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學設計 >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共20篇)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共20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0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相關的範文。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一等獎(共20篇)

篇1:《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感情。

2.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藴。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後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説明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説明觀點)

2.帶着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藴(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痴情,表達出詩人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課後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隻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麼象徵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 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課文簡介:

《我愛這土地》一文是語文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13課的內容。這是一首在現代詩歌史上廣泛傳誦的抒情名篇。詩的第一節以一隻鳥生死眷戀土地作比,運用一系列內涵豐富的意象,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一問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詩名句。

二、設計思路

作為詩歌單元的首篇,又是名篇,應重點學習。引導學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語文教學的聽、説、讀、寫貫穿於整個學習過程,重點設計一些活動和比賽,促使學生競爭,並通過競爭掌握知識,切實感悟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達、運用等實際能力,完成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多位一體的教學目標,達到學一會十的水平和昇華感情的目的。

三、內容要點、訓練目的及解決方法

內容要點訓練目的解決方法

瞭解作者及其成就

1、擴充文學基礎知識

2、便於迅速把握主題合作(組合學生課下蒐集的材料,教師適當補充)

知道寫作背景把握主題(重點)

1、鍛鍊獲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實踐(課下自史料,瞭解1938年前後中國的歷史狀況)

探究(課上學生分析、研討並得出結論)

理解並學習象徵手法(重點、難點)

1、提高理解能力

2、鍛鍊運用能力合作(通過小組,全班討論理解文中意象)

練習(出示意境,學生練習選取意象去表達)

體會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發現問題的能力質疑(師設計問題引導生去體現)

品味語言並有感情地朗誦全詩

1、進行思想教育

2、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活動(進行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四、課時安排

共兩課時:第一課時,解決要點1、2、3;第二課時,解決要點4、5。

五、過程設計:

1、課前佈置:

A、蒐集詩人的有關材料;

B、查閲有關抗日戰爭的史料;

C、選閲一些愛國詩歌,準備朗讀比賽;

2、導入:放映有關抗日戰爭的鏡頭和圖片,學生談自己的感想。

3、作者簡介。

4、探討寫作背景並通過朗讀詩歌提煉主題。

5、反覆朗讀詩歌,通過討論理解句子含義,並讓學生做鞏固練習:選取意象運用象徵手法,説兩三句話表達對父母或對老師的感情。

6、設置問題:作者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摯愛之情的?學生在討論中體會本詩抒情方式的巧妙。

7、個別朗誦,通過比較選出優秀的,體會此類詩歌朗誦的語氣、語調、感情。然後唱一首慷慨激昂的愛國歌曲《時刻準備着》調動起積極性,創設好濃厚的氛圍後開始愛國詩歌朗誦比賽。

8、學生針對不懂之處質疑,師生共同釋疑。

9、寫一篇讀後感或仿寫一首詩歌。

篇3:《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漫步田間地頭,徜徉溪流河湖,也許就是那麼一個偶然的瞬間,你會突然發現我們身處的世界原來是如此的美麗。那綠浪起伏的田園,那濤聲陣陣的叢林,還有孩童們純潔天真的歡聲笑語,無不輕輕地撩動着我們內心深處那埋藏了很久的親近土地、愛戀故鄉的心絃。故國故鄉故園,人之所戀;華夏祖**親,魂之所繫。讓我們用這首以真情所鑄就的詩篇,唱響心中對祖**親的深情讚歌。

1.熟讀並背誦詩歌,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

2.理解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感受其中湧動着的激情。

4.體味詩歌中抒發的戀土深情,培養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一、新課導入

土地是一種古老的信念,一縷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徵的諾言,一股寫實的意志。這萬物生靈的根基上,曾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抒寫了多少蕩氣迴腸的眷戀情懷。有誰不熱愛這生我養我的肥沃土地?有誰不依戀這教我護我的祖**親?讓我們和詩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愛這土地》,一同感受詩人心中洶湧奔流的愛國激情。(板書課題)

二、自學指導(一)――預習與交流

1.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2.作者鏈接。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正涵,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的詩渾厚質樸,格調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新中國成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3.背景鏈接。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投身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三、自學指導(二)――合作與探究

(一)整體感知

齊誦詩歌,説説這首詩歌緊扣“土地”,作了哪些形象性的描述。

【交流點撥】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詩人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眷戀和執着,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温柔的黎明”是詩人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温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讓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做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着沉重的省略號。省略號中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文本探究

朗讀詩歌,思考下面的問題: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鳥兒歌唱了哪些事物?它們各象徵什麼?

【交流點撥】土地、河流、風、黎明。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交流點撥】這些描寫形象地展現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詩人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3.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

【交流點撥】詩人虛擬“我是一隻鳥”,“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自己;“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傳達出“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物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4.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交流點撥】主旨句是“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烘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這兩句也是全詩的精華,它是那個苦難的年代,一切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感的濃縮,喊出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三)語言賞析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加一個“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

【交流點撥】“也”字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交流點撥】象徵着詩人的鳥兒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鳥”的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這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課文試一試,相信你會寫得很好。

【交流】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三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舟飛船……

篇4:《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瞭解本詩的創作背景,領悟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2、把握詩中的象徵手法,理解重點詞句的含義。

【教學設想】

《我愛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內涵豐富的抒情詩,象徵手法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同時也是難點,教學中將引導學生探究詩的意象,品味凝練精美意藴深長的語言,由此理解其象徵意義和思想內涵。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詩歌的特點,擬採用誦讀、感悟的教學方法,通過“誦讀感知―揣摩領悟―鑑賞薰陶”這三個層面的教學,引領學生研讀詩作,建構意義,並獲得審美教育。

本詩教學安排為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鏈接相關資料

1、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播放日軍侵略中國的音像資料,由此進入學習情境。(也可以通過展示相關圖片或播放相關的歌曲來導入)

2、背景鏈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全面入侵中國,祖國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歷史背景下,詩人艾青於1938年11月創作了《我愛這土地》,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憤恨。

3、作者鏈接: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並開始寫詩。1932年回國,在上海蔘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因思想激進被捕入獄,在獄中寫出了他的代表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國後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二、誦讀感知

1、誦讀全詩:

學生誦讀全詩,走進文本。可採用齊讀、範讀、隨機(多媒體)跟讀的形式。

2、整體感知:

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本詩:

⑴關於本詩的思想內容──這首詩以鳥兒眷戀土地作比,抒發了對祖國的摯愛深情,從而鼓舞人民為民族的解放而鬥爭。

⑵關於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3、誦讀指導:

為了增強誦讀效果,進一步體會詩的思想感情,教師作適當的誦讀指導:

使用普通話朗讀;把握語氣、語速,根據詩的思想內容,本詩朗讀的語氣、語速應是沉鬱緩慢的;注意節奏和重音。

4、誦讀評價:

