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論文)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多篇】

(論文)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多篇】

(論文)當前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多篇】

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周邊環境淺析 篇一

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周邊形勢淺析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與國際上有了更多的交流,得到了許多的機遇,但機遇與挑戰同在,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中國周邊環境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而是一個開放開明的國家。

中國在外交上一向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和平相處,提倡可持續發展,注重各國之間的和平共處,但最近以來,日本釣魚島事件的發生,更加的告訴我們,形勢並不容樂觀,我們應該做好應對複雜關係形勢的準備。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分析中國周邊目前的形勢。 首先是日本。

中日關係在1972年進入正常化。至今38年有餘,中日關係呈現改善和發展的良好勢頭。但是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並且目前正處於轉型過程,其走向將直接牽涉到我國的東部安全。而近幾年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強化日美同盟,防範和牽制我國的行動不斷升級,使日中關係在發展中卻有存在着許多隱患。人本政府對周邊國家尤其是中國的強硬態度,嚴重影響地區的穩定,在歷史問題上的錯誤態度也引起眾多亞洲國家的不滿,釣魚島事件更是説明了中日在東海的矛盾。雖然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採取了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但伴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日關係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日本實施海外軍事幹預意志和能力的增強將成為東亞地區的潛在威脅和中日衝突的隱患。

其次是美國。

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保持總體穩定並有新的進展。雙方互為第二大貿易伙伴。雙方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加強溝通,雙邊關係的戰略內涵更加豐富。兩國軍事交流與互信得到增強。在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因素,也是對我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回縮到我國北部方向,而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國的影響在地域分佈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美國的影響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樣性,一是保持直接的軍事存在,二是發展同我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預地區熱點問題和危機。當然,目前美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我國的同時,也同我國進行“接觸”與合作。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我國的威脅。

之後是朝鮮半島。

在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始終牽動着大國利害關係,影響着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朝鮮半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緣意義,是各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半島兩國的戰略選擇,將與大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雖然朝鮮和韓國都在竭力謀求統一,但是雙方存在的理念與利益衝突,造成了一種一致謀求統一卻又堅持對抗的局面。近些年來,雙方的各項交流合作逐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朝韓關係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但是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衝,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綜合而論,新世紀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時起時伏、複雜多變的發展態勢。半島南北雙方真正走向和解,只有在中美等大國的支持下,才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

最後是俄羅斯。

中俄關系取得長足發展。 兩國高層互動頻繁。我成功在俄舉辦“中國年”活動,舉行300多項活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我國北部地緣方向僅有俄羅斯和蒙古兩個鄰國。俄遠東地區和蒙古的形勢相對穩定,不存在重大現實熱點和安全隱患。同時,我國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良好狀態,並且在近期內不會發生動搖。因此,該地區的政治格局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儘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俄在對外政策上,其作為歐亞大國的地緣政治決定其外交政策的平衡性,實施歐亞並舉的雙頭鷹外交。西部,把外交重點放在獨聯體地區,對歐盟簽署“通往未來路線圖協議”。對美,雖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分歧,但短期之內不會發生直接的衝突與對抗。在東方,則加強與我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全方位關係,同時積極參與朝鮮核問題。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也表明兩國的軍事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兩國政治走向合作的體現,為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奠定了基礎。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説,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從以上幾個國家分析來看,中國周邊國際形勢有好的發展,但是也有潛伏的危機,特別是日本方面,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讓中國和日本在長久的時間裏一直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日本方面更是在教科書上篡改歷史,公然掩蓋事實真相和逃避放下的錯誤。另外日本在軍事上的發展迅速,已然成為世界級軍事強國,更加多中國造成威脅。

中國的周邊可以説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且挑戰大於機遇。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應該勇敢的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面對挑戰,不斷壯大自己。

駱放

09級會計二班 200901012026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 篇二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分析

21世紀的到來,世界總體處於相對穩定的和平發展時期,但是一些動盪不利於和平發展的環境因素依然存在並實有激化,呈現出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明顯特徵。 冷靜地觀察中國周邊的國際形勢,審慎地預期周邊國際環境變化,對我國在未來一個時段內維護地區和平,集中力量發展經濟是非常重要的。

特殊的地理環境,讓我國成為當今世界上鄰國最多的國家,最複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諸多問題。 我國疆域遼闊,東臨太平洋,西接亞洲腹地,四周分別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相鄰。亞洲所有的習慣性分界,中國都與之相鄰,所以亞洲所有地區的形勢的變動,都和中國息息相關。

目前,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教權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領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形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衝突、印巴衝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形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國海之爭等。

隨着中國自身的發展以及國際和地區形勢的變化,周邊外交在我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爭取一個良好穩定的周邊安全環境是我國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政治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維護主權權益、發揮國際作用的首要依託。周邊多為發展中國家,在重大的國際和地區問題上與我國有較多共識。很多國家長期奉行對華友好政策,在國際舞台上一直與我國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從經濟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對外開放,開展互利合作的重要夥伴。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始終佔外貿總額的60%以上,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多年來佔吸引外資總額的70%以上。中國的發展首先給周邊帶來機遇;周邊的繁榮,也使中國從中受益。我們與周邊國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強,周邊正在成為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地區;從安全上看,周邊地區是我國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周邊環境歷來對我國國內形勢以及發展戰略有直接牽動作用。維護周邊安全是周邊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一個和平、穩定的周邊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如果周邊動盪,則不可避免會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干擾。

我國周邊政治格局的發展可以具體分析為以下七個方面:

一、俄羅斯與中國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 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而復興後

美安全同盟已重新定義,主要防範對象是朝鮮和中國。進入21世紀後,日本不斷突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擴大對美軍事支援的範圍。日本實施海外軍事幹預意志和能力的增強將成為東亞地區的潛在威脅和中日衝突的隱患。

三、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複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四、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複雜 的和平與穩定,企圖使西藏問題國際化,干涉中國的內政。在領土方面我國與印度也存在着許多分歧,當印度有了足夠的政治決心,並且能夠控制其國內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從而能在一些領土爭端問題上作出必要的妥協,中印關係才有可能進入一個相對良好的狀態。而印度離這樣的心態仍有相當的距離。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南海藴藏着豐富的油氣資源,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衝突爭議日益增多。近年來由於受美國重返亞洲的軍事戰略影響,菲律賓故意巴結美國,與美國保持良好的軍事、經濟合作關係,在美國的背後支持下,大肆侵佔我國南海的島嶼,盜採我國的海洋漁業資源。由於南海問題相當複雜,我國政府面對現實,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主張有關各方在南沙問題上採取剋制、冷靜和建設性的態度。但是,菲律賓當局主觀上認為:中國在南沙問題上鞭長莫及,加之內部及國際因素多方面的掣肘,根本無暇顧及。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 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

中國最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一貫提倡和平發展,堅持“睦鄰”、“安鄰”和“富鄰”政策,是中國根本利益的客觀要求,也是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更是中國國際責任的現實體現。

當前,放眼世界,和平、發展、合作日益成為主流,世界各國正面臨加強合作、共同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中國的睦鄰友好外交,既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必然產物,又將為亞洲和平與合作,乃至世界和平與發展增色。中國期盼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求同存異,和平共處,共同創造互惠共贏、春色滿園的美好未來。最後祝願祖國繁榮富強,人們能夠幸福安康。

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周邊環境淺析++ 篇三

1當前我國周邊國際環境對發展的影響;

