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教育管理論文參考6000字精品多篇

教育管理論文參考6000字精品多篇

教育管理論文參考6000字精品多篇

學校教學管理論文 篇一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大家都公認,什麼樣的將軍帶出什麼的兵。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優劣,教師起着決定性的作用。我校着重抓好這樣幾方面的工作:一是強化職業道德教育。我校開展“立高尚師德,樹教育新風”、“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敬業•好學•愛生”等系列活動,組織教師觀看《師德啟思錄》,撰寫教學論文。每次專題教育活動,都對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進行查問題、找差距,在廣大教師中開展比師德、比技能、比奉獻競賽活動,從而進一步樹立以德立教、愛崗敬業、為人師表、教師育人的高尚師德風範。二是紮實教學基本功。學校通過“青年教師基本功比賽”、“課堂教學大比武比賽”搭建“成長平台”,讓老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增長才幹。三是開設對口培訓和交流。每學年我校分別對新教師以不同形式培訓,並進行總結,力爭幫助新教師儘快站穩講台,實現一年合格、兩年勝任、三年成熟的目標,組織全校班主任召開專題講座和經驗交流,大大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二、把握教學管理的關鍵———培植和諧向上的團隊文化

以人為本,團結合作,是現代教學管理的標誌。人與人之間總有差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背景和獨立的人格。無論工作方法、觀念及反映的表達方式,都因人而異。學校是一個組織,它雖然是由個體組成,但運作時如果各個成員能夠同心協力,使組織的整體功能得到發揮,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團隊精神。一個優秀的團隊應該是成員間有良好的合作、溝通、建立互信、尊重、優勢互補、彼此負責,為實現共同目標和績效做出承諾的集體。首先,領導班子帶頭創和諧。《論語》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第一是校長與班子成員之間要人和。學校雖是校長負責制,但並不是校長一個人説了算。校長應發揚民主,襟懷坦蕩,嚴以律已,寬以待人;以誠取信,以德取信,以謙取信,靠人格的力量去駕馭人。要做到果斷而不武斷,嚴格而不刻薄,謙和而不遷就,公心而不昧心。同時,每個班子成員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到攬事不攬權,到位不越位,補台不拆台,與一把手密切配合,做好工作。二是中層與中層之間要事和。每個中層幹部各自分管一個方面的工作,共同對校長負責,應該盡力把事情做好,攜手共進,維護全局。三是從自身做起,搞好團結,形成合力。特別要處理好分工與合作的關係,以工作大局為重,以團結為重,會上形成的決議,每個人都必須無條件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在教師之間樹立團結的榜樣。其次,學校領導要關愛教師,關心教師。在實際工作中,農村學校教師羣體大致會有三種情況的老師:第一類是進取心很強,工作能力也較強,積極向上,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教育教學成績顯著。第二類是有一定的工作責任心,工作能力一般,教育教學成績平淡。第三類是工作能力一般,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教育教學效果較差。學校領導如何充分調動全體老師的積極性,使第二、三類型的老師向第一類型轉化或靠近,這就講究領導方法和藝術了。但最重要的是學校領導應該有寬宏的容人氣量。要善於合理用人,做到“知人善任、任人唯賢、人盡其才”;同時要善於聆聽不同的意見,眾長以補已之短。對老師的實際困難與合理需求給予及時的幫助和滿足;創造機會讓年富力強的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充分展示才幹,樹立榜樣;對新老師或工作上失誤的同志多做談心溝通,並指出其今後的努力方向。只有這樣,學校內部才會減少內耗,使雜音變成合音,使阻力化為動力,凝聚力才能進一步增強,學校的管理才能達到和衷共濟的效果。

三、突出教學管理的重心———提升質量管理的效能

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教學工作始終是學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學管理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抓好教學質量是提高學校教育質量的重中之重,我校在貫徹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同時,明確要求校長必須高度重視教學質量的建設,牢固樹立質量是學校生命線的觀念,把提高教學質量工作列入學校重要的工作日程。

(一)樹立正確的質量觀,把握減負提質維度

早年,我校有個別領導班主成員在抓教學質量時存在疑慮,認為這樣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造成不良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利用行政會重新學習教育部、省、市等上級文件,認真領會教育局關於抓好教學質量的有關指示精神,要求全體教師對“減負”工作進行大討論、談體會,從而樹立正確的教學質量觀,並達到以下兩點共識:1.“減負”只是減去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2.“減負”不能以犧牲學校的教學質量為代價。每個教師要正確處理好“減負”與提高質量的關係;正確處理好“減負”與考試評價的關係;正確處理好“減負”與培養學生學習意志毅力的關係。鎮中心校對全鎮中國小各年級的課外作業時間提出了具體的指引,並在每學期定期或不定期對各學校的科目設置、課時安排和學生作業量進行抽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二)加強校風建設,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抓好校風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一所學校如果沒有形成優良的校風,難以取得優秀的教學成績。因此,我校十分重視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以期加強養成教育、薰陶學生的行為修養,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每月開展“文明班級”、“學習標兵”等爭先創優活動,使學校充滿着“勤學守紀、團結向上”的育人氛圍,從而促進優良校風的形成。目前,我校的校風、日常規範、名人格言、中華傳統美德等內容,在校園內耳濡目染,隨時警醒、激勵着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審美、學會做人。一些原來後進的同學在環境的薰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啟迪和教育,學習態度改變了,學習成績也有明顯的提高。

(三)建立健全教研網絡,向校本科研要質量

1.豐富切合農村實際的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學生髮展為主題,以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為載體的一種教師間互相關愛,互相幫助、互相交流的和諧文化氛圍。校本教研不僅是提升教師專業水平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教師整體素質的快捷方式。幾年來,我校的校本教研的氛圍已基本形成,學校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校本教研工作計劃,以科組牽頭,安排星期二數學、星期三語文、星期四英語開展教研活動,各科組長以主人翁的精神組織好相關學科的活動,如每學期的公開探索課、教學專題探討、課堂教學競賽等。每次活動做到時間、內容、人員、效果、檢查“五落實”。為實施新課標,改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發揮積極作用。同時,學校努力營造有利教師成長的環境,每學期舉行公開課周、學科專題研究會、“培優扶困”活動探索等形式,進一步豐富校本教研活動內容,為全體教師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創造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讓老師們在活動中對本身的教學效果,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2.積極實施“兩個為主,兩個互動”的課堂教學方法

“兩個為主,兩個互動”課堂教學方法是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而產生,與新課改的要求一脈相承。它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本鎮各學科課堂結構模式為抓手,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為目標的探索與研究。“兩個為主”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讓學生在練中學,在學中練;教師在堂上要充分發揮點撥、引導作用而全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兩個互動”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種教學方法目的是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師生關係,構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師生與教學媒體之間互動的一種新型素質教育教學機制,課堂“互動”中進一步突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近幾年,我校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積極嘗試“兩個為主,兩個互動”的課堂教學方法,探索“20+20”的課堂結構模式(即教師講授時間等於或小於20分鐘,學生自主活動不少於20分鐘),優化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校教導處組織好“三課”活動(即領導或骨幹教師的示範課;全體教師的過關課;沒過關教師的跟蹤課),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努力追求“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效果好起來”的教學景觀,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開展“培優扶困”活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教學管理論文 篇二

教代會提案工作可以有效促進決策實施過程的管理

對決策實施計劃執行階段的管理,就是組織、領導和控制的過程。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均衡地完成決策實施計劃。全面是指組織整體和組織各部門都要按要求完成計劃;均衡是指根據計劃時效要求做好工作,以免前鬆後緊或不能如期完成。按此要求,需要組織各部門及其成員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任務單元的目標要求,並據此開展組織、領導和控制工作,以保證整個決策目標的最終實現(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於1954年提出的目標管理方法).

