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工作總結 >調研報告 >

送服務調研報告多篇

送服務調研報告多篇

送服務調研報告多篇

送服務調研報告篇1

社區衞生服務是完善公共衞生體系的重要內容,直接關係廣大羣眾基本醫療保障和健康水平。20xx年以來,我縣大力開展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新的形勢下,如何進一步加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為廣大羣眾提供服務優良、價格低廉的基本醫療保障,是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一、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現狀

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是農村三級醫療保健網絡的樞紐,其職能以公共衞生服務為主,具備預防、保健、基本醫療、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綜合衞生服務功能,為廣大農民羣眾提供基本衞生服務、基本衞生安全保障和農村重點人羣重點服務等三大類12項衞生服務。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衞生工作的決定》,以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為抓手,在原有中心衞生院、鄉鎮衞生院、衞生分院、村衞生室的基礎上,根據人口分佈、醫務用房,人員設備等情況,對農村醫療衞生資源進行整合,去年初在全縣設置了9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下設38個社區衞生站,確定了303名駐村責任醫師,分225個服務點片開展直接面向農民的服務。截止20xx年底,全縣駐村醫師進村入户率達95。3%,農民體檢率達72%以上,農村健康檔案建檔率達80%以上。

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剛剛起步,在體制、管理、操作等方面還存在着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順,公共衞生服務職能發揮不到位。現有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脱胎於鄉鎮中心衞生院,一個班子,兩塊牌子,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服務職能等方面,都還“順延”了原來鄉鎮衞生院的體制和管理模式。比如9家服務中心,其中3家中心衞生院是定額補助事業單位,其它的幾家則為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集體單位,並且人員編制結構複雜。體制的不順,導致醫務人員在服務職能轉換時不能很好地適應,也“順延”了原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將主要精力放在有償服務和創收上,不能積極主動探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功能作用的發揮,防保制度和措施成了空洞的條文,公共衞生工作開展艱難。同時,服務中心與下屬服務站的從屬關係也都尚未明確,從而使社區服務網絡還存在着很多脱節,工作開展起來不順暢。

2、投入嚴重不足,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20xx年縣財政投入衞生事業總費用為832。4萬元。20xx年鄉鎮衞生院的財務支出、院長工資和日常公用支出、從事基本醫療的人員經費、職工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所需繳費部分以及農村衞生事業發展建設資金,均未納入公共財政預算。全縣鄉鎮衞生院財政補助為80。2萬元,其中離退休人員工資、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等費用就達到40萬元左右,由此導致衞生院生存與發展舉步維艱。投入的嚴重不足已成為社區服務中心建設發展中最大的問題,包括醫療用房、“新六件”的配備、醫務人員費用支出都是社區服務中心的硬傷,服務中心設備陳舊簡陋,難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3、人才青黃不接,制約社區服務中心的良性發展。一方面,現有9家服務中心與原來鄉鎮衞生院基本上都是同一套人馬配備,因為工作環境、待遇等實際問題,大中專畢業生不願到服務中心工作,20xx年全縣中心衞生院大專以上學歷不到30%。另一方面,人才外流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大中專畢業生在基層工作一段時間,技術有一定長進後就急着另覓高枝,加上原有一批老醫務人員逐漸接近退休年齡,使得服務中心人才和技術力量青黃不接,導致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差,服務模式單一,效率低下,不能取信於羣眾,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意義也僅止於一塊牌子。

三、加強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的幾點建議

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直接關係到農村衞生事業的發展和農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為又好又快推進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1、確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在農村衞生工作中的主力軍地位。

一是明確方向。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一定要明確定位和發展方向,堅持滿足羣眾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堅持醫療與防保並重,提供社區性、綜合性服務,把服務中心建設成為區域性醫療保健服務中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中心、公共衞生服務中心,避免向醫院模式發展。

二是轉變職能。明確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防治中的服務職能。走出原來衞生院只管“賣藥治病”的職能模式,將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成“以公共衞生為主,綜合提供預防、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的基層醫療衞生機構。發揮衞生服務中心的管理職能,實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與服務站管理一體化和全行業管理。

三是科學配置。目前9個衞生服務中心基本是按鄉鎮衞生院設置的,隨着其服務職能的發揮和羣眾基本醫療保健需求的進一步提高,還要根據鄉鎮地理位置、原有醫療資源分佈、輻射半徑的人口、道路交通、就醫人流的走向等情況進一步科學合理的配置。要制定建設標準,根據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情況科學規範地設置醫療和業務科室,合理確定房屋結構與面積,按照基本醫療職能的需要配備相應的設備,滿足診療需要。

2、充分體現政府在社區衞生服務中

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

一是加大投入。隨着農村公共衞生體系的逐步健全和衞生服務中心建設的不斷推進,政府必須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將包括中心衞生院醫療用房、設備配置、人才培養等列入財政預算,逐年安排。

二是理順體制。把服務中心納入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對醫務人員進行三定,按精簡高效、因事設崗、因崗聘人、競聘上崗的原則實行全員聘任,讓他們可以更好地投入服務,而不是想破腦筋為每月工資來源發愁。

三是落實責任。要把衞生工作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鄉鎮年度綜合目標責任制考核,體現政府在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3、積極探索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的規範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一是積極探索人才培養途徑。對現有衞技人員分層次、分崗位、分專業、有計劃地進行崗位培訓。人事部門要通過地方補貼、職稱評定聘用等途徑,積極鼓勵大中專畢業生主動到服務中心工作。同時,衞生主管部門要建立對口支援制度,由二級以上醫院與服務中心建立一對一的對口支援關係,不斷提高中心醫療服務水平。

二是要確定合理收費標準。按照服務中心醫療等級水平,制定合理的收費標準和農村合作醫療藥品應用指導目錄,便於醫生合理用藥。調整農村合作醫療分類報銷政策,引導農民到服務中心就診。實行藥品配送制度,服務中心的藥房實行全縣統一配送,價格統一,質量保證,切實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三是加強對鄉村藥店和個體診所的監管力度。建議衞生、藥監、工商等相關部門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堅決取締無證行醫,淨化農村醫療市場;加強對鄉村藥店的監管,積極發揮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在農村醫療市場的主渠道作用,為廣大羣眾提供就近、低廉、優質的醫療服務和基本醫療保障。

