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課改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課改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課改心得體會(精品多篇)

課改心得體會 篇一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或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1、激發學生潛能,鼓勵探索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採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學,我先複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然後提問:我們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識來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得出:淤想辦法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於具體轉化方法採用添線來分割多邊形,使之成為若干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你們有哪些具體的分割方法呢?於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可以有多少條?那麼一個多邊形一共應有多少條對角線?盂根據對角線的條數你能確定是幾邊形嗎?榆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通過學生思考探索,他們總結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還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且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出國留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轉變師生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3.1 教師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3.2 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係,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係。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促進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當然,我們光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準確的應該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顯然這對我們教師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不僅來源於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後教育之間的跨越,還來源於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課改。

總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該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樹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出發,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讓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改心得體會 篇二

此刻國小生接觸新事物越來越多元化,在這個教育極速變革的時代,知識的吸收,應當有更合理科學的引導,大膽的嘗試,而不是固守原有的模式,裹足不前。無論對與錯,不嘗識永遠是錯,是對現代教育的一種犯罪。我們肯定一切變革的勇氣和膽識。

經過一段時間的課改,我的感觸頗深,下頭談一下自我的幾點想法:

一、教師真的簡便了嗎

新課改課上,有時候一節課下來教師説不了幾句話,有時候也就是一兩句,與以前的課堂相比教師的教學任務輕了,可是教師們真的簡便了嗎不是的。因為“功夫在課外”,教師的任務更重了。僅有充分預習,才會有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要使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有意義,必須要加強預習。學生的預習實際上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學,幫忙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式方法,學生用雙色筆作預習筆記,在規定的課堂時間內完成。預習提綱包括:預習目標、預習重點難點、預習過程、預習方法、拓展提升等由於教師備課充分自覺地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想學、能學、搶着學的氛圍之中,使學生們不但能進取參與課堂並且能有效地參與課堂。

二、學生們真的是“瘋”了嗎

新課改課上的學生們再也不是安分守己、各就各位的小綿羊,他們有的或者站着,或者斜靠在桌子上,有的乾脆直接走到黑板前手舞足蹈,滔滔不絕説個不停,這樣的課堂難道不是學生“瘋”了不是的。學生們上課形態各異,幹什麼的都有,好像很散亂,但他們都圍繞着學習目標而動,精力集中,所以神並不散。相信學生,相信我們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讓學生去親自經歷知識,獲取知識,而不要我們教師再一味的去灌輸給孩子們知識。當然這還要先從思想上讓學生認識到,全員充分發動學生,讓學生們先“動”起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中,進取參與每個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力爭我們的課堂教學到達“動中學”、“容量大”、“落到實”、“高效率”、“快節奏”、“收穫多”。

三、創新離不開雙基的落實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展示課上不論是語文課堂上學生自創的詩歌,小品的表演,還是數學課上體現出來的進取的思維,敏捷的答辯,都離不開紮實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所以夯實基礎是課堂教學的基礎,課堂任何地方都是學習的天地,我們能夠利用黑板、地板、牆壁等等讓學生寫、算。有佈置就必須要有檢查,有反饋,能夠發動學生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人力來幫忙教師檢查,讓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學會合作,學會生存。教師不要再只靠自我單幹,要相信並培養班幹部、課代表和小組長,並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異常是小組長的帶動和管理作用。落實"兵練兵,兵強兵",使更多學生有提高的機會。

四、如何調動學生的進取性,真正讓每個人都動起來

1、每一個小組中,都有好學生也都有許多較差的學生。其中還有這樣許多學生,他們對知識的掌握沒問題可是就是不敢或者是不願意在班內表現自我。針對這種情景可由組長選出最活躍的和最不活躍的學生各一個。幾天下來,效果不錯。因為他們也都意識到,這樣的確能讓自我的精力更加集中,思維更加活躍。

2、善於激勵學生,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出色表現及時的肯定是讓他們動起來的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最可怕的是諷刺挖苦。如果一位同學的發言與教師的想法不一致,教師當堂予以明確的否定,並表示出對該生的不滿,甚至讓他難堪,那麼這位同學將永遠不會在你的課堂上主動提出或回答問題,也就是説因為你的一句話或一種態度或者是一個表情,都能影響該生的這一節課或者這一門學科。

