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多篇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多篇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多篇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1

海子説,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讀時,心中總是有些感動的,原來海子想要的幸福生活和我渴望的那般相似.平平淡淡,真實。

總能從唐詩宋詞中觸摸到江南的韻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雨打窗台濕綾綃"。於是,覺得生活在江南便是幸福。

在烏鎮,在這個"青石小弄台門深,屋瓦粉檐廊棚長"的古鎮,擁有一個小屋.伴真潺潺的流水,我只要兩層.木頭的窗,木頭的門,走起來有古老的韻律.晚上枕着流水,偶爾能聽到遲迴船家漿激水的聲音.輕輕的,將一晚上的夢搖進水鄉.夢醒後,能看到的月光灑在古色地板上,不覺吟詠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佳句。清早,能模糊的聽到各家女人在水邊洗衣的聲音以及東一家西一句的閒扯。然後起身,披上件外衣,泡一杯茶,打開窗,讓水面上騰起水汽浸潤沉澱了一夜的空氣。拿本唐詩抑或宋詞,讓杯中茶的氤氲為詩詞段章。

冬天,半躺在椅子上,曬着暖融融的陽光,可以睡上一整天。無須工作。沒有考試,沒有排名。夢都會曬進陽光幸福的味道。

也可以踩着青石板,在小弄走上一遍。碰到小姑娘跳皮筋,可以加入,返樸歸真一回。或與那些老人聊一些瑣碎的生活,陪她們繡花,納鞋,吃她們做的好吃的,聽她們模糊的囈語。也可以在雨天撐一把傘,濺起一路水花,聽雨的歌,為它們鼓掌。

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常常希望有一間房間,透明的、高高的落地窗,鵝黃色的窗簾。地上鋪着白色的羊毛地毯,放着正方形的、木製的、矮矮的桌子,一個大大的書架,一盞高高的落地燈,沒有一張凳子。

我可以盤腿坐在桌子前,放上一本書,一杯喜歡的茶或熱熱的奶茶,陽光可以從落地窗投射在白色的地毯上,看的見一圈一圈的陽光。最好可以遇見下雪。坐在窗前,披一件舒服的衣服,看雪花如何曼妙起舞。看是一輩子,也許都覺的開心。

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有時候,會想要邁過青年、中年,之間進入老年。住在一個老老的四合院裏,不大的院子,不大的房子。我可以一邊種菜,一邊種花。再養一條狗,可以是奇怪的雪納瑞,也可以是高大的牧羊犬。它會在我織毛衣時,靜靜地趴在身邊,犯了錯會底下它平時高昂的頭,它會在我帶它散步時歡快得搖尾巴,也會在開飯時高興地在地上打滾。早晨,它會陪我鍛鍊,黃昏,我們一起散步。老人的生活總是有趣而寧靜的。一直這樣,面對死亡的時候,我一定可以很勇敢。

這樣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

不知道,在天堂的海子有沒有過上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也許此時他正看着我寫得《幸福生活》而有所感動,想起他禰留之前沒有得到卻又渴望的幸福生活。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2

全面加強基層黨的建設是黨建工作的基礎。基層黨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着黨的凝聚力、向心力、號召力、戰鬥力。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市委“學成都佛山、促轉型發展”的精神要求,切實解放思想、開拓視野,更好地搞好基層黨建工作,在區委組織部的帶領下,我有幸赴成都參加了“堅持黨建引領推動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創新”培訓。通過認真學習,汲取了經驗、得到了啟發,進一步清醒了頭腦,理清了思路。

下步工作,一是要堅持黨建統領,多元共治。通過理論培訓和現場教學,深深地感受到,成都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之所以搞得好,首要的一條就是堅持黨建統領基礎上的多元共治。草堂路社區、清源社區等社區,由於社區黨建工作抓的牢,基層黨組織在羣眾中的引領作用和核心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同時,在社區黨組織的引領下,轄區單位的黨組織以及各類社會組織都被吸附到社區並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各項活動,真正形成了黨建統領、多元共治的良好局面。回到我們的實際工作,要在抓牢抓實基層黨建工作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堅持和深化在“美麗樓院”創建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做法,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羣眾的主體作用,紮紮實實搞好居民議事會的組織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讓居民羣眾進一步參與到整個社區的發展治理工作中來;同時,認真構建區域化黨建格局,吸引轄區內更多的黨組織和社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當中,形成羣策羣力、多方互動、共駐共建、共建共享的社區發展治理格局。