送服務調研報告篇2

商貿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體現了我國城市現代化的水平,同時也是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窗口。商貿服務業是我市經濟結構優化的主導產業,也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強大引擎。隨着義烏經濟逐漸融入國際化浪潮,義烏商貿服務業正進入一個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的重要發展機遇期,進一步提升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勢在必行。

一、我市商貿服務業的發展現狀

我市商貿服務業經過改革開放,特別是近幾年來的快速發展,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發展環境進一步改善和優化。xx年,全市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6億元,同比增長18.3%,創近幾年來新高,在全省經濟強縣中增速和總額分別位居前列。然而不容忽視的是,在我市以中國小商品城為龍頭的商貿業持續繁榮的背景下,除市場外的其他商貿服務業發展則相對落後,與其它相關行業相比,明顯不協調,與進入小康社會追求高質量、時尚生活的居民需求明顯不適應。主要體現為城市框架不斷拉大,商貿設施明顯滯後;結構層次尚欠合理,特色商貿明顯短腿;現有企業規模不大,商貿品牌明顯短缺。

二、我市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潛力

義烏城市性質和發展目標決定了我市必須具有較為發達的商貿服務業。“國際性商貿城市”戰略的實施,為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城市經濟、城市自身的特點藴含了有利於商貿服務業進一步發展的因素。

1、宏觀經濟環境有利於我市商貿服務業加快發展。隨着服務業對我市經濟社會貢獻日益加大,政府越來越重視商貿產業的發展,把商貿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加以大力扶持。我市今年出台了加快商貿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意見,批准了城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為商貿服務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2、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商貿服務業的發展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一個城市的商業發展程度與其城市規模是緊密相關的。我市已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的總體目標,城市化進程正進入快速發展期,我市的城市化水平已達到了60%以上,城市建成區面積擴大到73平方公里,城市人口不斷增加,一大批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建成。城市的集聚、輻射、帶動和服務功能顯着增強,形成了對服務行業強大的規模需求。

3、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為商貿服務業發展奠定了一個更為堅實的需求基礎。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費結構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增加服務性支出將是居民消費支出的重點,服務含量高的消費需求將成為新的熱點。特別是一些超出基本生活需求的服務產品,在較高收入水平時才能形成大規模消費。

4、資本投入足以保障商貿服務業的發展。民間資本雄厚的資金實力加上我市悠久的經商傳統、濃厚的商業氛圍,為商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外資的強力注入給服務業帶來新的活力。以商貿業為主體的服務業將繼續成為下一輪發展方向和新的投資機會,預計將有更多的人投資、從事商貿業。

5、相關產業的發展有力帶動和支撐了商貿服務業發展。旅遊、會展業的發展對商貿服務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明顯也產生了更多的關聯效益,旅遊、交通、賓館、百貨、餐飲等服務行業的經濟效益將得到大幅提升。

三、我市發展特色商貿的思考

1、精心佈局商業網點,發展新型商貿。以規劃為導向,科學合理佈局商貿基礎設施和商業網點,提升商貿設施檔次。按照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和《義烏城市商業網點規劃》要求,着力構建四個商貿層次。核心層次:營造繡湖、賓王、國際商務中心三個城市商業亮點和窗口商圈,發展以購物商業、餐飲文化商業、休閒商業為基礎的三大特色商業。其中以義烏市繡湖廣場商圈和賓王商圈為主體的市級商業中心,設置兩個10萬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購物中心,在福田-江東商務中心,形成集貿易、金融、政務、信息、文化辦公等功能於一體的商務中心區。骨幹層次:在北苑、後宅、廿三裏、城西、稠江等5個市區二級商業區,以佛堂、蘇溪、上溪商貿集聚區域為中心點的市級商業副中心,各佈局一些大型商業設施。基礎層次:以遍佈城區的商業服務中心、商業步行街區以及百貨店、超市、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等現代零售業態。重點改造提升工人西路時尚休閒服飾特色街、城中中路精品服飾特色街、稠州路都市景觀商業街、江濱路休閒娛樂特色街、賓王餐飲特色街區等5個特色街區。虛擬層次:以涵蓋全市的寬帶網絡為基礎而形成的電子商務服務網絡,大力發展網上購物。

2、培育高端商業資源,建設品牌商貿。積極推廣現代營銷方式,發展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超市和連鎖經營等新型商貿業態,形成購物中心、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電子商務等多種不同功能的業態結構。大力推進倉儲配送中心、大型超市、商貿中心等商貿

重點建設項目,大手筆規劃大項目,規劃一個集餐飲、娛樂、休閒、住宿、購物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場所。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商業企業來我市開設門店;積極扶持市內商貿流通企業做大做強,着力培育8家年銷售額上億元、主業突出、管理先進、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零售企業,在流通行業發揮龍頭作用,從而帶動整個行業全面進步。

3、拓寬居民服務項目,提升社區商貿。圍繞“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促進商業網點佈局合

理化。建設一批社區服務中心,鼓勵規範家政服務公司的發展,大力發展餐飲、托幼、養老、醫療、保健、文娛、維修等服務,重點培育家政、保潔、物業等與社區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培育一批連鎖化、規範化的社區服務企業,優化服務結構;健全網點設施,建設一批標準超市、早點快餐、廢舊物資回收等便民商業設施。形成每個社區有1個服務中心,設1家以上連鎖便利超市,佈置1個菜市場,其中居住人口3萬人以上的社區各形成一個綜合性的商業中心。

4、編織農村現代流通網,構建統籌城鄉型商貿。繼續推進“千鎮連鎖超市”工程建設,加強農村服務業體系和服務業設施建設,促進服務業發展向中心鎮及農村延伸。引導和支持連鎖企業向村級發展連鎖經營網點(農家店),逐步建立統一、規範、便捷的商品配送和供應網絡,不斷提高連鎖店的商品統一配送率。以現狀鎮為基礎形成蘇溪、上溪、佛堂三個商業副中心,達到每個鎮、街道所在地有1家以上連鎖超市,較大行政村有1家連鎖便利店,全市農村都有放心店。

5、發展中介服務業,完善服務型商貿。發展諮詢租賃、評估拍賣、法律服務、研究開發、檢測認證、招投標、職業介紹、財務顧問、會計審計、房地產中介等各類商務中介服務組織。加大開放力度,降低商務服務機構市場準入條件,引進一批市外知名的商務中介機構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提升整體服務能力。全面促進商務中介服務產品創新,進一步培育和發展有較大潛力的投資諮詢、形象設計、企業形象包裝、市場營銷與策劃、品牌動作、專業技術培訓等專業服務,培育一批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務服務企業。引導各類社會商務中介服務組織集聚發展,打造社會商務服務集聚區,形成種類齊全、分佈合理、運作規範、行業功能日益完備的現代社會商務中介服務業體系。

