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范网 >

实用文 >实用文精选 >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第1篇: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4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函数的平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平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或图形的变换引起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变换,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等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应用价值。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依据只有掌握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

教学难点: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规律。

(难点是依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及学法上谈谈我的看法。

四、说教法

结合本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用的是课本76页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做好新知识的衔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将一个图形平移就是将这个图形上重要的点进行平移,从而得出图形平移后,坐标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口答)

问题

1、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点对称时坐标的变化规律,为问题2图形的对称奠定基础。淡化难点,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2、做出一个图形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观察新图

形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总结规律)

问题2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规律,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

1、是课本78页的思考

问题一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面的问题2做铺垫。

2、观察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问题2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上次探究的经验应用于本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表格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

坐标变换规律

平移

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

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

(原点是位似中心)

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

(五)布置作业:

针对九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本节课的作业是:

必做:78页1、2题

选做: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A(4,5)和B(-4,5)的两个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坐标为(2,3),除此之外还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确定坐标系找到“宝藏”?画出图形。

结束语: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本节课我采用集体讨论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第2篇: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

这是一个互助平台,为您提供大量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图形变换与坐标》说课稿范文,送一篇给你。

《§2.5为什么是0.618》说课稿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第二章第五小节第一课时.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在几何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尤其是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内容的深入和发展,是方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九下学习一元二次函数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而本节内容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最后部分.当然,尽管是最后一部分内容,但在本章的2~4节探索医院二次方程解法的过程中已经涉及到了一些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题,因此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教学目标

(1)经历分析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并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题,进一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教材的重点:掌握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5.教材的难点:建立方程模型.二,教法:选取现实生活中的题材,调动兴趣,探索,解决问题,讲练结合.三,学法:通过阅读细化问题,逐步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隐射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 古埃及胡夫金字塔,古希腊巴特农神庙,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它们都是古今中外历史上著名的建筑,在这些建筑的设计上都运用到了数学一个很奇妙的知识——黄金分割.2.释疑: 你想知道黄金分割中的黄金比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如图,点C把线段AB分成两条线段AC和BC,如果_______________那么称线段AB被点C黄金分割,点C叫做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AC与AB的比称为黄金比(0.618).黄金比为什么等于0.618 方程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解:由=,得AC2=AB·CB

设AB=1, AC=x ,则CB=1-x ,代入上式, x2=1×(1-x) 即:x2+x-1=0 解这个方程,得

x1= , x2=(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黄金比=≈0.618

(二) 一元二次方程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例1:如图,某海军基地位于A处,在其正南方向200海里处有一目标B,在B的正东方向200海里处有一重要目标C.小岛D位于AC的中点,岛上有一补给码头;小岛F位于BC上且恰好处于小岛D的正南方向.一艘军舰沿A出发,经B到C匀速巡航,一艘补给船同时从D出发,沿南偏西方向匀速直线航行,欲将一批物品送达军舰.(1)小岛D和小岛F相距多少海里 (2)已知军舰的速度是补给船的2倍,军舰在 由B到C的途中与补给船相遇于E处,那么相

遇时补给船航行了多少海里 (结果精确到0.1海里)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你能在图中找到表示小岛F的点吗 在本题中, 实际要求的是什么

②这是一个路程问题,路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本题中,从出发到相遇,军舰,补给船的航线路线分别是图中的哪些线段 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已知吗 两艘船的时间,速度,路程各有什么关系 ③你能用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来表示军舰和补给船各自的路程吗 ④你能借助图中的特殊图形解决本题的两个问题吗 解:(1)连接DF,则DF⊥BC, ∵AB⊥BC,AB=BC=200海里

∴AC=2 AB=2002 海里,∠C=45° ∴CD=AC=1002 海里 DF=CF,2 DF=CD ∴DF=CF=CD=×1002 =100海里

所以,小岛D和小岛F相距100海里.(2)设相遇时补给船航行了x海里,那么DE=x海里,AB+BE=2x海里 EF=AB+BC―(AB+BE)―CF=(300―2x)海里

在Rt△DEF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方程:x2=1002+(300-2x)2 整理得, 3x2-1200x+100000=0 解这个方程,得:x1=200-≈118.4 x2=200+(不合题意,舍去) 所以,相遇时,补给船大约航行了118.4 海里.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联系实际选取例题,通过这个例题详细展示了应用题的分析方法,解题过程,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解题的一般步骤,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练一练

例2:如图,在Rt△ABC中,∠C=90°,点P,Q同时由A,B两点出发,分别沿AC,BC方向向点C匀速移动,它们的速度都是1m/s.几秒后△PCQ的面积是Rt△ACB面积的一半

『分析』(设置一些小问题): ①本题同样涉及的是行程问题,在本题中,时间,速度, 路程这三个量哪些是已知的 哪些是未知的 通过假设 未知数,你能将各未知量表示出来吗 未知量和已知之 间有什么关系 未知量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点P,Q的路程在右图中分别对应哪些线段 在右图中 你还能表示出哪些线段的长 问题中涉及的两个三角形的 面积分别该如何表示

解:设x秒后,△PCD的面积是RT△ABC的一半, 由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 这部分教学设计意图: 在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认识,体会刚刚归纳过的解题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关于难点的突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步着手: 1.为让学生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思,可以让学生根据题意自己画图,然后教师示范画图过程,学生在实践与对比中将题目与图形有机结合起来.2.结合图形审题,一边读题,一边将题中显而易见的数学量在图中标示出来.3.结合问题类型,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假设未知数,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题中的未知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4.解方程并检验根的合理性.(四)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 审清题意: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未知之间有什么关系

2.设: 设未知数,语句要完整(可以直接设:问什么设什么;也可以间接设.3.列: 列代数式表示题中的量,找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4.解: 解所列的方程; 5.验: 是否是所列方程的根;是否符合题意; 6.答: 答案也必需是完事的语句.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本题中找等量关系的方法是"图示法",常用的方法还有"列表法"等.

声明:

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

  • 文章版权属于文章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https://wenfanwang.com/zh-cn/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v897.html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