決策實施管理學主要有如下內容

一是決策實施的前期管理,包括實施計劃的組織落實、資源配置和宣傳動員等內容。首先,依據實施計劃,把相關指標依次分解,規定涉及單位與人員的責權,做到人人肩上有責任,個個心中有目標,從組織上保證決策實施。其次,要保證組織中各部門、各層次獲得必要的資源和條件,擁有調配資源權,從物質上保障決策落實。再次,實施重大決策前,廣泛動員,釋疑解惑,使決策實施的重要性、必要性、任務目標和實施方法等深入人心,達到戮力同心、齊心協力的效果,從精神上保證決策實現。這一階段對應於教代會提案工作的宣傳、徵集、立案、交辦階段的工作。提案徵集結束後,提案工作委員會對提案進行研討,依據內容分為行政管理、教學科研、人事師資、校園文化、民生保障、後勤服務等六類,再依據關注度、科學性、可行性、規範性等分為提案和建議兩大類,進行編號、登記、複印後按照“歸口辦理”的原則分送分管領導閲批,依領導批示意見分送相關部門處理,並限期一月內提出書面辦理意見。對涉及兩個或多個部門事項的,依據管理權限確定主辦和協辦部門,要求協作完成提案辦理工作;對事關重大、辦理部門不確定的提案,提交教代會執委會、校長辦公會或黨委會研究辦理。

二是決策實施的中期管理。常言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在實施中,會因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導致階段性結果與決策目標發生偏離。其因有三:執行人員未按規定完成任務;變化出人意料,使執行遇到困難;備選方案及其計劃本身不合理,使決策無法按要求完成。此階段與教代會提案工作的督辦階段相對應。為推進提案辦理工作,應設立提案督辦小組,包括校教代會工代會代表、教代會執委、提案工作委員會成員等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相關提案承辦部門的辦理情況進行檢查和督辦,以保證教代會提案的辦理和落實。

三是決策實施的後期管理。決策執行過程完成後,要審視完成效果———問題是否得到解決,預期目標是否實現,得出經驗和教訓,予以獎懲,以指導今後的決策實施工作。本階段相當於教代會提案工作的評比表彰階段,評選表彰優秀提案和提案承辦先進單位。對選題具有普遍性,調研充分,問題明確、論證合理、可操作性強、形式規範的提案評為優秀提案,頒發證書和獎品,以增強提案人的責任感、使命感和榮譽感。同時,由分管校領導牽頭,校教代會執委、教代會工代會代表、提案人代表、提案工作委員會成員等組成提案辦理評選小組,在充分調研和徵詢提案人、提案承辦部門等各方意見的基礎上,以現場打分的方式,按得分高低評出提案承辦先進單位。對於不按時答覆提案的,辦理不積極或應付、推諉、扯皮,致使代表及提案人不滿的相關部門及承辦人,提案工作委員會將如實通報,提出批評。

學校教學管理論文 篇三

關鍵字:高校教學管理的思維變革行政論文

高校具有機械性特點的傳統行政型教學管理,已經不適應時代進步和教育發展的要求,適應性思維範式將成為新時期高校教學管理的指導思維。教學管理適應性思維範式是一種強調適當分權、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的變動採取靈活應變態度的一種思維方式。它對我國高校當前和今後的教學管理改革有暑許多重要的啟示。

關鍵詞:行政型教學管理;機械思維範式;適應思維範式;教學管理改革

一、傳統行政型教學管理弊端主要體現為機械性特徵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職能,教學是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服務於教學活動的教學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教學管理是為實現教育目標,根據—定的原則、程序和方法,對教學活動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過程。教學管理的實質,就是設計和保持一種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高效率地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

我國高校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是在國家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行政型教學管理模式是利用行政方法進行教學管理的一種模式,它強調按照權威性的行政法規和既定的規範程序實行教學管理。這種管理模式具有集中統一、有章可循的特點,可以避免各行其是、任意行事,在我國教育發展史上起過非常積極的作用。但後來,它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也逐漸產生了一些缺點和弊端。有的學者把當前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概括為“三多三少”:行政權力的管理多、學術權力的管理少;共性管理多、個性管理少;低層次的管理多,高層次的管理少。其中,低層次的管理即主要只是滿足於教師在“教”,學生在“學”,滿足於教學不出問題。而高層次的管理則是要真正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中心任務來完成,不僅注重教師在“教”,學生在“學”,而且更注重“教”和“學”的實際效果。

行政型教學管理弊端,歸根結底就是“機械性”三個字。我們可以借用教育組織決策機械思維範式來分析這一特點。孟繁華教授認為,教育組織決策的機械性思維範式就是將重點放在對人類知識的起預示作用的因果關係上,對周圍的事物全神貫注,實施“有效”決策,這種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從牛頓的經典科學中獲得的。機械決策思維範式特徵可以概括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決策主體方面。決策者高度集權;在組織機構上遵循金字塔的等級制度;學校追求表面化、數字上的效益,較少考慮社會責任。第二部分涉及方法系統。採取完全程序性的、線形的、一元性的方法進行思考;信息的採集來自內部;指導控制的手段應用權威等。第三部分涉及決策對象。決策對象永遠是被動的,或者説是控制型的,其工作表現為服從、僵化、埋頭苦幹和各行其是。

利用機械性思維範式來分析行政型教學管理的弊端,我們把它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

1.決策和計劃的封閉性。行政型教學管理強調行政管理者的權威性,往往根據上級指示,依據權力意志作出教學決策,制訂教學計劃、教學改革措施和教學評估標準,編排、指揮教學人員,忽視專家、學生和其他有關人士的參與。決策的民主參與程度不高,透明度低,有時甚至具有一定的“暗箱操作”特點。不僅如此,在決策和計劃後,缺乏完善配套的宣傳、諮詢、反饋、監督和評價機制,從而呈現為一個封閉狀態。

2.計劃內容的高度統一性。在高校,多年來我們按照行政命令和國家計劃,實行統一的教學計劃、統一的課程設置、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和教學方法,和統一的考試形式。這種模式有其合理性,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它曾經起過非常大的作用。但計劃內容的高度統一容易導致課程結構呆板、選擇空間狹窄、教學內容陳舊,與培養具有創見、講求個性的現代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要求並不相符合。

3.計劃執行的強制性。行政型教學管理實行從上到下的直線式管理,強調權威與服從,上、下級之間,管理者和師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平等交流和協商,缺少對管理對象特點、要求的分析和把握,按任務實施管理控制的成份多,按針對性原則開展引導服務的少。學校教學管理職能部門和各級教學行政管理人員往往成為支配教學運行的核心和主體,處於教學第一線的師生處於被動和服從的地位。

4.評價分析的形式化。行政型教學管理中,計劃的制定及其實施效果的評價都是以決策者為中心,被管理者的評價往往只是作為一般信息的收集工作,而不是作為改進工作和參與決策的重要手段。目前被管理者(學生)的教學評價主要是期中教學評估。但是,由於評價指標體系欠科學、信息收集不全面,定性方法用得多、定量分析用得少,以及評價結果落實不到位等原因,評價很大程度上流於形式。此外,有的學校將教師和課程的綜合評價簡單化為單純對教師的評價,缺乏對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評價。而對教學計劃的學年評價和整體評價就更少。

二、教學管理的思維範式轉變成為時代必然

強制性的教學管理只能維持規範化條件下的常規運行,面對外界環境和管理系統要素的變化而出現的問題和新情況的適應性比較差,難以進行及時有效的協調和控制。時代進步和教育發展呼喚教學管理的思維範式轉變,即從機械性思維範式轉變為適應性思維範式。

1.適應性思維範式提出的現代科學基礎

孟繁華教授在《教育管理決策新論》一書中認為,教育組織決策的適應性思維範式提出是以現代科學為方法論基礎的。20世紀初以來,以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為標誌,現代科學誕生和發展起來。隨後二、三十年間,以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以及後來的耗散結構、協同學和混沌理論為標誌的大量交叉學科發展了起來。這樣,歷史上曾經起過主導作用的,以主觀規定性和線形方式傳播知識的管理方法,已經不再具有完整意義的適應性,管理方法趨向多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我們根本沒有可能發現絕對嚴格的因果依賴性,只能以可能性加以預測和判斷。科學家為我們描述了一個原則上不能精確認知的世界,概率和統計方法的廣泛採用就是基於這種現實。這就是所謂的統計決定論。在管理決策領域,與過去的機械決定論一統天下的情況不一樣,統計決定論成為研究者應該遵守的方法論。以統計決定論所體現的科學認識和人們的價值認識這兩條軌跡的融合,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組織決策的適應性思維範式。高校教學管理也是一種重要的組織決策,同樣需要遵守科學認識和價值認識融合的原則,也就是需要以適應性思維範式為指導。

2.適應性思維範式提出的時代條件

21世紀是人類走向知識經濟,走向開放和全球化的世紀。對中國來説,最大的時代特徵莫過於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變。這一轉變所引發的社會震動是巨大的。經濟領域資源配置機制的根本轉變也對教育、政治、文化乃至人們日常的思想和行為方式產生了相對深刻的影響。在高等教育領域,原來大一統的教育教學管理也面臨着重大的挑戰。國家和社會對用人標準的變化、學生和家長求學需要的提升、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教育收費辦法的調整等,都使高校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處在一個不斷變動的環境中。同時,教學管理系統內部人員、知識、財力、信息等要素的關係也在不斷變化之中。原來注重維持規範化條件下常規運行的強制性教學管理,難以順利適應外界環境和管理系統要素的變化。某種程度上,一成不變的機械性教學管理已經成為教學改革深化的重大阻礙。

3.適應性思維範式提出的教育背景

近幾年來,在我國高教界進行了兩項非常重大的改革:一是管理體制改革;二是高校擴招。目前,管理體制改革已經取得重大成果,高校的合併組建等工作已經基本結束。內部管理尤其是教學管理問題將成為今後一段時間裏高校工作的核心內容。教務處謂之“高校第一處”,教學管理也似乎可謂“高校第一管”。然而,無論教學管理問題如何千頭萬緒,核心都是管理者的管理思維方式。是依然固守行政型教學管理以及相應的機械性思維範式,還是審時度勢,大膽轉變觀念,更新思維方式,以適應變動的教學管理環境和內部要素關係,關係到新一輪教學管理改革的成功與否。特別是自1999年以來,高校擴大招生,成為眾多院校的熱門話題和發展機遇。它所產生的積極影響自不待言,但遇到的困難也不少。從表層看來,問題主要是師資力量缺乏,教學生活設施不夠,圖書資料緊張等。中觀來看,主要的問題是課程設置、教育教學方式方法等面臨着重大的調整。而微觀上講,這些表層和中觀的問題背後,核心的問題是管理思維和管理觀念問題。能夠適應環境、突破常規、揚棄傳統的思維方式將使得人們有動力、有膽略、有方向去解決上述的許多問題。