3、要有耐心

沒有比學生更堅強的意志,是不能讓他們動起來的。關鍵時刻必須挺得住。當學生不想開口或不習慣開口的時候,當學生停停頓頓、結結巴巴地讀句子和課文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之後剩下的就是啟發和等待了。只要問題適當、時間充分、善於啟發,學生很快就會奮起而參與。這時候教學就開始簡便愉快了。

課改的大潮湧動着,我們也努力去做一個好的弄潮兒吧!儘管比較艱難,我們也要勇往直前。

課改心得體會 篇三

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以科學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新化學課程的特點是體現啟蒙性、基礎性。它提供給學生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最基礎的化學知識和技能,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從化學的角度逐步認識自然與環境的。關係,分析有關的社會現象。

這次化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1、從目標來看:要從過分強調掌握“雙基”向培養學生全面科學素養轉變。

2、從內容來看:要從過分注重學科系統知識向貼近社會、貼近生活,體現STS(科學、技術、社會)教育思想轉變。

3、從實施來看:要從以接受學習為主向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轉變。

4、從評價來看:要從只注重學習結果和知識獲得,向既注重結果又注重知識獲得的過程與方法,注重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的形成轉變。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我校化學教研組用新課程的理念統領化學學科教研工作大局,把握重點,緊密聯繫本校教育教學實際,加強學習,深入探究,勇於實踐,以課題研究為先導,常規教研為基礎,用新課程的理念不斷改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以期大面積提高全校化學教學的質量。

在實施新課程時,我們緊緊圍繞“對於全體學生來説,化學作為工具,是未來社會公民所必備的、最基本的科學知識,不僅要使他們知道化學是什麼?為什麼?更重要的是在社會實踐中能做什麼?怎樣做?”等問題,大膽地做了改革嘗試,在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方面初見成效。

二、主要經驗和成果

1、更新傳統觀念,重建自己的教學方式

教改的關鍵是老師,課改的實施必須通過教師的一系列實踐才能實現,因此教師在課程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我們認識到自己必須轉變課程觀念,課改不僅僅是教材的更換,而是將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科學探究。因而對於我們教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而且應根據新課程的理念不斷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並隨課程標準倡導的多元化學習方式而重建自己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充分關注學生在知識、技能、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鼓勵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

2、適應課改要求,調整提高自身知識結構

在提高自身教學素質方面,我們堅持每週一、週五兩次集體備課,深入研究化學課程標準和新教材,查詢資料,研究實驗方案,1人主備,眾人補充,結合大家的集體智慧備好每一堂課。堅持每週1次的教研組公開課活動,1人主講,1人主評,眾人提議。

集體備課之後,每人繼續進行2次備課,靈活創設教學情景,不斷總結分析他人的教學案例,主動地彌補自己在學科基礎和教學素養兩方面的不足。

3、改變教學方法,提高課堂45分鐘效率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我們改變原有的教學方法,不能再把自己深深地埋在題海里去總結“知識點”,教給學生“重點”,把學生帶到一個做不完的題庫中。而應該認真地研究教學,帶給學生一個既輕鬆又高效的學習環境,並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對自己的教學工作進行“專業化”的評價。

另外,學校開展開放式的教學,利用“紅燭杯”會教比賽,對我們教師進行變相式培訓。實踐證明,這種“參與式”的培訓方式,有助於較快地提高教師駕馭新課程的能力。

4、大膽地對概念刪繁就簡,打破以定義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與原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中要求的知識內容總量減少,刪除了過於繁難或陳舊的成分,降低了化學計算的技能要求,增補了化學與社會、技術、生活相聯繫的學習內容和探究性的學習素材,注重內容的基礎性、現代性和實踐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儘量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究。在進行新教材的概念、理論知識的表述時,打破以定義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不給孩子們下定義,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結構。

例如:在元素的概念教學中,首先介紹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的生平和貢獻,投影出示元素週期表,介紹已知的氧氣、二氧化碳、水、過氧化氫等常見物質,讓學生形成一個深刻印象後,再由學生自己建構元素的定義,教師再加以點撥,實踐證明起到了很不錯的效果。

5、充分利用資源,讓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學習變得生動

新課程對元素化合物的切入點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注重元素化合物與社會生活的聯繫。不再要求完善的知識系統。

