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汪曾祺《衚衕文化》教學設計案例【多篇】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分析】

《衚衕文化》是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教學用書《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本單元的學習要求是學會梳理文章思路。在對本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着力於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理清文章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衚衕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衚衕之沒》寫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京味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此外,通過本文,可以引導學生動手查閲資料,對廣州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瞭解和反思,這對提高學生閲讀能力與加強實際語文應用能力訓練來説,是很好的材料。

【學情分析】

學生學習基礎一般,具備初步的概括能力,進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學生對北方的風土人情不是很瞭解,但通過與廣州本土文化做對比學習,對作者複雜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學生運用網絡工具搜索資料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有助於共同提高查閲資料的應用能力,培養新的學習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閲讀全文,瞭解北京胡同的有關知識及其中體現的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通過概括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過誦讀與討論,體味本文京味語言特色,培養審美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

此外,通過拓展研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觀察生活能力、查閲資料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領會“衚衕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徵及其典型意義,學會辨證地評價“衚衕文化”產生的背景和原因,體會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概括要點、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訓練學生查找資料的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衚衕文化的感情;對身邊的文化現象進行關注與思考。

【教法學法】

教法擬採用任務驅動法、跳讀法、討論法;學法採用合作探究法、誦讀法

【環境與資源】

多媒體課室

【課時安排】

二課時(80分鐘)

【課前準備】

1、自讀課文,找出各段的關鍵句,並思考以下問題:

(1)北京的衚衕有什麼特點?

(2)什麼是衚衕文化,其內涵是什麼?

(3)作者對衚衕有怎樣的感情?

2、分組合作:提前一週左右佈置並安排好學習小組,教師給與適當指導

以“西關文化”為主題,利用網絡資源查找資料,,每個小組一項具體任務:可以圖片展覽、放映多媒體資料等形式展示成果,並選派一名同學進行解説。

參考選題:陳家祠、茶文化、飲食文化、西關大屋、騎樓宅居文化、花市風情、粵劇風俗文化等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5分鐘)

易中天老師的《讀城記》説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和風格,在他的筆下,北京是一個大氣的城市,廣州則是一個生猛鮮活的大市場。

提問: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學生討論,提出長城、故宮、圓明園、衚衕、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頻評彈《説唱衚衕》,投影衚衕的圖片資料。

教師:衚衕、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們就像廣州的騎樓、西關大屋一樣,也成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載體。

讓我們來看看北京的衚衕是什麼樣的?它們有什麼特點?衚衕裏的文化又有什麼特點?

二、作者簡介(5分鐘)

請同學們簡要介紹你所瞭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當代作家。作品有小説《受戒》《大淖紀事》等。寫的內容大多是他對已經逝去的歲月的回憶。作品中展示的是蘇北水鄉優美的自然風光,誘人的地方風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與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舊時代的下層人民身上的善與美,把人引入歷史文化境界,討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説具有一種散文美,並不着意於小説的結構,而是以樸實自然的文筆,抒寫生活的內在詩意。

三、整體感知、梳理思路(20分鐘)

1.衚衕文化

請引用作者的一句話回答什麼是“衚衕文化”?

明確:第5段中“我們通常説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

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環境——衚衕。

2.篩選有關“衚衕”及“衚衕文化”的信息。

(1)哪幾段寫衚衕?

明確:1-4段。

(2)衚衕的特點是什麼呢?(速讀,並搶答)

明確:

第1段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築格局的特點)。

第2段衚衕的取名。

追問:第3段具體寫了什麼特點?到底是哪一句?

明確:文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那就必須用自己的話將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想想看該怎麼説?