二是要堅持黨建統領,打造特色。通過參觀學習,可以明顯地感覺到,成都的社區都在堅持黨建引領的基礎上,立足自己的區域特點優勢和傳統文化資源,進行特色打造。例如:清源社區的蜀繡文化、茶文化,草堂社區的有關詩聖杜甫的唐詩文化,玉林社區的現代影視文化等等,傳統和現代文化的元素都有機融入了社區建設之中,令人印象深刻。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要切實做到立足實際、因地制宜,認真深入地挖掘自己區域的可利用資源和傳統文化,進行總結提煉,並將其運用到社區黨的建設和文化建設之中,切實形成自己的亮點和特色,既有格調、又接地氣,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教育引導作用。

三是要堅持黨建引領、促進發展。通過幾天的參觀學習,感覺到成都將黨的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緊密結合,不但夯實了基層黨建工作,還有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極大地提升了居民羣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比如:岷江村將黨的組織建到專業合作社,在黨組織的統一領導下,園林苗木經濟得以不斷髮展壯大;戰旗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依託農村土地交易平台、農村金融保險平台和農產品交易服務平台,促進了郫縣豆瓣、布鞋、鳥籠、蜀繡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全國鄉村振興的排頭兵。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也要努力踐行抓黨建促發展的精神要求,將抓好黨建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立足轄區經濟特點和社會實際,努力擴大黨建覆蓋面,不斷強化組織力、引導力,做大做強轄區產業,努力推動社會發展,切實通過黨建的高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3

最近,“柏林寺之聲”微信羣羣主、湖北省黃岡市紅安縣柏林寺村村民郭莉發現羣裏越來越熱鬧了,大家發言越來越積極,討論的內容也越來越廣泛,小到房前屋後垃圾處理、田間地頭雞毛蒜皮,大到村莊發展規劃、共同締造創新理念。

今年年初,住房城鄉建設部創新工作方式,在定點扶貧工作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新理念,並在4個定點扶貧縣各選擇一個村作為試點,旨在進一步激發貧困羣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脱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當擔任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團隊數十人浩浩蕩蕩地開進紅安縣柏林寺村時,才發現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

村民們對這些遠道而來的“秀才”們並不信任,不是繞道而走,就是袖手旁觀。許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共同締造”,對此也不感興趣。

走家串户,噓寒問暖,察民情,解民意。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始想方設法和村民“套近乎”。

為了能和村民有一個溝通交流的平台,駐村幫扶技術團隊倡導開通了名為“柏林寺之聲”的微信羣和“柏林寺之聲”公眾號,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村民。目前,已經有256人入羣,村民在微信羣中發表個人對共同締造工作的理解認識、意見和建議,主人翁意識大大增強。

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遇冷”並非個案,在湖北省麻城市石橋垸村和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黑城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土關村,分別擔負共同締造示範村建設幫扶任務的中建設計集團、中國建設科技集團、北京建築大學等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由於長期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許多村民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這部分村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接受新觀念往往比較慢,甚至是排斥。要讓他們接受共同締造的新思想並不容易。”中建設計集團駐村規劃師劉輝深有體會。

懷揣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雙重使命,駐村幫扶技術團隊成為共同締造理念的“宣傳隊”和“播種機”。

在石橋垸村,中建設計集團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村民觀看共同締造紀錄片、現場講解、印發圖文並茂的宣傳冊等多樣化宣傳方式,先後召開50多次村民集體會議,深入淺出地介紹共同締造的內涵。

在黑城村,中國建設科技集團駐村幫扶技術團隊以百姓關注的難點為切入點,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先後召開了5次村民培訓會和70餘次座談會、專題討論會及村民代表大會。

在土關村,北京建築大學駐村幫扶技術團隊組織了村莊手工藝賽寶大會、村莊歌舞聯誼會,放映自制村莊紀錄短片,加強村民與工作組的互動。同時,還組織50多名村民到北京學習手工刺繡等技藝,開闊了村民的眼界。

在柏林寺村,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通過組織“百家宴”、國小生“我心中美麗的柏林寺村”演講比賽、“大手拉小手”環境衞生打分、留守兒童“四點半”課堂等活動,將共同締造思想“軟性植入”到村民活動中。

春風化雨,苦口婆心。4個示範村的村民對共同締造理念逐漸有了清晰的認識。黑城村村長徐金盛説,“共同締造就是讓我們大家一起幹,我的村莊我做主。”