因而,我們就充分利用教學光盤、教學網站、報刊雜誌等多種渠道和資源對元素化合物的知識進行分析。如“燈管中的稀有氣體”、“低温現象—液氮的使用”、“大氣污染和防治”、“魚塘增氧”、“氧氣的工業製法”、“瞭解當地水污染情況(參觀污水處理廠)”、“瞭解飲用水質量和水淨化方法(參觀自來水廠)”、“金剛石、石墨、C60”、“乾冰的形成和昇華”、“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燃燒條件的探究”、“不同材料引起的火災和自救”等。

這種從學生經驗出發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做法體現了“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理念。化合物知識量看起來減少了,但鼓勵學生討論身邊更多的物質,實際上是比原來的化合物知識更豐富了,在理念上也更科學了。

6、幫助學生掌握新的學習方法

對於課程改革,不僅要求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學生也要改變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科學探究式學習主要是使學生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要充分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好每一堂課,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觀察、實驗、調查等方法廣泛獲取信息,能從日常現象和化學學習中提出問題,作出猜想或假設,設計實驗或有關的活動方案,尋求解決問題的依據或證據,定性或定量地處理有關的信息和資料;在探究中學會表達和交流,善於與他人合作,從中體驗活動的樂趣和積極的情感,培養科學態度和價值觀。此外,可在學生中展開“怎樣學習化學才對我們的發展最有利”的討論;召開有關學習方法的辯論會;舉辦有關科學方法的知識講座等。實踐證明以上方法和措施在實施過程中均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7、因陋就簡、因地制宜解決教育資源問題

在“探究性學習”中,由於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位同學都能夠獨立自主進行探究活動,因此我們一般根據學生自願分組,教師適當作以調整,儘量做到組與組之間學習水平相差不大。這樣,在上課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各個小組的學習活動,學生個人的學習則由教師和小組內成員共同關心。

三、存在問題及分析

1、新課標不象舊教學大綱那樣具體了,對新課標中關於化學知識的教學要求認識還不太不清晰,有些問題和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好把握和實施。

2、原來的教學要求和習慣是一有概念就下定義,而現在在新教材中很難找到具體的定義,因此在淡化概念、原理以後,學生對基本化學知識是否能掌握好,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如何處理等問題上頗有爭議。而實際上新課程對化學概念、原理的認知目標雖然降低了,但是知識面卻拓寬了,我們自身的學科內和學科外的知識面也有待加強。

3、新教材有吸引力,有趣味,但是知識太零碎、知識點不集中,教材中沒有各章“小結”,不易於形成知識體系,不好做筆記、不好總結,對更深的記憶有一定的障礙。

4、班額過大,組織探究活動的難度大,而探究性學習儘可能要求小班額教學。由於條件限制,達不到這種要求,給課改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5、實驗設施不足,實驗室數量不夠,儀器、藥品不配套,難購買。探究性學習實驗多,而且多數是由學生提出的,隨機性很強,對實驗設施、試劑藥品的配套要求很高,教學準備工作強度明顯提高,經費短缺等實際困難很大。

四、建議和對策

1、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中的核心,學生要有時間去驗證自己新的想法,要有時間開展相互討論、安排實驗探究。因此比較綜合的“探究性學習”課,學校最好調整為連堂課,使“探究性學習”課程得以順利實施。

2、資料查詢、社會調查等活動可以利用課外活動、業餘時間進行,對於學校的網絡應該對學生有開放的條件。

3、概念的教學需要更新觀念和方法,但以什麼方式教授概念原理、怎樣利於學生接受理解這個教學問題在具體實施中並沒有解決到理想的程度,在實際教學中還是一個值得繼續討論研究的課題。

4、會考是選拔性考試,必須有名次,作為教師的我們都存在着這樣的顧慮,會考的改革對於課程改革的推進起着一定的帶頭作用。因此,會考的改革的成敗將是新課程能否進入良性軌道運行的風向標。

課改心得體會 篇四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或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它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也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意義。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1 激發學生潛能,鼓勵探索創新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家長、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動地採用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挖掘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大膽創新與實踐。要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過程中獲得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使他們覺得每項知識都是他們實踐創造出來的,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