第3段衚衕的大小和多少(寬窄、數量)。

第4段方便,安靜(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小結:以上在概括內容要點時,我們主要採用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直接摘錄文中語句,另一種是根據理解由自己組織語言。

提示概括要點的方法:

①找關鍵句,如總起句、總結句、主旨句、關鍵詞等;

②對沒有關鍵語句的,找出全段圍繞其闡述的規律性的內容加以概括。

(3)依照這兩種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點。

第6段封閉,安土重遷。

第7段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

第8段易於滿足(知足)。

第9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文章第十一、十二段分別舉“我的小説”和“生活”中的兩個例子來説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沒有要點可以直接畫出。

明確:這裏具體介紹了“衚衕文化”的特點。

3、根據概括出來的各段要點,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繫,劃分層次。

明確:

第一部分(1—4),介紹北京的衚衕。佈局,影響,取名,數量。

第二部分(5—12),衚衕文化的特徵。從居住、交際、娛樂、飲食、處世方式等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對衚衕文化沒落的感受與思考。作者寫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時代大潮的衝擊下的衰敗和沒落,帶有明顯傷感的情緒。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的?體會文章的結構整體安排的匠心。

明確: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衚衕、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我們通常説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本文的樞紐,它連接着“北京胡同”和“衚衕文化”兩部分。先説衚衕,再説文化,最後扣住“沒”字,寫今日衚衕衰敗的現狀、必然消失的前途,順理成章抒發作者對衚衕及衚衕文化的感受,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合乎事物發展的規律,也符合人們的認識心理。

四、突破難點,探究學習,理解衚衕文化的內涵(10分鐘)

普普通通的衚衕,洋溢着濃郁的文化氣息,這種文化內涵表現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筆端。

1、衚衕文化的內涵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向我們展現“衚衕文化”的?

討論明確:先寫人們的生活習慣,再寫他們的人際交往,然後寫到處世哲學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獨門獨院”,而且安土重遷,捨不得挪窩兒;飲食條件上有窩頭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為人處事上愛熱鬧不愛管閒事,典型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閉保守的種種表象,其實質是什麼呢?衚衕文化的精義是什麼?

“忍”,用書上的八個字概括:“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3、這樣一種封閉保守,易於滿足的文化形態是怎樣形成的呢?學生深入探討

教師解讀:1北京城的建築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歷史。

衚衕文化是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產物。其實這不僅是北京人的一種傳統心態,試想中國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所以封閉守舊是一種民族心理,慣於忍耐更是一種民族性格。

林語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為中國人的崇高品德,凡對中國有所瞭解的人都不否認這一點,然而這種品德走得太遠,以致成了中國人的惡習。”作者舉了兩個例子來證明老北京的“忍”勁。“睡不着眯着”這話形象地活畫出一個“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來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閉上裝睡。“北京小市民”對社會上一些醜陋現象本也看不慣,但非把眼微微閉上假裝看不見,求的只是自家門前乾淨而已。

五、品味語言,體驗情感(10分鐘)

1、課文中語言富有京味,這些語言既寫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態,也表達出作者對這種“封閉”“忍”的文化的情感,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朗讀。以下句子重點品味: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醃蘿蔔,就不錯。小醬蘿蔔,那還有什麼説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充分表現了北京人極其滿足的心態。

(2)‘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別煩躁,別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活畫出其神態,對“忍”最好的註解。

——“真有你的”讚賞還是否定?(有調侃、嘲諷,更有無奈。)

(3)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書面語表現出衚衕之沒帶來的惆悵傷感的悲涼。

明確作者本文語言特點:樸實、雅緻,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2、比較朗讀(用普通話和廣州話分別讀下面的句子):

“有窩頭,不錯。大醃蘿蔔,好。小醬蘿蔔,很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OK。蝦米皮熬白菜,耶!”

學生討論與原文的區別,評價:呆板,單調,無生活氣息。兩廂對比,還是原句京味兒濃。

3、衚衕離我們遠去,作者對這種“封閉”的、以“忍”為精義的衚衕文化持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集中體現在哪幾段?(展示幾幅衰敗的衚衕的照片)

學生齊讀最後三段,注意要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態度很複雜,既喜歡又否定,在情感上“懷舊和感傷”,但當他直面衰敗的衚衕時,也認識到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封閉的衚衕文化走向沒落是必然的。所以,無奈中有懷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對衚衕文化的態度——

“過去的總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

“在無可奈何之中,總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汪曾祺《日子就這麼過來了》

六、拓展遷移,綜合活動(25分鐘)