三、適應性思維範式的特徵及對教學管理改革的幾點啟示

教育組織決策的適應性思維範式強調儘量把握事件發展的統計因果關係,對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的“多”儘可能用概率來描述。聯繫到教學管理的特性,針對行政型教學管理的弊端,我們把教學管理的適應性思維定義為:一種強調適當分權、對外部環境和內部要素的變動採取靈活應變態度的思維方式。它的基本特徵如下:第一,決策計劃的開放性。決策者適當分權,如擴大二級學院的決策和管理權,教師和學生有權參與決策、計劃和管理等。第二,計劃內容的多樣性。在宏觀層面的統一標準指導下,各校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具體情況有所創造和個性化。學分制便是這種多樣性的典型。第三,計劃執行的彈性化。允許在計劃執行中根據信息反饋、中期評價等,進行及時妥善的局部調整,如課程組織、課程難度、教學要求等,以縮短教學計劃的修改週期。第四,評價分析的科學性。評價分析教學效果應採取科學的標準、規範的程序、負責的處理,在師生得以實質性參與的基礎上進行。

適應性思維範式對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至少有如下啟示:

1.下放管理權限,提高二級學院的管理權力

目前,我國高校教學決策機構上,仍然是按照等級制設計決策的來源和分配。一般管理層次由上而下:校長主管教學副校長教務處(教務科、教研科、教改科等)二級學院(系)。工作基本上是自上而下地下達指令和自下而上請示彙報的。校長享有一般教學事務的最後決定權,教務處是作為協助和落實校長決策的職能部門存在的,這兩級機構有相當大的決策和管理權力。相反,二級學院(系)的權力相對較小。應對這種集權式的體制作出改革,轉變校長和教務處的職能,增強其宏觀的規劃和指導職能,將一部分管理權力下放到二級學院,允許二級學院在具體的工作實際中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管理工作。

2.引進現代管理方法,增強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

與傳統行政型教學管理相應的機械性思維同時又是一種經驗性思維,管理者注重的往往是傳統的延續、歷史的類比、經驗的積累、單向的回憶,以及主觀的判斷和想象等,缺乏對現代新興管理方式的運用。適應性思維則是要求本着一種開放的態度,適應形勢的發展和要求,在教學和管理中引進系統科學、控制論、信息論、決策科學等現代科學理論和管理方法。同時,運用網絡化手段,借鑑國際上成功的經驗,建立決策信息系統、智囊系統、決斷系統、監控系統等完善的決策體制,使決策和管理增強科學性和規範性,減少盲目性和經驗性。

3.師生參與管理,建立教學管三方制衡機制

當前,高校教學管理存在明顯的權力失衡,特別體現在管理者和管理對象之間。適應性思維指導下的新型教學管理尊重管理對象的主體性。教師和學生,擁有充分的決策、監督等參與權力。管理者從過去的“大包大攬”轉變為加強引導和服務,大力倡導師生參與管理。這並非削弱管理者的權力,而是建立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三者之間權力制衡關係,以促進教學管理更加良性和高效運行。應當注意的是,教、學、管三方的權力制衡具有目的共同、手段互助、交往平等等特徵。學生要多一些謙虛、理智和建設性,管理者和教師要多一些理解、寬容和支持合作。

4.推行彈性學制,營造創新性人才成長的有利環境

彈性學制有利於克服目前高校教學管理中存在的教學計劃統得過多,培養模式單一,學時偏多,專業面窄等弊端,可以適應學生的不同情況和學習要求來安排教學,在保持必要的統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學的個性化要求,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彈性學制是高校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也為教師提供了較好的激勵、競爭機制。當然,彈性學制的實施要考慮國情、校情,一些高校先行的試點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借鑑。

參考文獻

[1]孟繁華.教育管理決策新論:教育組織決策機制的系統

分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劉邦奇,齊平.現代教學管理系統[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3)金含芬.學校教育管理系統分析[M].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冒榮,劉義恆.高等學校管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

[5]孫燦成.學校管理學概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6]肖菊蓉.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創新策略,轉引自<大學素質教育與教學——理念·模式·運作>[C]湖南人民出版社,2000.

學校教學管理論文 篇四

(一)職業教育的新要求

隨着高等職業教育人口的不斷增加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高技能人才培養是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主題。依靠低成本廉價人力資源打天下的就業崗位全球戰爭時代已經過去,目前我國的就業市場的競爭已經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我國企業的產品目前還處於“中國製造”階段,離“中國創造”的差距還十分遙遠。當前,中國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着重在學校教育。而作為肩負有“培養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高職院校應該做些什麼呢?可以做些什麼呢?高職教育,屬於高等教育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既不是單純的職業科學,也不是單純的教育科學,是兩者結合的交叉學科。其培養目標是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產學結合的培養模式。教育內容是以職業知識、職業技能和職業態度為主的。這些特點為我們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時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的顧明遠教授早在2005年的“高職教育人文論壇”中指出,“如果高職教育純粹以就業為導向設置專業和課程,而忽略了對學生作為‘全面的人’的教學,當學生走向社會工作崗位,他們可能很容易上手某項技能,成為熟練工,但由於他們在人文素質培養上的缺失,使他們失去了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從而在激烈競爭中同樣處於‘弱勢’,最後面臨的依然是‘解聘’①。可是,現今的高職院校的改革中,怎麼協調人文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係,仍舊是擺在教學管理人員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二)政府的支持與政策的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的人口到2020年將達到1480萬人,高等教育在校學生總規模(含高等職業教育)將達到達到3550萬。高職在校生的人數佔到了高等教育人口的41.69%。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第六章中,國家對有關職業教育的問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着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其次,政府切實履行發展職業教育的職責。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第三,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促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最後,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這些舉措,都為我們的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人員提出了要求與挑戰。我們必須在人才培養質量上,在和企業的合作中,切實進行管理的創新,才有可能真正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二、教學管理改革的理念:改革什麼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人”,高職教育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又具有教育本質的共性,也應是“成人”教育,即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公民,促進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與技術的和諧發展。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各項活動都是圍繞促成“人”的發展,包括了教師的個人成長和學生的成才。在教學管理改革中,教學管理者應該具有怎樣的理念呢?怎樣才能實施有效的目標管理?以“不管”來達到管理的效果呢?

(一)服務的理念

英國數學家、哲學家懷特海曾説,“沒有純粹的技術教育,也沒有純粹的人文教育,二者缺一不可。沒有人文教育的技術教育是不完備的,而沒有技術教育就沒有人文教育……”②。在高職教育的教學與教學管理中,過度關注的是學生的“一技之長”的發展,而忽視了人文教育。教學管理中,無形中便形成了一種“依法治校”“靠制度約束人”的管理文化。在對教師的日常管理中,也是以各種教案模板,統一的教學計劃進度表來進行教學管理。教學行政管理部門的主要工作:信息服務,彙集、協調,溝通、綜合,研究、參謀等工作決定了教學管理部門是以服務其他職能部門為主的。教學管理部門雖然和其他行政部門一樣,是服務於全校師生的職能部門。但是,教學管理部門是直接為全校師生提供服務的,它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影響着各項教學政策的實施與學校教學工作的有序進行。提高“教學管理部門”的服務意識是提高教學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二)學術理念

教學管理部門是否能為學校的教學決策提供一些新的思想與觀點,能否真正發揮教學管理的功能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教學管理結構中的科研部門是否能為學校的教學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研究?這都離不開教學管理人員的科研意識和科研能力。只有在具備一定的理論修養的基礎,才有可能在常規的教學管理中去發現問題,深入領悟。而不只是簡單的執行學校的各項教學政策與文件,疲於應付管理中的瑣事。建立以“教學學術”為主導的管理理念。教學管理人員為廣大教師創立“教學學術”的教學氛圍,建立以“教學學術”為主的教學管理制度。首先,教學管理人員本身要有科研的眼光與科研的意識。其次,教學管理部門要為教室們創造一種為教學服務的科研熱情和提供科研的條件。最後,要建立以學術科研為主導的教師評價制度。高職院校科研的主要精力大部分集中在學科自身的發展上,需要教學和科研管理部門在組織和管理上做出相應的指導與幫助。教學管理中採取恰當的激勵和評價機制能夠充分發揮教師的潛能,調動其教學和研究的積極性,從而形成一種以學術為中心的向心力與凝聚力。

