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生物教學教案(多篇)

生物教學教案(多篇)

生物教學教案(多篇)

生物教學教案 篇一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為了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實際需求,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最能體現素質教育的要求“精講、善導、激趣、引思”,而且也豐富了課堂教學手段,改變了課堂教學結構,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與觀察、操作、探究、研討、交互學習等融合一起,緊密聯繫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使學生獲得認識過程的思考方式和方法,使課堂教學進入了全新的時期。

下面就結合自身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案例,談談多媒體技術對提高國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意義,並簡單介紹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的認識和不足,以便在教學中更好的和多媒體技術整合,更好的促進課堂教學的發展。

多媒體輔助生物教學的優勢:

(1)圖文聲像並舉,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多媒體技術使計算機能交互地綜合處理文本、圖形、圖像、動畫、音頻及視頻影像等多種信息,其合理的利用以其形、光、聲和色等多種功能作用於學生的多個感官,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之中,呈現最佳的學習狀態。

例如在“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一節課的教學中,將我國生物多樣性的概況通過圖片和錄像適當地播放給學生觀看,從而使枯燥的描述和數字轉化豐富多彩的畫面,使學生加深了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生物學科的性質和研究內容,其教材的每一章節都可以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2)變枯燥抽象為形象直觀。直觀性是教學中一個重要原則,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能夠真實、生動、形象地展示生物的各種生理活動,顯示生物的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

例如在學習在學習“DNA”分子結構也可使用多媒體技術,使學生通過“DNA”分子結構的立體模型的圖像,從多個角度去觀察,從而將微觀領域的世界宏觀化,給同學們以直觀的感受,使不易理解的教學難點輕鬆自如地得以解決。

(3)化靜為動、促進理解。教材中的照片、圖像、掛圖,以及模型等傳統的教學媒體,往往缺乏動態變化,而許多的生命活動規律和本質往往是一個連續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僅通過觀察課本上的圖片,掛圖和模型等難以理解。如基因在親子之間的傳遞,對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學生難接收,特別是在形成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要減半傳遞,而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各有一條進入精子和卵細胞;其次,在上血液循環時,用多媒體展示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學生一目瞭然;再次,講述人的生殖過程時,展示排卵、受精和開始懷孕的動態課件。通過化靜為動,化微觀為宏觀,化抽象的想象為具體的圖像,輕而易舉地達到了突破難點,加深理解,方便記憶的教學目的。

(4)省時高效,增加容量。多媒體技術運用了視、聽並用的感覺機制,在幫助學生認識和記憶學習材料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使課堂結構更加緊湊,雖然課下教師的工作量大了,但是課堂上的教學效率卻大大增加了。

毫無質疑,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應用,以其具有生動、直觀、靈活等特點,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它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且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但是世間萬事萬物皆具有兩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體教學手段眾多優點的同時,還應看到它的缺點,具體表現在:

(1)分散學生注意力。如有些課件在運行中,切換不斷,不同的效果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看起來活潑、生動,但是視頻、圖片過多,學生光顧着看影片和圖片了,很難靜下心來深入思考,有時課件中有聲音的出現,會更增添一份吸引力,但聲音的過分刺激,容易打斷或干擾學生的思維。所以,喧賓奪主的聲色將會嚴重地影響學生對主幹知識的注意力,也會削弱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

(2)信息容量大、呈現速度快,無法讓學生完整地做筆記。多媒體向播放電影一樣一閃即過,在屏幕上停留時間較短,學生很難作筆記,這就要求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時,要根據教材內容的要求,及時調整、更新課件的內容,做到因材施教。同時,一定要做到內容適量,尤其是教材之外的知識,一定要把握好取捨,必須保證學生有理解、質疑和記憶所學知識的餘地,保證教師有將課件回放補充、歸納總結的時間。

(3)淡化了師生情感交流。其實在黑板上講解、板書的過程,就是師生之間思想與靈感相互碰撞的過程。而多媒體授課時,若教師只顧坐在電腦前點鼠標、照“屏”宣科,整個教學過程就像“在會議上作報告”,這就容易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造成師生間情感的缺失。

