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 篇一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論文摘要]由於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就業競爭壓力大。就業難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文章主要根據當前石河子大學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的調查。就其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應對就業難的相關措施,為大學生認真對待就業難問題提供有益參考。

“民以生為本,以業為基,有業為樂,無業為禍”。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選擇,每個大學生都希望自己在社會上能有一個合適的位置,為社會做貢獻,實現自身價值。進入21世紀後,世界各國的大學生人數都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就業成為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問題顯得尤其重要。

一、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瞭解。存在信息不對稱調查結果顯示,70.63%的學生對20xx年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瞭解,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大部分在校學生沒有意識到就業人數的遞增速度已遠遠超過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瞭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於各類社團活動,充實了自己的頭腦和經驗,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前夕由於這些方面的忽略使擇業、就業時走很多彎路。

(二)就業信息獲取不及時

另外一個問題是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佈缺乏時效性、大學生沒能及時獲取相應的信息及大學生髮布了應聘信息但由於種種原因用人單位沒有獲取。這兩種情況造成了很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單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長了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相互搜尋的過程。

調查顯示,58.73%的同學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場,這在渠道上就有侷限性,因為人才交流市場開放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擇業信息的篩選。因此,信息渠道的侷限導致了信息獲取不及時。

(三)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脱離社會需求。不注重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大學生有較紮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質、禮儀和法律觀念。

接受調查的同學中有50.8%的同學並不是很瞭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與實際就業形勢相聯繫。盲目就業是人力資源的錯誤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費。一個人只有通過自我評估,正確深刻地認識和了解自己,才能對就業做出最佳抉擇,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學生就業的最終目標。

(四)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調查結果發現,61.91%的同學“不清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更有70.64%的同學對個人的職業生涯是“有一定的規劃但不完全”,説明很多同學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因此職業目標的制定不夠合理。

就案例院校畢業生如何看待當前就業難的原因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案例院校大學畢業生認為當前就業難的首要原因是缺乏實際技能與經驗,其次是就業人數過多,第三是信息不對稱。而對職業規劃,更多的人忽視其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有94.5%的同學都沒有詳細、科學的規劃。職業目標的制定是需要從大學生個人價值觀進行分析考慮的問題。在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的非常時期,往往會有部分大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因此進行合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將直接影響大學生對畢業後的計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的前程,避免大學畢業生在盲目求職過程中造成人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五)期望和實際現狀不符

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脱節,還存在就業後穩定性差、離職率高此類問題。多數大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會現實水準,不願從基層做起,寧願等待,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願意去偏遠地區工作;人際溝通能力差,缺乏團隊合作能力,“有業不就”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

不少大學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調查顯示,35.71%的同學理想的就業單位是國家機關,48.41%的同學理想或期望從事的職業是經營管理類。這是大學生就業缺乏瞭解現實形勢的體現,77.78%的同學不願去偏遠的基層工作。這些選擇僅僅侷限在個人理想職業目標,缺乏對現實就業情況的瞭解,存在理想發展方向和現實形勢不相符的問題,導致在實際選擇中的盲目、猶豫不決,不利於就業目標的實現。

(六)就業時一味追求穩定和高收入

大學生處於從依賴向獨立、從學生向社會角色過渡的時期,他們對社會生活顯示出較強的熱情與好奇,缺少理性思考與合理規劃。在這種氛圍下,大學生擇業的心態趨於“現實化”,這種“現實化”表現在工資的高低、待遇的好壞成為擇業的首要準則,而很少考慮自己的理想、興趣、特長、優勢、潛力等自身條件。在一定程度上,這必將影響到大學生對將來職業的選擇和未來人生髮展的定位。