2國防建設與創新發展;

形勢與政策論文——中國周邊形勢淺析

中國在外交上一向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和平相處,提倡可持續發展,注重各國之間的和平共處,形勢並不容樂觀,我們應該做好應對複雜關係形勢的準備。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簡單分析中國周邊目前的形勢。

首先是日本。

近幾年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日本實施海外軍事幹預意志和能力的增強將成為東亞地區的潛在威脅和中日衝突的隱患。

其次是美國。

中國和美國的關係保持總體穩定並有新的進展。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我國的威脅。

之後是朝鮮半島。

半島相關國家的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我們必須積極關注之。

最後是俄羅斯。

北亞政治格局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但是,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將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從以上幾個國家分析來看,中國周邊國際形勢有好的發展,但是也有潛伏的危機,中國的周邊可以説是機遇和挑戰並存且挑戰大於機遇。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應該勇敢的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面對挑戰,不斷壯大自己。

中國周邊環境安全 篇四

淺析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走向區域整合的新階段

[論文關鍵詞]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區域合作 區域整合

[論文摘要]進入21世紀,中國與周邊國家“跨世紀的睦鄰友好”關係發展勢頭良好,周邊區域次區域合作日益拓寬加深。然而,隨着區域次區域合作漸成主流,多方戰略角逐態勢日益突出,競爭可能向惡性方向發展,從而有損於地區和平、發展、穩定、和諧的共同利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勢將走向整合的新階段。

中國的周邊按區域劃分,主要由東亞、中亞和南亞三個區域組成。經過3O年改革開放,中國與周邊國家或地區的關係在近20年的全面改善和發展之後,正在步人新的歷史階段,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越過這些問題和挑戰,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建設和諧世界的設想將獲得更加堅實有力的戰略依託,整個亞洲板塊在全球力量分佈中的上升態勢將變得更加突出。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全面改善開始於1989年中蘇(俄)關係正常化。在以後的幾年裏,特別是蘇聯解體之後,中國大力開展睦鄰外交,把與周邊國家建立長期穩定的友好關係作為首要目標,使傳統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得以恢復和發展。中國與所有東盟成員國分別簽署或發表了面向2l世紀的雙邊戰略關係框架文件,如中印(尼)《關於未來雙邊合作方向的聯合聲明》(2000年5月22日)、中越《關於新世紀全面合作的聯合聲明》(2000年12月25日);與蒙古、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尼泊爾、巴基斯坦、韓國、哈薩克斯坦等鄰國分別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友好合作關係。《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烏(茲別克斯坦)《友好合作夥伴關係條約》、《中哈21世紀合作戰略》、《中吉2004—2014年合作綱要》、《中塔關於發展兩國面向21世紀的睦鄰友好合作關係的聯合聲明》等雙邊關係文件,為發展“跨世紀的睦鄰友好關係”制定了戰略規劃,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國通過和平談判與平等協商,先後與巴基斯坦、俄羅斯(前蘇聯)、老撾、阿富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越南等鄰國本着友好協商、互諒互讓的原則,妥善地處理邊界問題,締結了相關協定。中國與印度簽訂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於2005年4月宣佈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使中國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係實現基本平衡。這些重大舉措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發展“跨世紀的睦鄰友好關係”掃除了歷史性障礙。

進入2l世紀以後,中國趁着與周邊國家“跨世紀的睦鄰友好關係”的良好發展勢頭,在大力發展雙邊關係的同時,更加積極地參與和推進周邊的區域和次區域合作。2001年6月l5日,上海合作組織首腦會議在滬舉行,中、俄、哈、吉、塔、烏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和《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將1997年創立的“上海五國”合作機制升級為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地跨歐亞大陸的新型區域性國際組織。同時,中國通過加強“10+1”(東盟+中國)機制,促進“10+3”(東盟+中日韓)機制和中日韓合作機制。2002年11月,中國與東盟十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到2010年建成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啟動了中國一東盟自貿區的建設進程。中國於2003年作為次區域外的大國率先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與東盟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係。2005年,由東盟十國、中、日、韓、澳、新、印(即10+3+3)參加的首次“東亞峯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把整個東亞地區的合作帶人新階段。

2007年4月,中國首次作為觀察員國出席南盟(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第十四屆首腦會議,宣佈中方願與南盟探討建立扶貧合作機制,建立中國一南盟減災救災合作定期會晤制度,交流減災經驗和信息,加強和南盟國家的人力資源培訓合作、人員往來和學術交流,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南盟國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經貿、能源等領域合作。

總體看,經過20世紀最後10年和2l世紀頭幾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夥伴,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已經從全方位構建戰略關係框架、開創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階段,進入紮實推進務實合作、深化區域次區域整合、加強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新階段。

二、周邊區域次區域合作日益拓寬加深

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發展之所以需要轉入紮實推進務實合作、深化區域次區域整合、加強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新階段,是由於經過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共同努力,周邊區域次區域合作已經全面展開,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從東亞(包括東北亞和東南亞兩個次區域)方向看,多個合作機制交織發展。從20世紀9O年代至今,東亞地區已經逐步形成50多個區域次區域對話合作機制。其中,中國積極參與併發揮重要作用的組織和機制主要有五個:一是“10+1”機制。該機制啟動於1991年7月,中國時為東盟的磋商夥伴;確立於1996年7月,中國時為東盟的全面對話夥伴國。經過發展,該機制逐步形成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合作平台,包括領導人會議、9個部長級會議機制和5個工作層對話合作機制。經濟合作從一般經貿往來到自貿區建設、從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推進,安全合作則從非傳統安全向傳統安全擴展。二是“10+3”機制。該機制始於1997年1月,形成於1998年,並從2000年開始轉入具體領域的合作。在2007年11月舉行的第十一次峯會上,東盟與中日韓簽署《第二份東亞合作聯合聲明》和《2007—2017年合作工作計劃》,明確了未來lO年在政治安全、經濟金融、能源和可持續發展、社會和文化等領域開展全面合作的任務,以此推進東亞共同體建設。三是中、日、韓對話合作機制。該機制是在“10+3”機制帶動下逐步發展起來的。2003年10月,三國領導人在印尼巴厘島“10+3”會議期間,正式發表《中日韓推進三方合作聯合宣言》,確定了14個具體領域的合作意向,明確了三方推進東北亞經濟合作的方向和目標。2007年1月,三方達成了保持現有“10+3”框架下三國領導人會議機制,建立三國外交高官定期磋商制度,啟動三方投資協議談判,探討建立三方質檢磋商合作機制等8點共識,同意繼續推動建立“東亞共同體”並將印、澳、新納入其中。四是東亞峯會。2005年12月的首屆東亞峯會把會議的性質明確界定為“開放、包容、透明的外向型論壇”,把政治安全問題作為峯會討論的重要內容,主張東盟在東亞峯會中發揮主導作用等。2006年的第二屆東亞峯會重點討論了能源、朝核等具體問題,“論壇”色彩進一步增強。2007年11月的第三屆東亞峯會,各國領導人共同簽署了《氣候變化、能源和環境新加坡宣言》,加強在能源、環保、氣候變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五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fAPEG)。這個合作框架覆蓋整個東亞地區,從1993年召開首次首腦會議起,在後來的15年間不斷為各國領導人加強對話交流和形成共識提供了重要平台。2007年9月,APEC第十五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討論了氣候變化和清潔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多哈回合談判、貿易投資自由化和便利化等重要議題,通過並發表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關於氣候變化、能源安全和清潔發展的宣言》,公佈了亞太經合組織合作計劃和倡議。 從中亞方向看,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基礎進一步夯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在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斷加強的帶動下,經過“上海五國”機制5年(1997~2001)和上海合作組織5年(2002~2006)的發展,已經初步形成以上海合作組織為平台,以歐亞經濟論壇為紐帶,合作機制日趨完善、溝通渠道更加暢達、彼此關係不斷深入發展的新局面。從上海合作組織的進展看,成員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日益增強,安全合作不斷深化。2007年8月,各成員國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長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保障國際信息安全行動計劃》,並舉行了代號為“和平使命一2007”的聯合軍演,聯合反恐演習已呈機制化趨勢。同時,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人文合作、教育合作也邁出了重要步伐,先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上海合作組織銀行聯合體與實業家委員會合作協議》。隨着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伙伴也不斷增加,印度、伊朗、巴基斯坦、蒙古等成為觀察員國。此外,2005年啟動的歐亞經濟論壇,作為一個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加強務實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新的機制,將每兩年在西安舉辦一屆,以便進一步推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觀察員國之間及與其他相關國家形成更密切的經濟互動關係,開展更務實的合作。2007年11月舉行的論壇第二屆會議發表了《西安共識》,各方將共同致

