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通用多篇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通用多篇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通用多篇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篇一

1.寓意求子

端午節中,人們會互贈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種,即為九隻粽連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狀各異,非常好看。並且九種顏色的絲線紮成,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大多是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母親送給出嫁的女兒、婆婆送給新婚的禮物等,因為“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了“粽子”能得兒子的風俗。“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

2.驅趕蛟龍

《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説:“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用五色絲線捆好,蛟龍_怕這兩樣東西,這樣就不用擔心再被蛟龍破壞了!”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逐漸發展為我國端午節食品。

3.光宗耀祖

因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節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過端午的時候吃上粽子。

4.紀念屈原

傳説,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

5.功名得中

因為“粽”和“中”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時寓意學士考__名。通常古代科舉考試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節時,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舉中的。

端午節粽子故事 篇二

吃粽子。這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起源於對屈原的祭奠。吳均《續齊諧記》記述:屈子投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目的是讓水中

動物吃飽了,就不再傷害詩人的軀體。以後的吃粽子便是從吃竹筒米演化而來的。端午節家家都要吃粽子。粽子以箬葉包糯米做成,就外形而言有三角粽、一角粽、方粽,還有小粽聯束成串,在唐時稱為“百索粽”,宋時稱為“九子粽”。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在魏晉時代已經盛行,周處的《風土記》已有“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的記載。唐宋時代,粽子已成名食,不僅為皇宮所喜愛,而且成為民間市場和一般百姓家中的美食。唐都長安有專門製作經營粽子的店鋪,還“將粽揍(堆)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以吸引顧客,“百索粽”還是唐代皇帝賞賜臣下的名食。到宋代,端午粽子種類更多。明清時代,粽餡也豐富起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核)桃等;清代乾隆年間還出現了火腿粽子。今天,粽子已經成為超市和民間市場的美味食品,每逢端午節,更是到處“風和角黍香”,傳統文化和諧地保留在現代生活之中。

端午節是孩子們的節日,他們大清早起來,就穿上漂亮的新衣,佩戴上婆姨們在節前為他們製作的黃布虎、猴子、彩粽等吉祥物,和四鄰小孩子在一起交談、攀比,看誰的佩戴多,誰的最好看。端午節這天,新婚的女兒女婿要“回孃家去戴草帽”,吃端午飯。端午飯的主食是粽子,熱騰騰的箬葉粽香味四溢,饞得人直流口水,席間談天説地,笑語歡聲,粽子拌白糖、蜂蜜,品味出生活的甜蜜温馨。爺爺的興致來了,居然和孩子們互猜起謎語來:

珍珠白姑娘,許配筆葉郎,

穿衣去洗澡,脱衣上牙牀。

三角四楞長,珍珠肚裏藏,

要吃珍珠肉,解帶扒衣裳。謎底就是“粽子”。端午又是“女兒節”,這一天“飾小女盡態極妍,已嫁之女亦各歸寧,呼是日為女兒節。”(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午節(女兒節)歸寧之俗,含有孝敬父母長輩、回孃家看看之意。女兒回婆家時,孃家要給女兒、女婿贈送雨傘或草帽,以示關愛;還要帶一些粽子給婆家的人,一則表示親家的友情,二則也是包粽本事的顯示。

端午節晚輩送長輩祝福詞 篇三

1、人生無需驚天動地,只要快樂就好;友誼無需甜言蜜語,只要想着就好;金錢無需車載斗量,只要夠用就好;朋友無需遍及天下,只要有你就好,祝端午節快樂!

2、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祝您端陽節快樂!

3、一笑憂愁跑。二笑煩惱消。三笑心情好。四笑不變老。五笑興致高。六笑幸福繞。七笑快樂到。八笑收入好。九笑步步高。十全十美樂逍遙。端午節快樂!

4、偶爾的繁忙,不代表遺忘;夏日的到來,願你心情舒暢,曾落下的問候,這一刻一起補償,所有的關心,凝聚這條短信,祝端午節快樂!

5、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裏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

6、總是想把、最真誠的祝福送給您,不僅是在每一個節日,而且是在每一天,願平安、幸福和快樂永遠與您及您的家人相伴相隨!祝端午節快樂!

7、藍天代表着渴望,綠樹代表着清幽,鳥兒代表着歡笑,風兒代表着我從你身邊慢慢的走過,朋友啊!端午節將至,我把幸福送給你,願你快樂每一天!