二、大學生應對就業難可採取的措施

(一)增加對當前就業政策的瞭解

隨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發展,大學生就業制度經歷了計劃經濟體制下和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大學生就業制度。當前大學生就業是國家在就業方針政策指導下對畢業生實行宏觀調控,在就業方式上實行完全自主擇業,培養、發展和健全人才勞動市場,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大學生應在學習之餘,主動學習當前的就業政策及就業過程,調查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有哪些變化,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從個人素質條件進行重點培養,以符合用人單位的標準;同時根據個人需要和社會需求,揚其長、避其短,做出合理的選擇和決策,順利就業,或根據自身能力及興趣、愛好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自主創業。

(二)轉變就業觀念。調整就業心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針對大學畢業這一特定轉折時期的具體困難,大學生應該由學生角色轉到職業角色,這是人生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1、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生階段是一個人人生價值觀基本定型的時期,也是擇業觀開始形成的時期。擇業觀是大學生對未來人生道路選擇的風向標,樹立得合理與否,將直接決定大學生在擇業就業過程中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擇業應遵循現實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外部職業環境的現實性;二是個人能力素質的現實性。擇業首先從社會需求角度考慮,將社會需求作為個人擇業的首要依據;部分大學生不願去需要大量人才的偏遠地區或經濟發展較慢地區,寧願留在大中型城市做最為基礎的工作,甚至影響了個人的發展前途,這是忽略了社會需求。

大學生初入社會,一方面不應過分強調個人的職業理想和利益,要把自己的職業理想提高到較高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工作潛能和個性特點,揚其長、避其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作用。

2、調整就業心態,適應社會角色的轉變

“社會角色”是指人們對具有社會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規範與行為模式,它是人們對具體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的期望,它構成社會羣體或社會組織的基礎。大學生進入工作崗位應儘快適應新角色,正確認清自己的定位,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主動地保持與外界的協調,度過心理不適期。

面對“就業難”現狀,大學生應該更多地從自身出發,積極尋找應對措施。首先是調整心態,在校學習期間增強興趣的廣度,善於控制和調整消極情緒情感,培養意識的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和堅韌性,正直坦率,謙虛謹慎,將擇業觀與人生目標聯繫。

(三)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1、培養良好的職業素質

良好的職業素質是大學生成功就業的基礎,更是通向理想彼岸的通行證。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緒方面。大學生應將人生理想與職業理想結合起來,在大學期間不斷加強適應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懂法守法、公平正義的品格,具有團結協作、互助友愛的職業道德。職業道德是職業活動的基礎,遠比精通業務重要,大學生要以職業道德修養為基礎,進行初步的自我完善。

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大學生通過自我教育、自我培養、自我鍛鍊、自我改造,逐步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

2、提倡“終身學習”,盡力彌補自身不足

大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大學畢業後若不經過繼續學習就很難成為一個高水平的人才。當前面臨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的雙重壓力,只有不斷地接受大學後的繼續教育和學習,儲備更多的能量,補充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新信息,才能適應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

大學生踏上工作崗位,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新學習的開始。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勞動力流動速度的加快,越來越多的勞動者需要接受持續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自身適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大學生應做到以下幾點:

(1)不斷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大學生不應滿足現有的知識,一個人掌握的知識、技術越多,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克服困難的方法就越多。應及時瞭解本專業或相關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並能嘗試着在實踐中借鑑、應用,這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開創職業的新天地,為自己的職業發展鋪平道路。

(2)提高職業操作技能

職業操作技能是從事各類職業的基本要求,且有了知識和技能,總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創造成功。任何一項工作都是由一定的職業操作技能聯結而成,基本的操作技能熟練,説明有從事某項工作的基本要求,這是大學生參加各類工作的基礎。

(3)掌握職業生活技巧

職業生活技巧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包括怎樣設計個人的職業生涯、怎樣解除職業生活中的種種困擾、怎樣更好地與人相處等等。首先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誠實守信、尊重他人、謙和大度、不卑不亢。其次是養成科學的工作方式,有計劃地安排工作,用心完成每一項工作,並要不斷提高工作效率,進行合理的時間管理。最後是掌握有效的溝通技巧,善於傾聽,掌握溝通方式。

