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多篇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多篇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多篇

周國平散文摘抄賞析 篇一

1、蘇格拉底在法庭申辯時所説的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一語,在我看來是道出了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2、哲學的本意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

3、蘇格拉底的結束語是: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哲學家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莫洛亞引哲學家桑塔耶那的話説: 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才靠那被愛的對象。

4、對於一個生命力旺盛的人,愛和孤獨都是享受。

莫洛亞這本書的結尾句是説得很精彩的: 若將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時,亦可見它是由鬥爭與苦惱形成的,唯此鬥爭與苦惱永遠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5、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每個人的天性中都藴藏着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

把這個觀點運用到讀書上,愛默生提倡一種 創造性的閲讀 。

這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當作正文,把書記當作註解;聽別人發言是為了使自己能説話;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6、幾乎一切創造欲強烈的思想家都對書記懷着本能的警惕。

蒙田談到 文殛 ,即因讀書過多而被文字之斧砍傷,喪失了創造力。

叔本華把讀書太濫譬作將自己的頭腦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

愛默生也説: 我寧願從來沒有看見過一本書,而不願意被它的吸力扭曲過來,把我完全拉到我的軌道外面,使我成為一顆衞星,而不是一個宇宙。

7、一個愚鈍的人,再智慧的朋友對他也是毫無用處的,他坐在一羣才華橫溢的朋友中間,不過是一具木偶,一個諷刺,一種折磨。

8、每人都是一個神,然後才有奧林匹斯神界的歡聚。

9、愛默生説的漂亮: 當一個人能夠直接閲讀上帝的時候,那時間太寶貴了,不能夠浪費在別人閲讀後的抄本上。

10、有兩種自信:;一種是立志上的狂妄自大,永遠自以為是,自我表現感覺好極了。

11、半人半神走了,神就來了。

12、人類精神的逆反形式:大智若愚、大善若惡、大悲若喜、大信若疑、大嚴肅若輕浮。

13、丑角也許比英雄更知人生的辛酸。

14、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

15、蕭伯納説: 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沒有得到心愛的東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

但仔細玩味,發現這話的立足點仍是佔有,所以才會有佔有慾未得滿足的痛苦和已得滿足的無聊這雙重悲劇。

如果把立足點移到創造上,以審美的眼光看人生,我們豈不可以反其意而説: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沒有得到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尋求和創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愛的東西,於是你可以去品味和體驗?

16、靈性是心靈的理解力。

有靈性的女人天生慧質,善解人意,善悟事物的真諦。

她極其單純,在單純中卻有一種驚人的深刻。

17、寄旅和漫遊深化了我們對人生的體悟:我們無家可歸,但我們有永恆的歸宿。

18、藝術境界和魔術境界都近乎遊戲。

區別僅在於,在藝術境界,人像孩子一樣忘情於遊戲,現實融為一體。

在魔術境界,兩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就像童心不滅而又飽經滄桑的成年人一邊興致勃勃地玩着遊戲,一邊不無悲哀地想,遊戲只是遊戲而已。

19、誠然,和歷史、宇宙相比,一個人的生命似乎等於零。

但是,雪萊説得好: 同人生相比,帝國興衰、王朝更迭又算得了什麼!

20、一味執著也和一味悲觀一樣,同智慧相去甚遠。

悲觀的危險是對人生持厭棄的態度,執著的危險則是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但人生是佔有不了的。

我們寧願懷着從容閒適的性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佔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

21、不過,深刻更在於,無論獲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內心藴藏的悲觀,因而終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這成功。

如果一種悲觀可以輕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斷定那不是悲觀,而只是膚淺的煩惱。

22、我們心不在焉,百事無心,覺得做什麼都沒意思,並不是疲倦了,因為我們有精力,只是茫無出路。

並不是看頭了,因為我們有慾望,只是空無對象。

23、人,永遠走在從生存向存在的途中。

他已經辭別獸界,卻無望進入神界。

他不甘於純粹的生存,卻達不到完美的存在。

他有了超出生存的精力,卻沒有超出生存的目標。

他尋求,卻不知道尋求什麼。

人是註定要無聊的。

24、由此可見,無聊生於目的與過程的分離,乃是一種對過程疏遠和隔膜的心境。

25、生命害怕單調甚於害怕死亡,僅此就足以保證它不可戰勝了。

它為了逃避單調必須豐富自己,不在乎結局是否徒勞。

26、神話衰落,哲學興起,人要自己來解釋和安排一切了,他幾乎在躊躇滿志的同時就發現了自己力不從心。

面對動物或動物般生活着的芸芸眾生,覺醒的智慧感覺到一種神性的快樂。

面對宇宙大全,它卻意識到了自己的侷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

人失去了神,自己卻並不能成為一個神,用愛默生的話説,只是一個破敗中的神。

27、我們終於悵然發現,與時光一起消逝的不僅是我們的童年和青春,而且是由當年的人、樹木、房屋、街道、天空組成的一個完整的世界,其中也包括我們當年的愛和憂愁,感覺和心情,我們當年的整個心靈世界。

