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心得體會 >專題心得體會 >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新版多篇】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一

沒有誇誇其談,書中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言語之間,是一種幸福的味道,和諧的師生關係,快樂的校園生活。“愛”,正是本書的主調。“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

書中所描述的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對學生的愛,而這些一般的老師恐怕難以做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讓我由衷地佩服、尊敬!

書中寧瑋的經歷讓人有一絲遺憾,卻又佩服她的善良與勇敢;萬同的反反覆覆讓人揪心,最後的。結果又讓人舒心;程樺、楊嵩、黃金濤、王銅勇於挑戰自我,克服了自己的弱勢,不僅學業有成,更是鍛造出了卓越人格。這些都和老師的培養是分不開的。他是那麼富有愛心、童心、真心,也正是因為是這樣的人,與學生的交流總是充滿無限真情,也正是因為老師以愛回報愛,從而使教育獲得最終成功!

從書中的手記裏,我們還可以得到的“最重要的啟示,首先是認清自己的教育活動的目標,不是一張張的成績單,不是一堆分數,不是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裏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更需要終生有讀書的興趣,求知的慾望,並且有能力自己學習,有能力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有能力吸取這些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地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

書中的教育手段是特別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不含任何雜質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啟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二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書中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愛心”充滿了李鎮西老師《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個角落,讓我明白了當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擁有一顆真誠的愛孩子的心,也讓我明白了應怎樣去愛這些孩子。

特殊是後進生,往往許多教師感到頭疼,有的老師從思想上歧視後進生,放棄後進生。有的就是強制性的懲罰,甚至有的扔到角落愛咋地就咋地吧,

“愛學生就必須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班裏的每個孩子都會引起他的興趣,當然後進生就更是關注了,如他的主要精力傾注在什麼上面,他最關心和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他的快樂和痛苦有哪些,他不寫作業的原因是什麼,為啥不愛學習……李鎮西老師都瞭如指掌,發現問題,才能發現孩子們哪裏需要他的幫助和指點,把學生當成朋友,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才能成為後進生的'真正朋友。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李鎮西老師對待後進生有不同的視角: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説,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是教育者真誠的關懷,真誠的愛。老師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內心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對美好的嚮往,也想得到老師的表揚,也想得到同學的稱讚,也想得到榮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強壓”,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美好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也可以做到”的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為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輕輕地問候,一句表揚的話,一個小小的獎勵,都能成為後進生向上的動力。而對於後進生的錯誤,不要帶着有色眼鏡,只是責備、批評,耐心詢問,多些理解,認真傾聽,多些關注,用心靈贏得心靈,才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讓我上了一節思想教育課,它不僅使我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怎樣去轉化那些“後進學生”的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就是帶着一顆愛心和童心,真誠的去愛每一個學生,讓學生在我們愛的滋潤下健康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三

花了三個晚上,讀完了《愛心與教育》。《愛心與教育》是全國著名教師李鎮西老師的一部作品。李鎮西老師的教學的核心思想是民主、科學和個性。

既然書名是《愛心與教育》,那麼當然重點是愛心與教育的關係。首先李老師是一個有愛心的老師,一個真實的老師,沒有一絲高高在上得感覺。昨天我在他的微信公眾號裏留言,沒想到不久之後他就回復了,真的讓人太意外了。愛心,是教師最基本的條件。這種愛心,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為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的平等而真誠的感情。對於李老師的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某些教師的虛情假意真是讓人噁心。

這本書是一本教學案例集,提到了問題學生,優生,青春期教育,學生心理,異地筆友以及如何管理班級的方法。從每一個案例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李老師濃濃的愛心。

關於後進生的教育方式,他認為,把教育主動權交給“後進學生”,讓他們在自我教育的同時又接受集體的監督,即允許其反覆,有鼓勵其進步,這最能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科學。這與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是相同的,李老師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崇拜者。