要求學生帶着對詩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並根據誦讀指導的要求對誦讀情況進行評價(可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形式)。

三、揣摩領悟

1、把握象徵手法:

瞭解什麼是象徵。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本詩就運用了這種方法。

研討具有象徵性的意象。

學生找出詩中具有象徵性的意象,聯繫寫作背景探究它們的象徵意義,然後交流明確:

土地──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品味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學生自主探究,找出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進行評析、交流;教師與學生互動,並相機指導。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啞”用得好。“也”表達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語氣堅定,具有感染力;“嘶啞”用來形容鳥兒的歌唱,給人以悲壯淋漓之感,可以將此看作是詩人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號的形象。

示例二: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中華民族在侵略者的鐵蹄下正遭受着苦難。

示例三: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的結尾兩句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直接抒發了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深化了詩的主題。

四、鑑賞薰陶

1、比較閲讀,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要求學生將本詩與課後的閲讀附文《中國的土地》作比較閲讀,思考兩首詩的異同,並在小組內交流:

⑴兩首詩的相同處:

①這兩首詩都以“土地”為抒情對象,表達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②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豐富的內涵。

⑵兩首詩的不同處: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詩寫於災難深重的抗戰時期,劉湛秋的詩寫於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②寫法不同,艾青的詩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劉湛秋的詩是直抒胸臆。

2、配樂齊聲朗讀《我愛這土地》,體驗詩歌的藝術之美。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一至二首艾青的詩,並作簡要讀書筆記

篇5:《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重難點】

《我愛這土地》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學習這首詩歌,重在體驗意象美,情感美,誦讀是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無論是知識積累,還是情感薰陶,都要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朗讀中實現,吟誦以感其情,吟誦以會其意,吟誦以領其韻,直至產生共鳴。也就是説,以語言為落腳點,通過反覆誦讀,把握作者寄予的思想感情,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學會鑑賞詩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 關注詩中飽含着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領會詩歌的情感內涵與思想意藴。

⑵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閲讀和鑑賞詩歌的能力。

⑶ 學習現代詩的朗誦基本技巧,學會把握節奏、重音,有感情的朗誦。

2、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味詩人抒發的戀土深情,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喚起體驗,讀出情感

有人説,詩歌是無譜的音樂,欣賞音樂要用心聆聽,整體感悟,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不能把音樂拆成音符碎片來欣賞,詩歌閲讀與欣賞也該這樣,要注意對詩人整體情緒的判讀。這一環節,由聆聽歌曲或者引用愛國詩詞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在瞭解背景和自由朗讀中貼近作品貼近詩人,能幫助學生準確地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

1、播放歌曲《祖國之戀》或者用與愛國有關的古詩詞導入,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對祖國的熱愛。

2、自由朗讀這首詩歌,感受詩人抒發的情感。

3、一首優秀的詩歌,往往會集中抒發人類的某種美好情感,而這種情感的爆發,可能有一個具體的誘因,比如受到欺負(杜甫的茅屋被風吹破,茅草被搶)或情緒受到觸動(徐志摩告別心愛的康橋)。那麼,你認為是什麼誘因使艾青爆發出如此熾烈的愛國之情?

(根據詩歌創作的時間,學生應該能聯繫時代背景感受到詩人的創作激情。)

二、入情入境,讀懂意象

(即“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究:

1、詩人是用怎樣的方式來愛的?詩人用了“嘶啞”這個形容詞,你會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從中你體會到詩人什麼樣的情緒?”

2、詩人摯愛着的是一塊怎樣的土地?其歌唱的內容包括哪些?

學生交流後明確:(關鍵詞句)

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這四個意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就是通過這些意象和關鍵的修飾語來表達的,這些地方要讀重音。

探究質疑。

3、詩人為什麼把自己比作一隻鳥,而不是一片雲,一棵樹?

提示:鳥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常用的一個意象。《詩經》的第一首便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此後鳥的意象便逐漸具有了更多的意藴,不單以雙鳥、孤鳥來比喻歡愛相親或者別離,更常常是一種不受羈絆、超然高舉的自由生命的象徵。搜索與“鳥”有關的詩句,讀一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

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無題》

從此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文天祥《金陵驛》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王令《送春》

篇6:《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交流表達愛國主義感情的詩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着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參考: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朗讀練習,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

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

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第七步:背誦全詩。

篇7:《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設計説明

這是一首藴含着深沉而真摯的愛國之情的好詩,也是學生進入國中後所學的第一首現代詩,教學的成敗直接關係到後面幾首詩的學習。因此,教學應根據文體特點,通過誦讀法、探究欣賞法、比較閲讀法 ,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詩歌形象的象徵含義及詩歌的主題,在比較中掌握學習詩歌的門徑。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藴。

2、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

2、通過自主輻射閲讀《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給戰鬥者》,進一步理解、感悟詩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

愛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三、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激情。(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第一步:聽錄音範讀;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二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三步;指名學生朗讀

第四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並談談理由。

2、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並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着“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五)比較閲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六)佈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篇8:《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學習《我愛這土地》,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我愛這土地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歡迎瀏覽!

課題:

《我愛這土地》

課型:

講讀2課時

學習目標

1.能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重音,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教學重點、難點

1.關鍵詩句的理解

2.識記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瞭解本詩的寫作背景。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愛國持人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愛國詩篇,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這些不朽的詩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愛國志士發自內心的呼喊。今天,我們來學習同一題材的現代詩歌名篇《我愛這土地》。(板書:我愛這土地)艾青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解題,背景介紹

詩的題目是《我愛這土地》,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土地的熱愛,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土地”象徵着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本詩寫於1938年11月,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鬥爭的洪流中,成為時代的“吹號者”,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愛國詩篇。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注意個別字詞讀音;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小組自由朗讀,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第四步:小組分別齊讀,注意重音劃分

五、課堂練習

一、給下邊加點字注音。

艾( )青 嘶( )啞( ) 奼( )紫嫣( )紅 薔( )薇

二、下列詞語沒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急怒 腐爛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機 洶擁 神奇

D、復新 悲憤 象徵 摯愛

三、結合語境解釋加點詞的意義。

①、我也應該用嘶啞( )的喉嚨歌唱

②、這永遠洶湧( )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③、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 )的風

④、因為我對土地愛得深沉( )

四、填空

①、艾青(1910―1996), 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主要詩集有:《大堰河》、《曠野》、《火把》、《歡呼集》、《春天》、《歸來的歌》、《艾青短詩選》等等。

②、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 。

③、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的詩句是 。

五、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重音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 )

A、假如/我是一隻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六、教學反思:

篇9:《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導入:

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地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感受詩人澎湃的靈魂。

二、學習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感受詩人真摯的感情。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領會其象徵意義。

(請同學們齊讀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

(一)作者介紹(要走近詩歌,我們先走近詩人)

――有沒有同學能更多地介紹一下詩人艾青?