衚衕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聽到這樣的説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鄉文化,“衚衕、草原、水鄉”構成了文化誕生的生活環境。讓我們來了解孕育廣州市民文化的環境——

請同學們選擇廣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現象(西關騎樓、東山洋樓、城中村、恩寧路、獵德村、陳家祠、飲食文化),進行實地調查或利用網絡信息,整理蒐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或小論文,闡述自己對這些舊民居的認識和看法;也可以將其製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廣州西關文化的全景或多樣風貌。

(任務課前佈置,課堂展示)

學生展示,教師評價。

參考內容:

1、以陳家祠為標誌,體現書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樓、艇仔粥、中藥行為標誌,體現茶文化、飲食文化、中成藥文化和中西結合的飲食醫藥文化;

3、以西關大屋、騎樓為標誌,體現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粵劇為標誌,體現風俗文化、風情文化。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5分鐘)

1、請同學們回顧本課所學的學習重點:概括要點,梳理思路的方法。

2、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衚衕的沒落,是歷史變遷的必然結果。保守封閉的衚衕文化終將隨着衚衕的衰落而沒落,高樓大廈代替了紅牆碧瓦,古老的廣州騎樓也將煥發新的容顏,獵德村將會變成廣州新的商業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希望同學們能在時代的變遷中記住傳統!

3、佈置作業:將小組合作的作業形成文字,談談自己對廣州文化的認識與看法。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北京民居建築的特點及其中體現的文化、民族心理,領會作者對傳統建築、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態度。

2.引導學生從建築的風格思考其體現出來的觀念、文化,思考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識。

3.訓練學生抓關鍵詞概括要點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閲讀能力。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點。

教學難點

如何看待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感情

教學方法

1.自學輔導式為主,兼以發現式、討論式。以略讀——精讀——仿寫的教學流程開展教學。

2.音畫欣賞式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最靈動的唯美風格讓學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藴,聆聽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強音。

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1、通讀全文,應該學習哪些內容,或哪些內容有價值。

2、分組研究某一種建築及其所藴含的文化內涵。

一.導入(2分)

有人説,建築是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著名建築學家樑思成在《中國建築史》中曾説:“中國建築既是延續了兩千餘年的一種工程技術,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許多建築物便是我們文化的表現,藝術的大量遺產。”課前,已經請大家上網或看書去了解衚衕,現在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

二.自讀課文,概括衚衕特點及衚衕文化內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讀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點。

(找關鍵句。分析:首先排除舉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講的是整個北京的特點,目的在於引出“衚衕”這個話題。第二句講的是本段的。主要內容,但從全篇看,他只寫出了表面現象,沒有深入揭示文體的實質。最後一句才適合。要點: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擇取關鍵詞。)

2、師問:本段最後一句説:“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還有什麼特點?這些特點如何影響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樣的思想?(即文化。)

3、學生自讀,分組討論。

找出各段關鍵句子,提取要點:建築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文化內涵:總的來説,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表現在以下方面:

(1)住在衚衕裏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願意搬家;

(2)北京人講究處街坊,

(3)北京人講究“處街坊”,“合禮教”,但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鳥友有些來往之外,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4)北京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閒事,他們總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

(5)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4、教師指導整理:衚衕特點:方正、名稱來源多、數量多、安靜、獨門獨院(盒子);

衚衕文化:封閉。表現出的心理是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精義是“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思考:為什麼有這樣的的衚衕就有這樣的市民文化呢?請結合文章,談談衚衕建築和衚衕文化之間的關係。

(如因果關係。方正的建築影響了人們的思維:中規中矩,安分守己。獨門獨院的居住方式養成了封閉、自私的心態。……)

6、理清思路

衚衕特點――衚衕文化內涵――衚衕及衚衕文化的衰落

(衚衕的特點:方正,來源,數量,安靜——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作者觀北京胡同的衰落,抒發感情)

三.思維訓練:

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分組討論)

(1)作者對於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種態度?