(三)以師為本的理念

“博洛尼亞之所以有了大學,得益於羅馬法學者歐內烏斯,巴黎大學的出現肯定與經院哲學的創始人阿貝拉德有關”③,教師的地位在學校的發展中是十分重要的。作為教師特有的迷人風格成就了這些著名的大學。教師的師德魅力在新時代的高等教育中有着同樣的效果。因此,我們在教學管理中,應該強化“以師為本”的管理思想。張楚廷校長提出,“一般教師除了工資之類的物質條件外,他們更看重的是文化環境,學術環境,更注重自己作為獨立學人的尊嚴。”④在職業院校招生局勢嚴峻的情況下,“沒有學生何來的老師”的論斷,固然有它的道理。可是一味的把學生的地位擺得比老師還重,甚至在老師和學生髮生矛盾的情況下,不顧老師的尊嚴,這樣的態度與理念也是需要擺正的。只有充分的尊重了教師的地位,讓教師的權益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才能調動教師的教學的積極性。更何況“尊師重道”本就是一種品品德,是我們在做學工工作的時候應該注重的。沒有這一種品德與文化,學生管理工作也是問題百出的。倘若行政管理部門以管理者的姿態凌駕於教師之上,教師成了學校最沒有話語權的羣體,學校的管理部門應該加以反思。作為教師,也應該提高自身修養,來樹立作為高校教師的形象。(四)反思的理念哈佛大學的校長在做350年校慶講話的時候,談及的是其擔憂和可能的危險。憂思精神是我們值得借鑑的。高職院校從創立到發展,固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可是我們的管理部門是否看到存在的危機與問題並加以落實和解決。正如張楚廷校長所言,“一個成熟的名族,一所向上的大學,是必然經常要看到自己的危機與落後面的。”⑤在生源緊張的局勢下,高職院校要得以生存與發展,就必須在現實中去反思。唯有如此,才會有其發展的生命力,才能站穩腳跟,並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無論是作為教師,還是教學管理人員,也是如此。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如何真正去落實教學的質量保障體系,教學計劃是否得到有效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各項目標是否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教學管理的各項制度和文件是否得到了有效執行,教訓研究與改革是否有序進行着等等這些問題都是教學管理人員應該反思和不斷進行探索的。

三、教學管理改革理想:改向何方

(一)樹立人性化的教學管理理念

管理理念不明確教學管理理念應當樹立四種意識:服務意識,過程意識,動態意識和全面意識,從而真正發揮教學管理機構的功能。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首先應該,明確教學管理部門是以服務的姿態,為了學生的成才與教師的成長及學校的健康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其次,在教學管理中,有關注整個教學管理的過程,而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從教學計劃的實施到最後的評價評估。再次,教學管理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要用發展的眼光來對待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等諸多環節。最後,要全面把握教育教學的相關政策及發展趨勢,站在學校發展的全局來看待教學管理中的問題。

(二)建立穩固的質量保障評價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黨的十八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加緊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終身教育體系,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我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教育部頒佈《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高教三十條)中的第三條明確指出要: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體系。作為教學管理部門要關注的人才培養的核心問題。人才培養的重大任務落在在高等院校,高等院校的教學管理部門需要對其做出反應與決策。首先,要有激勵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什麼的方法才能促成學生的創新思維呢?高職院校的學生是否就應該只注重技能的訓練呢?如張楚廷校長所言“如果英語律師業和美國律師業的水準存在令人遺憾的差異,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可能是美國的法學院強調實際的訓練,而英國的大學注重對法律的理解。”⑥如果我們過分注重了技能的訓練,學生極有可能成為了機械的受訓者,沒有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是無法成為職場需要的合格人才。古代中國科學也是偏於發明而乏於發現、重於實用而輕於思辨,這些也是現在職業教育所缺失的。這種“實用主義”的文化和引導,體現在學生身上則表現為:只對專業和專業相關課程感興趣,非專業課或專業核心課的課堂沒有生機,學生管理人員也只關注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了專業類課程的學習。因此,教學管理者應該在這些方面,給予教師合適的引導和激勵機制。在對教師的評價中,鼓勵創新性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既關注課堂也關注課堂外的教育。逐步從傳統的課堂教學管理中解放出來。其次,要關注教學過程的管理:要樹立評價意識,讓每個學生能體驗到成功和快樂。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又發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既要了解學生的需求,又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要使評價從單純的書面測驗、考試、檢查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情況轉變為運用多種方法綜合評價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尤其是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變化與進步。高職院校基於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既關注“過程性評價”又重視“終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情感意識,尊重學生富有個性的情感體驗和思維方式;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重視情感、意志、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教師要從心靈深處摳除優、良、中、差的等級烙印,與學生情感互動,心靈溝通,共同發展。教學管理部門在進行教學管理和教學改革中,都不可忽視這些因素。最後,落實教學質量管理及評價。進行各項教學質量的改革,最終離不開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我們要“改進教育教學評價。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學、多樣的評價標準。開展由政府、學校、家長及社會各方面參與的教育質量評價活動。做好學生成長記錄,完善綜合素質評價。探索促進學生髮展的多種評價方式,激勵學生樂觀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⑦高職院校對於教學質量的評價也應該是多方位的,這對教學管理部門提出了積極創新並落實教學質量評價的各項指標新的要求。

(三)組建教學科研管理型的教學管理隊伍

隨着教學管理部門的理念改變,對教學管理人員自身的能力要求也要發生轉變。教學管理部門自身應該是一個對教學管理工作充滿了熱情和有一定科研感悟能力的人。因此逐步增加一些善於教學又懂管理的教師融入到教學管理隊伍中來,同時也積極鼓勵現有的教學管理人員進行教學管理理論知識的學習,多開展教學類的學術交流活動。以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科研氛圍來影響和帶動其他教師一起參與到高職院校的教學科研中來。教學管理人員除了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該對課程的一般理論、對教學的一般理論有更好的理解與素養。對於其他系部的專業的知識和理論也應該有所研究,並且需要有計劃地提高自己的教學管理水平。現在高職院校管理中的學術性缺失已經比較明顯。學校的科研,應該是與教學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可在高職院校,科研工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高校教師知道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有大量的時間來從事科研,可是卻不知從何下手。學校對科研的重視不夠,科研經費投入就很難保障,自然就缺少很多科研工作的培訓,外出學習交流的機會。其實,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進行並不矛盾,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可以納入科研的課題,科研的進行可以幫助更好的改進教學。高職院校的教師,應該有着憂患意識,只有充分意識到自己的落後與不足,才能迎頭趕上,至少可以縮小一些差距。多一點科研的意識與激情,主動參與科研工作。儘管從事科研工作的大環境不是那麼的令人滿意,但是目前可以坐的是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在實踐中不斷提高教學的水平和科研的意識。

(四)落實各項管理制度

首先,完善教學計劃管理。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各專業的教學計劃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實施,是否達到了理想的效果,是否能夠適用市場的需要,這都是教學管理部門需要進行監督,管理及評價的關鍵要素。其次,加大教學運行管理力度。教學過程管理的直接目是使教學工作規範化,程序化,制度化。教學管理工作的“管”是為了以後的“不管”,是由教學型的教師隊伍過渡到教學研究型的教師與教學管理隊伍過渡的重要保障。再次,教學質量的評價包括了教師課堂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學習評價。構建課堂教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和教學管理人員的教學和服務管理水平有着同等重要的意義。最後,加強教學基本建設管理。教學基本建設與管理也是教學管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為教學管理的成功實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五)尋找學院的特色,以特色的管理和專業立校

高職院校要在如今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更好道路,就應該探索適合高職院校特色的教學管理方式。校園文化建設和學生的學風建設一直是高職院校所缺乏的,也是需要學校的各部門齊心協力,積極配合,才能辦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職院校。大學的特色成為了高職院校的生命線。每個專業有每個專業的特質,人才培養的時候務必充分研究專業的特質。縱觀現在的高職院校,什麼專業受歡迎一點,大家就紛紛開辦什麼專業,哪還有什麼特色可言?有的甚至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加不利於專業本身的發展。某些專業的開辦率竟然已經達到100%,可市場已經基本飽和。如果在專業的設置上,整合一下資源,每個學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專業,而且把專業特色做強、做大,至少在省域範圍內做成一流的專業或者專業羣。比如,長沙民政學院的殯儀類專業,已經辦出了其專業的特色,若其他專科類院校都在自己的專業建設上豐富自己的內涵,做強、做大,做出至少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專業,何嘗沒有為學生的專業選擇堅定信心呢?2010年,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在95%以上,但依然存在畢業生就業質量不高、人力資本浪費等現實問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滯後於人才市場需求。從2009年開始,省教育廳開始實行職業院校學生專業技能抽查制度,引導職業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四、結語

教育管理方向論文 篇五

關鍵詞:二專;學生;管理教育;思考

當代社會的發展為學生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加強和改進二專職院(指在大學聯考錄取中第二批次錄取考生的專科學校,更多的是職業技術教育類的學校,下同)學生管理指明瞭方向。如何從思路、隊伍、載體、機制、方法等方面創新二專職院學生管理工作,創造性地做好二專職院學生管理教育工作,是二專職院每一個工作者必須直面的現實。筆者認為必須對學生管理工作的現狀和學生思想狀況有深刻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提出卓有成效的對策和措施。