28、塞涅卡説:只有不願意理屈才是被趕出,而智者願意,所以 智者決不會被趕出生活 。

蒙田説: 死説不定在什麼地方等候我們,讓我們到處都等候它吧。

斯多葛派哲學家完全聽不見靈魂的呼聲,他們所關心的僅是人面對死亡時的心理生活而非精神生活,這種哲學至多隻有心理策略上的價值,並無精神解決的意義。

29、人人都得死,這能給我們什麼安慰呢?大約是兩點:第一,死是公正的,對誰都一視同仁;第二,死並不孤單,全世界都與你為伴。

30、自我意識強烈的人本能地把世界看作他的自我產物,因此他無論如何不能設想,他的自我有一天會毀滅,而作為自我的產物的世界卻將永遠存在。

31、對死的思考推動人們走向宗教,而宗教的實際作用卻是中指這種思考。

從積極方面説,宗教倡導一種博愛精神,其作用也不是使人們真正相信不死,而是在博愛中淡忘自我及其死亡。

32、面對永恆的死,一切有限的壽命均等值。

隨想:哲學總是在以各種神祕的姿態誘惑着我們人類思想的前行,而哲學背後的指示者就是世界。

然而一旦誘惑成功,它卻又立即嘲笑人類智慧的愚昧與無能為力,它讓我們矛盾,在矛盾中悲觀,卻也滋生出超脱;悲觀的便成了可憐的無謂的犧牲者,超脱的便成了它手中不安分的精靈。

33、亞里士多德和霍布斯都人為,愛名聲之心在青少年身上值得提倡,尚可激勵他們上進,對於成年人就不合適了。

34、能被失敗阻止的追求是一種軟弱的追求,它暴露了力量的有限。

能被成功阻止的追求是一種淺薄的追求,它證明了目標的有限。

35、聖徒是激進的理想主義者,智者是温和的理想主義者。

36、誠然,抱着過時的信仰不放,或者無信仰而裝作有信仰,都是可悲可笑的,不妨調而侃之,哈哈一笑。

可是,當我看見有人把無信仰當作一種光榮來炫耀時,我再也笑不出來了。

37、昆德拉: 明天當自然從地球上消失的時候,誰會發現呢? 末日並不是世界末日的爆炸,也許沒有什麼比末日更為平靜的了。

我知道他絕非危言聳聽,因為和自然一起消失的還有我們的靈魂,我們的整個心靈生活。

上帝之死不足以造成末日,真正的世界末日是在人不圖自救、不復尋求生命意義的那一天到來的。

38、活着的往事——這是靈魂之所以具有孕育力和創造力的祕密所在。

39、聖埃克絮佩裏創作的童話中的小王子説得好: 使沙漠顯得美麗的,是它在什麼地方藏着一口水井。

40、未完成讓很多東西看起來很偉大很完美。

包括文學作品,也有婚姻愛情。

很多東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義,魅力也隨之而去。

41、不要試圖求得別人的理解也不要試圖去完全瞭解別人,這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失尊重的。

在我看來,後者倒像是把對方當成了研究對象。

所以倒不如在保持一定距離的同時給予對他人的信任,豈不落的雙方都輕鬆?

42、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態,也是一種積極的心態 當然,如果一個人在未完成的心態中和死亡照面,他又會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於死不瞑目。

但是,只要我們認識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無論死亡何時到來,人生永遠未完成,那麼,我們就會在生命的任何階段上與死亡達成和解,在積極進去的同時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43、死神喜歡躡行,當我們聽見它的腳步聲時,我們甚至來不及停住脣上的生命之歌,就和它打了照面。

44、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

沉默是復仇者最高的輕蔑。

45、又問他(蘇格拉底)葬禮如何舉行,他笑到: 如果你們能夠抓住我,願意怎麼埋葬就怎麼埋葬吧。

4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我們也許可以稱這種暈眩為一種虛弱的自我迷醉。

一個人自覺軟弱時,決定寧可屈從而不再堅挺,就是被這種軟弱醉倒了,甚至會希望變得更加軟弱,希望在大庭廣眾中倒下,希望倒下去,再倒下去。

47、亞里士多德説: 離羣索居者不是野獸,便是神靈。

48、正如托爾斯泰所説,在交往中,人面對的是部分的人羣,而在獨處時,人面對的是整體和萬物之源。

49、殊不知在人類歷史上,以救主自居的世界征服者們造成的苦難遠遠超過普通的歹徒。

50、我甚至相信,人最接近上帝的時刻不是在上帝向人顯示奇蹟的時候,而是在人認識到世上並無奇蹟卻仍然對世界的美麗感到驚奇的時候。

51、我們為什麼會渴望愛?我們心中為什麼會有愛?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都是孤兒。