――那麼一起看大屏幕(請一位同學讀一下艾青簡介)

(二)朗讀環節:

1、自由朗讀:(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提出兩點要求:(1)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感情;(2)要注意語氣、語速、重音、停頓等朗讀技巧的處理)

2、哪位同學談談詩人的感情。

一學生:有悲憤,還有愛國的情感。

師:有沒有不同意見?

生:沒有。

師:針對這種情感,我們應如何來朗讀?

生:語氣――沉鬱;語速――舒緩;還應注意準確的停頓;恰當的重音。

3、誰來試着朗讀?

一學生朗讀。

4、評價朗讀(誰來評價一下剛才這位同學的朗讀?――能夠真誠的讚揚和批評他人,對他人是一種幫助,對自己是一種進步)

一學生:我覺得他讀得語速過快,味道不足。

師:你願意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生讀。

師:誰再為剛才的朗讀進行一番點評?

一學生:我感覺停頓、重音都沒問題,就是感覺拿捏得不夠到位。

師: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那麼你能為大家朗讀一遍嗎?

此生讀。

師:大家認為他讀得怎樣?

學生:好。

師:有沒有再進步的空間呢?

生:有

師:我們還是來欣賞一下錄音朗讀吧?

5、聽錄音朗讀(注意在課本上標註停頓及重音)

師:同學們剛才聽的非常投入,有沒有同學願意再次朗讀?即使是剛才讀過的同學也可以重試一次!這可是一次機會,一次鍛鍊自己的機會!向勇氣挑戰!

剛才已經讀過的一位同學又一次舉手。

師:哇,某某同學又把手筆直的舉起來了!(故意停頓一下)嗯,估計下面會有掌聲響起!

學生熱烈鼓掌,某生朗讀。

(三)品味環節:

師:朗讀水平不可能一下子就提高到我們期望的高度,那麼本節課剩下的時間,我們還是一起來品味詩歌,看作者怎樣把抽象的感情形象的表達出來。要讀懂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哪兩個問題呢?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第一個問題:詩中具體歌詠的是什麼?

生:土地。

師:僅僅指土地嗎?

生:祖國

師:嗯,祖國,也就是中華民族。那麼詩中那些詩句描繪了中華民族的形象?

生: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師:這三句話塑造了怎樣的民族形象?

生:……

師:我們逐句理解一下。先理解“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句,要理解這句,哪個詞是關鍵詞?

生:關鍵詞是“暴風雨”,塑造了一個倍受蹂躪的民族形象。

師:受誰的蹂躪?

生:日本。

師:如何知道?

生:在詩的最後面有一個時間1938年。

師:可見,寫作年代和時代背景對理解文本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第一句寫出了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形象,第二句呢?

生:一個不屈不撓的中華民族。

師:“不屈不撓”這個詞用得真好。你從哪幾個關鍵詞讀出這個民族形象?

生:從“悲憤、激怒、永遠、無止息”讀出

師:這四個詞我們是否給他們劃為兩組理解,思路會更清晰。“悲憤、激怒”兩詞寫出了不屈的情感、抗爭的精神,而“永遠、無止息”兩詞寫出了這種抗爭精神的程度,像滔滔江水永不停息。可見,中心詞前面的修飾成分對把握文本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還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呢?

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

師:從哪裏讀出的?

生:“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這句看出。

師:讀到“黎明”時,你眼前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生:一輪紅日噴薄而出,衝破黑暗,露出曙光,迎來嶄新的一天。

師:是呀,我們民族迎來了美好的未來。抬頭看黑板,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概括中華民族的形象:她是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

但,她是一個不屈的民族,

最終,她是一個有着光明未來的民族!

師:把民族形象的句子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中華民族的形象是藉助誰之口展現出來的呢?

生:鳥

師:鳥是怎樣的形象呢?

生:……

師:要理解“鳥”這個形象,首先找出描寫鳥的形象的詩句。

生:“我也應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和“――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我覺得這是一個革命者的形象。

師:對,是一個義無反顧樂於犧牲自己的革命者的形象。但,我又有一個疑問:一般我們都愛用“悦耳、珠圓玉潤”來形容歌唱,為何詩句要用“嘶啞”?

生:因為它為飽受磨難的祖國焦灼憂慮

生:聯繫上下句,他不停的呼喊,把嗓子累啞了。

師:是呀,從嘹亮唱到嘶啞唱到死,一個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的形象,它愛這土地,生於斯,死於斯,甚至葬於斯,連“羽毛也腐爛在這土地裏”,是一種怎樣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不由讓我們想起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中的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師:看黑板。前一豎排的事物叫“意象”,後一豎排是他們“象徵義”,因此,本詩是運用了象徵手法。

師:正因為有這樣無畏的這樣英勇的人民,我們的祖國才是有希望的。因此艾青才如此深情唱到:(請齊讀)

生:(齊讀)為什麼我的眼裏長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師:這僅僅兩句詩歌,有沒有疑問?

生:為什麼愛得深沉,就要常含淚水?

師:沒有同學來為他解答一下?

生:我認為他是為祖國難過而哭泣。

師:有沒有補充的?

生:……

師:這個回答你滿意嗎?

生:還可以吧。

師:“還可以吧”表示不是很滿意,對不?

生:點頭

師:僅僅是悲傷的淚嗎?聯繫民族形象來理解。

生:(恍然大悟)為磨難的祖國流下悲傷的淚水

為不屈的祖國流下堅強(悲壯)的淚水

為希望的祖國流下憧憬的淚

師:是的。不論祖國在怎樣的情景中,詩人都表現了與祖國不棄不離榮辱與共的愛戀之情。請同學們把這小節再飽含深情誦讀一遍。

生:齊讀

師:我還有一個疑問,這小節可不可以刪掉?

生:不可以

師:為什麼?

生:前一部分是描寫性的記敍,這一小節是直接抒情,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感情也得以昇華。

師:非常好。請再把這首詩齊讀一遍。好不好?

生:大聲齊讀。

四、拓展提高;

師:我有一個問題想請教一下我們同學。假如陶淵明文天祥同時與艾青相遇,艾青更容易和誰心心相印?為什麼?

生:和文天祥。因為他們都是愛國詩人。

師:對。都生活在國難當頭之際,都有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和愛國熱情。

愛國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你積累了哪些愛國?

