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課文《有的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課文《有的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課文《有的人》精品教案精品多篇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魯迅的詩《自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1、導入:人都有生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有的重於泰山,有的輕於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學生舉例,教師評析、小結。

2、根據本課內容,介紹魯迅的《自嘲》和散文詩集《野草》。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3、聽錄音帶,或者教師範讀全詩。

學生自讀詩歌。把握主要內容,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第五、六、七節分別與上面三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不同結局)

小組合作,閲讀研討

1、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每節詩的後兩行)

2、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感情。

指名朗讀詩歌,讀出各節的真情實感。(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的內在感情)

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衝突。這首詩每一小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細讀詩歌,體會詩歌對比的寫法。

《有的人》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瞭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

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於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裏,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於……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1、導入新課(可借鑑吳玉章同志1961年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範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並正音:臧(zāng)摔(shuāi)(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讚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1)放兩組錄音作業,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後,為____,懷着的情感而寫的。(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課題更含蓄,便於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屬於____一種人。(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採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後____這兩點來表現他的偉大。(對比,讚頌,為人民奮鬥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閲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後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問:

①為什麼説有的人死了還活着?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麼?“等着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着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問;

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麼寫法?其作用是什麼?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的?(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着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問。

1、你怎樣理解活着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人?

2、為什麼説“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繫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説明“他活着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場如何?再舉一例説明“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1)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後閲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的:

1、深入思考詩歌的深刻內涵;

2、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3、誦讀作品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2、體會詩歌中多重對比的藝術手法的運用。

教學建議:

《有的人》是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這首詩不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揚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於理,並採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並在誦讀的基礎上領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A

預習指導:

1、閲讀巴金的作品:《憶魯迅先生》(《1949—1979散文特寫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熟讀臧克家的詩《有的人》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語

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後,我國詩壇上最傑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於抗日戰爭,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樣點燃了人們的愛國熱情;解放戰爭時期,他創作了大量政治諷刺詩,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新中國誕生後,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有的人》是他這類詩中的代表作。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週年而作,它的獨特之處,在於表現具有哲理意義的主題。

二、導讀

1、學生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詩歌的內容。

2、教師配樂朗誦全詩(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明確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全體學生齊讀詩歌。

三、導學

1、這首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看一看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有感情朗讀。(注意愛憎情感的表達)

4、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點撥:

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後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後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麼?

點撥: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隻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愛的執着。

(3)“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麼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點撥:

“有的人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5、上面提到的那些詩句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詩中為何要給我們刻畫另一類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6、這首詩是從哪幾方面將兩種人進行對比的?(學生討論,教師歸納)

7、分組朗讀(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組同學讀每節詩的後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8、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麼?

點撥:

以《有的人》為題更含蓄,更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為題,大大擴大的詩歌的思想內涵,使詩歌具有了更為普遍的意義。

四、小結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完全取決於對人民的態度,造福人民的人永生,壓迫人民的人速朽。這種人生觀念在詩人心底是深刻的,早在1936年魯迅逝世時,他就寫過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完成練習冊作業。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瞭解本文運用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誦這首詩,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

二、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深刻內涵,瞭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理解詩歌的內涵。

四、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式,講解式。

五、教學課件準備:

魯迅像。

名人對魯迅的評價。

魯迅的詩歌,《死》中的片斷。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出示課件魯迅的像

1、提問回顧

《一面》中作者是怎麼描寫魯迅的?仔細觀察圖像,對照圖片看看作者的描寫和實際相符合嗎?你看了這些像以後有什麼感受呢?能給大家談談嗎?

在前幾篇文章中,我們對魯迅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今天我們再深入瞭解魯迅,瞭解魯迅的精神。我給大家蒐集了一些資料,我想,同學們在看完這些資料以後對魯迅會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

2、教師出示課件中的資料,指名讀資料。

3、讀完以後有什麼感想?

4、教師結合學生的感想,進一步講解相關的內容。

5、魯迅對生死的態度學生看魯迅《死》一文中的相關文字。結合其遺囑回答。

6、魯迅對自己看得很輕,但是別人呢?別人是怎麼評價魯迅的?

7、指名讀名人評價魯迅的文字。

8、從這些評價中可以看出人們對魯迅的評價很高。他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死後人們冠之以民族魂的稱號。

二、初讀詩歌,瞭解大意

1、教師範讀全詩。

2、學生自由讀詩,把握主要內容。

3、這首詩寫了什麼?