52、韓愈把毀謗的根源歸結為懶惰和嫉妒。

53、有兩種自卑。

一種是面對上帝的自卑,這種人心懷對於無限的敬畏和謙卑之情,深知人類一切成就的侷限,在任何情況下不會忘乎所以,不會狂妄。

另一種是面對他人的自卑,這種人很在乎在才智、能力、事功或任何他所看重的方面同別人比較,崇拜強者,相應地也就藐視弱者,因此自卑很容易轉變為自大。

《簡單》 篇二

在五光十色的現代世界中,讓我們記住一個古老的真理:活得簡單才能活得自由。

自古以來,一切賢哲都主張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以便不為物役,保持精神的自由。

事實上,一個人為維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並不多,超乎此的屬於奢侈品。它們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強求服務,反而成了一種奴役。

現代人是活得愈來愈複雜了,結果得到許多享受,卻並不幸福,擁有許多方便,卻並不自由。

如果一個人太看重物質享受,就必然要付出精神上的代價。人的肉體需要是很有限的,無非是温飽,超於此的便是奢侈,而人要奢侈起來卻是沒有盡頭的。温飽是自然的需要,奢侈的慾望則是不斷膨脹的市場刺激起來的。富了總可以更富,事實上也必定有人比你富,於是你永遠不會滿足,不得不去掙越來越多的錢。這樣,賺錢便成了你的唯一目的。即使你是畫家,你哪裏還顧得上真正的藝術追求;即使你是學者,你哪裏還會在乎科學的良心?

仔細想一想,我們便會發現,人的肉體需要是有被它的生理構造所決定的極限的,因而由這種需要的滿足而獲得的純粹肉體性質的快感差不多是千古不變的,無非是食色温飽健康之類。殷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但他自己只有一隻普通的胃。秦始皇築阿房宮,“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軀。多麼熱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頤之快也必須有間歇,否則會消化不良。多麼勤奮的登徒子,他的牀笫之樂也必須有節制,否則會腎虛。每一種生理慾望都是會饜足的,並且嚴格地遵循着過猶不足的法則。山珍海味,揮金如土,更多的是擺闊氣。藏嬌納妾,美女如雲,更多的是圖虛榮。萬貫家財帶來的最大快樂並非直接的物質享受,而是守財奴清點財產時的那份欣喜,敗家子揮霍財產時的那份痛快。凡此種種,都已經超出生理滿足的範圍了,但稱它們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們至多隻是一種心理滿足罷了。

一切奢侈品都給精神活動帶來不便。

人活世上,有時難免要有求於人和違心做事。但是,我相信,一個人只要肯約束自己的貪慾,滿足於過比較簡單的生活,就可以把這些減少到最低限度。遠離這些麻煩的交際和成功,實在算不得什麼損失,反而受益無窮。我們因此獲得了好心情和好光陰,可以把它們奉獻給自己真正喜歡的人,真正感興趣的事,而首先是奉獻給自己。對於一個滿足於過簡單生活的人,生命的疆域是更加寬闊的。

許多東西,我們之所以覺得必需,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擁有它們。當我們清理自己的居室時,我們會覺得每一樣東西都有用處,都捨不得扔掉。可是,倘若我們必須搬到一個小屋去住,只允許保留很少的東西,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東西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了。那麼,我們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用只有一間小屋的標準來限定必需的物品,從而為美化居室留出更多的自由空間?

許多事情,我們之所以認為必須做,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把它們列入了日程。如果讓我們憑空從其中刪除某一些,我們會難做取捨。可是,倘若我們知道自己已經來日不多,只能做成一件事情,我們就會判斷出什麼事情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了。那麼,我們即使還能活很久,又何妨用來日不多的標準來限定必做的事情,從而為享受生活留出更多的自由時間?