多媒體教學迅速滲透到生物教學中,是生物新課改的要求,是以往傳統的生物教學中的一次新的改革。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不能代替教師的全部教學過程,教師們要靈活的應用、深入的研究、適時、恰當的設計課件的思想和意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應用好多媒體,充分實現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正確認識多媒體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不能盲目的濫用多媒體教學,更不能套用別人現成的課件。要科學地選擇多媒體輔助工具教學,一方面要利用好多媒體的優點為生物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其缺點給生物教學帶來不良影響。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二):高二生物光合作用教學設計 篇二

高一生物第2節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

一、教材分析及課時安排

高中生物必修1模塊讓學生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其中蛋白質部分是個重點內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一節提到細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機物是蛋白質,以後學到載體蛋白、酶等知識都與蛋白質緊密相關。蛋白質種類繁多,功能多樣,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學好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從分子水平理解細胞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舉足輕重,同時也為學好必修2基因表達部分打基礎。蛋白質這一節內容分為氨基酸及其種類、蛋白質的結構及其多樣性、蛋白質的功能三部分。我們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這一節,其中第一課時完成氨基酸的結構及其種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教學,第二課時完成剩下內容的教學同時通過練習加強鞏固。本教學設計是針對第一課時來進行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教學目標分為以下三個子目標來完成。

1、知識目標:(1)説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2、能力目標:(1)通過氨基酸結構通式的推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2)通過探討氨基酸的縮合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氨基酸結構比拼活動,培養學生探究的意識以及合作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教學的重點難點是: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的結合方式;

四、學情分析及教法設計

生物必修1面向的是高一學生。他們學習化學才一年多的時間,有機化學的知識比較膚淺,沒有看過比較複雜的化學結構式、化學鍵,也沒有學過有機物反應的過程,因此對本節課重點內容難以把握,給課堂教學帶來比較大的障礙。本節內容如果按教材的編排,直接讓學生觀察氨基酸的結構,然後歸納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會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陌生的化學結構式讓學生很難領悟,更談不上

激發學生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學生)和客體(學習內容)發生交互作用的過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內化過程,要麼通過同化作用,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要麼通過順應作用,改組擴大原有的認知結構,把新知識包容進去。它並非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自主的、自動的建構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甲烷、乙酸、氨氣等化合物,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基礎。因此,對本節教材的教學採用問題引探式、討論式等教學方法,並採用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本課設計情景讓學生回顧學過的化學知識,然後改組原有的知識結構,納入新知識,最後分析、總結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然後介紹氨基酸種類,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蛋白質食品的正確選擇上,聯繫到這些食物中的蛋白質組成,過渡到氨基酸的結合方式的學習。這裏並沒有按照教材通過看圖來引出氨基酸的縮合方式,而是通過上述來實現知識點的過渡。把這幅圖放在下一課時講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多樣性時才一起講解。

五、教學過程設計

基酸結構及結合方式

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積極思維

看圖激趣創設情景

變構感悟尋求思路

温故知新探究發現

靈活運用深入探究

變式演練激勵創新

整理知識構建網絡

自我小結融入體系

生物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為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為、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為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為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為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

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為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

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温、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

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温、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

(教師為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

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

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温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温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

生物教學設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1.在學習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進化的知識過程中,瞭解研究生物進化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比較法。

2.在瞭解動物、植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基礎上,歸納總結、初步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

二、重點、難點分析:

動、植物進化的歷程是本小節學習的重點。通過了解動物、植物進化的歷程,幫助學生認識生物進化的基本規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水生到陸生。教學中根據學生已經學習過的動物學、植物學知識,引導學生比較各類生物的特徵,分析歸納,抓往能反映生物進化的線索,認識生物進化的規律。同時,教學中還應注意引導學生認識生物進化是生物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一過程經歷了漫長的時間,而且是伴隨着地球的演變過程進行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提出問題:地球上現在存在的生物是形形色色、豐富多彩的。每一個生物的新個體都是由上一代個體經過生殖過程產生的。那麼最早的生物是從哪裏來的?