(留戀,傷感,無奈,如知足常樂、隨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當然也認識到它必將衰敗、沒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作者對於封閉的小市民文化,並沒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懷着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識。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也有消極的意義。一種新的文化、新的意識正在興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進,中國也在前進!所以我們也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和衚衕再見吧。)

插入一系列衚衕圖片及《送別》的背景樂。

(2)商品經濟大潮對衚衕文化的衝擊是這種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還有別的原因?傳統文化一定會滅亡嗎?

(衚衕文化的衰亡還有其自身原因,封閉、保守、自私、易滿足、忍耐等特點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來養料,發展進步的機會,沒有發展的文化註定了只能在消耗盡自身的儲備之後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後的風俗、封建迷信意識等。

但傳統文化有着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積澱,如國畫、武術、戲劇、民間工藝。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傳統和現代兩者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吸收,不斷創新,不斷髮展,才不會滅亡。)

四.遷移練習:仿照《衚衕文化》的寫法,介紹你喜歡的一類民俗建築,並談談這類建築表現了人們怎樣的生活習俗和心理特點。

五.佈置作業

一)課後練習一、二。

二)仿照《衚衕文化》,以民俗建築為話題寫一篇800的作文。

汪曾祺衚衕文化讀後感 篇三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鏡子更透徹,一切美好與醜陋都清晰可見,從沒有修飾加工過的另類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現,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無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其實這種思想也是歷史鑄就的,在他面前無可挑剔也無可批評。一切似乎是順其自然而形成的,卻又充滿曲折,當一切都流向正確的方向時,我們只能繼續優良的,而盡力避免“逆流”與“迷路”,對於某些精華的片斷有也只能留念。

離我們不遠,剛逝去的這些片段中也必有這一幕——衚衕文化。衚衕文化是古今交界處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廣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國,中華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統治而達到頂峯,也因清政府對外的無能而使其倍受欺凌,是封建的大高院還是手工業商業的集聚地都將在那些瞬間被決定。也許民族的大雜居將人們的建築習慣推向歷史高峯,於是封建的高牆與市民的精細結合,迷信的方位與理性的情感結合,綱紀的秩序户與情感的交流結合,自然地形成了“衚衕”。“衚衕”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條,又不失鄰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間。“衚衕”的名字更體現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層層束縛下的掙扎,一片受污穢感染卻自由活潑的天地。對一座城市來説,“衚衕”又完全像是靜脈,不必是主動脈或大靜脈,僅僅毛細血管也可以決定其生死。當時的中國人民又何止是受夾板氣,封建統治者禁錮其思想,束縛其行動,又剝削其血肉;帝國主義的到來並沒改變什麼,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統治,哪有洋大爺不都得躺着,手工藝品賣不出去又能怎樣,幹完活之後沒被餓死不就萬幸了嗎?這不算什麼,我們可以“忍”但“忍”一時不代表會忍一世。薄進而少出,沒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還 追求什麼別的,一個“忍”字背後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極的背後有多少反抗,説出這個字需要承擔多大的無奈?但這還不能看作是“衚衕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將“忍”忍到底誤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暫時一“忍”中華民族的氣節還在心底,於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歷史風雲變幻轉瞬即逝,而我們後人除了懷念當時的經典外,更應當借鑑其精神,追究缺點是必須的,體諒情懷同樣必不可少。總之,歷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組成的,人的歷史終究在於人。

天地萬物,千變萬化,各具形態,但是,構成萬物的元素並不多,就只有元素週期表上的那幾十種。同樣,文章的形態千差萬別,但是,表達方式也就那麼幾種,有敍事、描寫、抒情、議論和説明等五種。這五種表達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筆下,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就呈現出各自獨特的文體形態,表現出作家鮮明的個性特徵。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靈為熔爐,把幾種表達方式運用得靈活,剪裁得得體,熔鑄出他的散文的獨特的文體形態,那就是,以説明為框架,以敍事為填充,以抒情為筆調,三者和諧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高中語文第一冊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衚衕文化》。這篇散文就具有這樣的特點。作者在開頭部分總説衚衕和文化二者之間的關係,“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後分説,先説衚衕,説到衚衕的取名來源,衚衕的大小和數量,衚衕功能和環境;再説文化,總説衚衕文化的性質,“衚衕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接着説明“封閉”的種種具體表現。最後,説明衚衕和衚衕文化的發展趨勢,“北京的衚衕在衰敗,沒落”,“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捲之下,衚衕和衚衕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就是文章的結構框架,顯然,這是一種説明性的結構形態。