記者瞭解到,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理念秉持“以村民為主體、問題為導向”的基本原則,激發村民主體意識,組織協調各方力量,讓村民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住房城鄉建設部村鎮建設司巡視員盧英方介紹説,用共同締造方法推進脱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建設,核心是“共謀”,難點在思想轉變。不僅要解決村民“等靠要”等惰性思想,還要解決過去政府大包大攬、幫扶技術團隊唱主角等習慣性問題。

為此,住房城鄉建設部先後4次召開共同締造工作推進會,“反覆講、講反覆”,逐步樹立共同締造理念,不斷統一專家、各級政府領導、幫扶技術團隊和村民的思想,同時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等舉措,先後邀請中山大學教授李郇、廈門海滄院前社蔬菜合作社理事長陳俊雄、湖北蒼葭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丁漢平等專家能人授課,明確共同締造的方法。還通過例會交流、月度推進和現場研討,及時共享經驗,研討問題,修正示範工作思路。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駐村幫扶技術團隊還組織村民走出村莊,參觀學習全國優秀的村莊建設案例,讓他們看清方向、明確目標、增強信心、激發熱情。

觀念一變幹勁添,擼起袖子加油幹。隨着共同締造理念深入人心,地方政府從大包大攬轉變為村莊建設的激勵者、幫扶者、引領者;規劃師從“主角”變為“參謀”,成為村莊建設中的溝通者、引導者。最為重要的是,村民們轉變了“等靠要”思想,內生動力被有效激活,從“要我幹”“我不幹”變為“我要幹”“搶着幹”,形成了“村民、政府、規劃師共同締造”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4

幸福生活=人文關懷+科學探索。尤肯達修女的質問和施圖林格博士的回信讓我感悟了許多。修女的質問讓大家感悟人文情懷,施圖林格博士的回覆讓大家敬畏科學探索。

人文關懷和科學探索是最完美的搭檔。試想如果少了人文關懷,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沒有了温情和關愛;如果沒有科學探索的精神,那麼人類將失去牽動生活的精神,看到的只會是一具具失去了靈魂的軀體。這兩種可能都會成為生活的致命點。

假如沒有400年前德國這位伯爵在做慈善的同時,還資助了那位研究鏡片的年輕人,今天又怎麼會有顯微鏡的存在?如果沒有資助這個人,那麼瘟疫很有可能伴隨人類更久。也多虧了他,如果沒有這位科學家抱着求真務實的科學去研究,懷着虔誠敬畏的精神態度去追索,顯微鏡的出現也將遙遙無期,而如果沒有這顯微鏡,許多領域的研究就無法展開。就醫學而言,我們便無法得知病毒為何物;弗萊明更難以發現細菌,難以發明那拯救了千千萬萬生命的盤尼西林。

在地球上還有許多兒童身患瘧疾面臨死亡威脅的情況下,美國航天專家恩斯特·施圖林格博士還依然為遠在火星的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可能有許多人對他的做法不理解,可試想,如果沒有對火星的探索,怎會在航天事業上取得諸多偉大的成就?

我們離不開人文情懷,也離不開科學探索。假設沒有醫生的救治和科學藥物的治療,那成千上萬的病人將何去何從?

科學為人文創造載體,人文為科學充實意義。二者分飾兩角,共同構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廈。科學探索為人類更好地在世界中生活提供物質準備,人文情懷使人能更好地把握內在宇宙帶來精神滿足。

科學與人文,密不可分,互相促進,共同進步,使得人類的身心得以完善,從而獲得更好的幸福生活。相信在人文、科學的相互促進的將來,人類社會將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你是否也有相同的看法呢?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5

密林深處的一個黃土包旁,一棟佔地200多平方米、4間2層的房屋拔地而起,正在加緊施工。8月1日,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閔洪豔告訴記者,這是投資120萬元建設的垃圾分類超市,預計8月底建成啟用。

“垃圾是放錯的資源,可回收還能再利用。”閔洪豔説,要把垃圾像商品一樣展示在櫃枱上,讓遊客更直觀地感受垃圾分類的意義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在走好新時代黨的羣眾路線、更好解決羣眾現實問題,深入推進“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中,堰河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讓千餘名村民從中受益。

綠色根植於心務實重行拔頭籌

“別人不敢幹的我先幹,別人能幹的我搶先幹。”在堰河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彰顯的是堰河人敢為人先、與時俱進的理念。

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裏窮得叮噹響,吃糧靠供應、用錢靠砍山、住房乾打壘,可謂“見山山禿頭、見路路斷頭、見水水斷流、見人人犯愁”。