生:死去無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示兒》(陸游)

生: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書憤》(陸游)

生: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絃。《關山月》(陸游)

師;這樣的詩句像天上的繁星一樣多,我們無須再列舉。請飽含深情再齊聲朗讀一遍《我愛這土地》

生:齊讀

師:最後兩句味不夠濃,再讀一次“為什麼――……”

生:再次朗讀讀後兩句。

五、作業

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

篇10:《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的愛國主義感情。

2.瞭解象徵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藴。

2.賞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的意象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播放(《共和國之戀》)。

二、進入課文

(一)初讀詩歌,領會感情基調

1、請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讀完之後結合具體的語句來談自己初讀的感受。

2、理解詩歌的感情基調,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教師介紹相關時代背景。

3、作者簡介

4、學生聆聽錄音,再次感受這首詩的感情基調,同時注意詩歌的節奏、語氣、語調。

(二)、再讀詩歌,品味詩情。

1.在朗誦中同學們感受到了潛藏在這首詩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懷。請概括説明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哪些詩句表現了這一情感?(要求學生必須用詩歌中的詩句來説明觀點)

2.帶着詩作所表達的情感朗讀詩歌,解讀詩歌的主要內容。請學生把理解詩意過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價值的問題提出來,互相探討理解。

(三).三讀詩歌,賞析詩句。

請學生再讀詩歌,品味賞析富有表現力的詞句。指導學生深入挖掘詩歌所表達的深層意藴(從詞語的表達效果分析,特別要結合時代背景解讀):

A.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C.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學生細細品讀詩歌,以小組形式分析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深入挖掘。

三、課堂小結

詩人以鳥的形象自喻,用飽含激情的詩句歌唱祖國,歌唱神聖的民族解放戰爭,這種鳥兒對土地的痴情,表達出詩人願為祖國奉獻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意象象徵

鳥詩人自己

土地受蹂躪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憤怒的抗爭精神

黎明(光明的未來)解放區

課後練習

一、基礎題

1.選出對下列詩句的節奏劃分錯誤的一項是()

A.假如/我是一隻小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B.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C.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D.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分別有什麼象徵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鞏固題

3.如何準確把握詩中“鳥”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題

5.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從中你可以體會到什麼?

篇11:《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並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徵意義。

3、體會詩歌中優美的意境下,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感情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奏,認真體味詩歌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如對詩歌意象和主題的解讀。

教學用具

錄音機

課時安排

5分鐘

教學過程

導入:大自然中的土地是多麼美麗啊!可是大家知道嗎?為了這片美麗,又有多少人付出了呢?為了這片美麗,郭沫若毅然回國,並振臂高呼:“四萬萬人民齊蹈厲,同心同德一戎衣。”為了這片美麗,戴望舒受盡折磨,卻並未屈服,他想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為了這片美麗,另一位偉大的詩人,同樣發出了來自心底的吶喊----我愛這土地。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艾青的這首詩《我愛這土地》)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下面我們來聆聽一下艾青的心聲。在我朗讀這首詩的同時,同學們也要帶着這幾個問題在心裏默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詩歌意象,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麼?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徵,説説它們有哪些象徵意藴?

(3)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4)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我”,它充滿着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鬱的負荷而生髮的焦灼與浩歎,傳遞着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者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温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徵,“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徵,“温柔的黎明”預示着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如果説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着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佈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喉嚨嘶啞的鳥(“我”)

歌唱:土地

河流“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篇12:《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藴;體味詩歌的繪畫美、音樂美、結構美等特點,把握詩歌的象徵手法。

2、過程、方法:

以讀為本,通過朗讀吟誦,感悟詩歌的意藴美,通過美讀想象,感受詩歌的圖畫美;通過品讀回味,欣賞詩歌的語言。

3、態度、情感、價值觀:

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詩歌的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教學難點:

感受詩歌中湧動着的激情,把握詩歌的主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喉嚨嘶啞的鳥(“我”)

歌唱: 土地

河流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導入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繫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讚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一起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

1、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

2、寫作背景:

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東北、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識。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歌。

三、朗讀,整體感知

1、聽錄音磁帶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停頓、重音)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

教師作簡要點評。

4、齊讀課文。

自由朗讀課文。

其餘學生聽讀,準備點評。

四、研讀詩歌

1、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2、學生合作研討:

⑴ 詩中“用嘶啞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⑵ 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來形容鳥兒鳴唱的歌喉?

⑶ 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徵,説説它們有哪些象徵意藴?

⑷ 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⑸ 詩歌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着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2、學生研討後回答,教師明確。

組合作討論。

五、背誦課文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自由背誦。

3、指名背誦。

自由背誦課文。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片土地》,我們感受着哪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課堂反饋練習

閲讀艾青的《向太陽》一詩,寫一篇評述性的短文。

八、作業佈置

1、背誦課文。

2、預習《鄉愁》。

篇13:《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設計】

美讀。

【創意説明】

朗讀是含英咀華,把經典“化”入個人身心的過程。課堂上教師示範朗讀,把自己對作品精華處的理解和感受“讀”給學生聽,同時指導學生讀,這是“美讀”,更是“讀美”。

【教學步驟】

一、圍繞課題“我愛這土地”引導學生提問

從題目中,你會產生什麼問題?

二、介紹作者的創作情況以及創作背景

三、教讀,學習朗讀技巧

1、第一遍朗讀,教朗讀節奏、重音。

2、第二遍朗讀,教連讀,即朗讀時句斷而氣流不斷,讀得流暢起伏。

3、第三遍朗讀,確定詩句的感情基調,做到以情帶聲。

4、第四遍朗讀,讀出情感的層次。第一層,詩的一、二句,男領:第二層,詩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讀;最後兩句是全詩的最高音,男領一遍,全班齊讀一遍。

四、品讀,體會詩的意藴

1、探究詩中意象的含義。

2、教師先做提示,聯繫歷史背景。

暴風雨打擊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颳着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無比温柔的黎明──預示着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⑴ 評説詩中“鳥”的形象。

⑵ 用“這是一隻___________的鳥”句式説話。

⑶ 這是一隻歌唱得喉嚨嘶啞的鳥。

⑷ 這是一隻在炮火連天的危機時刻仍奮發歌唱的鳥。

⑸ 這是一隻和祖國生死相依、對祖國忠貞不渝的鳥。

小結:“鳥”的形象正是詩人自己的形象,“鳥”的歌唱是詩人也是全民族那對祖國刻骨銘心的愛的表白。

五、聽讀,聆聽名家朗誦

六、演讀,歌唱愛的赤誠

七、誦讀,當堂背誦全詩

篇14: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正確劃分詩的節奏,飽含深情地朗誦詩歌。瞭解有關艾青的文學常識和本詩的寫作背景。

過程與方法:學習有關象徵的表現手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刻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1、關鍵詩句的理解。2、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詩的主旨。

教學難點:1、象徵的表現手法。2、詩歌描寫對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方法:1、朗讀教學法。2、討論法。

教學課時 : 三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隨着詩中所迸發的愛國情感的火花而燃燒。(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簡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 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背景介紹: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四、朗讀指導:

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慢,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 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或教師範讀;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第四步:推薦2—3名讀的好的同學在班上朗讀;第五步:男生、女生分別齊讀;第六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第七步:背誦全詩。