這些問題是這一章我們要討論的問題。

(二)、合作交流、探究釋疑

原始生命是簡單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樣發展為複雜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A、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學生自瀆課本資料分析思考:

1、什麼是化石,不同地層化石的規律是怎樣的?

2、始祖鳥的形態特徵説明了什麼?細胞色素c的不同差異説明了什麼?

3、什麼是比較法,比較的意義是什麼?

B、生物進化的歷程

與原始生命起源一樣,生物進化的歷程也是極其漫長的過程。現在地球上的豐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經過漫長的歷程逐漸進化形成的。

在進化的早期,由於營養方式的差異,原始生命的一部分進化為具有葉綠素的原始藻類,另一部分進化為不含葉綠素的原始單細胞動物。以後,這兩類原始生物分別沿着一定的歷程發展為動物界和植物界。

1.植物進化的歷程:

結合課本上的生物進化樹並提供各類羣植物代表植物的掛圖或投影片,組織學生對不同類羣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方式以及生活環境比較分析,哪類生物結構簡單,比較低等,哪類生物比較複雜,較為高等,最後總結植物進化的歷程。

提問:植物進化的歷程可以反映生物進化的什麼趨勢?

學生通過植物的進化歷程,推測出植物的進化趨勢。

從生活環境看,進化的歷程是從水生到陸生;從結構分析看,是從簡單到複雜;植物進化的總趨勢是由低等向高等發展。

2.動物進化的歷程:

科學家適用同樣的方法研究動物進化的過程。

提供各類羣動物代表動物的掛圖或投影片,比較各類動物的特點,並歸納動物進化的歷程以及進化的趨勢。

3.生物進化的趨勢:

根據生物進化的歷程,生物進化的趨勢是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向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四、教學反思

這節內容可算是七年級內容的一個小結,學生對於這部分知識會遺忘很多,所以課前最好讓學生自己預習,蒐集植物方面的內容,比如植物的形態結構等,這樣的話整堂課的效果就會比較好。生物進化樹是這節很重要的,講解進化歷程的時候多結合這個圖。所以這節課可以説是新授課和複習課的一個結合。

生物教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 鳥類、魚類、昆蟲、哺乳動物都具有各自的身體特徵。

過程與方法

● 利用給出的標準將常見的動物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 能夠欣賞並感受大自然因動物的多樣而美麗。

【教學重點】知道動物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能夠説出一些脊椎動物的名稱。

【教學難點】能夠利用給出的標準將常見的動物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為全班同學準備:魚、鳥、兔的骨骼標本(或圖片)。為每組學生準備:一組可以用多種方法進行分類的動物圖片,不同的鳥類、魚類、哺乳動物、昆蟲等動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除了校園裏的動物,我們還認識哪些動物?生活在哪?(充分讓學生由發言,體現動物的多樣性)

二、自主探究:1、給常見的動物分類:分類是研究動物的一種基本方法,認識下面這些動物嗎,讓我們自己確定標準給下面的動物分一分類,討論分類標準,並説説分類方法(預設:根據它們運動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水中游的、空中飛的、地上走(或爬)的;根據它們生存的方式可以分為野生的和家養的;根據它們的身體特徵可以分為鳥類、魚類、哺乳動物、昆蟲和軟體動物等;根據它們的食性可以分為植食動物、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等等)2、比較動物的骨骼觀察比較鳥、狗、鯉魚的骨骼有什麼共同特徵,摸一摸人的骨骼有這樣的特徵嗎?總結:身體中有脊柱的動物叫脊椎動物,沒有脊柱的動物叫無脊椎動物

三、給各類動物增添成員1、説説鳥,兔子,金魚,螞蟻身體分為哪幾部分?它們有什麼不同的特點?2、根據動物的身體構造和生命活動特徵,是科學家對動物進行分類的重要標準,根據此標準把動物分成鳥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你還知道哪些動物屬於鳥類,哺乳動物,魚類,昆蟲?