李老師給每個新班的見面禮總是一句話:“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不同意這是助人為樂的另一種説法,因為助人為樂是刻意的做好事,而他希望“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常態。這又與蘇霍姆林斯基不謀而合。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絕不能讓孩子因為做了一件好事受到教師的表揚而沾沾自喜,這是非常危險的。

李老師説,人不能沒有原則,但要擁有自己的原則首先必須學會感動。因為,只有沒有根本的是非觀的人才會萬事無所謂,才不會被感動。不會感動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不會感動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

讀完此書,教學方法不會有什麼增長,但是絕對會改變你的教育思想。教育如同一門武藝,要內外兼修。內力是教育思想,知識儲備,外功是教學方法。沒有強大的內力做支撐,教學方法是虛空無力的。作為教師,我們首先應有一顆愛心,用愛心去點燃孩子內心求知的星星之火,構建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才會事半功倍。當然,愛心應是發自內心的真情,而不能是虛情假意。

我們達不到李老師的高度,但我們也應努力做好,讓孩子因我們的教育而感到幸福。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四

讀完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被書中記載的一個個鮮活生動的教育故事打動,被李老師充滿激情和富有愛心的教育情懷感動。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以及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震撼着我:原來,教育也可以做得如此讓人痴迷,如此有幸福感、成就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説:拋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但是我們又該如何去愛我們的學生呢?在李老師的一個個教育故事中,我知道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朋友,真誠、平等地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不管他是優秀生還是差生。用心愛每一個學生。乖巧、聽話、成績好的學生誰不愛呢?可是調皮搗蛋成績差還愛頂嘴,這樣的學生,你愛嗎?其實,我們老師也不過是一個凡人,有着凡人的喜怒哀樂。在管理一個五十多人的班級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難免有被氣得頭頂冒煙的時候,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對自己説:“你不也曾叛逆過嗎?你不也曾是犯錯的小孩嗎?你不也從屢次犯錯中成長起來嗎?你不是立志要當一名熱愛學生的好老師嗎?”每一回,這一個個問題拷問過後,我都會豁然開朗,明白對孩子們應該少一些埋怨,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苛求,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責,多一些尊重。歸根到底就是,給予孩子們更多的愛心。不管他是天鵝還是醜小鴨。

作為一個國小教師,面對着一羣天真無邪、稚淳可愛的孩子們,我們又傾注了多少愛在孩子身上呢?“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結合自己這麼多年的教學生涯,我深深感到了愧疚,儘管自己是一個盡職盡責的老師,但是遇到問題學生,更多是批評教育,讓學生感受到的是老師的嚴厲,而不是愛,記得我送走的上屆畢業班,很多學生都給我寫下了這樣的留言:老師,您是我們的好老師,可您對我們批評太多,表揚太少了。很多學生不願意和老師吐露心裏話,也説明老師對學生關愛不夠,沒有向朋友一樣去和同學交流。儘管學生成績很優秀,但是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成功的。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五

最近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收穫很多,他用愛詮釋教育的本真,塑造孩子們的靈魂,他是用心靈用靈魂做教育的人,值得佩服與學習。

在書中,一個個李老師和學生間的故事,打動人心,都體現了他為人師表的盡心,這份愛這份情來的珍貴真摯。他一視同仁,平等對待呵護每一位學生,讓每位學生都感受得到集體和老師的熱烈的温暖與真誠的鼓勵和期待。他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

教育是平凡的,又是不平凡的事業!李老師對教育事業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這是因為李老師對教育的一份執著,對愛的一種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

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份愛吧。

他們眼中沒有絲毫的雜質,透出的都是單純、坦誠。跟李老師相比,我的學生年紀更年輕、心靈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護、去關心、去琢磨、去引導他們。

《愛心與教育》告訴我們:愛、微笑、鼓勵、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它們是孩子們心靈成長的潤滑劑!讓我們一起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教育心得體會 篇六