在人的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有了也許增色,沒有也無損本質,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復是生活。什麼東西不可缺,誰説都不算數,生養人類的大自然是唯一的權威。自然規定了生命離不開陽光和土地,規定了人類必須耕耘和繁衍。最基本的生活內容原是最平凡的,但正是它們構成了人類生活的永恆核心。

《真性情》 篇三

我的人生觀若要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真性情。我從來不把成功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標,覺得只有活出真性情才是沒有虛度了人生。所謂真性情,一面是對個性和內在精神價值的看重,另一面是對外在功利的看輕。

一個人在衡量任何事物時,看重的是它們在自己生活中的意義,而不是它們能給自己帶來多少實際利益,這樣一種生活態度就是真性情。

一個人活在世上,必須有自己真正愛好的事情,才會活得有意思。這愛好完全是出於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為了某種外在的利益,例如為了金錢、名聲之類。他喜歡做這件事情,只是因為他覺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這就好像一個園丁,他僅僅因為喜歡而開闢了一塊自己的園地,他在其中培育了許多美麗的花木,為它們傾注了自己的心血。當他在自己的園地上耕作時,他心裏非常踏實。無論他走到哪裏,他也都會牽掛着那些花木,如同母親牽掛着自己的孩子。這樣一個人,他一定會活得很充實的。相反,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園地,不管他當多大的官,做多大的買賣,他本質上始終是空虛的。這樣的人一旦丟了官,破了產,他的空虛就暴露無遺了,會惶惶然不可終日,發現自己在世界上無事可做,也沒有人需要他,成了一個多餘的人。

在我看來,所謂成功是指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做好,其前提是首先要有自己真正的愛好,即自己的真性情,舍此便只是名利場上的生意經。而幸福則主要是一種內心體驗,是心靈對於生命意義的強烈感受,因而也是以心靈的感受力為前提的。所以,比成功和幸福都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必須有一個真實的自我 ,一顆飽滿的靈魂,它決定了一個人爭取成功和體驗幸福的能力。

人做事情,或是出於利益,或是出於性情。出於利益做的事情,當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我常常看見名利場上的健將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奮鬥不止,對此我完全能夠理解。我並不認為他們的叫苦是假,因為我知道利益是一種強制力量,而就他們所做的事情的性質來説,利益的確比愉快更加重要。相反,凡是出於性情做的事情,亦即僅僅為了滿足心靈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標準。屬於此列的不僅有讀書,還包括寫作、藝術創作、藝術欣賞、交友、戀愛、行善等等,簡言之,一切精神活動。如果在做這些事情時不感到愉快,我們就必須懷疑是否有利益的強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們由性情生活蜕變成了功利行為。

“君子喻以義,小人喻以利。”中國人的人生哲學總是圍繞着義利二字打轉。可是,假如我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呢?

我相信,在義和利之外,還有別樣的人生態度。在君子和小人之外,還有別樣的人格。套孔於的句式,不妨説:“至人喻以情。”

義和利,貌似相反,實則相通。“義”要求人獻身抽象的社會實體,“利”驅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質利益,兩者都無視人的心靈生活,遮蔽了人的真正的“自我”。“義”教人奉獻,“利”誘人佔有,前者把人生變成一次義務的履行,後者把人生變成一場權利的爭奪,殊不知人生的真價值是超乎義務和權利之外的。義和利都脱不開計較,所以,無論義師討伐叛臣,還是利慾支配眾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是緊張。

如果説“義”代表一種倫理的人生態度,“利”代表一種功利的人生態度,那麼,我所説的“情”便代表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它主張率性而行,適情而止,每個人都保持自己的真性情。你不是你所信奉的教義,也不是你所佔有的物品,你之為你僅在於你的真實“自我”。生命的意義不在奉獻或佔有,而在創造,創造就是人的真性情的積極展開,是人在實現其本質力量時所獲得的情感上的滿足。

你説,得活出個樣兒來。我説,得活出個味兒來。名聲地位是衣裳,不妨弄件穿穿。可是,對人對己都不要衣帽取人。衣裳換來換去,我還是我。脱盡衣裳,男人和女人更本色。

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報酬都在眼前。愛情的報酬就是相愛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創作的報酬就是創作時的陶醉和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就不足以稱為美好。

我的確感到,讀書、寫作以及享受愛情、親情和友情是天下最快樂的事情。“定力”不是修煉出來的,它直接來自所做的事情對你的吸引力。人生有兩大幸運,一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所以,也可以説,我的“定力”來自我的幸運。

此生此世,當不當思想家或散文家,寫不寫得出漂亮文章,真是不重要。我唯願保持住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願意安靜聆聽的純真,此中的快樂遠非浮華功名可比。

《不佔有》 篇四

所謂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倒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據我的理解【】,凡是過於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佔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後快。

但人生是佔有不了的。毋寧説,它是僥倖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着從容閒適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患佔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福禍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煙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閲歷和體驗。

一般來説,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着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財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zh-hk/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pmo4rj.html
專題