(四)以低姿態進入就業市場

大學生在工作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上有不足,因此在擇業時應充分考慮到種種不足,正視困難與挫折的磨練,調整就業期望使之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狀況。

大學生的初次就業,首先應從社會需求出發,設計自己的擇業目標。大學畢業生要充分認識到社會的需要是個人才能得以充分發揮的條件和基礎,科學地分析就業形勢與自我特徵,冷靜妥善地處理擇業過程中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個人與他人的關係。

擺正自己的位置,是大學生積極主動就業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實踐經驗較少,需要在工作崗位上先學習後工作。大學生對自身的起點要求不應過高,應該在基礎的工作崗位上摸索發掘自身潛能。

有能力的大學生可以投身於當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熱潮,在個人興趣和能力的基礎上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 篇二

摘要:全面推進大學生就業,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依舊十分嚴峻,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主要有就業市場不完善、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落後(不科學)、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不成熟等。因此,以市場為導向,可通過政府出台相關政策進行扶持、深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改革、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從市場需要出發強化高校人才培養等途徑,探究”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破解策略。

關鍵詞:市場;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破解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困境與解決意義

全面推進大學生就業,既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要求。我國大學生就業難仍是不可忽視的現狀,破解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青年是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只有不斷增強青年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才能有效地找到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的突破口,並且面對我國快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上,需要結合市場信息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改善用人單位及大學生自身的用人觀念和就業觀念,增強大學生就業義務認知,從而增強大學生對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達到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的目的。分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積極探索和研究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破解的方法,可為大學生就業體系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參考。

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環境並不寬鬆,就業市場長期處於波動狀態,而且由於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下崗職工再就業等對大學生就業造成巨大的競爭,引起城市勞動力市場出現嚴重的供大於求現象,最終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因此,從市場角度出發,積極探索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破解途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另外,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穩固,已經成為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在經濟轉型期,雖然大學生就業比較困難,但這只是短暫的,不能片面地概括為人才過剩,仍需要積極地探索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破解方法,將維持的時間縮短,實現人才科學合理配置。

二、造成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因素與障礙

(一)就業市場不完善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就業市場依舊不景氣,而且大學生數量供大於求,在這樣的就業背景下,難以形成完善的市場準入原則。另外,由於人才與市場供求存在嚴重的不均衡問題,我國正處於勞動力成長的高峯期,據相關數據調查,我國每年新增勞動人口數量在1000-1200萬人,而且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迅速崛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隱性失業人員轉變為顯性失業人員,對大學生就業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與競爭,同時也導致大學生就業市場波動性比較大,難以穩定地維護大學生就業權益。

(二)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是不爭的事實,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大多數的高校畢業生在找工作的時候,對公司或者企業的考量主要在於公司提供的薪資待遇是否符合自身的要求,忽視自身能為公司或者企業貢獻什麼;重視公司或者企業是否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而忽視在特定的工作環境或者氛圍中自身能夠學習到什麼等,大部分大學生在擇業上”眼高手低“,只認識到自身享有的權利,忽視自身對公司或者企業應負的義務與職責,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另外,由於大學生就業義務缺失,往往導致大學生就業信任危機,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誠信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一現狀導致大學生就業信任危機,最終阻礙大學生順利就業。

(三)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落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運轉的背景下,用人單位的用人觀念卻停滯不前,依舊十分注重人才的學歷、在校表現等,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忽視考核人才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也就是漠視人才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考核。一些企業在用人方面,依舊過分、不科學地”舉親避賢“,甚至在部分現代企業中,我們也常常能看到”走後門“”託關係“等現象的發生,只要有權有勢有錢,便可以在某些方面壟斷人才市場,最終導致單位用人不當,不但損害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且對正常的人才市場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總的來説,用人單位用人觀念落後(不科學),在阻礙大學生順利就業的同時,極不利於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四)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不成熟眾所周知,大學生就業的關鍵點在於,大學生自身的就業價值觀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是否相符,也就是大學生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否有效地滿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求,而在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畢業生自身的就業觀念比較落後、不成熟,雖然部分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就業視角,但是大多不切實際,有點理想主義,難以在現實生活中實現。另外,由於大學生自身的就業觀念不成熟,往往導致部分大學生自我感覺良好,養成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的就業選擇習慣,對社會產生誤解或者認為社會不公平,甚至在特殊狀況下,做出極端行為,這都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建設構成威脅。除此之外,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不成熟,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大學生就業教育體系的不完善。因此,不斷完善、創新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體系,勢在必行。