四、拓展性活動:播放動物世界短片,欣賞並感受大自然因動物的多樣而美麗

板書設計:

教學後記:

生物教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了解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

2、使學生理解滲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等過程。

4、理解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

5、使學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二、能力方面

1、通過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訓練學生製作臨時裝片的技能,同時培養其分析實驗的能力。

2、通過分析滲透裝置得出滲透吸水原理,培養學生研究問題的能力,訓練其科學思維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1、通過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如應用植物吸水原理進行合理的灌溉,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理念。

2、通過學生對水資源現狀的瞭解,增強學生關心、自覺保護地球水資源的意識。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主要講述了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識內容。

1、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材選簡要介紹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葉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植物根尖的結構、以及植物吸收水的兩種主要方式,即吸脹吸水和滲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細胞,還沒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脹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細胞,即有大液泡的細胞主要以滲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為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滲透吸水原理,教材通過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

(1)滲透作用的概念。即滲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2)發生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兩側的溶液之間具有濃度差。

接着分析為什麼一個成熟植物細胞相當於一個滲透系統,指出當成熟的植物細胞具備上述兩個條件時,就會發生滲透作用。

然後安排學生做《實驗九、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以驗證成熟植物細胞的確是一個滲透系統。

2、水分的運輸、利用和散失

水分是如何從根毛細胞最終進入植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呢?

(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進入根尖以內的導管的兩條途徑

①另一條途徑是通過滲透作用進入根尖成熟區的表皮細胞、並且通過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的層層細胞向內滲入,最終進入導管。

②一條途徑是通過成熟區表皮細胞細胞壁,以及成熟區表皮細胞以內層層細胞之間的細胞間隙向裏滲入,最終進入導管。

(2)教材接着又簡單介紹了水分如何通過根、莖、葉中的導管在值物體內的運輸、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體利用和大部分水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掉的情況

3、本節的最後教材聯繫生產和生活實際,簡要講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應用。

教法建議

1、引言

課前可收集一些我國、世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事例或數據;也可結合節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類所採取過的一些節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對水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事例,這樣引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為什麼要節水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同時在本節學習結束後也會對為什麼要保護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有較深的體會。

2、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植物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謝對學生來説並不是很陌生,因此,範文,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瞭解學生對水分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水分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使學生對水分代謝有了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後,教師可專心與學生一起來處理滲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一教學內容。

(1)分析滲透裝置,總結出滲透作用的概念和滲透吸水的原理,這是本節的難點。

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給的滲透裝置,引導學生把與該裝置有關問題討論透徹,這是一次很好的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機會。

在滲透作用中,水分子總是從密度高的一側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側運動,由於在細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劑,因此從溶液的角度來説,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更多地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對此學生的理解不易明白,應注意解釋清楚。

細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細胞膜是半透性的(選擇透過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別,以及這種差別對滲透作用的影響、對植物細胞質壁分離的產生,都需要學生很好的理解。

(2)引導學生討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在搞清楚滲透系統滿足的兩個條件後,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植物細胞(比如根尖成熟區表皮細胞)的結構,它的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水分子和溶質分子都可以通過的透性膜。原生質層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過、被選擇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通過,而大分子則不能通過的選擇透過性膜。原生質層包圍着具有一定濃度的細胞液,這時一定要引導學生區分一下原生質與原生質層這兩個不同的概念。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使學生意識到:滲透系統的兩個條件在一個成熟的植物細胞中都是存在的,從而得出結論,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

(3)學生做《實驗九、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與復原》

在學生明確了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後,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呢?”

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假設或自己的實驗設計,之後與書上的實驗九進行比較。

之後,學生做實驗九,實驗結束後,根據實驗結果可檢驗同學們提出的假設是否正確,同時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會出現質壁分離的現象?為什麼會發生質壁分離的復原等問題。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這部分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是蒸騰作用的生理意義,這是本課題的教學的重點。

學生可能在國中已經知道,植物體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過蒸騰作用散失到大氣中去了,據此,可以提出下面的問題:

蒸騰作用是對水分的浪費嗎?