三、學習探究,領會內涵

既然文章是紀念魯迅先生的,文章中出現魯迅的字樣了沒有,作者是從哪個方面來紀念魯迅的,對魯迅作者是怎麼評價的?從哪一節可以看出?

生活死的意義。

生和死的意義不同,作者是怎麼寫的。死了還活着,活着卻死了,你是怎麼理解文章的,能結合學過的課文和我們提供的相關資料來談談嗎?

活着卻死了的人有哪些表現?死了卻活着的人有哪些表現?結合詩歌來看看。

這兩種人有什麼不同的結局?從中説明了什麼?

四.深化認識,拓展教學空間

師生一起學習,討論交流:

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1、“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經死了”你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

你覺得你所知道的人中,那些人雖然死了,但是他們還活着?你能舉出幾個事例嗎?你覺得魯迅先生是不是這樣的人?為什麼?教師啟發學生聯繫學過的文章説。

2、“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教師課堂拓展韓愈文章寫得好,當時許多大户人家一旦死了人,就請韓愈寫祭文,想借助韓愈的文章來留名後世,但是,他們終究沒有能夠。

3、“春分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看到這兩句,你想到了那首詩?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説的是草的生命力頑強。其實,這兒有更深層的意義。只有那些像草一樣的低微的生命,才有頑強的生命力。魯迅先生始終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他有一散文詩集取名就叫《野草》,也是這個意思。從全詩來看,那些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人,他們始終都把自己當做一棵野草。只有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才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

四、總結歸納

本文運用對比的的手法,通過生與死兩種不同的意義,對魯迅的偉大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在生與死的問題上,我國古代就有兩種不同的看法。司馬遷説到人的生死時説,“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學完以後,我們要認真思考。

五.作業:

背誦詩歌

蒐集更多相關魯迅的資料。進一步瞭解魯迅。

《有的人》教案 篇五

【教學設想】:

這首詩歌是臧克家為魯迅逝世十三週年而作,不僅僅是單純懷念魯迅,而是通過與有的人的對比闡揚了一種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學習時,我指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並進行創作寫自己的《有的人》。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學生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的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學生通過學習魯迅先生的偉大精神,從而樹立高尚的人生觀,做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

【教學重點】:

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品味出詩味。

【教學難點】:

深入文本,從細微處體會。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走進詩歌

1、談話導入

“再會”魯迅:同學們,我國近代文學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他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曾被堪稱為民族“英雄”。這位文學家就是——(魯迅)。

2、出示魯迅圖片

這就是魯迅,對於魯迅你還有什麼瞭解的?(生暢談)

3、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4、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設計理念:激情的導入,直奔“主題”。)

二、品讀詩歌

1、請認認真真地讀這首短詩,要讀正確、讀通順。

2、正音。

課件出示詩歌第二節,這裏有一個字特別容易讀錯,瞧!它就在這一小節當中,猜猜是哪個字?(呵)告訴大家這個字同“啊”字是一樣的讀音,那麼,它應該讀第幾聲呢?

自由讀——指名讀,並追問理由——齊讀

3、齊讀這首短詩

(設計理念:詩的語言是凝練、含蓄而又飽含感情的,以朗讀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嘗試將詩人的情感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三、感悟詩歌

1、研讀品悟:詩中寫了幾類人?

2、生彙報、師適時引導。

師:真不錯,大家説的這麼多,我們的詩人臧克家把這些歸納為兩類人——課件出示第一小節內容,歸納兩類人:(1)雖生猶死,(2)雖死猶生

3、師質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為什麼還有“活着卻死了,死了卻活着”呢?

4、指導朗讀。

(設計理念:學生交流、並學會傾聽,適時指導朗讀,要求讀出語氣,感情等。初步體會詩人的愛與憎,頌揚與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詩歌

1、這首詩是紀念魯迅的,可是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全詩沒有一個地方有魯迅的名字)

這首詩除了歌頌魯迅先生外,作者還歌頌了哪些人呢?請舉例説明。

2、尋找魯迅的影子。

雖然詩中沒有魯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詩人肯定不是忘記了,詩中肯定有魯迅的影子,你從哪些詩句中看到了魯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彙報,師相機引導,適時聯繫前面課文、課外資料,拓展對魯迅的認識。)