8、落日餘輝,映着彩霞,迎着微風,向着天際。絲絲柔柔的微風,傳去了節日的祝辭,飄向遠方的你,願你度過這美好的一切,端午節快樂。

9、端午節,家家户户都懸起了鍾馗像,掛上了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熱熱鬧鬧真好玩。

10、米飯包子打羣架,米飯見包着的就打,豆沙包,蒸餃無一倖免。粽子把衣服一撕,看清楚我是卧底!端午節快樂!

11、萬水千山“粽”是情,沒有粽子行不行?端午佳節就來到,少了粽子真不行。棗泥豆沙鳳梨餡,甜甜蜜蜜好滋味。蛋黃肉鬆肉兒餡,幸福快樂一生伴。

12、我非粽葉你非米,卻依然要一層一層裹住你,你非牙齒我非米,卻依然要一生一世粘着你,粽中有米終有數,可我對你的祝福數不盡,祝你端午節快樂!

13、如果幸福是海洋,你就是海里的魚;如果幸福是天空,你就是飛翔的鳥;如果幸福是高山,你就是峯頂的鬆;如果幸福就是這個粽子,那你就是吃粽子的人!

14、一條字數不多的短信,一句蜻蜓點水的問候,一份不遠千里的祝福,一片新鮮清爽的粽葉,一顆香甜可口的粽子,帶去我温馨的祝願:端午節快樂!

15、送個香囊帶個荷包,自制幾斤粽子,託人到山裏採了艾葉,街頭買了瓶雄黃酒,加上內心深處的幾許關懷,作為禮物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16、生日的時候,我會送你一個蛋糕;中秋的時候,我會送你一盒月餅;端午節來了,我送你一粒糯米,希望你把它種下去,用心呵護,等待收穫我的祝福吧。

17、無數代表快樂的糯米,裏面藏着代表甜蜜的棗餡,我用歡樂的粽子葉把這一切緊緊包在一起,繫上幸福的紅絲帶,捎去我美好的祝福,端午節快樂。

18、代表着快樂的糯米,藏着代表甜蜜的棗餡,用歡欣的粽子葉緊緊包在一起,繫上幸福的紅絲帶,捎去我美好的祝福,提前祝您端午節快樂!

19、一葉粽子香,日子到端陽;萬舸爭流忙,龍舟湧大江;快樂飲雄黃,健康佩香囊;朋友情意長,祝福送身旁;生活蜜如糖,幸福萬年長。端午節快樂!

20、想念,不要太滿,只要讓我看得見;祝福,不要太多,發條短信即可;粽子,不要太大,只要肚子裝的下。怎麼樣,要求不多吧?端午到了,記得吃粽子啊!

端午節的民間傳説 篇四

1.紀念屈原

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 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此説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據説,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裏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説法則與吳國大夫伍子胥有關,而非屈原。

南朝蕭樑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是一部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介紹文集。在該書的第卅節裏頭記載着:“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邯鄲淳曹娥碑雲,五月五日,時迎伍君……斯又東吳之俗,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認為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已被當時人們視為河神的伍子胥,與屈原無關。關於粽子,則有當地的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迎濤神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投奔吳國,帶吳伐楚,五戰五勝,攻破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伍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都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4.龍的節日

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 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5.夏至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

(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

(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而眾多説法中,以紀念屈原説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羣,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吃粽子的來歷 篇五

粽子是端午節的節日食品,古稱“角黍”,傳説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發明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下面是語文迷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粽子的來歷,歡迎大家閲讀參考!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而在這一天吃粽子則是我們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人們又稱它為“角黍”、“筒粽”,是端午節漢族的傳統節日食品,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傳説是為紀念屈原而流傳的,是中國歷史上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直到現在人們依然沿襲着這一傳統習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賣粽子的。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這種風俗也已經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那麼端午節吃粽子這一習俗究竟由何而來呢?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積極主張楚國聯合齊國,抗擊秦國,他的意見沒有被採納,反而被罷了官,發配到邊遠的地方。

楚國快要滅亡時,農曆五月五日這天,屈原投汨羅江自殺。屈原投江後,楚國人民為了不讓江裏的魚蝦鼈蟹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裏投好吃的食物。這樣年復一年,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國詩人,每逢端午節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裏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夢裏夢到屈原,就問他:“我們給您投去那麼多的食物,您吃到沒有?”屈原説:“你們送給我的飯,都讓那些魚蝦鼈蟹吃了。”老人問“怎樣才不會被他們吃掉呢?”屈原説:“你們用竹葉把飯包起來,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們以為是菱角就不敢搶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着屈原説的話,向汨羅江裏投下尖角粽子。可是,過了端午節後,屈原又給老人託了個夢,説:“謝謝你們給我送來了那麼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數仍是被魚蝦鼈蟹吃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oyjl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