從而引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以至整個生態系統的重要意義。

4、合理灌溉這部分的教學可採取一邊列舉合理灌溉的實例,一邊讓學生分析該措施的生物學原理的方式,以強化學生對水分代謝知識點的理解。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第四節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教學重點】

植物體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細胞的兩種吸水方式;滲透作用的原理;植物體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和散失的大體過程;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的運用

【教學難點】

滲透作用的原理

【課時安排】

授課1課時,實驗1課時

【教學手段】

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1、引言

課前可準備兩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澆清水,一株澆濃鹽水,以備上課學生觀察之用;課前可收集一些我國、世界有關水資源危機的事例或數據;也可結合節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類所採取過的一些節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對水資源起到保護作用的事例,這樣引入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包括我國在內的全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學生對為什麼要節水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同時在本節學習結束後也會對為什麼要保護植被、大力開展植樹造林也會較深的體會。

學生討論水資源方面的資料,同時觀察兩株天竺葵的生長異同,從而引入植物細胞吸水與失水的學習。

植物的水分代謝包括水分的吸收、運輸、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謝對學生來説並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瞭解學生對水分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水分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比如,教師可提出以下問題: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麼?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麼?

③你瞭解植物根尖的結構嗎?

④植物體運輸水和無機鹽的通道是什麼?你知道這些通道在植物體的哪個部位嗎?

⑤水在植物體內都可以參與哪些生理功能?

高中生物教學設計(三):高一生物染色體變異教學設計 篇七

光合作用教學案例

克州(師範)三中於建銀

【教材地位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第5章第4節《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第1節課的教學內容;,主要學習色素的種類和功能、葉綠體的結構和功能,掌握提取、分離色素的實驗方法。光合作用在高中生物的整個教材中都是處於重要地位。本章節內容按照課標安排應2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學習“光合作用的發現”和通過實驗“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來學習有關光合色素的知識,第二課時具體學習“光合作用的過程”。本節教學設計是該節的第一課時內容。第一課時我準備讓學生以經典的光合作用研究歷史中的重要事件為線索,結合自己所動手完成的實驗,遵循科學家的探索思路,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瞭解科學家探究科學的艱辛歷程和學會探究的一般方法,為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設計理念】

以高中生物課程標準的“提高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研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繫”的課程理念來設計教與學的過程。最想突出的處理:1.還原科學研究的歷史面貌,突出生物學的“實驗學科”特點;2.以實驗探究貫穿整個教學。

【學情分析】

學生在國中生物課中學習過有關光合作用的知識,而且生活實踐中也對光合作用有所瞭解。但是,對於光合作用的發現歷史卻很陌

生,關鍵對於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目標“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儘量創設學生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和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⑴。瞭解光合作用的結構和物質基礎;

⑵。理解光合作用的發現、反應方程式、概念、過程、意義;⑶。掌握光合作用的過程、圖解和實質及在實際中的應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科學家發現光合作用的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方案驗證假設。理解假設的提出要有實驗和觀察的依據,需要嚴謹的推理和大膽的想象,並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同時,理解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關注“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認識生物科學的價值;

②討論科學史上的經典人物和實驗,避免知識“去背景”和“簡單化”。

③明確科學的研究態度在實驗探究中的重要性

④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辨證的科學觀。

⑤學會參與、合作和交流

4、能力方面

①掌握科學實驗探究的一般原則,重點是對照實驗原則和單因子變量原則;

②培養觀察、分析綜合能力。

三、教學重點

①光合作用的發現及研究歷史;

②實驗設計的兩個基本原則——對照實驗原則,單因子變量原則

四、教學難點

單因子變量原則中實驗變量與無關變量的辨析

五、教學準備

【教具準備】

蒐集相關圖片和素材;製作Flash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播放綠色植物碩果累累的圖片;人和其他動物吃的各種食物的照片。

結合國中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瞭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激情引趣,引起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重視

1、光合作用概念:教師在學生討論後歸納出: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轉變成儲存着能量的有機物,並且釋放氧氣。

(問:光合作用是怎樣被人們發現的?)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和學習興趣

2、光合作用的發現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看書,要每個同學對幾個著名實驗的實驗年代、科學家人名、國籍、實驗過程、實驗結論逐一整理。

讓同學們根據自己體會講述如何自己設計實驗證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

為加深印象,教師通過Flash多媒體課件演示植物可以更新空氣,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條件、原料和產物並歸納實驗結果。