總結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各種原因可以發現,大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首要解決的問題,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崛起與發展的背景下,只有全面打開大學生就業市場,優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體系,才能維護大學生穩定就業。

三、以市場為導向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的路徑選擇

(一)根據市場需求,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扶持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的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相關政策的扶植,而且教育部相關政策指出,大學生就業需要早立志,並且需要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在學習的基礎上,積極地瞭解和掌握行業背景及崗位要求,並且學校需要為學生創造或者搭建更多的實踐學習機會和平台,全面地推行落實”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在此基礎上,國家相關政府部門提出並且頒佈眾多扶持大學生就業創業政策,如”大學生村官“”大學生支教“等,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投身於農村支教、大學生村官行列之中。深入地剖析扶持政策,我們會發現,對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扶植,在很大程度上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建設保駕護航,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在相關政策的扶持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明確自身的就業方向,經過努力,順利地就業,在某種程度上緩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

(二)以市場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改革深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改革的目的在於,有效地完善大學生自身就業觀念,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價值觀,並且全面地提升大學生就業的市場競爭力。眾所周知,教育水平直接反映出人才的綜合實力。因此,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在活躍的市場運行背景下,需要改變傳統的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模式,採用靈活多變、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且提升教學效率及質量的辦學模式。而且,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需要安排專業的市場調研人員,採用科學的方法,調查、分析、總結、歸納市場動態,將市場調查結果有效地融合在教育體系中,啟發學生深入地思考自身的不足,及時地查漏補缺,完善自我,從而全面地提升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與此同時,還需要保證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富有特色,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競爭意識,促使學生自覺地提升自身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率。

(三)加強就業創業指導,提升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為了有效地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家長等聯合加強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在指導之前,需要充分地瞭解學生的個性特徵、心理接受能力、自身的就業創業選擇意願等,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加強交流與溝通,與學生共同探討就業創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並且鼓勵支持(教會)學生辨別是非,養成良好的自我反思習慣,幫助學生及時地糾正自身的不足,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最終迎難而上,將自身的市場競爭魅力充分地發揮出來,提升單位或者企業對大學生應聘者的印象,給用人單位留下誠信、踏實等正面形象,從而有效地提升大學生就業率。

(四)從市場需要出發強化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大學生就業困局破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只有全面地提升相關人才的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在思想觀念上打破傳統束縛,積極地探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讓更多的大學生乃至用人單位及時地糾正就業、用人觀念,有效地打破大學生就業難困局。以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為例,從市場視角出發強化人才培養需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全面地推廣應用”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

首先,工商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科學的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標準,實時地調查市場需求,根據市場信息,及時地調整教學目標、教學手段等,實現”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廣泛應用。在清楚地掌握市場信息的前提條件下(專門成立市場調研組),在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加大學生的縱深培養,儘可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實踐技能,讓學生充分地瞭解並掌握市場需求以及就業發展趨勢,與此同時,加強學生的自我定位,客觀、準確、科學地選擇就業方向,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增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從而全面地提升學生的就業率,同時,全面地提升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效率及質量,並且與市場需求相契合。

2、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實踐技能的鍛鍊同等重視。在重視工商管理理論知識傳授的同時,要同等重視學生的實踐技能鍛鍊,全面地實施”走出去“,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需要到社會上親身體驗,掌握真正的市場需求狀態,並且反思自身的教學問題或者學習問題,轉化為前進的動力,實質性地對教學或者學習方式進行調整、優化,促進教學、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學校與教師需要協同努力,積極地為學生搭建實踐鍛鍊平台,如加強校企合作,定期地安排學生到企業、公司進行實習,把學生真正放置於工作崗位,真正地幫助學生學習掌握具體的崗位職責、技能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不但在思想認識層面重視全面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而且能夠將思想觀念轉化為行動力,注重實踐鍛鍊,全面地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

