。

2023-11-1409:30上傳

下載附件(200.21KB)

重温經典“溯源文化”,“以文會友”走好“前世今生路”,喚醒“沉睡資源”,破譯文旅融合“共富密碼”。滄海桑田,經典文化“歷久彌新”,那些流傳千古的傳統人文風情如璀璨明珠,點綴着鄉村振興的“詩意畫廊”。廣大基層幹部應推開“經史子集”之窗,解鎖“傳統文化”的“傳承密碼”,以強大的文化自信做“溯源型”新農人。要立足特色“資源稟賦”,以“一山接連一山找”“一户緊挨一户尋”的精神“進高山”“入山林”“訪庭院”,喚醒鄉村“沉睡資源”,開創出一條“自然美景”與“人文風韻”相得益彰的特色文旅之路,讓“特色文旅”成為鄉村振興的“發力點”。

2023-11-1409:30上傳

下載附件(168.09KB)

環顧當下“千帆競發”,“以業聚友”走好“產業發展路”,盤活“資本流量”,破譯產業發展“共富密碼”。“星霜荏苒,居諸不息”,基層幹部要立足本地的特色產業,依託電子數據平台,埋頭苦讀“方誌典籍”,挖掘“深山瑰寶”,創建“農民+生產企業+市場終端”的模式,持續擦亮“特產招牌”,讓“小特產”成為“終端貨”,讓“終端貨”成為“品牌貨”,不斷建立和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庫,開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行動。通過點燃鄉村經濟產業的“火把”,照亮“資本湧入”之路,用“資本流量”澆灌“共富之花”,為鄉村振興“補鏈”“壯鏈”,助力鄉村產業“勢如破竹”、不斷髮展。

2023-11-1409:31上傳

下載附件(138.87KB)

展望未來“百花齊放”,“以誠納友”走好“合作共贏路”,構建“人才雁陣”,破譯鄉村振興“共富密碼”。要想為鄉村振興招引可用之才,基層幹部要有破圈思維,不斷擴展自己的“朋友圈”,讓心存大志、胸懷絕技、熱愛鄉土、深愛農民的人才在鄉村真正的舞台上“唱主角”。要擘畫基層發展藍圖、貼近地方發展實際,以“築巢引鳳”的決心、“三顧茅廬”的恆心和“周公吐哺”的誠心,讓“人才雁陣”飛入鄉村振興的“詩和遠方”,成為推動旅遊、產業、民俗、文化等方面發展的“行家裏手”,讓鄉村人才“雁陣效應”激活鄉村振興強大動能。

從“京冀之行”的“温暖瞬間”中汲取奮進力量

近日,正值北方入冬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相關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羣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一天時間,冒着嚴寒橫跨京冀兩地,留下一幕幕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温暖瞬間”。廣大黨員幹部要沿着總書記“京冀之行”的足跡,從總書記關心羣眾冷暖、親身指導重建、掛念救災英雄的“温暖瞬間”中汲取奮進力量,厚植為民情懷、錘鍊務實作風、賡續民族精神,推動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厚植“時時放心不下”的為民情懷,增強“衙齋卧聽蕭蕭竹”的憂民之心。受災羣眾家是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國內考察的必到之處。9月上旬,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受災的黑龍江省尚志市老街基鄉龍王廟村時,走進重建中的房屋,叮囑“要保證受災羣眾入冬前能入住”。此次“京冀之行”,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村民李盟家,詳細詢問房屋受損、修繕支出、取暖等情況,強調“確保受災羣眾安全温暖過冬是一項硬任務”。衣食住行尋常事,心繫百姓公僕情。廣大黨員幹部要從習近平總書記時時關心受災羣眾苦樂冷暖的“温暖瞬間”中學習厚植為民情懷,時刻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殷殷囑託,始終堅定人民至上的價值觀念,踐行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密切聯繫羣眾,站穩人民立場,認真走好羣眾路線,在為人民謀幸福的趕考路上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錘鍊“事事必有迴音”的務實作風,增強“絕知此事要躬行”的責任擔當。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和鄉親們談起京津冀的災情時説,“我牽掛着受災的地方。那些地方我之後也會去看。”此次“京冀之行”,也是總書記對鄉親們的“承諾”,一天時間,習近平總書記的腳步跨越北京、河北兩省市,涉及一個社區、一所學校、兩個村莊、兩處水利工程,中途還走進村邊農田,察看冬小麥和大白菜長勢。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廣大黨員幹部要從總書記多次親身前往指導受災地區恢復重建的“温暖瞬間”中學習錘鍊務實作風,牢記總書記“勇於到條件艱苦的基層、國家建設的一線、項目攻關的前沿,經受鍛鍊,增長才幹”的殷切期盼,立足本職、埋頭苦幹、親身實踐,落實“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業績。

賡續“人人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增強“同舟共濟克時艱”的家國情懷。每一次慰問災區羣眾,總書記都會給受災羣眾加油鼓勵,傳遞精神力量。“5·12”汶川特大地震1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汶川映秀鎮漩口中學遺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敬獻花籃,並三鞠躬。此次“京冀之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妙峯山民族學校的操場上親切慰問因公犧牲烈士家屬等時表示,多名黨員幹部在抗洪搶險中犧牲,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廣大黨員幹部要從總書記時刻掛念救災英雄的“温暖瞬間”中賡續民族精神,大力宣傳英勇事蹟,在理論學習中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在工作實際中紮實扛起政治責任,全面對標對錶,狠抓落實落地,在大災大考面前敢挑重擔、敢做難事,彰顯黨員幹部敢為人先的奮鬥底色。

楓橋經驗:感悟六十載的“變”與“不變”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六十載風雨兼程,一甲子熠熠生輝。浙江楓橋幹部羣眾創造的“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在60年來的傳承中不斷豐富發展創新,成為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金字招牌”。我們要感悟其中的“變”與“不變”,讓“老典型”煥發“新生機”。

由“社會管理”變為“社會治理”,變的是治理理念,不變的是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楓橋經驗”形成於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發展於改革開放新時期,創新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經歷了由社會管制到社會管理、再到社會治理兩次歷史轉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走出了符合實際又獨具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道路,但堅持黨的領導這一根本原則始終沒有改變。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加強黨對基層治理工作的統籌領導,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基礎上,“楓橋經驗”的內涵得到了進一步豐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福建明溪的“僑鄉楓橋”、四川成都的“信託制”解紛工作法、遼寧瀋陽的“三零”工作法……“楓橋經驗”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更加凸顯了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新時代繼承好“楓橋經驗”,要保證其“黨領民治”的核心內涵不能變,讓“楓橋經驗”這棵常青樹在新時代日益豐茂、更具活力!

由“一元治理”變為“多元共治”,變的是治理主體,不變的是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楓橋經驗”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在,在治理主體上從原先的依靠羣眾“一元治理”轉向全社會“多元共治”,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更加新穎、穩定、完整和系統化的姿態介入新時代的基層治理。但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為了羣眾、依靠羣眾”的精神內核始終沒有改變。以人為本是貫穿“楓橋經驗”產生和發展過程中的鮮明主題,人本思想是“楓橋經驗”的核心思想,也是“楓橋經驗”所固有的本質特徵。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參觀楓橋經驗陳列館時指出,堅持黨的羣眾路線,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緊緊依靠人民羣眾,把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新時代的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以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民意導向,多從羣眾期盼的地方入手、從羣眾的問題困難入手,對於羣眾反映的問題要件件上心,對羣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要逐一落實,把實事好事辦到羣眾心坎上,讓“楓橋經驗”始終紮根羣眾、永葆生機!

由“羣眾自治”變為“多治融合”,變的是治理方式,不變的是始終堅守羣眾路線。“羣眾説理”是“楓橋經驗”的鮮明做法,其中包含的羣眾性自治和德治是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在基層的基本形式,是避免“村務行政化、幹部説了算、羣眾靠邊站”最有效的做法。進入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完善創新,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智治“五治融合”的治理方式,以自治“消解矛盾”、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以心治“治人治心”、以智治“提質增效”。綜合施策讓社會治理從“唱獨角戲”走向“社會協同”,從“打情感牌”走向“情法融合”。縱然治理方式千變萬化,但其中藴含的“羣眾路線”這一主線紅線卻從未變過,也是“楓橋經驗”六十年發展歷程中始終不變的精髓。在推進“五治融合”的今天,要不斷創新羣眾工作路徑和方法,暢通羣眾參與機制,拓寬羣眾參與治理途徑和民意表達渠道,充分發揮羣眾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教育的力量,鼓勵廣大人民羣眾在基層治理中發揮實踐主體作用,真正成為矛盾化解和基層自治的“主人翁”和主力軍,以基層之“治”夯實中國之“治”,共同推動中國式基層治理走向現代化。

解鎖“楓橋經驗”的“善治密碼”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廣大黨員幹部要解鎖“楓橋經驗”的“善治密碼”,汲取經驗、啟迪智慧,不斷解決基層治理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推動新時代“楓橋經驗”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堅持黨的領導,把準治理方向。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楓橋經驗”形成和發展的根本保障。60年來,“楓橋經驗”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永葆活力,關鍵就在於黨組織把黨員幹部組織起來了,把人民羣眾凝聚起來了。實踐充分證明,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必須始終強化黨建引領。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基層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建強上下聯動、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全面深化“網格吹哨”“部門報到”等工作制度,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力引領、機制引領作用,把社區、黨員、志願者、社會組織、共建單位等力量有效整合起來,打通基層治理的每一個“神經末梢”,形成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

堅持人民至上,提升治理温度。60年曆久彌新,60年閃耀光芒。“楓橋經驗”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現形式,但是其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的初心始終不變。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服務羣眾、造福羣眾作為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推進網格化管理、便民化服務,紮實解決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要充分尊重人民羣眾的首創精神,採取“積分制”獎勵、選聘樓組長等措施,最大限度激發人民羣眾投身基層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發動和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紛爭。要用好“屋場懇談”“圍爐夜話”等載體,創新羣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形式,拓寬羣眾參與基層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使羣眾成為矛盾化解和基層自治的主力軍。

堅持守正創新,增強治理效能。從遼寧瀋陽牡丹社區的“三零”工作法,到福建霞浦“海上評理”;從舟山的海上“楓橋經驗”,到河南新鄉“老孃舅”的“5+5”矛盾調解工作法……“楓橋經驗”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髮展,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要不斷提升把握利用各種創新技術的能力水平,積極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手段,加強各類風險隱患動態監測、研判分析,提升社會矛盾風險預警、指揮調度、閉環處置能力,增強基層治理的效率和效果。要不斷革新做好羣眾工作的機制和方法,創新干羣溝通渠道,實現幹部和羣眾之間的聯繫“零距離”,變以往線下被動應對問題,為“線上+線下”主動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不斷繪就人民滿意的幸福畫卷。

立足“三心”悟透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11月10日,適逢北方入冬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相關地區,深入飲水樞紐、學校、社區和農田等進行考察,看望慰問受災羣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這無不體現着習近平總書記對京冀受災地區的掛念。

儘快恢復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人心”。“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着受災羣眾,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北方冬季來得早、時間長,受災羣眾如何温暖過冬?受災學生是否都能按時開學返校?水毀設施是否修復完畢……一件件、一項項、一樁樁都事關民生保障、民心匯聚、大局穩定。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各級黨組織要進一步統籌好應急處突和長遠規劃,把功夫下在平時,盯緊目標任務,倒排時間進度,迎難而上、分類施策、精準幫扶、狠抓落實,協調發動社會力量,落實好受災羣眾安全温暖過冬、秋耕秋種、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等現實問題,確保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城鄉環境實現質的提升,切實打好災後恢復重建攻堅戰。

大力賡續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重樹“信心”。行程萬里,民族精神的賡續從來都是最動人的樂章。面對歷史罕見的洪災,“迷彩綠”“火焰藍”“救援紅”……用血肉築起了永遠衝不毀的“堤壩”。一個民族的脊樑,不是骨頭而是精神。這種精神有着平凡人以凡人之軀挺身而出的偉大,也有着躬身崗位、立足實際、腳踏實地向前行的追求,更有着胸懷天下、為國為民的情懷。抗洪救災的偉大實踐就像一部特殊的“精神探測儀”,測出了中華民族藴藏的大真大善大美。光陰流轉,精神不朽。廣大黨員要賡續中華民族精神血脈,從抗洪救災精神等民族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涵養“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保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堅決克服前進路上的一切困難和阻礙。

充分發揮人民羣眾主觀能動性,堅定“決心”。災後重建的力量源泉、源頭活水在人民羣眾中。離開刁窩鎮萬全莊村時,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囑託,希望鄉親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用自己的勤勞雙手,加快恢復重建、推進鄉村振興。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因此,我們要始終牢記囑託,擔當作為、苦幹實幹、奮發圖強,將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轉化為黨員幹部奮發有為的強大動力。要以開展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積極迴應羣眾關切,尊重羣眾意願,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更好地把人民羣眾組織動員起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以昂揚的鬥志去攻堅克難,匯聚起與時代同頻、和家國共進的磅礴力量,在新徵程上書寫新的華章。

災後恢復重建當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強調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系統觀念,堅持求真務實、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抓緊補短板、強弱項,加快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天氣越來越冷,但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不會變。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持“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災後重建工作抓實抓細抓到位,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時時放心不下”是國之大者,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憂患意識長留心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用恢復重建成果和人民羣眾滿意度來檢驗主題教育的成效。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能否組織好、開展好,關乎黨心民心、政風民風。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教育實踐兩手抓、兩促進,把開展主題教育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深度結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主題教育和災後重建的重要指示精神,着眼長遠、科學規劃,把該想的問題都想到,把能做的工作都做實,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並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團結帶領羣眾加快恢復重建、推進鄉村振興、共創美好生活,切實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羣眾優勢轉化為災後恢復重建的強大政治優勢,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時時放心不下”是民之本者,當堅持念民之憂、行民之盼,把安危冷暖記在心裏。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並親自前往北京、黑龍江、河北等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羣眾,強調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無論是搶險救災還是災後恢復重建,都會全力以赴。因此,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站穩羣眾立場,以“四下基層”為抓手,深入基層、深入羣眾,深入瞭解羣眾在想什麼、盼什麼、最需要我們幹什麼,用腳步丈量民情,用行動紓解民困,用實績贏得民心。同時,堅定“羣眾利益無小事”的事業情懷,把吃、喝、住、行等事關羣眾生產生活的“關鍵小事”解決好,不斷加強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羣眾心坎上。

“時時放心不下”是責之重者,當堅持真抓實幹、務求實效,把責任擔當放在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災後恢復重建工作複雜繁巨,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我們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實作風抓好災後恢復重建。我們廣大黨員幹部要樹立底線思維,提高風險識別能力和應急決策處置能力,把災後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繃緊防災減災救災這根弦,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也要堅持把真抓實幹刻印於心、落實於行,針對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持續做好風險隱患排查,強化應急處置預案和物資儲備管理,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

在京冀足跡中讀懂“時時放心不下”

11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赴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並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作為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應當認真讀懂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之道,用自己“時時放心不下”的實際行動,讓人民羣眾、讓組織“事事放得下心”,為譜寫美麗中國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於“時時放心不下”中彰顯“人民情懷”,築牢“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初心使命,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責任感為民造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廣大黨員幹部要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羣眾路線,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只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才能使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毛澤東同志曾指出,為人民服務,要全心全意,不能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也不行。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把老百姓的事放在心上、把老百姓的利放在首位,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責任感為民造福。秉持人民至上的為民情懷、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勇毅篤行的實幹精神,腳踏實地、久久為功,一步一個腳印,才能不斷提升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於“時時放心不下”中永葆“家國情懷”,奉行“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的人生信條,以“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為民服務。“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中國古代聖賢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身行事、治國理政的生動寫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抗洪搶險救災鬥爭中,基層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挺身而出、向險前行,國有企業職工聞“汛”而動、緊急馳援,社會各界和志願者積極參與、奉獻愛心,書寫了洪水無情人有情的人間大愛。廣大黨員幹部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要涵養家國情懷,懷有“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品質,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以百姓之心為心,用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要勇擔時代使命,不負人民重託,把職責擔當扛在肩上,更要落實在行動上,以高度的使命感努力創造出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於“時時放心不下”中激盪“奮鬥情懷”,錘鍊“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堅韌品質,以“大道如砥,行者無疆”的擔當感為民解憂。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奮鬥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往往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強者,總是從挫折中不斷奮起、永不氣餒。從新中國成立時的一窮二白到現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了“蛟龍”下海,“天眼”探空,“嫦娥”奔月,“北斗”組網。這些成果的取得,無一不在彰顯我們黨依靠鬥爭創造歷史,接續奮鬥的精彩。廣大黨員幹部必須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拿出真抓的實勁、敢抓的狠勁、善抓的巧勁、常抓的韌勁,在調查研究中找到真正解決發展難點、堵點、痛點的路子。保持“竹杖芒鞋輕勝馬”的樂觀心態,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幹勁強化使命擔當,奮力書寫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黨員幹部“四下基層”要做擦星星的人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是黨的羣眾路線的實際創新。美國詩人謝爾有一首小詩《總得有人去擦星星》:“帶上水桶和抹布,總得有人去擦星星。”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廣大黨員幹部要以“四下基層”為重要抓手,弘揚“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帶上“水桶”和“抹布”,去做一個“擦星星的人”,讓“四下基層”工作方法永遠綻放光芒。

下基層要帶上“真情”水、“責任”布,擦好為民服務的使命“星”。隨着形勢發展,羣眾工作面臨許多新特點、新挑戰,這對黨員幹部下基層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下基層要帶着真感情去為人民羣眾付出,不能因為條件艱苦就退縮,不能因為困難重重就猶豫,要不斷深入一線,坐炕頭板凳,吃粗茶淡飯,聊家長裏短,感民生冷暖,解急難愁盼,要始終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有清醒的答案,培養對人民羣眾的深厚感情,通過心與心溝通、情與情交流,人與人互動來凝聚人心、掌握民意,匯聚羣眾的智慧和力量為羣眾造福。下基層深入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當中,到羣眾困難比較多、意見比較大的地方體察羣眾意願、傾聽羣眾呼聲、關心羣眾疾苦,幫助老百姓解決具體問題,要時刻記住自己的責任,真正以事業為生命寄託,以工作為本分,做為民服務的實事。

下基層要帶上“創新”水、“方法”布,擦好與時俱進的思維“星”。在下基層開展工作時常面臨“舊辦法不適用、新辦法不會用”的問題,老一套的工作方式羣眾不喜歡。正確幹事,才能幹成好事。下基層要勇於突破陳規陋習的束縛,善於打破慣性思維的窠臼,敢於衝破認識思想的藩籬,不斷創新思維方式,為基層的建設發展注入新血液、增添新動力。要有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不斷總結調查經驗,為建設擁有獨特風貌、精神文明鮮明、生態環境優美、經濟繁榮發展的鄉村添磚加瓦。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發展變化,善於與基層幹部羣眾溝通,協力探索出如北京大興莊鎮全力打造新時代農村綜合體、浙江楓橋經驗等更多極具特色的基層治理模式,要積極改進工作方法,找出黨建引領、鴻雁迴歸、文旅結合等為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下基層要帶上“格局”水、“擔當”布,擦好行穩致遠的事業“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這也告訴我們,“四下基層”絕不能“背手”式隔岸觀火,而是既要登高望遠又要積微成著;既要向下紮根,心繫民生,腳踏實地,又要向上生長,心懷大局,志存高遠。雖然我們下基層時往往都聚焦於一方天地、一方百姓,但這卻與整個國家的總體佈局和規劃息息相關。無論是推進鄉村振興,還是安全生產,亦或是長三角一體化、碳達峯碳中和,都需要我們每一個幹部共同攜手推進。“四下基層”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提高思想站位,從大處着眼、從小處入手,以“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的態度做到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也不能眼高手低空談誤事,而是要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仰望星空、腳踏實地、久久為功,為社會主義事業添磚加瓦。

〔漫畫〕“三手棋”弈活調查研究“全盤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大興務實之風,抓好調查研究,在察實情、出實招、求實效上下功夫。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鮮明特色。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深入推進,廣大黨員幹部要精心下好“三手棋”,把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用好用活,才能夠確保主題教育取得實效。

下好“先手棋”,在認認真真準備上下功夫,夯實調查研究“硬基礎”。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智者謀而後動,開展調查研究、破解工作難題之前,備足功課至關重要。在開展調研前,要認真制定調研方案,將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助力民營企業發展等內容作為調研重點課題,制定單項調研方案,及時調整調研思路和方法步驟,確保調研過程主題鮮明、目標明確、重點突出,真正把各方面情況摸清吃透。多方面收集學習政策文件、基層實際情況等,破除“無頭蒼蠅式”調研,做到心中有底、胸中有數,始終把問題導向、目標導向貫穿調研始終。

2023-11-1515:34上傳

下載附件(121.59KB)

下好“關鍵棋”,在原原本本調查上下功夫,推動調查研究“見真章”。做好調查研究必須牢牢站穩人民立場,調查研究不是空中樓閣,不是在辦公室、實驗室中僅僅依靠空洞、冰冷的數據就能夠寫出的“精品答卷”。一枝一葉總關情,調查研究中要時時刻刻把人民羣眾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盼放在首位,多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體察實情、解剖麻雀。調研中,常態化開展蹲點式、解剖式、督查式調研,廣泛徵求農村、社區、非公企業等領域服務對象意見建議,重點關注轄區內高齡、重殘、精神病患者等特殊人員,並對流動人口、特色技術人才等基本情況更新,深入瞭解羣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結合業務分工,以網格為基礎,認真梳理出“需求清單”,分析並形成“工作清單”,定期開展民情分析會,着力為羣眾答疑解惑,努力把“問題清單”變成“滿意清單”。

2023-11-1515:35上傳

下載附件(103.06KB)

下好“長遠棋”,在紮紮實實轉化上下功夫,確保調查研究“出成效”。高質量的調查研究不在於開展時間的長短,也不在於調查報告篇幅的長短,更要看其結果帶來的長遠影響和現實價值,調查研究的結果才是檢驗其成功與否的“計分器”。調研工作應與推動鄉村振興緊密結合,通過LED顯示屏、大喇叭、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宣傳形式,開展多方位、多層次的宣傳引導,為羣眾宣講畜禽養殖監測、醫保繳納報銷、基本農田保護等政策,不斷提高轄區羣眾的政策知曉率和參與度。廣泛蒐集掌握婚戀家庭、鄰里關係、山林水土、經濟債務、口角瑣事等各類糾紛線索,充分發揮好“小調解”的大作用。精準對接企業需求,深入企業生產經營一線,針對財政獎補、金融支持、優化服務等方面進行詳細解讀,確保企業政策紅利“應享盡享”。

2023-11-1515:35上傳

下載附件(81.27KB)

〔漫畫〕四下基層的“忌”與“宜”

2023-11-1515:42上傳

下載附件(2.85MB)

從“楓橋經驗”學通組織工作“創新圖譜”

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治國安邦,重在基層;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組織工作是抓基層、打基礎的工作,尤其要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在組織工作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關鍵要在選幹部配班子、育人才聚賢能、抓基層打基礎各項工作中堅持走好黨的羣眾路線。要把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同貫徹落實黨的羣眾路線統一起來,把組織意圖與人民意願統一起來,正確處理黨和人民內部矛盾,堅持以自我革命精神不斷改進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羣眾解決黨內存在的思想不純、組織不純、作風不純、隊伍不純問題,把全面從嚴治黨戰略方針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到組織體系建設、幹部隊伍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黨員隊伍建設中,把擴大黨內民主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有機融合起來,把廣泛深入充分的民主與高度一致正確的集中辯證統一起來,以黨的堅強領導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把基層組織建設中的一切薄弱短板問題都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為推動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扛牢組織責任、貢獻組織力量。

在組織工作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建引領作用,凝聚起基層社會治理的強大合力。要堅持工作力量下沉,黨員、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羣眾;組織體系和工作力量直達基層,充實基層一線力量;社會治理重心落到基層,將資源要素和治理力量沉聚在網格中,精細化實施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推動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有機銜接,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繫羣眾優勢不斷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要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把支部建在網格上、建到小區裏、建進樓宇中,按照地域相鄰、行業相近、規模適當、便於管理的原則劃分治理單元,搭建“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樓院黨小組—黨員中心户”上下貫通、強勁有力的組織架構,把黨組織觸角延伸到每個單位、樓棟和家庭,全面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在組織工作中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特別要注重解決基層服務能力不足問題。要把幹部人才力量向基層治理網格聚集,將熟悉社會工作、擅長法律援助或民事調解等專業的高素質幹部人才充實到基層社會治理網格中;把司法、民政、信訪、公安、城管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專業幹部組織起來,將部門職能職責、幹部崗位職責延伸到網格,為羣眾提供家門口的便攜服務;讓黨員動起來,靈活採取進社區“雙報到”、開展志願服務、推行積分制管理等方式,調動黨員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要依託社區黨羣服務陣地探索創新“四心一體”服務模式,推動完善接訴即辦和信訪代辦機制落實,將羣眾問題和訴求的發現、流轉、處置閉環在網格內,實現“小事不出户、瑣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依託“小板凳議事會”搭建居民網格議事平台,引導羣眾從“站着看”到“跟着幹”再到“自己管”,真正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百米”。

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體悟“民重千鈞”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言一行,飽含着對人民羣眾的牽掛惦念,廣大黨員幹部要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體悟“民重千鈞”,在為民服務中常懷為民初心、涵養為民情懷、堅守為民擔當,續寫新時代為民篇章。

牢記宗旨,立為民之志,常懷“一言一行系民生,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初心。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自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着受災羣眾,高度重視防汛抗洪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持人民至上,以百姓心為心,時時刻刻惦念着老百姓的安危,先後前往黑龍江、北京、河北受災較重的相關地區,看望慰問受災羣眾,檢查指導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歷史證明,心繫羣眾才能枝繁葉茂,脱離羣眾必然樹斷其根。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在為民服務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與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坐在一起、站在一起,還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主動深入基層察民情、聽民聲、體民意,紮根一線紓民難、解民困、排民憂,把人民羣眾的安危冷暖、所思所盼掛在心上,把為民造福的理論方法付諸實際行動,推動問題在一線解決、任務在一線落實、矛盾在一線化解,用為民服務的“辛勤指數”不斷提升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

念茲在茲,懷愛民之情,涵養“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卧殘陽”的為民情懷。習近平總書記細細察看災後重建的進度,親切地詢問鄉親們房屋修繕到了什麼進展、政府有哪些救助、生活上還有沒有哪些困難。受災羣眾是習近平總書記最關切最惦念的對象,從黃土地到黑土地、從小巷大廈到深山草原、從黃土高坡到長江兩岸……習近平總書記用他的腳步深刻註解自己矢志不渝、躬身為民的情懷。只有去到羣眾身邊,才能真正瞭解羣眾的急難愁盼,才能找準工作的着力點。落實惠民實事,不是對着電話“噓寒問暖”,也不是根據工作材料“調查研究”,廣大黨員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真正沉下心來,走出“舒適圈”,以鞋上沾泥、身上沾土的“煙火氣”,邁進基層的“大舞台”,在走村入户的交談中拉近幹羣距離,聽取民情民意,在“出幾身汗”“掉幾斤肉”的過程中把“作業”寫進羣眾的心坎上,把“論文”寫在神州大地上,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精神境界,誠心誠意為羣眾辦實事,盡心盡力為羣眾解難事。

篤行不怠,行惠民之舉,堅守“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的為民擔當。保證受災學生都能按時開學返校、確保受災羣眾安全温暖過冬、幫助受災羣眾和企業、商户渡過難關……是黨中央對災後恢復重建提出的明確要求,災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下,身先士卒、躬身力行,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落實這一件件、一樁樁“枝葉關情”的民生“小”事,守護着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廣大黨員幹部要時刻從人民羣眾的切實利益出發、在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中落腳,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心,持之以恆辦好民生實事,要心懷責任和擔當精神,既要當好人民羣眾的“孺子牛”,又要做好解決羣眾問題的“戰鬥員”,把黨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萬户,幫助受災羣眾和經營主體渡過難關,寫好“風雨大考”的“後半篇文章”。

賀信彰顯“一家情”兩岸同行“復興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向2023兩岸企業家峯會10週年年會致賀信。信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兩岸經濟合作開闢廣闊空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奮鬥。一份賀信藴含着台灣與祖國大陸來自“同一滴血”、面對“同一形勢”、將走“同一條路”的現實情況,兩岸當在同行“復興路”中實現血脈相融、發展相交、命運相連。

來自“同一滴血”,要在秉持民族大義中實現“血脈相融”。“同宗共祖脈相連”,作為同根同源的炎黃子孫,作為同呼吸、共命運的中華民族,台灣與祖國大陸來自無法分割的“同一滴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兩岸走近、同胞團圓,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沒有什麼力量能把我們割裂開來。物理分離無法隔斷血脈關聯,共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相同的美好生活嚮往註定這是一段無法割捨、終將血濃於水的“親情”。兩岸同胞當始終認識到“家人”是最深的羈絆、最穩的依靠、最強的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既是民族大義,也是民族大利。唯有“血脈相融”,才能齊心協力、和衷共濟;唯有“歡聚一堂”,才能共襄盛舉、共享榮光。

面對“同一形勢”,要在促進經濟交流中實現“發展相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將繼續致力於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助力台胞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當前,世界經濟整體下行壓力明顯、局部地區戰火紛飛、部分領域內暗流湧動,兩岸面對的“經濟賬”是相同的。近年來,兩岸間持續的產業合作和貿易往來為經濟交流、合作共贏提供了新動力。當前,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通過助力台胞台企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有助於中華民族的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得到提升,形成合力、共同向前。兩岸同胞當認識到,經貿領域的交流共通既是多個產業良性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多個領域交流互通的重要路徑。

將走“同一條路”,要在共創統一復興中實現“命運相連”。台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部分,也將與祖國大陸共走“復興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兩岸同胞是命運共同體。華夏子孫傳承的精神共鳴、中華兒女彼此的脣齒相依、中華民族共同的宏圖偉業都彰顯了兩岸將走“同一條路”。不同於世界其他共同體,台灣與祖國大陸的命運共同體既是歷史決定、與生俱來的,也是現實證明、時代彰顯的。兩岸同胞當認識到,攜手並肩共走“同一條路”源於我們“命運相連”,台灣與祖國大陸既在過去千年、近代百年間一榮俱榮、一枯俱枯,也在當前中華民族復興之時合則兩利、分則俱傷。既不能走上“分路”,也不該踏上“歧路”,唯有手牽手、心連心、共走“同一條路”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選擇。

踐行“楓橋經驗”要堅持“從哪來到哪去”

11月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在踐行“楓橋經驗”中堅持和用好“從哪來,到哪去”的方法論,做到學深悟透、篤信篤行,躬耕基層、傾情奉獻,與時俱進、推陳出新,不斷助推基層治理提質增效。