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我們看到科學工作者對科學事業執着追求,嚴謹的科學態度,巧妙的思維方法值得我們很好學習,我們更需要學習科學家們科研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

設計意圖:感受科學發現過程,提高學生探索求實的科學素養。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實驗探究的原則和方法。

問:我們剛剛學習過了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1880年實驗證明光合作用場所是葉綠體。那麼同學們回憶第二章學習過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分析比較葉綠體中哪些結構與光合作用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請一學生上台對着細胞掛圖講述細胞中葉綠體的結構設計意圖:鞏固已學知識。

3、葉綠體中色素:教師展示葉綠體亞顯微結構圖幫助同學回憶,用幾分鐘講述實驗六“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的實驗原理、實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4人一組完成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設計意圖:認識實驗探究過程都必須依據一定的科學道理。體驗合作學習過程。

學生實驗結束後,教師可給學生演示葉綠體的色素吸收光譜的現象。方法是:用紅、橙黃、綠、藍紫色的薄膜,分別遮住同一光源。把盛有葉綠體的色素提取液的試管,分別放在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前、讓學生觀察這些光透過色素提取液的情況。可明顯地看到紅和藍紫色光透過的較少(暗),橙黃和綠色光透過的較多(亮)。引導學生分析這些現象,得出葉綠體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紅光和藍紫光。在此基礎上,出示教材中的光合色素吸收光譜曲線,引導學生分析曲線含義,總結光合色素吸收光波的不同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一

生物教學教案 篇八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3、舉例説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人類與生物圈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難點:繪製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的數量。

【問題導學】

一、自主學習

1、人口增長過快

(1)隨着人類 的改善和 得到有效的控制,人口數量的增長速度不斷加快。

(2)1990年聯合國把每年 定為“世界人口日”。

2、環境問題嚴峻

(1)酸雨的危害

(I)酸雨:pH 的雨水。

(II)危害:對人、動植物和 造成很大危害。

注:正常雨水的pH並不等於7,而是約為5.6,呈弱酸性。

(2)臭氧層遭破壞:臭氧層具有吸收 的能力,破壞臭氧層將導致投射到地球上的

大量增加,危害人體健康。

(3)温室效應:大氣中的 等氣體能阻擋從地球表面輻射到宇宙空間的熱量,從而導致 升高。

二、合作探究

模塊1:人口增長過快

1、請同學們分析教科書上的圖13—1,從圖中你能找到什麼信息?

2、請同學們根據表13—1中的數據,繪製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延伸此曲線,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即20xx年的人口數量。

3、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急劇增長?

模塊2:探究模擬酸雨影響植物種子的萌發

1、實驗原理分析

由於大氣中含有大量的CO2,故正常雨水本身略帶酸性,pH約為5.6,當雨水中的pH低於5.6時被稱為酸雨。

2、提出問題:酸雨對植物種子的萌發有影響嗎?

3、作出假設:

4、實驗過程分析

(1)實驗中的對照組和實驗組應如何設計?

提示:對照組為用pH為5.6的清水噴灑幼苗,實驗組為用pH為4的“酸雨”噴灑幼苗。

(2)發芽率的計算

為減少誤差應取多組計算平均值。

(3)實驗方案:

1、實驗現象及分析

2、除了酸雨,大家還知道哪些環境污染現象嗎?

【反饋檢測】

1、下列關於人口與環境的敍述中,錯誤的是( )

A、人口過度增長造成資源危機 B、人口過度增長導致環境質量下降

C、人口過度增長造成生態平衡失調 D、人口多是好事,改造環境的力量大

2、近年來酸雨在世界各地頻繁出現,究其原因,與下列哪項人類活動無關( )

A、汽車尾氣的排放 B、燃煤廢氣的排放

C、開發沼氣新能源 D、垃圾焚燒

3、下面情況可能與臭氧層破壞有關的是( )

A、森林被大量破壞 B、大量使用化學燃料

C、大量使用氟利昂製冷劑 D、大量使用農藥

4、對生物有極大的危害,有“空中死神”之稱的污染是( )