這樣的結構並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敍事為填充。比如,為了説明北京城方正的特點,你看他怎樣説,“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過去拉洋車的,逢轉彎處都高叫一聲‘東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兩口睡覺,老太太嫌老頭子擠着她了,説‘你往南邊去一點’”。作者就這樣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來,生動有趣,使你對北京城的特點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換一種方法,用常見的九種説明方法的任何一種來介紹,效果會這樣?再比如,為了説明衚衕文化的精義是“忍”,作者就講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館》裏的王利發的一句經典的話,略寫;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説《八月驕陽》裏的一段對話,詳寫;一件是對一個小夥子打了一個小姑娘一個嘴巴,他和兩個老北京的不同態度,詳寫。在作者筆下,這些個性鮮明的人物恰到好處的説明了衚衕文化的精義。所以,汪曾祺筆下的敍事,不同於説明文中的舉例子,而是極富文學意味。

更為出奇的是,作者在敍事時,帶有濃厚的抒情筆調。比如,“看看這些衚衕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這是直接抒情。“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描寫衚衕的衰敗景象,透露出極其傷感的情緒。文末一句“再見吧,衚衕。”,留戀、傷感和無奈之情交織在一起,難以言説。

從《衚衕文化》就可以具體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體形態之美,之奇。打個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畫,那麼,説明就是畫的線條,敍事就是填充在線條之內的顏料,抒情就是畫面呈現出的光澤和色調。

補充説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選集》(灕江出版社)裏,汪曾祺自選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報》等文章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汪曾祺在這部集子的《自序》裏説:“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讀着汪曾祺的這些散文,確實感到普普通通的幾種表達方式在他手裏已經運用得極其嫻熟老到,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於是,他的散文就表現出和諧之美,自然之至,毫無矯揉造作之感。

《衚衕文化》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的

1、用朗讀的方式學習本課的語言

2、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3、品味北京胡同所藴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重點

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

教學難點

品味北京胡同所藴含的文化韻味,對衚衕文化有自己的見解

教學時數

教學過程

導入:

問題:1.你對汪曾祺有什麼瞭解?

2、你瞭解北京的衚衕嗎?

3、你能用簡短的語言概括文化的含義嗎?

自讀課文並討論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

第一段:北京城四方四正。

第二段寫衚衕的原意,衚衕取名的來源有很多種。

第三段寫衚衕的寬窄。

第四段寫“衚衕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第五段寫衚衕與四合院是一體。

2、學生朗讀課文6-9段,教師配樂範讀10-12段,概括衚衕文化的特點。

第六段:北京人大都安土重遷。

第七段:北京人願住“獨門獨院”,平時過往不多。

第八段:北京人易於滿足,對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第九段:北京人愛瞧熱鬧,不愛管閒事。

第十段到十二段:舉例説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3請概括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感情。

親切、欣賞、不滿、批評、懷舊、悵然低徊。

4品味語言:

1讓學生自己讀第8段、第11段對話部分找同組同學分角色朗讀、第12段讀“這二位同聲説”後面的部分、第13段。讀的過程中體味句中藴含的感情。

2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形式表達一種感情。

語言特點總結:

汪曾祺的語言文白夾雜,有時極雅,有時極俚,時能出人意表。他重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他的語言有文人氣,但又和現代語言融合無間,是一種純熟,寓絢爛於平極的語言。

延伸討論

隨着時代的進步,北京的衚衕日漸被高樓大廈取代,更多的在高樓中長大的人認同“高樓文化”“社區文化”,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變化?

作業佈置

以居住環境與人為話題,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59oy3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