隨着女兒一天天的長大,我也漸漸意識到孩子教育問題的重要性。於是藉着學校給我們贈書的機會,選了一本名為《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書,想從中汲取一些營養,獲得一些教育孩子的經驗。收到書後的那幾天,我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來,不到一個星期便讀完了。因為讀的匆忙,總覺得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假期閒來無事,便又捧起重温了一遍,這一次的品讀更讓我感受到了它獨特的魅力。看着同行們寫下的樸實無華的文字,讀着那一個個真實鮮活的親子故事,我的心不禁一次次與之產生共鳴,一次次被書中那濃濃的親情所感染。

《教師怎樣教育自己的孩子》是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完全由一線教師自主撰寫的育子故事,共分為四輯,每一輯有不同的主題,收錄了不同的故事。細細品讀這些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藴含着智慧,每一個故事都飽含着深情。讀罷全書,我有兩點最深的感受:

一點是要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劉良華老師説:“研究教育的人很可能不會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是常有的事。”的確如此,在教育問題上老師是“燈下黑”,對待別的孩子特別有耐心,特別好脾氣,到了自己孩子身上,好心情和好脾氣統統到了爪哇國,指導孩子學習,一遍還可以,兩遍時聲音就高了起來,到了第三遍,簡直要咆哮了。我就經常愛犯這樣的錯誤,輔導兒子學習時,如果他總是出錯或是不按我的要求去做,我就會忍不住要發火,聲音也自然提高了八度,孩子常常被弄得不知所措,眼淚汪汪的。細細想來,這都是自己沒有擺正心態,是不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這對於孩子來説也是不公平的。

作為老師,我們似乎都對自己有一種心理暗示,自己的孩子要比別人的孩子出色。於是如果孩子沒有我們預想的那樣的表現,我們便會愛之甚而責之切。其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忘記了,我們的孩子與學生一樣,他也需要我們的理解與尊重。我們不應該讓自己的虛榮心矇蔽了心靈,而應該以一顆平常心來養育孩子。每個孩子都有他獨特的個性,也有他自己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成長規律,我們不能要求他同樣的錯誤只犯一次,也不能要求他各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現。有人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覺得十分形象。園丁種下幼苗後並沒有強求每一株幼苗都能長成參天大樹,他只是按照植物的生長規律,讓幼苗在大自然的懷抱中自然的成長,因此許多幼苗在他默默的守望中長成了參天大樹。我們的孩子也可以看做是我們種植的一株幼苗,所以對待孩子,我們也應給他們充分的理解與尊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成長規律,在我們愛的目光的注視下健康快樂的成長。或許這樣,我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讀完這本書,我還從各位老師身上受到一點啟發,那就是要讓孩子從小愛上閲讀,父母要在閲讀中和孩子一起成長。在這本書中,陳劍鋒老師、沈麗新老師、張家明老師還有扈永進老師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培養孩子讀書興趣,讓孩子愛上讀書的問題。隨着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許多老師、家長都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於是千方百計給孩子買書,教育孩子多讀書。但是孩子的天性是愛玩、好動,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的真的不多,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及時引導,督促。我們應該知道,閲讀是需要氛圍的。如果大人喜歡閲讀,經常捧着書看,孩子就會模仿。因此,我們作為家長,尤其是身為教師的家長,最好也閲讀,你以身作則,便會“不令而行”了。況且,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所從事的職業也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讀書,這樣才能更好的勝任我們的工作。所以,我們必須讓自己加入閲讀的行列,把讀書變成一種需要,讓讀書伴隨我們的一生。有了我們的薰陶感染,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閲讀,那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會受益匪淺。

當然,讓孩子喜歡閲讀需要時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隻要我們用耐心和細心去引導,孩子肯定會越來越喜歡閲讀。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談話,讓人收穫多多。感謝學校給我提供的這頓精神上的營養大餐,讓我獲得了心靈上的啟迪。我會一直將閲讀進行到底,讓書香伴隨我和兒子一路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七