(設計理念:引導學生迴歸文本,深入文本,在尋找魯迅影子中,進一步探究人生的價值,學生體會到作者對魯迅的熱愛、敬佩之情,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也感受到詩歌語言的含蓄與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學們,魯迅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時候,數以萬計的人來追悼他,為他送行。人們把他的靈柩扛在肩頭,把他的。照片舉過頭頂,沉痛地哀悼這位偉人,這個不屈的戰士!很多人都寫文章來追悼他,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這樣説——(課件出示,生齊讀):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偉大,他堅強!著名文學家老舍先生説——(課件出示,生齊讀):他有顆純潔的心,能接近青年。偉大領袖毛主席這樣評價——(課件出示,生齊讀):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4、配樂讀

同學們,讓我們捧起書,再讀這首詩,把我們深深地敬仰送給那些讓我們敬佩的人。

(設計理念:課外拓展,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魯迅的熱愛與頌揚之情,通過配樂朗讀,進一步感受詩的魅力。)

五、學寫詩歌

1、讀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經感受詩歌的魅力,但詩歌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它的語言、節奏、情感,還表現在它的寫作特點上。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看看這首詩歌的寫作特點是什麼?體會對比手法運用的好處。

2、模仿本詩的格式寫作:

(1)導語激情,仿寫詩歌。

巴爾扎克説過:詩句是一些種子,應當在別人的心底開花。這首詩已經紮根在同學們的心底,那麼,我們讓它慢慢開出美麗的花吧,這朵花就是寫出我們自己的《有的人》。

(課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邊的大人或同學們有什麼優點和缺點,而且這兩個優缺點是一組反義詞,在一個人身上可以同時俱備。

b、想想是什麼樣的行為讓他有這樣的優點和缺點。

c、不同的行為會帶來什麼不同的結果?

可以獨立思考;也可以找夥伴合作創作,看看哪一個小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開始寫。

(2)學生練寫

(3)指名展示

(設計理念:訓練學生在讀懂詩句的基礎上,總結詩歌寫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級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詩的方法,在回憶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提出創新的方法,並進行創作。)

3、激情總結。

同學們寫的真好!你們的詩讓我感到震撼!這節課我們開始叩響了詩歌的大門。下一單元,我們班的老師會帶領大家去輕叩詩歌的大門,走進詩歌,會洗滌我們的心靈,陶冶我們的情操,希望大家會愛上詩歌!老師更期望在我們同學當中能夠誕生出傑出的詩人!謝謝大家。

(設計理念:銜接下一組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

六、作業:

1、有感情的朗誦詩歌。

2、繼續完成個人詩稿。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六

教學設想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覆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範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係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並列關係;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麼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衝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麼。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羣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後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痴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後的“石頭”之後,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裏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後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着。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覆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於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閲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後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台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鬱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歎,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着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羣;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裏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敍,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麼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後一段是記敍,其餘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學設計 篇七

課文主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讚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繫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讚美為主旋律的。這首詩主要採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讚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思路結構

這首詩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後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讚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小結: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説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對比的寫法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一、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着”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後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着”,不過是行屍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二、對待人民羣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羣眾的態度:

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

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後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羣眾的態度:

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B、“情願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燒”,意思是願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

C、他活着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三、人民羣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羣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

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屍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

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後兩句都寫人民羣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

A、“永遠記住他”;

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

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前後呼應的結構特點

一、弄清全詩哪些小節之間存在着呼應關係:

1.第五小節呼應第二小節

2.第六小節呼應第三小節

3.第七小節呼應第四小節

二、體會這些呼應所起的作用:

1.深化所表達的主旨。

2.使全詩形成有機的統一體。

難點解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着”,卻如行屍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後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着,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着”,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願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讚美。

《有的人》語文教案 篇八

一、導語

我們學習過魯迅先生的文章,知道魯迅先生懷着對祖國前途的深沉的憂慮、懷着對祖國人們的赤誠的愛,始終站在反帝反封建鬥爭的前列,用自己的筆,與帝國主義的附庸、與封建勢力的餘孽、與一切人民的敵人做不妥協的鬥爭。

因此,他得到了廣大人民的崇敬與愛戴,當然也遭來了階級敵人的攻擊與謾罵。這節課我們就來學一篇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13週年而作的詩歌——《有的人》。

二、熟讀全詩

1、教師範讀,學生劃節奏,標重音,悟語氣。

2、教師指導、學生齊讀。

三、感悟詩歌內容,思考以下問題。(不急於尋求統一答案)

1、“有的人”具體指什麼人?詩歌既然為紀念魯迅而作,為何題目卻是《有的人》?