力於在本地區能源、旅遊、教育、金融以及地方政府合作等方面展開全面、廣泛、持續的合作。

從南亞方向看,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建設取得了實質性突破。2007年4月,在印度的積極推動下,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第十四屆首腦會議制定了對孟加拉、不丹、馬爾代夫和尼泊爾等四國的關税補償機制,並給予財政、法律、行政等管理援助;宣佈將成立南亞大學、糧食銀行和南亞發展基金,以推動地區在教育文化、農業、金融等領域的發展和一體化進程。印度承諾在2007年底前向經濟最不發達的南盟成員國開放市場,免除其產品的進口關税並放寬人員簽證審批。

三、區域次區域合作亟待協調整合

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與覆蓋整個亞洲地區的亞洲合作對話機制、亞洲論壇等諸多機制共同存在,並行發展,相互交叉,彼此競爭。這種態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將繼續發展,有利於各國擴大共同利益,增進合作和拓展發展空間;有利於中國繼續貫徹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方針,深化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和區域合作,營造和平穩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贏的和諧的地區環境。但與此同時,也必須客觀地看到,如此眾多的組織機制之間已經初步形成了相互競爭和牽制的局面。特別是隨着區域次區域合作漸成主流,有關多方謀求更多話語權和主導權的意識已經明顯上升,戰略角逐態勢日益突出。

美國在亞洲西線,推出“大中亞”計劃,力圖以此整合中亞和南亞,並繼續推動北約向亞太延伸;在亞洲東線,美國於2006年向菲律賓提出以觀察員身份參加第二屆東亞峯會未果,在當年11月的亞太經合組織越南會議上提出建立由東盟以及亞太21個國家和地區成員共同參與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構想也被擱淺,又設想單獨舉辦美國—東盟峯會,積極謀建“亞洲新秩序”,力圖防止美國在東亞主導地位受到更大削弱。日本安倍政府強調“自主外交”,福田政府主張對美和對亞洲並重的“共鳴外交”,加強與中亞國家合作以及主導東亞區域合作的戰略意圖變得越來越明顯。日本外引內聯,與中亞五國建立外長對話機制;強化與東盟的合作,雙方初步定於2008年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推動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納入東亞峯會;與澳大利亞簽訂與日美結成一體的安全合作協定;呼籲日、美、澳、印等亞洲所有的“民主國家”共同建設一個“大亞洲”,構建橫跨中亞、南亞、東南亞、東亞的“民主和繁榮之弧”。俄羅斯在亞洲西面也強化對“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和“獨聯體”的主導,特別是積極推進與阿塞拜疆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等國的合作,以平衡中國在上合組織乃至整個中亞地區不斷上升的影響力。印度更加積極地推行“東進”戰略,在第二屆東亞峯會上與東盟國家就爭取儘早締結自由貿易協定一事達成一致意見,與泰國、越南等湄公河流域五國就加強合作、促進交流等問題達成一致,還提議建立更廣泛的亞洲自貿區,迫切希望藉機加強與東亞各國的聯繫甚至影響東亞合作進程。東盟在成立4O週年之際簽署了《東盟憲章》、《東盟環境可持續性宣言》、《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呼籲促進地區和平、安全與民主,希冀在2015年形成類似歐盟的單一市場,使東盟擺脱鬆散機制,向具有約束力的區域性組織轉變,全面提升一體化水平,為在東亞區域合作進程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創造條件。此外,隨着朝核問題在2007年初步走上解決軌道,朝鮮半島和平機制和東北亞安全合作機制的建設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有關各方在這一問題上的角逐也已展開。

在這種情況下,從長遠角度看,如果有關各方不努力協調彼此的重大利益關切,不對區域次區域組織機制進行必要的重新定位、調整和適度整合,那麼各方和區域次區域組織機制之間的競爭可能向惡性方向發展,損害地區和平、發展、穩定、和諧的共同利益,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在新的階段也將難以取得重大進展,整個亞洲板塊在全球力量分佈中的上升態勢也將受到制約。

中國周邊環境與安全論文 篇五

中國周邊環境與安全

一、我國周邊概況及其對我國安全的影響

我國地處亞洲東方陸地邊界線總長22萬餘公里海岸線總長18萬公里。我國陸地與15個國家相接壤與8個國家的大陸架或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相連接還與美國等許多國家隔海洋相望。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型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型大國陸地國土面積為960萬平方公里海洋國土面積300餘萬平方公里陸海相連總面積達1260萬平方公里疆域遼闊美麗富饒。 我國瀕臨黃海、東海、南海不僅擁有內海渤海而且擁有漫長的海岸和 6500多個島嶼。中國是世界上陸海鄰國最多的國家中國周邊地緣環境的複雜性還表現在與鄰國 “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爭端上。我國的陸疆邊境線很長。萬多公里邊境長了領土爭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和周邊國家有些領土糾紛也是在所難免的。中國要解開這堆亂麻尚需花費很大的精力。 尤其複雜的是我們的海洋國土按照國際海洋法屬於我國管轄的海區面積有近萬平方公里有個海上鄰國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中國與個海上鄰國均有海洋爭端總爭議面積達150萬平方公里。

二、我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一、朝鮮半島

在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的局勢發展始終牽動着大國利害關係,影響着地區的和平與發展。朝鮮半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緣意義,是各大國利益的交匯點,半島兩國的戰略選擇,將與大國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雖然朝鮮和韓國都在竭力謀求統一,但是雙方存在的理念與利益衝突,造成了一種一致謀求統一卻又堅持對抗的局面。近些年來,雙方的各項交流合作逐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朝韓關係的發展已成大勢所趨。我國在六方會談中扮演者重要角色,且在會談過程中顯示了發展壯大的我國能夠給地區帶來和平穩定。

二、日本

日本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目前正處於轉型過程,其走向將直接牽涉到我國的東部安全。而近幾年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加快謀求政治大國或“正常國家”的步伐,強化日美同盟,防範和牽制我國的行動不斷升級,使日中關係陷入低谷。釣魚島問題也激化了中日兩國在東海問題上的矛盾。雖然我國政府從大局出發,採取了理性和負責任的態度,但伴隨着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中日關係重新定位的過程中,矛盾和摩擦不可避免。