A、臭氧層破壞 B、酸雨 C、大氣污染 D、噪聲污染

5、溶液的pH小於7,那麼該溶液就呈( )

A、酸性 B、鹼性 C、中性 D、不能確定

6、酸雨形成的原因是( )

A、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量太多 B、全球的降雨量過多

C、工廠釋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過多 D、森林火災頻繁

7、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主要有( )

A、酸雨 B、温室效應 C、臭氧層破壞 D、前三項都是

8、温室效應是由於下列哪種氣體排放量不斷增加而引起的(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D、氟利昂

9、將下列污染原因與結果用線聯接起來

A。氟利昂等排放物 a.酸雨

B。砍伐森林 b.土壤和水污染

C。核污染 c.放射病和癌症發病率增加

D。汽車、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等 d.臭氧層破壞

E。大量使用農藥 e.土地沙漠化

生物教學設計 篇九

一.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

2.生物分類原則、等級和基本單位

3.練習編寫檢索表

4.説明對生物統一命名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1.生物分類的方法;生物命名的方法

2.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3.活動“編制檢索表”

三.課時安排: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1課時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地球上約有35萬中植物和150多萬種動物,它們有的形態結構相似,有的彼此千差萬別,我們怎樣識別這些種類繁多的生物呢?當我們到商品繁多的超市購買東西,會很容易的找到我們所需要的,為什麼?——因為它們是按一定的規律分類排列的。認識生物也要採用類似商品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某些特徵將它們分門別類,這就是生物分類。

<二>活動“嘗試對生物分類”

【活動過程】:展示圖片

觀察圖片上這些你們所熟悉的各種生物,各小組討論分析,嘗試將它們分成不同的生物類羣。

檢查結果

問:你們組是根據什麼將這些生物分類的?(性狀差異和親緣關係)

【導出】:根據這個原則,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7個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

(其中基本單位是——種,即為最小的單位;最大的單位是界。);把各個分類等級按其高低和從屬關係順序排列起來,就構成生物分類的階層系統。如教材31頁—32頁在分類階層系統中,我們都可以在不同的分類單位中找到各種生物的位置。

剛才看了同學們的分類情況,各有不同,這樣是否有利於我們識別生物?如果各執一詞是不是就亂套了?那麼我們是否需要一個統一的標準呢?

(需要)

所以生物學家根據生物特徵的差異,編制出生物檢索表。

講解編制方法

活動“編寫檢索表”

第2課時

<一>複習舊課,引入新課

【提問】:

(1)生物學家們為了弄清各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是怎樣將生物進行分類的?

(界、門、綱、目、科、屬、種)

(2)為了便於人們按照統一的標準識別生物,生物學家們依據什麼編制了什麼來進行生物的分類?

(生物特徵差異檢索表)

【引入】:很好!我們要認識一件事物,首先要給它命名,認識生物也是如此,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生物的命名。

<二>生物的命名

【師生活動】:在我們認識生物的過程中發現,由於不同的地區,同一種生物往往有多個名稱。

請看圖,圖上的生物在我們這裏叫什麼名字呢?——(紅苕)

這是我們平時喜歡吃的紅苕,但它有多個名字哦,在北京則稱之為白薯,到了湖南就變成了紅薯,江蘇又叫山芋,而山東和東北又稱之為地瓜。

請再看看圖中的這兩株植物是什麼?——(土豆山藥)

不同的兩種植物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山藥,像上面這樣兩中情況再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那麼這樣是否方便呢?(容易引起歧義)

為了避免生物命名的混亂,便於研究、交流和開發利用,瑞典科學家林奈於1753年創立了雙名法。

【補充】:林奈的雙命名法至今仍被生物分類學家所使用。當然,隨着生物科學的發展,一些新的分類方法又逐漸被引入生物分類領域中,從而使生物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準確可靠,以便人們更好地研究各種生物。

【小結】:指導學生閲讀教材中的小資料,説明雙名法。

五.課堂練習:

思考與練習:小明在植物上找到8只“甲蟲”,為了便於辨識,請你依據“甲蟲”的足、觸角、背部形狀、色斑的不同,編制一個生物檢索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yqgyd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