1992年,29歲的閔洪豔成為堰河村的“領頭雁”,當時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綠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護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諾。

“地當牀,天當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節,全村幹羣戰天鬥地,苦幹實幹,讓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先後發展茶園1200畝、經濟林4000多畝,不僅擺脱貧困,還實現了小康。

進入新時代,堰河人緊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步伐,不斷更新理念,提出“走綠色路、吃生態飯、掙環境錢、發旅遊財”的強村富民思路,通過改變生產、生活方式實現“山水變風景、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民、特色產品變旅遊商品”的目標,讓村民都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現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資產和集體經濟收入均突破億元大關,村民人均純收入超3.5萬元。昔日“一家一棟小洋樓、一家一輛小轎車、一家有一個致富項目、人均存款達到10萬元”的夢想變成現實。

在全省努力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推動襄陽都市圈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堰河人提出到2035年實現“四不五有”新目標:吃飯不出錢、就醫不出錢、讀書不出錢、養老不出錢,村裏有金融、家裏有資本、户裏有研(究生)博(士)生、發展有產業、出行有房車。

“我們就是要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性循環體系,讓鄉親們在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中得到更多實惠,幸福感更強。”閔洪豔説。

賦能山水資本融合發展添動力

綠色是堰河最亮麗的底色,也是發展的主基調。

“堰河因茶而興,要做大做強茶產業,必須依靠科技賦能。”閔洪豔説,村裏跟省、市農科院合作搞產學研項目,1200畝茶園一半以上推行有機化生產,推行“從種植到茶杯全程淨化”消費模式,讓賣出的每一片茶葉都可追溯原產地信息,兩三年後所有茶園實現有機化生產,產值可突破4000萬元。

依託茶產業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從2005年第一家農家樂開張到如今120餘家遍地開花,遊客絡繹不絕,每年舉辦的年俗文化節更是成為谷城鄉村旅遊的一張亮麗名片。

2021年,堰河鄉村旅遊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000多萬元,點燃了全村幹羣衝刺國家5a級景區的熱情。

“一口鍋能抵一面坡,一張牀能抵十畝糧。”閔洪豔打趣地説,是鄉村旅遊讓村民的家當增值了。

目前,投資1億多元的民俗園三期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新建容納500人的多功能學術報告廳、展銷中心、文化娛樂場館、大戲樓、冷藏庫等,全面完善綜合服務功能;投資160萬元在堰河水域興建2個魚鱗壩、1處親水平台,增加遊樂設施;投資500萬元建設天藝茶莊廊橋、農旅茶文化觀光園等,實現採茶、炒茶、品茶、購茶自由;投資600萬元挖掘傳承紅色文化、民間文化,讓遊客不虛此行、身心怡然。

以黃土牆、花窗、古門、青磚灰瓦、小回廊為特點的鄂西北民居,比比皆是;以小果園、小菜園、小竹園、小花園為特色的庭院,處處皆景;以勤儉持家、勤洗手、勤剪指甲為內容的文明禮儀,人人皆知……

“這些都是村裏統一規劃設計和整修的,我們家房前屋後煥然一新。”一組村民艾元平説,30多公里的刷黑路已經通到每一户門口。

在堰河,農民成了網民,農田成了電商賣場,手機成了農具,直播成了農活,新發展業態迸發出新活力。

村户人一體化同心共享福無邊

為充分體現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堰河村通過創新共管、共評機制,最終實現一切成果共享目標。村裏成立堰河生態旅遊經濟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組織起來,抱團發展,所有菜品、旅遊商品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價格、統一品牌,做到明碼標價、童叟無欺,為遊客營造放心消費環境,贏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為靈秀湖北特色旅遊商品品牌。

組建生態保護夜巡志願服務隊,不光黨員幹部帶頭參與,村民自發加入,人數由最初的6人擴充到現在的100餘人。他們不僅巡山保水,規勸制止不文明行為,而且擔負着村裏的治安巡邏任務。“夜裏聽到狗子狂叫,都會有人起牀,跑出來看一看,這已經成為村民的行動自覺。”堰河村幹部任雪平説。

村無閒户、户無閒人、人無閒事。全村人都以股東的身份加入了合作社組織,即便沒有收入來源的困難人羣,村裏也無償配股,讓所有人年年有分紅。每股的收益率在55%以上,解決了貧富不均問題。