三、美國

在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中,美國是最具影響力的大國因素,也是對我國構成最大威脅的國家。美國作為全球惟一的超級大國,對我國周邊格局的影響力進一步上升,已成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美國的影響在地域分佈上具有全方位性,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

中國周邊環境與安全

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美國的影響在手段和方式上亦具有多樣性,一是保持直接的軍事存在,二是發展同我國周邊國家的軍事合作,三是介入和干預地區熱點問題和危機。當然,目前美國對我國周邊安全的威脅大都是間接和潛在的,而且其對華政策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在遏制我國的同時,也同我國進行“接觸”與合作。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延緩但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美國對我國的威脅。美國作為超級大國的地位在未來的數十年仍將是難以動搖的。因此美國作為中國重要的資金、技術來源以及重要的出口市場其安全戰略仍將是影響中國整體安全環境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台灣統一問題是中美關係的一個關鍵點。我國要發展要繁榮就必須要完成統一大業。這主要取決於美國的態度雖然美國承認“一箇中國”的原則但問題的所在正是對“一箇中國”的理解上。美國一直只認為一箇中國即是指“中華民國”美國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是因為維持大陸與台灣的這種不統不獨的局面最符合美國的利益。特別的兩國的反對或遏制「台獨」方面的共識增多。 總的來説近來中美關係已出現明顯轉折。

四、中亞

中亞地區面臨着顏色革命的衝擊,國家政局動盪不安。中亞地區毗鄰我國西部邊境,自古以來就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亞五國作為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國家,地理上位於大陸心臟地帶,是大國政治勢力和地區政治勢力緩衝區和交匯區。在經濟上,其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文化上,中亞是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儒教文明的結合部。自普京就任俄總統以來,中亞五國和俄羅斯的戰略關係有所加強。從中亞國家對外關係的走勢來看,俄羅斯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仍是中亞國家優先考慮的對象。而在五國獨立之後,五國對美國的中亞事務也採取歡迎態度,期望加強與美國的聯繫,利用美國的投資和政治支持擺脱經濟危機,並實現中亞各種勢力的平衡,保證地區的穩定。雖然美國在中亞的影響和軍事力量在不斷加強,但還不足以挑戰俄羅斯的主導地位。我國和中亞各國是長期睦鄰友好的關係,並應繼續保持良好的關係,成為長期的政治、經濟貿易伙伴,以保證邊疆地區的穩定。

五、俄羅斯

我國北部地緣方向僅有俄羅斯和蒙古兩個鄰國。近年來,俄遠東地區和蒙古的形勢相對穩定,不存在重大現實熱點和安全隱患。同時,我國與俄羅斯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良好狀態,並且在近期內不會發生動搖。因此,該地區的政治格局是比較穩定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持續性。中俄關系在往縱深發展,不但解決了領土紛爭,還在經濟、能源、電力等方面有重大合作。兩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也表明兩國的軍事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是兩國政治走向合作的體現,為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奠定了基礎。

中國周邊環境與安全

六、南亞

在南亞地區,印巴衝突由來已久,印巴衝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雙方三次大規模戰爭有兩次都與克什米爾地區有關,該地區的領土爭端始終是雙方爭論的焦點。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近幾年印巴的正式會談反映出了雙方的思維方式已由追求武力解決轉變為和平談判,但今後在克什米爾再起衝突的危險性依然存在。印度長期以來將大部分精力用於同巴基斯坦的對抗,無暇顧及其他事務,使其影響主要侷限在南亞。隨着印度經濟的發展,尤其在擁有核武器之後,印度已經把自己當成一個真正的世界大國。雖然其捆綁式的入常方案成為廢案,但這已經清楚表明了印度的決心。印度作為一個區域性大國的地位在升高,國際影響也在不端加強,而中印關係也已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和發展。雙方的經濟貿易逐步擴大,且中印雙方都致力於經濟的發展,都需要良好的周邊華寧,共同利益將決定兩國在今後較長時間裏保持密切的關係。我國與巴基斯坦的友好關係則將會長期維持下去,兩國關係將獲得不斷的發展。我國與南亞的關係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七、東南亞

東南亞諸國的對外戰略對於大國關係的重要性,首先體現在其地理位置上,東南亞國家對外戰略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依託於一個地區性的同盟。受到政局動盪和恐怖主義的影響,東盟各國的經濟受到打擊,海外市場縮小,外資流入減少,旅遊業衰退,如何實現國內政治的穩定和經濟復甦成了東盟國家目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東盟可以説是我國崛起的一個戰略支點,我國在金融危機中的負責任的表現,促進了東盟國家與我國關係的新進展。在印度洋海嘯災難中,我國伸出援助之手,以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建立自由貿易區進程的啟動和我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使我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和政治互信達到了新的水平。雖然我國與一些東盟國家之間存在主權爭端,但總體形勢是平穩和可控的。雙方在經濟上有競爭,在政治上有共同的戰略利益,兩方的關係必將在過去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和密切,無論是合作的內容還是合作的層次,都將上一個新的台階。

八、恐怖主義的現實威脅

近年來,我國周邊地區的恐怖主義不斷髮展,已經成為了我國構建穩定的周邊政治格局的嚴重威脅。阿富汗和中亞地區曾是國際恐怖主義和民族分裂主義、宗教極端主義的重要基地和活動場所,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後,“三股勢力”雖受到沉重打擊,但未偃旗息鼓,仍在暗中積蓄力量,並不時製造新的恐怖襲擊事件。在東南亞,當地的伊斯蘭激進勢力與“基地”組織相勾結,製造了一系列恐怖襲擊事件,已成為東南亞地區安全的現實威脅。在南亞的印、中國周邊環境與安全

巴等國,恐怖主義活動也出現新的發展勢頭。由於地域相連或相近,再加上恐怖主義的國際流動性和擴散性,周邊地區恐怖主義的蔓延和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產生影響,從而危及我國的安全和穩定。堅決打擊恐怖主義,是我國維護周邊政治格局的重要手段。

由此看來,我國的周邊政治格局總體態勢良好,局部地區比較動盪。我們只有與周邊和睦相處,才能共同繁榮發展,只有貫徹“與鄰為善,與鄰為伴”的外交方針和“睦鄰、安鄰、富鄰”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長期穩定與和平。但我們還應注意到周邊地區的不穩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隱患,掃除和平發展的一切障礙。

四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

目前而言問題主要存在於對一些島嶼的爭議上。但這和我國與東南亞的經濟利益相比並不是最重要的對於我國而言在島嶼爭端問題上最關鍵、最有效的解決方式是爭取更多的時間時間一長中國實力足夠強大這些問題自然而然就會得到圓滿的解決。當然對於美國在東南亞國家的駐軍我們決不可以掉以輕心。東南亞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就是中國的後院就像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後院一樣。因此我們要時刻保持對東南亞國家的絕對影響因為誰都不會願意看到在自己的後院出現一個巨大的定時炸彈。另一方面傳統的不安全因素和非傳統的不安全因素在該地區表現極為突出。在東南亞傳統的威脅主要表現在毒品生產和走私海盜的猖獗活動大宗跨境犯罪事件等等。非傳統的威脅主要表現在恐怖活動有所抬頭。對此我國應該不斷加強與東南亞各國在安全領域的合作增加各國之間的信任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機制共同對付各種各樣的威脅營造一個對各方面都有益的和平安全環境以促進亞洲的崛起。