四、發展特色商貿的建議

1、加大開放力度。發展特色商貿不僅要培育本土的企業,更要大力引進外來企業。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強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聯繫,與國內外知名企業嫁接聯合,努力推介我市良好的商業發展環境,引進外部資金、引進外資商業、引進國內外知名品牌,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和經營模式,提升我市商貿服務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2、實施項目帶動。發展特色商貿的支撐點主要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建設和開發集旅遊、休閒、文化、娛樂、商務考察和購物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購物(商業)中心。為此要加強重大項目支撐力度,通過政府引導、對外開放和市場化運作,進一步加大投入,推進一批關係全局、帶動作用強的項目,篩選建設一批、跟蹤儲備一批重點建設項目。當前要加快北門街區塊的大型購物中心等項目的落實。

3、優先保障用地。發展特色商貿必須要有足夠的用地保證。在城市規劃中,要預留重點項目的發展用地,對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國家產業政策和供地政策的'商貿服務業項目,市政府要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優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對世界500強零售集團及市內外大型商業企業在義投資的重大商貿服務業項目實行“一事一議”,經市政府批准後實行優先優惠供地。

4、加強隊伍建設。發展特色商貿必須重視商貿人才的引進和培養。要把商貿隊伍培訓納入政府創業素質工程,加強商貿人員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商貿隊伍的綜合素質。要組織制定分類開發計劃,通過公開招聘、項目合作、學術交流等形式,在服務業各領域引進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行業高端人才。利用各類教育培訓機構開展實用技能型服務業人才再培訓、再教育,培養社會急需管理和經營方面人才

送服務調研報告篇3

為深入瞭解我市養老服務業的發展現狀,探究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業的有效途徑,市政協第三調研組對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老齡人口及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

(一)我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關於人口老齡化,國際上通行的標準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10%,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着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2016年底,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83.86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5.92%(以全市總人口526.68萬人計算),我市已步入老齡化社會。

我市人口老齡化呈現四個特點:一是人口快速老齡化。2010年,我市60歲以上老年人69.55萬人,到了2016年就達到83.86萬,年平均增加2.86萬人。二是老年人口高齡化。我市現80歲以上老人7.87萬人,佔老年人口總數的9.38%。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和醫療衞生保健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高齡老人還會逐漸增多。三是老年家庭空巢化。年輕人婚後與父母分開住,或轉移大城市,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等,使得老年家庭空巢化問題突出。四是羣體結構多元化。老年人口文化層次越來越高,老年人需求越來越廣泛。

(二)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情況。面對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我市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以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為重點,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我市現有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機構628個,其中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及老年人小飯桌25個,農村互助幸福院及養老服務站603個。公辦養老機構44個(包括敬老院16個、光榮院和復退軍人休療中心9個、公辦老年公寓4個、縣級養老服務中心10個、縣級社會福利中心5個),民辦養老機構13個。養老牀位數已達到18604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數達到25.9張。

1.政策扶持,促進養老機構快速發展。根據國務院出台的《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文件精神,我市在土地使用、信貸支持、補助貼息和政府採購等方面出台系列政策,加大對民辦養老機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或設施的扶持改造。其中對民辦養老機構的運營補貼,根據養老機構的等級和供養人員的不同,給予30元-80元/人·月(共九檔)的補助。

2.統籌城鄉,推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協調發展。在城市,主要是興建老年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人小飯桌等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培育老年社會組織,推進日託服務、餐飲服務、文體活動服務和志願者服務、互助服務,不斷豐富養老服務內容。在農村,主要是依託敬老院和互助幸福院對農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進行日常生活、文體娛樂和精神慰藉的照護服務,先後投資2.8億元建設農村中心敬老院11個,區域敬老院4個,養老牀位5300張,集中供養農村五保户1500多人。

3.多方參與,加快養老服務業建設步伐。積極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政府補貼等多種方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建老年公寓、養老院、愛心護理院等,促進各類為老服務設施協調發展;遵循管辦分離原則,引入社會力量,推進公辦養老機構的社會化運作;通過購買服務、安排公益性崗位、互幫互助、有償服務等形式,為轄區老年人提供服務;通過政府贊助經費、提供形式,鼓勵和引導家政行業、醫護機構、大專院校等專業性技術人才組織開展為老志願者服務活動。

二、我市養老服務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對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認識有待進一步提高。整個社會對老齡化面臨的嚴峻形勢尚沒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還沒有把發展老年服務業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有關政策落實缺乏剛性措施,有的養老優惠政策在實際工作中沒有得到真正落實。羣眾對養老服務業發展的關注度還不夠高,養老觀念有待轉變。

(二)政策落實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2013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明確發展養老服務業在城市規劃、土地供應、税收優惠、融資補貼、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隨後,省、市也相繼出台系列鼓勵政策,但由於這些政策涉及規劃、國土、税務、財政、水電氣等多個部門,沒有有效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在實際工作中,一些政策難以落實。例如,在土地供需緊張的現實情況下,給民辦養老機構用地實行劃撥或者優先供地是很難的。對一些老舊小區來講,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0.1平方米的標準建設養老服務設施也是不可能達到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相關扶持政策效果不佳,都制約着養老服務業的發展。

(三)政府財政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目前我市各級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資金,基本上來源於中、省項目資助資金和市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市、縣財政均未列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經費。由於上級項目資金投入較少,各級財政配套資金難以落實,致使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困難。

(四)養老服務組織和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一是服務組織數量較少。目前從事社區養老服務的組織主要以社區居委會、志願者組織和一些家政服務公司為主,專門從事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和企業較少。二是服務能力和專業化水平低。目前為老服務人員數量偏少,素質較低,服務方式單一,服務功能不全,作用發揮不夠等情況在養老機構普遍存在,甚至還有打罵體罰老人的現象。為老服務專業化水平不高,大多數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還侷限於低層次的日常生活護理和家政服務,缺乏專業的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高層次服務。