一、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狀況淺析

毋庸置疑,二專職院學生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另一方面也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缺乏調查研究,對學生思想的現狀和動態不瞭解、不調查,管理與學生實際脱節,導致做工作不受學生歡迎;二是管理隊伍素質有待提高,學生管理工作方面的業務型人才不多,在學生中有較高威信和創新意識、受學生歡迎、有較強綜合實踐能力的管理者匱乏;三是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還較為呆板單一,主要是以強調外在規範管制,用規章、制度、條例來約束學生為主,對學生行為的自我約束引導不足,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疲於應付;四是各部門之間學生管理工作缺少協調配合,部門“各自為戰”,難以形成整體效果;五是缺少一個有利於學生管理工作的環境氛圍。

二、學生思想狀況淺析

教育學生首先要了解學生,要深入瞭解二專職院學生的特點,把握二專職院學生成長規律,使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貼近二專職院學生,貼近實際。縱觀二專職院學生的狀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

二專職院學生多數朝氣蓬勃,政治上積極追求進步,比如爭取參加社團活動,參加黨校培訓學習。對於將來,他們能夠認識到,要能夠實現就業,必須要有豐富的專業基礎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這些都是非常可貴也是非常喜人的。

(二)思想道德素質存在着一些道德缺失的狀況

具體表現如下:一是存在“三不”現象:一不知道為什麼要上大學;二不知道怎麼就進了大學;三不知道進大學後該幹什麼。對所學專業瞭解不深,沒有明確的方向。二專學生很多在過去的學習中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校基礎就比較差,沒有學習的動力和熱情,更缺乏學習目標,人生目標的暫時性缺失導致對上大學機會不珍惜、不用心。大一的時候盡情地玩,等到了大三時,突然看到了社會競爭的殘酷,看到了自己少得可憐的知識儲備,開始為自己的將來感到壓力、感到手足無措。二是理想信念模糊,一些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理想,不知道自己肩負着什麼樣的重任。同時,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個人利益考慮得較多,缺乏社會責任感。三是部分學生誠信、法紀意識淡漠,如隨意編造藉口請假、考試作弊、為獲取助學金虛造家庭情況等。四是社會公德意識較差。長時期的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灌輸,忽略社會公德意識教育,導致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修養,如亂扔垃圾、集體場合不守秩序、不愛護公共財物等。五是艱苦奮鬥精神淡化。隨着我國經濟發展,人們經濟收入水平提高,這些“在蜜糖罐裏成長起來的”一代,“生活鋪張浪費並相互攀比”[1],花錢大手大腳。六是部分學生心理上承受着各種壓力,如學習的壓力、就業的壓力、家庭經濟困難的壓力、情感壓力等,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產生。

三、對策與建議

(一)深入調查研究,掌握學生思想的動態發展情況

有效的學生管理的前提在於掌握學生思想的動態。隨着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加之互聯網帶來的資訊的豐富,各種各樣的思想魚龍混雜,不同的文化之間相互碰撞。這對於隨時在線上網、思想意識辨別能力又不強的學生來説,在思想上往往找不着北,產生迷惘。同時,在二專職院學生有着不同的成長背景和環境,進入大學後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現實問題,這些現實問題往往是他們思想問題的根源。在學生管理中我們應當仔細分辨哪些是思想認識問題,哪些是實際困難。許多“思想問題”實際上是由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引起的,比如:學業有困難;不會處理與同學、老師、異性的關係;不會規劃個人職業生涯;健康狀況不好;發生了個人或家庭生活的重大變故;沉溺於網絡不能自拔等。我們的學生管理要做到有的放矢,對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困難不能視而不見,要主動去了解、去發現,因為只有真正認識二專職院學生的現實問題,才能真正解決二專職院學生的思想問題。如果不顧實際,就會拉大我們和學生的距離,也就會出現有了問題不找老師而通過非正常渠道解決的現象了。這就需要我們分析新形勢、把握新特點、做出新判斷,努力探索二專職院學生的思想觀念變化,力爭在“第一時間”把握學生的思想脈動,掌握學生思想的動態發展情況。

(二)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高素質的學生管理隊伍

學生管理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素質高的教師隊伍。首先是學生管理隊伍———班主任。班主任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搞好學生管理教育的關健在班主任。學生管理隊伍建設的重點在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兩個方面。所以,一方面二專職院要開展對管理隊伍的培訓,使其儘快提高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二專職院要在學生管理隊伍中積極開展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的“三育人”工作,樹立“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處處是楷模”的觀念,引導學生管理者自覺履行職責和義務,以身示範,在學生成才中起引路作用,要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引導學生管理隊伍緊緊圍繞學校改革、發展和教師思想、工作實際,通過加強思想理論教育,落實教書育人工作,努力提高學生管理隊伍的職業道德素質,打造一批優秀的學生管理隊伍[2]。同時,還要抓好另外幾支隊伍的建設,如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就業指導隊伍及學生黨員幹部隊伍的建設。

(三)對二專職院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必須要有創新

首先,思路要創新,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和改進學生管理教育工作的新思路。要知道,大部分學生早已熟悉和厭倦了現存的學生管理工作的單一方法。要徹底改變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就是“我説你聽”的傳統思維,改“説教”為“交流”,改“談心”為“交心”,作為管理教育工作者要有學生管理工作的親和力和人格魅力。學生管理教育工作不同於行政管理,不能靠權力來推進,更多的是要靠教育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教育的説服力和事蹟的影響力。只有和學生有了親近,道理才能入耳入腦入心。所以,做二專職院學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一定要把對學生的釋疑解惑和排憂解難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及時給予學生開導和幫助。其次,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過程中要發揮二專職院學生的自我教育的管理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唯有如此,才能提高二專職院學生教育管理實效。再次,方法要創新,要讓學生樂意聽、樂意説、樂意玩,寓教於樂,潛移默化。這當中很有必要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二專職院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對熱點、焦點問題的討論交流,通過討論使二專職院學生既明辨是非,又受到教育。同時,學生是高職院校教學活動的主體,要鼓勵學生參與管理,組織他們參加各種志願者組織,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同時還要幫助他們正確認識和解決在實踐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既鍛鍊學生的工作能力,拉近學生和工作的距離,鍛鍊學生的社會工作能力,又豐富學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四)要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揮好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學生管理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3],在推進學生管理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必須重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學生管理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努力回答學生普遍關注的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創新教學方式,如參觀學習、社會實踐等多種模式,使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中,把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引向深入,從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效果。在這當中也要把握好學生的行為規範、思想準則和成才取向。

(五)二專職院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要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大學是引領文明的地方。一個校園的環境既是院校的辦學理念、傳統、校風、學風的綜合體現,也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在育人環境方面上,要把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好,用學校的文明風尚去影響青年。二專職院更應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構建符合自身職業學院特色的校園文化。當然,校園文化是諸多因素的集合。首先,校園文化環境應是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政治環境,激勵引導學生擁護黨的領導,激勵和引導學生進步向上。其次,校園文化環境還是良好的道德環境氛圍。在校園中,倡導良好的行為規範,人人講文明,個個有禮貌,充滿健康積極的正能量,社會上的腐敗風氣、低俗行為在大學沒有市場。再次,大學校園文化環境還要高揚團結愛國民族精神的旗幟,始終奏響愛國主義的主旋律。最後校園文化環境還是展現外來文明的窗口,展示當今世界多樣化的文化。二專職院學生通過這樣的環境既開拓視野、認識世界,也提高辨別能力。總之,“在優秀的、向上的校園文化精神環境中,促成同學們在信仰、行動、價值取向向上”[4],管理教育工作也收到較好的實效。

(六)二專職院學生管理教育工作要作為系統工程,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

二專職院學生管理教育工作是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責任,是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任務。事實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學生管理的實效性是不能單單通過課本上的知識教學來深入貫徹的。因此每一個教職員工都有責任和義務做好二專職院學生管理教育工作,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管理本身就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全員育人,要求的不僅僅是理論課教師、工作幹部,還是每一位幹部、每一位教師、每一位行政人員、每一位後勤工作人員共同的責任,要把學生管理教育融入學校工作的各個部門,“形成學生管理的集團軍”[5],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有了這樣的觀念,才能共同構建良好的育人環境。

參考文獻:

[1]蔡歡歡,樑保恩,譚序光,等.新時期高職學生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4):187-189.

[2]李賀體,王守武,曹傑.新形勢下高校學生管理問題及思考[J].科技信息,2013(1):167.

[3]楊芳.對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幾點思考[J].教書育人,2006(6):42-43.

[4]呂梅苓,劉東會.校園的板報德育陣地[J].儷人:教師,2015(6):261.