讀了謝雲先生的教育著作《閲讀照亮教育》,感觸頗深。我是一名青年教師,閲讀照亮的不僅是我們自己的人生,閲讀還照亮了我的職業教育。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生活中假如沒有書籍,就好像植物沒有了陽光;學習中假如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閲讀就是了解人生和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徑。學生在學校學到的主要是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如果只是掌握課本的基礎知識,那麼知識結構就會趨向單一,不利於學生的只是構建。學生閲讀有益的課外書,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興趣,開闊視野,增長見識。

閲讀還有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文學作品中那些主人公所具有的美好品格,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感染,很容易感染我們的學生,引起學生對生活的認識。

閲讀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要依賴老師、教材和課堂,這種學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壓抑了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然而閲讀一些有趣而又→←和學習科目相關的書籍,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吸收知識,並積極運用這些知識,開動腦筋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培養和確立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使他們從一開始的被迫學習轉向主動的學習。

這麼看來,閲讀和教育密切相關,和學生的成長更是息息相關。最後,用培根的一句話來概括閲讀的好處: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愛心與教育讀書心得 篇八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的內心不僅被深深地感動(時常讀着讀着不禁熱淚盈眶),同時我的靈魂也被“震撼”了!

托爾斯泰説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如當我讀了書中的“我和萬同的故事”後,李老師那對待“後進生”的態度深深觸動了我。面對學業與品德雙差的萬同,李老師想盡辦法來教育他,可是他依然問題不斷,甚至為報復老師偷進辦公室進行破壞、偷竊。這是什麼樣的學生呀?我以為李老師已經夠寬容了,這次應該不會再對他有任何希望了吧,但是李老師依然絞盡腦汁地想辦法,最後通過提前佈置命題作文讓集體來監督,同時讓其自我監督,最後終於讓萬同戰勝自我,成為品德巨人,以至許多優生以他為榜樣來自省其身。的確,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的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聯繫我身邊的故事,我真的也為身為人師的我們汗顏。現在的義務教育下的老師總是顯得那麼浮躁,教育如果用功利的眼光來看的話,那就無所謂愛心教育,而只能算是教師日常的一種習慣,一項例行的公事。可見這種狀態下的教育豈能行使“素質教育”這一使命呢?面對學生所犯的錯誤,我們抱怨;面對成績不好的學生,我們氣餒。哪有確實在為培育學生而操心呢!相比之下我們的學生遠不及萬同“無可救藥”,但是在我們的心目中怎麼就顯得那麼一無是處呢?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教育者心中無愛或者説是無大愛吧!這樣教師無心於教育,而學生沒能體會到教師對自己的深切關愛,這種惡性循環的教育無不叫人擔憂。現在反觀自我,那原本對學生的一腔愛心如今不也所剩無幾了嗎?這是為什麼呀?教育本該是快樂的呀!但如今我又為什麼體會不到這種快樂呢?答案不言而喻。因此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心態,找回自我(儘量不要受到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相信我依然能成為學生的良師諍友。面對這本書,當我們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是時,不禁會時時反省自身,反思自己與李老師之間的差距,激勵我們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出名利,從而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説得好:不瞭解孩子,不瞭解他的智力發展,他的思想、興趣、愛好、才能、天賦、傾向,就談不上教育。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而這份愛總覺得與其他人的愛有所不同。我看到過不同的老師表達過對學生的愛:有保姆式的愛;有恨鐵不成鋼式的愛;有施恩式的愛……無論哪種,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這當然也沒錯,但我們能夠非常明顯地感覺到這種居高臨下的態度。感覺到為人師者深藏骨髓的那一份道德優越感。而李老師卻不止一次地説過:“學生的心靈往往要比教師純潔得多,學生在道德上也往往高出教師。”所以李老師的愛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的`基礎之上的,是真正平等的愛,發自內心的愛,而更重要的是,這份愛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互動!“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同行們,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愛心與教育》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真正的教育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xindetihui/zhuanti/yj744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