堅持“從理論中來,到理論中去”,學深悟透、篤信篤行,繪就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同心圓”。六十載風雨砥礪,一甲子春華秋實。起源於楓橋小鎮的“楓橋經驗”,從誕生之初就把堅持黨的領導深深融入血脈之中,不斷在傳承和發展中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最終從“一鎮之計”上升為基層治理的“長治之策”,成為“中國之治”的一面旗幟和“金字招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基層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理解掌握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地位作用、方法路徑、實踐要求,真正從靈魂深處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斷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同時要善於將所學所思所悟運用於工作實踐中,高擎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旗幟”,發揮黨建關鍵優勢和作用,始終抓緊抓牢“黨的領導”這一基層治理的最大“制勝法寶”,時刻做到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埋頭苦幹、攻堅克難,努力創造無愧於黨、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時代的優異成績。

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躬耕基層、傾情奉獻,引導羣眾成為基層治理“主人翁”。“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一切為了羣眾”的價值觀不能忘,“一切依靠羣眾”的方法論不能丟。“楓橋經驗”的根紮在基層,“楓橋經驗”的路通往羣眾。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羣眾需求作為“第一選擇”,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心裏帶着“十萬個為什麼”,拿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韌勁、“不到黃河心不死”的狠勁、“不撞南牆不回頭”的拼勁,自覺拜羣眾為師,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羣眾“問計”“問策”“問效”,切實把基層治理的短板弱項摸清、問題根源找準、解決辦法提實,不斷解鎖“楓橋經驗”的民生密鑰。要善於創新優化羣眾工作的路徑和方法,努力拓寬人民羣眾參與治理的途徑和民意表達的渠道,激發羣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治理實踐中發揮好主體作用,切實提升羣眾的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真正成為矛盾化解和基層自治的“主人翁”“主力軍”,讓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在羣眾心中“生根發芽”。

堅持“從創新中來,到創新中去”,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創新賦能基層治理“見實效”。“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勝。”守正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不變底色,創新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明特徵。廣大黨員幹部要緊跟時代前進步伐,自覺增強創新意識,在工作中做到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不斷創新機制為民謀利、為民辦事、為民解憂,全面提升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的能力水平,提升對矛盾糾紛的預防、研判、化解能力。要有準確識變的慧眼,不斷解放思想、破除思維定式、打破路徑依賴,將創新力根植於基層治理的方方面面、事事處處,遇事多問“為什麼”、多思“是什麼”、多想“怎麼做”,確保找準問題的“最優解”。要有科學應變的能力,平衡好業務工作和理論學習間的關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廣泛學習政治、經濟、法律、科學等各方面知識,不斷優化知識結構、完善知識體系、拓寬眼界視野,提升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有主動求變的行動,積極推動新技術應用與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有機融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收集羣眾需求、找準問題根源、制定務實舉措,不斷實現治理手段、治理模式的迭代升級,切實讓基層治理做到更加精準、快速、高效、有序。

邁“生態步伐”奔赴山清水美“詩意生活”

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議指出,要根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民羣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着力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發揮好先行探索示範帶動作用,開展全民行動,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廣大黨員幹部當一步一印實幹作為,讓“人人護綠”成為“人人共識”,真正凝心聚力奔赴“山清水美幸福濃”的詩意生活。

邁好“攻堅克難”的最強步伐,奔赴“荒山披綠石成金”的詩意生活。“世上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新時代十年,多少“荒山披綠”“點石成金”的故事讓我們倍感激動和鼓舞,走進浙江安吉聽陣陣鳥鳴、置身塞罕壩上看林海起伏,流連忘返於特色鮮明的中國農村,青山綠水、裊裊炊煙,共同交織着最美好的風景畫。這背後付出的努力、經歷的曲折可想而知,沒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持、沒有“動真碰硬”的勇氣和魄力,何來“蜕變”何來生態顏值高燃“破圈”。廣大黨員幹部當邁好“攻堅克難”的最強步伐,繼續在“點”上鑿深井,始終將目光聚焦在生態環境的突出問題上以及羣眾反映強烈的領域,用心當好“增綠”“護藍”的落地踐行者,讓更多奇蹟點亮山河、讓更多美景圍繞生活,真正奔赴“荒山披綠石成金”的詩意生活。

邁好“務實敢為”的最優步伐,奔赴“江山錦繡景如畫”的詩意生活。“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生態文明建設是常抓不懈的“持久戰”,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地區寧願花精力、下功夫去解決一系列突出問題,卻不注重“基本面”的維持和夯實,所以在生態領域的工作顯得“好一時壞一時”。保護自然生態、挖掘資源價值關鍵在“攻”、難點在“守”,只有築牢生態防線、提升抵禦韌勁,方能讓青山綠水之美“不失真、不失衡、不失色”。廣大黨員幹部當邁好“務實敢為”的最優步伐,既要找準生態文明建設的着力點、攻堅點,更要“固本、浚源、涵林”激活源頭好水,在嚴格落實生態環境執法“正面清單”、走好綠色發展路子、引領全民參與生態保護中,真正奔赴“江山錦繡景如畫”的詩意生活。

邁好“繼往開來”的最穩步伐,奔赴“無邊光景一時新”的詩意生活。“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人與自然相互交融、休慼與共,破壞生態環境其實損害的是人類自己的利益,保護青山綠水就是福澤子孫萬代的好事要事。所以算好“生態賬”就得學會“算總賬”“算長賬”,不因當前利益矇蔽雙眼、更不因眼前困難而躊躇不前,只有把生態保護、生態發展始終擺在發展戰略、幹事創業的突出位置來抓,方能做到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廣大黨員幹部當邁好“繼往開來”的最穩步伐,一方面要用心盤點生態“成績單”,從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開拓思維,另一方面更要在科學謀劃、立足長遠中下功夫、見思考,引導羣眾和企業堅持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讓事業發展添加“滿眼生機轉化鈞”的創新活力,真正與羣眾一道奔赴“無邊光景一時新”的詩意生活。

織牢織密災後恢復重建“防護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北京、河北受災較重地區,看望並慰問受災羣眾,對災後恢復重建工作進行檢查指導。經過數月的努力,防汛抗洪救災的恢復重建工作已經“告一段落”,但因其並非“一日之功”,故仍然需要我們投入“全過程的關注”。廣大黨員幹部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織牢織密災後恢復重建“防護網”,幫助災區人民迎接新的人生航向,書寫新的人生篇章。

持續關心居所安全保障,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定好“佈局”,織牢織密災區家園穩固與隱患排查“防護網”。此前的自然災害持續時間之長、影響範圍之廣、致災之嚴重,為歷史罕見,“直接性災害”如大量房屋、道路、橋樑等建築物倒塌或受損,各類養殖場、農業設施等損失不斷。“次生災害”如水源污染、食品污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經過幾個月的家園重建,災區各地雖已逐漸“重生”,但廣大黨員幹部仍要以“枝葉關情”的狀態關注災情後的家園“穩固”工作,不僅要重建好原來的致災居所、場館,更要花費更大的心力去對其進行“加固”,並做好及時的檢修與維護工作。要全力保障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要對災區羣眾的需求做到“有求必應”。更要“未雨綢繆”,定期檢查各類容易“致災”點位,對於有危險苗頭的地方應及時採取舉措,加強引導、提醒等力度,盯緊盯牢盯實自然災害監測站網點,加強對相關數據的解讀與處理水平,提升對各類災害的風險規避能力。

持續關懷羣眾精神世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算好“落線”,織牢織密羣眾心理疏導與精神關懷“防護網”。看得見的災難需要立刻應對,看不見的“創傷”同樣值得長時關注。災情雖已過去數月,很多人已經逐漸恢復原有的精神狀態,但仍需注意的是,受災地區人民羣眾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因其“突發性”“反覆性”“深遠性”,仍然需要社會的持續性關注。各級有關部門要繼續做好災區人員的心理疏導與精神安撫工作,尤其是對於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特殊羣體”,應適當安排心理諮詢師上門服務或者“點對點”進行幫扶,幫助其儘快“走出陰影”,重新進入正常的生活。廣大黨員幹部心裏要時刻裝着羣眾,“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對於上述“特殊羣體”更應加強聯繫和走訪的力度,“談一談”“問一問”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做一名合格的“傾聽者”,記錄下他們內心的真實需求,盡全力幫助協調解決。積極鼓勵並指導受災羣眾開展“心理自救”,自我調適、自我轉移注意力,不斷增強自我認同感。

持續關注社會輿論導向,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好“加固”,織牢織密榜樣宣傳推廣與表彰激勵“防護網”。在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叮囑道:“我們要永遠懷念在抗洪搶險救災中犧牲的烈士,宣揚他們的英勇事蹟,關心照顧好他們的家人。要大力弘揚抗洪救災精神,並將其發揚光大到各個方面工作中。”各級有關部門應做好持續性的典型人物事蹟宣傳與推廣工作,加快典型人物的事蹟轉化為行動自覺,可結合時下第二批主題教育靈活開展,通過巡迴宣講、主題講座等形式讓英雄的事蹟和精神被更多人所知曉和銘記,讓崇德向善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此外,應最大力度“點贊”社會正能量,不能讓真正做實事的英雄“流血流汗又流淚”,要做好先進典型人物的持續性關懷工作。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説,要努力去講好防汛抗洪的故事,講好黨員幹部、人民子弟兵們“衝鋒陷陣”救人於危難的故事,講好人民羣眾眾志成城攜手互幫互助的故事,當然,除了英雄們的故事,也要講好默默奉獻的平凡人的感人點滴。

做足金融“大文章”答好經濟發展“高分卷”

近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廣大黨員幹部要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強化使命擔當,鋭意進取,練就求效務實“真本領”、磨礪擔當善為“鐵肩膀”、鍛造“清正廉潔”硬作風,答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增進人民福祉”“防範金融風險”“高分卷”,持續為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光添彩”。

緊盯發展目標,練就求效務實“真本領”,答好“服務實體經濟”高分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方向決定道路,廣大黨員幹部要牢記金融工作“八個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錨定實體經濟發展所需,不斷擴大金融覆蓋面,統籌兼顧好企業發展的當下目標和長遠效益,既做好“雪中送炭”“雨中送傘”的信貸幫扶工作,也多下“添柴加火”“添磚加瓦”的金融培育功夫;要重點更聚焦,行動更加力,找準金融服務“支撐點”“着力點”,拓展金融服務“深度”“廣度”,持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進一步發揮金融為實體經濟“輸血”能效,更好支持擴大內需、提振信心,使金融血脈更暢通、實體經濟筋骨更強健,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有力之舉、有效之策。

胸懷“國之大者”,磨礪擔當善為“鐵肩膀”,答好“增進人民福祉”高分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深刻領會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增強金融報國情懷和事業心責任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廣大黨員幹部應當緊盯“羣眾所盼”,堅守“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初心,將基層一線作為第一跑道,加強普惠金融服務,提升金融服務為民的覆蓋率、可得性、滿意度,將金融惠民的事辦實、金融暖民心的事辦細;要把羣眾路線貫徹於金融工作始終,下足問政於民真功夫,聚焦高質量發展的“薄弱環節”,靈活採取蹲點調研、實地走訪、深入訪談等多種形式,善於從“半截話”中察不足,在“批評聲”中明方向,真切瞭解和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實實在在地把金融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羣眾。

堅持強基固本,鍛造清正廉潔“硬作風”,答好“防範金融風險”高分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廣大黨員幹部應當樹牢“律人者必先律己”的政治清醒,常念紀律規矩這個“緊箍咒”,擰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繃緊廉潔自律這根弦,勤撣“思想塵”、多思“貪慾害”,堅決杜絕防控風險“問上不問下”“問前不問後”,將合規意識和自律要求延伸至“八小時外”,始終保持對“腐蝕”“圍獵”的警覺;“石以砥焉,化鈍為利”,要注重小事小節,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決不做不該做的事、不吃不該吃的飯、不説不該説的話、不去不該去的地方,不讓私慾的“河流”決堤、人生的“列車”脱軌,不斷提高思想覺悟、精神境界,將紀律和規矩挺在金融發展前沿。

“漫”説理論學習“真”字訣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黨校建校90週年慶祝大會暨202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理論修養是領導幹部綜合素質的核心,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礎,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理論學習在幹部成長中發揮着固本培元、凝心聚魂的作用。善於學習,就是善於進步。為此,廣大黨員幹部更需要加強理論學習、厚實理論功底,力戒“虛把式”“裝門面”“化浮雲”,念好“真”字訣在“真學、真懂、真用”上下功夫,上好這門“必修課”,牢牢掌好馬克思主義這個看家本領,不斷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紮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力量。

力戒理論學習“虛把式”,在真學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反覆要求,在理論學習上,要捨得花心思、花時間、花精力,要形成習慣、形成自覺、形成風尚,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能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但一些黨員幹部對理論學習不重視,總認為啃書本、學理論是苦差事、虛功夫,把學習當包袱,把自學變不學,錯失固本培元、補鈣壯骨的良機。為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力戒理論學習“虛把式”,在真學上下功夫,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摒除應付思想,打消功利念頭,原原本本讀原著、原汁原味學原文、細嚼慢嚥悟原理,全面學習和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內容、精神實質,細心思考和領悟其真諦要義、思想精華,做到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學習就跟進一步,讓理論學習走心、走深、走實。

力戒理論學習“裝門面”,在真懂上下功夫。理論學習的目的是武裝頭腦、增強才幹、提升素質。在知識最新講話系列、發展不斷深入的形勢下,經常性地給自己“充充電”,能夠及時彌補短板、有利於打破瓶頸,從而更好地開展工作。但一些黨員幹部在理論學習上濫竽充數,學習過程就是“抄筆記,讀文件,完成字數”或“擺拍照相做宣傳”,“完美”應付了上級的安排部署與考核,其實際效果可想而知。為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力戒理論學習“裝門面”,在真懂上下功夫,樹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思想,堅持邊學邊思、邊幹邊思,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凡學新的理論知識,捨得花時間和精力深鑽細研,多問幾個為什麼、多想幾個怎麼辦,多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多撰寫學習心得體會,真正通過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

力戒理論學習“化浮雲”,在真用上下功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有實際能力的獲得都要靠實踐,如果把理論學習和具體實踐分割開來,就如同買櫝還珠、捨本取末,喪失了理論學習的價值。但在具體實踐中一些黨員幹部覺得學與不學、學多學少差別不大、成效不彰,根本原因就在於學習還只停在紙面,只學習不思考,或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眼裏看過、耳邊聽過、轉頭作“浮雲”,對理論學習不能入腦入心。為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力戒理論學習“化浮雲”,在真用上下功夫,要把學習作為一項層層遞進、日日精進的長期任務,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要帶着問題、目的學,多從黨的創新理論中找思路、找原則、找方法,把科學理論轉化為履職盡責的能力、幹好工作的本領,用解決問題、推進工作的實效來檢驗學習成果。

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讀懂“為民之道”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各有關方面要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再接再厲抓好災後恢復重建,確保廣大人民羣眾安居樂業、温暖過冬。習近平總書記的一言一行,體現出了對人民羣眾的深切牽掛,廣大黨員幹部要從習近平總書記京冀之行中讀懂“為民之道”,站穩人民立場、集聚人民力量、增進人民福祉,做到時時、處處、事事“為民”。

站穩人民立場,以“忠誠所感金石開”的赤誠之心和“一心一意”的心心相印之情,做到“事事關心”。“那段時間,我每天都關注着災情,指導着救災工作,心裏一直惦念着受災地區和受災羣眾。我當時就説,災後恢復重建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一定要再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對受災羣眾不盡的牽掛,彰顯人民領袖深厚的人民情懷,讓受災地區廣大幹部羣眾倍感温暖、備受鼓舞,凝聚起災後恢復重建的強大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厚植為民情懷,以“忠誠所感金石開”的赤誠之心和“一心一意”心心相印之情,牢牢站穩人民立場,把羣眾“日常小事”當作自己“終身大事”來辦,誠心誠意為羣眾辦實事,盡心盡力為羣眾解難事,千方百計為羣眾做好事,持之以恆、堅持不懈。同時,要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時刻將人民羣眾的冷暖安危放在心頭,同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做到“事事關心”。

集聚人民力量,以“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之心和“一朝一夕”的心心相惜之情,做到“處處在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這場抗洪搶險救災鬥爭中,基層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挺身而出、向險前行,國有企業職工聞“汛”而動、緊急馳援,社會各界和志願者積極參與、奉獻愛心,書寫了洪水無情人有情的人間大愛。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這是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應做好的“必答題”。廣大黨員幹部要緊緊依靠人民,以“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擔當之心和“一朝一夕”的心心相惜之情,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羣眾,主動拜羣眾為師、向羣眾學習,做到問需、問計、問策、問效於民,將羣眾的所思所盼、所憂所愁記在心中、踐行在工作生活中。要尊重民意、順應民心,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不斷在總結羣眾經驗、匯聚羣眾智慧中獲得新認識、作出新概括,做到“處處在線”。

增進人民福祉,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韌之心和“一點一滴”的心心相念之情,做到“時時給力”。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強調,大澇大災之後,務必大建大治,城市災後恢復重建,首要的是家家户户生活和社區居住環境的恢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着眼長遠、科學規劃,把恢復重建與推動高質量發展、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為民高擎一把傘,為民敢扛一片天”。廣大黨員幹部要把實幹擔當扛在肩上,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堅韌之心和“一點一滴”的心心相念之情,堅決增進人民福祉,敢啃“硬骨頭”、善打“持久戰”。要持續發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羣眾關心的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着一年幹,做到“時時給力”。

點“綠”成“金”奏響生態文明“交響曲”

11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強調,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殷殷囑託,指引着黨員幹部把綠色行動融入日常生活,把綠色監管帶入民生髮展,把綠色文化匯入生態思想,奏響生態文明共建曲、共享曲、共識曲,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範踐行者。

打好高質量發展+高水平保護的組合拳,在綠色行動中奏響“共建曲”。“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自然本就是共同體,正是成百上千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左手拿鐵鍬開發,右手持儀器管護,馳而不息、薪火相傳,才將荒漠沙地建設為蒼翠林海。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賽道,我們應順應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高科技產業和綠色產業協同發展,培育新質生產力。只圖發展,不談保護,綠色行動也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秦嶺違規違法違建的別墅,就是違背生態環境保護的苦果,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必須意識到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回望楊善洲的一生,他既是砥礪“愚公志”的守林人,又是深耕“人民田”的拓荒者。綠了荒山,白了頭髮,他志在造福百姓。人民是“抬頭見藍、低頭見綠”的受益者,也是發展者。黨員幹部應把工作落實到千家萬户,穩穩端牢綠水青山金飯碗,從自身做起,帶動羣眾推廣綠色生活方式,把綠色行動“手中握、實裏做”。

兼修外部約束+內生動力的硬功夫,在綠色監管中奏響“共享曲”。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要讓綠色監管發揮其最大效用,讓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就要有明確的邊界、嚴格的制度,離不開強有力的外部約束。治國憑圭臬,安邦靠準繩。一方面要完善涉及生態環境領域的法律法規,提高立法質量、加快立法步伐、豐富立法形式。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另一方面,嚴格監督和管理,推動生態環境保護法落實落地,做到橫向到邊、豎向到底、不留死角。不僅要舉起指揮棒,還要拿起綠色發展的風向標,要讓提質完成、提前完成既定任務的保護者和貢獻者不吃虧。我們用好綠色財税金融政策,讓合法合規的經營主體獲得環境保護的正反饋。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弘揚生態文明理念,讓全體人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成果。

牽住“雙碳”承諾+自主行動的牛鼻子,在綠色文化中奏響“共識曲”。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到“人可生如蟻而美如神”的人文理念,泱泱五千年中華文明充盈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智慧。新徵程上,我們要在動能上節能,推動科技創新,緊緊把握新舊動能轉換這個關鍵;要從資源上開源,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等不得也急不得。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要注重人才培養,打造一批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生態保護的生力軍。一方面採用訂單式培養人才模式,推動校企產學研深度融合,特別是在新能源、碳市場領域。另一方面除障礙、破藩籬,深化人才評價機制,鼓勵人才解放思想、開拓進取,營造人人、事事、時時專注綠色、自主行動的生態環境。

山川披綠、林海生金,點“綠”成“金”,煥新的又何止是風景!吾輩既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致廣大與盡精微的辯證統一,將生態文明五線譜奏響為綠水青山交響曲。

解鎖“楓橋式工作法”背後的“黨建密碼”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最關鍵在於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要加強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善用“楓橋式工作法”,激活基層治理紅色動能,切實造福基層羣眾。

支部引領築牢“關鍵在黨”的“紅色堡壘”,激活基層治理“源”動力。“楓橋式工作法”,就是用科學理念建立健全多層次協商、多元化協同、多渠道協作機制,創新移動互聯網時代羣眾工作方法,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新實踐。“楓橋經驗”成功的背後正是因為當地強化黨的領導。要選優配強農村黨組織帶頭人,配強村“兩委”班子,使村幹部始終成為帶領農民羣眾增收致富的“主心骨”。要把支部建在一線,做到工作開展到哪裏,黨組織就覆蓋到哪裏,羣眾哪裏有需要,黨員就在哪裏發揮作用,打造政治功能突出、紅色精神顯性的“紅色傳動鏈”。通過“黨建紅”賦能,讓支部活起來、黨員動起來,為基層治理注入強勁動能。各地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立足地方實際,通過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興產業、促增收、解民憂,做到黨建工作跟着羣眾走,打造“頭雁領航、雁陣齊飛”的鄉村治理新格局,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強大活力。

黨員帶頭增強“關鍵在黨”的“紅色力量”,激活基層治理“智”動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就地化解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形成了一大批基層先進典型。基層治理好不好,關鍵在基層黨組織、在廣大黨員。只有黨的各級組織都健全、都過硬,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黨的領導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基層是產生信訪問題的源頭。各地要結合實際用好黨員聯繫羣眾制度,重心下移,黨員直接聯繫羣眾,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情況,從源頭上解決問題,讓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充分發揮,運用好“黨建+”各種有效載體,真正把基層情況摸清、把羣眾問題找準、把工作對策提實,在解民憂紓民困上越是艱險越向前,真正推動解決一批發展所需、羣眾所盼、民心所向的“急難愁盼”問題。

羣眾參與強化“關鍵在黨”的“紅色管理”,激活基層治理“富”動力。“楓橋經驗”成功是因為當地注重提高服務羣眾的能力水平。要堅持以學促幹,圍繞中心工作,聚焦涉及羣眾切身利益的就業、就醫、入學、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事項,組織“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等形式,通過靶向發力、精準施策,推動基層黨員幹部主動靠前一步,更好地把羣眾訴求和矛盾糾紛解決在當時當地。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只有認真貫徹黨的羣眾路線,深入羣眾體察民情,在記好民憂民需基礎上,找準問題病根“對症下藥”,腳踏實地為民辦好實事,才能服務好人民、守得住民心、鞏固好江山。因此,作為黨員幹部,要以“馬不解鞍”“店不打烊”的實幹精神,真正把基層情況摸清、把羣眾問題找準、把工作對策提實,在解民憂紓民困上越是艱險越向前,真正推動解決一批發展所需、羣眾所盼、民心所向的“急難愁盼”問題,讓“楓橋經驗”的精髓在治理中熠熠生輝,成為譜寫人民幸福新篇章的“神來之筆”。

推開“文化閘門”奏響文化強國建設“三部曲”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惟殷先人,有冊有典;絃歌不輟,薪火相傳。”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決扛起文化強國建設的使命擔當,用心用情用力奏響奔赴文化強國新徵程的“三部曲”。

徜徉“文化長河”,聆聽“千年迴響”,奏響“溯本求源一家親”的同心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從“盤古開天”到“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説,從“三皇五帝”到“春秋戰國”,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中華文化跨越上下五千年,藴含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也藴藏着“我是誰”的歷史答案。我們都是中華兒女,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我們的血液裏流淌着相同的基因。黨員幹部要當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傳播者、踐行者,以“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好學之姿咀嚼文化經典,汲取精神滋養,提升思想境界,塑造高尚品德,涵養優良家風,始終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心同行,真正將文化認同轉化為凝心聚力謀發展的強大合力。

觸摸“文化印跡”,感知“跳動脈搏”,奏響“鑑往知來譜新篇”的傳承曲。從氣勢恢宏的秦始皇兵馬俑到巧奪天工的敦煌莫高窟,從仰韶文化遺址到良渚古城遺址和三星堆遺址,從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到金碧輝煌的北京故宮……中華文明一路走來,留下了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產,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繫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黨員幹部要主動肩負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的光榮職責,當好中華文化遺產的“守護人”和“推介官”,充分藉助志願服務組織、數字新技術等,推動傳統文化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讓文物上雲端、動起來、活起來,並從中找到“我們將往何處去”的時代答案,真正團結帶領人民向着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的夢想一路進發。

敞開“文化胸襟”,汲取“豐富滋養”,奏響“兼容幷蓄向未來”的進階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着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從“張騫出使西域”到“玄奘西行”,從“鑑真東渡”到“鄭和下西洋”,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鑑中不斷豐富發展。“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中華文化素來就有開放包容的基因,也一直在兼容幷蓄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作為一個自信開放的大國,我們要守正創新、博採眾長,大力實施“請進來”與“走出去”工程,在“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中拓展中華文化內涵、綻放中華文化魅力。作為新時代黨員幹部,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思想破冰”引領“行動突圍”,充分吸收借鑑一切優秀文化為我所用,不斷開出幹事創業新境界。

一抹生態綠何以聚寶盆

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會議指出,要根據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需求、人民羣眾對生態環境改善的新期待,加大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集中解決力度,着力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發揮好先行探索示範帶動作用,開展全民行動,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奮楫揚帆“趕考路”,鄉村振興戰略已然由波瀾壯闊的“宏偉藍圖”轉變為熱火朝天的“施工場景”,廣大基層幹部要深思“大與小”之間的辯證關係,巧解好“小與大”“個與羣”“人與眾”之間的轉化題,聚焦“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三個維度,讓一抹“生態綠”變成“聚寶盆”。

2023-11-1614:33上傳

下載附件(422.95KB)

“黨建引領”激活“文旅潛能”,讓“小顏值”綻放“大價值”巧解“小與大”轉化題,捧穩“生態振興”聚寶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着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想助力鄉村“小顏值”綻放出文旅融合的“大價值”,必須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基層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夯實“黨建之基”,讓新時期黨建“與時俱進”,就要實現黨建資源跨地區、跨領域流動,聚焦“黨建+”創建“多維一體”的立體黨建格局,從而引領農村耕地保護、水土治理、植綠護綠、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向實處發展,守住“綠水青山”,讓其成為“文旅融合”的“素材庫”,讓“一山一景”“一草一木”都成為“生態之旅”的“打卡勝景”,為人民羣眾留住“詩意氣息”的“一方水土”,用“青山綠水”引來“金山銀山”,打造“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桃源美景”,點“綠”成金,挑穩“特色文旅”金扁擔。

2023-11-1614:33上傳

下載附件(537.55KB)

“協同發展”擦亮“品牌名片”,讓“小特產”孕育“大產業”巧解“個與羣”轉化題,捧穩“產業振興”聚寶盆。“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鄉村要振興,產業必先行,“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綠色通道”,基層幹部要想連通地域“產業鏈條”,就要致力於產業鏈條的“全過程”。在“一山翻過一山找”“一户緊挨一户問”“一個市場接連一個市場調研”“一步一個深腳印的技術輸出”中摸準鄉土特產的發展之“脈”,在“宣傳發動、示範帶動、服務推動”中規劃品牌,探索鄉土特產的推廣、發展實踐路向,深度解鎖電子商務新模式和新業態管理機制,將研發、生產、推廣和銷售全鏈拉通,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利益鏈“三鏈同構”,打造特色產業鏈條完整、功能拓展類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的“品牌名片”,為鄉村振興邁向“更高階”奠定基石。

2023-11-1614:33上傳

下載附件(309.43KB)

“人才雁陣”飛入“詩和遠方”,讓“小項目”匯聚“大才情”巧解“人與眾”轉化題,捧穩“人才振興”聚寶盆。鄉村振興,人才為要,基層幹部要不斷提升“全鏈條視野”,做好人才“選、育、留”系統工程,不拘一格招引“四海英才”。要明晰“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的道理,從小到大引進項目,不斷建強人才“孵化器”,為人才提供幹事創業的“施展舞台”,推動人才資源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融合聚變,形成“以產育才”“以才興產”“產才融合”的人才振興嶄新格局。還要聚焦服務人才的“最後一公里”,在生活方面暢通醫療、教育、住房等“關鍵小事”綠色通道,讓“人才雁陣”飛入“詩和遠方”,成為鄉村振興的“共富增量”。

執“筆”繪就生態文明“應有成色”

近日,《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綠意浸染,山色如黛。近年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深刻改變着華夏大地:從賀蘭山的綠色蝶變,到長江黃河流域的有效治理;從塞罕壩的綠色奇蹟,到青海湖的一碧千里,一幅幅山明水淨的綠色畫卷正在生動鋪展,一條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之路正在不斷延伸。在奮進新徵程的道路上,我們務必要乘勢而上,善作善成,執“筆”繪就生態文明的“應有成色”。

執“持之以恆”之筆,勾勒藍天碧水所映射的“生態底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今時今日,我們目之所及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顯著增多,這一切都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離不開各地幹部羣眾勠力同心的拼搏奮鬥。據2022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數據顯示,我國森林覆蓋率為24.02%,陸域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30%以上,2022年優良天數比例為86.5%,好於年度目標0.9個百分點……一組組數據生動彰顯着“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堅守與付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良好人居環境,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在前進的道路上,各地務必繼續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不斷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堅持從源頭上減少排放,在過程中強化治理,並不斷加強保護制度建設,奮力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再上新台階,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執“凝聚共識”之筆,描繪綠水青山所擦亮的“幸福顏色”。好生態事關人類生存發展,得之不覺,失之卻無比痛苦。建設一個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家園,是億萬人民的共同心願,更需要匯聚起全社會共同關注、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讓生態文明建設轉化為每一個公民的自覺行動。各地區各部門要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行動中,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引導,廣泛開展系列宣傳普及活動,推動形成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讓生態環保理念真正“飛入尋常百姓家”,促使人們從“意識”向“意願”轉變、從“思考”到“行動”轉變,營造出人人關心、人人蔘與的積極氛圍,形成全社會共同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合力。

執“繼往開來”之筆,渲染踔厲奮發所彰顯的“奮鬥本色”。當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已然進入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關鍵時期,面臨着矛盾新舊交織、問題點多面廣等挑戰,尤需拿出“不指南方不肯休”的決心與毅力,踏石留印,迎難而上。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徵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吹響了乘勢而上、提質增效的號角,在新的“趕考之路”上,黨員幹部要全力以赴答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答題”,要堅持頂層設計,完善生態制度,打好政策引導、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等“組合拳”,方能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共同點亮美麗中國的“綠色未來”。

〔漫畫〕踐行“四下基層”的為民情懷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指“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藴含了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深厚人民情懷,生動體現了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黨員幹部必須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為民造福,把“四下基層”作為密切聯繫羣眾的重要途徑,“身”入基層、“心”入基層、“情”入基層,在基層第一線傾聽羣眾的願望和呼聲,盡心竭力為羣眾辦實事、解難題,不斷增進羣眾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