二組村民馮畢建曾在十堰一帶挑貨賣,養家餬口。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共同發展的氛圍很濃,決定紮下根創事業。

如今,他經營的有商店、農家樂、民宿,還有一個凍庫,年收入幾百萬元。“沒有村集體幫助就沒有今天的我。”馮畢建感激地説,村户人一體化發展模式讓人人嚐到“有福大家享”的甜頭。

通組到户柏油路無縫對接、看病不出村無縫對接、家門口就業無縫對接……

“只要羣眾有需求,村裏都會責無旁貸去滿足。”閔洪豔説,所有黨員幹部包括合作社員工“只有上班時間,沒有下班要求”,村民一個電話,就上門服務。

在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道路上,堰河干羣同心同德,鉚足勁幹,“1+7”大堰河旅遊發展格局已然形成,輻射帶動五山“茶旅小鎮”不斷向前發展。

為解決堰河沿線近2萬人用水難題,村裏積極向上爭取項目,新建一座水庫,8月份施工單位進場,“共同締造”的示範效應越來越強。

今年,落户五山鎮、投資近5億元的全省美麗鄉村示範片建設加速推進,落户南河流域、投資1億多元的鄉村振興示範區啟動建設。

“像堰河這樣生態好、產業強、日子富的村莊還有很多,比如石花鎮涼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鎮花園村、官坊村,還有城關鎮老君山村等,都在結合各自優勢和特點,發力前行。”谷城縣委書記黃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奮鬥出來的,只要農村善於做好“共同締造”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願景。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6

每當五星紅旗在藍天飄揚,國歌聲在晴空迴盪時,民族自尊的血液就會在千千萬萬炎黃子孫的血管中沸騰。回望歷史的長河,無數先輩名垂青史,他們用自己的赤膽忠誠誓死捍衞自己不屈的民族,付出了生命。正是這樣一個向來不屈不撓的民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又是這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喚醒沉睡於心底的自豪。在經過了非典、雪災、5.12大地震、水災……也讓我真切感受到,祖國對於人民的關懷愛護。每當災難來臨,國家總會以最快的速度進行救助。不分日夜給予需要的兄弟姐妹們最及時的救護與安慰。再艱難,再有險阻,也擋不住這一顆顆熾熱的心,不忍同胞受苦受難!能生長在這有情有義的國度裏,是多麼地榮幸。我出生於六十年代,從小沒有吃過什麼苦。當聽到紅軍萬里長征的故事,看到影視中前輩們浴血奮戰的驚心動魄場面時,站在鮮血染成的旗幟下,摸着胸前的紅領巾深深感受到先輩為我們創建的幸福生活和來之不易的安寧,需要用心來珍惜。大後,在一些新聞報道中,耳聞目睹戰亂國家人民的逃難場景。眼見着一大羣人攜妻帶子,揹着行囊跋山涉水,為能生存下去背井離鄉。在露天之下,他們仰天而卧,孩子依靠着母親,無家可歸,慘淡萬分。生命,隨時可能在突來的襲擊中消逝。連續的戰亂,人民生活惶惶不得終日。於是,我的內心很震動,也才感受到,能有一個安定祥和的環境生活,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當翻開歷史長頁,自古以來,中華人民就有着一顆熱愛祖國的誠摯之心,一顆互相關懷的仁愛之心。他們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忠於國家,忠於人民,甚至犧牲生命也毫無畏懼。感受着先輩們的豪情壯志,也更加體會到,國與家,家與個人,是一體的。在祖國温暖的懷抱裏,我們得以健康快樂地成長;而當我們有能力為國效力時,也要為國家的和平富強,貢獻出自己的一份能力。身為華夏子孫,身為中國人,每一個兄弟姐妹都有這份責任與使命。有幸生長在這和平的年代裏,不需要我們也去拋頭顱、灑熱血,只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感恩,會讓生活美麗;感恩,會使人生精彩。學會感恩、善於感恩,將使我們的靈魂得到洗禮,心態得到調整,境界得到昇華。感恩是一種幸福的智慧感悟,感恩是一種永恆的人生支柱。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呢?比較現實而有效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懷着感恩的心工作。這個世界上,讓自己感激的事情很多很多。一個人,只有懷揣一顆感恩的心,才會體味到生活的幸福與樂趣,學會感恩也就是學會了生活。人的一生走過來,有太多需要感謝的人和事。我應該對生活抱着一顆感恩之心,用情做人、用心做事,正確對待組織、對待同事、對待自己。一個人的形象很重要,作風的好壞則體現一個人形象的好壞。有好的作風,就有好的形象;有不良的作風,就有不良的形象。人的形象壞了,這個人就會名存實亡。可見,形象與作風密切相關,非常的重要。不要整天就知道天尤人,心懷不滿情緒。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要從小事做起,以誠相待,來感恩周圍的一切,讓人間的温暖和快樂充實在自己的心間,讓自己體會到生活原來是那麼的美好,值得自己去珍惜和擁有。我深深地感謝領導和同事們的信任和支持!我清楚的知道,一直以來,在工作、學習、生活中我都離不開身邊的每一位同事、親人和朋友,是他們支持的、幫助、理解和寬容,才使我懷着感恩的心情走到今天。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不是簡單的忍耐與承受,而是要以一種寬宏的心態積極勇敢的面對人生。一個人要學會感恩,對生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心才能真正快樂。一個人沒有了感恩,心就全部都是空的。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恩,贈人玫瑰,手留餘香,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些都因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才芬芳馥郁,香澤萬里。讓我們懷着感恩的心對待我們的一切吧!只要我們對生活充滿感恩之心,充滿希望與熱情,我們的社會就會少一些指責與推諉,多一些寬容與理解,就會少一些爭吵與冷漠,多一些和諧與温暖,就會少一些欺瞞與渙散,多一些真誠與團結,我們的精神家園將永遠年輕……。通過這次的感恩活動,我要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進一步加強道德修養,進一步勤奮學習和紮實工作,用好的心態積極主動配合好科長工作,認真履行法律、法規賦予的行政執法職責,始終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制原則。做好相關商務法律、法規的工作和宣傳,不斷增強對商務法律、法規的認識和了解,以實際行動樹好商務人的形象,為推進彝州商務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做出一點貢獻。