三、促進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一)重視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是新時期黨中央採取的應對人口老齡化、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養老服務需求、填補服務業發展短板、拉動消費、擴大就業等一舉多得之策。要增強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組織協調機構,把發展養老服務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通盤考慮,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營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明確養老服務保障措施。一是完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具體實施辦法,健全和完善我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協調機構,明確各成員單位在選點規劃、用地審批、產權登記、運營補貼獎勵、人力資源配置等方面的職責;制定出台促進我市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發展及失能、困難老人養老補貼的具體辦法,使各項扶持措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建立考評機制。發揮市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協調機構的作用,加強督促協調,確定各成員單位在推動養老服務設施改造、項目建設(用地保障、評審申報、資金配套、規劃許可、醫養結合、專業服務人員教育和培訓、職稱評定、以及融資和運營風險評估、保險)等方面的職責和責任,發揮黨委政府養老服務保底作用。

(三)完善為老服務基礎設施。一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列支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項目投資預算,加大財政資金在養老機構建設項目方面的投資比例;增加民辦養老機構建設項目政府補助資金,提升項目建設資助標準和運營資助標準。二是解決養老服務項目建設用地難問題。通過購置、置換、租賃等方式開闢養老服務設施,解決老舊小區建設用地難問題。對新建社區在規劃層面,嚴格按標準要求配套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加快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年餐桌等基礎設施建設。

(四)發展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按照就近方便、小型多樣的原則,建立以社會為主體、社區為紐帶,滿足老年人各種服務需求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行居家養老服務長效化,完善支持政策,整合部門資源,強化家庭養老功能,形成多層次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推行居家養老服務專業化,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功能,推行助餐、助浴、助潔、助行、助醫、助急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化發展、集約化運作,提升專業服務水平。推行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加強養老信息建設。利用社會義工和志願者組織,不斷拓寬新的扶老助老渠道。

(五)加強農村養老服務。一是發揮敬老院的功能,在保證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的前提下,支持供養機構改善設施條件並向社會開放。二是加強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充分利用農村閒置院落、校舍等場所,通過改擴建等途徑,建設農村互助幸福院,使其成為提供農村養老服務的陣地和平台。建立完善失能老人養老服務和護理補貼制度,將農村失能老人長期照護服務納入到基本公共養老服務的範疇,明確政府、社會、家庭的責任。建立失能老人長期照護保險制度,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失能老人照護服務的購買力問題。發揮基層醫療衞生服務機構的作用,建立農村老年人失能風險源頭預防與事中干預服務機制。發揮村級組織的作用,協助政府相關部門落實好現有的福利救助政策。

(六)加強為老服務組織建設。一是鼓勵和扶持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發展。降低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的登記門檻,設立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專項補助基金,推動我市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快速健康發展。二是積極培育志願者服務隊伍。動員、組織、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慈善組織、在校學生和廣大市民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各種公益性服務,鼓勵各行業以各種形式參加為老服務,壯大志願者為老服務隊伍,發揮志願者為老服務作用。政府要建立為老志願服務的激勵機制,對錶現突出的志願者服務組織、志願者應給予表彰和獎勵。

(七)提升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水平。一是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職業院校設立養老服務相關專業點,系統培養為老服務專業人才。同時聘請專家、教授現場教學或依託職業院校遠程教育等途徑,加強對養老機構工作人員和養老護理員的培訓,逐步形成結構合理、技術達標、愛崗敬業、高中初級相匹配的養老服務隊伍,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人才需求。二是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待遇。對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建議按公益崗位對待,享受公益崗位從業人員的待遇。三是提高養老機構為老服務層次。加快為老服務人才培養,提高為老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養,不斷提高為老服務水平。民政部門要建立養老機構服務質量評估制度,定期對養老機構的人員配備、設施設備條件、管理水平、服務質量、服務對象滿意度、社會信譽等進行綜合評估,定期向社會公佈並受其監督。對一些有打罵體罰,甚至有虐待老人行為的,加大處罰力度,觸犯法律的要移交司法機關處理,確保老人有一個安全、舒適的養老環境。

(八)創新養老服務發展模式。一是建立為老服務信息平台。建立為老服務熱線、居家呼叫系統、社區服務便民網等便捷的求助和服務信息溝通渠道,便於老人進行日常諮詢和緊急求助。二是大力發展養老產業。鼓勵相關行業拓展適合老年人的文化娛樂、體育健身、休閒旅遊、健康服務、精神慰藉、法律服務和信息服務,加強殘障老人專業化服務工作。支持企業開發康復輔具、食品藥品、服裝服飾等老年產品,引導商業機構設立老年用品專區。健全市場規範和行業標準,確保養老服務和產品質量,營造安全、便利、誠信的消費環境。

送服務調研報告篇4

一、農村信用社改革的歷程及其評價

我國農村信用社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農村信用社組建和發展階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質。二是反覆和停滯階段(1959-1980)。農村信用社下放給社隊,成為計劃經濟體制下農村籌資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農行代管階段(1980-1996)。信用社歸農行管理,兩套編制,兩本賬薄。農村基層信用社入股組建縣聯社,信用社與縣聯社為兩級法人體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離農行,開始恢復合作金融性質。1996年8月,國務院發佈《關於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農村信用社正式脱離與農業銀行的行政隸屬關係,逐步改變為農民自願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服務的合作金融組織,並由中國人民銀行對其進行監督和管理,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理順外部關係、明晰產權、強化內部管理的改革。

從1996年以來迄今為止的改革實踐看,我國信用社有三種形式:農村股份制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信用合作社。儘管農村信用社經過一系列改革,但無論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合作制銀行,還是信用合作社,離完善的產權制度仍有一定距離。縣聯社統一法人形式,沿襲了原有的信用社產權結構特徵,仍存在所有權缺位的問題,民主管理有名無實,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使信用社離農民越來越遠,對信用社的參與程度越來越低。在信用社擴大規模和信貸業務高度專業化以後,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難以實現。在省聯社與縣聯社之間,在組織形式上,省聯社是行業自律組織,承擔着規範與管理縣聯社的職責,而實際上,縣聯社是省聯社的股東,作為一級法人,它有合法經營的自主權,省聯社對縣聯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會出現縣聯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業銀行來説,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東所佔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東尤其是政府股份佔較大比例,可能造成內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對信用社的行政干預,為信用社偏離其經營目標埋下了隱患。合作制銀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合作制中,自然人股東多,股本小,農民的無知和對合作社的不關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無法落實。而且,一人一票的表決方式,使大股東也沒有對合作銀行的實際支配權,而成了行長説了算。