以拳拳為民之心融入基層,做察民情的先行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當前,羣眾工作對象更加多元,羣眾訴求更加多樣,羣眾工作環境更加複雜。黨員幹部要走出去察民情、走下去聽羣眾呼聲,帶着問題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開展調研,聽真話、察真情,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要脱下皮鞋換布鞋,摘下“官帽”戴草帽,以謙遜態度、謙和口吻與羣眾打交道、聊家常,拉近與羣眾的距離,真正讓羣眾道實情、訴衷腸、獻箴言、教真招。

2023-11-1710:43上傳

下載附件(234.58KB)

以實事求是之心紮根基層,做知民意的踐行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深入基層瞭解民情民意、傾聽羣眾訴求是為民服務的基礎,也是廣大黨員幹部密切聯繫羣眾、推動日常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黨員幹部要善於“身入”基層,用心融入羣眾,聽得進羣眾的嘮叨、理解他們的牢騷、體恤他們的苦難,親身感知民生疾苦和民心所向,從羣眾的角度分析問題,瞭解羣眾真實訴求;要始終同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以沉下心來、撲下身子的實幹擔當將各項工作做深、做實、做細,切實在服務人民羣眾中提高履職盡責能力。

2023-11-1710:43上傳

下載附件(463.78KB)

以勤勉務實之力服務基層,做解民憂的實幹者。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而要守住人民的心,不能只停留在嘴上,需要用實際行動為民造福、為民謀利,贏得人民的心。黨員幹部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時時刻刻以人民利益為重,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人民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以“小我”的犧牲成就人民“大我”的幸福;要克服畏難情緒,敢於啃“硬骨頭”、鑽“矛盾窩”、辦“棘手事”,自覺將被動的組織安排轉變為“肯為”“想為”“願為”“樂為”的主觀行動,主動在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應急救災等工作中扛大旗、擔大任。

2023-11-1710:43上傳

下載附件(309.02KB)

到基層闖闖鄉土間書寫“青春榮光”

“她説她想出去闖闖,回來卻和以前判若兩人”,這是最近自媒體短視頻平台比較流行的一個翻拍系列。翻看那麼多博主的創意視頻,大都是人生成長的蜕變,只是這時我腦海中突然閃過了一個名字——黃文秀。

有的人走出大山,就沒有再回來;有的人回到大山,卻再也沒有離開。黃文秀於2018年春天來到廣西百色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2019年6月17日凌晨遭遇山洪因公殉職。她的扶貧日記繪製了195家貧困户的示意圖,記載了她擔任第一書記的點點滴滴。雖然黃文秀同志已經離開我們四年了,但她的精神卻永久地傳承了下來。廣大選調生要從她手中接過青年幹部的奮鬥接力棒,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腳踏實地、埋頭苦幹,以挺膺之姿書寫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榮光”。

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擔當之姿,勇挑民族復興重擔。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018年春天,脱貧攻堅戰正在全國展開,黃文秀主動請纓來到了大山深處的百坭村,開始了駐村扶貧的工作,她想要當那個“走出去”並“回來”的人。回望百年奮鬥歷程,青年的身影從未缺席。從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周恩來,到喊出“我是一塊磚,哪裏需要我就往哪裏填”口號的雷鋒,再到寫下“清澈的愛,只為中國”誓言的陳祥榕,穿越百年,綿延萬里,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矢志奮進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歷史征程上。廣大選調生生逢偉大時代,既是正值風華正茂的青年才俊,又是被組織和人民寄予厚望的骨幹力量,要珍惜韶華、不負青春,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從“黨之所需”明“吾之所向”,將個人發展與祖國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施展抱負、建功立業,以“自找苦吃”的精氣神在基層一線默默耕耘、奉獻青春,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

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奉獻之姿,繪就民生幸福底色。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讓人民生活更幸福也是每名黨員、幹部的畢生追求。黃文秀在到百坭村工作的日子裏,白天挨家挨户地走訪,晚上研究脱貧的對策,短短一年的時間,她為村裏申請到了1.8公里的道路硬化項目,新建了4個蓄水池,村集體的經濟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她真正為鄉親們辦了實事、解決了難題。根據組織安排,選調生大都有着兩年的駐村服務期,這兩年既是增本領、打基礎的寶貴“蹲苗期”,又是知村情、解民憂的幹事“成長期”。廣大選調生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的殷殷囑託,以新時代好乾部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好調查研究這一“傳家寶”,在遍訪羣户中摸清羣眾生活中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深入開展“我為羣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善於傾聽羣眾的意見和建議,對症下藥、因題施策,紮紮實實開展各項工作,真正把農村改廁、危房改造、人居環境整治這些惠民生、暖民心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羣眾的“急難愁盼”變成我們工作的“滿意答卷”,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奮鬥之姿,書寫趕考嶄新答卷。驚濤駭浪從容渡,越是艱險越向前。敢於鬥爭、善於鬥爭既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鮮明特質,也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看家本領和寶貴優勢。在駐村滿一年的那一天,黃文秀汽車儀表盤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她在扶貧日記中寫道:“行駛過的扶貧之路,更像是心中的長征”。在百坭村工作的日日夜夜,黃文秀所遇到的困難我們難以想象,但她硬是用堅持換來了全村88户418名人口的全部脱貧。這背後正是她堅如磐石的必勝信念——“不獲全勝,決不收兵”。踏上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徵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答好的時代答卷。廣大選調生要積極對照中央部署要求,聚焦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結合本地發展實際,制定工作實施方案,逐項建立工作台賬和問題清單,切實做到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不斷增強工作的精準性、有效性。同時,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狠抓工作落實,振奮精神、鼓足幹勁,敢於動真碰硬,向問題“開刀”、向難題“叫板”,進一步掃清發展障礙,奮力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際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鬥。黃文秀同志的扶貧日記中有堅實的足跡,更有心中的長征。她在百坭村奉獻的一切,大山不會忘記,鄉親們不會忘記。廣大選調生要身體力行、挺膺擔當,把黃文秀同志未竟的事業進行到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火熱實踐中苦幹實幹,奮力書寫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榮光。

弄懂“我之為誰”方解“國之大者”

習近平總書記對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現黨在新時代新徵程的使命任務,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要有新擔當新作為。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在嶄新的遠征中,組工幹部要固穩“信仰之根”、聚焦“作風建設”、瞭望“四海英賢”、置頂“人民羣眾”,弄懂“我之為誰”,方能領悟“國之大者”,推動新時代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向縱深發展。

懷“厚德載物、精忠報國”的“赤子心”,固穩“信仰之根”、廓清“思想迷霧”,用“忠誠之我”詮釋國之大者的“氣度”。“忠者,德之正也;誠者,天之道也;忠誠者,為人之正道也。”講政治、強黨性是組工幹部之“魂”,而理論學習就是“凝心聚魂”之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學習、善於學習,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就是一部創造性學習的歷史。廣大組工幹部要時刻繃緊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根弦,在理論學習上下苦功,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向“有字之書”學習,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頭腦清醒、眼睛明亮、立場堅定、方向正確,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廓清思想迷霧把牢政治方向。

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清正氣”,聚焦“作風建設”、涵養“俊逸風骨”,用“清廉之我”詮釋國之大者的“淨度”。“公正如矛,必克壁壘;清正如盾,必擋誘惑。有此矛盾,何懼矛盾”。紀律、規矩是組工幹部公道正派、乾淨幹事的根本保障,組工幹部要始終牢記清廉是福、貪慾是禍的道理,切實做到思想上一寸不鬆、行動上分毫不差。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作為黨員幹部的“排頭兵”,組工幹部要站穩“第一方隊”,在“正步朝前”中繃緊“紀律弦”,上好“慾望鎖”,將各項紀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不斷淬鍊黨性、涵養作風,在腳踏實地的為民服務中做到“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將人民羣眾的“柴米油鹽”“安危冷暖”“急難愁盼”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正做到“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囑”,用青春和汗水賡續“魚水深情”,推動民族復興的巨輪行穩致遠。

聚“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的“千里馬”,招引“四海英賢”、構建“人才雁陣”,用“奮進之我”詮釋國之大者的“容度”。“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選拔人才是組織工作的關鍵,用好人才是組織工作的核心。組工幹部要聚焦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導向”,當好人才選育的“伯樂”,不拘一格以創新精神、寬闊視野招引和培育人才。要畫好人才“引、育、留”工筆畫,在深入調查研究和分析預測中確保人才結構與產業發展“精準匹配”,把“經濟發展”“項目建設”“民生服務”作為“主陣地”,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舞台”,形成用才留才“磁吸效應”,讓人才能夠發揮效力。還要做好人才的服務保障工作,給予人才更多的自主空間、發展資源、政策傾斜,真正實現“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讓“復興號”巨輪行穩致遠。

懷“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奉獻情”,置頂“人民羣眾”、永葆“實幹姿態”,用“服務之我”詮釋國之大者的“温度”。“衙齋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人民羣眾是施政的基礎,是共產黨長期執政的生命線,廣大組工幹部要做到“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就要走出“辦公室”、走入“人民庭院”,搬起“小板凳”,做忠實的“傾聽者”,耐心、細心地傾聽羣眾反映的問題與訴求,從人民羣眾話到嘴邊的“弦外音”中認真梳理問題現象、剖析問題機理、分析問題成因,從而找準問題、摸清情況、對症施策。還要聽見人民對“經濟發展、就業創業、住房保障、鄉村振興……”等諸多領域的“好計策”,切實把人民期盼、人民智慧、基層經驗充分吸收到國家中長期規劃中來,讓人民羣眾成為時代發展的“參與者”和“貢獻者”。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把握好“五個重大關係”

11月16日,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等5個方面,深刻闡述了新徵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一系列重大關係,對在新起點上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明確要求。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把握好“五個重大關係”,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發展保護齊頭進”,把握好“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的關係。發展與保護,是我們必須長期面對並妥善處理的矛盾性關係。一方面,“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讓綠色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另一方面,“高水平保護”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經濟發展並非對資源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並非捨棄經濟發展,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表明,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高質量發展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兩者能夠做到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重點系統雙並驅”,把握好“重點攻堅”與“協同治理”的關係。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一方面,“重點攻堅”是生態文明建設全局中的“婁山關”“臘子口”,要採取有力措施,以重點突破帶動全局工作提升。另一方面,“協同治理”是生態文明建設系統工程的一盤棋,要以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凝聚各方合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要學會“十個指頭彈鋼琴”,以重點突破帶動整體推進,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要以重點攻堅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並增強協同治理意識,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幹,鍥而不捨、久久為功,開創環境治理新局面。

“因地因時來佈局”,把握好“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持之以恆推進生態建設。一方面,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自我適應、自然恢復的能力,要運用自然規律,以自然恢復為主推進生態保護。“封山育林、封沙育草”等政策充分體現了保護優先、尊重自然規律的觀念,發揮自然恢復的潛力。另一方面,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原有生態平衡已被打破時,須輔以適時、適度、適效的人工修復促進自然恢復,以達成生態保護目標。針對不同區域、不同退化階段、不同受損程度的生態系統,須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選擇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內因外因同發力”,把握好“外部約束”與“內生動力”的關係。一方面,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堅持民主立法、科學立法、依法立法的原則,建立起一個完備的生態環境法律規範體系。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是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的客觀要求。面向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既要狠抓外部約束,又要注重內生動力,既有“要我做”的剛性需求,又有“我要做”的積極主動,依靠“內因外因同發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求穩求進相統一”,把握好“雙碳承諾”與“自主行動”的關係。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次大考,既要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國擔當,也要按照我國發展的節奏自主行動,必須堅持穩中求進,逐步實現。一方面,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着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我國積極穩妥推進“雙碳”工作,把“雙碳”目標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履行“雙碳”承諾,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要立足當前國情自主把握“雙碳”工作的方式與節奏,決不能受他人左右,保障企業和羣眾生產生活需要能夠正常運轉。

蘸“綠水青山”之墨繪“美麗中國”長卷

11月16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從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係、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係、“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係等5個重大關係的辯證統一中闡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繪就“美麗中國”長卷,要厚研“命運與共、和諧共生”濃墨,深鋪“藍天淨土、綠水青山”基底,增添“生活富裕、人民幸福”亮色。

厚研“命運與共、和諧共生”濃墨。黨的XX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科學回答了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之間的關係,深刻揭示了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進入新時代,生態文明發展愈加成為一道“必答題”,是一份寫在綠水青山間的“答卷”,更是一份寫在人民心中的“答卷”。繪就“美麗中國”長卷,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牢記“國之大者”,激發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強大動力。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時時放心不下”的強烈責任感,一茬接着一茬幹、一棒接着一棒敲、一代接着一代傳,擘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

深鋪“藍天淨土、綠水青山”基底。“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從“生態文明建設”到“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到“碳達峯碳中和目標”……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繪就“美麗中國”長卷,要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以強的力度、嚴的措施、廣的範圍實打實地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要堅持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治本之策、長效之源,加快推動綠色低碳轉型,以綠色生產方式為榮、以綠色生活方式為樂,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基底”。

繽紛“生活富裕、人民幸福”亮色。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共同富裕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從“求生存”到“求生態”,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需要更加強烈,綠水青山是民之所盼、民心所向,是全社會的共同願景。繪就“美麗中國”長卷,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將“生態財富”轉化為人民生活的“幸福財富”,要找準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平衡點”,在始終不觸碰生態紅線的基礎上謀長遠、利長久。要因地制宜,結合本地生態資源,不斷探尋經濟價值,不僅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更把生態優勢發揮好,讓百姓看到“青綠”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讓人民羣眾主動成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踐行者,凝聚起全民共抓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美麗中國的磅礴合力。

致敬秦裕琨:滾燙的人生“燃燒”的事業

凜冬已至,北方開始供暖,他卻永遠離開了!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熱能工程領域的先行者與奠基人、哈爾濱工業大學原副校長、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秦裕琨同志因病逝世,享年90歲。他把一生奉獻給了我國熱能工程科技和教育事業,為國家煤炭安全、高效、清潔利用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用滾燙的人生點燃了永不熄滅的事業。廣大黨員幹部應深入學習他“一心報國”的愛國情懷、“自討苦吃”的奮鬥精神和“甘為人梯”的無私奉獻,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徵程中挺膺擔當,紮實奮鬥,用實幹實績寫就精彩的人生篇章。

致敬他“志慮忠純、科研報國”始終如一的國之大者精神。國家所需、人民所盼永遠是他的第一選擇。“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參與建設新中國!”這一信念始終印刻在青年秦裕琨的心中,剛大學畢業的他正趕上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本可以留在家鄉上海的他毅然填寫了東北、西北、華北3個分配志願。“黨和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專業”這句話是他對祖國最真情的告白。1953年,學校研究決定籌建鍋爐製造專業,原本想學機械設計的他毫不猶豫地改了行,從零摸索,從此開啟了他專注“燃燒”事業的滾燙人生。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明確提出了“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的重要論斷。廣大黨員幹部要以秦裕琨院士為楷模,時刻心懷“國之大者”,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以天下為己任,志存高遠、腳踏實地,主動將“小我”成長奮鬥融入“大我”的時代征程裏,自覺把個人的理想同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起來,把個人的追求同人民羣眾的需要緊密聯繫起來,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到黨和祖國、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初心落在行動上,把使命擔在肩膀上,不斷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為新徵程上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努力奮鬥、貢獻力量。

致敬他“堅持真理、自討苦吃”潛心鑽研的艱苦奮鬥精神。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光在屋裏搞理論不行,科研成果必須接受實踐檢驗”,這是他始終堅定不移踐行的科研理念。為解決當時國內鍋爐熱效率低難題,他晝夜不停地繪製草圖,吃住都在鍋爐房裏,一熬就是兩月,終於拿出了設計圖紙。此後,他製造出我國第一台自然循環鍋爐,至今我國很多地區採暖仍然採用這種鍋爐。他常説,“要幹就幹別人幹不了的,要啃就啃別人啃不動的”。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他帶領團隊研發的新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被製造廠和電廠普遍採用,每年創造直接經濟效益近5億元。“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金戈鐵馬志、家國天下夢,縱觀古今,那些為國家和人民利益而奮鬥、吃苦、奉獻、犧牲的人們,他們光照千秋,澤被後世,至今仍然活在人民心中。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和發揚秦裕琨院士這種“自討苦吃”的奮鬥精神,既要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要敢接“燙手山芋”,敢啃“硬骨頭”,甘於去做為羣眾排憂解難的辛苦事,盡己所能,應民所盼,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像螢火一般,在暗夜裏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沒有過不了的“火焰山”。

致敬他“躬耕教壇、甘為人梯”立德樹人的無私奉獻精神。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所以他説,“我最看重的身份就是人民教師”。他在三尺講台上辛勤耕耘70年,89歲仍然堅持在教學一線,他一直是深受大家尊敬的“秦先生”。他堅持開門辦學,讓渴望深造的年輕人獲得學習機會。他寄語青年學子,“學就學好,幹就幹好”“努力成長為為國家作貢獻的傑出人才”。自2019年12月起,他向哈工大教育發展基金會累計捐贈人民幣150萬元,同時設立“秦裕琨基金”支持學科發展。“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應該是對如秦裕琨院士這樣高尚的人最生動的讚美,也是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真實寫照。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秦裕琨院士“不計名利、只問耕耘”的求實精神和“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奉獻精神,始終把為民情懷根植於內心,涵養“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懷揣“赤子之心”,甘做“蠟燭”和“提燈人”,點亮奉獻之光,心繫“萬家燈火”、情牽“柴米油鹽”,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積極擔當作為”的精氣神履好職、盡好責,在甘於奉獻、砥礪進取中踐行“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初心使命。

走穩新時代“楓橋之路”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治國安邦,重在基層。“楓橋經驗”在實踐中不斷髮展、在基層中不斷創新,如今已經成為“中國之治”的一張重要名片,各地區應堅持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人民主體為抓手,把握組織引擎、完善網絡平台、實現羣眾自治,以昂揚奮發姿態走穩走實新時代“楓橋之路”。

堅持黨的領導,以“一山更比一山高”的信念走穩“組織”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強國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切實加強黨的建設。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優勢,近年來,各地各部門始終把加強基層黨的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作為貫穿社會治理和基層建設的一條紅線。各地區要切實抓好黨員幹部的教育管理,深入學習貫徹黨的XX大精神,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堅持線上線下開展理論中心組學習、集中研討、主題黨日等活動,在教育上引導黨員幹部把堅持黨的領導作為首要的政治原則。同時要學會“一面旗”強化政治引領、“一線法”推動幹部下沉,通過黨建引領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動員組織能力,鼓勵引導黨員幹部深入基層、深入羣眾,與人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讓組織體系和工作力量直達基層,充實基層一線的力量。

堅持守正創新,以“取日新以圖自強”的心態走穩“科技”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堅持與時俱進、守正創新是楓橋經驗能夠保持昂揚生機的關鍵之舉,從河南省開封市多網融合的立體化社會治理監管體系,到廣州市黃埔區的“埔法善治e平台”,各地正着力構建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為老百姓提供切切實實的網上服務。各地區要將新時代科技創新作為抓手,順應“互聯網+”的大潮乘勢而上,充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創新基層治理的方式、手段,整合現有資源建立一個集點擊查看、問題上傳、線上指導、結果反饋的網上平台,提高基層治理效能。同時要尊重、理解、認可鄉土文化,認真總結,學習借鑑,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傳統的基礎上前進,努力打造出適合本土又獨具特色的治理模式,讓“楓橋經驗”在歷史傳承中煥發出勃勃生機、歷久彌新。

堅持羣眾自治,以“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方法走穩“民生”路。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基層是社會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是服務羣眾的最前沿,只有加強和更新基層社會治理,充分發揮羣防羣治的作用,變“單打獨鬥”為“眾人合力”,才能將“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落到實處。各地區要堅持工作根植於民,牢固樹立“人民至上”“以身許民”的執政理念,緊緊抓住羣眾“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搭建好全方位、多層次的“幹羣一家親”平台,引導黨員幹部成為幹羣之間的“融合劑”,充分察民情、解民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推動黨建引領下的村民自治,通過實行民主選舉、推行村民議事、定期三務公開等措施,引導羣眾直接參政議政,同時堅持開好村兩委會、黨員會、專題議事會,聚焦涉及羣眾利益、基層急需解決的事情,集體研究,羣眾討論,實現“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辦”“羣眾説了算、定了就要辦”,讓政策真正貼合民意。

奏萬古絃歌不輟賡續文化千千載

近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長(院長)陳希出席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3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並講話,強調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牢記“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鋭意拼搏進取,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習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闢深邃,我們要深刻把握其中理論精髓,在以堅定自信、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的理念下,奏萬古絃歌不輟。

以“自信”定“調”,消雲散霧、靶向定航,激盪中華文化磅礴力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家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凝聚和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勝利前行的強大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是人們對中國精神、中國智慧、中國文化、中國價值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認同,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領力和感召力。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生活和學習中自覺將文化自信納入到學習重點,把握文化自信的重要意義,在一言一行中融入對文化自信的堅守,帶頭提高個人和集體的文化素養和黨性修養,做到將文化自信外化於行。只有以知促行,知行合一,切實以堅定的文化自信為信念根基,才能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才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早日實現凝聚成巨大合力。

以“包容”譜“曲”,兼容幷蓄、博採眾長,匯聚中華文明川流不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展開歷史長卷,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邊疆民族習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褲”、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隨處可見的舞獅、胡琴、旗袍等。自古以來,中華大地就是眾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園,各族人民長期密切聯繫、頻繁交往,逐漸形成了各民族宗教、文化、藝術多元並存的和諧格局。對待各種新生和外來事物,求同存異、兼容幷包的這種特性,源源不斷地為中華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資源和動力。這種包容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延續、創新,最終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因此,我們要立足新時代,持續增強中華文化包容性、引領力、感召力、凝聚力,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徵程上,海納百川、兼收幷蓄、互鑑互利。

以“創新”奏“樂”,正本清源、守正創新,煥發中華文化時代生機。“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創新創造是文化的生命所在,是文化的本質特徵。文化創新創造不能停留在對具體文化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運用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創新既是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也是要全面深入瞭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要立足於技術變革下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破除封建守舊、消極無為的落後思想,梳理與時俱進的科學文化理念,大力發展新興科技,帶動文化產業創新、促進文化效益提升,不斷煥發中華文化的生機活力,為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動能。

選調感悟:國情調研當“見真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獲得真知灼見的源頭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國情調研是廣大選調生在駐村生活中進行調查研究的重要方式方法,能提升基本功、助力基礎事,促進選調生們認識基層、接觸基層、融入基層。廣大選調生當利用基層駐村的寶貴時光,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在國情調研的選題、破題、解題中“見真章”。

於民生一枝一葉中“尋問題”,確保選題能“細微之處見真章”。“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國情調研當從關乎民生真切的一枝一葉中尋問題,着眼方寸處、抓好細微點,在見微知著、以小見大中實現“細微之處見真章”。廣大選調生當於駐村生涯中細心留意、用心發掘一些“熟視無睹”問題中的“盲點”、“無從着手”問題中的“結點”、“難以破除”問題中的“痛點”,避免“只做大事不做小事”的急躁心態和“只見參天不見萌芽”的粗糙作風。寫大事、做大文章是一項考驗,交出一份主題細膩、言語真切、內容詳實的國情調研“答卷”同樣能“見真章”。事實上,國情調研並不在於敍述宏大的整體性概況,而是需要通過駐村工作發掘在實現鄉村振興、邁向共同富裕過程中基層工作的開展情況、人民羣眾的認可情況、問題整改的落實情況等,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從細”。

於基層一地一策中“找做法”,確保破題能“千錘百煉見真章”。書寫國情調研報告不僅在於“尋問題”,還需要“找做法”,使基層各地的有利政策和有益經驗通過選調生之筆進行提煉總結,助力廣袤基層在因地制宜、學習借鑑中實現“千錘百煉見真章”。“坐在辦公室都是問題,下到基層全是辦法”,基層在處理具體事務、接觸人民羣眾的過程中自然產生、自發生成、自行提出了眾多優秀工作經驗。廣大選調生既需要認真學習、仔細揣摩這些優秀工作經驗,提升自身處事能力和幹事水平,又要通過國情調研收集整理、提煉總結,將這些經過基層“千錘百煉”的優秀做法於文中“見真章”。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一村有一村情,一地有一地法。作為分散於不同村社的選調生,我們需要在基層的“一地一策”中“找做法”,既要尋根溯源找尋優秀經驗的來源背景,又要剖析體悟其中藴含的內涵內因、原理規律,提升國情調研報告的深度。

於實幹一言一行中“踐認識”,確保解題能“洗盡鉛華見真章”。“文以載道,以用為貴”,國情調研同樣需要重視講實幹、見實效的“後半篇文章”;廣大選調生當在實幹的一言一行中確保國情調研非誇誇其談、空言空語,而能“洗盡鉛華見真章”。廣大選調生需要認識到,一份優秀的國情調研不能“淺嘗輒止”,而要能“洗盡鉛華”仍有可閲讀、可參考、可學習的作用,要能經受住實地實踐的檢查、人民羣眾的點評、歷史時代的檢驗。“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國情調研並非“一調了之”,也絕非“紙上談兵”,而是需要選調生進一步運用自身專業知識,讓青年積極之意志作用於解決問題、改善做法、改進經驗的具體實踐中。作為剛出校門、尚有幾絲學生稚氣的選調生,需經過基層磨礪、經過事務打磨、經過羣眾檢驗,在“洗盡鉛華”中展現青年朝氣蓬勃之“金光”、在“褪盡浮華”中體現青年為民服務之“本真”。

用“只此青綠”畫筆勾勒生態文明辯證圖

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中提出要正確處理的五大關係中,其中之一就是“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係”。綠色發展是理念,更是落實到點點滴滴中的實踐,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溪一河,目之所及,無不訴説着近年生態文明建設所帶來的變遷。

黨的XX大報告中深刻闡述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即“六個堅持”,“堅持系統觀念”就是其中之一。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生態環境治理亦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理應自覺運用辯證思維,把握內部辯證統一的關係,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對突出的問題重點攻堅,又以全局眼光尋求協同治理之道,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勾勒“一折山水一折詩,山水隨詩入畫屏”的生態文明新畫卷。

鋪展“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秀圖美景式畫卷,篤守“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下好局部和全局協調“一盤棋”。生態文明建設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論指導。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就如同只治理海洋而不改善陸域無法取得成效、只管上游而不處理其他流域無法保護好江河一般,環境治理從來不是某一處的單方面問題,山水相連、林草相伴、田土相依,只有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與治理,各區域聯合協調,構建保護大格局,才能真正解決問題。而全局協調、統籌兼顧也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我國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鉅性,決定了重點攻堅的必要性,突出重點、帶動全局,協同治理才有了方向和基礎。

明晰“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的本末規律式思維,信守“物有本末,時有終始”,打好治標和治本貫通“組合拳”。生態環境治理不是簡單地解決好面上問題,也不是單純地解決某個問題,而是要從源頭抓、從根本找,堅持治標與治本相統一,多部門、多地域聯合行動,形成更大工作合力。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僅僅將目光聚集在生產方進行整治,而應思考如何發展綠色經濟,從而打造節約型、綠色消費型社會,以系統思維從根源着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落實問題整改的緊迫性,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舉措,深挖根源,切實將問題整治到位,為綠色發展打好堅實的基礎,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秉持“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的靜水流深式潛功,確守“以近知遠,以一知萬”,搭好當前和長遠結合“聯通橋”。生態環境建設,非一日之功,貴在堅持、重在行動,治理山水,才能顯山露水,有潛功方有“顯績”。塞罕壩從黃沙蔽日到如今的青松碧海轉變、浙江安吉餘村從煙塵漫天到綠水逶迤的蝶變,靠的不是幾天或是幾個月的治理,而是日復一日紮根一處,甚至經過幾代人的接續努力,方能看到如今的成效。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沒有終點而又艱鉅的任務,環境治理如逆水行舟,稍有懈怠就會前功盡棄,要善於謀劃,將長遠與近期相結合,既要利用好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又要完善頂層設計,走中國特色生態文明之路轉型,為積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作出不懈努力。

“點單”“定製”“送餐”探尋黨員教育調味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的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關鍵是教育管理好黨員、幹部。黨員教育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基礎工作和長期戰略任務,是每位黨員的必修課,是黨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務,對於培養國家儲備人才、建設幹部隊伍意義重大。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要聚焦基層幹部教育需求的變化,立足本土發展特點,採用黨員“點單”、套餐“定製”、分類“送餐”等方式在內容的生動性、形式的多樣性、效果的落地性上下功夫,讓黨員教育“更對味”。

黨員“點單”,“專”與“兼”融合“優化師資”,讓黨員教育更對“紅心一片永向黨”的“忠誠味”。“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精深的理論涵養是不斷成長的階梯,理論教育是黨員教育的“必修課”。“照本宣科”式的理論教育已然被時代淘汰,基層黨組織要“專兼融合”不斷優化師資,既要讓具有良好“代入感”的“專職講師”挑大樑,又要讓在具體實踐工作中技能突出的“兼職講師”參與進來,助力他們不斷研發黨員教育品牌示範課;既要深入淺出講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黨的XX大報告等精華理論,又要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論述、中央及地方層面關於鄉村振興的政策、方針等理論內容融入進去,讓“本土食材”與“經典菜系”深度交融,結合出別樣的“味蕾風情”,助力基層幹部在“常態化”學習中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用理論“春池水”澆灌鄉村“振興花”。

套餐“定製”,“天”與“地”聯動“改進模式”,讓黨員教育更對“天工人巧日爭新”的“創新味”。“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要讓黨員教育更“對味”,就要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不斷“優化升級”黨員教育的“授課模式”,探索採用“依需定主題、因人定模式”的“新方法”,聚焦基層幹部所處的“崗位特徵”“地域特點”定製“套餐”,採用“線上+線下”兩條腿走路的授課模式。在線上,探索“雲優勢”、發揮“雲特質”、釋放“雲魅力”,構建起線上黨員教育“系統工程”;在線下,帶領廣大基層幹部走出“傳統講堂”,走入“情境講堂”,在“田間地頭”“人民庭院”“工廠車間”開展黨員教育,助力基層幹部開展“互動式”“沉浸式”學習,真正讓黨員教育既通天線,又接地氣;既富含教育營養,又符合基層幹部口味,引導基層幹部在濃濃“煙火氣”中對黨員教育內容“學以致用”。

分類“送餐”,“學”與“踐”合一“見行見效”,讓黨員教育更對“一枝一葉總關情”的“服務味”。“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黨員教育是以教育引導、浸潤思想、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為導向,“成果轉化”是黨員教育的“必答題”,基層黨組織要避免學習成果被“束之高閣”,就要不斷“翻炒”,以時時“回頭看”的耐力反覆“問效”,讓人民羣眾參與“打分閲評”,對基層幹部在“農村發展現狀”“農村未來規劃”“農業現代化之路”等方面的黨員教育實踐成果“打分”,將“分數”作為基層幹部工作獎懲、選拔任用等方面的“參照”,助力其在產業培育、文化旅遊、社會治理等一線工作中取得不斷突破,努力成長為推動鄉村振興不斷髮展的“高級工匠”。