例如“多邊形的內角和”一節的教學,我先複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然後提問:我們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識來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問題?學生經過討論不難得出:淤想辦法把多邊形轉化為三角形;於具體轉化方法採用添線來分割多邊形,使之成為若干個三角形。在此基礎上,我繼續提問:你們有哪些具體的分割方法呢?於從一個頂點出發連對角線可以有多少條?那麼一個多邊形一共應有多少條對角線?盂根據對角線的條數你能確定是幾邊形嗎?榆你還能得出其他結論嗎?通過學生思考探索,他們總結出許多解決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方法,還因勢利導探索多邊形對角線的有關知識,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鍛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2 面對新課程,教師應確定更高層次的教學目標

對於教學課而言,不能光是知識的傳授,而且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那種追求“能夠教好一節課”或“教出了幾個能考高分的學生”為目的的教學已經不符合課改精神了。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出國留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教師不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而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而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環顧周圍,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許多這樣的現象:一些學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東西,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從頭講起;一些具有較高綜合性和較高思維價值的問題,教師卻將知識點分化,忽視了學生自主探究和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一些本該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試驗、討論、歸納、總結的內容卻被老師取而代之;一些學生經過自己的深思熟慮形成的獨特見解和疑問,往往因為老師的“就照我教的來”而扼殺。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的特點具有開放性、創造性、不確定性。在新課程下,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從事活動的機會,構建開展研究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3 轉變師生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為學而教,以學定教,互教互學,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壓抑學生創造性的教學環境,通過教學模式的優化,改變教師獨佔課堂、學生被動接受的信息傳遞方式,促成師生間、學生間的多向互動和教學關係的形成。

3.1 教師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傳授者、解惑者,更是知識的促進者、引導者;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接受者、複製者,更是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教師的作用主要在於“導”,就是通過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善於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點燃其思維的火花,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體會科學家走的路,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

3.2 教師和學生之間不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對象性的主客體關係,而是一種主體間性的意義關係。師生之間的交往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通過相互作用、相互協商,建構學生多樣化的主體活動,完成認知和發展的任務,從而促進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豐富的學習資源,有利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有效性,促進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的統一,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當然,我們光轉變這些還不夠,更準確的應該是我們在對新課改的理解基礎之上所做的所有轉變,顯然這對我們教師自身提高了要求,可能增加了教師的壓力;但我相信主要的壓力不僅來源於我們傳統的教育與新課改後教育之間的跨越,還來源於各個地方文化背景、經濟、家長觀念等。面對壓力,我們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課程精神,才能因地制宜的搞好新課改。

總之,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思想都應該建立在學生愛學,想學,樂學的基礎上,教師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怎樣去學習。我們要始終樹立:培養學生要從學生的長遠角度出發,從學生的長遠發展出發,讓他們學到的不僅僅是使書本上的知識,更是學習的能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樣才能為他們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改心得體會 篇五

帶者新課程改革濃濃的春意,沐浴創新教育縷縷陽光,花季的雨露和園丁的微笑一齊映進我的視野。新課程改革讓我體會到了教學的生命過程。

一、注重學習、轉變觀念、以推動新課改的順利進行。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

二、開展課改實驗、走進新課改

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展此刻我們的眼前,數學教學採取了提出題目――實驗探索――引導觀察――分析推理――得出結論的實驗教學法。教師的關注由單一的學習效果轉為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具體做法是:

1、確立一個思想,即“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預備”的思想。

學生的發展,我們主要誇大就應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就應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就應是個性發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就應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於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務必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2、落實兩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在課改中我們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往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往做。

3、進行三個轉變

(1)教師主角的轉變;

(2)學生地位的轉變;

(3)教學手段的轉變;

4、採取四種方法

(1)激發學習愛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

(3)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面向全體,讓不一樣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三、新課程給我帶來的思考

1、教師的教育觀念開始發生變化,教師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學的載體,教師不再是隻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計地利用教材啟發拓展。課堂教學的主角發生了變化,教師能把平時積累的知識有機地融進課堂,重視研究性學習。

2、課堂教學氛圍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更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教師從重知識的把握轉變到更注重學習方法、研究潛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得到充分的調動。

3、誇大在課堂教學貫徹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同時,不能忽視教師在系統教材體系着落實“雙基”的主導性作用。

在新課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新課程已不僅僅僅是新課標、新理念,它已經與協作、創新、探究、希看、未來這些滾燙的字眼牢牢聯繫在一齊,讓我們與新課程一齊成長,為孩子們每一天的成長而快樂着,願我們的課堂呈現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與展現,成為不由自主的從心靈深處,淌出不斷滋潤精神之園的絲絲甘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vkjjp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