二、農村信用社改革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農信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與信用社的關係從行政干預到對其負責。

農村信用社交由省級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於落實管理責任,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幫助農村信用社改善經營和發展業務;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後,直接承擔了信用社的盈虧責任,這樣,地方政府會加大打擊逃廢信用社債務行為的力度。這樣,就能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營造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環境。事實上,由於充分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視和支持信用社的發展,各地紛紛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發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經營狀況開始得到改善。

2、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的建立有利於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在經濟發達地區,二三產業迅速發展,農業產值和農業就業的比重都日趨下降,農村信用社作為一種合作金融組織,逐漸失去了服務對象。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及民營企業發展所需資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滿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縣聯社統一法人後,能更好地支持縣域經濟發展。

農村信用社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農村信用社加強了管理,節約了成本和費用,資金調節能力增強,業務範圍得到擴展。同時,由於税收減少及一些優惠政策的實行(無息再貸款,呆壞賬分期進入成本核銷,成立信用社風險補償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強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資金用來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授信額度增大,農業產業化經營所需的較大額度的資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滿足;由於統一法人後,縣聯社統一提取準備金,統一核銷呆壞賬,過去的風險社支付壓力減小,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響

1、農村信用合作社自身發展的需要使其偏離合作金融方向。

我國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資金投入不足,資金回報率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總的方向就是要增加農村資金投入,建立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完善的金融體系。信用社作為農民的金融合作組織,農村金融服務的主力軍,承擔着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農業是弱質產業,自然災害風險和市場

風險都很大,比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資金大量投入農業,必然造成資金回報率低、回收難。信用社改革後,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信用社自身的發展無論從其本身吸收股本、擴大規模,還是從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降低經營風險來看,都不願意把大量資金投入農業領域。所以,農村信用社有着烈的離農傾向。出現了中央要支農、地方要發展、監管部門要防範風險、農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資金非農化傾向。

目前,我國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農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資產,虧損嚴重,資不抵債。鑑於信用社經營資產不良狀態,沒有人願意入股。而且,落後地區的農民相當貧困,很少有貨幣財產,靠他們入股集資,是達不到開辦農信社的標準的。落後地區,有錢的人不需貸款,不願意入股信用合作社;無錢的人想貸款但沒有錢入股。這就決定了農村信用社的資金籌集只有走股金資本化的道路,只有這樣才能不斷補充資本金,維持信用社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出現了合作金融的性質與股金資本化之間的'矛盾。

在資金的運用上,成立縣級統一法人後,縣聯社與基層社的權力配置發生了變化,基層社的經營自主權變小了,原來,基層社可以根據本地情況,確實貸款的對象、期限與額度,現在,受到縣聯社的制約,對要地急需資金的農户和經濟組織難以及時給予支持。基層社的貸款授權一般在10萬元以下,對農户小額信用貸款最多也不超過5萬元,對最大的一宗客户貸款餘額不得超過信用社資本總額的30%。那些最缺資金的農户和企業得不到及時的資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資金籌集與使用都有非農化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導致行政干預信用社發展。

省級人民政府要堅持政企分開的原則,對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預信用社的具體業務和經營活動,不把對信用社的管理權下放給地(市)、縣、鄉政府。實際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權的情況下,信用社的人事權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證其不對信用社進行干預是非常困難的,農村信用社很容易成為地方政府的第二財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輪虧損及金融風險無法避免。目前,我國各級地方財政吃緊,債務纏身,所以,大有挖東牆補西牆之勢,儘管他們也知道信用社的虧損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單,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麼多,畢竟發展是第一要務,不投資哪來發展?哪來gdp增長?而且,在當地出現社會穩定問題時,就更管不了將來的虧損,將來的問題只有留待將來慢慢去解決,他們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來解決目前的問題。在經濟發達地區,財政狀況要好些,籌集資金也相對容易,這些問題還不明顯,但在落後地區、貧困地區就十分嚴重,因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資金外,地方政府沒有別的渠道來解決燃眉之急。

三、以服務三農為導向,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

農村信用社作為由廣大農民羣眾自願入股組成的金融組織,根在農村,在農民。解決好三農問題,既是農村信用社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又是黨和國家賦予農村信用社的重要社會職責。50多年來,農村信用社對農村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今已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軍和聯繫農民最好的金融紐帶,成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必須把自身發展同做好支農工作、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居民非農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新情況結合起來,依託政府組織,發揮自身優勢,找準支農着力點,創造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撐點。

(一)轉換農村信用社的營銷理念,積極探索為三農服務的新方式。

近年來,農村信用社發展較好的省份的共同點在於,在經營中能真正立足於三農,端正經營方向,對支農方式進行創新,積極拓展農村信用社的發展空間。各地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要求選擇不同的服務方式,因地制宜地確定各地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投向、貸款方式、對農户的授信額度,積極探索金融支持農村生產力發展和為廣大羣眾根本利益服務的新方式。首先,應該準確把握農村信用社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優先三農的原則有效配置信貸資產。農村信用社的貸款應優先用於滿足農民種養業的有效資金需求,剩餘資金主要用於支持農民從事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多種經營活動,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確有富餘的,可適度支持轄內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產品有銷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業。

其次,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變化的新特點,制定分類指導措施,創新支持方式。如對符合貸款條件的種養大户、品牌農業、產業化組織、個私經濟組織,可以分別實行支農信貸卡、聯保貸款、一次性貸款授信、評優授信等方式,確保信貸支農。第三,應根據經濟變化的新需求,強化服務功能。如創新貸款品種、增加服務手段、轉變服務方式、提供市場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機制障礙。通過加快管理體制和產權制度的改革,確保內部機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過建立約束與激勵機制、內控機制、創新信貸管理機制等,提高農村信用社的服務效益、管理效益和經營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二)立足於發揮自身優勢,實現業務創新和內部管理的突破。

1、要繼續重點發展傳統業務。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人緣、地緣、點多面廣的優勢,實行全員營銷。狠抓存款,壯大資金實力。盤活貸款存量,創新貸款業務。堅持走以農為本,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户、農業產業發展的特色路線。

2、要在拓展中間業務方面尋求突破。進一步增強和完善信用社服務功能,充分發揮信用社在農村和城區的網點優勢,積極爭取開辦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委託業務和代收代付業務,有計劃、有系統地開展宣傳營銷活動,向社會推介服務項目和業務品種。加快農村信用社電子化建設,形成完備的支付交易結算系統和金融信息系統,為中間業務發展創造技術和信息條件。