教育管理學畢業論文 篇六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視角下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改革與實踐

質量代表着一種品質和效應,從商業角度看,對於質量的優化控制和管理已成為一種管理態度和管理意識,質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質量管理哲學[1]。伴隨着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人才培養質量成為高等教育內生髮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逐漸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階段向大眾教育階段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目的是培養適應新形勢下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以滿足當前經濟社會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要。畢業論文(設計)是人才培養過程中三大重要的實踐教學環節之一,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方法,深入研究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可以有意識、系統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並使之在寫作過程中鞏固專業知識、領悟研究方法,鍛鍊科研能力。國家教育部辦公廳曾明文指出,畢業論文(設計)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的重要實踐環節。然而,受多種因素影響,高校部分領導、教師和學生對畢業論文(設計)不夠重視,有人還認為應該取消畢業論文(設計)環節,管理過程不規範、不嚴格,缺乏一套完整的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監控體系,導致本科生畢業論文(設計)問題凸顯,質量呈現下滑的趨勢。因此,探索本科應用型人才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提高的新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將企業質量管理理論引入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教學改革中,探索尋求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教學思路,以適應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會環境,成為本科應用型人才畢業論文(設計)改革與實踐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質量管理理論

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是由美國管理專家米蘭·菲根鮑姆首先提出的,是基於傳統的質量管理辦法和程序逐漸發展完善而成的一種有效的現代質量管理新觀念和新模式。該理論的核心思想是:“質量是顧客對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感知的優良程度”;質量評價的主體是“顧客”;“企業依存於‘顧客’”,企業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顧客”提供優質的產品和周到的服務;通過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信息等資源,本文由畢業論文網收集整理以最經濟的手段生產出顧客滿意的產品,能夠使企業和社會均受益,從而保證企業獲得成功與持續發展[2]。

質量管理的過程是目標實施建立的過程,不僅是對於產品和服務質量的一種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種從上到下的系統結構:質量管理過程是與質量目標相掛鈎的,並且關注生產領域質量的結果;質量管理是對產品質量價值長時間的追加過程;質量管理賦予高層領導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確定權,同時提供培訓;質量管理過程包括對於實際中產品的反饋及其信息收集,以改進目前的管理水平;質量管理過程強調顧客滿意度;質量管理的過程建立在活動組織、產品、服務和文化全方位視野之上[3]。

作為一種組織戰略,全面質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業推崇,我國高等教育領域廣泛引入這一理論。它的核心觀點有兩個:顧客導向和持續改進。學校教育教學的標準是讓顧客滿意。顧客分為外部和內部兩種。前者包括學生家長、用人單位、政府等外部接受產品或服務的組織和個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顧客”的原則,學生、教師以及其他在學校內部依次接受產品或服務的部門和人員都是內部顧客,其中學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必要性

面臨市場競爭和挑戰,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優勝劣汰”的法則,“質量”是高校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圍繞“做”的目標,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1]: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做”,滿足生產和服務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協調、提高質量的“做”。這一理論貫穿於教學系統中的所有活動,涉及到學校中的全體參與人員,並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始終,最終目標是實現教學質量的整體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鑑全面質量管理理論,通過整體調控影響教學質量的各種因素和環節以保證教學質量的管理過程。在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中,質量管理目的是培養具有科研意識、實際動手能力強的“產品”,使之更好地適應企業內大環境中的具體要求,實現高校與企業零距離接軌。因此,借鑑全面質量管理理論,實施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全面質量管理,依託一個有效的領導團隊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對畢業論文(設計)過程進行有效的全程監控和管理,對於不同階段的質量或教學效果進行反饋,確保最終“產品”的質量,實現高校質量和效益最優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於全面質量管理理論的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教學改革與實踐

教育管理畢業論文範文 篇七

關鍵詞:遠程教育;畢業論文;論文管理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1)27-0046-02

一、概述

遠程教育是指使用電視及互聯網等傳播媒體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時空的界線,有別於傳統的,需要安坐於課室的教學模式,使學員不需要到特定的地點上課,透過電視廣播、互聯網、輔導專線、課研社、面授(函授)等多種不同渠道就可以隨時隨地地進行在線學習。

現代遠程教育主要利用計算機網絡通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以及運用這些技術所建立的具有雙向交互功能的教學平台進行教學。它的發展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遠程教育的教學中,畢業論文是完成專業培養目標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基本理論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有效手段。高校想要更好的完成畢業環節的教學設計,把好畢業論文的質量關,需要規範畢業論文的基本管理制度以及選題、指導和答辯等相應環節的關鍵內容,同時應着力建設絡管理系統,學生可以依託系統進行論文寫作,指導教師能夠基於系統進行遠程指導,教學管理人員也能應用該系統對畢業論文進行全面的管理。這樣的管理平台,既能規範畢業論文的流程,強化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的過程性管理和監控,也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網絡通信工具,促進師生之間基於網絡的交互,為學生遠程學習提供豐富的支持和幫助。

本文圍繞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管理模式、應用對象和管理流程,對基於網絡的遠程教育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功能構架進行了闡述,這對引導遠程教育實踐機構充分利用網絡和現代教育技術促進畢業論文的質量提升有較好的現實意義。

二、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管理模式

遠程教育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應以網絡為支撐,由遠程教育實踐機構統籌規劃、控制,學習中心、函授站組織實施。其中,實踐機構全面負責畢業論文的組織與管理工作,包括制定畢業論文時間安排、確定畢業環節、安排指導教師、及最終的審查、評估成績;各學習中心、函授站負責本教學點的畢業論文的組織與運行,督促學生及時做好畢業論文的各環節。

三、畢業論文管理系統應用對象

管理系統應以用户為導向的原則進行鍼對性的設計,主要設計包括管理員、學生、教師、教學站在內的四個用户。

(一)教學教務管理員和系統管理員

教學教務管理員對有資格參加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進行審核,查看學生學分是否達到要求、是否繳費等,負責安排專業指導教師,並向系統提交學生和專業指導教師的基本信息,解決好論文設計過程中師生的訴求,協調好教師與學生的工作,對教學教務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存檔。

系統管理員負責權限分配,對學生、指導教師、教學站的權限進行管理,對畢業設計各過程中的數據做好備份和維護工作,按論文設計時問安排及時設定系統功能開放關閉時間等。

(二)學生

管理系統中學生自身的信息,按階段完成畢業論文的任一流程,包括選題、定題、上傳開題報告、上傳論文初稿、上傳論文終稿等。

(三)教師

管理系統中教師的信息,按階段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流程,其中包括提供選題方向,與學生協商交流後的定題審核,在論文設計的過程中給予學生指導、答疑,並對每一階段給出得分和評語,開題評審、初稿評審以及終期評審。

(四)教學站

管理系統中本站信息及本站學生信息,隨時查看論文設計流程,督促學生及時做好每一環節,協調好遠程教育實踐機構與學生關係,解決論文設計中的一系列問題。

四、畢業論文管理系統的管理流程

對於初次參加畢業論文的學生,可以採用選配課的方式由學習的平台進入論文管理系統,其中包括:設置畢業論文資格所需學分線、生成畢業論文資格名單、選配課、繳費、同步數據到論文管理平台;對於已參加過而未通過的學生實行畢業論文重修報名。整個畢業論文設計流程包括:選題、定題、上傳開題報告、上傳論文初稿、上傳論文終稿、成績評定、成績公佈。

(一)前期準備

前期準備主要包括:教學教務管理員根據學期教學計劃制定畢業論文工作時間安排;教學站管理員根據學院安排,組織學生查看相關文件,瞭解畢業論文設計的步驟、完成時間和具體要求。

(二)選配課(重修報名)和繳費

系統根據設置的條件學分線生成符合的學生名單,將畢業論文作為一門普通學分課程選配課,進入繳費環節。參加畢業論文設計的學生只有成功繳費之後才有資格進入畢業論文環節。

(三)選題、定題和開題

學生可先白定或在給定的範圍內選擇課題名稱,然後根據所選方向進行修改,與指導教師交流後最終確定論文題目。在上傳開題報告後,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確定論文的主要內容及進度安排,教學站管理員可以隨時查看統計學生的開題情況,督促學生及時上傳開題報告,教學教務管理員及時督促指導教師進行審核、指導。

(四)論文初稿和終稿

學生上傳論文初稿之後,指導教師可以下載查看論文初稿,對論文的內容、結構、格式進行審查、修改,填寫指導意見。學生可及時查看指導教師的意見,根據意見對論文進行修改,在截止日期之前形成論文終稿。

(五)成績評定、公佈和導出

指導教師在成績評定時間內對論文進行打分,教學教務管理員及時公佈成績,對於成績有異議的學生可以申請複核,最終確定的成績通過專用接口同步到學習的平台。

教育管理方向論文 篇八

(一)全民教育時代成人教育的發展目標全民教育時代的成人教育顯然不能僅僅是實現對於教育對象的教育,可以説除了要達到一般意義上的教育目標,實現人的發展之外,在全民教育的大背景下,成人教育還擔負着發展全民教育、引導人們進行終身學習的使命。就此而言,成人教育的發展目標其實就是使得成人教育能夠和全民教育接軌,使得全民教育納入到一個新的教育體系。