“四下基層”的“悟思踐行”之道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親自倡導推行“四下基層”工作制度,福建寧德在“四下基層”的生動實踐中取得了豐碩的發展實效。當前,“四下基層”作為第二批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化“思”的高度,轉化“行”的力度,理解、領悟並踐行“下”的要求,以領航的思想維度凝聚人心,以主動的實幹理念服務羣眾,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見行見效。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深入淺出、言之有物”,講好時代故事,凝聚幹羣合力。政策宣講是羣眾瞭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前沿“窗口”,是幹部知曉羣眾急難愁盼和接待特點的便捷“通道”,充分運用好政策宣講能拉近幹羣距離,同羣眾建立血肉聯繫。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首先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做到路線方針“瞭然於胸”,政策方案“信手拈來”,才能從容有序地做好講解宣傳工作。宣講方式要通俗易懂,少説“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多用羣眾語言、方言土話,才能讓黨的聲音“聲”入也“身”入。宣講要採取多樣化手段,乾癟的“鸚鵡學舌”式宣講不僅索然無味,還容易引起百姓反感,要多采取情景帶入、院壩討論、文藝展演等形式,將小切口“顆粒化”,從身邊鄉賢故事、典型社會案例中挖掘亮點,將廣大羣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聚力擰繩,砥礪奮發向中國式現代化穩步邁進。

調查研究要“參悟內外、縱深始終”,做到未雨綢繆,推動高質量發展。調查研究的關鍵意義在於能直面一線,入乎其內能拿到一把手資料,出乎其外能避免只見“高樓大廈”不見“背陰衚衕”,能幫助科學決策做出全面準確分析。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要堅持調查研究貫穿羣眾工作始終,在進行政策出台、戰略制定、行政執法、項目建設時充分打好“提前量”,通過調查研究掌握羣眾需求導向,推動實際工作贏得羣眾支持。調研報告是反映調查研究顯著成果最直接的方式,能系統全面總結一線意見,提出可行性解決辦法,廣大黨員幹部務必要親歷親為,杜絕只讓辦公室的“筆桿子”當“代筆手”,要以所“調”所“想”全面深刻闡述問題。解決問題才是調查研究的目的,不能只做“撐傘人”,要讓關鍵矛盾從“雨”轉“晴”,要充分運用機制改革直擊體系要害,刀刃向內祛除頑瘴痼疾,攻堅克難推動高質量發展。

信訪接待要“望聞問切、前線會診”,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服務能力。習近平同志強調,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羣眾工作。信訪問題是考量各級各部門工作扎不紮實的關鍵因素,是衡量羣眾滿不滿意的重要指標。信訪接待下基層就是要把“登聞鼓”主動搬到百姓當中去,把謹慎“防訪”變積極“下訪”,要主動“鑽矛盾窩”“推百家門”,暢通羣眾反映問題渠道,有效化解矛盾在萌芽階段。信訪接待要注重方式方法,廣大黨員幹部在進行“下訪”時,要真正深入“癥結”,不能只“蜻蜓點水”“避重就輕”地糊弄了事,不能帶着“有色”眼睛看來訪羣眾,要帶着感情溝通,主動約訪,讓羣眾“事心雙解”。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要深究信訪問題來源,總結信訪矛盾突出點,歸類信訪人員發生率,發現一般規律,視情況開展羣眾集中接訪、問題專項治理,在“解題”“答題”中聆聽“時代聲音”。

現場辦公要“實地出兵、快速響應”,切實轉變作風,錘鍊實幹本領。現場辦公就是要讓工作重心下移,“零距離”接觸羣眾,直面矛盾、直面問題、直面難點,“與羣眾面對面”“急事熱處理”是現場辦公的明顯優勢,一方面讓羣眾辦事易、辦事近、辦事便,另一方面幹部同羣眾朝夕相處能有效增進幹羣的深厚感情。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到基層一線去,從“文山會海”中解脱出來,轉“聽風是雨”為“眼見為實”,歷練短時間內解困紓難的真本領。綜合運用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挑起擔子應對多種一線場景,去田間地頭、鄉村院壩、企業車間、農貿市場等地,解決基層治理、環境整治、產業振興、經濟發展等系列問題,做到“民呼我為”,切實提高羣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圍爐煮茶”為宣傳思想文化增添“煙火氣”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徵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炭火燃燒正紅,茶水在壺中升騰,年輕幹部不妨借鑑“圍爐煮茶”之道,在氤氲的“煙火氣”中傾心書寫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新篇章”。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把握煮茶的“火候”。唐朝人論煮茶有“茶須緩火炙,活火烹”的説法,據《茶經》記載,煮茶之水有三沸:一沸微有聲,二沸如泉湧,三沸騰波鼓浪,三沸之後,茶湯始成。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將“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作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年輕幹部要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以理論武裝點燃“熱忱之火”,自覺做到黨的理論創新每前進一步,理論武裝就“接踵而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深悟學懂弄透“兩個結合”的全新邏輯,將“九個堅持”“十四個強調”“七個着力”等新思想、新論斷、新戰略作為服務羣眾的方向和幹事創業的目標,在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學習、研究、闡釋中增強做好新時代新徵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紛繁複雜的碎片化信息中“撥雲見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內化轉化中運用到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茶雨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熟練煎茶的“手法”。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朝人在煎茶前用高温“持以逼火”,經常翻動防止“炎涼不均”,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年輕幹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身子往下探、眼睛往下看,學習掌握大眾化、通俗化的話語體系,靈活運用樸素話語和專業術語的結合,將政府的政策理論講“透”,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講“深”,將羣眾的優秀事例講“活”,在把黨和政府的“聲音”講給人民羣眾聽的同時收集羣眾的“心聲”,廣泛開展通俗易懂、生動形象、寓教於樂的文教活動,在羣眾的肺腑之言中瞭解羣眾思想文化需求、把握基層思想文化脈搏,探索更多人民羣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文化創新,把服務羣眾同教育羣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自覺擔當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充分發揮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重要作用。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創新飲茶的“口感”。在茶的發展歷程中,茶葉的品種、口味和製作方法一直在受不同人羣的影響進行改造,以滿足“當代”人們的口味和需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徵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年輕幹部要深入調查研究挖掘特色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從民族復興發展的“根”和“魂”中接續先賢道統、傳承歷史文脈,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發展規律中汲取營養、獲取智慧,在傳承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同時還要自覺擔負起守正鑄魂、創新求進的時代重任,充分認識到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創新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對各類前沿信息做到底數清、情況明,保持對身邊優秀文化的思想敏鋭性,積極用新思路解決新問題、用新方法打開新局面,善思善鑑、善學善究,在實踐中不斷探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的發展規律,將古今概覽之眼界、勤學善思之明智轉化成推動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的強大動力。

常懷“三心”上好“三課”爭當“三好生”

11月15日,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校長(院長)陳希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2023年秋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強調,要堅持以文修身、以德潤心,要把學習成果切實轉化為工作實績。新時代新徵程上,黨員幹部既要用知識的光芒照亮前進道路,也要用道德的甘泉滋潤心靈,更要用行動的翅膀飛向彼岸。

常懷一顆好學心,上好“深學細悟”課,用“衣帶漸寬終不悔”之舉做以文修身的“好學生”。“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意識形態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黨員幹部要堅持不懈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深入系統學、帶着問題學、聯繫實際學、專心致志學,堅持常學常新、常思常悟、常研常得,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牢記“國之大者”,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中切實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幹方面取得實效。

常懷一顆向善心,上好“崇德尚賢”課,用“惟吾德馨不覺陋”之舉做以德潤心的“好學生”。“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尚道德情操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能讓人有明確的方向感、堅定的行動力。黨員幹部要在明大德中把準政治方向,不斷鑄牢理想信念、錘鍊堅強黨性,做到大是大非前旗幟鮮明、風浪考驗前無所畏懼、諸般誘惑前立場堅定;要在守公德中把牢行之準繩,不斷強化宗旨意識,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做到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盡責於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在嚴私德中把好己之操守,時時勤於自省、處處自覺自律,在無情面地解剖自己中直視差距和不足、對標先進而直追,做好講政德、樹正氣的示範表率,贏得人民羣眾的信任擁護。

常懷一顆實幹心,上好“知行合一”課,用“積跬步以至千里”之舉做以行踐志的“好學生”。“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空談到不了遠方,實幹才能夠興邦,新中國今天的輝煌成就,正是靠中國人民勤勤懇懇、紮紮實實幹出來的。幹部幹部,幹是當頭的,黨員幹部切不可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既要想幹願幹積極幹,又要能幹會幹善於幹;既要學習再學習,更要實踐再實踐;要勤動手、勤動腦、勤動腿,以初心為筆、灑汗水作墨,貫徹落實嘴上説的、紙上寫的、會上定的,立好“長遠志”、實現“小目標”、取得“大突破”,把實現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路線圖”轉化為“效果圖”。

拉滿振興之“弓”寫好“土特產”的大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根植鄉野田間的“土特產”,凝聚着最基層農民的心血和汗水,寄託着遠行遊子的鄉愁。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其中“土特產”是一篇大文章,要圍繞“土”佈局,聚焦“特”拔節,驅動“產”升級,不斷提升鄉村的“造血”能力,持續拉滿振興的質量感,用心用情寫好鄉村振興大文章。

立足一方水“土”,拉滿產業振興之“弓”。敬一縷青山、親一汪碧水。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農村城市面積比例高達94.7%,農村的大地景觀秀美如畫、物產豐富,正是基於一方水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廣袤的田野始終是我們這個民族、國家和生活在這裏的人民賴以生存的根本所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正無限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牢牢守住這片水“土”,保護它、耕耘它、發展它,將億萬“小我”的智慧汗水揮灑其中,堅持科技賦能做到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着力開發鄉土資源探索“引人入村”“吸金上山”“導水成景”,集中最大優勢、匯聚最強力量、規劃最優路徑,激活鄉村振興戰略的“基層邏輯”,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文化創藝、綠色農耕、生態康養等產業,注入活力因子讓“土地”活起來、動起來、美起來。

突出地域“特”色,擦亮農業發展之“箭”。俗話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片地域、一個地方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特點和特色,江南以“水”見長,東北的黑土以“肥”著稱,西北沙灘上的西瓜最甜、葡萄最優質,關中平原上長出的麥子粒粒飽滿,物產豐富的西南盆地成就“天府之國”名副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地域孕育一種文化,時至今日這種特色在時代元素的加持下依舊熠熠閃光。鄉村振興是一篇大文章,產業發展離不開“地域特色”的載體,必須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既要“紮根本地找亮點”,又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深挖藏在農村深處的特色因子,宜種則種、宜果則果、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推動鄉村資源多元化配置、特色化提質、一體化發展,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打造更多有特色、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金字招牌”。

融合“產”才鏈條,錨定鄉村振興之“靶”。鄉村振興“人”是最關鍵的因素,發展農業產業農民是主體,人才是關鍵。如果沒有人才支撐,產業振興就是一句空話,生活在農村的農民幸福就是空談。要聚力產才融合,構建全鏈條的人才發現、培育、使用、保障機制。一方面,堅持把鄉村一線作為培養“後繼有人”的主陣地,用好政策打好“鄉情牌”,有力吸引致富能手、大學生、退役士兵、優秀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就業創業;另一方面,要優化本土人才育人環境,建立科學的鄉村人才結構和長期穩定的鄉村人才發展機制,積極挖掘能工巧匠、種養專家、民間藝人、傳統手工業者等人才資源,以待遇留心、以產業留人、以發展動人;切實以產業發展為農民拓展就業增收渠道,以農民歸鄉為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撐,以產才融合的“雙向奔赴”,持續增強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留住“水韻鄉愁”托起“村美民富”

11月16日,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期盼。在波瀾壯闊的新徵程上,基層幹部任重道遠,要想做好生態價值“轉化題”,就要留住“水韻鄉愁”,以“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產業振興”托起“村美民富”,寫實鄉村振興“後半篇文章”。

“黨建引領”孕育“綠色蝶變”,透視“座座青山綠水繞,裊裊炊煙歌聲揚”的“水韻鄉愁”,以“文旅融合”托起“村美民富”。黨建引領風帆勁,砥礪奮進開新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不能只盯着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與“低碳生活”“綠色經濟”的理念相輔相成。基層黨組織要牢固樹立“綠色經濟”理念,將“組織優勢”轉化為引領鄉村生態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行動優勢”。要執綠色生態之筆,聚焦飲水安全、村廁整治等重點問題的同時,創建“黨建+”模式,通過“黨建+鄉村生態治理”“黨建+特色文旅”等模式為鄉村“美顏”,持續深化人居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特色田園鄉村,將“生態優勢”轉化成“文旅融合樣板”,為人民羣眾留住“座座青山綠水繞、裊裊炊煙歌聲揚”的水韻鄉愁,實現點“綠”成金,既守住“綠水青山”,又留下“金山銀山”。

“萬馬奔騰”馳騁“希望田野”,透視“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水韻鄉愁”,以“人才振興”托起“村美民富”。“國之強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獨在人才之多少。”鄉村振興,人才為要。當前,鄉村的“空心化”問題仍然存在,基層幹部在招引人才上必須“下苦功”,讓“人才雁陣”能夠飛入“和美鄉村”。要在明確本土人才缺口的條件下,向具有卓越管理能力的“綜合型人才”、具有過硬技術實力的“鄉土工匠”、對桑梓鄉鄰存有深情厚誼的“外出鄉賢”拋出“橄欖枝”,引導他們紮根農村、破土而出、迴歸故里,為農村建設與發展賦能獻力。基層幹部還要以一步一個腳印的“深腳力”不斷建強人才“孵化器”,聯動相關部門、企業、團體,從土地、租金、貸款等方面予以人才全方位支持,幫助他們“獲得項目”“取得扶持”,確保“人盡其才”,不斷切實提升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水平,以羣賢奔赴之“氣”,聚鄉村發展之“財”,變人才外流的“空心村”為“羣雁競飛”的“桃花源”。

“鄉土特產”澆灌“致富之花”,透視“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的“水韻鄉愁”,以“產業振興”托起“村美民富”。時代不斷髮展,人民羣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由“傳統”向“智能”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現代信息技術,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大山堵不住村民們的“致富路”,基層幹部要推開直播和短視頻平台的“展示窗口”,為鄉村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探索嶄新的“實踐路向”,在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中將“小小手機”作為“新型農具”,引導廣大農民向“職業化”發展,在提升農民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中開展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品牌建構,打開農村電商、直播帶貨的新業態“百寶箱”,暢通“土特產”的“銷售渠道”,讓農民朋友幹好“新農活”,不斷提升農業生產效能、鼓足農民“錢袋子”。

三力齊發讓幹部教育培訓“三味濃”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修訂後的《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指出,幹部教育培訓是建設高素質幹部隊伍的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各級組織部門要高度重視、搶先抓早、科學謀劃、加勁部署,三力齊發,讓幹部教育“三味濃”。

以抓牢黨性教育為關鍵點,發“思想建黨、理論強黨”之力,讓幹部教育培訓“黨味濃”。黨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發展都告訴我們,沒有全黨大學習、沒有幹部大培訓,就沒有事業大發展,然而學習、培訓卻又不是漫無目的地眉毛鬍子一把抓,一定是在黨的旗幟下不斷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組織部門必須以黨性教育為總抓手,全力畫好政治能力提升這個“同心圓”,始終把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主題主線,讓“大思政”教育成為“第一堂課”,通過集中輪訓、專題輔導、線上教學、經驗交流等方式,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學懂弄通、學深悟透黨的創新理論,切實做到理論每創新一步、學習就要跟進一步。同時,要注重從黨史教育中抓出黨性教育,堅持用好紅色資源,組織黨員幹部分階段、分批次參觀革命紀念館、紅色老區等標誌性場所,使幹部切身感受到黨因何偉大、何其偉大,從而更加堅定聽黨指揮的政治自覺,始終在黨的偉大旗幟下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以抓實履職能力為着力點,發“精準供給、供需匹配”之力,讓幹部教育培訓“鮮味濃”。《條例》中第四章第二十條明確指出,知識培訓應當根據幹部崗位特色和工作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履行崗位職責所必備的知識培訓。由此觀之,幹部教育培訓不能“一股腦”“一招燴”或“不分青紅皂白”地全部“鋪”下去,不能“為了培而培”,更不能淪為“培完就萬事大吉”的形式主義。組織部門作為幹部成長成才的“第一責任人”,必須堅決扛起為幹部“提能力、長才幹”的旗幟,切實把幹部教育培訓的重心放在提高履職盡責能力上,要堅持全面培訓與重點培訓相結合的原則,突出重點、抓住要點,聚焦“幹什麼訓什麼”“缺什麼培什麼”的原則,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要堅決避免出現“大鍋亂燉”的現象,着力把幹部的短板拉長、長板拓寬,進一步強化幹部履職盡責、擔當作為的能力,以培訓的精準到位促使幹部徹底告別本領恐慌、能力焦慮。

以抓穩跟蹤問效為支撐點,發“量化指標、獎懲結合”之力,讓幹部教育培訓“辣味濃”。幹部教育不是簡單的“老師授課、學生聽課”,而是必須培出煥然一新、培出實績實效。組織部門要始終把幹部教育培訓當成培養、錘鍊幹部的“第一通道”,堅決摒棄“一培了之”“培上就行”的“交差”心理,相反,要以雷霆之力、嚴苛之勁從重抓好培訓全過程,從根源上防止幹部教育培訓淪為“雨過地皮濕”的形式主義。要進一步量化幹部教育培訓各個環節上的指標,例如學時、學分、出勤等,綜合運用大數據等手段繪成集培訓記錄、參訓表現、階段性考核成績為一體的“三維”圖像,實現對幹部培訓全過程的“精準成像”,倒逼幹部在培訓過程中遵規守紀、嚴肅秩序。同時,要從幹部成長的角度建立約束機制,把幹部培訓的全過程表現與年終考核掛鈎、與幹部提拔任用相連,實打實地提高幹部對培訓的認識程度,進而實現“真培出東西、培出真東西”的目標。

文化中的“心”“信”“行”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要在物質上強,更要在精神上強”。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文化瑰寶燦若繁星。當代青年應從文化中汲取力量,牢記“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鋭意拼搏進取,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以文化“潤心”,從傳統文化中引領心靈昇華。從牙牙學語時父母背一句孩子學一句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到坐在教室裏老師悉心教學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再到成年後步入光怪陸離的社會理解了“刻舟求劍”的悵然若失、“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春風得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在於紮根生活、滋養心靈,那些積澱着歷史煙雲、凝結着先賢智慧的經典作品、文化遺產,與我們進行着跨越時空的對話,我們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受着曾經的感受。世事如蒼狗,生命終凋零,但那些絢爛的生命伸張卻保存在我們的文化記憶裏,范仲淹“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家國情懷、鄭燮“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的堅韌不拔、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樂觀豁達……亙古亙今,日新又新。我們與曾經一顆顆鮮活的心一起跳動,抬頭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於傳統哲學中領悟人生百態的道理,從詩詞歌賦中感受東方美學的意境,在古典藝術中體察均衡細緻的和諧。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浸潤着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以文化“養信”,從紅色文化中賡續紅色基因。“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伴隨着激昂奮進的旋律,革命前輩們懷揣堅定信念與滿腔熱血,拋頭顱、灑熱血,穿梭在槍林彈雨中的畫面浮現眼前。“翻雪山,過草地”的飢寒交迫、“小米加步槍”的不屈不撓、“飛奪瀘定橋”的不畏犧牲……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紅色文化承載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進行革命鬥爭、生產建設、改革開放、偉大復興的光輝歷史和豐功偉績,是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歷史見證。當代中國歲月崢嶸、風華正茂,紅色文化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的手上,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應該珍惜這筆豐厚的財富,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前進力量、堅定奮鬥決心、學習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立下紅色誓言、賡續紅色血脈,以紅色文化的精神價值為重要着力點來提升文化自信,善於在紅色文化的薰陶教育下堅定理想信念,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報國之心爭做對黨忠誠的逐夢者、為國奉獻的奮鬥者、紅色文化的傳承者,用紅色的激情去擁抱時代、擁抱事業、擁抱人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不變色。

以文化“踐行”,從精神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價值觀念。”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黨團結帶領全體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偉大建黨精神、井岡山精神等指引着革命戰士奏響了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的旋律;在新中國建設困難重重、艱苦奮鬥的年代,英雄輩出、精神昂揚,焦裕祿精神、大慶精神等鼓舞着勞動者繪就了一幅幅美麗畫卷;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大踏步趕上時代的激情歲月,改革開放精神、工匠精神等激勵着先鋒們在重重困難中殺出一條血路、走出一條新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脱貧攻堅精神、“三牛”精神等帶領着中華兒女們向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穩步邁進。新時代青年,應將精神文化作為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從中汲取奮進力量。以滴水穿石的勁頭、鐵杵磨針的功夫在青春的賽道上勤勉耕耘、砥礪奮進,以歷盡苦難而淬火成鋼的無畏之心為祖國的復興、家鄉的發展譜寫璀璨青春華章。

寫好調查研究的“實”字文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研究、思考、確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舉措,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任務新挑戰層出不窮,迫切需要調查研究來摸透實情、理清方向,黨員幹部要以目標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為牽引,全力寫好調查研究的“實”字文章,以調查研究地走深走實為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

堅持目標導向,深入基層察實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羣眾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場合,當着很多人的面會講出來的,而是要同他們身挨身坐、心貼心聊才能聽得到。黨員幹部要以問題為導向,帶着問題下、奔着問題去、拿着問題回,多到田間地頭、農家大院聊一聊、問一問、看一看,以腳步“沉下去”帶動問題“浮上來”。要堅決摒棄調研過程中的形式主義,諸如,相機快門一摁調研就完事了的“拍照打卡式”,去幾個“示範點”、問幾個“內部人”調研就止步了的“走馬觀花式”,等等,務必拿出“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堅決把羣眾的煩心事、鬧心事、揪心事一件不落、全面地登記在冊,切實走好發現問題的“最先一公里”。

堅持過程導向,全盤梳理出實招。調查研究不以問題的數量“論英雄”,而是以問題的質量“分短長”。黨員幹部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數量的多與少上,更不能陷入“問題數量越多調研效果越好”的誤區,我們既要看到問題也要看清問題更要看透問題,尤其是那些披着問題的“外衣”實際上卻是避實就虛、不痛不癢、濫竽充數的“偽問題”,要“不留情面”地堅決拿掉,那些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有一定相關性的要及時做好“合併同類項”工作,最終形成全面、精準、有的放矢的“問題清單”。同時,要練就“蹲下身子看螞蟻”的精細功夫,學會透過問題的現象看矛盾的本質,把納入清單中的問題再集中過一遍“篩子”,重點挖掘問題形成的深層次根源癥結,以此為突破口靶向發力,制定有針對性的方法措施,紮實走穩分析問題的“中間一公里”。

堅持結果導向,動真碰硬見實效。“一語不能踐,萬卷成空虛”,衡量調查研究開展得好不好不能只看調研次數、材料厚度,關鍵還是要看問題解決的效果、人民滿意的程度。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把調查研究的“重頭戲”放在解決問題上,堅決摒棄調而不研、研而不用的思維,以真抓實幹的拼勁、敢作敢為的闖勁,紮實做好調查研究的“後半篇文章”,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能解決的要當場解決,不再推諉,一時解決不了的要明確整改目標、完成時限,緊盯問題整改進度,定期瞭解整改完成情況,堅決不能出現“懸空擱置”“無人問津”的現象。同時,要做好由解決一個問題嚮明晰一類問題的引導工作,將解決問題過程中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為下一步科學決策、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依據,全力走實解決問題的“最後一公里”。

“四下基層”重在向“實”而行

“四下基層”是幹事創業、實幹興邦的重要法寶,是破解難題、推動發展的有效良方。廣大黨員幹部要用好“四下基層”工作法,為民而“下”,真“下”實“下”,狠下力氣破除為民服務的“梗阻”“沉痾”,以真抓實幹、常下常新的硬核擔當答好“一線考題”。

推“陳”出“新”不虛忙,以“零距離”宣傳宣講迴應關切、凝聚民心。只有在思想認識上達成共識,才能在執行落實上形成共振。新形勢下,要積極創新宣講方式方法,根據羣眾年齡結構、政策需求和接受特點送講上門,當好政策理論的“翻譯家”。一方面,將“天線信號”轉化為有聲書、好故事、快板書、微視頻、3D動畫、一圖讀懂等內容,持續做好線上宣講。另一方面,依託“專題黨課”“社區講壇”“鄉情懇談會”“炕沿兒課堂”“黨的聲音進萬家”等載體,黨員幹部主動走進社區網格、包保村莊、田間地頭、羣眾家中,採用大眾話、鄉土話、舉例子、順口溜等羣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表達形式,耐心講解講透,幫助羣眾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憂、在文化上解渴、在心理上解壓,促進全體人民緊緊團結凝聚在黨的周圍。

由“表”及“裏”不虛行,以“零盲區”調查研究收集民意、科學決策。調查研究是開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戰略的先手棋,貫穿決策鏈條始終。要緊扣大局,精準選題,確保站位高、方向準、主題新。將“荊棘塞途”、羣眾意見集中、長期打不開局面的地方作為重點“打卡地”,親臨其境“走流程”,收集影響為民服務的難點、堵點、空白點。堅持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問效於民,和羣眾圍坐在一起傾聽呼聲訴求,常態化開展“我為發展獻策”“我為惠民建言”等線上調研,充分掌握第一手資料,把情況摸透、把癥結找準。有針對性地開展“一對一”訪談,碰思想、揪問題、談舉措,凝聚“同題共答”的強大合力。同時,建立“調、研、用”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開展“回頭看”跟蹤問效,以高質量調研推動攻堅破難、創先爭優。

戒“淺”求“深”不虛談,以“零敷衍”信訪接待增進信任、化解民憂。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瞭解民情、集中民智、維護民利、凝聚民心的一項重要工作。要聚焦矛盾突出、信訪頻發的環節領域開展專題學習,熟知新政策新規定,提高做羣眾工作、定分止爭的工作本領。在接訪過程中,秉持“不迴避、不激化、不含糊、不厭煩、不上交”原則,把信訪人當家人,主動迎上去,用“一張笑臉、一把座椅、一杯熱茶、一句理解”,面對面地傾聽訴求,心貼心地身受同感,點對點地解釋政策法規,一體推進解決問題、幫扶救助、思想疏導等工作。帶着責任感和使命感接訴即辦、辦有迴音,力促案結事了、事心雙解,提高一次性化解率和羣眾滿意率,減少矛盾積累上行。

避“虛”重“實”不虛幹,以“零拖延”現場辦公履責於行、滿足民願。事實證明,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要聚焦黨員隊伍建設,樹立“干與不幹不一樣、幹多幹少不一樣”的考核導向。依託“先鋒入格”“立足崗位做貢獻”等活動,增強黨員幹部“吹哨報到”“民呼我為”“辦就辦好”的主動性。常把辦公桌搬到基層一線,對於能馬上解決的問題,以“小步快跑”的行動温暖羣眾;對於需“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問題,暢通綠色通道,為羣眾帶去“及時雨”“雪中炭”;對於關係羣眾切身利益又久拖未決的問題,現場研究,現場指導;涉及多部門的問題,採用現場“會診”、現場協調、現場協作的方式妥善處理;對於一時解決不了的複雜難題,現場列出問題清單,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限,並納入督查督辦和考核內容,全程跟進,一抓到底。以善始善終、善作善成的優良作風,觸達為民服務的“神經末梢”,紮紮實實地把枝葉關情的“關鍵小事”辦成“利民好事”,讓羣眾樂享“家門口的幸福”。

調查研究當有“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抓實抓細工作落實。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開展,調查研究是其中重要一環,入冬之際,廣大黨員幹部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態度着力推動調查研究工作走深走實,讓調查研究的惠民“暖風”吹進羣眾心中,暖心更暖情。

下沉基層察民情,時時放心不下的是“羣眾利益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牽掛。根深才能葉茂,本固才能枝榮。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時時放心不下”,放心不下的是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心不下的是老百姓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要始終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把羣眾呼聲作為“第一信號”,不“擺架子”,不“繞圈子”,不搞“掛名式”報到、拒絕“彗星式”走訪,要常懷着敬民之心、憂民之情下基層,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情關心羣眾疾苦,及時迴應、有效解決,把話説到羣眾“心窩子”,把事辦到羣眾“心坎上”,用“辛苦指數”換取羣眾的“幸福指數”。

提升能力聽民聲,時時放心不下的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擔當。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眉山永豐村考察時對鄉親們説,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一步步向前推進,全心全力把老百姓的事一件一件辦好,讓老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時時放心不下”,貴在“時時”,難在“時時”,有的黨員幹部不想攬事擔責,遇事習慣於照抄照搬、敷衍塞責;有的幹部面對工作任務能力不足,辦法不多,佔着位子卻挑不起擔子。黨員幹部身處服務羣眾的第一線,是為人民解難解困的急先鋒,要時刻提高自身知識儲備,在一件件小事、難事中磨練自己、提升自己,將責任擔當放在首位,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始終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策、行動有果。

主動下訪解民憂,時時放心不下的是“百年風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的憂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敢於直面問題、勇於修正錯誤,是我們黨的顯著特點和優勢。要把“羣眾需求”常放心中,俯下身子、放下架子、邁開步子,對短期能解決的問題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對需持續用力的問題以“釘釘子”精神久久為功。要將調查研究和經濟發展、基層治理、綜治信訪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系統梳理調查研究發現的問題、推動發展遇到的問題、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制定整改措施,一件接着一件辦、一錘接着一錘敲,加強跟蹤問效,定期督查回訪,真正讓調查研究之風送來人民羣眾的安居樂業。

調查研究要“紮下去”“面對面”“抓得實”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們黨的“傳家寶”。黨員幹部要紮實開展好調查研究,從“實”入手,訪民情、聽民聲、識民意,及時發現問題,從根源破解問題,讓決策符合民意,讓政策惠民利民,提升工作的成色和效果,以實際成效取信於民。

把雙腳“紮下去”,走入基層“大天地”。“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距離羣眾越近,距離問題的“旋渦”越近,越能瞭解真實的情況、問題的原貌,越能想出好辦法、找出實對策。黨員幹部要從辦公室的“方寸地”走出,走進基層的“大天地”,才能從圍着電腦轉向圍着羣眾轉轉變,從盯着材料看到了解新情況轉變,從間接聽民意到主動問民需轉變,真正下沉基層、走近羣眾,防止脱離實際、主觀判斷,及時找準問題、深入瞭解問題、迅速解決問題。黨員幹部要做到“步”向基層,也要做到“心”至基層,腳步向下,更要邁實步子;眼睛向下,更要看得仔細;明確導向,更要細化步驟,做到環環緊扣、步步深入,真正把雙腳“紮下去”,瞭解實情、開拓思路。

與羣眾“面對面”,聊出談心“暖氛圍”。黨員幹部倘若坐在辦公室裏,面對就只有令人抓耳撓腮的問題,如果沉到基層去,就能把問題看得更全、更深、更真,找準解決問題的方法。瞭解問題是什麼、怎麼辦,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走到羣眾家裏去,和羣眾同坐炕頭板凳,和羣眾“面對面”促膝談心,坦誠聊、耐心聽、敞開談,才能從羣眾的“話”裏聽出喜和憂、愁和盼,明確工作開展的方向,找準解決問題的方法。黨員幹部要把耳朵“豎起來”,把心向羣眾“貼近”,不能高高在上、冷眼不語,擺出“官老爺”的姿態,就會疏遠和羣眾間的距離。相反,如果黨員幹部能夠多進農家門、多坐小板凳,就能夠迅速拉近和羣眾間的距離,也能夠聽到羣眾心中的訴求、真實的感觸、眼前的困擾,在談話中愈談愈暖、摸清問題。