3、要在加強內控建設與執行方面有質的轉變。要強化內部控制措施,使內控真正成為農信社內部管理的重要環節。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權代表農村信用社分散股東的代理者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是一個專家化的羣體,代表農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資者行使資本經營權或所有權,一是有能力參與公司治理,可以克服農村信用社眾多單個自然人股東行權能力不足或無行權能力的問題;二是機構投資者集農村信用社眾多小額投資者的資本,股權集中度較高,也具備參與農村信用社治理的條件。因此,可以認為,農村信用社領域機構投資者的出現,將是農村信用社內部治理的歷史性轉折。

(三)做大作強農村信用社必須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確發展思路,加快縣域和農村經濟發展。應從區域優勢、資源優勢、比較優勢着眼大力發展特色經濟、綠色農業,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拉長農村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壯大農村經濟。從發展生態旅遊業,支持小城鎮建設入手。引導農村信用社資金與農業科技、市場信息相結合,為農村信用社資金投放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二是要積極支持農村信用社做好增資擴股和壯大資金實力工作。地方政府應加強協調和指導,出台相應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城鎮居民、工商企業、民營資本等民間資本投資農村信用社,以不斷擴大農村信用社資金實力,為加大信貸支農力度提供資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設良好的信用環境。要把信用環境納入打造誠信政府這一系統工程,像抓招商引資、重點項目工程那樣,積極推動創安工作,深入開展創建信用鄉(鎮)、信用村活動。把打擊逃廢債務、保護債權納入創建農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農村信用社債權的企業改制,相關農村信用社要參與企業改制全過程,防止企業在改制過程中懸空金融債權。要抓住源頭治理,採取強有力的措施,協助農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組貸款和縣直單位幹部職工的逾期拖欠貸款,對蓄意不還的釘子户進行懲戒,以良好的信用環境為縣域金融保駕護航。

送服務調研報告篇5

4月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和各級督導組、工作組深入貫徹落實全省培育和發展市場主體大會、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動員大會、全省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會精神,堅持問題導向、服務導向、效果導向,全力支持企業發展,堅持服務企業、服務市場、服務工業,在適應新常態中,培育了新優勢、激發了新活力。下面,根據全省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領導小組安排,我代表“馬上就辦”辦公室,就兩個月以來入企服務工作通報如下:

一、政策落地,產業轉型,新形勢下入企服務活動顯成效

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把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與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市場主體、保增穩產促發展“三結合”,將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貫徹於始終,做到責任到位、協調到位、落實到位,在打通服務“最後一公里”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協調解決問題中錘鍊了幹部隊伍,增強了企業發展信心,促進了工業逆勢而行。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速由1—4月的6.7%上升為1—5月的7%,二季度增速預計7%以上,初步遏制了工業增速下滑趨勢。

——解決問題效率高。各級工作組、督導組始終把解決企業難題作為第一要務,做到幫忙不添亂,摸清問題“馬上就辦”,力破“中梗阻”。入企服務以來,全省共梳理問題2379條,涉及資金、土地、環保、税收、市場等12個方面,其中:融資、土地、市場等方面問題佔比較大,分別為34.22%、11.01%和12.95%。兩個月以來已解決和提出解決方案2229條,佔問題總數的93.69%,其中資金、土地、税收、市場、交通等分別為97.54%、89.31%、90.79%、93.83%和92.91%;需長期協調解決的問題有150條,佔總數的6.31%,主要涉及資金、土地、環保等方面,將陸續逐步解決。

——落實政策不打折。解決政策“只到膝蓋不落地”的問題是這次的活動的重點。各地區、各部門對號入座,細化分解落實。省財政整合和新增14.7億元支持市場主體發展的專項資金,已陸續下達發揮作用。税務部門為全省9萬餘户小微企業減免增值税7400萬元,為相關企業減免各類收費2275.6萬元。各級工作組、督導組為企業爭取各類扶持資金5.9億元,幫助企業實現融資94億元。省經信委、省金融辦會同相關部門先後組織2次銀企對接會,落實信貸資金314.2億元。各銀行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僅5月份投放123億元,創2015年當月信貸投放新高。

——提質增效見成果。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升級是入企活動的重要目的。通過入企幫扶,上半年我省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產業分別增長25.9%、19.5%、18.7%,裝備製造業同比增長31.5%。此外,紅景天苷提取及純化技術研究、亞麻籽殼仁分離技術等取得突破,利用光伏晶體硅加工廢砂漿生產三氯氫硅方法等10項技術獲得發明專利,太陽能電池組件用玻璃吹掃裝置等2項技術取得實用新型專利。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快萌發。

——促進創業動力足。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不斷高漲。入企幫扶期間,全省開工建設工業項目16項,啟動76個技術創新研發項目,取得16項新授權發明專利,申報10項發明專利。上半年全省新註冊登記企業6051户,其中僅5月就新增企業1516户。新增城鎮就業1.3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2%,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2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9.3%和9.7%。

——鍛鍊幹部轉作風。入企服務是鍛鍊幹部辦事能力的一種考驗。入企幹部在踐行“三嚴三實”要求中,真正將為民服務和為企服務落到了實處、幫到了點上,一些久拖不決的問題迅速解決,企業反映的項目申報、人才培訓、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問題短期內得到辦理。入企工作真正將為民、為企服務落到實處,拉近了政府與羣眾、政府與企業之間的距離。

入企服務活動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的關注,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青海組織萬名幹部入企服務,幫助企業解難題、辦實事、推動政策措施落地,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具體體現。請國辦注意總結經驗做法,供各地交流借鑑。入企服務活動也得到了企業與羣眾的高度讚揚,萬佳家博園總經理王輝説:“幹部入企服務的好政策,讓我們知道了現在有問題找誰,提出的問題也都在積極溝通和協商中解決了,我們發展的信心也更足了!”。參與活動的羣眾説:“希望政府把‘馬上就辦’的效率和效果保持下去,為老百姓多辦好事、實事,讓‘馬上就辦’成為一種促進社會發展的共識。”

在這次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中,根據活動組織的總體開展情況,從方案制定、人員到位、協調解決問題、信息反饋等方面看,許多市州、督導組、工作組和工作人員態度認真,工作積極,解決問題成效顯著,他們是:

地區有:西寧市、海南州、黃南州、果洛州。

省級督導組有:西寧市督導組(組長: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張生傑);海南州督導組(組長:省財政廳副巡視員王永隆);黃南州督導組(組長:省工商局副巡視員劉廣慶);果洛州督導組(組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袁英敏)。

省級工作組有:第一工作組(組長:省發改委調研員沈明軍、省旅遊局副局長張巖、省地震局副局長王海功);第二工作組(組長:省經信委副主任周平、省審計廳副廳長竺向東);第三工作組(組長:省教育廳副廳長朱小杰);第七工作組(組長:省民政廳副巡視員蘇衞宏);第八工作組(組長:省依法治省辦專職副主任徐建鎖);第九工作組(組長:省財政廳調研員楊建設);第十工作組(組長: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調研員房德信);第十一工作組(組長:省統計局副局長陳偉);第十二工作組(組長:省環境保護廳副處長張俊福);第十三工作組(組長: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副巡視員王躍飛);第十四工作組(組長: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陶永利);第十六工作組(組長: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志平);第十八工作組(組長:省商務廳主任科員黃健);第十九工作組(組長:省文化新聞出版廳副廳長張承偉);第二十二工作組(組長:省地税局副局長侯濤);第二十五工作組(組長:省質監局副巡視員黨寧一);第二十九工作組(組長:省監獄局副局長張建青);第三十工作組(組長:省國税局總會計師李興國);第三十三工作組(組長: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副局長米登發);第三十六工作組(組長:青藏鐵路公司副總經理陳立民)。

二、精準幫扶,共同發力,新常態下探索了新路徑

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是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一次新的實踐,是適應新常態、增添新活力、打造新優勢的重大舉措,是深入推進簡政放權、轉變幹部作風、構建新型黨羣幹羣關係的有益探索。全省各級黨委、政府和園區管委會,各級督導組、工作組以及各個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敢於擔當、主動進位,用新思路統一認識,用新舉措解決問題,用新辦法創造經驗,做到了幫扶有重點、措施有落點,成績有亮點,為全省經濟持續穩定較快發展做出了貢獻。

一是領導身體力行示範,新舉措轉變作風。兩個月裏,省級領導身體力行,深入一線推進活動開展。駱惠寧書記親自部署幹部入企服務工作,對各個階段和重點環節的工作作指示、提要求,並深入柴達木腹地,與青海油田一線幹部職工促膝交談、瞭解情況、解決問題。郝鵬省長多次到聯點企業幫助解決難題,研究部署工作,對各地區、各部門統籌推進活動提出要求。駱玉林常務副省長親自起草文件、親自部署工作,親自協調重大問題,親自督導地區幫扶工作。省委、省政府10多位領導帶頭入企業、下礦山講政策、聽意見、解難題,企業反映的一批問題得到有效解決。省委組織部、省委宣傳部領導多次督辦活動,嚴明工作紀律,參與解決問題。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與“馬上就辦辦公室”緊密配合,同步工作,同步協調,同步推進。各地區黨委、政府和省直有關部門、中央駐青單位負責同志主動靠前指揮,專題研究問題,定責攻堅,為企業發展創造優良環境。各級“馬上就辦辦公室”實行計劃倒排、圖表上牆、工作銷號、定期通報、巡迴督查等制度,有計劃、有重點、有效益地推進工作,對不作為、行動遲緩的,責令限期改正,確保入企幹部“蹲的下、守得住、乾的實”。各級督導組、工作組制定精準幫扶工作方案,建立“先摸底、找問題、後幫扶、再總結”工作流程,完善“領導全面抓、組長親自管、成員負專責”的管理制度,一批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得到解決。

二是工作下沉瞭解實情,新招數解決問題。讓各級幹部“邁開腿、張開嘴”,幫助企業渡難關、拓市場、促轉型,是這次入企服務活動的重點。各工作組、督導組,實行分級負責、分片包乾、分户幫扶、責任到底,各級“馬上就辦辦公室”,採取每日通報、會議部署、重點督辦、協調服務等方式,有力指導入企服務工作。10名省級領導聯點20多户重點企業;8個省級督導組和37個省級工作組、511名幹部聯點84户省級重點企業和8個市州,分級負責、分級工作;8個市州4215名抽調人員,深入1767户企業幫扶,幫扶工作基本覆蓋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重點中小微企業。特別是各工作組、督導組發揚實幹精神,解難題、辦實事、出實招,對企業提出的資金迴流難、融資成本高、人才招留難、項目落地難等問題,現場能辦的馬上辦,現場不能辦的問題,建立台賬,跟蹤解決;對技術專業強、行業跨度大的問題,協調相關部門,限期答覆並協調解決。此外我們積極發揮來自“五湖四海”的組員特長,積極主動為企業講解税收優惠、項目建設、人力資源、產品出口、品牌創建等政策,並開展工作流程輔導等工作,撰寫企業發展“診斷書”、“建議書”,使企業進一步熟知了政策,辦事能夠“找到門”,發展能有“路線圖”,解困能夠“找到家”。

三是宣講政策聽取意見,新方法服務貼心。切實把政策“送下去、講明白”,讓企業“摸得透、得實惠”,把反映問題“解決好,見實效”是這次入企活動的.重點之一。首先,我們對抽調的511名省直機關幹部進行培訓,印發《青海省培育發展市場主體政策彙編》、《青海培育發展市場主體365問》以及各類講話、文件等資料1.5萬餘冊。其次,通過搭建qq羣、微信羣、微門户等政策諮詢平台、省內主流媒體報道解讀、發放政策彙編、印發傳單以及製作展板等。第三,通過多次開展大範圍廣場宣傳,發放各類宣傳資料近3萬份,累計諮詢、講解政策5.4萬人次。各省級工作組“下一線、入車間、聽意見”,通過建立工作日記、走入企業一線、強化培訓指導等方式推進複雜問題的解決,如省廣電局牽頭的第23工作組梳理國家和我省扶持企業發展政策,幫助企業限度享受各項優惠政策;西寧海關製作工作流程、現場解疑答惑,指派人員跟蹤對接;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組織召開非公經濟領域貫徹落實全省市場主體發展大會精神推進會,為全省非公企業講形勢、送政策、提信心。