第 二 課 時

一、學生在熟悉詩歌的基礎上,緊扣“土地”,師生討論分析全詩。

1、點出土地情結。起始兩句,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於是他只能捨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感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着,於是土地情結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

2、傾吐土地情結。“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無比温柔的黎明”是作者所歌唱的對象,詩人沒有沉溺於對“温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莊嚴鄭重的選擇。

3、昇華土地情結。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入直抒胸臆。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已使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深沉”一詞也許表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適應的表達強度,於是其後緊跟的沉重的省略號,似乎湧動着潛流地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的共鳴。

二、問題探究: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回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為祖國獻身的願望。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 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愛。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2、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是什麼?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回答: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且隱含獻身之意。

3、結合寫作背景,準確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 回答:“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 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回答: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 ,表明中華民族 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藴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回答: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6、本詩的抒情色彩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回答: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7、“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着一“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回答:“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回答: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9、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回答: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 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10、結合詩歌內容,説説文中兩個省略號和破折號所起的作用。

回答:第一個省略號,表示列舉內容的省略。第二個省略號表示餘意未盡,情深綿綿。破折號表示意思的轉折。

三、寫作特色:

1、意象內涵豐富(象徵手法)2、抒情方式巧妙

四、中心歸納:

作者運用象徵手法,創造了一系列鮮明意象,抒發了對祖國真摯深沉的愛。

五、板書設計:

比喻、對比、象徵、直抒胸臆

六、作業佈置:

課後思考練習一、二、三

七、課外延伸: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3、閲讀理解並背誦劉湛秋的《中國的土地》,然後回答下列問題。

(1)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兩節詩的內容。(2)詩中()一詞 表達詩人對中國土地的讚美;( )一詞抒發詩人對中國土地的眷戀之情。(3)如何理解“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這句詩?“微風下的湖水”和“一泄千里的長江”表達的詩意分別是什麼?(4)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附文: 中國的土地 (劉湛 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

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

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

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

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

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

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

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

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篇15: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説明:

現代詩歌和外國詩歌在現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約佔整個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視,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由於學業考試不考,教師對詩歌教學有輕視的情緒。而實際上,詩歌在人的審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詩是文學的最高形式。所以選《我愛這土地》進行這次教學。

教學法上,以反覆朗讀和教師的精彩賞析為主,儘可能地避免無目的的泛泛討論,避免看起來很熱鬧,學生收穫很少。

本教學設計的優點:

1、個人朗讀和專家朗讀相結合;專家朗讀安排了復調的形式,以突現朗讀的個性化,淡化朗讀技巧,讓學生學會“情動而辭發”。

2、教學過程中注意:讀寫結合,方法和能力先結合(具體什麼方法:聯繫背景去讀)具體詩歌朗讀過程中從語言到思想情感,從思想情感到語言形式。

總之,閲讀教學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是文本教師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過程,師生互動時應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於文本,拓展文本。語文老師要擔當這一文化使命,讓心靈詩意的棲居,成為思想的蘆葦。

教學目標:

1、在反覆朗讀和教師的賞析中,把握詩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師掌握,實際可以不用意象這個術語,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體驗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意象(如鳥、暴風雨、河流、風、黎明)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觀看影片,激發情感

播放《小兵張嘎》片段

師:看着這一場景,同學們,你們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憤怒……

師:今天我們學習艾青的《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歌寫於1938年11月17日,與《小兵張嘎》的背景相一致,當時,日軍侵佔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任意地殺戮我們的同胞,製造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慘案,面對這一社會現實,詩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歌,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

二、初讀詩歌,理解內容

1、學生自由朗讀。

2、師:通過朗讀,同學們,你認為詩中,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鳥?

(生:愛國、勇敢、抗爭……)

師:這是一隻愛國、勇敢、敢於抗爭的鳥,這隻鳥實際上就是誰的寫照?

生:詩人。

師:是的,詩人正是通過藉助“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情感的!這是詩歌與其他文體的不同,它往往藉助一些具體的事物形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鳥對土地的熱愛,正是詩人對土地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

2、師:鳥兒在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她歌唱什麼呢?

(生:土地、河流、風、黎明。)

3、思考問題:

師:這首詩,除了鳥、土地這些具體形象之外,還有暴風雨、河流、風、黎明,那這些形象又有什麼深刻的含義呢,請同學們聯繫1938年的歷史背景進行思考。(可以讓學生讀一讀)

生:暴風雨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土地上空吹颳着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並進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勝利的曙光,對新生活的嚮往……

4、師:看呀,為了我們祖國的黎明的,多少人為之流血犧牲,那麼,詩人筆下那隻盡全力歌唱的鳥呢,它又是怎麼做的呢?

(生:活着,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願意離開生我養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

5、學生齊讀

師:下面請同學們一起把第一小節朗讀一下。

師:剛才同學們都讀得非常地整齊,但詩歌,光光讀得整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情地去朗讀,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師精彩的朗誦,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6、欣賞任志宏老師的朗讀。

師:聽完之後,請同學們試着、學着去讀一讀,讀出情感。

7、學生學讀。

師:下面

8、學生齊讀。

三、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師:同學們,我們對這首詩歌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有了體驗,朗讀詩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體味它精彩的語言。下面我們一起來品味一下這首詩歌的語言。

1、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也應該”什麼意思?

師:“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把它改為“假如我是一隻鳥,我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看看這樣的表達效果有什麼不同?“也應該”包含了怎樣的含義?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應該是“理所當然”的意思,表明面對祖國遭受蹂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2、“嘶啞”:

(1)鳥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

師:“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們一般形容鳥的聲音是怎樣的?

生:清脆、悦耳、動聽……

師:那麼,我們把這句話改為“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好不好呢?詩人為什麼用嘶啞這個詞語形容鳥的喉嚨呢?

生:(1)不停地歌唱,時間長,喉嚨都嘶啞了。

(2)喉嚨嘶啞也要歌唱。

(3)內心無比的悲憤。

(4)飽受苦難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師:鳥兒歌唱了土地,河流、風、黎明,詩歌中,詩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詩人卻在土地、河流、風、黎明,四個對象前面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同學們思考一下有什麼好處?

生:使這些形象更加具體,土地是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即當時我們的國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對我們的土地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蹂躪,我們奮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土地上空吹颳着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詩人加上這些修飾語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纏綿地深沉的愛。

4、愛的深沉……這個省略號如果要你補充來,你會怎麼寫?感受詩人愛的深沉到什麼程度?

師:是的,詩歌結尾,詩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細流匯聚到感情的水庫裏,當感情的閘門轟然打開時,洪流衝激而下:“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愛的深沉……”這個省略號如果要你補充出來,你會怎麼寫?