五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亞各國的關係

在這一地區世界的幾個大國都有其利益所在因此營造一個符合我國利益的安全環境尤為重要稍有不慎便會讓國際上的一些不懷好意的大國在該地區作出不利我國長治久安的事情對我國的崛起之路構成巨大的威脅。非傳統的安全因素主要是“東突”恐怖組織的威脅。 其中我國與巴基斯坦是傳統的夥伴關係這種局面還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彼此之間的共同利益將使中巴關係走向一個新的起點。 中印關係的主要矛盾仍然是邊界糾紛問題在我們陸鄰國家中歷史上從來沒有劃定邊界的國家就是印度。中印邊界也是一個最複雜、最難解決的問題。中印邊界總長1700公里總爭議面積是125500平方公里印度佔了92000平方公里佔總爭議面積的74。自1962年中印邊界軍事衝突以後雖然中印關係有比較大的發展但是邊界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多年來印度在軍事上以我為敵確立攻勢防禦的戰略思想在邊界上加強戰場建設實施重兵部署在武器裝備發展上加強對華核威懾。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及分析 篇六

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及分析

近來,三股勢力威脅繼續上升,中國反恐怖形勢嚴峻。近年來,中國周邊地區恐怖活動活躍,反恐形勢日趨嚴峻。印度和巴基斯坦恐怖事件頻發,兩國的很多地方都遭到了恐怖襲擊,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08年11月26日晚至27日凌晨,近年來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基本態勢: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總體緩和,局部緊張,總體和平,局部戰爭,總體穩定,局部動盪。未來中國周邊局勢有望繼續保持穩定,但原有矛盾爆發和新安全熱點出現的可能性增大,中國將面臨着更嚴峻的挑戰。

國際風雲激盪,國際關係正在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國際形勢越來越複雜多變。中國周邊安全環境更趨複雜,九一一事件後,中國面臨着新的機遇與挑戰。固然中美關係因反恐而增加了新的合作基礎與合作領域,合作氣氛漸濃;固然中國的國際地位與形象日益凸顯,或者有可能成為全球資本的避風港。但無庸置疑的是,九一一事件後,中國面臨的國際尤其是周邊安全環境更趨複雜。

儘管冷戰已經結束,世界仍然很不安寧。民族問題、宗教問題、地區衝突、恐怖主義等此起彼伏。我國周邊的安全形勢也不容樂觀,面臨着更嚴峻的挑戰。

近年來,部分地區熱點問題呈現出緩和趨勢,但局部問題凸顯,高危因素和敏感因素增多。朝核問題在六方會談落實第二階段行動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朝鮮向六方會談主席國中國提交了核申報清單,炸燬其寧邊核設施的冷卻塔,重新允許國際核查人員進入寧邊核設施開展核查工作。美國宣佈啟動將朝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向朝鮮提供了250萬美元用於幫助其銷燬冷卻塔。尼泊爾舉行9年來首次制憲會議選舉。制憲會議成員通過了尼臨時政府提出的議案,宣佈尼為“聯邦民主共和國”,廢除君主制,尼步入共和時代。與此同時,周邊局勢動盪加劇。朝韓關係轉冷,朝鮮半島呈現緊張態勢,雙方經濟合作受挫,軍事形成對峙。伊朗核問題僵局難破,伊朗依然在從事鈾濃縮活動,加快鈾濃縮進度。

另外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包圍態勢得以迅速推進與強化。過去人們一直也在説,美國在構築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但總覺得這個包圍圈還不完整,還遠沒到位。九一一事件後的今天,再檢索美國近幾個月的戰略部署,我們會發現美國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圈已經赫然成型。環太平洋的對華遏制鏈條是既有的基礎,而在過去美國難以立足的南亞、中亞地區,也就是中國的西部、西北和西南部邊界外,美國已經在事實上完成了投棋佈子。北約東擴已直抵中國西陲,美國在中亞的軍事存在已是事實,與印度的軍事合作已然進行。這一切都表明,美國在反恐戰爭的旗號下,已經在事實上推進和強化了對華戰略遏制圈。

日本借雞下蛋,力圖衝破重重限制,繼續推進軍事大國戰略。近來,以支援美軍在阿富汗展開戰爭為由,日本緊鑼密鼓地在法律程序上實現了海外派兵的新突破。,

印度孟買發生連環恐怖襲擊,造成了190多人死亡,300多人受傷。2009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市中心商業區的麗思卡爾頓酒店和萬豪酒店當天連續發生爆炸事件,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50人受傷。塔利班分子在阿富汗境內多次發動襲擊。阿富汗負責與塔利班等阿境內反政府武裝組織談判的“國家和解委員會”的負責人遭塔利班武裝襲擊身亡。三股勢力(暴力恐怖勢力、民族分裂勢力、宗教極端勢力)繼續向中國國內滲透。“基地”組織對“東伊運”的援助由來已久,伊拉克和阿富汗境內的基地“聖戰”組織也與“東伊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對中國的安全形勢構成了嚴重的威脅。中國新疆公安機關破獲了“東伊運”恐怖組織預謀針對北京奧運會實施暴力恐怖活動的案件。2009年7月5日新疆地區發生的打砸搶燒事件,再次暴露了三股勢力對中國安全的威脅。

由於中國周邊國家對美倚重增加,新加坡與美簽訂了新的軍事協定,韓新任總統李明博在戰略上力爭強化韓美同盟關係。俄美在反導和北約東擴問題上矛盾突出,俄的戰略空間受到美國的擠壓,被迫絕地反擊。總之,今後一段時期,大國之間的關係將會變得更加複雜多變,鬥爭也會不斷增加。

美國伊朗艦艇在霍爾木茲海峽發生摩擦。雙方還在同一天於海灣地區進行了互相針對對方的軍事演習。隨着金融危機後續效應釋放,亞洲國家經濟風險突出,韓國、印尼、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已出現嚴重的經濟問題。泰國民主制弊端進一步暴露,政局穩後有亂,一年內兩屆政府下台,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持續數月,曼谷國際機場被示威者佔領,造成數千旅客滯留,泰經濟受到重創。尼泊爾建立共和制後國內局勢仍不太平,忠於國王的勢力依然存在,聯合政府困難重重。

因此,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周邊環境,我國應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堅持原則,不失靈活,積極主動地開展外交工作,以求取得重大成就。

我國應堅定維護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在事關我國核心利益的西藏、台灣等問題上,既毫不動搖地堅持原則,又在具體問題上體現靈活精神,堅定維護了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粉碎了“藏獨”勢力製造國家分裂和破壞北京奧運會的圖謀,對一些西方國家借西藏、人權等問題干涉我國內政的行為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堅持一箇中國原則,對“台獨”勢力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並抓住機遇,積極推動海峽兩岸關係的改善和發展,兩岸交流與合作穩步展開,逐步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我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發揮出中國負責任的大國作用。幾年來,中國領導人多次參加有關重大事務的地區和全球性國際會議和對話,提出了許多富有價值的主張和倡議。近年來,中國還積極參與了朝鮮核問題、伊朗核問題、達爾富爾等熱點問題的解決,積極參與了國際反恐鬥爭和國際維和行動。在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中國是派出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目前有近兩千官兵在聯合國9個維和任務區和聯合國維和部執行任務。對氣候變化、環保、能源安全、國際救災、公共衞生等一系列普遍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中國都採取了認真負責的態度,並以自己的切實行動推動有關問題的改善和解決。