將目標“抓得實”,手握解題“公開講話”。把羣眾的問題解決好,是調查研究的旨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黨員幹部要在解難題、抓落實上下功夫,以苦幹實幹解決問題,做到紓民難、解民憂,以行之有效的舉措服務於民。無論是調查、研究,還是解決問題,黨員幹部都要站穩人民立場,自覺從羣眾的角度出發,找準解決問題的“切入口”,腳踏實地、躬身力行,及時高效地迴應羣眾需要。黨員幹部要把人民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好經驗、好做法總結起來,找準解決問題的“公開講話”,收集推動發展的“金點子”。對於羣眾提出的意見建議,黨員幹部要記在紙上,更要記在心上,要主動對標對錶、尋找差距,對於做得不足的地方“再回爐”,對於自己的知識空白“勤補課”,不因小而忽視,認認真真改、全力以赴幹,推動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

楓橋經驗:與時偕行當別具“楓”味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誠摯問候和熱烈祝賀,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60載春華秋實,“楓橋經驗”表現出的生命力經久不衰,通過理論和實踐的全面創新發展,更是形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細嚼慢嚥”上下功夫,讀懂“楓橋經驗”的“時代密碼”,感悟“黨味,情味,趣味”,勇做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開路先鋒,為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貢獻智慧和力量。

回顧過去,曾以“石破不可奪其堅”的理想信念,永葆忠誠底色的“黨味”。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楓橋經驗”,在穿越時空中歷久彌新,從“發動和依靠羣眾”到“把黨的羣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從“切實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到“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理想信念而奮鬥的身影前赴後繼。而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正是“楓橋經驗”得以萌發傳承和迭代升級的核心基因。廣大黨員幹部若在理想信念上不築牢根本,就會心無所安、神無所寄,要以理論武裝“凝心聚魂”,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做到“常修常煉、常悟常進”,增強歷史自覺,把牢正確航向。以嚴明紀律“激濁揚清”,對照黨章黨規黨紀,擰緊人生的“總開關”,牢記清廉是福、貪慾是禍。錘鍊“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忠誠信仰,不斷撣去思想上的灰塵,永葆政治本色。

立足當下,正以“踔厲奔騰永不羈”的幹事創業,篤行為民服務的“情味”。“楓橋經驗”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豐富發展,從遼寧瀋陽牡丹社區的“三零”工作法,到福建明溪縣“僑鄉楓橋”解紛工作法;從舟山的海上“楓橋經驗”到寧夏打造“塞上楓橋”,這一條條打通幸福的“民心路”,離不開為民造福的工作熱情和強大動力。廣大黨員幹部若是在幹事創業上不擔當作為,就會虛度光陰、荒廢事業,要不斷掌握新知識,開拓新視野。手有“金剛鑽”,才能幹好“瓷器活”,本着“缺什麼、補什麼”原則,補強本領短板,走好新時代的趕考之路。明白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自覺到基層一線練本身,到吃勁崗位壯筋骨,不做“温室花”,而去“墩墩苗”,要經常坐羣眾的“熱板凳”,算羣眾的“生活賬”,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為人民利益而奮鬥。

展望未來,將以“青春浩氣走千山”的工作作風,傳承創新發展的“趣味”。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紹興考察期間,專程來到楓橋經驗陳列館,瞭解新時代“楓橋經驗”創新發展情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對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廣大黨員幹部若是在工作作風上放大格局,就會不進則退、慢進也退,摒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躺平心態,積極主動轉變工作態度,以提升自我為目標,造福基層為目的,要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深刻把握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既要緊密結合實際,以解決羣眾問題為導向,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工作新路子,撬動基層社會治理“新支點”;也要加大創新探索力度,把“楓橋經驗”搬到“網上空間”,着力打造線上線下同步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畫好線上線下“同心圓”。

“處處志之”更“處處幹之”

《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努力成長為對黨和人民忠誠可靠、堪當時代重任的棟樑之才》,文章指出,當幹部就要幹事,就要創造業績,否則是立不住的。“處處志之”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意思是在各處做標記。幹部要真抓實幹,不僅要把為民之事“處處志之”,更重要的是要“處處幹之”,始終如一做事、竭盡為民辦事、踔厲奮發擔事,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奉獻,在新時代新徵程上留下無悔的奮鬥足跡。

“志之”於行“雖千萬人吾往矣”錘鍊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幹在“一處”紮紮實實始終如一做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強調“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所有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都集中體現在這個“幹”字。對黨絕對忠誠是幹任何工作的生命線,“把工作交給自己,把自己交給組織”才能心無旁騖,執着幹事。幹在“一處”就是忠誠,通過不斷學習提升鑄就堅定信仰,從靈魂深處對組織敬畏和服從,在艱苦環境的磨礪中盡顯本色;幹在“一處”就是擔當,幹從來不是掛在嘴邊的表態,而是腳踏實地的踐行,“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需要時刻接受實踐的磨礪和檢驗,在國家和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是非曲直面前旗幟鮮明,在利誘考驗中心有定力;幹在“一處”就是堅守,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自我修為的提升,需要不斷調整適應崗位需求,需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通過正確評估自己的能力特長,在人崗相適的崗位長期深耕並迸發出最大潛力。“每個人都了不起”無數黨員幹部長期耕耘的拼搏奮鬥,築起了忠誠擔當堅守的銅牆鐵壁,奏響了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如虹壯歌。

“志之”於心“一枝一葉總關情”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幹在“小處”心心念念竭盡為民辦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羣眾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實事;甚至遠處僻土深山的羣眾買不到燈泡、肥皂、針頭線腦之類的小事,得到我們的關心解決,也是好事實事。當幹部,只有一個宗旨,就是造福於民,“盡小者大,慎微者著”徒有凌雲之志而不善於從小事做起,將一事無成。被老百姓譽為“最美基層幹部”的一批批黨員幹部,就是懷着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摯愛,在改革發展的主戰場堅守着一件件耗精力、不顯眼的“小事”,在維護穩定的第一線堅持着一樁樁別人瞧不上、不願乾的“小事”,在服務羣眾的最前沿重複着一項項飽含認同感、幸福感的“小事”,紮根一線謀發展,甩開膀子幹實事,飽含一心為民的公僕情懷,用出色的業績、良好的形象凝聚了民心、贏得了口碑。不論大事小事,要幹就幹實事,有了這種志向,才能時刻以“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好乾部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善作小事,久久為功,以為民盡責的實際行動詮釋共產黨人的崇高情懷。

“志之”於責“男兒有求安得閒”練就堪當重任的過硬本領,幹在“大處”風風火火踔厲奮發擔事。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立志是一切開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習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語》發表短論:當幹部的,不能老是想着自己的升遷。“莫道昆明池水淺”,一個幹部,無論處在什麼崗位,只要心繫羣眾,都可以做出一番事業來。幹在“大處”要聚焦“國之大者”,越是國內外環境複雜多變,越是面對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就越要恪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樹牢嚴於律己、忠於職守的意識,依靠鬥爭贏得未來;幹在“大處”要做德才兼備的幹部,在新的趕考之路上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專業化幹部隊伍,塑造清清白白為官、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的幹部;幹在“大處”要肯幹能幹會幹,面對變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以滿腔熱血赴擔當使命,靈活運用新技術新手段,涵養幹大事的眼界和格局,大戰中踐行初心使命,大考中書寫奉獻擔當,用新眼光觀察問題,用新思路分析問題,用新辦法解決問題,創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漫畫〕“取景框”裏審閲“第一方隊”

“管黨員的黨員、管幹部的幹部、管人才的人才”,是組工幹部最準確的詮釋;“朝受命、夕飲冰,晝無為、夜難寐”,是組工幹部最真實的寫照。

“物有甘苦,嘗之者識;道有夷險,履之者知。”作為黨員幹部的“排頭兵”,組工幹部要站穩“第一方隊”,要“照鏡子”“正五官”,將自己放入“取景框”,接受人民的“審閲”。

2023-11-2208:42上傳

下載附件(416.56KB)

把取景框對準“學習之姿”,用心“學理論”、精誠“淬黨性”,接受人民的“政治審閲”。“政治上的堅定,源於理論上的清醒”,講政治、強黨性是組工幹部之“魂”,理論學習是“凝神聚魂”的“源頭活水”。習近平總書記反覆要求,在理論學習上,要捨得花心思、花時間、花精力,要形成習慣、形成自覺、形成風尚,要活到老學到老、不能做“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桃花源中人。殷切教導的背後藴含着豐富的理論學習之法,廣大組工幹部要牢記總書記的話,認真學習黨的理論,在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中全面準確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精神實質、實踐要求,燒旺“信念烈火”,淬鍊“赤膽忠心”,深刻領會“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到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信仰堅定、立場明確、方向不改,不斷提升政治素養,夯實思想根基,在彌補知識“盲區”中跟上黨中央要求、時代前進步伐和事業發展需要。

2023-11-2208:42上傳

下載附件(479.39KB)

把取景框對準“行動之貌”,常破“心中賊”、勤撣“身上塵”,接受人民的“作風審閲”。“澆風易漸,淳化難歸”,作風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的重要源泉。古語云: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廣大組工幹部要謹記“不慮於微,始成大患;不防於小,終虧大德”的道理,常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古訓自我警示,在小節中彰顯黨性、體現原則、展現人格。要力戒“虛、浮、飄”的不實之風、“躲、怕、推”的不為之風、“庸、懶、散”的享樂之風、“寬、鬆、軟”的奢靡之風,始終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常做“政治體檢”,勤掃“思想灰塵”,不斷校正人生追求,提升思想境界,拋棄私心雜念,將各項紀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做到“氣正”“心正”“身正”“行正”,成為“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人民公僕。

2023-11-2208:42上傳

下載附件(758.97KB)

把取景框對準“實幹之態”,挑起“千鈞擔”、紓解“煩心事”,接受人民的“服務審閲”。“羣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羣眾辦實事,要紮紮實實,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廣大組工幹部要俯身向下,以“四下基層”工作為抓手,實幹為民、造福於民,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第一職責、第一目標,聚焦人民羣眾的“憂心事”“煩心事”“糟心事”,將“我為羣眾辦實事”作為常態化、長效化的日常行為,以“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態度找準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弄清楚羣眾需要什麼,我們能作什麼,主動為羣眾提供“上門服務”“跑腿服務”“代辦服務”,讓“所需”和“所能”精準匹配。不斷髮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拿出真抓實幹的工作態度、鼓足一抓到底的工作勁頭,聚焦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羣眾訴求一件件收集,建立詳細的清單台賬,力爭一件一件解決好、落實好,以實實在在的業績贏得人民口碑。

把羣眾在心中“置頂”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後恢復重建工作説了這樣一句話,“共產黨是為人民服務的黨,永遠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老百姓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簡短的話語,飽含着中國共產黨人對人民最莊重的承諾、最堅定的宣示。各級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這份初心和職責,恪守“人民至上”的座右銘,時刻把羣眾在心中“置頂”,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履職盡責,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把羣眾冷暖在心中“置頂”,將心比心紓民憂、系民情。“為政之道在於安民,安民之要在於察其疾苦。”民生實事是連接黨心民心的重要橋樑,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往往就是由衣食、住房、養老、就醫、教育等一件件關鍵小事匯聚而成。要多帶着感情走入羣眾家門、走下田間地頭、走進大街小巷,與羣眾同坐一條凳、同飲一壺茶,掏心窩子向羣眾問問家長裏短、聊聊柴米油鹽,羣眾對冷暖甘苦的感受最直接最直觀,只有腳沾泥土、紮根基層、貼近羣眾,才能真正明白羣眾缺少什麼、需要什麼。要始終把百姓事當作自家事來對待,將心比心感悟民之盼憂、以情共情體會民生疾苦,着力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現實最直接的“急難愁盼”問題,真正讓羣眾日子好起來、笑容多起來、心頭暖起來。

把羣眾意見在心中“置頂”,撲下身子察民聲、順民意。“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現實中,個別幹部喜歡以“長官意志”代替“羣眾意見”,對羣眾聲音“選擇性屏蔽”,不怕羣眾不滿意、就怕領導不注意,如此脱離“民聲”必然會遠離“民生”。羣眾“臉色”是檢驗工作最準的“晴雨表”,羣眾不滿意,就説明工作有差距。要多關注羣眾怎麼説、少關心上級怎麼看,積極撲下身子向羣眾問計、同羣眾商量,善於從羣眾智慧中找到破解難題的“最優解”,努力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羣眾心坎上。要敢於以羣眾“異見”為鏡,照出在民生保障、服務質效等方面工作的差距與不足,從羣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着手,往羣眾意見最集中的環節着力,拿出實招硬招把羣眾意見轉化為羣眾點贊。

把羣眾利益在心中“置頂”,真抓實幹利民生、聚民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為羣眾謀幸福,核心就在“實”,提出的目標、實施的抓手、幹事的作風等等,都必須實實在在,摻不得半點水分。要樹牢羣眾觀點、站穩羣眾立場,“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堅決以羣眾利益為重、以羣眾期盼為先,始終同羣眾站在一起、幹在一起、想在一起。要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把為羣眾辦實事、辦好事作為一種價值追求,甘抓不顯山不露水但利民惠民的“冷門事”,誰捂着“烏紗帽”為己做官,誰又拎着“烏紗帽”為民幹事,羣眾看得清楚、心中有桿秤。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實打實地幹、硬碰硬地辦,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解決問題雷厲風行、見底見效,切實用辛苦指數增加羣眾的幸福指數。

山河無恙烽煙滾滾頌英雄

當地時間11月22日上午,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裝殮儀式在設於韓國仁川的一處臨時安置所內舉行。25位長眠在異國他鄉的英靈將在家鄉同胞親人的迎接下,踏上魂歸故土的旅途,回到闊別已久的祖國懷抱。

七十多年前,200多萬名英勇的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衞國,他們中的一些人把生命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上。如今,山河已無恙,英雄歸故鄉。當代青年在緬懷先烈、歌頌英雄的同時,更要用心瞭解革命烈士的生平事蹟,賡續傳承英雄身上的光輝品質,厚植愛國信仰、賡續奮鬥情懷、砥礪團結力量。

厚植“人民戰士驅虎豹,捨生忘死保和平”的愛國信仰,高舉青年心繫家國、胸懷天下的先鋒旗幟。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無論是信念如鋼鐵、捨身堵住槍眼的黃繼光,還是堅定如磐石、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雲;無論是血灑清川江、用血肉之軀捍衞鋼鐵運輸線的“登高英雄”楊連第,還是奮戰長津湖、為保家衞國拼盡最後一滴血的“爆破大王”楊根思。英雄們用驚天地、泣鬼神的恢弘壯舉,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向全世界昭示了中國人不可侮辱、不畏艱難的尊嚴和意志。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方能行穩致遠。在這場跨越時空的團圓中,青年人要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旗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美援朝精神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主動肩負起講述革命先烈事蹟的使命,以實際行動銘記崢嶸歲月、傳承紅色血脈、堅定文化自信,涵養忠誠愛國、胸懷天下的赤子之心,讓英雄們身上湧現出來的崇高品質永不磨滅、歷久彌新。

賡續“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隻手擎”的奮鬥情懷,點燃青年矢志拼搏、砥礪前行的燎原星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烈士們的功績彪炳千秋,烈士們的英名萬古流芳。在這場“立國之戰”中,197653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透過歷史的眼眸,我們彷彿看到了蔓延在鬆骨峯、長津湖、砥平裏、上甘嶺的烽火硝煙;“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高聲吶喊,時至今日也時常在耳畔迴響;“在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和平的陽光”,先輩們對祖國未來的美好憧憬,我們依然記憶猶新。今天的中國,國泰民安,盛世亦足以告慰先烈英靈。展望未來,吾輩青年當常有“斯為泰山而不驕”之謙遜、錘鍊“爾為川穀卻不驚”之沉穩,還需心有丘壑、眼存山河,在拼搏進取、砥礪奮進中接下英雄們交託的歷史“接力棒”。要將“書翻千秋史,談盡古今愁”的學習態度內化於心,把“揮毫萬山紅,舉臂託飛舟”的實踐本領外化於行,時刻保持懷抱夢想、腳踏實地的精神風貌,從“英雄回家”中汲取精神動力,點燃當代青年實幹奮鬥的璀璨星火。

砥礪“一聲呼叫炮聲隆,翻江倒海天地崩”的團結力量,澆築青年眾志成城、萬眾一心的戰鬥堡壘。從上甘嶺戰役中“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到羅盛教跳入冰窟、勇救落水兒童時的義無反顧,再到志願軍戰士撤離朝鮮時與父老鄉親們的依依惜別。英雄們與朝鮮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如同漫山遍野的花朵,美麗綻放、純潔無瑕;他們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團結精神,就像一首慷慨激昂的戰歌,指引着這羣“最可愛的人”向着勝利不斷前進。歲月悠長,山河已無恙,硝煙散盡是曙光。先烈們用血肉之軀,為億萬華夏兒女澆築起了“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堅固堡壘。當代青年身逢偉大時代,要深知當前和平環境和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始終心懷對革命先烈的感恩之心,守護“軍民一家親”的魚水深情、賡續“齊心團結緊”的優良傳統、凝聚“一起向未來”的時代力量。堅持在融會貫通、知行合一上下功夫,通過強化歷史學習、探訪革命前輩、祭掃烈士陵園等方式,爭做抗美援朝精神的堅定守護者和篤行傳承者,淬鍊英雄正氣、鑄就青年鐵魂。

上好“三堂課”讓“愛國紅”成為青春底色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以法治方式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開展,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深入實施和取得實效提供有力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説,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做好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不懈上好歷史課、思政課、實踐課,引導廣大青少年涵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初心,立志氣、強骨氣、築底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接續奮鬥。

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不懈上好歷史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立“刺破青天鍔未殘”的志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共產黨黨史的學習,歷史是一面鏡子,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本質就是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高度統一。從屈原抱石投江到董存瑞捨身炸碉堡,從岳飛精忠報國到錢學森艱難回國,從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艾青的“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愛國主義是貫穿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少年有志慕軻雄,十載潛心黃卷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將愛國主義精神貫穿到整個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推動歷史英雄人物進教材,讓愛國主義成為歷史課堂的主旋律,帶領廣大青少年深刻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歷史事件中體驗愛國情懷、凝聚強國力量、答好時代“考卷”。

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不懈上好思政課,以思育魂,以政立人,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一個國家的進步,鐫刻着青春的足跡;一個民族的未來,寄望於青春的力量。培養有愛國情懷、有擔當精神的新時代青少年,是思政課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辦好思政課,要堅持守正創新,不斷改善課堂教學狀況、優化教學模式、拓寬教學內容,防止形式化、表面化。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使愛國主義成為廣大青少年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力量,進一步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廣大青少年把愛國之情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

愛國主義教育要堅持不懈上好實踐課,為學之實,固在踐履,築“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底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古往今來,一代代有志青年不懼生死、前赴後繼,為國分憂、為國解難,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魯迅先生在《導師》中寫道:“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利用“重走紅軍長征路”“參觀革命紀念館”“學習雷鋒好榜樣”等實踐活動,構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以行促學,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讓廣大青少年走出教室,切身感受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來之不易,培養廣大青少年的社會責任感,讓愛國主義教育為廣大青少年奮鬥前行的道路點亮航標。

“點”上發力為基層治理賦力增效

20世紀60年代浙江楓橋幹部羣眾創造了“楓橋經驗”。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楓橋經驗”是中國基層社會治理的一面旗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鬥寶貴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徵程上,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履職為民,堅持守正創新,把準關鍵點,找準切入點,落準着力點,為基層治理賦力增效。

以“黨建引領”為“關鍵點”,在“築牢堡壘、建強隊伍”上發力,為基層治理“強引擎”。黨的XX大報告指出,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要治理好,關鍵要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始終牽住治理的“牛鼻子”,始終將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貫穿於基層社會治理的全過程,築牢基層治理“紅色堡壘”。一個支部一盞燈,一名黨員一面旗。要築牢支部堡壘,從鄉村“楓橋經驗”到城市“楓橋經驗”,從“一地之計”上升為“長治之策”,“楓橋經驗”是案頭書、枕邊書,要把“楓橋經驗”作為常學深學的“活教材”,加強黨建引領,強化黨組織設置,創新黨員活動,將黨建與治理深度融合,激活基層“紅色細胞”,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戰鬥堡壘,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效能;要建強幹部隊伍,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武裝黨員幹部,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想在前、幹在前、衝在前,用赤誠踐行“楓橋經驗”,推動基層治理走深走實。

以“履職為民”為“切入點”,在“身入心至、即事即辦”上發力,為基層治理“提温度”。今年是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60週年。“楓橋經驗”跨越一甲子,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不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不變而永葆生機活力。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履職為民守初心,做到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繪濃基層治理的“幸福底色”。要走好羣眾路線,胸懷“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情懷,調查研究向下,現場辦公向下,走千家、進萬户,在羣眾家中多坐坐、多聽聽,在感情上貼近羣眾、思想上尊重羣眾,熱心幫助羣眾排憂解難,架起服務羣眾“連心橋”;要服務不缺位,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願望,以“案無積卷”的責任心,抓住多樣訴求,紛繁矛盾糾紛,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細辨曲直、理清脈絡,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以“馬上就辦”的承諾、“辦就辦好”的力度,定了就辦、即事即辦、真抓實幹,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出成效,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以“源頭化解”為“着力點”,在“持續鞏固、創新深化”上發力,為基層治理“增質效”。“楓橋經驗”推行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新模式,推行源頭問題“一線辦”,因不斷髮展而歷久彌新,其巨大生命力在基層治理創新。聚焦實踐,要持續發力抓源頭治理,擦亮基層社會治理的“金字招牌”。要做“活”德治,積極構建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做“實”自治,在村民自治、社區治理、糾紛化解等城鄉社會治理過程中,讓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判、事事有人管,做“嚴”法治,增強羣眾法治意識,引導羣眾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確保平安不出事;要守正創新建模式,立足“源頭化解”,面向市域、鄉村新領域,不斷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保障下傾,豐富實踐載體,強化智慧賦能,突出治理效能,以人民滿意為價值追求,創新“黨建+基層治理”模式,不斷髮展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走好新時代“楓橋路”。

“楓橋經驗”與時俱進歷久彌新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親切會見了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為基層社會善治的一面旗幟,“楓橋經驗”隨着時代變遷,仍然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持續綻放着耀眼的基層治理智慧之光。廣大黨員幹部要持續在基層踐行“楓橋經驗”的治理智慧,豐富“楓橋經驗”內涵,拓展“楓橋經驗”外延。

堅定一切行動跟黨走的治理核心,續寫“制度優勢”新篇章。滄海橫流顯砥柱,萬山磅礴看主峯。堅持和發展好黨建統領這個核心是“楓橋經驗”長興的基因密碼,可以説其成功的背後正是因為當地持續堅定地強化黨的領導地位,保證了長期的制度優勢。從配優配強兩委班子,到“黨建到台前、支部到一線”,都是黨建統領、制度賦能的生動體現。各級黨委要深刻認識班子作為領頭羊的旗幟作用,班子選配要看重基層所急需的矛盾調解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示範帶頭能力,讓幹部能力轉變為治理效力。同時,黨建支部到前線,就是要將黨建工作延伸到各行業、各領域,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旗幟作用,引導廣大基層黨員幹部投身基層一線實踐,彰顯黨員幹部在鄉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要建實黨建品牌,將“黨建+”的形式、內涵不斷拓展,讓“黨建統領、多元共治”貫徹到各個領域,並持續迭代升級,保證以“黨建新”引領“治理興”,將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持續轉變成為治理優勢。

築牢一切工作為人民的治理基礎,樹立“就地化解”新範例。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楓橋經驗”保持常進常新的重要祕訣就在於其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初心沒變,從羣眾中汲取治理智慧,又反哺羣眾以幸福生活,讓羣眾嚐到“高效治理甜味”。一方面黨員幹部要走實羣眾路線,擺正“國小生”心態,深入到羣眾智慧的集中地、閃耀處去真心求教、耐心學習、細心品味,擺脱“官架子”,拒絕“做樣子”,徹底破除幹羣關係的“心理壁壘”,多拜讀羣眾作答的基層治理高分答卷,看透其中藴含的方法精髓。另一方面通過“積分制”“院壩會”等品牌載體漸進引導人民羣眾把自身擺進去、把集體裝心裏,鼓勵羣眾“志願意識”,尊重羣眾“首創精神”,適度引入獎懲制度,從面子和裏子出發,激活羣眾參與自治的原生動力,深度激發羣眾主人翁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持續拓展“就地化解”的時代新範例。

堅守一切進步在創新的治理理念,繪就“三治融合”新畫卷。“楓橋經驗”成為新時代“中國之治”名片的關鍵就在於堅持守正創新,同時創新也成了楓橋經驗的典型特性。“數智楓橋”以數字賦能提升自治效能、“平安樂巡”以志願服務激發德治活力、“共享法庭”以送法到家強化法治力量……新時代的“楓橋經驗”持續堅持改革創新,湧現出了一批“楓橋經驗”的“三治融合”新案例,並將社會治理拓展到經濟、生態、文化等各領域,不斷豐富實踐載體、創新應用場景、拓展工作成果,讓“楓橋經驗”持續迸發強勁生命力。立足基層治理現狀,着眼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廣大黨員幹部賡續傳承好“楓橋經驗”,就要主動承擔歷史責任、主動迎接未來挑戰,不斷解放思想、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在大膽實踐中摸索基層治理更好路徑,結合時代特性找準“三治融合”平衡點,推動自治德治法治三者實現更高層次的有機融合、相互促進、共助和諧。

“四下基層”答好為民服務“最優解”

學習推廣“四下基層”優良傳統是第二批主題教育的重要抓手。黨員幹部要堅持落實好“四下基層”制度,深入基層一線調查研究、放下架子觸碰矛盾、撲下身子解決問題,在“四下基層”中答好為民服務“最優解”。

瞄準“四下基層”之靶心,在“聽民所呼、答民所應”中辦實事、解難事。為民之心,貴在以心換心。毛澤東同志曾經講:“酸菜裏面出政治”。俗語中也有云:“當官不為民作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酸菜也好、紅薯也罷,柴米油鹽的事也就是千家萬户的事,是老百姓最關心最實在的事。當幹部的不能只在機關衙門裏弄“擺設”,更要深入基層中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到羣眾身邊聽取民間疾苦聲、解決百姓愁盼事,把“米袋子”“錢袋子”的問題向羣眾講清楚、道明白。要學會“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拿出“公僕”該有的樣子,虛心向羣眾求教、耐心為羣眾求解,當好黨的“小喇叭”與羣眾“知心人”,使黨的政策“聲”入人心,把羣眾關切事落在實處,以“無我”之態贏得羣眾之“贊”。

號準“四下基層”之心脈,在“為民請命、為民分擔”中走在前、幹在先。“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黨員幹部只有身先士卒領着幹、以身作則當模範,才能“喚醒工農千百萬,同心幹”。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黨員幹部要做一馬當先的“領跑者”、公而忘私的“奉獻者”,在為人民服務中夙夜在公、鞠躬盡瘁,把羣眾的冷暖視作自己的安危,把羣眾的幸福當作自己的追求,和人民羣眾“心心相印”“打成一片”。要堅持調查研究和現場辦公下基層,敢於接“燙手山芋”、巡“第一線索”,不做隔岸觀火、坐而論道的“空談客”,而做俯身幹事、以身作則的“實幹家”,於細微處見真章,在“解剖麻雀”中理出工作頭緒、發展思路、解題良方,盯住羣眾關心的現實問題一件一件辦、一任一任幹,不斷提升服務人民的質量和成效。

立準“四下基層”之座標,在“與民同舟、與民同甘”中破難題、攻難關。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基層治理“上接天線、下通地氣”,無論是振興鄉村、還是治理城市,無論是規劃管理、還是文明創建,方方面面都是為了羣眾、依靠羣眾,羣眾有意見是正常的,羣眾中有矛盾和利益訴求,恰恰正是黨和政府做好工作的出發點和突破口。黨員幹部要始終與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利用“板凳議事”“小院座談”多與羣眾交心、多聽羣眾意見,通過信訪接待下基層熟悉羣眾、親近羣眾,在百姓家長裏短、鄉言俚語中蹲點問診、跟蹤把脈,把矛盾化解在羣眾身邊,真心實意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在理順羣眾利益訴求中找到完善基層治理“公開講話”。

解鎖“英雄密碼”汲取榜樣力量

今年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七十週年,也是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骸歸國安葬的第十年。11月23日,第十批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國。忠魂已去,精神長存。作為黨員幹部,要向英雄們學習,解鎖英雄們背後藴藏的對黨忠誠、拼搏向上、甘於奉獻的精神密碼,汲取愛國信仰、擔當情懷、為民之情,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號巨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解鎖“對黨忠誠”的信念密碼,汲取“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一定要銘記烈士們的遺願,永誌不忘他們為之流血犧牲的偉大理想。”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方能行穩致遠。向英雄、先烈致敬,廣大黨員幹部要聽黨話、跟黨走,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旗幟,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美援朝精神的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論述,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要始終不忘初心和使命,不斷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始終沿着黨的正確指引聞令而行,以愛國奮鬥的一腔熱誠奮力書寫新時代新徵程上的最美華章。

解鎖“拼搏向上”的鬥爭密碼,汲取“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擔當力量。生命的可貴不言而喻,可革命先烈們將生死置之腦後,以血肉之軀抵抗敵人的槍炮,用自己的生命守護後輩的和平。毛岸英同志義無反顧奔赴戰場,將自己年輕的生命留在異國他鄉;鬆骨峯上炮火紛飛,英勇的三連堅守陣地抵抗敵軍衝鋒,這些最可愛的人們頑強拼搏,鑄就了革命英雄主義的精神豐碑。廣大黨員幹部,在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時,不能做只想往上走、不願向下看,只想出彩風光、不想出力擔當的“假把式”幹部。要培養鬥爭精神,主動到改革發展的主戰場,攻堅克難的第一線,當好為民服務、為國盡力的“勤務員”“孺子牛”。要面對挑戰不退縮、面對挫折不氣餒、面對困難不躲閃,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在新徵程中接續奮鬥。

解鎖“甘於奉獻”的敬業密碼,汲取“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人民力量。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是由於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才形成了同仇敵愾、戰勝一切困難和強大敵人的無窮力量,才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保家衞國的壯烈歷史畫卷充分印證了“軍隊打勝仗,人民是靠山”。廣大黨員幹部身逢偉大時代,要更加主動把握歷史機遇,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羣眾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研究,傾聽羣眾呼聲,瞭解羣眾訴求,熱心解決羣眾難題。要堅持問題導向,始終把羣眾放在心上,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憂羣眾之所憂,幫羣眾之所需,不斷提高人民羣眾的幸福感。