3、加強師資團隊建設。工商管理專業的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學生就業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強大的師資力量,理論知識過硬、專業技能高超的經驗豐富的教師,往往能夠為學生樹立學習榜樣,更加容易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技能、高素質的複合型、創新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國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師,一般不是缺乏過硬的理論知識基礎,就是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且忽視動態市場需求調查,不利於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在授課方式上,往往出現嚴重的”照本宣科“現象,嚴重打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起不到實質性的教學價值。因此,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全面地加強高校工商管理師資力量,積極地實施”請進來“和”走出去“。請進來:學校需要選用理論知識過硬、實踐經驗豐富的優秀工商管理從業人員擔任教學工作,同時也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些優秀人士提供的市場信息、市場資源等,全面地調整現有的教學方案,使教學方案更加適合學生的實際發展需要,全面地優化教師團隊,也為原有的師資團隊注入新鮮血液,調動原有教師團隊的活力,提升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從而全面地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走出去:鼓勵支持教師深造學習,學校應為教師提供這樣的機會和平台,可以定期地安排教師到相關企業或者培訓機構學習,並且佈置相應的任務,學習掌握工商管理企業的運作模式、市場信息獲取渠道及轉化渠道等,將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有機地融合在教學工作中,從而全面地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並且與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通過言傳身教,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全面地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出高技能、高素質的複合型、創新型工商管理人才,從而全面地促進學生就業率的上升。

總的來説,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市場十分不穩定,大學生就業難問題依舊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問題,而且大學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和諧社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成為保障與改善民生、推動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破解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學生、學生家長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不斷完善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同時,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及時地糾正或者改變學生不成熟的就業觀念、用人單位不科學的用人觀念等,無論在政策、市場上,還是相關教育上,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踐學習環境,提升學生對就業職責與義務的認知,彌補義務缺失,從而降低大學生就業難發生率。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現狀,即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積極地探索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的方法,就是要通過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出台相關政策扶持大學生就業、深化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改革、加強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等,全面地提升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力,從而達到破解”大學生就業難“困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穎,孔維強。對破解高職高專法學專業學生就業難困局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121-123.

[2]李亮輝。應用型法科生專業就業能力提升的教學對策研究---以勞動法教學為視角[J]。教育教學論壇,2015(6):174-175.

[3]餘東華,範思遠。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製造業升級與就業結構優化---”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的解釋與出路[J]。財經科學,2011(2):61-68.

[4]張旭東,王宏蕾。大學生創業就業戰略體系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110-113.

[5]許秀羣。優化制度安排破解大學生就業困局[J]。改革與戰略,2010(6):182-185.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 篇三

摘要:近年來,隨着高校的擴招,大學生就業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其中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畢業生其就業壓力則更為突出,貧困大學生處於相對劣勢的地位。面對着就業競爭的加劇,高校貧困畢業生就業工作開展的特殊性和針對性也日益突出,貧困大學生就業是一個十分需要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就業政策

一、貧困大學生就業現狀

一方面,貧困大學生是指家庭條件難以支付學費及生活費用的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的經濟來源不穩定,按其貧困程度分為特困生和困難生。當前,由於國家政策的實施和高校的擴招,貧困大學生入學和在校學習已經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相關調查顯示,就業是在校大學生最為困擾的一件事情,貧困大學生要比普通大學生更加憂慮和擔心。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每年有將近百萬的貧困大學生在就業方面出現問題,主要表現在:貧困大學生就業崗位偏差,與用人單位簽訂合同時間上比較滯後,簽約率偏低。貧困生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因此更傾向於分擔家庭重擔,為家庭出一份力。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大學畢業後選擇了直接就業,根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應屆貧困畢業生考研比例明顯低於非貧困畢業生。同時在就業地區的選擇和職業的選取上,功利主義色彩表現明顯,他們往往不願到基層單位、經濟發展一般或較落後地區,而是傾心於大城市、大企業、大機關和高待遇、高福利、高地位。同時由於本身經濟狀況的侷限,所以更傾向於工作、收入比較穩定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因此,和普通大學畢業生相比,貧困大學畢業生就出現了上述就業問題。