2、詩人寫出了這兩種人各自的什麼特點?

3、全文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 4、詩人寫此文有什麼深意?

四、在激起學生求知慾的`基礎上介紹詩人及其創作背景。

從“中華民國”這塊招牌高高掛起之後,看到、親身經歷了舊軍閥、新軍閥的種種罪惡殘暴的迫害,也悲憤地目睹了地主階級和一切達觀貴人為非作歹、欺壓羣眾、視人民如草芥的種種情況,他們利用他們的走狗作吹鼓手,替他們歌功頌德,同時,還想在石頭上刻上自己的名字,為自己樹碑立傳,以期“流芳百世”。

魯迅活着的時候,和逝世之後,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國民黨反動派,怕他、恨他,發動攻勢“圍剿”他,造謠侮辱、中傷他,連他的墳頭都怕得要命。而人民呢,尊敬他、愛他,把他作為自己的代言人,作為階級鬥爭的勇士、文化的旗手偉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國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十三週年的紀念日,全國第一次公開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詩人目睹了人民羣眾的紀念盛況,深切追憶魯迅先生,於是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鬱積胸中的感情一齊迸發,就寫下了《有的人》這首詩歌,抒發了自己的無限感慨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五、在此基礎上明確前面思考題的答案。

1、“有的人”指兩種人、兩種階級,一種是魯迅及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戰士,另一種是指國民黨反動派及那些剝削人民的人,詩人讚揚前一內人鞭撻後一種人。因為詩中通過揭露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派,來襯托偉大的戰士魯迅的,因此,用“有的人”作標題,對全詩內容做了概括和提示。

2、與人民為敵的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為自己,想不朽,他活着別人不能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俯身給人民當牛馬,為革命,願犧牲,他活着,別人更好活。

3、對比手法表現詩人愛增憎分明的感情。

4、揭示了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六、理清各部分的關係。

1、第2—4節分別是從什麼角度進行對比的?

〖明確〗分別是從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人生目的、社會影響三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為人民鞠躬盡瘁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卻恬不知恥、自我標榜

利用權勢為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為革命不惜犧牲

極端自私不惜犧牲自己

2、第1節與第2-4節之間是什麼關係?

【參考】果因關係(總分關係)

3、第5—7節與前四節在內容、結構上有怎樣的聯繫?

〖明確〗因果關係(前三段寫兩種人對人民截然相反的態度,後三段則逐一寫出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回報)、逐一對應的關係。

4、為什麼説“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想“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活着早已被人民唾棄,死後也只能遺臭萬年,“爛”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願和力量;而一旦“春風”勁吹(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將一片青綠(甘願為革命獻身的先驅者將會後繼有人)。前句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譏諷、嘲笑、鞭撻、討伐;後句是對為人民奮鬥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熱烈歌頌。

5、第7段中説“他的下場可以看到”,這個“下場”在前文的什麼地方已經體現了?“羣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舉”一詞是什麼意思?

〖明確〗“垮”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可恥的失敗下場,“爛”表明他們會遺臭萬年。“抬舉”在這裏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羣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首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第二部分寫兩種人對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三部分寫人民對兩種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分別進行解説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讚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6、詩歌採用對比手法的作用是什麼?

【參考】使正反面人物對比得更為鮮明,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羣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7、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詩中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確〗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應該怎樣活着?應該如何對待廣大人民羣眾?我們紀念魯迅,是因為魯迅有高尚的人生觀、偉大的人格,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為人民而活着,勤於工作,樂於奉獻,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眾甚至與人民對立的人,那些一心為自己謀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們只能被人民大眾所唾棄。

七、歸納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八、本詩的議論有何特點?

這首詩紀念魯迅,主要不是介紹魯迅的生平,追記魯迅的業績並作評價,而是對比討論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特別提出如何對待人民羣眾的問題,從而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啟示讀者,議論用語形象生動。

(一)人生活着——死了(雖生猶死)

價值死了——活着(精神永存)

(二)

1.對人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態度 俯身“當牛馬”,恭恭敬敬不同

2.人生為自己,“想不朽”表現 目的為革命,願犧牲

3.社會他活着,別人不能活影響他活着,別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不同

2.名字“爛得更早” 結果“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3.“下場可以看到”“抬舉得很高很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35ond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