讓綠水青山成為美麗中國的“見證者”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深化和拓展生態文明建設,讓環境質量改善取得顯著成效,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堅持信念引領,在生態思想上“下實功”,描繪環境保護的“底色”。生態文明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讓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和諧共處、良性互動、持續發展。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依託豐富的生態文化,始終增強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資源環境相協調。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從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是以實踐為紐帶的互為對象性存在的統一體”觀點出發,明確提出“堅持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指導我們以堅定的信念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堅持把綠色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以貫之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牢“不負青山”的價值觀念,讓綠色生態理念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堅守制度護航,在生態保護上“用實策”,增添和諧共生的“成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從頂層設計到基層治理齊發力,堅定綠色生態保護理念,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以系統思維推進生態保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增添綠色“底色”和發展“成色”。保護生態環境、實施綠色行動,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增強政策的調節作用,通過生態環境保護在考核中的應用,加強環境監測、統計、信息機制與能力建設,促進生態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讓生態文明理念在人民心中“生根”。保持敬畏自然、尊重環境之心,依託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落實生態環保舉措,廣泛開展環保志願服務活動,踐行低碳生活方式,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讓植樹造林、護綠興綠成為一種自覺行動。

堅定奮發作為,在鄉村建設上“出實招”,提升幸福生活的“亮色”。打造山清水秀、生態宜居鄉村,要持之以恆、踏踏實實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綠色轉型,讓羣眾享受到更多的“生態價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思想共識,動員全社會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形成綠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國土綠化,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形成人人蔘與、人人負責、人人享有的良好局面,做生態文明建設的“捍衞者”“先行兵”。深入挖掘潛力、講好鄉土故事,探索生態旅遊發展道路,推進綠色產業發展,將生態資源優勢與產業發展結合起來,讓綠水青山的“高顏值”引來“八方客”,變“綠水青山”為“金山銀山”。讓天藍水碧、山青嶺秀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生態“亮色”,繪就行山繞水、鳥語花香的美麗鄉村畫卷。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協同發展,生態文明之“花”處處盛開,使祖國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鄉村振興:逐“綠”天下捨我其誰

11月16日,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讓鄉村成為生態宜居的美麗家園,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既是時代的呼喚,也是人民的期盼。基層幹部當“勇挑重擔”,以“學”“幹”“為”三字箴言,演繹逐“綠”天下,捨我其誰的鄉村振興“新史詩”。

“黨建引領”孕育“綠色蝶變”,橫平豎直勾勒“學”字箴言,演繹“逐綠而行,捨我其誰”的鄉村振興“新史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提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通過污染防治攻堅戰、藍天碧水保衞戰、“廁所革命”等一系列舉措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羣眾生命健康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生活幸福感顯著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奮進新徵程,廣大基層幹部要繼續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不斷強化“黨建引領”的作用,堅持“生態之山”與“經濟之山”雙峯聳立,以“行穩致遠”的決心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為人民羣眾留住“水韻鄉愁”,讓“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的人居美景作為和美鄉村的“標配”,做到點“綠”成金、逐“綠”而行,推進濕地保護、“口袋公園”等綠地建設,讓人民羣眾生活更加舒心,幸福日子更可持續,推動“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升級進階”。

“鄉間小路”巧變“致富新路”,筆鋒遒勁勾勒“幹”字箴言,演繹“點綠成金,捨我其誰”的鄉村振興“新史詩”。“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鄉村要振興,產業要先行。產業振興是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農民富裕的可靠保證。在產業發展的道路上,廣大基層幹部要剔除“趕考惰氣”,堅持“實”字當頭、“幹”字為先,以“一山接連一山找”“一户緊挨一户尋”“一本典籍疊加一本典籍查閲”的精神,一錘接着一錘敲、一仗接着一仗打、一張藍圖繪到底,讓“小特產”成為“終端貨”,促進“深山瑰寶”變成“致富名片”,打造價值鏈、增值鏈、產業鏈“三鏈並進”,形成鏈條完整、產業豐富、效益聯結的融合發展新格局,從而助力農民增收、農業增產、農村增美。在產業“強鏈”“壯鏈”的“趕考”中,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膽識和氣魄,戰艱鬥險、永不停歇,精心作答“時代問卷”,呈現“百花齊放春滿園”的產業振興場景,努力考出人民滿意的高分成績,助力鄉村振興在嶄新的賽道上“加速奔跑”。

“人才雁陣”飛入“和美鄉村”,方中藏圓勾勒“為”字箴言,演繹“伴綠而生,捨我其誰”的鄉村振興“新史詩”。“功以才成,業以才廣。”如今,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道民生“新考題”,在波瀾壯闊的鄉村振興征程中,廣大基層幹部要立足本土經濟發展現狀,不拘一格招引人才,讓具有開拓精神、實幹能力、奉獻情懷的人才成為新型“鄉土工匠”,以“視民之不安,如疾痛在乃身”的愛民情懷投身鄉村振興實踐之中,形成“人才雁陣”。要想激發出人才的創新之力,基層幹部還要當好“勤務員”,立足崗位實際盡心盡力為人才辦實事解難題,着力解決好“新農人”在教育、醫療、社保、就業、住房等方面的操心事和煩心事,不斷增強鄉土人才的幸福感,以看得見摸得着的精細服務温暖人才,讓他們紮根基層,賦能鄉村振興。

“四下基層”要將“人民”置頂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堅持黨的羣眾路線的生動寫照,是福建各級黨組織做好羣眾工作的“公開講話”。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學習“四下基層”藴含的羣眾立場觀點方法,深刻領悟“何以為公”的思想內核,牢牢把握“人民”關鍵詞,將“人民”置頂,以亮眼答卷作答“以何為民”。

緊緊依靠人民,在民之所向、行之所往中凝聚“人心齊,泰山移”的奮進力量。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正如,從湖南沙洲的“半條被子”到淮海戰役的“小推車”,從太行絕壁上一錘、一釺鑿出的紅旗渠到新時代脱貧攻堅取得的偉大勝利。我們不難發現,緊緊依靠人民,是我們實現一個又一個“不可能”,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的力量源泉,是黨同人民羣眾血濃於水關係的生動寫照。恰其時,黨員幹部要想在大有可為的新時代大有作為,就要緊緊依靠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憂人民之所憂,行人民之所往,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向羣眾學習,拜羣眾為師,沾滿泥土芬芳“氣息”,深挖羣眾智慧“富礦”,從羣眾中獲取“金點子”“良方子”,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匯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之力。

時時想着人民,在念茲在茲、須臾不忘中厚植“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的赤子情懷。“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黨員幹部踐行“萬家憂樂到心頭”的為民初心,就要順應民意、合乎民心,不斷滿足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根本需求。要始終站穩人民立場,心中裝着人民心,手中抓着人民事,把羣眾的“民聲呼喚”作為民生工程的“風向標”“指南針”。要發揚“四下基層”的優良傳統,做到羣眾聚焦點在哪裏,工作現場就在哪裏,羣眾的問題在何地,工作現場就在何地。要堅持從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着手,下最大決心、盡最大努力、花最大力氣,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一年抓成效,不斷積小勝為大勝,讓羣眾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着的實惠。

事事為了人民,在真抓實幹、篤行不殆中扛起“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擔當。幹事擔事,是幹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從“一個都不能少”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一個都不能掉隊”的共同富裕。實踐充分證明,真抓實幹是我們黨應對挑戰、開拓進取,不斷取得新勝利的重要保障。“大道至簡,實幹為要。”前行路上,黨員幹部要知責於心、擔責於身、履責於行,樹起“公僕樣”、立牢“公僕志”,義無反顧擔起事事為了人民的責任,為羣眾解決一道道“難題”,幹成一樁樁“實事”。要常思為民宗旨,將“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羣眾的“關鍵小事”當作自己的“心頭大事”,切實解決羣眾的急難愁盼和微小心願,用“辛苦指數”換取羣眾的“幸福指數”。

〔漫畫〕喚醒“方誌典籍”做“溯源型”新農人

11月16日,第22期《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係》。文章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鄉村振興,基層幹部任重道遠。要想找到鄉村振興深入發展的“新思路”,就要研讀經典,在“方誌典籍”中把準“文旅之脈”、循跡“物產之蹤”、探得“共富之道”。唯有將“典籍智慧”爛熟於心,方能引領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6天前上傳

下載附件(206.58KB)

踏遍千山萬水,循跡文化魂脈、喚醒沉睡資源,追本溯源託舉文旅融合聚寶盆。“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方誌典籍”中不僅記載了鄉村物產的“體”“形”“貌”,也記載了其“魂”“脈”“韻”。廣大基層幹部要以“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吃苦精神熟讀“方誌典籍”,從中尋覓埋藏於“深山之中”的美景、解鎖隱藏於“百歲老人”人生軌跡中的“民俗文化”,將那些帶有特色地貌特徵和濃郁人文風情的“文旅元素”串點成線、連線成面,開發出一條集鄉村美景、地貌雅態、人文美景於一體的生態文旅線路,再依託大數據、雲計算等現代技術進行“線上文旅線路”展示,讓“方誌典籍”中的萬千風情成為人民眼中的“詩和遠方”,為人們留住一方詩意棲息之所。

6天前上傳

下載附件(260.77KB)

訪遍千家萬户,尋覓物產蹤跡、挖掘深山瑰寶,溯流從源託舉產業振興聚寶盆。“充貢賦者,微物必詳,經見聞者,所知皆記。”“方誌典籍”是一座“富礦”,內含豐富的物產資源和生物品類,是特色產業的“搖籃”,更是“土特產”品牌溯源與推廣的“着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要振興”,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創造核心產業鏈是產業振興行穩致遠的保障。廣大基層幹部要走出“辦公室”,帶上“讀書筆記”,親身入山林,尋訪特色物產蹤跡。要一步一個腳印挖掘“深山瑰寶”,還要將“典籍語錄”融入產品“説明書”,將“小特產”打造成“可溯源”“無公害”的鄉土品牌。在土特產的“品牌化”創建之路上下硬功夫,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做到“紮根本地找亮點”“跳出本地看本地”,踏上“大數據”的快車,讓鄉村特產乘“數”而起,成為連通鄉村產業鏈條的“密匙”,助力更多有特色、有認可度、有競爭力的“金字招牌”脱穎而出,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6天前上傳

下載附件(621.22KB)

造福千萬農民,涵養和美民風、探出致富新路,正本清源託舉鄉村振興聚寶盆。習近平總書記説,“我無論走到哪裏,第一件事就是要看地方誌,這樣做,可以較快地瞭解到一個地方的山川地貌、鄉情民俗、名流商賈、桑麻農事,可以從中把握很多帶有規律性的東西。”廣大基層幹部要深入方誌典籍之中,找到“物產符號”、運用“歷史典故”、解鎖“發展規律”,將“典籍智慧”運用到和美鄉村的構建之中,要把準新時代人民羣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重需求,從“方誌典籍”中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讓傳統技藝重煥生機、對古宅、古物等歷史遺存要做到“修舊如舊”、傳承創新,為羣眾提供喜聞樂見、富有農耕農趣農味、體現和諧和順和美的鄉村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斷推進和美鄉村建設走深走實。還要在推動鄉村物產服務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交互融合中助推具有一技之長的農民進行“職業化”蜕變,不斷強大“造血功能”,繪製環境美、風氣正、人心齊的和美鄉村新畫卷。

重温“人才九條”解鎖鄉村“聚才之道”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1982年3月至1985年5月,習近平同志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書記期間,推出廣招賢才的“人才九條”,為當地發展破局開路。40年後的當下,“人才九條”對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仍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重讀細悟“人才九條”,應精準把握其核心要義,基層黨組織要立足本地實際,巧繪人才“引育留”工筆畫,解鎖藏於“人才九條”的“為”字真諦,讓鄉土人才“想為”“能為”“敢為”,解鎖鄉村“聚才之道”。

築巢引鳳“不拘一格降人才”,以“唯才是舉”的魄力引才,讓鄉土人才“想為”。“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人才是強國之根本、興邦之大計,也是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人才九條”中的第二條“大膽起用和廣泛接受各種人才”,基層黨組織要聚焦本地發展實際和地方人才規劃,善遞“橄欖枝”,不拘泥於人才的背景、受教育情況、成長環境,將那些懂管理、抓項目、愛農村的複合型、專業型人才引入廣袤鄉村;還要通過深化黨建聯建、遴選農業產業帶頭人等形式多維發力,實現“以才引才”,讓更多人才紮根鄉村、服務鄉村;對於那些出門在外的“有為青年”,要立足“農村新貌”“返鄉創業典型案例”“紮根鄉村先進模範”等宣傳,借力“水韻鄉愁”引雁築巢、引雁歸巢,讓有知識、有情懷的青年人才願意回到家鄉,成為貢獻桑梓的新型“鄉土工匠”,不斷延伸引才觸角,充分發揮聚才效能,持續為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培根固土“匠心獨運育良才”,以“千淘萬漉”的苦心育才,讓鄉土人才“能為”。習近平同志在正定時曾支招:堅持常抓不懈的原則,老、中、青、幼立體開發,建立多級梯形人才隊伍,使適用之才源流不斷、常用不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建立起一支高素質人才隊伍,要想真正激發出“鄉土人才”之力,基層黨組織要多措並舉、健全機制。要構建多層次、多種類、有側重的鄉土人才培育體系,聚焦種植、養殖、產業經濟等發展,需求以“現場示範”“定向培養”“師徒機制”等方式,不斷加大對農村專業技術人才,生產經營管理人才培育力度,培養出“職業新農人”“科技新農人”;還要在“培養機制”“評價機制”上下苦功,為有突出技能貢獻的鄉村人才優先提供項目申請、金融貸款、技術培訓等支持,不斷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以完善合理的鄉村人才評價機制激發鄉土人才幹事創業的熱情,為鄉村振興聚人氣、增活力、添動力。

金石為開“情真意切留賢才”,以“協同共富”的誠心留才,讓鄉土人才“敢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國以才立,業以才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而艱鉅的工程,需要久久為功,不斷克難攻堅。要繪好“留才”工筆畫,就要遵循“真實、務實、能落實”的原則,做到“實事求是、量力而行”。要全面理清本地產業基礎、人文歷史、生態環境等現有資源稟賦,為人才搭建幹事創業的“舞台”,為人才開出“有什麼,用什麼”、“宜什麼,幹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的“支持清單”,用特色產業鏈條激活“人盡其才”的“一池春水”,讓鄉土人才收穫成就感,願意紮根廣袤鄉村、一展平生所學。基層黨組織還要對鄉土工匠精細服務,做到“大處着眼、小處入手”,緊盯教育、醫療、住房、出行等人才關注的事情,真心實意搭“天梯”、蓋“暖窩”、優“港灣”,實現地區高質量發展與人才建功立業的雙贏。

調查研究要往“心”裏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作為黨員幹部,要學好調查研究這門“必修課”、練好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精心”謀劃準備、“細心”剖析根源、“走心”轉化成果,讓調查研究更好地服務科學決策、服務人民羣眾。

“精心”謀劃準備,讓調查研究重點聚焦。實踐證明,有的放矢事易成,無的放矢事難成。因此,調查研究必須要以深入思考為前提,帶着問題和目標開展調查。在進行調研之前,黨員幹部必須先心中有底,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調查的內容是什麼。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深入基層,及時全面掌握各地區、各行業領域對社會發展、經濟建設以及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意見看法,從中找準前行方向和定位,敢於向懸而未決的老問題、難以治本的新問題、誘發衝突的隱患問題開刀,把解決問題的訴求聽清楚、把各類矛盾的堵點弄明白,全面、準確、深透地瞭解第一手資料,形成以民意為導向,上下協同、相互協作的調研破題解題主攻方向。

“細心”剖析根源,讓調查研究摸透實情。破解難題是檢驗調研工作的“金標準”。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要解剖麻雀、抽絲剝繭,找準問題根源,提出解決辦法,把落點始終放在“為民”上,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檢驗調查研究的成效。要加強研究分析,在個性中歸納共性,從苗頭中洞見趨勢,堅持系統思維,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係,在調查研究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要善於運用“解剖麻雀”的調查方法,採取正反比較、覆盤剖析等方式,由表及裏,盡心盡力地開展研究分析,弄清問題的性質,分析問題的癥結,增強看問題的眼力。

“走心”轉化成果,讓調查研究提質增效。成果轉化是檢驗調研實效的“公開講話”。要將調研成果上升為推動發展的實招硬招,將“問題清單”轉化為“成果清單”,確保調研工作出真招、見實效。要建立問題清單,明確解決措施、責任單位和完成時限,跟進推動問題解決。與此同時,不斷建立健全調研成果應用轉化機制,推動調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決策部署、工作舉措、制度機制和政策文件,助推工作提質增效。要把羣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記在心上、掛在嘴上、落在手上,用心用情用力瞭解羣眾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痛點、難點、堵點,切實解決,落實到位,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

“點上發力”讓調查研究“環環相扣”

科學謀劃工作需要以調查研究為基礎,抓住問題癥結要結合調查研究的資料,推動工作落實要提升調查研究成果的轉化率。可以説,工作的進展、事業的進步都離不開調查研究。第二批主題教育與基層、羣眾的聯繫更加緊密,黨員幹部要把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練好,真發現問題、真解決問題,推動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緊抓“需求點”,要常下基層、深入一線。如果不深入基層,只是坐在辦公室裏看材料、想辦法,瞭解到的問題、想出來的辦法必然會和基層的實際情況產生偏差,在決策上也做不到“對症下藥”,甚至還可能出現南轅北轍的情況。要避免辦法失靈、決策失準,就必須常下基層、深入一線,以“腿勤”拓展範圍,以“腦勤”拓展思路,把基層的真實情況映入眼簾,對羣眾的具體訴求聽之不忘,確保問題“一個不少”地被“打撈”起來。在開展調查研究前,黨員幹部要“備好課”,要把去的地方具體情況瞭解清楚,對當前存在的一些問題要羅列好,在“下基層”後核實情況、瞭解印證,出行不倉促,備課更充分,能夠確保在開展調研時更有效率,更快更準發現問題,把握調查研究的“主動權”。

緊抓“關鍵點”,要深入實地、細觀癥結。調查研究不是“走馬觀花”式地“逛”,也不是“目光一掃”地“看”,更不是“偏聽偏信”地“知”,如果腳步如風、目難聚焦、只聽彙報,調查研究便失去了其本該有的意義。調查研究不能盯着“盆景”看,挑着“路線”走,如果只顧自己的“體驗感”,而不細看問題、細觀癥結,就不可能抓住問題的本質。因此,黨員幹部要把自己當成羣眾中的一員,走好羣眾路線,到羣眾家裏和羣眾多嘮嗑,和羣眾同坐板凳多談心,當好羣眾的傾聽者,讓羣眾在嘮嗑中説説煩心事,在談心時説説心中願,真誠地和羣眾做朋友。黨員幹部要在調查研究中密切和羣眾之間的聯繫,多跑幾趟、多問幾回,問細一點、聽細一些,把問題了解透、收集好。

緊抓“着力點”,要把握方法、推動解決。找對了方法,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如果方法找錯了,再使勁也極有可能徒勞無功。推動調查研究的成果轉化,關鍵在於做好“研究”這個環節,只有把收集到的資料進行系統梳理,對問題進行全面透析,才能按圖索驥找對方法。黨員幹部要把問題分門別類,對不同類的問題進行“抽絲剝繭”,通過認真分析、細緻思考,找準問題的癥結。要做到“向深處挖”,把問題的“根”挖出來,不能只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也不能“想當然”地拍腦門、定調子,要把問題的思路梳理清楚,把問題的對策研究透徹,還要在不同的思路中反覆比對,找出能快速高效解決問題的“最優解”。研究問題也要從實際出發,堅持是什麼問題開什麼“方子”,聚焦問題緊抓癥結,找準解決問題的抓手,切實做到迴應羣眾訴求、提升工作成效。

“四下基層”要帶上“三字錦囊”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第二批主題教育在基層開展,與羣眾聯繫更直接,羣眾期待解決的問題更具體。青年幹部要帶上“三字錦囊”深入基層、走近羣眾、破解難題,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抓出質量、取得實效。

帶上“心”字錦囊,一心為民下基層。自古以來,多少志士都以天下為己任,常懷赤子之心,為民謀福祉,保國安民。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鄭板橋的“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都充分展現了愛民心聲。青年幹部要學會用羣眾的語言和羣眾打交道,通過聊天式、談心式的方法打開羣眾心扉,讓羣眾講出心裏話,用赤誠之心換取百姓真心。人民至上,執政為民。廣大青年幹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為民服務宗旨,堅持從小事做起,實事求是,真抓實幹,真正把羣眾急難愁盼問題解決到心坎上。青年幹部要不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認真對待基層的每一個問題、真心對待每一名羣眾、用心對待每一項基層工作,竭盡全力為民辦實事、真心實意為民辦好事。

帶上“勤”字錦囊,勤學苦練在基層。基層是改革發展的主戰場、保持穩定的第一線、服務羣眾的最前沿,也是情況最複雜、矛盾最突出、條件最艱苦的地方。“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青年幹部的技能是不斷磨礪出來的,本領是不斷錘鍊出來的。青年幹部要擔大任、幹大事、成大業,就需要到基層一線去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要能吃苦、敢吃苦、想吃苦,涵養出“自找苦吃”的精神,保持平和心態,苦中作樂。要加強實踐鍛鍊,提升服務意識,沉到基層一線去,同基層幹部羣眾一起摸爬滾打、經風雨、練筋骨。要在實踐中幹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精一行,在為羣眾辦實事中彌補知識空白、經驗盲區和能力弱項。要將壓力化作動力、把苦幹變為巧幹、難點幹成亮點,努力成長為人民羣眾心中的好乾部、能幹部、真幹部。

帶上“實”字錦囊,真抓實幹利基層。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倡導“四下基層”,推行“四個萬家”“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等優良作風,讓幹部在基層一線幹中學、學中幹。“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利民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原則,基層工作體現在一件件具體的民生實事中。青年幹部要善於結合工作實際加強學習,要做到學以致用,努力使自己真正成為業務工作的“活字典”,以己之力為民服務。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察實情、辦實事、説實話,從實事中為民謀利益,從實幹中彰顯青春魅力。在基層工作眼睛要看向羣眾、身子要撲近羣眾,真心誠意幫助廣大人民羣眾“富口袋”又“富腦袋”,努力確保每一項利民惠民政策都能落到實處,努力成長成才助力基層發展。

〔漫畫〕掌“訣竅”繪“楓”景

“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楓橋經驗是基層社會治理的生動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新徵程上,廣大黨員幹部應牢記囑託,深入學習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內涵要義,掌好基層治理“三訣竅”,繪就新時代別樣“楓”景。

3天前上傳

下載附件(325.75KB)

訣竅一:堅持“黨建引領”,找準治理方向,繪就一心向黨的靚麗“楓”景。欲築室者,先治其基。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徵。堅持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必須在黨建引領中凝聚力量,充分發動羣眾、凝聚羣眾、組織羣眾,繪好黨羣齊心“同心圓”,提升基層“綜合戰鬥力”。當前,隨着國家的迅速發展,基層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變化,亟需突出政治引領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強化黨組織對基層事務的領導,以高質量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廣大黨員幹部應堅持把黨的領導與“楓橋經驗”緊密結合,找準治理方向,在基層工作中創新工作方法,將黨建工作與具體業務相結合,促進基層工作強盛發展,繪就一心向黨的靚麗“楓”景。

3天前上傳

下載附件(286.48KB)

訣竅二:堅持“三治合一”,提升治理效能,繪就善治善為的亮麗“楓”景。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定星盤”。最大限度地將矛盾風險防範化解在基層,亟須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基層治理體系。自治能夠有效激發羣眾的主人翁意識,將羣眾擰成“一股繩”。法治可以保障羣眾合法權益,維護基層社會的穩定與發展,為基層築牢“防護網”。德治具有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力量,助力破解基層治理中深層次的問題與矛盾,“三治合一”有效激發基層發展活力。廣大黨員幹部應創新羣眾工作方法,用好“屋場懇談”“圍爐夜話”等載體,調動羣眾的積極性、主動性,使羣眾成為矛盾化解和基層自治的主力軍。同時,善於運用法治思維與德治思維相結合的方式提升治理效能,解決羣眾的“煩心事”“揪心事”“傷心事”,實現“以法安天下”“以德潤人心”,繪就善治善為的亮麗“楓”景。

前天17:21上傳

下載附件(849.99KB)

訣竅三:堅持“人民至上”,提升治理温度,繪就不負人民的美麗“楓”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讓人民羣眾生活更加富裕、更加幸福,不僅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情懷,更是一種使命。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使命之魂就在於堅持人民主體性,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這要求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堅持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當好“人民公僕”,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夠堅決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克己奉公,多做奉獻”,用心用情為人民羣眾辦實事,提升治理温度,用務實之舉温暖民心、贏得民心、凝聚民心,繪就不負人民的美麗“楓”景。

品味“文化底藴”赴約“溯源之旅”

“中國學是歷史中國之學,也是當代中國之學。”11月24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國學大會·上海論壇致賀信。在賀信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有文明的互鑑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廣大黨員幹部當用心品味“文化底藴”赴約“溯源之旅”,真正在飲水思源、沿流求源、源遠流長中讓文化根脈傳承絃歌不輟。

“飲水思源”共鳴“歷史迴響”,赴約“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源之旅。溯歷史的源頭才能理解現實的世界。歷史的浩瀚永遠值得我們用心領略、盡情徜徉。當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文物館,跨越時空同歷史“對話”,在我們面前,或是一本字跡斑駁的竹帛、或是一面巧奪天工的畫扇、或是一塊記錄時光的碎片、或是一篇洋洋灑灑的詩文,心中瞬時湧起千萬種思緒,這些燦若繁星的文化瑰寶,不僅鐫刻着上下五千年“我們”走過的路,也藴藏着“我是誰”的歷史答案。廣大黨員幹部當“飲水思源”共鳴“歷史迴響”,始終以尊崇心探尋傳統文化之源、以敬畏心探尋文物價值之源,既要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中拓展知識的維度、瞭解歷史的深度,更要主動盤點地區“資源家底”,不斷推開“宣傳之窗”讓更多人品鑑文物、感受歷史,共同赴約“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源之旅。

“沿流求源”追尋“時代印記”,赴約“鑑往知來譜新篇”的傳承之旅。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識當今的中國。從“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到“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説,從“農耕文明”沉澱的智慧結晶,到“孔孟之道”啟迪的處世哲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藴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沁潤到了一代代華夏兒女的血液基因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精神內核和氣韻風骨,這對於解決現實問題更有着重大意義和價值。廣大黨員幹部當“沿流求源”追尋“時代印記”,一方面要帶着問題向歷史、向書本、向時代“求答案”,另一方面更要在民族的發展進程中,從重大事件、非凡突破、偉大跨越中汲取精神滋養,始終展現艱苦奮鬥、勤勞儉樸、精益求精、開拓進取等鮮明特質,真正淬鍊當代幹部的底氣、骨氣和志氣,赴約“鑑往知來譜新篇”的傳承之旅。

“源遠流長”砥礪“守正創新”,赴約“滿眼生機轉化鈞”的綻放之旅。有文明的互鑑才能實現共同的進步。在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鑑,既能碰撞出“火花”,更能增進情誼、凝聚共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自古有着“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理念,有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謙遜,有着“兼容幷蓄,海納百川”的胸懷,有着“守正創新,篤行致遠”的追求,這些都能賦予我們強大的力量,指引着我們在正確的航道上堅定向前。廣大黨員幹部當用心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熱忱推介中國的“文化名片”,大力實施“請進來”與“走出去”工程,在新時代不斷拓展中華文化的內涵、創新文化的表達形式,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化的魅力,真正赴約“滿眼生機轉化鈞”的綻放之旅。

選調札記:重温“甲子歲月”學習“楓橋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親切會見了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勉勵他們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楓溪潺潺,紅葉勝火。“楓橋經驗”跨越一甲子,在繼承中傳承與發展,其內涵不斷豐富提升,是基層治理的“法寶”。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作為一名選調生,我時刻將“楓橋經驗”作為“掌中寶”“枕上書”,將一篇篇關於“楓橋經驗”的學習資料變成“電子文檔”存入收集,將這一智慧“揣進口袋”。對這一經驗“解剖麻雀”,才能“學以致用”,變等“楓”來為乘“楓”飛,不斷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築牢“紅色堡壘”,在“踏泥土、走泥路”中打通“最後一米”,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幹作風夯實黨建根基。“郡縣治,則天下安;基層治,則百姓安。”楓橋鎮楓源村創新探索黨建統領鄉村治理,建立黨員結對聯繫制度,讓每個黨員聯繫6户至7户村民,黨員“入户問診”、羣眾“開門請診”,形成了心連心的基層社會治理場景。“楓橋經驗”之所以歷久彌新,最關鍵在於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種腳踏實地的優良作風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走實了羣眾路線。“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為了深知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我經常到田間地頭“看一看”,到老鄉家中“坐一坐”,搬起板凳同人民羣眾“嘮一嘮”,讓人民羣眾認識我們,才能找我們辦事,進而做到服務羣眾“零距離”,讓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切實造福基層羣眾。

匯聚“多方合力”,在“共參與、同管理”中嚐盡“酸甜苦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進取精神厚植民生情懷。“多士成大業,羣賢濟弘績。”近年來,在浙江湧現出“紅楓義警”“烏鎮管家”等一大批有影響力的“楓橋式”社會組織,這些“民間隊”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依靠羣眾就地化解矛盾是“楓橋經驗”的精髓所在,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關鍵所在,這樣做既能解羣眾所思、所盼、所想,及時就地化解矛盾問題,又能洞悉社情民意、聽取意見建議,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作為選調生,我們要打開“共建共治共享”的心胸格局,以“化解一件矛盾糾紛等於化解一件訴源、一件訪源、一件案源”的理念中匯聚“多元力量”,圍繞教育、醫療、就業、住房、養老等羣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基層向人民羣眾“求醫問藥”、走訪相關部門和民間組織“尋求良方”、深入社區和服務一線“問計問策”,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奉為圭臬,用“小切口解決大問題”,探索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推動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新時代網上“楓橋經驗”。

力促“三治融合”,在“謀新法、開新局”中激活“一池春水”,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探索姿態續寫治理華章。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作為選調生,我們要解鎖“1+1+1>3”的基層治理效能,就要積極構建“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將“自治”“法治”“德治”結合起來,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工作原則,充分踐行到日常工作之中。我從實踐中獲悉,要想真正走入羣眾之中,就必須“眼裏有羣眾”“心中系羣眾”,積極推動成立“羣眾調解小組”,讓羣眾自發解決“家庭矛盾、鄰里糾紛”等問題,做到充分依靠羣眾,放手發動羣眾;對於重難點問題,在羣眾需要法律、規則需求的時候,對他們伸出援手,努力推動基層形成“辦事依法、解題用法”的局面,找準“突破口”,既“依法辦事”又兼顧“地域風情”,在“情”與“理”之間實現“羣眾參與、人民閲卷、成果共享”,讓“楓橋經驗”在新時代的基層社會治理中行穩致遠。

“四下基層”:羣眾聲裏唱“新聲”

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藴含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工作思想,是堅持人民至上的生動寫照。廣大黨員幹部要牢牢把握“四下基層”的深刻內涵,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主動走到基層一線,在羣眾的諸多“聲音”中集眾家之所願,唱響新的基層“協奏音”。