四是着眼長遠綠色發展,新思路推進轉型。各級幹部在入企服務活動中,把穩增長與調結構相結合,求創新與破瓶頸相結合,攻難關與上高端相結合,圍繞實施鋰電產業擴能提升、裝備製造和生物產業發展、新材料產業鏈條延伸、關鍵技術突破、信息技術應用示範等五大工程,幫助企業解決資源配置、資金需求、要素保障等問題,推進轉型發展、綠色發展。通過省領導帶頭深入企業解決實際問題,各級抽調幹部入企幫扶協調落實生產要素,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取得積極進展。泰豐先行鋰電池材料月產能超600噸,11月份達到1300噸後將成為世界。集鹽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精細化工多產業融合發展的金屬鎂一體化項目12個多聯產裝置即將試產。拓日新能源、中電投多晶硅切片等項目進展順利,有效改善光伏產業“啞鈴型”結構;電子箔、藍寶石晶體、鋁基合金、鎂基合金等產品促進了製造業向高端發展。青海中利光纖順利投產、金聯訊職能藍牙產品上市,代表了高端信息產業新水平。時代新能源、康普藥業沙棘籽油生產等項目持續擴大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全國首個藏區應用級數據中心建成運行。

五是精準服務催生動力,新理念優化環境。為克服入企服務針對性不強、走馬觀花或者“只聽聲音不見人”的問題,“馬上就辦辦公室”建立工作動態“每日通報”、解決問題“銷號制度”,採取明察暗訪、電話督辦、專項檢查、跟蹤回訪等,利用新媒體、新媒介,減少文件傳遞流轉,以最簡潔、最便捷、效的手段傳遞省委、省政府和全省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領導小組部署要求。省經信委組織開展製造企業與物流企業專場對接,省總工會創新青海高原“工人先鋒號”創建活動載體,省國税局全面優化“網上申報系統”軟件功能,省科技廳大力支持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建設。此外,財政、環保、農牧、工商、建設、人社、國土、金融、地税等部門主動配合,注重把市場化改革與法治化建設相統一,“多設路標”,“少設路障”,放管結合,為企業健康發展、穩定運行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六是強化責任增強推力,新要求提升水平。確保入企服務活動取得成效的關鍵是幹部。活動之初,省委組織部從各級各部門抽調業務精、能力強、肯吃苦、作風硬的幹部,對幹部們入企服務的基本準則、關注重點和工作紀律等提出要求。各級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統一命名為“馬上就辦辦公室”,層層傳導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摒棄不利於新需要、新要求的方式方法。各級入企服務幹部以“三嚴三實”要求對照檢查言行,深入一線接地氣,在邊學習邊實踐中加深了對基層的瞭解,增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協調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督導組、工作組建立工作日記,分類梳理、分任務開展工作;有的督導組、工作組遠赴上千公里,在海拔4000多米的企業開展工作;一些抽調幹部一個多月駐紮企業,坐鎮指揮、帶病工作,直到解決問題。在這種面對面接觸、心貼心服務的過程中,使省委、省政府推進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錘鍊了幹部黨性,堅定了企業信心,密切了幹羣關係。

七是營造氛圍正面引導,新能量凝聚合力。在省委宣傳部的安排組織下,幹部入企服務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部領導多次對宣傳工作提出要求,要求宣傳工作有亮點、有典型、有特色。中央駐青和省垣主流媒體、知名網站高度關注,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高密度報道我省培育發展市場主體、開展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青海日報、西海都市報、西寧晚報以及人民網等開設了入企服務活動、幫扶日記等專欄,國內主要網絡媒體紛紛轉載。中央電視台、人民網、人民日報、中國新聞網、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派駐記者一線跟蹤報道活動情況,發表了“青海萬名幹部入企服務‘三嚴三實’是尺子”、“把問題解決在一線”、“青海巧做特色文章、綠為產業導向”、“把政策送下去、讓企業得實惠”、“從背靠背到手拉手”、“工作組給我們帶來驚喜”等文章。截至6月30日,形成各類宣傳報道近190篇,專題新聞報道20餘次,推出了一批幫助企業解困解難的典型,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各地區也充分利用各類媒介,紮實開展宣傳活動。宣傳工作提振了信心,温暖了人心,增加了幹勁,凝聚了合力。

三、盯住重點,總結經驗,新舉措構建幫扶新機制

通過兩個多月的不懈努力,全省萬名幹部入企服務活動即將階段性收官。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多年困擾企業的問題得到解決,國家和省裏的各項扶持政策陸續得到落實。在活動中,也湧現出了一些敢於擔當、勇於創新、善於協調、能辦實事的幹部。更重要的是,我們通過入企服務工作,探索建立了一些培養市場主體、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經驗、好做法。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在現階段,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扶持企業保增穩產、引導企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做大做強需要市場引導、企業努力,更需要政府給予大力扶持。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尤其是在我省市場發育不健全、產業結構不合理、市場主體規模小的情況下,發揮市場主導作用必須通過政府“有進有退”,將企業扶上馬再送一程,還需各級政府、園區和部門繼續努力。

從目前情況看,雖然我們幫助企業解決了一大批問題,但一些關係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資金、土地、環保等方面問題,還仍困擾企業發展,企業存在的問題是動態的,尤其在當前複雜多變形勢下,企業在新常態下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企業問題的工作永遠在路上。因此,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還將繼續重點關注並着力推進以下工作。

一是攻堅解難題。對於入企服務活動發現的尚未解決的問題,各督導組、工作組牽頭的廳局或單位要通過完善機制和對口幫扶,繼續給予關注。積極主動與企業溝通銜接,屬於政策範圍的,要限期給予解決;不在權限範圍之內的,要與企業一道研究解決的路徑,積極幫助給予解決;對於國家政策明確規定不能解決的,要認真做好解釋疏導工作,確保事事有迴音,件件有着落。

二是主動建機制。在這次入企服務活動中,各地區、各部門和單位本着特事特辦,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內解決一大批企業反映的突出的問題,在簡政放權、提高辦事效率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我們要認真總結相關經驗,探索建立常態化的問題收集和協調反饋機制,為今後建立各部門、各地區聯動解決企業問題的機制奠定基礎。

三是促政策落地。通過這次入企服務活動,感到的問題是政策信息獲取和關注的渠道不通暢,一方面企業對新政策不清楚、不熟知、不會用,另一方面政府有關部門在細化政策和執行政策方面還存在不主動、不廣泛、不具體等問題。下一步要通過進一步提升各地區、各部門推進政策落地的法治化水平,真正讓黨和國家支持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政策落地生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gongzuozongjie/diaoyan/n4m9v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