(二)全民教育時代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正是由於成人教育在全民教育的背景下還承擔着發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成人教育管理的不足其實就有兩種意義上的不足。其一,作為成人教育管理活動與不斷髮展的時代要求之間的差距。由於成人教育一開始更多地是教育活動的主辦方對於受教育者單方面的組織與管理,相對於一般的學校教育而言,受教育者與管理者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因而,所謂的對於教育教學的管理,其實更多的是對於主辦方派出人員的管理;對於學員的管理,事實上更多的只是對於其成績的管理而不是對於人的管理。在這個意義上,成人教育除了具有一般教育管理的不足,顯然更存在着探索的不足。而其中最大的不足則是受教育者基本無從參與管理,甚至是還沒有被管理。在這種情況下,所謂通過教育活動進行自身的提高與發展,更多的其實只是知識的簡單積累和文憑等級的提升,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個人素質的提升。同時,還必須注意的是,成人教育的規範程度顯然與正規的學校教育還有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對於其管理的規範程度和其管理的研究,當然也都相對較弱,因而,當社會發展日益形成新的管理需求,成人教育的管理就顯現出了與這一要求的更大差距。尤其是當前成人教育的文憑越來越貶值的情況下,這種差距也就自然而然地因為成人教育本身面臨的困境而顯得尤其突出。其二,成人教育管理與其承擔使命的差距。成人教育可以説是曾經為我國的教育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這並不表明主辦方一直存在着使命意識。因而,當全民教育時代來臨的時候,成人教育的主辦者和管理者就未必能夠都意識到自身還承擔着發展全民教育特殊使命,因而,在管理上當然也就不可能具有同樣的使命意識。這就使得原本只是對於教育者進行管理而受教育者與管理者之間缺乏必要溝通的傳統管理模式更加暴露出自身的不足。由此形成了成人教育管理與其承擔使命的巨大差距。

二、全民教育境遇下成人教育管理的創新

(一)進一步加強成人教育的使命意識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最終必然要求全面推行全民教育,而成人教育則因為其自身的特點而為全民教育提供了基礎,並有利於全民教育從中吸取經驗。因而,不論是教育管理部門,還是成人教育的主辦方,成人教育的參與者,都必須進一步強化這種使命意識,通過這種使命意識來探索與強化成人教育的教育管理活動。成人教育管理更多地引導人們從成人教育發展到全民教育。

(二)進一步實現理論創新正確的理論指導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雖然進行規範的、科學的成人教育管理早已成為研究者的共識,成人教育的主辦方也力圖在成人教育教學過程中加以規範的管理。研究者必須更好更快地進行相關理論的研究,在吸收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成人教育管理的實際情況,及時總結經驗,提升為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用於指導成人教育管理的開展。另一方面,作為成人教育管理的實施者,則必須在不斷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理論學習,形成系統化的理性認識,用於指導自己的實踐活動。

(三)必須用系統理論規範和強化成人教育管理方法的選擇正是由於成人教育管理已經成為教育教學活動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卻並沒有一個專門的理論來解決成人教育管理的具體問題,因而,依據現有的理論認識,結合相關的管理要素來選擇恰當的方法,無疑成為了進一步優化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要求。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成人教育管理的實施者,究竟應該如何進行相關的選擇呢?就目前來説,成人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取向:行為主義取向、人本主義取向和管理者效能取向。依據行為主義取向的觀點,外部環境決定受教育者的成長和發展情況,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錯誤行為,並不是在學習過程中形成的,而是沒有掌握正確的行為的結果。所以,依據這種模式的觀點,在正常的教育教學管理當中,應該不斷強化正確的行為,不斷弱化錯誤的行為,這應該是作為成人教育管理的實施者的管理內容。而人本主義取向的課堂管理,與行為主義取向相比,則是將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自主決策能力放在首位,認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對自己的行為可以做到準確控制,並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教育教學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應該重視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情感,給他們以最好的發展機會,去提高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歸屬感、成就感,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完全的認同。至於管理者效能取向的成人教育管理,則是從管理者自身出發,強調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知識水平,進而實施良好的管理。三者可謂是各執一詞,各言其是。因而,由此形成的具體的教育管理方案顯然也具有明顯的差異。而針對我國成人教育的基本情況,我們認為,要想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顯然必須同時考慮到管理者、被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等不同的主體,在此基礎上來加以進一步的選擇。由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質量,除了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管理素質和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顯然還需要根據成人教育管理的要素加以選擇、規範和設計。對此,首先要注意成人教育管理目標設計與實施方案的關係,使得成人教育管理目標設計與實施方案能夠與發展全民教育保持一致,使之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教育事業的長期發展的需要,在全面整合教育教學資源的前提下設計具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形成針對性的管理方案。

教育管理方向論文 篇九

關鍵詞: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教育;特色化

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於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開始進行試點招收生,在2011年成為可授予管理學與藝術學學位的正式專業。經近十年的發展,全國已有近百所院校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初步形成了以本科教育為主體,以碩士、博士、博士後教育為附體的專業教育培養體系。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在探索中漸趨成型。但科歸屬不明確、人才培養同質化等難題一直困擾着專業的發展。有特色的專業教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產業教育的現狀

(一)國內文化產業教育的概況

2002年以來,文化產業管理教育蓬勃發展。從辦學規模來看,全國有近百所院校設立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學校類型包括了綜合性大學、藝術類院校、師範大學、財經類大學、理工類大學以及其他特色型大學等六類;從專業設置和方向名稱來看,基本可以分成六種類別:一是直接按教育部同意試點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培養。二是文學、歷史類本科專業下設立的文化產業管理方向。三是一些藝術院校、電影院校和公共管理學科在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下設立的影視製片管理、文化經紀人、文化藝術管理、羣眾文化管理等方向。四是一些藝術院校結合自身的藝術學科優勢,在音樂學專業和美術學專業下設立文化藝術管理或藝術管理與策劃方向。五是藉助國際貿易學科優勢設立國際文化貿易方向。六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名義招生,但下面設立文化事業管理方向;從學科建設來看,文化產業管理學科已經基本完成框架建設,相應的機構建制、課程教學、學術研究都取得較大成效。學科的規範化建設步伐逐步健全,培養目標逐漸清晰,培養規格逐漸明確;從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主要形成了複合型與特色型管理人才的兩種培養模式。這兩種模式的形成,主要是由綜合性大學和特色性大學在專業設置方向上的差異所導致的。前者如山東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其以培養複合型管理人才為主;後者如中國傳媒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方向,其以培養傳媒行業管理人才為主。

在發展同時,亦有諸多問題。學科定位模糊、學校教育與市場需求脱節、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脱節、師資水平與教學需求脱節、人才培養目標寬泛,專業學習形式大於內容、教材建設滯後等諸多難題深深制約着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發展。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教育的概況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規模還處於起步階段,全區僅有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內蒙古財經大學三所高校開設此專業。內蒙古大學在其藝術學院文化藝術管理系開設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文化藝術管理方向),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於2005年開始招生。內蒙古師範大學在其歷史文化學院文化產業管理系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於2008年開始招生。內蒙古財經大學在其旅遊學院會展經濟與文化產業管理系開設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於2012年開始招生。三所高校的招生規模,皆為每年40-50人,在籍專業學生總人數不過200人。從學科建設來看,三所高校皆依託其固有的優勢學科體系開設,內蒙古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突顯其藝術背景,內蒙古師範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以文史見長,內蒙古財經大學的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以經濟管理為優。在人才培養目標來看,三所高校皆強調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雖初露崢嶸,但亦有許多問題。例如:專業整體建設起步晚,基礎差,缺乏積澱;各高校辦學專業優勢突出,綜合競爭力偏弱;本科教育為主研究生教育缺失的教育現狀,缺乏科研支撐,無戰略前瞻優勢等。

二、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特色分析

文化產業管理人才教育的特色,主要是由滿足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相關利益者的利益需要,與擁有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這兩者共同決定的。在此基礎上,結合民族地區的民族性、地域性特點,即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特色之路。

首先,按照營銷學的原理,特色就是指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系統差異。因此,學校要具備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的特色,就需要對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市場進行細分,選好進入的目標市場並進行獨特的核心競爭力培育定位。這種核心競爭力,是各高校辦學的導向與基礎。各高校的文化產業管理辦學過程中,應首先剖析自我供給的產品構成,明確核心產品、形式產品、延伸產品的內涵。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為市場所提供的核心產品即能符合用人單位需求的人才,及滿足文化產業需要的教育、科研服務。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形式產品即為人才培養的模式、學科建設的方式、本校的品牌、學科優勢、師資結構、校友資源、行業資源等。高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外延產品,即專業辦學及人才培養的創新,專業的聲譽、口碑,對行業形式發展的引導等。在各層次分析得出本校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後,進行目標市場細分,根據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進行目標市場定位;同時依據目標市場的需求進行自身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產品的開發與生產。

其次,按照相關利益者原理,一種產品及其產業鏈要能持續發展,必須使所有相關利益者分享合理的利益。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文化產業管理教育主要分為人才培養與教育科研服務兩個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在一個競爭性的人才供給與需求市場上,學生的招生、培育、就業涉及學生(家長)、用人單位、競爭對手、學校四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在競爭性的教育與科研服務的市場上,教育與科研服務的供給與需求涉及教師(科研人員)、需求用户、競爭對手、學校四個主要的利益相關者。因此,學校要選擇進入既能滿足用人單位需要,又能發揮自身教學科研資源優勢,還能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特別是能持續吸引與滿足學生和家長需要的教育市場,即要做到使相關利益者都樂於接受或滿意學校的教育產品。