推動方針政策下基層,心貼羣眾爭做“宣傳員”,在促膝攀談中唱響“惠民聲”。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推動羣眾瞭解大政方針、把握大局的基本途徑,也是推動政策理論“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手段,方針政策如果宣傳落實不到位,就會淪為“空中樓閣”,不僅堵塞連接羣眾的“最後一公里”,更會讓羣眾“叫苦不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廣大黨員幹部要把自己當作屋檐下的一隻“雨燕”,找準落實宣傳工作的“切入點”和“着力點”,練好“説學逗唱”基本功,學好“土味十足”家鄉話,主動走到田間地頭,敲響羣眾“家門”為羣眾解惑答疑,用“大白話”解讀好“細政策”,用“身邊事”闡明“大道理”,把黨的方針政策從“聲邊”傳到羣眾的“身邊”,在一言一語中讓羣眾“心中有數”,切實把羣眾的埋怨變為惠民利民“實舉措”。

推動調查研究下基層,腳沾泥土爭做“聯絡員”,在擔當實幹中唱響“應答聲”。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吸納真知灼見、凝聚眾智的重要方法,更是推動工作求真務實、呈現實效的強大引擎。調查研究不深刻不到位,不僅會讓工作陷入“隔靴搔癢”的窘境,還會讓羣眾質疑工作開展不真不實、不穩不牢,降低羣眾信任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廣大黨員幹部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腳沾泥土”當成“家常便飯”,把自己當作“國小生”,把農村當作“大課堂”,把羣眾當作“土專家”,主動深入基層一線調研產業發展、基層治理、鄉風文明、民生保障等重點工作存在的問題,在家長裏短中調查“真情實意”,在你來我往中研究“民間土方”,在羣眾質疑中解決“疑難雜症”,用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提高羣眾信任感,把羣眾的質疑聲轉化為“民生考題”的滿意答卷。

推動信訪接待下基層,躬身入局爭做“調解員”,在紓難解困中唱響“鼓掌聲”。信訪接待是黨員幹部聯繫羣眾的“連心橋”,是基層開展工作的重要切口,信訪接待開展得不實不牢,羣眾的呼聲就無法及時傳遞,羣眾的殷殷期盼就不能及時迴應。廣大黨員幹部要有時刻把人民羣眾放在心上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以“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深深關切、“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初心,有效暢通羣眾訴求通道,把羣眾工作送到“家門口”,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回去辦”為“馬上辦”,讓羣眾呼聲被及時瞭解、讓羣眾困難被及時解決,聚焦羣眾所思所想所求,在匯“民聲”中解“民憂”,進一步讓智慧奉獻於羣眾、力量根植於羣眾、情感融匯於羣眾,切實把羣眾最強烈的呼聲轉化為督促鼓勵各項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最熱烈掌聲和最激情吶喊聲。

推動現場辦公下基層,“俯下身子”爭做“辦事員”,在服務羣眾中唱響“幸福聲”。基層一線是摸準實情、發現問題、解決難題的“最優解”,是推動為民辦實事一貫到底的“好方法”,如果羣眾辦事需要“找上門”“排好隊”“回去等”,羣眾對我們的工作就會有更多的批評和不理解。廣大黨員幹部要有不做“官老爺”,甘做羣眾“勤務員”的工作態度,置身事內、放低姿態、撲下身子、挽起褲腿,主動走到羣眾面前為羣眾提供服務,用好羣眾對我們開展工作的批評和建議,以現場“會診”“開方”“抓藥”的形式對突出重點問題現場“治療”,把“開會現場”變為“治病現場”,有效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短板,做到發現問題在一線、化解矛盾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進一步提升羣眾“幸福感”。

〔漫畫〕調查研究“攻關指南”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的務實舉措,也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題中之義。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開展,其覆蓋範圍更廣、涉及人員更多、與羣眾聯繫更密切、待解決的矛盾問題更復雜,必須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持續在“深實細準效”上攻關突破,才能確保調查研究捉到“活魚”、見到成效。

指南一:“求深”忌淺,深入基層把準脈。嚴格落實黨中央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要求,撲下身子、沉到一線,深入農村、社區、企業、醫院、學校、“兩新”組織等基層單位,把脈問診、解剖麻雀,進行問題梳理、難題排查,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前天09:36上傳

下載附件(666.8KB)

指南二:“求實”忌虛,實事求是察民情。發揚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改進調研方式,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多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和單位調研,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情關心羣眾疾苦,善於換位思考,準確瞭解羣眾的所憂所盼。

前天09:36上傳

下載附件(506.13KB)

指南三:“求細”忌粗,細緻入微尋良方。圍繞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堅持眼睛向下、腳步向下,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少看花瓶盆景,多看後院角落,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幹部羣眾表揚和批評都要聽,掌握全面情況,真正把情況摸實摸透。

前天09:36上傳

下載附件(472.67KB)

指南四:“求準”忌偏,對症下藥治頑疾。聚焦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用好問題清單,善於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梳理癥結、分析矛盾,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抽絲剝繭、解剖麻雀,揭開矛盾問題的“廬山真面目”,找到解難紓困的“妙策良方”。

前天09:36上傳

下載附件(530.14KB)

指南五:“求效”忌浮,真抓實幹促發展。注重調研成果轉化運用,在調查的基礎上深化研究,提高調研成果質量,切實把調研成果轉化為解決問題、改進工作的實際舉措,變“問題清單”為“履職清單”,以羣眾看得見的變化、摸得着的幸福,迴應黨和人民的期待,切實發揮以研惠民、以研資政作用。

前天09:38上傳

下載附件(526.99KB)

撥“弦”定“譜”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

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27日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戰略實施以來,思想認識、生態環境、發展方式、區域融合、改革開放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我們要繼續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再接再厲,久久為功,以“綠水青山”為“弦”、以“科技創新”為“音”、以“統籌協調”為“譜”,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華麗樂章。

要以綠水青山為“弦”,撥動新時代“長江之歌”的動人旋律。長江,全長6300多公里,流域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長江經濟帶覆蓋沿江11省市,橫跨我國東中西三大板塊,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生態地位突出,發展潛力巨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步入新時代,我們想要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要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更加堅定以綠水青山為“弦”,撥動新時代“長江之歌”的動人旋律,讓綠水青山奏出生態、經濟、社會的“三重奏”,使長江經濟帶成為生態文明建設舞台上的“領舞者”,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要以科技創新為“音”,支撐新時代“長江之歌”的激昂節奏。不久前,在湖北武漢舉辦的首屆東湖論壇上,“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協同配合”成為高頻詞,折射出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協同配合日益密切。在發展的征程上,科技創新已然成為新動力,面對新時代的挑戰與機遇,我們更要積極開闢發展的新領域、新賽道,讓科技創新的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才能為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沿江地區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產業基礎,這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們要善用這些優勢,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在新時代的旋律中,長江經濟帶正高歌猛進,而科技創新正如同樂章中的明亮“音符”,為這首“長江之歌”注入着強大的活力與激情。

要以統籌協調為“譜”,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華麗樂章。長江經濟帶的涵蓋範圍廣泛,涉及多個省市,因此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的理念顯得尤為重要。隨着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不斷深入,沿江各省份之間的聯繫更為緊密,因此,更要堅持系統觀念,增強區域交通互聯性、政策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執行協同性,如此才能更好地貫徹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壓實沿江省市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確保工作落實落地。同時,我們唯有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合理確定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才能同心協力,共同擔當,守土有責、守土盡責,進而實現“一張藍圖繪到底”。因此,我們必須要以統籌協調為“譜”,整合好沿江各省市的力量,才能攜手共進,同心同德,奏響新時代“長江之歌”的華麗樂章,助力長江經濟帶風勁潮湧萬象新。

黨員幹部要走好“四下基層”路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具體實踐。廣大黨員幹部要堅定不移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大力傳承弘揚“四下基層”優良作風,主動深入基層、深入羣眾,察實情、出實招、解難題,在基層考場答好“羣眾考題”,以“四下基層”的實績實效增強人民羣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以羣眾需求為導向,走好理論宣講之“路”。“四下基層”把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作為重大任務。理論宣講承載着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的重要使命,是凝聚起幹部羣眾思想共識的橋樑紐帶。廣大黨員幹部要立足基層實際,堅持“羣眾想聽什麼,理論宣講就講什麼”,聚焦人民羣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以羣眾需求為導向,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根據不同羣體的“不同口味”量身定製宣講“菜單”,不斷提升理論宣講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比如,羣眾關心“共同富裕”,我們就講“協調發展”;羣眾關心“生態環境”,我們就講“綠色發展”;羣眾關心“民生福祉”,我們就講“高質量發展”,通過講羣眾的“急難愁盼”讓理論宣講更“入人心”。要聚焦羣眾聽得懂、記得住、用得上,多講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家鄉話”,以更加“接地氣”的表達方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活講透,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講清楚講明白,將“深道理”講成“家常話”,不斷增強理論宣講的“親和力”“感染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以發現問題為目標,走好調查研究之“路”。調查研究下基層是“四下基層”的重要路徑,同時也是提升履職本領、改進工作作風、做好本職工作的有力舉措。調查研究查的是“真”問題,廣大黨員幹部要念好“調”字訣,奔着問題去、揪着難題抓,聚焦主責主業,避輕就重、避虛就實,緊盯那些“停留在筆頭、擱置在案頭”的突出問題,多層次、全方位、廣渠道深入調查瞭解真實情況,充分掌握新鮮的“第一手”資料,以“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實幹作風確保“調”之有物。發現問題是前提,分析問題是關鍵。廣大黨員幹部要在“研”字上下“真功”,聚焦“深”研究,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對調研中發現的問題,以“解剖麻雀”的嚴謹態度進行深入細緻分析,通過歸納分析等手段找準解決一類問題的一般規律,在“解剖一個問題”中推動“解決一類問題”,以“問題癥結找準”來提高調查研究“含金量”,切實把“四下基層”轉化為傾聽真實聲音、汲取智慧力量的過程。

以解決問題為關鍵,走好信訪接待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羣眾工作,要通過信訪渠道摸清羣眾願望和訴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舉一反三,加以改進,更好為羣眾服務。”信訪接待下基層作為“四下基層”的重要舉措,是化解矛盾糾紛的“最七年級公里”。廣大黨員幹部要涵養“俯首甘為孺子牛”的為民情懷,把信訪羣眾當“家人”、把羣眾訴求當“家事”,堅持好、運用好、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不僅要敢進“信訪户”,更要多解“棘手事”,對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要現場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不僅要耐心疏導、解釋清楚、求得理解,更要明確時限、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及時把信訪苗頭解決在萌芽狀態,通過高效化解矛盾糾紛來換取羣眾“滿意度”提升。要充分發揮多方力量,打好積案化解“組合拳”,主動與基層幹部和人民羣眾“並肩作戰”,變“單打獨鬥”為“聯合出擊”,集中力量凝聚起解決問題的強大合力,共同推動各類信訪案件化解在基層源頭,切實把“四下基層”轉化為密切聯繫羣眾、積極辦實事的過程。

以為民服務為宗旨,走好現場辦公之“路”。羣眾在哪裏,我們工作的聚焦點就要在哪裏;問題在什麼地方,我們工作的現場就應該在什麼地方。現場辦公把破難題、促發展,辦實事、解民憂作為重要內容,是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增進幹羣關係、檢驗幹部基層治理能力的“經驗交流”。廣大黨員幹部要緊扣羣眾所需、所盼、所想,深入羣眾、融入羣眾,用起而行之的力度主動走出“辦公室”“文件堆”“工作羣”,把“辦公桌”搬到羣眾需求最強烈、問題最緊迫、矛盾最突出的地方,把服務送到羣眾“家門口”,在“面對面”現場辦公中打通服務羣眾“最後一米”。要站穩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意願,把羣眾關心關注的“心上事”作為現場辦公的“上心事”,第一時間迴應羣眾訴求,在“現場擺攤、現場把脈、現場會診”中為羣眾辦實事解難事,推動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一線,力爭用遇事“一次都不用跑”的成效來提升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要把羣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現場辦公實效的“標尺”,主動向人民羣眾徵求意見建議,不斷提升現場辦公的質量和水平,切實把“四下基層”轉化為幹部建新功、百姓得實惠的過程。

讀懂“楓橋經驗”的“善治密碼”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並勉勵大家再接再厲,堅持和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為推進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用好“楓橋經驗”把“善治”落到基層的每一個角落,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也是做好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行動指南”,要堅持和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用心用情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切實把工作做到羣眾的心坎上,以黨員幹部的“用心程度”換取人民羣眾的“幸福指數”。

要堅持黨建領航,堅定善治“主心骨”增強基層凝聚力。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縱觀“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的先進事蹟,共同特點就是堅持黨建引領不動搖。黨建是“善治”的政治靈魂和根本保障,堅持和發展“楓橋式工作法”要把黨旗插在基層治理的最前沿,牢牢抓住“黨建”這個“主心骨”,建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發揚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以支部“聚心”增強基層治理凝聚力,以黨員“示範”增強基層組織力,區分農村和城市,學校醫院、機關單位和“兩新”領域,更加註重分類指導和精準施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以“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拓展延伸,有力推動黨建工作和基層治理同頻共振、互動共融。

要堅持依靠羣眾,驅動善治“動力源”,提升基層戰鬥力。基層治理事關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最核心的關鍵在於做好“人”的工作,必須要把這個龐大的羣體動員起來,發揮羣眾的首創精神,點燃基層治理“一池春水”。要做好“個別人”的工作,基層治理處理的是羣眾的“內部矛盾”,涉及老百姓的“家長裏短”,處理問題必須要慎之又慎,不能和羣眾站在“對立面”,要坐在一條凳子上溝通,站在維護羣眾利益的立場上處理糾紛、化解矛盾,解開思想疙瘩、拉近溝通距離;要發動“大多數”這個重點,羣眾的力量和智慧是無窮的,做好基層的事情就是要發揚羣眾的首創精神,弄明白羣眾的所思所想、所急所需,主動走到羣眾中去辦實事、解難題,從服務“大多數”的行動中掌握工作方法,支持羣眾創新實踐,為羣眾幹事搭建舞台、提供平台、打造展台,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讓更多智慧經驗競相奔湧驅動“善治”滿園春色。

要堅持活學活用,促進善治“見成效”,激活基層親和力。把“楓橋式工作法”用活用好就是要用心用情拉近和羣眾之間的距離,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基層治理連着“千家萬户”,大到事關民生的“衣食住行”小到一顆釘子的“雞毛蒜皮”,都是人民羣眾最關心的事情,要解決這些“急難愁盼”事達到“善治”的目的,必須要在找準羣眾工作的“切入點”和“落腳點”上下功夫,始終把尊重羣眾作為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原則,在日常加強溝通交流中拉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正視羣眾工作中的難點和堵點、痛點,敢於直面羣眾訴求、疑難雜症,以“解疙瘩”的行動打動人,以“疏堵點”的奔波感染人,始終深入羣眾、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幹實事,把羣眾的難事辦成,把羣眾的好事辦好,實字為要、幹字當頭,在真抓實幹中擔當基層“善治”的“排頭兵”。

繪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風采圖”

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會議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戰略實施以來,思想認識、生態環境、發展方式、區域融合、改革開放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發展質量穩步提升,發展態勢日趨向好。繪就“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風采圖”,要以發展與保護“共主題”、創新與融合“同執行”、實效與長效“一齊抓”,實現“長江萬里東注,曉吹卷驚濤”。

發展與保護“共主題”,以“綠色生態”助力“金色發展”。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得到轉變,二者不再是一組“對立衝突”的矛盾,而是擁有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共主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當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係,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同樣需要以“綠色生態”助力“金色發展”。“竭澤而漁”的發展是短視的,“透支環境”的發展是錯誤的,當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並駕齊驅”,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循環。既要毫不動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通過推進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衞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青山綠水“一綠到底”;又要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守住管住生態紅線,對待損害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項目和工作“一票否決”。

創新與融合“同執行”,以“科技藍海”點亮“發展藍圖”。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以科技創新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是科技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長江經濟帶科教資源豐富,技術創新活躍,既能通過加強科技創新激活“一江春水”,又能通過把科技創新作為主動力,助力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和現實證明探索“科技藍海”不能有依賴思想和依靠舉動,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要通過加強區域創新鏈融合,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通過推動優勢產業鏈延長、新興產業鏈提升韌性,為長江經濟帶“插上科技的翅膀”。要不斷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腳步,將長江經濟帶的科研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將區域協作轉化為區域融合,將人才流通轉化為發展合力。

實效與長效“一齊抓”,以“重點着色”形成“全域風采”。推進發展既要抓“實效”,實現立竿見影、卓有成效;又要抓“長效”,實現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從系統觀念出發加以謀劃和解決,全面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需注重區域融合,以重點區域和重點領域的“重點着色”繪就惠及全域的“風采之色”。只注重個體不注重整體,會導致“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區域不平衡;只注重局部不注重系統,會導致“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區域各分離。要“以水協同”,抓好重點攻堅的“點”和協同治理的“線”,形成覆蓋全流域的綜合管理網絡的“面”,實現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要充分利用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機遇,通過上下游深入交流、互動、合作,有效推進域間產業協作、區域人才交流,實現共治、共興、共享。

念好調查研究“問”字訣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也是成事之道。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開展,廣大黨員幹部要堅持眼睛向下,步伐向下,念好調查研究“問”字訣,切實深入基層一線找準發展所需的“關鍵小事”、解決基層所盼的“急難愁盼”、贏得人民滿意的“真心點贊”,推動調查研究往深裏走、往實裏走。

“問”需於民,找準發展所需的“關鍵小事”。調查研究是為了更好地察準實情、解決問題。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就必須要樹牢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要把基層發展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作為調查研究的突破點,選實選準調研課題。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要主動深入基層、深入一線,把步子邁下去、讓身子沉下去,在調研過程中不能逃避問題“繞路走”、忽視問題“抄近道”,要真誠傾聽羣眾呼聲,從“問診”中精準把脈,明確人民羣眾真正的需要、迫切的需求,明晰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工作推進等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要“步步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既看“高樓大廈”又看“背陰衚衕”,既看“門面窗口”又看“後院角落”,從而真發現問題、發現真問題,為下一步決策提供有價值參考。

“問”計於民,解決基層所盼的“急難愁盼”。調查研究是開門問策、集思廣益、彙集民智的過程。無數實踐充分證明,人民羣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中的決定力量。因此,廣大黨員幹部要善於汲取“羣眾智慧”,拜人民羣眾為師,切實深入基層問計於民。一方面,要善於“追根問底”,多聽羣眾意見,從羣眾的“牢騷話”和“拍磚聲”中找準矛盾癥結,找出當前工作做法與基層實踐存在的“隔膜屏障”。另一方面,要勤於“不恥下問”,多向羣眾請教,放低姿態向人民羣眾學習,把人民羣眾的智慧運用到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推動基層發展中,及時深挖總結提煉一批成效好、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真正讓基層的“急難愁盼”得到有效解決。

“問”效於民,贏得人民滿意的“真心點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調查研究的實效,看調研成果的運用。誠然,羣眾呼聲是第一信號,羣眾滿意是第一標準。“雨過地皮濕”“活動一陣風”的調研,只會讓老百姓“寒心”,讓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要用好用活調研成果,建立健全常態長效機制,深入研究問題產生的內外因素,對共性問題要找出其潛在的規律性,綜合施策,集中治理;對個性問題要提出有針對性的舉措辦法,從“病灶”根源着手發力,對症下藥,舉一反三,避免“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解決問題”後更要及時“定期複查”,要組織開展回訪活動,“回頭看”問題是否有再次萌發的現象,是否得到了根源性的整治,羣眾的生活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要用實實在在的成果換取羣眾的“喜笑顏開”“真心點贊”。

以千萬工程之“實”巧解調查研究之“鑰”

“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決策,全面實施20年來深刻改變了浙江農村的面貌。

“篳路藍縷啟山林,櫛風沐雨砥礪行”,“千萬工程”的成功實施來自對浙江省情的深度把握。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任務新挑戰層出不窮,迫切需要調查研究來摸透實情、理清方向,廣大黨員幹部要用好調查研究“傳家寶”,就要“環環相扣”,做到選準方向察“實”情、聚焦羣眾問“實”策、深入實踐見“實”效,透視“蝶變浙江”,讓調查研究“環環相扣”。

扣準查找問題“首要環”,以“他山之石”檢視“自身之短”,選準方向察“實”情在躬身向下中“領題”。“千萬工程”是習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後不久,用118天時間跑遍11個地市,一個村一個村地仔細考察,充分掌握省情農情作出的重大決策。“花盆裏長不出參天鬆,庭院裏練不出千里馬”,作為政策執行“最後一公里”,最直接的反映、最原始的數據、最真實的聲音都藴藏於廣袤基層,廣大黨員幹部要走出辦公室,捲起褲管下基層,在“動起來”和“沉下去”中採擷“滴露珠”的“第一手資料”。在調查研究中,黨員幹部要聚焦羣眾關注的重點、難點和矛盾點選準方向,多講百姓話,多聽百姓言,根據羣眾需求制定“調研菜單”,練就一步一個腳印採集“鮮活素材”的“深腳力”,在撲下身子、下沉一線的過程中與羣眾打交道,與百姓交朋友,讓調查研究成為“指南針”“路線圖”,不斷摸清實際情況,精準把脈,刨根問底,撥開“信息迷霧”,獲取“真實材料”。

扣準檢視整改“關鍵環”,以“深查之矢”射中“服務之的”,聚焦羣眾問“實”策在求教人民中“破題”。“千萬工程”實施之初,便着眼於人民關心的生態環保、鄉村治理等問題開展調研,深入瞭解羣眾的所期、所盼。“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羣眾的呼聲是最好的“風向標”,情緒的變化是最準的“晴雨表”。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回答並指導解決問題是理論的根本任務。調查研究要做到“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以“問題導向”解鎖檢視整改“制勝祕笈”。廣大基層幹部要聚焦羣眾關切帶着問題下基層,讓調查研究“主題”緊扣人民生產生活的實際,以羣眾需求為導向,以羣眾滿意為目標,站穩人民立場,在查訪“民生底牌”中深層次分析問題根源、多舉措謀劃整改方案,透過“山重水複”現象看“柳暗花明”本質,以“解剖麻雀”的耐力直擊“問題癥結”,在“抽絲剝繭”中動大手術“治已病”、見微知著“治未病”,以調查研究解決“民之所盼”。

扣準落地應用“收尾環”,以“民生之鏡”照見“實幹之像”,深入實踐見“實”效在成果轉化中“結題”。“千萬工程”實施前後農村面貌的鮮明反差、推進落實帶來生產生活的巨大變化,根本上反映的是發展理念的變革、發展方式的轉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真抓實幹、狠抓落實,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做出實效。“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廣大黨員幹部在調查研究中將人民羣眾在基層熱點、治理痛點、羣眾盼點等方面的意見收集、整理好,形成數據詳實、論點突出、論據充足的調查研究報告。還要注意不能“一調了之”,要圍繞調研報告中涉及的“重點問題”“突出問題”“共性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和“整改清單”,以釘釘子的精神逐條銷號,讓調查研究“落地見效”。為了確保調查研究出“實”效,還要不斷健全常態化跟蹤回訪機制,在“時時回頭看”中查缺補漏,讓問題得到徹底“根治”,將調查研究的“後半篇文章”寫到實處。

用好“四下基層”傳家寶走穩為民服務趕考路

“四下基層”作為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重點在“下”,本質在“為民”。邁入新徵程,廣大黨員幹部要用好“四下基層”這一傳家寶,撲下身子,爭先作為,心繫羣眾冷暖,踐行使命擔當,切實為羣眾辦實事、破難題、解真題,走穩“為民服務”趕考路。

走進基層共讀“書卷”,讓黨的聲音“聚民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要做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化、內化、轉化文章,讓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羣眾自覺行動。廣大黨員幹部要做好為黨發聲“傳聲筒”,帶着黨的好政策、好方針走進基層一線、走進百姓生活,打造現場教學點、開展沉浸式學習,把黨的政策理論以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與羣眾同坐一條板凳拉家常、掏心窩,用羣眾聽得懂、聽得進的“鄉土話”,解開羣眾思想上的“釦子”,春風化雨般將黨的政策送入尋常百姓家,打通基層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切實讓黨的方針“落地生根”,讓黨的政策“開花結果”,讓黨的理論“入腦入心”。

深入一線勤尋“良策”,讓決策部署“順民意”。踐行“調查研究下基層”,要用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深、實、細、準、效”調查研究五字訣,讓“羣眾呼聲”化為“政策哨聲”。黨員幹部要堅持問題導向,結合自身崗位職責和日常所見所聞所感,聚焦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主動到問題複雜、反映強烈的地方去,帶着問題下基層、俯下身來聽民聲,與羣眾面對面接觸、心貼心交流,充分了解基層羣眾真實想法和切身需求。做好羣眾工作隨堂“筆記”,收集好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出解決問題科學方法,助推形成高質量調研成果,及時轉化為決策部署、落地為具體措施,解決好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最困難最憂慮最急迫的實際問題。

直戳癥結善破“難題”,讓羣眾工作“解民憂”。踐行“信訪接待下基層”,要把為民擔當情懷深植信訪工作全過程,變羣眾“向上跑”為幹部“向下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信訪是送上門來的羣眾工作,要通過信訪渠道摸清羣眾願望和訴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舉一反三,加以改進,更好為羣眾服務。”這就要求我們黨員幹部要暢通羣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主動上門破解“難題”,給矛盾糾紛“降温熄火”,在一線傾聽羣眾呼聲,用心用情用力化解羣眾訴求,打開羣眾“心頭結”,解決羣眾“疙瘩事”。以幹部“常下去”換羣眾“少上來”,以信訪接待“進一步”換幸福指數“升一度”,及時處理矛盾問題,開出化解糾紛“良方”,確保信訪問題“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消除羣眾的後顧之憂。

戰線前移敢解“真題”,讓幹事創業“惠民生”。踐行“現場辦公下基層”,要“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走出“機關大院”走進“基層一線”。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期間,高度重視機關效能建設,倡導“現場辦公”,推動“馬上就辦”。黨員幹部要以“現場辦公”為方,把工作的着力點放在基層一線,把解決問題的落腳點放在羣眾身上,變“等羣眾上門”為“上羣眾家門”,奔着問題去、對準難題攻,硬碰硬答好基層工作“真題”,實打實解決羣眾“急難愁盼”問題。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結合,對羣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要立行立改、緊盯不放、一抓到底,明確“施工圖”,倒排“時間表”,一錘接着一錘敲,把一個個“問題清單”變為為民服務“成果清單”、人民幸福“滿意答卷”。

奏響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長江之歌”

“你從雪山走來,春潮是你的風采;你向東海奔去,驚濤是你的氣概……”每每聽到氣勢磅礴的《長江之歌》,都讓我對長江的風采心生讚歎。11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關於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新時代新徵程,沿江各省市要奏響新時代的“長江之歌”,篤行不怠抓保護,一以貫之謀創新,久久為功促協同,着力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篤行不怠抓保護,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主旋律”,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長江經濟帶因長江而生、因長江而興。從長遠來看,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根本上依賴於長江流域高質量的生態環境。近年來,沿江省市和中央有關部門紮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數千家化工企業關、改、搬、轉,加快補齊城鎮污水垃圾、化工污染、農業面源污染、船舶污染等治理短板……如今,長江干流水質變得更清,水生生物資源和多樣性恢復向好,碧水東流的美景重回百姓身邊。長江經濟帶作為流域經濟,涉及水、路、港、岸、產、城和生物、濕地、環境等多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必須全面把握、統籌謀劃。長江經濟帶的綠色發展我們要重點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高水平保護上下更大功夫;二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守住管住生態紅線,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三是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努力把綠水青山藴含的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金山銀山,讓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獲得合理回報。

一以貫之謀創新,讓“活力搭台,聚智創新”成為“美音符”,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長江經濟帶是我國科技資源最富集、最具科技創新活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的區域之一。以科技創新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勢,是大勢所趨,只有一以貫之謀創新,才能激發出長江經濟帶的科研活力、人才活力,從而轉化為生生不息的發展活力。從核心部件100%國產化的高端晶圓激光切割設備的問世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到微型鑽頭能在1平方釐米的精細印刷電路板上留下2500個大小一致的鑽孔、再到數字技術賦能能源綠色轉型力爭實現“不讓一滴油和一滴超標污水進入長江”,無一不説明了自主創新這個“牛鼻子”不斷推動着優勢產業延鏈、新興產業建鏈。必須走出適合國情的創新路子,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創新驅動,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我們要緊盯經濟發展新階段、科技發展新前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打開新局面。

久久為功促協同,讓“區域協同,融通發展”成為“快節拍”,打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樣板。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要堅持省際共商、生態共治、全域共建、發展共享,提升區域交通一體化水平,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沿江各省市要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努力將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高效經濟體。近年來,從雲貴川三省同步審議通過關於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和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到長三角自由貿易試驗區聯盟成立、發揮長三角三省一市比較優勢,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立足實際、創新體制機制,探索打造生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在推動解決共性問題、提升發展質效等方面取得實效。這充分表明,既從全局謀劃一域,也以一域服務全局,有助於沿線省市各展優勢,實現協同發展、錯位發展、聯動發展。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深化長江經濟帶“1+3”省際協商合作,深入推動上中下游協同聯動,深化完善城鎮化空間佈局,着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

做好農村“管理員”當好羣眾“服務員”

“四下基層”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並身體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駐村工作關係民生、連着民心,作為一名駐村幹部,將“四下基層”工作方法實實在在踐行在每一項工作中,用心用情用力做好農村“管理員”,當好羣眾“服務員”,是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紮根基層的重要途徑。

傳遞黨聲,推動理論下基層,做鄉村政策“宣傳員”。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如火如荼開展,黨員領導幹部不斷深入基層進行理論宣講,要用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宣傳黨的政策方針,要用更接地氣、更有活力、更有温度的方式使理論宣講深入人心,全力打通政策運行的堵點和難點。“文縐縐”的語言走不進羣眾中間,學好“羣眾語言”是駐村幹部的必修課,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到位,自身理論知識要夠“硬”,才能讓黨的創新理論不僅“飛入尋常百姓家”,更要在基層“開花結果”。

大興調研,把方法帶到基層,做深入一線“研究員”。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推進工作,光靠閉門造車、刻舟求劍是行不通的,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處處奮勇爭先”的使命感,主動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開展調查研究,注重傾聽羣眾呼聲、瞭解羣眾需求、迴應羣眾期盼。提高開展調查研究的“含真量”,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將增強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為各項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增進愛民、親民、為民的感情。

信訪接待,將情感融入基層,做為民解憂“信訪員”。羣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信訪工作是黨的羣眾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社會和諧穩定大局。推動第二批主題教育高質量走深走實,就是要組織領導幹部沉到一線心貼心感知羣眾冷暖、手握手破解難題,用初心温暖民心。堅持“信訪接待下基層”,才能在服務羣眾“最前沿”的“工位”上更好地瞭解老百姓最迫切、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做到矛盾問題及時發現、就地化解、雙方滿意。緊緊抓住人民羣眾“急難愁盼”問題,用心用情辦好民生“關鍵小事”,着力解決羣眾的“心頭大事”,把情感融入基層,架起與羣眾的“連心橋”,爭做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新時代信訪幹部。