(五)全面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在連續遭受嚴重冰雪災害和四川汶川地震災害的情況下,中國一方面全民動員大力救災,一方面克服困難成功地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特奧會,隨後又成功主辦了第七屆亞歐峯會,既展現出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也反映出中國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強有力的組織與工作能力。我國在救災、舉辦奧運會和亞歐峯會的卓越表現,受到了世界眾口一致的積極評價和熱烈讚賞。

當前,我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係,處於建國以來的最好時期,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同世界各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關係,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得到了改善和發展。所有這些,都進一步改善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

因此,同周邊國家睦鄰友好相處,尋求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是中國周邊外交追求的目標,只有通過各種接觸與交流,中國人民更多地瞭解了世界,世界人民也更多地瞭解了中國,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關係更加密切,友好情感日益增強。

中國周邊環境分析 篇七

中國周邊形勢分析

中國,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大國,身處險要之地。位於亞洲東部,西鄰中亞,東瀕太平洋,南面東南亞、印度半島,北臨俄羅斯。坐擁國土960多萬平方公里,西依亞洲腹地,東望太平洋,傲立於世界。

五千年以來,中國一直稱霸於東亞,震動着世界。但在一百多年前,高傲的中國人卻硬被人敲開了大門,倒在了外國人的腳下,倒在了自己的傲慢之下。一百年的恥辱,對一個有着強烈自尊心的民族來説,是多麼痛苦呀!正因為這份痛苦,千百萬人奔走呼號,為了富國強民,投身革命,獻出生命。中國共產黨人登上了歷史的舞台,拯救了整個國家和民族,讓中國人有了起碼的自尊心。在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的復興之路雖然曲折但卻很成功。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壯大的讓世界驚奇,已經成為世界的引擎;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我國的政治影響力逐年增大,話語權越來越牢固。中國,已經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了!

就在這盛世的環繞之下,有些中國人開始越發的興奮了,以為中國已經崛起了,中國已經強大的不懼怕任何人了,可以高枕無憂了!高傲的中國人在一百多年後還要重蹈覆轍麼?高傲的中國人應該清醒了,因為我們已經處在了非常危險的境地了。

在我們的東面,已經浮現了兩條鐵鏈拴住了中國,他們就是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第一島鏈由日本列島、琉球羣島、台灣、菲律賓羣島等島嶼組成,第二島鏈以關島為中心,由駐紮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的基地羣組成,它是一線亞太美軍和日韓等國的後方依託,又是美軍重要的前進基地。兩條島鏈死死的看住中國,既能向中國發動攻勢,又能遏制中國的崛起,可以説,中國的東部已經被封死了。

中國的東部有一個實力強大的國家,那就是日本!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中日之間的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諸如釣魚島問題和東海劃分問題等。自從蘇聯解體後,日本的矛頭轉向了中國。正常來説,蘇聯解體後,日本的軍事壓力得到了緩解,應該減慢軍事建設,但日本卻加速更新軍備,建成了亞洲最強的海軍,購買了美國的先進戰鬥機,實力相當強大,而且在必要的時候日本很快就會研製出核武器,所以,日本對我們的威脅非常大。近年來日本頻繁向海外派兵,有意突破和平憲法的限制,右翼勢力也有所抬頭,我們應該有所警惕!

現今,對我國威脅最大的就是台灣問題。台灣雖然佔地僅3萬多平方公里,但卻處在戰略要衝之處。我們如果擁有它,既可以作為突破第一島鏈的跳板,進可攻、退可守,還可以掌控日本的經濟命脈來遏制日本,因為日本的海上能源線絕大部分都經過台灣沿海。但現在台灣問題依然無法解決,這對我們民族繁榮和發展是一種致命的威脅。

在南海方面,由於政府當年不重視海洋權益,致使南沙羣島大部分島礁被東南亞國家瓜分,我國的海洋權益被嚴重侵犯。南海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海上通道,如果不能控制南海,我國的經濟、資源命脈會被他人掌握。沒有了資源,何談一個國家的安全?

在南亞次大陸,印度與我們的關係也不是很好。在1962年的自衞反擊戰中,中國打敗印度,致使印度至今仍對中國懷有戒心。且中印之間還存在着領土爭端,至今未有解決良方。印度經濟在今年也飛速發展,不遜中國,軍事實力也相當強大,且擁有核武器,一旦中印之間因領土問題大打出手,中國會很危險。而且印度還支持國內的藏獨勢力,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威脅甚大。

如果僅有這些,我們可能會很安全,但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卻視我們為仇敵。美國是造成我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罪魁禍首。它阻止我國的統一大業,扶植日本、韓國等附庸國圍堵中國,在關島大量駐軍,時刻威脅中國的安全。東面利用第一島鏈圍堵中國海上出路,在西面駐軍阿富汗,軍售印度,封死了中國西進的道路,實際上中國正處在C型包圍之中,中國僅僅在北面稍有安全感,而且可能是暫時的,我們的生存空間被擠壓的越來越小,我們民族的前景不容樂觀!

所以,高傲的中國人,不要被浮華所遮蔽,我們的國家、民族正處在緊要關頭,需要我們清醒的瞭解國際形勢,崛起的道路還很漫長。須知憂勞才能興國!

中國作為鄰國最多國家,地緣矛盾最多,最複雜的戰略主體與周邊國家在領土、領海等權益上,存在巨大問題,而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主要因素有:恐怖主義、宗教權端勢力、民族分裂勢力、領

土糾紛、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安全問題就像一條“V形熱點線”,呈放射狀特點,在北部、西部、南部、東部和東南部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V型線的左端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大陸線,有中亞五國問題,阿富汗衝突、印巴衝突、印中爭端等問題;V型線右端是一條東北西南走向的海洋線,有日俄北方四島之爭,日韓的竹島(獨島)之爭、朝鮮半島之爭、中朝黃海大陸架之爭、中日東海大陸架和釣魚島之爭以及南中海之爭等。

(一)中亞五國與中國安全

中亞五國獨立後,由於中亞顯要的地緣戰略地位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使世界各國勢力在中亞的角逐使中亞的政治局勢更加不穩,另一方面也使中國西北邊疆的安全環境複雜化。戰後,推行霸權政策的美國在阿富汗建立親美政權,以及在中亞個別國家建立軍事基地,這不僅打通連結擴大了北約和強化了北約和美日安保同盟的戰略通道,還可以以中亞為地緣戰略支點,以北約組織和美日安保同盟為兩翼,抑制俄羅斯的復興,阻止伊斯蘭原教有旨主義的擴展,遏制中國的崛起。

中亞國家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等自然資源。作為中國的鄰居,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利益是顯而易見的。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將日趨增加,進入21世紀,中國同中亞國家加強了經濟合作,擴大了在中亞國家影響力,間接損害了俄羅斯的傳統利益。而美國、俄羅斯在中亞角逐加劇,以獲得經濟利益。

(二)俄羅斯與中國的安全

橫跨歐亞大陸的俄羅斯,從沙俄時期到至今,一直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鄰國和影響中國國家安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從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漫長的邊疆線,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而復興後的俄羅斯所奉行的對外戰略是否會一如從前的咄咄通人。作為俄羅斯的鄰居,中國尤為關心,俄羅斯擁有雄厚的軍事技術實力的豐富的石油氣資源,是中國實現國防現代化可以藉助的力量,儘管俄羅斯處於經濟持續恢復階段,但對華能源戰略已透露出俄羅斯未來的戰略運籌信息。