二、貧困大學生就業難形成的原因

(一)社會整體就業形勢嚴峻

據統計,20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80萬,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699萬,20XX年高校畢業生達到727萬,由於當前我國就業形勢比較嚴峻,國有企業改革,社會新增勞動力顯着增加,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因此,我國的就業壓力空前大,大學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生就業困難。

(二)綜合素質較弱

大多數貧困大學生教育基礎比較薄弱,在音樂、體育、美術方面沒有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這一點是不應否認的。

同時由於思想的侷限性,其家長也不太可能對他們的社會交往能力,見識增長能力和實踐能力進行系統的培養。在大學期間,大多數貧困大學生集中精力學,他們的知識面往往比較狹窄,只是讀一些專業課以及相關書籍,不太願意參加社團活動,失去了許多鍛鍊的機會,致使其語言表達,組織管理,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受到了限制。同時為了節省開支,他們中不少人往往會降低食宿標準,導致了營養不良,身體素質偏差等現象的發生。

(三)社會資源缺乏

社會資源往往對一個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對於還沒走出校門或者剛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説,其家庭狀況和學生自身的人際交往關係往往決定着他們所能利用的社會資源狀況,絕大多數貧困大學生幾乎沒有任何家庭背景,讓他們的家庭在其就業過程中發揮一些送禮、走關係的作用是不太可能的,同時由於經濟實力薄弱和由此產生的自卑心裏,造成他們往往性格內向,不願和不擅於與他人交往,這使得他們在就業過程中不太容易得到老師、同學的幫助。

三、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有效途徑

解決貧困大學生就業問題迫在眉睫,我們應從政府、社會環境和個人三方面入手,實行切實可行的措施。

(一)政府完善相應就業政策

就業政策體現了國家對畢業生擇業的政策導向,直接影響着畢業大學生的崗位選擇和職業傾向。因此,必須緊跟時代的脈搏,以便大學畢業生就業工作順利進行。近年來,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環境與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有關部門和專業人士對貧困大學生就業中出現的新形勢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導致了人們在認識上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存在着誤區,對貧困大學生的就業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因此,國家應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充分分析貧困大學生就業的狀況和形勢,找到存在的具體問題和潛在原因。然後,制定、出台促進貧困大學生就業的政策,科學理解和認識。例如,政府相關部門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義務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位培訓,就業推薦等服務,降低其就業成本。

(二)優化社會就業環境

當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主要有政府人事部門組織的勞動力市場,有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人才市場,有各高等院校組織的校園招聘市場,也有許多私企性質的就業中介機構。雖然包含的職業範圍廣泛,形式多樣,但並沒有形成政府主導下各部門相互配合,相互協調,規範管理的市場氛圍,各個就業市場間各自為政,各行其是,分散經營缺乏溝通和互動。

特別是有些私人創辦的人才中介服務機構沒有可靠的行業信譽和工作安排保障,打着推薦畢業生的幌子,以盈利為目的,使得正常的就業市場秩序被嚴重擾亂,良好的就業環境被破壞,對大學畢業生,特別是貧困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造成了消極的影響。為此,全社會應共同營造和諧規範的就業氛圍,使貧困大學生在公平合理的環境下參加工作,實現充分就業。

(三)貧困大學生提高自身實力

改變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現狀,需要貧困大學生本身提高綜合能力。在招聘時,招聘單位不僅關注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學業成績和專業素養,還會考察他們的綜合素質。用人單位往往青睞社會活動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並且能適應社會需要的大學生。因此,貧困大學生要抓住機會,努力適應社會需要,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從而為自身發展創造條件,實現充分就業,實現人生價值。

參考文獻

[1]張佳。貧困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12):108-109.