生:生死與共,至死都不分離;活着,我將傾盡全力為土地歌唱,死後,我也要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懷抱;即使到死,也不願意離開生我養我的土地,要為她獻出一切;面對祖國遭受欺凌,我們要奮起反抗,直到勝利。(無比温柔的黎明)

師:是啊,詩人與土地生死與共,為了無比温柔的黎明,願意奉獻自己的一切,我們深深體會到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下面讓我們再一起聆聽一下陳鐸老師的朗誦。同學們可以試着跟讀。

5、陳鐸老師的朗誦。

6、可以的話,可請學生朗誦。

四、讀寫結合,昇華情感

師:在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如果你再來創作,可以換哪些詞?請同學們拿起筆寫下來。

生:交流……

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詩人用精彩的語言,借用具體事物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對祖國深沉的愛,相信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之情也撞擊着我們每個人的心靈,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背誦這首詩歌!

五、結束

齊讀詩歌結束本課。

篇16: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劃分詩歌的節奏,從而有感情地朗讀詩歌,理解詩歌中的意象和象徵手法。

2、通過反覆朗讀及對關鍵詩句的理解,體會詩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瞭解艾青和寫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對重點詩句的理解,特別是個別詞語的解析。

2、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字裏行間迸發出的詩人的愛國情感。

教學難點

對象徵手法的理解,特別是對詩歌意象的象徵意義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由教師飽含深情的背誦導入。這是一位詩人獻給土地最真摯的戀歌。他就是艾青,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首詩《我愛這土地》。

二、介紹作者

我們首先來認識一下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1932年在上海進行進步繪畫運動被捕入獄,他失去了畫筆,但卻拿起了文學之筆開始詩歌創作,並在獄中完成了著名的現代詩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三、朗誦詩歌

1、學生自由朗讀。

2、學生個人展示,教師簡要評價。

四、品讀詩歌

1、“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應該”前面為什麼用“也”字?“嘶啞”一詞換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為什麼?

“也”一詞表明詩人以天下為己任,主動請戰於民族解放運動中。

“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所以不能換。

2、通過詩歌的寫作時間,結合我們學過的歷史知識,我們不妨先談談此詩的寫作背景,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嘶啞”的含義了。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艾青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3、那麼結合寫作背景,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土地”“河流”“風”“黎明”的象徵意義呢?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4、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着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有什麼特點?

這些修飾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表明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5、詩人對土地、河流、風、黎明的描寫,藴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6、這首詩的抒情色彩如此濃烈,詩人為何將自己虛擬成一隻鳥來達到這種抒情效果?鳥兒的歌唱和作者的抒情有什麼關係?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

7、如果説前一詩節是鳥兒在歌詠自己的土地,而這一詩節則讓我們聽到了詩人內心最真摯的聲音,“為什麼……深沉”你怎樣理解?

這一詩節是前一詩節情感的昇華,回到現實中的詩人在表達情感上更為直接,也更令人震撼!

“淚水”呢?你怎樣理解?這是否是一種懦弱的表現?

當然不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如今詩人流下熱淚,你一定能感受到詩人情到深處的感情,這淚是為自己而流,為受苦受難的同胞而流,更是為祖國大地而流,這份愛熾熱而深沉。

8、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就詩的感情發展而言,第一節蓄勢,第二節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詩意層層遞進。

9、讓我們帶着這樣的情感再來讀一遍詩歌《我愛這土地》。

五、結語

艾青將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情結凝成晶瑩的淚水,湧動着火一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着讀者的心房,激起每一個閲讀《我愛這土地》的讀者在和平年代的報國之志和愛國之心。

六、佈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完成課後“積累”以及“思考與討論”的第一題。

篇17: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導入

如今,中華兒女遍佈世界各地。在160個國家和地區中,就有5500多萬的海外華人和華僑。那麼同學們是否知道,當時這些離鄉背井的人們,都習慣在遠行之前,帶些什麼在自己的身邊以示對家鄉和祖國的紀念呢?

——泥土。沒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遠渡重洋之前,取上一把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邊。以示對祖國的紀念。直到現在,海外華僑的牀頭箱裏,還有人藏着這樣的鄉井土!一位老華僑不無感慨的説:“寧戀家鄉一把土,不戀他國萬兩金。”試想想,在這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裏,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戀的情結啊!這就是中華民族歷經千年而流傳下來的濃濃的土地情結。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土地情結的代表作:著名詩人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二、作者介紹

【艾青】(1910~1996) 現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自幼由一位貧苦農婦養育到5歲回家。1928年入杭州國立西湖藝術學院繪畫系,之後赴法國勤工儉學。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表後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5年出獄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表現了詩人熱愛祖國的深摯感情,泥土氣息濃郁,詩風沉雄,情調憂鬱而感傷。

三、背景介紹(幻燈片)

1937年7月,日本侵略軍開始全面侵華,同年,抗日戰爭正式爆發。1938年正值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初期。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我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他們奉行着“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大街小巷橫躺着數不完的屍首,日本強盜在中國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處處撫咽喉,天涯何處是神州?”堂堂中華在侵略者的鐵蹄下發出了痛苦的呻吟。日本侵略者就是這樣,用中國人民的鮮血寫下了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四、朗讀課文

而這一切都被艾青寫進了這首詩裏。時至今日,六十多年過去了,當我們再捧起這首詩時,內心依然會受到強烈的震撼。

1、聽朗讀錄音

2、朗讀指導

——這首詩適合用怎樣的語調來讀?(深沉、悲憤、悲愴)

——語速呢?快一些好還是慢一些好?(儘量放慢語速,舒緩一些)

——同時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那些能夠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要重讀,注意抑揚頓挫。

3、教師領讀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4、學生自由誦讀,

5、甲乙個別讀。(配樂)(教師評價、學生評價)

6、(全班齊讀)(配樂)

五、詩歌賞析

1、題目是“我愛這土地”,那麼作者在詩中藉助什麼表達的土地的“愛”?——藉助“鳥兒歌唱”

2、詩人為什麼沒有把自己比作翱翔天空的雄鷹或是馳騁疆場的戰馬,而是把自己假設成一隻鳥呢?鳥具有怎樣的特點?

——倦鳥歸巢、鳥嚮往自由、鳥力量弱小

(1)詩人把自己幻化成一隻弱小的鳥,它沒有多大的力量,但它具備歌唱的天賦,所以它把自己的歌聲奉獻給了它摯愛的土地。

(2)在炮火連天、國運危急的時刻,一隻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鳥也要奮起反抗,用自己的歌喉發出不屈的聲音,使讀者不由聯想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3、這隻鳥歌唱了些什麼呢?——土地、河流和風、黎明

原來作者通過鳥兒對土地、河流和風、黎明的歌唱表達“愛”,這種飽含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在詩歌中叫做意象。

4、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來看,這土地僅僅指我們腳下所踩的這片土地嗎?河流和風僅僅指自然事物嗎?請結合這些詞語前面的修飾限制的詞語和時代背景,體會這些意象的象徵意義?