強大的鄰國就像一把雙刃劍,假如它對你友好並能給你帶來利益,就會由於它是你的鄰居而使這樣利益倍增,這個鄰居越強大,你所獲得的利益可能越大,反之亦然。所以説,復興後強大的俄羅斯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中國周邊國家無法無擬的。

(三)朝鮮半島與中國安全

朝鮮半島問題是東亞地區最大的冷戰遺產,進入21世紀後,美國政府對朝鮮採取強硬姿態,最終導致朝美第二次核發機的爆發,半島局勢再度趨緊。新時期初期的半島局勢仍將呈現出複雜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而,促進和解、推動談判、制約戰爭的內外因素繼續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六方會談”進程的繼續為和平解決爭端提供了重要機遇,半島和平進程有可能在曲折中前進;另一方面,朝鮮與美國、朝國之間的矛盾根深蒂固,各自的國家利益和政策目標大相徑庭,半島局勢的發展仍存在較大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不排除出現武力對抗和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朝鮮半島是中國東北部安全的戰略緩衝,半島局勢的緊張將破壞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也將影響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沒有半島的安全,就無中國“和平崛起”的最終實現。

(四)美日軍事同盟和日本對外軍事擴張

日本是中國的海上強鄰,是當今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又是一個曾經對中國進行侵略並且其統治者至今對此沒有清醒反省的國家,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掌握核武器的國家,二戰後,美國和日本結成軍事同盟,90年中後期,日美安全同盟實現了冷戰後的重新定義。其適用範圍由日本本土及周圍數百海里擴大到整個亞太地區;合作內容由“日本受到武力攻擊”擴展到“日本週邊地區發生事態時”,防衞態勢由“對儲威脅型”向“地區安保型”轉變;主要防範對象由蘇聯轉變為朝鮮和中國。日美安全,同盟的重新定位、美日聯合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亞太尤其是東北亞地區戰略力量的嚴重失衡,成為影響未來地區安全的重要不穩定因素。進入21世紀,日本決定建對付“中國海軍艦艇活動”的“護島部隊”,2004年確認中國為“安全威脅”實現了安全戰略從“防禦”的“進攻型”的轉變。

(五)南亞半島和中國安全

在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自稱是一隻大象,印度21世紀的宏觀目標是控制南亞和印度洋。所以,

印度大力發展本國經濟,其21世紀軍事戰略是發展強大的軍事力量,威懾巴基斯坦,制弱小鄰國,遏制中國,攔阻地區外大國向南亞滲透,實現控制印度洋,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目標。印度洋是中國與中東、波斯灣、地中海、東非等地聯繫的海上必經這路,印度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中國的通往這些地區的海上通道威脅中國的石油安全。而印度和馬基斯坦的衝突直接中國周邊安全環境重要隱患。印巴衝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奮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近年來,兩國在核軍備和常規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在克什米爾衝突時緊時緩,印巴衝突對南亞安全局勢,和我國西部邊境的安全有重大關係。

(六)中國南海海洋權益之爭

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中國必然向海洋型經濟方向發展,中國的海洋權益日益重要,自近現代以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海洋權益的衝突爭議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非法佔領我南中國海的島嶼,開採油氣資源,嚴重損害我國領土主權和經濟權益,越來越不利於中國的發展。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南海之爭,不僅存在島嶼之爭,還有海域劃界和資源開發之爭。中國和日本除了釣魚島的主權歸屬之爭外,還有專屬經濟區和東海大陸架劃界問題,中國和朝韓在東海域劃界問題上也有分歧,這些問題都是關於資源和地緣優勢爭端,而這些海洋權益一旦喪失,將危害中國國土安全。

(七)影響中國安全環境最重要外部因素------美國

半個世紀以來,美國對中國周邊安全構成的威脅,在性質上具有根本性,在程度上具有嚴重性,在時效上具有長期性。冷戰後,美國作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是最有實力對中國安全構成威脅的國家。在歐亞大陸地緣戰略又與中國的安全利益存在重大沖突,美國將中國視為有能力挑戰其全球利益的地區性大國和諧在對手。美國在東亞的存在及中美戰略結構性矛盾的深化,表明美國從戰略上防範中國及對華施壓的政策不會改變,在亞洲東面,美國依靠美日軍事同盟聯手遏制中國,在西亞,美國借反恐名義向西亞地區滲透,在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美國還靠多年與台灣形成默契,打“台灣牌”制約中國的崛起;在北亞、美國加與蒙古的全面關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安全形勢大為改善

1、國際大環境相對穩定,大國之間相對平穩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進一步發展了毛澤東、周恩來打開的中美關係新格局,於1979年親自出訪美國,主持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鄧小平根據國際形勢發展的總體走向,作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新的世界大戰是可以避免的”形勢判斷,要求把更多精力放在發展經濟上,從此迎來了改革開放和經濟迅猛發展的30年。此後,我國與其他大國關係進一步改善:中美關係雖然曲折不斷,但總體穩定;中俄關系穩步發展,兩國高層互訪頻繁,並簽訂了一系列聯合聲明和友好條約;中日關係發展基本平穩,正致力於構建和平與發展友好合作夥伴關係;中國與歐盟關係保持良好,經貿往來、政治互信不斷加深。

2、我國周邊的熱點地區衝突得到不同程度緩解

我國周邊地區諸如朝鮮、越南、阿富汗、柬埔寨等曾經爆發過激烈的衝突,我國也曾或多或少地捲入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衝突。近20年來,周邊地區基本相安無事,除了阿富汗反恐戰爭以外,其他周邊地區沒有戰事,阿富汗反恐戰爭對我國影響也微乎其微。

3、我國和周邊所有鄰國之間實現了關係正常化

我國和周邊所有的陸地鄰國都曾有過領土紛爭。20世紀60年代,我國先後與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朝鮮6國簽訂了邊界協定或條約;80年代以後,我國與印度和越南也實現了關係正常化;90年代我國又先後與老撾、俄、哈、塔、吉5國簽訂了國界協定;2001年7月,中俄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2008年10月,俄方將銀龍島和半個黑瞎子島移交給中國;2008年6月,中日兩國經過磋商同意在實現有關東海海域劃界前的過渡期間,在不損害雙方各自法律立場的情況下進行合作,在東海海域選定適當的區域進行共同開發;中印關係不斷取得新突破,2003年6月,印度總理瓦傑帕伊訪華,兩國簽署了《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的宣言》這一綱領性文件,

標誌着中印關係進入新階段,同時兩國在領土爭端問題上也不斷取得突破,目前兩國邊境線中段的爭議區域初步得到解決,為解決整個領土爭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4、地區集團化、區域化合作勢頭不斷上升

我國與東盟睦鄰互信夥伴關係深入發展。2003年10月,我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雙方政治互信進一步增強。2002年與東盟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今年建成了我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實現了我國與東盟發達的6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零關税,與其他幾個國家之間將在未來一到兩年時間內統一取消關税,未來中國與東盟之間統一市場、實現“經濟無國界”之勢已經不可阻擋。