再次,內蒙古地區的民族性、地域性優勢是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重要核心競爭力。北方民族及蒙古族在繁衍生息中,開創出有別於農耕文化的遊牧文化、草原文化,並在與農業文明的長期歷史互動中,共同締造了中華文明。內蒙古不僅擁有獨特的文化資源,而且北方民族及蒙古族的物質遺存、非物質文化都數量巨大。這些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與運營,將會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內蒙古地跨三北,擁偎京津,北與蒙古、俄羅斯接壤,南近華北諸省,地域優勢正逐漸彰顯。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受遼寧半島城市羣影響,中部地區在京津冀城市羣輻射圈內,西部地區的呼包鄂城市羣正強勢崛起。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成為內蒙古文化產業的最大差異化競爭力,同時也是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核心競爭力系統中的重要因子。

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實現的路徑,就是在內蒙古民族文化資源與地域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需要、科研項目招標單位需要,更好地滿足畢業學生與家長需要,最優配置學校教學資源的人才招生、培育、就業與科學研究的投入產出系統。其計量指標具體表現在:畢業生就業率高、薪酬高,教師獲得更多、更高等級的研究課題;畢業後工作好引致生源充足,學校也可以優選學生;教師與學校有積極性堅持辦好這一專業等方面。

三、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實現的具體路徑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特色教育的實現路徑,主要是各辦學主體將自身優勢與內蒙古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在一起,聚焦細分市場,提供差異性供給,並使相關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主要通過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模式兩個層面來實現。

(一)從單純的學校資源角度供給轉變到相關利益者共贏的學科建設

內蒙古開設文化產業專業的院校大多從自身的學科背景及優勢資源,進行文化產業的學科建設。這固然能彰顯院校學科發展的差異性,但是卻忽略了相關利益者因素。以課程體系為例,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本科教育的課程從內容上主要分為六類:1、文化基礎與文化資源類課程,如文化資源學;2、一般管理類及文化產業管理類課程,如文化產業學;3、文化創意與策劃課程,如文化產業項目策劃;4、政策法規類課程,如經濟法學;5、語言類課程,如專業外語6、信息技術應用與管理類課程,如信息技術與文化產業。三所高校的課程設置雖各局優勢,但形式大於內容,基本還是各教所長。單純地從自身供給出發的教育,學生是否能有效接受?民族生預科生是否能很好完成高等數學課程?藝術類學生經濟管理教育缺失是否可行?單純地從自身供給培養出的人才,是否符合用人單位需要?

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的學科建設應由單純從學校資源供給角度出發考慮專業與學科發展的“單廂情願戰略”,轉變到實施全面考慮學生成長利益、用人單位發展利益與學校自身資源優化配置利益的“和諧共贏戰略”。

(二)定位目標市場,形成壟斷競爭的人才培養模式

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培養目標基本都為培養複合型、應用型人才,這反映了辦學單位努力進入一切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機會市場。這就導致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同質化,人才需求市場選入完全競爭狀態。因此,內蒙古文化產業管理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從缺乏市場細分轉變到實施市場細分,根據自身優勢與目標市場需要進行定位。各辦學院校在目標市場的需求上,突顯自己人才培養模式的差異性,使人才需求市場出於壟斷競爭狀態。

參考文獻:

[1]葉取源,乇永章,陳昕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8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胡惠林,陳昕主編。中國文化產業評論第10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

[3]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組委會組編。第二屆中國經濟管理基礎課程教學高層論壇論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旅遊學:新理論、新場域[M].復旦大學旅遊學系編。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5]林 .高校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與選擇[J].理論導刊,2008(4)

[6]郭小婷。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國內研究綜述與探析[J].職業時空,2011(1)

[7]趙欣,翁鋼民。河北省文化產業專門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河北學刊,2012(5)

[8]李志雄。文化大發展背景下“文化產業”學科體系的建構[J].現代傳播,2012(5)

[9]張培奇,胡惠林。探索與發展的十年:十六大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學術研究述評(上、下) [J].學術論壇,2013,36(1-2)

教育管理方向論文 篇十

關鍵詞:中國小;教育管理;價值取向;人本管理;科學管理

作者:於博

怎麼看待教育管理的價值,就有怎樣的教育管理價值觀,不同的教育管理價值觀會形成不同的教育管理價值取向,產生不同的教育管理方法、組織形式、評價機制、激勵手段等。可以説,教育管理價值取向對教育管理的成敗有直接的影響。而目前教育管理的價值取向有人本管理與科學管理兩種。筆者先是對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結合的作用,希望對當前的中國小教育有所幫助。

1.中國小教育管理價值取向

中國小教育管理價值取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人本管理,另一種是科學管理,以下分別對這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進行闡述:

1.1人本管理價值取向

人際關係學派認為,很多管理理論過分強調管理的科學與嚴密,沒有認識到人的作用,久而久之,人逐漸成為了機器的附屬品。其中比較典型的學者就是梅奧,他主張重視人的因素,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他進行了大量的個體行為和羣體行為研究。總的來説,人本管理價值取向有如下特點:其一,注重人際關係研究,霍桑實驗就是人們比較熟悉的人際關係研究,這個實驗讓管理者轉變了以往單純注重效率的觀念,認識到人際關係對個人和組織效率的影響。其二,注重滿足人的需要,人家關係理論研究者認為,需要是激勵人們的動力,人的行為都有動機,而動機來源於人本身的需要,是其社會和心理層面的反映。大量的行為科學理論家對人的需要開展了研究,其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與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是我們比較熟悉的。

上世紀70年代之後,行為科學理論的影響日深,對教職員工在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教育管理學家十分關注,並針對個體和羣體行為的影響因素開展了研究。教育管理學家們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自我調控與完善,善於進行自我激勵;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分析和研究學生的需要層次和結構,進而對校內外的人際關係予以改善。

1.2科學管理價值取向

科學主義在教育管理中比較常用,其來源於企業,帶有濃重的市場氣息。對教育管理而言,教育管理可以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科學主義思潮在教育管理的應用起源於20世紀初期,當時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定水平,生產對工人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具備了較高素質的工人開始為子女的受教育權利鬥爭,很多國家都普及了義務教育。而普及義務教育的結果就是學校數量劇增,教育投入大量增加。但是,當時的教學效率卻不高,這讓政府和企業界都是十分不滿,於是要求教育管理人員提升教學效率與質量,量化、考核學校各方面的工作。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管理人員放棄了傳統教育價值取向,接受了與市場經濟屬性相適應的科學管理價值取向。

總的來説,這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都有其侷限性,人本管理過分強調人的因素,認為通過人際關係的改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實際上這存在很大的難度,是不切實際的,很難在現實中操作;科學管理建立在“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認為人只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對於人的其他需求視而不見,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片面性。

2.結合人本管理與科學管理的作用

人本管理價值取向看重人的情感及心理因素,重視滿足人的社會和心理需要;科學管理價值取向關心的是怎麼才能更有效率。當代學科高度分化、高度融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很多學者認識到依靠單一的價值取向不可能全面解決教育管理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管理思想就不得不通過融合來提升教育管理的實際效果,促進教育管理的專業化、民主化。布萊克·穆頓在其《管理方格》一書一種就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論”,該理論研究的是企業領導方式及有效性的理論,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避免極端的領導工作方式的出現。無論是極端的科學管理、極端的人本主義,還是極端的人際關係、極端的生產為中心,都難以圓潤地解決中國小教育管理問題。“管理方格理論”既高度關注工作,又關心人際關係,滿足人的需要,以實現兩者的有機協作為目的。

同樣認為人本管理與科學管理應該結合的還有系統教育管理學説,其建立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理論的基礎上,其認為學校是社會系統的一部分,社會、學校、社區之間是密切相聯的,學校的教育質量、效率受到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該學説一方面從整體、系統的角度來看待學校的內外環境、要素,另一方面認為教育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由諸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型的系統。長期受到儒家文化與小農經濟的影響,我國的教育管理一直有濃重“人治”的痕跡,缺乏科學管理的洗禮;而我們的“人治”並不尊重人的需要,也沒有深入研究人際關係對教育管理效率的作用,只是簡單粗暴的教師為主體的“灌輸”。對我國的中國小教育管理來説,融合人本管理與科學管理兩種價值取向不但可以完善我國教育管理的制度基礎,還能夠更好地激發教師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在實際的中國小教育管理中,我們應該以科學主義為基礎,以人本主義為主導,使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進中國小教育管理的發展。

3.總結

中國小教育管理工作關係到中國小教育事業能否順利發展,對其價值取向進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兩種教育管理價值取向結合的作用,以期更好地促進中國小教育管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安利民。中學教育管理中人本主義價值取向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2007.

[2]陳君。略論中國小教育管理價值取向[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2(07).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7kv5l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