土地 祖國

意象 河流和風 → 象徵 民族反抗

黎明 美好未來

5、詩中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

一體,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念,為祖國獻身的願望。

6、體會第二節。

六、拓展延伸:

這首詩創作於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年月,當時的中華大地血跡斑斑,傷痕累累。那麼,現如今,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我們的祖國像鳳凰一樣浴火重生。“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的和諧社會,你會歌唱些什麼呢?試一試,相信你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總結:

通過這首詩的學習,我們不僅要學會結合時代背景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和關鍵詞的方法,以及象徵手法的運用,同時也要學習詩人艾青那熾烈的愛國情感。雖然那段炮火硝煙的歲月已離我們遠去,但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不應該、更不能忘記過去,因為牢記過去是為了更好的創造未來。

最後,結合這節課的學習,讓我們再深情地朗誦一遍這首詩,同學們可以試着背誦。

篇18: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詩中暴風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徵意義;

技能目標:能有感情,節奏正確流利的朗讀

情感目標:反覆朗讀中理解詩中所表達對祖國深沉的愛;

二、教學重點:能有感情,節奏正確的朗讀。理解幾個意象的象徵意義

教學難點:體會詩歌所包含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朗讀指導、詩歌品味、熟讀成誦

學法指導:反覆朗讀,查資料瞭解作者寫作背景,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歌表現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體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瞭解預習情況:

請學生談談所瞭解詩人的有關情況、寫作背景等。

二、根據學過的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來共同學習探討這首詩歌“讀、品、誦、談”

三、進入學習的第一層次“讀”:自讀,聽讀、自讀

四、學生通過自讀講、歸納朗讀要求或注意方面

聲音(響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穩、雄渾);節奏(鮮明停頓安排重音突出);語速(適當變化有起伏)

1 學生自讀

2 播放朗誦錄音,出示幻燈片:關注節奏、重音;熟悉全詩

3、請學生根據自己歸納的幾點要求自己試讀全詩(放聲朗讀):

自由地放聲朗讀,整體感知詩人的思想感情。

請某學生朗讀,要求其他同學認真聽講、並請同學點評;

五、進入學習的第二層次“品”:意境美、音樂美、語言美

解釋意象:包含詩人強烈感情的物

思考討論

1、全詩一共選取了幾個鮮明的詩歌意象來寫?這些意象都賦予了獨特的象徵意義,請討論每個意象到底象徵比喻着什麼?

2、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並説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你如何理解最後兩句?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暴風雨”:象徵比喻日本侵略者對中國國土的踐踏、蹂躪;

“洶湧”的河流:象徵比喻中國人民滿腔的悲憤;

“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象徵比喻革命鬥爭聲勢浩大、從不間斷;

“無比温柔的黎明”:象徵比喻中國革命勝利後的美好的生活;

點出體會意境需要展開想象的翅膀;

詩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隻鳥兒,即使是“嘶啞的喉嚨”也要歌唱;寫了鳥兒的生和死,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深沉的愛!最後兩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樣朗讀能讓人體會音樂美?

指導學生反覆朗誦,把握內在的感情和外在的節奏。

六、進入學習的第三層次“誦”:指明要求,學生練習:

朗誦指導後,學生上台朗誦並點評;

七、進入學習的第四層次“談”:

學生上台漫談,可談感受,品特色或發疑問。

八、佈置作業,遷移練習?

選擇一首你最喜歡詩歌,在收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讀、品、誦、談”的方法進行探究型學習欣賞, 寫出一篇詩歌欣賞小論文,400字以上。

篇19: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鏈接相關資料

1、導入新課:

運用多媒體播放日軍侵略中國的音像資料,由此進入學習情境。(也可以通過展示相關圖片或播放相關的歌曲來導入)

2、背景鏈接: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軍國主義開始全面入侵中國,祖國山河淪陷,生靈塗炭,在這民族存亡的危難時刻,中華兒女紛紛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歷史背景下,詩人艾青於1938年11月創作了《我愛這土地》,表達了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憤恨。

3、作者鏈接:

艾青(1910~1996),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9年赴法國學習繪畫,並開始寫詩。1932年回國,在上海蔘加了“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不久因思想激進被捕入獄,在獄中寫出了他的代表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國後曾任《人民文學》副主編、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等職。

二、誦讀感知

1、誦讀全詩:

學生誦讀全詩,走進文本。可採用齊讀、範讀、隨機(多媒體)跟讀的形式。

2、整體感知:

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本詩:

⑴關於本詩的思想內容──這首詩以鳥兒眷戀土地作比,抒發了對祖國的摯愛深情,從而鼓舞人民為民族的解放而鬥爭。

⑵關於本詩的感情基調──悲愴而深沉。

3、誦讀指導:

為了增強誦讀效果,進一步體會詩的思想感情,教師作適當的誦讀指導:

使用普通話朗讀;把握語氣、語速,根據詩的思想內容,本詩朗讀的語氣、語速應是沉鬱緩慢的;注意節奏和重音。

4、誦讀評價:

要求學生帶着對詩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誦讀全詩,並根據誦讀指導的要求對誦讀情況進行評價(可採用自評、互評、師評等多種形式)。

三、揣摩領悟

1、把握象徵手法:

瞭解什麼是象徵。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形象來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種較為普遍的意義,這種表現手法叫象徵。象徵是詩歌創作中常見的寫作方法,本詩就運用了這種方法。

研討具有象徵性的意象。

學生找出詩中具有象徵性的意象,聯繫寫作背景探究它們的象徵意義,然後交流明確:

土地──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

河流、風──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

2、品味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學生自主探究,找出詩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進行評析、交流;教師與學生互動,並相機指導。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啞”用得好。“也”表達了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語氣堅定,具有感染力;“嘶啞”用來形容鳥兒的歌唱,給人以悲壯淋漓之感,可以將此看作是詩人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號的形象。

示例二: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這句詩運用了比喻的手法,表達了中華民族在侵略者的鐵蹄下正遭受着苦難。

示例三: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的結尾兩句採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直接抒發了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深化了詩的主題。

四、鑑賞薰陶

1、比較閲讀,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要求學生將本詩與課後的閲讀附文《中國的土地》作比較閲讀,思考兩首詩的異同,並在小組內交流:

⑴兩首詩的相同處:

①這兩首詩都以“土地”為抒情對象,表達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②這兩首詩都藉助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豐富的內涵。

⑵兩首詩的不同處: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詩寫於災難深重的抗戰時期,劉湛秋的詩寫於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②寫法不同,艾青的詩運用了象徵的手法,劉湛秋的詩是直抒胸臆。

2、配樂齊聲朗讀《我愛這土地》,體驗詩歌的藝術之美。

五、佈置作業

課外閲讀一至二首艾青的詩,並作簡要讀書筆記

篇20: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徵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徵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通過有感情地誦讀,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節奏美,認真體味詩歌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賞法 對詩歌形象的象徵含義及詩歌的主題進行探究。