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不斷加強。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論壇前景廣闊,東北亞地區六國集聚的人力資源優勢,俄羅斯、蒙古和朝鮮的資源優勢以及日本、韓國的經濟、科技優勢,對我國都具有優勢互補、合作雙贏的潛力,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亞洲經濟一體化,推動世界多極化進程,擺脱大國的壓制和其他區域集團的牽制,更好地平衡我國與其他大國的利益關係。

二、我國未來周邊形勢走向不容樂觀

我國周邊形勢20多年的相對穩定來之不易,短期內不至於發生牽動全局的戰亂。然而,周邊地區的一些固有矛盾尚未完全解決,影響和平穩定的不安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國周邊安全仍然面臨着不同對象、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威脅和挑戰。對於這種挑戰,我個人認為主要來自兩大方面:一是理論上的,二是行動上的。對此,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加強國防建設,提高防範能力,確保國家安全。

(一)理論上的不穩定因素

理論上的不穩定因素簡要概括為三“多”。一是鄰國多。我國處於東亞中心,幅員廣闊,有世界上第二長的陸界,鄰國眾多,2萬多公里陸地邊界線分別與15個國家接壤,1.8萬公里的海岸線與11國為鄰,是世界上除俄羅斯外鄰國最多的國家。我國東臨太平洋,西接中亞石油能源中心,南瀕馬六甲海峽,北與大國俄羅斯接壤,我國極易陷入各種爭端和利益衝突之中。二是大國強國多。包括以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為代表的幅員廣闊型、經濟發達型、人口密集型國家。不僅如此,世界上人口過億的10個國家有7個都在我國周邊地區,除中國之外世界上6個公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中有4個是中國鄰國或亞太大國,擁有核技術以及核生產能力的國家大多在中國周邊。三是問題多。主要是熱點地區多、貧富差距大、意見分歧大。例如,世界三大火藥桶之一的南亞次大陸、當前世界熱點地區中東地區和東北亞地區,都在我國周邊。這些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既有經濟發達程度較高的日本和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也有貧窮落後的老撾、蒙古、孟加拉國、阿富汗等,差距較為懸殊。領土、文化、民族和宗教等問題衝突愈演愈烈,印巴衝突尚未徹底解決,中亞國家“顏色革命”方興未艾,地區性恐怖事件時有發生。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制度紛爭不斷,教派衝突摩擦不斷。

(二)現實上的安全挑戰

1、美國對我國安全的綜合性威脅

美國雖然和我國並不接壤,其本土也與我國相隔萬里,然而我國周邊安全形勢未來的走向面臨的最強烈挑戰依然來自美國。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霸權主義國家,稱霸世界的野心不斷膨脹。由於中美之間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根本差異,因此美國不希望中國快速崛起。在中國東部,憑藉美韓共同防衞條約、美日共同防衞條約,以及其在韓日和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實力對中國進行遏制。在中國東南,為了控制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連接通道,在西北太平洋地區構成了三道島鏈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韓國、台灣、越南;第二道防線是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第三道防線是小笠原羣島、澳大利亞、新西蘭。在中國西南,美國實施了聯印製華政策。在中國西部,美國借反恐之機將軍事實力滲透到了阿富汗,為插手中亞事務、遏制中國製造條件。

2、日本對我國安全的潛在威脅

中日關係目前相對平穩,但隨着日本經濟、軍事力量進一步發展和政治野心的進一步膨脹,日本現實和潛在危險仍呈上升趨勢。戰略上,日本將我國列為主要潛在對手,追隨美國壓制中國發

展,尋求國防戰略由“防禦型”向“進攻型”轉變。政治上,日本積極謀求成為政治大國,意圖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軍事上,日本擁有巨大軍事實力,具備成為軍事大國的物質和科技基礎,擁有製造核武器的科技水平和重要原料。在領土問題上,日本一直在暗中加強對我國有爭議島嶼和海域的控制和開發。

3、印度對我國安全的嚴重威脅

近年來,中印之間加強了政治、經濟、文化合作和邊境問題的磋商,兩國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印度對我國安全的影響依然存在。戰略上,印度積極謀求地區霸權,視中國為主要戰略對手和潛在威脅。軍事上,印度在非法佔領的中國領土上建立了攻防兼備的防禦體系,加緊針對中國的戰場建設,並不斷增加軍費開支,加速更新武器裝備。

4、朝核危機對我國安全的直接影響

朝鮮半島影響我安全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鬥爭和朝核問題,其中朝核問題若不能妥善解決,必將帶來東亞核格局的改變,成為影響我國周邊安全的嚴重威脅。首先它可能導致美國發動對朝鮮的戰爭,或者對朝鮮進行制裁。其次它可能成為開啟東亞核武競爭的潘多拉魔盒。再次它可能導致日本全力尋求突破和平憲法,擴大軍備,開啟核武之門。

5、南海諸國對我南沙羣島的現實侵佔

南沙羣島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因為南沙有着重要的經濟價值,使周邊國家垂涎三尺,紛紛插手,企圖據為己有。目前,南沙問題形勢嚴重,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目前南海爭奪涉及“六國七方”,我國海域被分割、島礁被佔領、資源被掠奪的形勢相當嚴峻。1973年“石油危機”前後,在南沙羣島及其附近海域掀起了一股瓜分島嶼、開發石油的狂瀾。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包括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和中國台灣地區,其中印度尼西亞提出海域分割要求,越南提出對南海擁有全部主權。而目前,我國只控制南沙羣島中的7個島嶼,我國台灣控制其中的太平島,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家則搶佔其中的50多個島嶼。其中,越南佔據島礁29個,控制海域面積20萬平方公里,打井60多口,2002年與美國在南海西南部發現了東南亞最大的油田,儲量2至4億桶。菲律賓佔據13個島礁,控制海域面積41萬平方公里,打井70多口,年產石油35萬噸。

二是有關國家加強控制和軍事準備。越南反覆宣稱對南沙羣島擁有主權,併成立南沙地方行政機構,還準備向南海佔領島礁移民。越南海軍專門組建了應付南海突發事件的“海上快速作戰旅”。2002年還組織10多次以南沙作戰為背景的較大規模的軍事演習。菲律賓設立卡拉延市政府,將部分佔領南海島礁劃歸其管轄,軍事上組建了西部聯合特混部隊,專門負責南沙方向的巡邏和作戰任務,2002年舉行了5次以南海作戰為背景的軍事演習。其他國家也有相應的行動,一方面加強控制,另一方面進行作戰準備。

三是南海問題國際化傾向日益嚴重。南海周邊國家紛紛引入外部資金,與美、日、俄、法等諸國聯合對屬於中國領海範圍12海里的南海油氣資源進行瘋狂的掠奪性開發。到上世紀90年代末,已鑽井1000多口,發現含油氣構造200多個和油氣田180個。同時,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既得利益者,一方面聯手藉助國際輿論壓我就範,企圖使南沙問題爭議多邊化、國際化、複雜化,另一方面與美國達成協議,使美國軍艦有權進入這些國家港口和基地,借美國完成在東南亞軍事基地的作戰和後勤保障體系建設。除美國外,日本、印度也積極加強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要時時警惕、處處防範。機遇與挑戰並存,挑戰也是一種財富,它可以鞭策我們努力奮鬥,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保障我國立於不敗之地。提高國家的實力靠的是中央正確領導,更要靠全國人民齊心協力。所以我們每一箇中國人,都要努力為中國富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muban/jingxuan/j461l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