享幸福生活心得體會篇7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感謝黨,感謝毛主席,姥姥經常唸叨的一句話。姥姥生於1930年河北省衡水市的鄉下,童年是在戰亂中度過的,吃不飽穿不暖。長大後16歲就嫁給姥爺,是典型的的盲婚啞嫁直到入洞房才看到未來攜手一生伴侶的樣貌。婚後早上3點就要起牀生火做飯,下地種田,晚上也要做飯收拾併為轉天的生火做準備,累得沾炕就能睡着。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沒有戰爭威脅,姥姥和姥爺從鄉下去到天津工作,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現在幸福的生活。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心靈找到一方淨土,感謝中國共產黨,感謝毛主席為她帶來的幸福生活。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媽媽經常説的毛主席語錄中的一句話。1955年出生的媽媽是幸福的一代也是辛苦的一代,她們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卻品嚐過上山下鄉的艱辛。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各項法律逐漸健全,憲法、婚姻法、民法、刑法,行政訴訟法等各種律,各種制度逐漸完善,媽媽16歲沒有重複姥姥早早嫁人的命運,而是響應國家號召,加入到支持國家建設的上山下鄉運動中,在鄉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和奮鬥着。每一位同媽媽一樣的知識青年都懷着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支援祖國建設中,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寫下新中國建設的動人詩篇,沒有媽媽那一代人的無私奉獻,就沒有祖國今天的繁榮富強。媽媽這一代人用實際行動感謝國家感謝中國共產黨為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我理解的意思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1982年出生的我,從小就是在黨的關懷下長大的。鮮豔的紅領巾戴在胸前時無比的驕傲自豪;唱着我們是五月的花海入團時難掩興奮和激動;面向黨旗,舉起右拳宣誓: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嚴守黨的紀律,保守黨的祕密,對黨忠誠,積極工作,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説出誓言的那一刻我衷心的感謝中國共產黨,我想對黨説:感謝中國共產黨為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我的寶寶興奮的問我:媽媽,你猜這是誰説的話?這是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話,這句話影響着新中國一代代的青年人。2013年出生的寶寶,被全家人寵愛着,健康、快樂、無憂無慮地成長着。寶寶雖然是一年級的國小生,但是學習的知識道理相當多,天天都要當我們的小老師,問我們許許多多的問題。我和寶寶之所以能擁有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抗爭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和犧牲換回來的。看到紅領巾和紅旗,我們不要忘記那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我們永遠感謝那些無名的英雄,感謝中國共產黨為我們帶來的幸福生活。2021年,值此建黨100 年的偉大時刻,我和我的家人,我們四代人要共同感謝中國共產黨,祝願中國共產黨萬年長青,光輝永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vkq88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