3、比較閲讀法 將同類題材詩歌進行比較,從而更全面地理解詩歌。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時數:一課時

六、教學步驟:

(一)導入:

土地,萬物生靈的根基。曾有人掠奪它而百般蹂躪,曾有人捍衞它而披肝瀝膽。在它的脊樑上演繹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膚上烙印着多少眷戀情結。誰不鍾愛自己的土地,誰不愛戀大地母親,讓我們深情吟唱艾青詩人的《我愛這土地》,一起去感受詩人澎湃着的靈魂。(板書:我愛這土地)

(二)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現代著名詩人。早期詩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深沉憂鬱。抗戰時期的詩作,格調昂揚。建國後,作品思想更趨成熟,感情深沉,富於哲理。主要詩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為《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曾自稱為“悲哀的詩人”。在中國新詩發展史上,艾青是繼郭沫若、聞一多等人之後又一位推動一代詩風,併產生過重大影響的詩人,在世界上也享有聲譽,1985年,法國授予艾青文學藝術最高勛章。

2、寫作背景:

本詩寫於抗戰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反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教師指導:自由體的新詩,不同於舊體詩,字數、停頓、押韻沒有嚴格的限制。隨感情的表達句子可長可短,字數可多可少,自由靈活,不拘一格。因此,我們在讀現代詩歌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好詩歌的節奏、停頓,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培養自己的語感,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對象、運用的表現手法,更準確地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讀會意,以會意促讀。詞語的重讀與否,主要是由詩歌的情感所決定的。一般來説,能鮮明的表達出詩人情感的詞語,包括中心語、修飾語,都應該重讀。

第一步:聽錄音範讀;

第二步:用符號劃分詩歌的停頓和重讀的字詞;

第三步:學生自由朗讀;

第四步:個別學生朗讀;

第五步:全班同學集體朗讀。

(四)研讀詩歌,理解主旨:

1、學生在熟讀詩歌的基礎上,找出揭示全詩主旨的詩句,並談談理由。

明確:詩最後一段:“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這兩句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裏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之心,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眷戀和熱愛。

2、詩中是通過什麼形象來表達出這樣的愛國激情的?請你把相關詩句找出來,並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思考並討論,明確:詩中以“一隻鳥”的形象來表達感情。“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詩人以“假如我是一隻鳥”虛擬,“歌唱”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的是“鳥”,同時也是“詩人”為祖國獻身的願望。這種寓情於形象的描寫,不僅有助於感情的抒發,也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無有依。

3、詩中的“鳥”,它都歌唱了哪些內容?這些內容又有什麼象徵含義呢?

明確:內容有“土地”、“河流”、“風”、“黎明”。(學生朗讀,感悟。)

學生討論並明確:

“土地”象徵繁衍養育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這“土地”“被暴風雨所打擊着”,説明祖國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國主義摧殘、肆虐。

“河流”“風”象徵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悲憤”“激怒”都表現出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中國人民正滿懷悲憤地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

“黎明”象徵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解放區。“無比温柔”充滿了對那裏的嚮往。

這些描寫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嚮往和希冀。

學生再次朗讀,體會表達效果,並嘗試背誦。

4、思考:詩歌開頭寫着“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請你結合以上歌唱的內容,思考為什麼這裏用“嘶啞”一詞,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學生思考並明確:“嘶啞”表達出“鳥兒”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鬥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不會停止對祖國的愛的表達。如果用“清脆”或“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

5、思考:詩句“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有何深意?

明確: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這表達出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於犧牲自我之意。

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這種執着的愛,表達了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真愛。

全班再次朗讀、背誦。

6、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一、二節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明確:這兩節詩都飽含着詩人對祖國深深的眷戀和無盡的熱愛之情。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可看作是感情的迸發,感情的昇華,讓讀者更能感受到這種真摯地感情。

7、討論:本詩出現了許多“的”字,這樣會不會拖泥帶水,衝談了詩味,談談你的理解。

教師明確:我們知道,寫詩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體作品不必談了,就是自由詩創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帶水,沖淡了詩味。艾青則不然,他敢於用由一系列“的”字組成的長句來抒發纏綿而深沉的感情,喜歡在所描寫的對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詞和修飾語,以展現對象的神采風貌,形成一種特殊的立體感和雕塑感,這也正是艾青詩作不同於其他詩作的一個重要特色。

(五)比較閲讀,拓展學習:

請將這首詩與我們學過的《我愛這土地》比較一下,説説它們有什麼異同?

《中國的土地》(劉湛秋)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黃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鵑花奼紫嫣紅╱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冬天從凍土層到綠色的椰子林╱薔薇色的海浪撫愛着沙粒╱

你可知道這塊神奇的土地╱黃皮膚、黑頭髮是那樣的美麗╱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又如長江一瀉千里╱掛霜的葡萄下躍動着歡樂╱堅硬的核裏已綻開復興的契機

【參考答案】

① 兩首詩的背景不同:《我愛這土地》是充滿硝煙的抗戰時期,《中國的土地》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② 寫法不同:《我愛這土地》借用鳥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緒,《中國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題相近:《我愛這土地》抒發詩人面對遭受苦難的大地,要為此而獻身的強烈願望,《中國的土地》是面對這塊神奇的土地,表達永遠思念的感情。

④ 兩首詩都注重意象創造:如果説艾青是藉助“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來描繪出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中國人民的無比憤怒以及解放區的勃勃生機讓人們看到抗戰勝利的光明曙光。那麼劉湛秋則是把對中國土地的謳歌,對中國人民的禮讚寄寓在典型新穎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峽傳來神女的歎息”,既寫出了祖國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

(六)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凝聚着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了這首詩,相信同學們一定感受到了那個苦難的年代,詩人對祖國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七)佈置作業:

1、假如你是一隻鳥,聯繫我們今天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你會唱些什麼呢?仿照例子試一試,相信你會比例子仿寫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清脆的喉嚨歌唱:這高峽出平湖的山峽大壩,這可上九天攬月的神州飛船……

【參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個養育中華兒女的家園/這個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土地/這個被太陽照亮的前程/和那東方雄雞崛起的時代……

——然後,我的青春開始褪色

為什麼我仍面帶微笑,心含希望/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被壯麗山河擁簇的土地/這哺育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師/和那每天來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我的眼裏常流露出懷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

2、艾青在詩中,含着淚水説:“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古往今來,在我們中華史冊上記下了多少愛國志士的類似詩篇,猶如繁星高懸夜空。

例:當我們抵禦外侵,我們會記得岳母刺給岳飛身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當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氣節,我們不會忘記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寫,相信你會寫得更精彩)。

(八)板書設計: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鳥嘶啞的喉嚨歌唱:土地

河流

風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淚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jiaoxueziyuan/jiaoxuesheji/o7d5w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