[2]黃建美,蔣林。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狀況分析與對策[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21-123.

[3]王琴琴。所有人都在打就業戰,中國大學生就業[J],2010,(01):9.

大學生如何應對就業難問題論文 篇四

1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採取的措施

1.1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學校的老師要指導學生正確定位自己,這樣在日後找工作的時候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學校還要引導學生走出就業盲從心理,避免學生在就業的時候沒有頭緒;要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以減輕就業壓力,在學生自主創業中給予學生幫助;改變學生一些陳舊的觀念,消除學生依賴等待的觀念,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就業;積極引導學生去基層就業,使學生樹立吃苦耐勞的就業觀。

1.2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培訓機制

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培訓機制。首先,學校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指導和培訓機制,要依據國家的法規章程進行;其次,要真正重視就業指導和培訓,其實許多大學都有就業指導和培訓組織,但這些組織未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後,要把就業指導和培訓落實到實處,就業指導和培訓應與實踐相結合,而不是在以課堂形式,純粹講授書本知識。

1.3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現在很多高校還是注重理論知識的傳輸,而且教授的知識與社會嚴重脱節,這就使高校培養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處理各種問題的能力嚴重缺失,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學校應該改變落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才能適應市場的需要。

2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的深層次影響

具體為對專業結構、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和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影響等。對黑龍江省而言,我省處於北方地區,金融危機儘管對北方地區經濟影響較小,但對我省高等教育的影響會同其他省份一樣,同樣存在着專業結構陳舊,應用型專業的課程設置亟待更新等問題。

2.1調整專業結構

金融危機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國家培養專門人才的結構,原本熱門的專業可能變得不太熱門或受到冷落,而原來的冷門專業可能會變成熱門。國家對過去金融管理這些熱門專業人才的需求可能會減少,而過去受到輕視或忽視的技術人才、工業人才、三農人才,將來的需求會大量增加。

2.2課程設置及改革

第一,由於產業結構為應對金融危機加快優化升級,從勞動密集型向提高技術水平、優化產業結構轉變。所以理工科專業的課程內容需要更新,配合產業結構優化的升級需要。例如,配合我省“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開設適應其發展的'新的課程。第二,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除了重視應用型專業的開設,還要注重應用型課程的開發。應用型的大學開設應用型的專業,這需要應用型的課程、應用型的教材、應用型的教學方法與之配套,如果還是沿用傳統的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不可能培養出應用型的人才。

2.3師資隊伍建設

金融危機對國外高校的影響比較大,西方有些大學已出現解聘、減薪現象,雖然不是很厲害,但已經出現了這種現象。但中國高校不存在這個問題,因為中國高校的現狀是師資不足,黑龍江省情況也是如此,而且大多數高校都是公辦高校,不會減薪。金融危機對中國高校的師資影響最大的是可藉此機會加強和改善師資隊伍建設,因為將會有很多“海歸”充實到教學隊伍中來。高校引進這樣的國內外海歸,可以彌補原有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尤其有利於應用型本科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我省也應該抓住這樣的機會大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回國任教。

2.4素質教育及創新型人才培養

大學應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人文素質,要做到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中國現在面臨着經濟的轉型,傳統的道德觀念已經有所轉變,市場經濟的道德觀念尚未樹立,市場的負面影響氾濫。金融危機將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尤其是誠信教育。

3結語

教育的發展依賴於經濟、政治、文化、科學的發展,同時也受到其制約,教育的發展也將對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科學和產生的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次世界金融危機已經蔓延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同時也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該文從金融危機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方面進行研究。具體研究要點在全省專業結構佈局,課程設置布點,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等三個方面開展研究。該文的研究將對我省高校應對金融危機起到重要的啟示,該項目的研究也將對全省高校應對金融危機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muban/jingxuan/n35mk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