現場辦公,將成效落在基層,做一心為民“服務員”。做好羣眾工作,不能將辦公場所“束之高閣”,而要“走下高閣”,把辦公桌“搬到”農户院落、田間地頭,為羣眾提供“點單式”服務,把問題在一線解決、服務在一線跟進、責任在一線落實,變“會場”為“現場”。一切困難只有在實幹中才能破解,一切藍圖只有在實幹中才能實現,要有不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職業態度和“辛苦我一個,幸福千萬家”的敬業精神,幹實事、解難事、辦好事,切實把為民惠民各項要求落實落細落到位,將羣眾訴求清單變成滿意清單,讓羣眾“憂心事”變“放心事”,讓“現場辦公下基層”這一優良傳統煥發出新的時代光彩。

“三去”“三求”推動調查研究出實效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自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以來,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展開調查研究。在調查研究的實踐中,必須撲下身子、沉入一線,實事求是、務實求效,研究“真問題”、紮實“真研究”、落實“真效果”,切實讓調查研究走深走實、求準求效。

調查研究要去偽求真,找準矛盾調查“真問題”。調查研究要緊扣人民羣眾生產生活,緊扣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緊扣全面從嚴治黨面臨的現實問題。正視問題、找準癥結、靶向發力。一方面,要做到樹立大局意識,抓住重點,加強政治站位,站穩人民立場,提高思想認識。要從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情況、落實黨的XX大精神中抓住調研方向,在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中把握真問題,讓調研問題融入到黨和人民事業大局中。另一方面,要回應關切需求有的放矢,以問題導向引領調研方向,增強調查研究的針對性,圍繞羣眾最關切、發展最需要的方面,摸清羣眾的“痛點”和“難點”,找準地方發展的“堵點”和“弱點”,抓住前沿的、全局的、長遠的問題,避免研究課題“大而無當”、所言內容“面面俱到”卻浮於表面。

調查研究要去虛求實,實事求是開展“真研究”。許多“疑難雜症”之所以得不到解決,最重要的原因是調查研究浮在表面、流於形式,導致情況吃得不透、病根找得不準。要弱形式重實事,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搞“車裏看、門外轉”的作秀式、盆景式、蜻蜓點水式調研只會讓調研以偏概全、浮於表象、不接地氣,甚至會助長歪風邪氣、疏遠黨和羣眾的聯繫。要踐行“四下基層”工作方法,深入田間地頭走村串户,瞭解農村產業、文化發展的實際情況和農村工作的真實困境,走到產業車間,摸底行業發展和企業生產的具體情況。在調研過程中要注重調研對象的普遍性、調查範圍的廣泛性、調研方式的多樣性,合理安排調研時間和程序,充分利用好座談交流、實地考察、參觀學習、問卷調查等多種調查方法,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瞭解情況,防止其變成以偏概全的“盲人摸象”式調研。

調查研究要去速求效,有問必答落實“真效果”。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文本報告不是調查研究的終點,實在管用、解決問題才是調查研究的最終目標。一是少表象、重深度、出實招。調查研究不是數量大就是好,應當重視對現象的分析梳理和歸納總結,擺脱路徑依賴和慣性思維,要運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釐清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準“病根”對症下藥,拿出破題解難的實招、硬招。少提籠而統之的空話套話,不做泛泛而談的表面文章,而要結合地區生產實際和社會發展現狀,將好的經驗做法轉化為落地成果。二是有迴音、常追蹤、出實效。對於調查中發現的問題、老百姓提出的問題“有問必答”“有答必究”,要改進工作舉措,把一張張“問題清單”變為“成果清單”,把調研成果轉化為推進工作的實際成效。同時,還要常常回頭看、回頭查,看改進的工作舉措、制定的惠民政策是否發揮實用、落到實處,讓調查研究不是“風過無痕”,而是長效推進、切實有效地提高羣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工作方法。

〔漫畫〕尺規作圖“畫實線”法規制度結碩果

近日,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了修訂後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規定》,為進一步嚴明事業單位紀律規矩、規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行為、保證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履職提供了制度保障。

“欲知平直,則必準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幹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察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面深入瞭解。各級黨組織要拿起“尺規”,以“嚴”字為圓心畫“實線”,方中藏圓“畫”出黨員幹部在“政治信仰”“作風能力”“服務態度”三個方面的“原生像”,助其自覺尊規、學規、守規,讓法規制度“落地生花”。

昨天12:41上傳

下載附件(76.97KB)

以“嚴”字為圓心畫政治信仰“實線”,不看“派頭”、看“勁頭”,用法規制度“量尺”精準考核“思想狀態”。首關不過,餘關莫論。政治標準是好乾部的第一標準。本領不過硬一打就垮,政治不過硬不打自垮。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XX大報告中強調,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做深做實幹部政治素質考察。各級黨組織在落地執行法規制度時,要當好政治信仰的“把關人”,把政治過硬作為“第一標準”,找準“基準點”,圍繞政治觀念、政治擔當、政治能力、政治站位、政治作風等方面,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聽其言、察其表,更觀其行、析其裏,既看定力、看擔當,也看能力、看自律。讓那些政治上站得穩、靠得住、過得硬的好乾部“向上發展”,讓那些思想搖擺、言行不一、政治意識淡薄的幹部“回爐再造”,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定不移聽黨話,矢志不渝跟黨走。

昨天12:41上傳

下載附件(367.3KB)

以“嚴”字為圓心畫作風能力“實線”,不比“唱功”、比“做功”,用法規制度“量尺”精準考核“履職動態”。領導幹部不僅要有擔當的寬肩膀,還得有成事的真本領。各級黨組織要用好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羣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等“七種能力”考核的“標尺”,從“德才兼備”的標準出發,考核黨員幹部是否養成嚴肅、嚴格、嚴謹的工作、思想和生活作風,以及是否在本職崗位上幹出成績。讓那些既能在人品上以德服人,更能在能力上令人敬服的黨員幹部“向上發展”,成為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參照系”;讓那些既沒有“作風定力”,又“甘願躺平”的黨員幹部“回爐再造”,不斷提升。

昨天12:42上傳

下載附件(368.78KB)

以“嚴”字為圓心畫羣眾滿意“實線”,不講“酬勞”、講“苦勞”,用法規制度“量尺”精準考核“服務姿態”。天下之大,黎元為先。選擇基層,就是選擇了責任和擔當,就要盡職盡責、堅守本分,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盡心盡力為人民羣眾辦實事解難題。黨員幹部工作做得好不好,羣眾最有發言權,各級黨組織要多去羣眾家中坐一坐、聊一聊,將羣眾滿意度作為衡量工作實績的標尺。各級黨組織要以“羣眾滿意”為衡量標準,留下讓那些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好乾部,讓那些“從未入户走訪”“不願傾聽民意”“難以跟羣眾打交道”的幹部“回爐再造”,引導和激勵廣大黨員幹部紮根基層、服務人民,始終成為人民最可信賴的主心骨。

〔漫畫〕青年幹部理論學習當樂享“專”餐

近日,人民日報刊發評論員文章《實實在在抓好理論學習和調查研究——把實的要求貫穿主題教育全過程》,文章指出黨的歷次集中教育,都以思想教育打頭,理論武裝都是重中之重。

“眼界決定境界,境界決定格局”,黨的理論浩瀚無垠,總是隨着時代的發展進步而不斷豐富和進階,青年幹部要肩負使命、踔厲奮發、堅定信仰、勇毅前行,以深厚的理論功底,做到知行合一,激活幹事創業的“一池春水”。

昨天08:47上傳

下載附件(92.87KB)

定製“強基礎+固根基”的內容專餐,寸積銖累、積微成著,在“字斟句酌”中讀懂“真理至味”。“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年輕幹部要錘鍊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高尚純粹的思想境界,練就堪當重任的過硬本領,在新時代新徵程上留下無悔的奮鬥足跡。理論武裝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長期且漫長的過程,是在日將月就中積累和沉澱的,青年幹部要以第二批主題教育為契機,在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上下功夫,吃透理論精髓,強化理論武裝,努力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進一步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以“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赤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昨天08:48上傳

下載附件(87.79KB)

定製“長期學+定期學”的形式專餐,繩鋸木斷、持之以恆,在“進無止境”中涵養“思悟品格”。“苟有恆,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回望百年征程,黨的理論創新腳步從未停歇,任何成功的案例背後都離不開“持之以恆”這個堅強的後盾。青年幹部要堅持問題導向,以“繩鋸木斷、持之以恆”的精神不斷強化自身政治理論學習,以釘釘子精神推動深入理解內涵、準確把握外延,做到理論學習常學常新。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面對世情、國情、社情、黨情的深刻變化,青年幹部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深刻洞察時與勢、危與機,勇於“思想破冰、創新求變”,善用黨的創新理論回答前進途中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不斷拓展黨的創新理論的內涵和外延,保持堅如磐石的韌勁學習,持續涵養敢開新局的精神,不斷提升政治站位和思維層次,立足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在思想上不鬆懈、行動上不鬆散。

昨天08:48上傳

下載附件(106.05KB)

定製“下農田+入庭院”的應用專餐,扣盤捫鑰、力學篤行,在“知行合一”中對標“民生需求”。理論的生命在實踐中孕育,理論的價值在實踐中彰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的歷史反覆證明,什麼時候理論聯繫實際堅持得好,黨和人民事業就能夠不斷取得勝利;反之,黨和人民事業就會受到損失,甚至出現嚴重曲折”。學習新思想,不能滿足於“坐而論道、紙上談兵”,而要緊扣黨在新時代的中心任務,堅持問題導向,把破題解題作為着眼點和落腳點。邁向新的“長征路”,青年幹部要寫實以學促幹、學用貫通“結合文章”,不擺“花盆”不搭“空架子”,克服“畏難心理”,真正把工作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學會用黨的創新理論“公開講話”打開“問題之鎖”,推動檢視整改動真格、見真章、出實效,在利民惠民中贏得羣眾認可和點贊,努力向黨和人民上交一份亮眼的趕考新答卷。

調研要多些“真功夫”少些“假把式”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秀傳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重要手段。黨員幹部開展調查研究,要不搞“花架子”“走形式”,抓好“多一事”和“少一事”,找出政策執行中的漏洞,發現工作推進中的困難,進而完善政策、推進工作,從而真正讓調研成為開展工作的“公開講話”。

制定方案要用好“放大鏡”,多一些“規定動作”“自選動作”,少一些“照搬照抄”“上下同粗”。當前,各級都陸續出台了開展調查研究的方案通知,有的地方、單位在制定本地、本單位具體方案時,直接實行“拿來主義”,把上級、外地的文件直接原文複製,甚至連名字都沒有改變,出現一些低級錯誤,讓人貽笑大方。如此行為,可謂是投機取巧、偷工減料。對此,要認真研讀上級文件精神,在充分理解把握的基礎上,結合本地、本單位實際,從總體目標、具體措施、方法步驟等方面進行謀劃,注重全面徵求本單位職工、服務對象等羣體意見建議,制定出有針對性、精準性的實施方案,指導幹部紮實開展相關活動。要堅持在做好“規定動作”的基礎上,創新推出“自選動作”,實現上級要求與本地實際的有機結合。

開展調研要用好“金剛鑽”,多一些“大海山峯”“龍潭虎穴”,少一些“掩耳盜鈴”“蜻蜓點水”。開展調研,關鍵要邁開步子走出去、走下去。有的幹部從思想上不重視,不屑於到一線調研,直接通過電話、微信和基層要材料、要數據、要表格,不加驗證直接運用,改出一篇報告“交差”;還有的幹部官僚主義盛行,直接把任務甩給基層,自己再加個名字作為“成果”等等。如此調研,可謂是掩耳盜鈴。要真正認識到開展調研的現實意義,將其作為一種工作方法,放下身段、俯下身子走進基層,多到一線看一看,多和羣眾聊一聊,掌握最鮮活的真實情況。要堅持全面深入,善於運用“四不兩直”工作法,既到工作進展順利、效果明顯的地方,更到困難重重、矛盾尖鋭的地方,去了解情況、發現問題,以“真調研”達到“真效果”。

撰寫報告要用好“繡花針”,多一些“問題剖析”“解決方案”,少一些“以空對空”“矛盾上交”。撰寫報告是開展調研的一個重要環節。工作中,有的幹部一提寫材料、寫報告就頭大,直言“不會寫”“寫不好”,這其中固然有能力積累問題,更重要的是態度問題,直接反映的是不愛思考、心浮氣躁。在撰寫報告環節,有的幹部圖省事,直接是“一把剪刀、一瓶糨糊”,這裏複製一點,那裏粘貼一點,如此嫁接出來的材料,表面看似精彩華麗,實則空洞無物,價值有限。要認真梳理調研掌握的情況、發現的問題、得到的啟發,以精煉的語言概括基本情況,以深刻的眼光剖析問題,以精準的措施提出建議,為上級決策提供有力參考,為改善工作提供第一手資料。同時,要對報告進行反覆論證修改,看情況準不準、問題全不全、措施好不好,從而達到以調研推動工作之目的。

開展調查研究,要堅持“從實裏來到實裏去”,真找問題,找真問題,真提對策,提真對策,進而解決問題、推動工作,提高羣眾的獲得感滿意度。

讀懂“浦江經驗”答好“民生考卷”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到浙江省浦江縣主動下訪羣眾,開創了“省級領導下訪接訪”的先河。由此,以“變羣眾上訪為領導下訪,深入基層,聯繫羣眾,真下真訪民情,實心實意辦事”為主要內容的“浦江經驗”逐漸形成並推廣開來。“浦江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並帶頭下去接訪羣眾形成的好做法,是改善幹羣關係、加強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今年是“浦江經驗”形成20週年,廣大黨員幹部要認真學習讀懂“浦江經驗”藴含的“三個密碼”深刻內涵,才能答好時代和人民交給我們的“民生考卷”。

讀懂“浦江經驗”藴含的“為民密碼”,問需於民聽民意,以“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責任感答好“困難是什麼”首要題。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羣眾再小的事也是大事,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白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浦江經驗”告訴我們,領導幹部下訪是瞭解羣眾急難愁盼的好經驗好做法,也是符合黨中央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要求的好舉措。“領導多下去,羣眾少上來”。這就要求我們的黨員領導幹部們做到直奔基層、直面羣眾、直擊矛盾,打通聯繫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架起黨和羣眾“連心橋”,站到服務羣眾的“最前沿”。下訪接待羣眾是考驗領導幹部能力和水平的“大考場”,來訪羣眾是“考官”,信訪案件是“考題”,我們要認真答好每一道“民生題”。田間地頭、園區工廠,哪裏情況最複雜、矛盾最尖鋭,領導幹部就應該去哪裏。下訪接待不能搞花架子,不能做表面文章,要切切實實地與羣眾坐在一條板凳上、圍在一張桌子上,展開“七嘴八舌式”的討論,真誠傾聽羣眾呼聲、真實反映羣眾願望、真情關心羣眾疾苦。

讀懂“浦江經驗”藴含的“實幹密碼”,問計於民解民憂,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進取心答好“困難如何解決”關鍵題。“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人要下去,事要解決。老百姓不會因為我們下基層説幾句客套話、場面話,就對我們滿意,“浦江經驗”最終的落腳點是放在“事要解決”上。只要是事關人民羣眾利益的問題,我們就要事不避難、義不逃責,做到“件件有迴音,事事有結果”。習近平同志當年在浦江親自接待來訪羣眾,解決了一批“老大難”問題。“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黨員幹部們要激盪“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進取精神和“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爭勇氣,敢於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接最燙手的“山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把羣眾的一件件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辦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要把領導幹部定期下訪接待羣眾常態化、制度化、規範化,形成長效機制,做到“當下改”與“長久立”有效結合。

讀懂“浦江經驗”藴含的“實效密碼”,問效於民暖民心,以“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公僕情答好“困難解決的好不好”壓軸題。中國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每一堂“民生測驗”裏,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閲卷人”。要想實現向時代、向人民交出一份優異的答卷,我們就要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在實現領導幹部定期下訪接待羣眾的基礎上,還要建立黨員幹部直接聯繫羣眾等制度,要定期對困難問題完成情況跟蹤督促,收集記錄羣眾對整改工作的意見建議,形成“領導下訪接待+訪後立行立改+定期跟蹤反饋”工作閉環,要把羣眾滿不滿意作為檢驗困難解決的好不好的標準,羣眾不滿意,就要一直改,做到“工作不爛尾,執行不打折”。作為黨員幹部,只有將人民羣眾裝在心裏,俯首甘為孺子牛,才能夠與人民羣眾攜手奔赴新徵程、共繪新藍圖。

下基層要如“走親戚”

《黨建研究》2023年

第11期發佈了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專題調研組前往福建寧德調研“四下基層”的蹲點調研報告,報告內容豐富,細緻入微,發人深省,一字一句間仍能感受到跨越時空的思想光芒和實踐偉力。“四下基層”這一工作制度作為廣大黨員、幹部踐行羣眾路線的重要載體,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實踐價值。

時代光芒照亮前進之路,廣大黨員幹部要用好“四下基層”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把“下基層”當作“走親戚”,不斷在身體力行、知行合一中將“四下基層”的優良作風學習推廣在基層、深化運用在基層。

下基層要聚焦“熱門”,把黨的“好聲音”傳遞進羣眾“心窩窩”。

惟以己先明,能使人知;惟以己先明,方使彼曉。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前提是要以立學為先,以讀書為本。廣大黨員幹部既要有適應新時代的創新能力和知識儲備,也要有會同羣眾説話的“硬核本領”。新時代的黨員幹部,尤其是年輕幹部,要在各類讀書班、專題黨課中進一步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完整把握、準確理解,在理論和現實的對照聯繫中不斷提高自身“向外輸出”和“向內轉化”的理論水平。廣大黨員幹部下基層要做好“融”字文章,要通過惠民政策講解、反詐禁毒宣傳、關心走訪幫扶等各類活動中聚焦羣眾關心的熱門話題,把握羣眾真實需求。要把下基層當作“走親戚”,在“走親訪友”中拉家常、講政策、話發展、頌黨恩,把黨的為民宗旨講清楚、説明白。要注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宣教結合中不斷推動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下基層要時常“敲門”,把基層“煩心事”解決在羣眾“家門口”。

下基層調查研究是“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實踐過程,目的是要在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中瞭解基層真實情況,併為羣眾辦實事、解難題。如何在敲門“問需”中不斷密切黨羣幹羣關係,真正成為羣眾貼心人,辦好羣眾心頭事?廣大黨員幹部要用好“一線工作法”,真正在一線沉下心、俯下身、紮下根。要在入户、入企、入村中深入開展走訪調研、蹲點調研、案例解剖式調研,從“小”處着手,在“實”上用功。要圍繞“深、實、細、準、效”五點調研要求不斷改進工作思路,創新調研方法,在訪企業、進車間、入村社、進田間中引導社會各界積極建言獻策,從羣眾智慧中汲取力量,尋求破解難題的“源頭活水”。同時,要在緊盯一批“關鍵小事”、狠抓一類“發展難題”中建立長效機制促進調研成果轉化,以高質量調研成果助推科學決策,讓羣眾從實實在在的變化中感受到主題教育的實際成效,持續增強羣眾獲得感、幸福感。

下基層要定期“串門”,把政策“服務包”投放到發展“第一線”。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指出,基層是第一線,也是前線,也是火線。為羣眾辦實事、為地方謀發展是“四下基層”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信訪接待、現場辦公下基層則是要把政策、資源、力量向一線傾斜,在集中會診、靠前服務中切實解決羣眾和企業面臨的“急難愁盼”。廣大黨員幹部要勤於離開辦公室、走出文件堆,戴上“草帽子”、撂下“官架子”,主動到矛盾和問題集中的地方去,用好問政面對面、書記接訪日、人大代表在行動等活動載體,定期下沉一線,把服務羣眾向網格延伸、向前端發力。要深入田間地頭、街頭巷尾、工廠車間現場聽取羣眾和企業存在的困難和訴求,真正把問題發現在一線、矛盾化解在一線、工作落實在一線、機制完善在一線。要緊盯各類“硬骨頭”積案和“鐵釘子”難題,持續加強溝通引導、加大服務力度,用走心贏得民心,用實幹換取實績。

續寫“楓橋經驗”話解“善治之道”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入選單位代表,向他們表示祝賀和勉勵。“楓橋經驗”源起紹興,興於浙江,推向全國,多年來不斷與時俱進、歷久彌新。俗話説,“良言一句三冬暖。”語言的表達也是一門工作技巧,基層幹部在直接面對羣眾矛盾和複雜問題時,如何把話講好很關鍵,讓羣眾聽得懂、願意聽,就必須講短話、講風趣幽默的話、講羣眾心坎裏的話,汲取運用“楓橋經驗”,持續釋放“善治”效能。

“一條板凳”話家常,築善治之基,在“廣接地氣、普惠保障”中彰顯民生温度。“抓實前段治理,關鍵在人。”自誕生起,“楓橋經驗”就強調依靠人民的力量去化解人民內部矛盾,將羣眾是否滿意作為根本標尺。“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要真正把評判權交到羣眾手中,就需要廣大基層幹部甘做“搭台者”,做好羣眾工作,既要進村下鄉闡釋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又要積極迴應羣眾關切問題利益,將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要換位思考、換位考量,讓羣眾唱好“主角戲”,通過民主懇談、村民説事、鄉賢參事、院壩議事等民主協商形式,説問題、提對策,聊家長裏短、柴米油鹽,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決,讓羣眾聽得懂、記得住、做得成,將矛盾問題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窗口辦事”講內行,答時代之問,在“深入淺出、事上磨鍊”中問需紓困解難。“羣雁高飛靠頭雁,船載萬斤靠舵人。”對於“楓橋經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裏有我們黨處理問題、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羣眾路線。”各級基層黨組織是服務羣眾的重要窗口,是溝通聯繫的重要渠道,基層下得深才能看到關鍵問題,不願下或者下得淺,就會掌握不了實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外行人説不出內行話”,基層幹部涉及業務廣、接觸的羣眾多,基層情況不明、政策掌握不透,就會造成“抓多、抓瞎”,接不上話茬、聽不出話音、被問得啞口無言。基層幹部要遠近都去、好差都看,將鄉村振興、創業就業、教育醫療、民生保障等惠民政策和辦事流程熟記於心,認真科普、及時講解、有問必答,當好答疑解惑、保障民生的“辦事員”。

“院壩村落”説新鮮,行長久之效,在“創新探索、行之愈篤”中把握髮展機遇。黨的XX大報告明確提出“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楓橋經驗”的生命力在於基層治理改革創新,深入研究和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羣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服務途徑。“變則通,通則久。”各基層黨組織要探索創新組建模式,選優配強兩委班子、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到村任職選調生等新興力量,建強上下聯動、鋭意創新、協同高效的工作體系。要創新載體,深化“黨建+”融合模式,賦能產業發展、項目建設、宣傳教育、信訪安全等方面,培育鄉村旅遊、科技農業、健康養老等新業態,探索基層治理新動能,激活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楓橋式工作法”:搭建基層治理“連心橋”

“楓橋經驗”,這一廣為人知的基層社會治理典範,自其誕生以來,便在廣袤的基層社會治理土壤中紮根生長,經時間洗禮而屹立不倒,在基層試煉中推陳出新,以此為基準的“楓橋式工作法”更是將羣眾和基層緊密聯繫在一起,搭建起新時代基層治理的“連心橋”。

搭建“連心橋”,就要深入“挖”。“挖”什麼?挖羣眾矛盾糾紛的問題所在,挖羣眾矛盾之外的深層糾葛,抽絲剝繭,“挖”心結,聽“訴求”。如何“挖”?就要運用“炕頭”聊心事、“地頭”解難事的“楓橋式工作法”。放下架子,主動上門,盤起雙腿,把矛盾糾紛的調處現場從辦公室轉移到羣眾炕頭。主動打開工作局面,説暖情話,做暖心事,問家長裏短,聽所需所盼,尋矛盾起因,解化解方法,在贏得羣眾的信任上,用真心話、互諒話引發羣眾換位思考。通過摸清矛盾糾紛基本情況,掌握普遍性矛盾和個性化矛盾基本特徵,從中深挖化解糾紛的“小切口”,以點帶面,統籌發展安全工作的大格局,為基層治理提供堅實的基礎。

搭建“連心橋”,就要強支“柱”。在建築中,立柱是用來支撐和固定建築物的關鍵結構之一。同樣,在基層治理中,也需要有“法治”這樣的支柱來支撐和推動工作的開展。在深挖羣眾需求的基礎上,新時代“楓橋經驗”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來妥善處理羣眾的關切和重要事務。以“依法治理”“善於治理”和“善良之治”,形成“良法善治”並以此作為“楓橋式工作法”的堅實法治支撐。“楓橋式工作法”將各種矛盾糾紛化解方式納入法治軌道,以依法調解為基礎,對於調解不成的案件依法受理並作出判決。這樣一來,羣眾可以在法律的大框架下明辨是非對錯,在權利義務相統一的原則下判斷孰是孰非,從而在根本上解決糾紛,明確權利界限,達到止爭定分的效果。

搭建“連心橋”,就要協同“連”。挖好地基,立好支柱,還需要“橋面”連接,這是實現不同部分之間穩固連接的關鍵。在基層治理中,楓橋工作法通過多元化協同、多渠道協作將各方連接在一起,有效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交流和工作協同。在實踐中,基層治理通過建立健全多元化協同機制,建立健全多渠道協作機制,將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協作網絡,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社會組織協助等多種方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動矛盾糾紛的解決。由此,以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的高效率和高精準度著稱的“楓橋式工作法”,正充分發揮協同聯動的魅力。

止矛盾於初發,息紛爭於未始,平禍亂於將起。新時代“楓橋式工作法”作為連接基層與羣眾的橋樑,深挖羣眾需求,以法治善治為支柱,通過多元化、多渠道協同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走出了一條充滿鄉土氣息的新時代基層善治之路。

〔漫畫〕聚焦“三性”讓調查研究落在“點”上

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是開展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和有力抓手,是廣大黨員幹部破解難題的“公開講話”,是科學決策的前提和保證。廣大黨員幹部要聚焦“三性”、落好“三點”,讓調查研究見活水,出真知,得實效。

聚焦“全面性”,在投身基層中傾聽百姓的“關注點”。“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唯有做到“羣眾的呼聲在哪裏,調研的主題就聚焦哪裏”,調研才能既有煙火氣,又有生命力。黨員幹部要多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開展調研,既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緊扣基層工作的難點堵點,做到近的遠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掌聲罵聲都要聽。調查研究不能以點帶面、以偏概全,黨員幹部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經驗豐富的地方開展調研,又要到情況複雜地區和工作局面較難打開的地方開展調研;既到田間地頭、又到生產一線;既看工作亮點、又看工作難點;認真傾聽困難羣眾、基層幹部、致富能手等不同羣體分別有什麼急難愁盼,不斷摸透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現實性問題,真正把羣眾面臨的問題發現出來,把羣眾的意見反映上來,切實瞭解人民所需、急人民之所急,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聽到實話、察到實情。

14小時前上傳

下載附件(724.87KB)

聚焦“針對性”,在深入剖析中分析問題的“關鍵點”。“涉淺水者得龍蝦,涉深水者得蛟龍。”調查研究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有的放矢提出對策,對策建議提得準不準,關鍵看能否抓住並解決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黨員幹部要盯緊問題的“關鍵點”,在調研時要把情況摸清、把問題找準,避免“淺嘗輒止”“泛泛而談”。在調研過程中,黨員幹部要拿出“釘釘子”精神,梳理調研問題、盤點調研事項、分析調研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不漏掉任何一個因素,仔細甄別問題的關鍵。如在面對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的村時要把準脈、究其因,瞭解清楚到底是村“兩委”班子缺乏戰鬥力,還是村內資源稟賦不足等問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裏,努力把問題剖析得更全面一些,把差距和不足找得更精準一些,為切實解決實際問題打下牢固根基。

14小時前上傳

下載附件(167.54KB)

聚焦“實用性”,在匯聚民智中尋求轉化的“突破點”。調查研究中的問題大多是民生的問題、發展中的問題,在調查研究中必須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堅持傾聽民聲、匯聚民智,讓羣眾智慧、富民之策融入到調研對策建議中,調研才有可行性、實用性。黨員幹部要吃透上級出台的方針政策精神,做到對策建議服從中心全局、符合政策許可,同時要總結好基層實踐經驗、提煉基層創新做法,從基層的有效做法上汲取解決難題的智慧,切實做到上接天線、中接實情、下接地氣。黨員幹部要甘當國小生放下架子、撲下身子、不恥下問,積極向基層人員求取“真經”,多瞭解老百姓對解決現實問題上都想出了什麼活辦法、硬實招,由點到面,擴面成線,舉一反三,在集思廣益中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進而轉化為破解難點堵點的“良方”,並由解決一個問題延伸到同類一批問題的解決,從而高效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14小時前上傳

下載附件(676.97KB)

解鎖“上海之行”書寫“趕考答卷”

浦江奔湧,東方潮闊。11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市考察調研。“繼續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殷切囑託,也是赴上海考察的重要關注點。廣大黨員幹部當從“上海之行”中解鎖“競爭力”“創新力”“保障力”三道發展密碼,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奮力走好新時代的趕考路,力爭交出高分“趕考答卷”。

解鎖“金融發展助實體”的競爭力密碼,做足金融大文章,答好經濟發展的“必答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其中就包括國際金融中心。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要求上海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加快提高上海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期貨交易所,重點了解上海增強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刻領會、全面貫徹落實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牢記金融工作“八個堅持”,發揚實幹精神、錘鍊本領技能。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進一步發揮金融為實體經濟“輸血”能效。要堅持金融發展以人民為中心,加強普惠金融服務,將金融惠民的事辦實、金融暖民心的事辦細。要平衡好發展和安全的關係,精準預測、有效處置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紅線生命線”。

解鎖“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力密碼,點燃科技加速器,答好創新賦能的“加分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優勢。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張江科學城時強調,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刻,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科技創新成果展,瞭解上海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情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黨和國家始終把“科技創新”視之為“國之大者”,全力推動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逐步向“質的飛躍”邁進。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科技工作者,要跟上科技創新、時代加速的步伐,堅持守正創新,樹立創新意識、突破常規思維,敢於挑戰“無人區”、勇於攀登“新高峯”,以時不我待的衝勁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以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在開拓創新中搶抓先機,在科技創新中建功立業,書寫人生精彩華章。

解鎖“人民城市為人民”的保障力密碼,開創治理新路子,答好民生保障的“底線題”。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係上海發展的大問題。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也賦予了上海建設新時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202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閔行區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瞭解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等情況。城市,承載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嚮往。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推進城市治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牢把握“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這個中心議題。廣大黨員幹部要“身”入羣眾,下街道、進社區,串百家門、認百家人、知百家情、辦百家事,在“海綿城市”“智慧城市”建設等方面大膽實踐;要“心”入羣眾,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心貼心為羣眾排解困難、點對點為羣眾化解矛盾;要“情”入羣眾,帶着感情、帶着工作、帶着責任深入基層、融入羣眾,結合實際找準着力點,穿好城市治理的“繡花針”,不斷提升羣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repoq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